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5:28: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核心价值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核心价值观

自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自媒体的出现无疑加快了信息的流通和传递速度,同时在自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和参与者。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特质和基本特征。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需要每个公民付出自己的努力与参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主体,自媒体作为最有效的信息传递平台之一,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重点介绍。

关键词:自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实例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读。毫无疑问,在新时代下,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我们民族的发展方向与理想蓝图,同时,它也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每个公民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任何信息只要被爆出,在极端的时间之内就能被广大人名群众所知晓。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手机的大众化,使得信息的流通更加迅速和高效。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偶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和者,我们可以通过自媒体工具去认知一些事情、学习某种东西、或者去影响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参与和付出,自媒体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不仅可以有效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可以对公民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熏染和监督作用,促进每个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对自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做简要阐述。

一、自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时至至今,二十四字社会主义和价值观已经为大多数人所耳熟能详了,围绕着国家、社会、人民的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是社会环境构成的理想蓝图,也是人民生活行为规范的总则。它是抽象的,因为它所涵盖的思想精神是丰富的,同时它也是具体的,因为它表现在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之中。在我们学习生活的很多事情中,都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党的各级领导人也有强调,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发现,在国外,很多国家也十分的重视自己本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表现在通过学术课程进行教育。目前比较成功国家的有美国和新西兰,他们已经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写进了本国教育部的课程实施方案当中。其次,各国也十分注重对于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度的普及工作,有些国家甚至将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内容在法律中加以表述,以促使公民对核心价值观管的践行。在我国,十八大以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才真正的走入大众的视野,因此,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教育是我国当前的重点问题。再加上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转型阶段,非常有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2.自媒体的主要特征与功能。自媒体是今年来新兴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在过去,我们的媒体形式主要是以主流媒体的形式呈现,即播报和传递的信息模式是固定的,且只有某些特殊人群猜猜具有新闻的权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自由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有机会被接受,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媒体平台,即每个人都有权利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者。比如说国内外的很多社交平台,像微信、微博、博客等这些平台都可以作为自媒体的表达渠道。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运用得更加广泛,现在也有一些个人门户网站也成为了自媒体的载体之一。[2]自媒体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加工、传播的信息流通方式,它使信息表现得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大众化。自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自媒体由普通大众所主导,由每个人的参与。它没有既定的结构与限制,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既有记录的功能,又有网络广播的功能,且门槛较低容易操作,是每个人都能够去参与的,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自媒体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微内容”,即内容比较简短,没有像主流媒体那样的诸多限制,这样一来,其需要表达的信息更能够被大众所去阅览,在一定程度上,他的阅读量也会超过主流媒体上的新闻信息。综合来看,现在知名度比较高的自媒体平台有Faceboook、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贴吧等。3.自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联系。在前面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党中央部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每个公民都要参与的必修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进行很多个阶段的工作,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难度的。以前,对于类似于归家层面的重要工作都是通过一些比较权威的部门进行宣传的,比如说大型的纪录片、权威媒体和机构的报道、国家重要的电视广播广告等这些形式进行传播教育。而自媒体看起来会更加的接地气,偏向于随意性,不似主流媒体有那样的威慑力。因此,一般而言,两者是没有交集的,而国家的一些重要的工作当然也很少有可能与我们的这样的大众化、平民化的新闻媒体方式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分析发现,国家通过权威机构以及主流媒体进行传播的某些内容一般与大众的生活没有很直接的联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它进行重点教育和培养的对象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际上是与我们每一个的学习和生活都息息相关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说人人网、百姓生活网等网站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了,并且他们的用户数量也非常的多,用户大多为中年人群体,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与思想教育。再比如说QQ空间、微博、微信等,使用这些平台的一般为年轻人群体,我们可以开设一个用户,定期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微内容”以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平民百姓平时接触的新闻媒体中,以此来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传播和教育。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媒体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件事,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自媒体来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二、自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分析

查看全文

初中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

[摘要]德育建设工作,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但是就现阶段而言,中学的德育建设工作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能够在德育过程中有效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中学德育建设效果必然有所提升。基于此,研究初中德育建设中如何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难题,本文旨在研究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德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

