核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6:17: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核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核医学

核医学影像医学教学论文

1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应用

(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

(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

(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

(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核医学与医学教学论文

1增加见习教学比重,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机会

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有着对实际操作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教”与“学”的方式,缺失了课堂及课后的提问讨论环节,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普通的课堂学习,多数同学对核医学理解都不深,缺乏直观的学习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增加见习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和学习核医学相关知识,让学生克服对核医学的恐惧心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增加见习课的课时,让学生了解核医学科室的布局,亲手现场检测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进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核医学相关知识。通过见习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与老师接触沟通的机会,充分的发挥师生间的互动性。在见习期间,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PET、SPECT等机器的实际操作,图像的采集、处理和分析,高活性放射药物的标记分装及注射等实际操作中,使同学们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2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核医学发展至今五十多年,从开始的甲功测定仪到放射免疫测定仪、再发展到今天的数字化双探头及三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仪器在不断更新,技术在不断进步。正因为核医学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涉及了大量的解剖结构、疾病、正常及非正常的影像学表现,在核医学教学中,老师应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辅以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比如核医学的动态显像、血流灌注,获得的是一系列、连续的影像,这些都是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无法生动的体现的。核医学科的一些常见操作,如动态显像的床旁“弹丸”式注射、图像的动态采集,放射性药物的标记等过程都可通过多媒体投影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抽象的理论更加的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在有效时间里取得很好的效果,使教学的实际效果得到提高。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核医学相关知识更多的作用是为临床及科研服务,在本科教学逐步增加综合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研室的动物实验。由本学科教师负责指导,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将科研成果的思维和科研的过程制作成课件引入课堂,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核医学的兴趣和创新性的思维,加强学生对核医学的理解。在核医学的教学中,将科研的成果融入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提高,使学生潜能得到发挥,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游刃有余的运用核医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核医学教研组正在加快教学模式、教学理论、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肩负治病救人与以身作则的两大重要任务的临床教师,不但要精于医术,还要善于施教。使我们的学生在核医学知识的学习中掌握的更好,更快,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运用知识更加灵活,更加扎实,接起医学事业的接力棒。

查看全文

检验核医学教学论文

1PBL和LBL两种教学模式简介

PBL教学模式是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先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这种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扮着向导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结合讨论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能,尤其在“自主学习、协作、沟通、创新”上更有突出效果[1]。LBL是传统授课模式,该模式多年一直为世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所采用,该模式可以全面、系统地传授各学科知识,教师主要依据讲义教材内容,将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也以教材为蓝本,系统学习。该模式具有知识完备、理论完整、教材完善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础理论和基础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都不太高,比较有把握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LBL模式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2]。这两种模式在教学理念、实施方式、成绩评估、实际效果等方面都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广泛使用的传统授课模式将知识划分得过于分明破碎,学科不断增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基础与临床课之间脱节,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故在传统L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PBL教学模式,可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打破传统观念模式,围绕问题综合设计课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理解获取新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从知识传授型转为能力培养型[3]。克服了“教师、教材、教室、我讲你听”的中心论,整合了发现式教学和授受式教学的优点,形成了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都围绕“解决问题”而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辅导员和推进器[4]。