德育建设,一直是素质教育理论下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由此可见,这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规范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需要进行德育规范的学生群体,因此,只有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生才能够更好地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未来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文化的优秀青年,进而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在初中德育建设中难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1.学生的忽视以及教学方法上的禁锢。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各科内容的学习容易使得他们应接不暇,因此对于德育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再加上家长和教师过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学生就会忽视德育教育。另一点原因是德育教育方法上的禁锢,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会采用传统的说教方法,但是现代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个性心理往往比较叛逆,因此在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因为逆反心理而出现违背德育理念的情况。另外,初中生还正处于价值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而现代的网络技术如此的发达,许多不良信息会给他们的价值观念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在他们遇到一些较为新奇,但又是一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信息内容时,由于辨别能力上的不足,他们很容易去尝试,导致养成不良习惯。再者,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的说教性教学并不是他们能够直接认同的教学方式,这种硬性的灌输式学习直接导致了德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渗透。2.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应试教育思想,对于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或是德育建设的工作中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来进行工作,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死记硬背,那么其德育效果必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虽然学生通过背诵暂时记住了相关的内容,但是他们无法理解,一旦学生无法理解,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会沦为形式,使得学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无法有效地约束自身行为,另外,由于学生学习的初衷是为应付考试,因此学生无法进行有深度的学习,如此一来,德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将变得更加困难。

二、在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探讨

摘要:新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具有艰巨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但伴随国内国际形势的演变,当前新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必须清楚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疆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是报告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要求。新疆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新疆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并存,文化呈现兼容与并蓄的特点。新疆高校是培养新时代下民族复兴接力者与传承者的重要阵地,不仅仅要强化高校学生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培养高校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不仅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践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总目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别从公民、社会和国家三个不同的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与先进思潮,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柱。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校园理念的塑造,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学校综合素质与综合实力,在校园发展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想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其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先进文化的融合,离不开主流价值的灌输。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疆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是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局面的形成的重要催化剂。1.2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向社会传播出去,才得以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其作用,而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校园活动,独特的文化环境,严格的管理制度等多种校园优势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良好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提供了活动载体、环境载体和制度载体。当前,新疆教育事业在当前的社会建设中处于突出地位,是培养高层次重要人才的重要基地,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多途径多领域多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传播开辟了渠道。新疆高校主体自身为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也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学生的政治素养与道德准则建设,为了更好发挥主流价值其对人的指导作用,纷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是当今新疆建设发展的总目标,作为新疆高校中的学生,更是承担着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的重任,在社会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发挥其独有的引导性与凝聚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新疆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为祖国的富强壮大添砖加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融入的目的与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强化国民素质教育,加强社会精神文明的创建,提升公民的社会荣辱观,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爱国意识,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发展,为了民族的复兴而贡献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正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担当”所言,国家要想富强,首先要精神上强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在生活中做好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做国家富强的重要后盾,担当民族事业发展的传承者。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查看全文

中能共同核心价值观

一、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中能公司是一个由小煤窑快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煤炭企业,是三方投资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能公司的员工是来自于五湖四海,那么股东追求什么,企业追求什么,员工追求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搞清楚,我们更应该找到并且培育三者的共同追求目标,那就是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中能公司成立四年来,回头望,许多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股份制企业不见得比国有企业好。为什么呢?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人员流动大。透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到两个问题,一是可以优胜劣汰,每年保持10%的员工流动是合理的,企业增加新鲜血液保持旺盛活力;二是导致员工队伍不稳定,一线员工队伍素质下降,成为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员工队伍不稳定,工作效率不高,固然有诸多原因,但在强化劳资合同关系中,没有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应当看到,少数员工还是把中能公司当作自己路上的一个歇脚点,有机会就可能远走高飞;有的员工到中能就是抱着一个挣钱至上的理念,哪里给钱多就往哪里跑。尽管劳动合同是以法律做保证的,实际上这种关系仍然很脆弱,真正可靠的是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中能公司的经济发展快于文化的发展。因为文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不可能像经济那样跳跃式发展,当前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育中能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这就像结婚一样,结婚证仅仅是双方关系合法的证明,夫妻双方在一起生活一辈子则需要双方的感情和结婚后的共同生活目标来维持。员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只是表明双方有了合法的劳动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员工要能够忠诚敬业,就要靠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

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要使每个员工能够共享。企业的每个员工是企业的一份子,就要营造每个员工努力工作的环境,使他们感到愉快和温暖。企业要认真积极地履行对员工应尽的义务,使员工得到应得的薪酬回报。企业要培养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使员工能够在这个企业得到不断成长。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探索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现行德育教科书中均有所涉及,但由于教科书出版的相对滞后性,德育教科书中如何及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通过对初中德育教科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此研究就德育教科书如何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实施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科书;融合

德育教科书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载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德育教科书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和选用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意义非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1],说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弘扬时代精神,突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此,德育教科书需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是评价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检验道德教育目标的标准,它为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准则。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教科书有着内容和载体的密切关系,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如何融入德育教科书就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广为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德育教科书的现状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1世纪新课改之后出版的初中德育教科书,都有一定比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当然,由于在编写出版这些德育教科书时,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系统提出来,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分析2003年实验版及以前的德育教科书中价值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后设”之嫌。但从现实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其实都已实存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因此,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实存于初中德育教科书中的核心价值内容与“后设”并不矛盾,反而可以更清晰地提炼出德育教科书中的价值观念。1.德育教科书中的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目标,旨在构建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历年来的德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层面的诸如富强、民主、文明等价值教育目标都有着具体要求,在德育教科书的基本国情部分也有着对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阐述。具体来说,初中德育教科书通过国情教育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意义,体会科技创新对国家繁荣富强的作用,并在初中二、三年级分散安排了科技创新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内容。关于民主的观念,德育教科书主要从政治方面的民主(如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政治生活),日常生活方面的民主(如与父母、老师相处和交往中的民主)以及公共生活方面的民主(如公共利益中的公私之间等)来讲述,基本囊括了民主的各个方面,落实了德育课程标准中有关民主的要求。除了富强、民主的理念之外,德育教科书还通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求来体现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和谐思想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体现,在“一纲一本”时期的德育教科书中,虽然有着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但相对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两部分而言,则显得分量不足。进入21世纪以来,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和规定:在课程分类三维目标中均有提及“人与自然”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在能力目标中提出“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在知识目标中要求“了解我与自然的规范”[4]。关于“人与自然”的理念很好地在同一时期的德育教科书中得以体现。如在这一阶段的教科版和人教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部分的论述。尽管这两个版本德育教科书中关于“人与自然”部分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人教版用了一课的部分内容来讲述人与自然,而教科版则更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用了一个单元来描述人与自然),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讲述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基础上来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和谐的理念。2.德育教科书中的社会价值取向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整个社会不断涌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的观念,同时法治理念也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与之对应的这些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的德育教科书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地体现。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是衡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标准之一。初中德育教科书从崇尚公平、维护正义和倡导平等等方面对公平正义的理念进行阐述。1949年以来的初中德育中,“平等”理念最早出现于1986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的“公民”部分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5]此后德育教科书中“平等”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人与人交往的平等(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会与他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以及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即公民权利的平等等。如21世纪新课改以来的教科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中“平等”的理念,先后在七年级“人与人之间”单元、八年级“在同一片土地上”单元、九年级“漫步地球村”“同在阳光下”“新的旅程”单元出现并得到论述。德育教科书中通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来树立公平的合作意识。如人教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中分两课来分别讲述“崇尚公平”和“维护正义”思想。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学校教育也离不开法治教育。因此,法律部分也因此成为德育课程四方面内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之后出版的《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中,关于法律教育内容,分别从法律与个人生活、法律与社会、法律与国家三个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年级段均有所涉及。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无序和有序”单元中,先是讲述规则与秩序,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对法律的初步认识;论述规则之后,教科书接着对法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比较了法律、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等异同之后,给出了法律的概念,并对法律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八年级和九年级几册教科书中也提及了法律的问题,层次逐渐上升,主要包括与他人、社会及国家等方面的法律内容。3.德育教科书中的个人价值准则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覆盖了个人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全体公民都应该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公民,首先要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时刻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秉承爱岗敬业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在个人道德品质上认真要求自己,严于修身,努力做到诚信友善。因此,德育课程标准就应该遵循着个人道德的主线,从涉及到关于个人的成长、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及国家的关系几个部分来对个人在自己成长、与他人和集体交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方面的道德品质进行具体规定。在我国德育课程及教科书中,有着关于个人的道德要求,这也与德育课程本身的要求是吻合的,因为德育课程就是应该为培养有道德的公民服务。1949年至今,在社会主义建设走过的几十年风雨历程中,涌现了很多杰出的时代英雄,他们凭借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个人顽强的意志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并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他们所处时代的楷模。这些不同时期的时代先锋及其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都在相应时期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初中德育教科书将这些涌现的时代精神提炼出来,在教科书中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通过对新课改以来的德育教科书中所列举出来的这类人物及其精神的事例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这些精神集中反映出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进步、诚实善良等良好个人品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王进喜和时传祥等人为代表的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甘于奉献型精神;以袁隆平、许振超、包起帆等人为代表的通过不断学习的勇于创新型精神;以雷锋等为代表的乐于助人型精神;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为代表的朴实为民的公仆型精神等。总体来看,这些模范人物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德育教科书中将这些人物的事迹呈现出来,虽然没有完全提炼概括出这些人和事所表现的精神,但透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和思考这些需要大力弘扬的个人道德品质,从而影响学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德育教科书有待完善的问题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