2检验核医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959年Yalow和Berson首先创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微量胰岛素开始,检验核医学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日新月异地衍生出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放射分析法、放射受体分析法、放射酶学分析法等。它们主要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体外分析技术分析机体的代谢、功能、转化等变化,分析微量物质进行超微量分析,揭示生理病理状态机体的变化规律,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与众多基础、临床学科交叉渗透,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检验核医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按照LBL模式进行,依照教材的顺序,分别教授核物理的基础知识、放射性测量技术、实验核医学技术,接着是临床应用。这种以教材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但也存在很大局限性。理论教学基本都是以教师讲解,教学手段是幻灯片和板书。学生也长期接受“填鸭式”,习惯于课前不预习,仅依靠课堂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一堂课下来,似懂非懂,在考试前再突击复习,考前再背,考后就忘。久而久之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面对如此尴尬的形势,检验核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核医学展开了全面教学改革。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特点不同,对不同章节实施以不同的教学改革,如:核技术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放射免疫分析使用专题式教学、临床应用部分尝试PBL与LBL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教改举措,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就教学改革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3PBL与LBL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检验核医学内容庞大,大致可分为基础核知识和临床应用两部分。临床应用部分重点描述各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医学评价,本校近两年在该部分的教学引入了PBL与LBL结合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精心设计安排,分为4个阶段:(1)以问题为引导;(2)学生自主学习;(3)小组讨论;(4)归纳总结。①以问题为引导阶段,在学习《13C-呼气试验》之前,授课教师提出预习问题,“如何检测肝细胞功能、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通过几年学习,学生一般都已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知道常规的肝功能检测,如转氨酶、胆红素等,但未学过检测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在学习《血液辐照》一章时,提出疑问,“如果父母亲人需要输血,作为子女可否伸出胳膊去献血”,学生一般会踊跃表示愿意,但教师明确告之子女不能直接为父母献血,为什么?请查资料;②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带着疑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去查资料,看教材,自己推断整合,比单纯的自己预习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小组讨论阶段,小组讨论是PBL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上百人的学生规模,如果课程全部都使用教师担任PBL教学讨论,那将是巨大工作量,占用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现阶段,一般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寝室长担任学,起组织、督促作用。通过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发现新的疑问,找到疑问的解决方案,相互启发、相互提高。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学习气氛。④归纳总结阶段,该阶段也可归为LBL教学过程,分由学记录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记录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对学生还比较混淆尚未搞清楚,则需要详细加以说明讲解。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使知识体系系统完整[5]。PBL教学过程主要放在预习阶段,LBL教学过程依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授课时,以学科为基础,教学为中心,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依然是学生预习-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听课学习-课后背诵-练习-重现。由于学生通过带着问题的预习,大致地学习了该章的内容,教师根据组长所记录的讨论结果,更能把握住学生所学所知所欠。学习《13C-呼气试验》,教师首先按照教材讲解用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概述、试验过程、方法学比较和临床引用,虽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试验内容,但试验原理过程仍比较复杂,教师可详细讲解原理并推导试验方程式,这样通过PBL和LBL两种教学模式双管齐下,常见的教学困难完全可迎刃而解。同样,《13C-呼气试验》另外3个试验主要为熟悉了解内容,学生一般都能较好理解试验概述、临床意义,但对试验原理、反应过程理解较困难,故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突出重点难点,如详细分析13C-美沙西汀、13C-辛酸、13C-三酰甘油在体内的代谢转化从而检测肝细胞功能、胃排空功能和胰腺外分泌功能。《血液辐照》是《检验核医学》的重要章节,在授课前教师通过提问“可否亲属输血”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了解,禁止亲属输血的原因,当正式讲授该章时,教师可简单阐述禁止亲属输血的原因是“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该章节应重点讲解“血液辐照仪”和“临床应用”。

查看全文

基础核医学课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目的探索基础核医学课的教学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16名为研究对象,按学号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8名。对照组以传统核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试验组以问题教学法(PBL)结合核医学物理演示实验进行授课。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对“有助于了解核辐射防护知识”“认为核医学工作及检查不可怕”“对核医学工作、学习深造感兴趣”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认同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见习课和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结合核医学物理演示实验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值得在基础核医学课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医学;问题教学法;物理演示