摘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是高校的职责所在,文章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分别从发挥主渠道作用,改善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文化认同感,丰富培育载体,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大学生;经济管理

党的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许多新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路径,是高校的职责所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作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研究其培育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作用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双重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中出现了模糊、甚至迷茫的状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消除多元价值冲突,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面临着空前挑战,部分大学生淡化了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也是大学生判定行为得失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全的政治人格。从高校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内容。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提炼,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将其融入大学生素养培育体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既能达到教育目标,又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从国家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甚至国家的前途未来,高校大学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要求大学生深刻理解成长、成才的关系,自觉做人民的榜样、时代的楷模,勇担重任,肩负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色。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存在问题与分析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研究

[摘要]小学德育是促进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渠道,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应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做出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借用课堂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加强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同时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作用,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积极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德育方式不仅能够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还能够紧跟时展的需要,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增长。当前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积极促进学生心灵的全面健康发展,现如今小学德育课程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帮助其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积极的三观,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心理健康且有主见的人才,这是每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1.德育工作必须切合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之间不仅要是师生关系而且要是朋友关系,充分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及学生的生活背景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好奇心和对外界的兴趣较重,教师应采取新奇的方式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开展德育的相关工作。2.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培育主体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演讲、辩论赛、小游戏等,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感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在学生心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不仅能够认同价值观,还会在实际生活中付诸实践。

二、发挥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作用

查看全文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范文

1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在试图树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用的战略性资源和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核心竞争力通常可以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并且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指现阶段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远景、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企业文化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未来将是全球竞争的时代,能成功的公司,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哈佛商学院通过近十年的全球调研发现,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公司的业绩。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最为强劲、持久的核心动力。海尔集团能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内,从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一跃成为品牌价值数百亿元的世界知名企业,被美国《家电》杂志列入全球家电十强之一,凭的是什么,就是文化力。

那么文化力的根源又在那里呢?海尔CEO张瑞敏说:“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对企业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列举很多,但究竟哪些能称之为核心价值观呢?为解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深入解读世界知名企业的案例,仔细查阅他们的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座右铭,以及由企业自己提出或外界为之总结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等。