实验核医学是开展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理论研究的学科,包括基础、临床、实验和分子核医学等分支学科[1],其是核电子学、核化学和生物学等现代学科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2]。然而,当前核医学教学中存在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习课程的问题,实习课程中主要集中在医学相关实习讨论,忽视核物理、仪器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等基础核医学的见习课程[3],导致学生对核医学学习和理解欠缺,且易产生辐射恐怖,从而失去兴趣。问题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老师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答案,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当中[4-5]。本研究通过应用PBL教学法结合核医学物理演示实验方法,探讨基础核医学课的教学方法,旨在改善基础核医学课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16名为研究对象,按学号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8名。试验组平均年龄(20.51±1.43)岁;男生49名,女生59名。对照组平均年龄(20.86±2.21)岁;男生47名,女生61名。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Р>0.05)。两组均使用张永学、高再荣主编的《核医学》(第3版,科学出版社出版)。教学内容包括核医学物理基础、仪器设备、放射性药物及辐射防护等章节。见习场所为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拥有SPECT/CT、PET/CT、医用回旋加速器、药物合成器及放射性药物质控等设备。在试验教学前,已经对两组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整理,根据学生基础课程的理论考试成绩情况进行分组分班教学,因此两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均等。1.2方法。试验组理论课教学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如下:①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概念熟练掌握知识点;②7~8名学生为一组,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制订问题并建立假设;③文献资料查找,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假设;④由教师主持,组内讨论、归纳和总结方法,论证研究假设;⑤教师整合结果,进行总结、拓展及补充,点明知识重点和疑难点。见习课采用核医学物理演示实验,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参与、配合完成,具体如下:①放射性药物制备与质控;②ECT药物的制备;③放射性辐射监测核医学物理实验,引出放射性核素示踪及显像原理、特点、临床应用及辐射防护。对照组理论课教学采用传统面授版书教学,见习课以教师讲解-学生参观为主的传统见习模式:见习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核医学现场,对医用回旋加速器、PET/CT室、SPECT/CT室进行参观学习。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教学结束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各发放了108张问卷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已进行预调查,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包括接触核医学前认知调查(核医学了解程度、核医学了解途径)、教学效果[是否有助于了解核辐射防护知识、是否认为核医学工作及检查可怕(或不可怕)、对核医学工作、学习深造是否感兴趣]。设计基础核医学课的考核测试题(内容主要以核医学物理、仪器设备、放射性药物及辐射防护等知识为主),统一进行理论考核测试(卷面100分)和见习课考核(50分)。理论考核内容包括核物理基础、仪器设备、放射性药物及辐射防护等非诊断、治疗和体外分析等;见习课程考核内容包括核医学科现场的工作场所、仪器设备、显像操作及辐射防护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小讲座在核医学规培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小讲座在核医学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9月在核医学科规培的学员63名作为研究对象,在2016年8月—2017年9月对未进行小讲座的规培学员实施调查统计(采用传统教学法)为对照组,在2017年10月—2018年9月对规培学生实施(传统教学法及科室小讲座等)为实验组,最终统计分析规培学生的出科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操作考试成绩及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综合分析作为评判标准。结果通过实施科室小讲座后,实验组的出科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操作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规培学员在多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结论通过应用小讲座后效果显著,积极促进了住院医师规培。

【关键词】小讲座;核医学科;规培;教学满意度;理论考核;临床操作能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现今临床的医生培训体系中的必要过程,规范化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学员获得终生学习能力的前提[2],在医学终身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以临床医疗问题为导向的医学教育培训模式改革,也是当今医学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3]。因此如何提高规培生临床胜任力及保持规范化培训的特色备受关注[4]。相对于核医学科,有别于临床科室而言,更是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科室之一,为此,就如何结合规培学生的特点,并将规培学生的胜任力作为基础,同时对不同层次规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价值予以了解,从而达到促使学生人文、医德医风培训、采用多元化、个性化以及特色化培训的模式,最终实现为专科医生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的目的[5]。而在本文中就主要在2016年8月—2018年9月选取63名规培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小讲座的应用效果和产生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6年8月—2018年9月选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其他医院在我科规培的63名规培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9月—2017年9月有25名为对照组,2017年10月—2018年9月有38名为实验组,所有规培学生均采用了“导师制”的带教模式,其中每轮规培学生均由一个导师和多个带教老师组成联合小组实施考核和指导。培养大纲选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总则[6]。本文所选取的规培学生具有多样性,其中包含了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应届毕业生以及基层单位委托培训生,学员来自于医学影像科,超声科、介入科及核医学科等,各个专业在我科轮转的时间不同,且在工作经历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有男性规培学员15名,48名女性规培学员。对照组女性17名,男性8名;平均年龄为(25.20±0.82)岁;研究生规培7名,本科规培18名;学员来源来自于影像科19名,其他科室6名(包括超声4名、介入2名);轮转时间为轮转1个月者有3名,轮转2个月者有10名,轮转3月者12名,工作经历全部都是毕业后或考上研究生后同时参加规培。实验组女性31名,男性7名;平均年龄为(25.66±1.21)岁;学历为研究生10名,本科生28名;学员来源为影像科20名,其他科室18名(其中超声科16名,核医学2名);轮转时间为轮转1个月者有14名,轮转2个月者4名,轮转3个月及以上者20名,工作经历全部都是毕业后或考上研究生后同时参加规培;通过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学历轮转时间、工作经历和工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首先,组成住院医师规划培训小组,其中包含了科主任、多名规培带教教师以及教学秘书。2016年8月—2017年9月在我科轮转者进行常规的仅进行常规的入科教育及科室的集体阅片、每个月可实施2次疑难病例的探讨等学习,而从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科轮转者不仅进行常规的入科教育及科室的集体阅片、每个月可实施2次疑难病例的探讨等学习,还在每周实施1次科室小讲座和的临床学习,学习之前1周告知下次学习的相关内容,让学员下去复习相关内容及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增加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检索文献的能力,有别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以后的科研有一定的帮助,并在小讲座完成后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仅让学员了解我科目前开展的项目,还进一步提升规培学员了解核医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核医学前沿的知识。通过小讲座的学习,不仅规培学员在全方位的得到提高,科室小讲座的流程主要如下,即在基本培训管理流程中添加科室小讲座,每2个星期实施1次,其中应该根据规培学生的人数进行灵活的安排小讲座的形式。采用PPT或现场临床讲解为主,其他形式为辅。本次讲解完成后提问,并对回答进行评分,安排下一次的讲解内容并要求下去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其内容都是核医学专业的相关内容,主要参考书籍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核医学》,结合核医学相关教材。可包含人文医学内容、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同时指导患者展开讨论、查阅治疗以及检索文献等[7],适时根据情况请临床学院的老师来讲解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在培养科研兴趣及科研思维方面,对规培学员及老师都得到很大的帮助。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规培学生在核医学科规范化轮转期间加深了对本科室疾病的深度与广度的掌握程度所占比例,最后通过出科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操作考试成绩及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参照《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8]通用模型的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以后的专业有无帮助,对以后的执业医师及中级职称等考试是否有帮助,专业素养和兴趣、对小讲座的形式及内容多样性,科研兴趣及科研思维的促进作用,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能够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作为评判标准。1.4统计学分析。总结分析医学影像系、超声专业、核医学专业规培医生轮转后的相关数据,理论考试及临床操作成绩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检验核医学多媒体技术论文

1多媒体技术在检验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1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射线照射到生物上,将发生复杂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和生物学阶段。绘制动作按钮,用鼠标点击按钮一步步展示生物学变化过程,当射线照射到机体上,机体发生电离、激发,化学键断裂、产生自由基等。通过动作按钮,可依次展示效应过程,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效应发生过程。

1.2放射性测量仪器

讲解气体电离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时,可应用动画显示这一过程:射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受激电离,产生出正负离子对,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到达电极,电路由断变通,通过电流边指针摆动变化反应射线的强度,形象地展示了这两种放射性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1.3闪烁型探测仪

查看全文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探讨

摘要:目的提出核医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中若干需要关注的问题,提高预评价报告的编制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方法依据GBZ120-2006等相关国家标准,对照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易忽视、需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需注重布局与分区、防污染措施、三废处理、评价目标值设定、屏蔽目标选取、辐射危害评价、防护设施、管理制度及应急响应等各方面的评价。结论在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需结合诊疗实践,注重细节,切实将新的技术标准引入评价。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职业病;屏蔽设计;辐射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1]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放射诊疗单位在新开展核医学项目时,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国家对放射诊疗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等技术标准。笔者在进行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有概述、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防护措施评价、辐射监测计划、辐射危害评价、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防护管理、结论和建议部分,其中防护措施评价含工作场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其他防护措施等。

2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常见问题

查看全文

计量技术在核医学成像的运用

1计量技术为医学放射成像提供技术保障

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中,计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常规X射线机、数字X射线机等X射线摄影装置利用X射线穿透不同人体组织的衰减不同的特性,反映人体组织密度和形态的不同,实现人体组织成像。X射线的辐射输出的质、输出的重复性、输出的线性,以及X射线管的电压和电流等计量参数是X射线摄影装置的成像质量的重要保障。医用诊断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通常称作CT机),用探测器测量X射线通过人体脏器断层时沿X射线路径的总的衰减系数,将射线强度转换成电信号,经数字化后由计算机处理、计算出与人体某一层面上脏器的每个体素相关的吸收系数,进而用不同灰度的图像显示人体脏器的形态和密度。CT机的主要计量参数有剂量指数、CT值及其噪声等等。