通用电器的核心理念:以科技及创新改善生活品质,在对顾客、员工、社会与股东的责任之间求取相互依赖的平衡;松下七精神:产业报国、光明正大、亲和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顺应同化、感谢报恩;摩托罗拉的核心理念:精诚公开、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品质超群、价格公道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收益,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员工和股东提供实现各自合理目标的机会;波音公司的核心理念:领导航空工业,永为先驱,应付重大挑战与风险,“吃饭、呼吸、睡觉念念不忘航空事业”;索尼公司的核心理念:体验以科技进步,应用与创新造福大众带来的真正快乐,提升日本文化与国家地位,做先驱,不跟随别人,但是要做不可能的事情,尊重鼓励每个人的能力与创造力;三菱公司的企业理念:顾客第一、诚实、注意和睦、公私分明、放眼世界、努力改进经营管理、发明新技术。

通过归纳和总结,我们发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而产生的,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共同遵守,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层反映,是融化了民族与时代特色的企业特殊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用户至上、不断创新、竞争进取、质量兴企。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动力”源。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用户至上、不断创新、竞争进取、质量兴企绝不是指的文字表述,而是它的丰富内涵。因此,综观世界知名大企业的发展历程,尽管它们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不尽相同,但无不闪现出这五大核心价值观的光芒;而某些企业巨星的陨落,主要原因也在于没有能坚守这些价值观。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效应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是高校的优秀群体之一,其榜样作用在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操作中具有天然优势。新媒体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大学生志愿者为基点群体,探讨如何借助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榜样引领的方式和方法,对于扩大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果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榜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在党的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拥有强大的创造力,理应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大学生志愿者这一群体更应坚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更多的大学生,推动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1]然而,自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媒体在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利用大学生志愿者榜样的正面作用感染大学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第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各种思潮相互冲击,大学生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抵御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第二,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将激情和活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庄严使命,青年学生是时代和社会的精英,坚定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追求和人生理想,可以引导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最终将大学生培养和铸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出新挑战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基础的价值观念,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我国未来发展。为此,在互联网广泛普及背景下,我们不仅应帮助中学生正确区分网络资源所呈现的内容,更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对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网络资源;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利用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中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现状,只有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才能够弘扬正能量的内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促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资源中所呈现出的内容较多,中学生对网络这一新颖的媒体形式更感兴趣,当中学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授文化知识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学生,学生感兴趣程度与理解效果都会得到明显提升,进而保证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及效果[1]。由此可见,在社会不断发展状态下,利用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利用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由于中学生在校园中生活的时间更多,因此要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中学领导与中学相关教师就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为中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其可以在了解、清楚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正确鉴别社会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建议中学应借助互联网在网络资源中深入挖掘与学校、当地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利用校园的广播媒体平台为学生传递上述内容,营造出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2]。与此同时,中学教师与领导人员还可以开展文艺创作、演讲比赛、经典诵读、道德讲堂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有关知识,通过为其他中学生呈现感化心灵、温暖人心的事件,使得校园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二)利用网络资源呈现真实案例,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虚构的内容相比,真实案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此,要想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对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学教师就应借助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案例,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首先,中学教师应该通过与中学生进行沟通的方式,了解中学生当前价值观正确与否、大部分中学生在哪方面道德存在缺失、能否正确鉴别社会事件的正确性;其次,在全面了解中学生的基础上,中学教师应通过网络查询与学生当前所缺失的道德有关的内容,通过搜集、整理案例,使得后期为学生呈现出的内容逻辑性更强;最后,为学生呈现真实社会案例的基础上,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讲授正确的价值观内容,更需要为学生进行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并使得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出现偏颇。(三)利用网络完善教育体系,使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虽然学校是教育中学生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平台使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形成合力也是十分重要的[3]。一方面,中学教师应借助网络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使得家长与教师都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当前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中学教师还应该帮助家长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并为其提供一些科学的教育案例,让家长可以在浏览、观看相关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做好孩子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在社会中也应该积极净化网络、荧屏、书刊,通过宣传社会中存在的好人、时代的楷模,及时更好地弘扬社会正能量,保证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长、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中不断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并阅读提升品行修养的书籍,进而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的状态下,使得网络中优秀资源可以走入学生学习视野,促使学生接受到更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