2核医学成像的计量特点和主要参数

核医学成像的主要成像装置有单光子发射型CT(通常称作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CT(通常称作PET)。它利用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对特定放射性核素药物的选择性吸收或不吸收,储聚或排泄等代谢功能的特性,给病人口服或静脉注射含有特定种类、特定活度和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采用探测器来探测示踪剂在人体内的特定器官聚集、发射出的单光子(γ射线)射线并转化成电脉冲信号,记录下这样γ射线信号的大小和空间分布,进行数据处理和重建图像,得到反映人体脏器形态和组织功能特征的医学图像。示踪剂聚集多的部位发射的单光子射线能量强,呈现较亮的图像,通常称之为“热点”;反之,则称之为“冷点”。核医学成像装置的计量参数有示踪剂的放射性活度;装置的最大计数率、旋转中心漂移、固有能量分辨率、固有均匀性、空间分辨率和线性等;图像的断层热点源分辨力、断层冷点源分辨力,以及断层图像均匀性和线性等等。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的技术特征来看,示踪剂进入人体发射出的射线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应尽量少,尤其应当灵敏、准确地计量这样微量的单光子射线能量产生的微小电脉冲信号,应当将计量结果对应的热点、冷点转换成真实、清晰的图像。相对于其它医学放射成像中的计量技术而言,核医学成像计量是更微量、更准确的计量技术。

3计量技术在核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3.1放射性核素药物活度计量的重要性和计量技术

查看全文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和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和护理管理。方法针对临床核医学学科实施放射防护以及护理管理干预,观察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加强对核医学科放射的防护以及加强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感染率,确保医务人员以及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结论针对临床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以及护理管理,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加强护理质量,降低或避免感染率,确保病人以及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适合临床工作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临床核医学科;放射防护;护理管理;放射性

核素核医学属于一门新兴的现代医学行业种类,其主要是应用放射性核素与相应的标志物对疾病实施诊断、监测、治疗与预后评价,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医学研究中[1]。伴随核医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与进步,其作用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越来越显著。核医学科主要应用到放射性核素,可以在能涉及到的范围内发生相应的外照射,结合照射物相应的污染进而产生内照射,然而对于放射性核素的合理管理十分重要,特别为必须长时间接触放射性核素的医护人员以及放射病人的管理。

1放射源的保护

一旦放射源的管理应用失误或放射源丢失,会导致护理人员、病人和社会人员遭受核素照射,对其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院核医学科针对放射源实施以下的管理措施:(1)把放射源集中放置到房间的固定位置,同时在其上遮盖铅防护屏风;(2)存放放射源的房间内安装监视器,有利于随时的监测,房门为铅防辐射门,门上张贴具有辐射有关的警示标志;(3)存放放射源的房间须实施实名登记管理,无关人员禁止进入;(4)进入或输出的放射源与药物必须认真记录,主要内容有:日期、放射源种类以及应用情况等。

2护理管理

查看全文

人才培养中的核医学教学论文

1传统核医学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1.1强调学科界限过于分明,而忽视了与别的学科的相融,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掌握核医学是一门跨学科课程,集核技术知识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近几十年来核医学发展迅速,分支学科众多,已经发展成一门涵盖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疾病治疗的全方位综合性学科。而在传统教学中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其他学科,特别是在实践认识与应用培养上更是突出。让学生领悟到核医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涉及临床各个学科,它除了与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紧密相关外,还与核物理、放射化学、计算机技术、放射防护、微量技术、放射生物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是核医学教学中必须强调的问题,并在实践教学中也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和掌握。

1.2教学内容单一,禁锢学生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容陈旧,实习内容是对课本知识的照搬,这就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思维非常局限;活跃的课堂可以让思维和教、学共鸣,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核医学教学应当采用更为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教学形式机械,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授课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教室,除了听教师讲课就是看教师操作,处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缺乏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不能达到核医学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核医学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核医学发展的需要。

2创新核医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2.1是培养应用创新型核医学人才的途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