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5:24: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核心价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考

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民族精神。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深刻表明,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保证。中华民族是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但她能繁衍5000多年,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其根源就在于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荣辱不惊、不畏强暴、百折不挠。到了现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我们才能在战争年代那么险恶的环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才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把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工业体系比较完善的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才能通过改革开放,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中国发展成为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国家。进入新世纪,国际风云变幻,国内矛盾繁杂,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我们仍然必须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聚集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在某些国人中存在价值取向混乱的现象。制假贩假、坑蒙拐骗、买官卖官、贪污腐败、色情泛滥、见死不救等,已经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毒瘤”。一些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淡漠,他们追求个人至上,信奉金钱万能。这些不良现象,毒化了社会风气,混淆了人们的是非观念,冲淡了民众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涣散了人心,削弱了民众的凝聚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害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绝不能等闲视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国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爱国爱家、乐施好善、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爱憎分明、明辨是非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必须世代相传,发扬光大;二是赋予时代内涵。那就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开拓进取,创新立业,遵纪守法,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知荣辱,弃丑恶。

查看全文

探究核心价值体制教育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从文化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压迫并反应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从国外传来的,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的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融于马克思主义中,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我国的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统领了其他文化的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盏明灯,给中华儿女建设祖国指明了方向。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对《礼记•礼运》篇描写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继承和发展,在“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里,人们各尽其能,为社会劳动,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均为社会成员所共享,也就我们希望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景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跟古代“大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种全新诠释,是本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实质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民族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和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是焕发人们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让中华民族秀甲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源泉”。“天下统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等观念激励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近代文化以变革社会为主题,呼吁“改造国民性”,“陶铸国魂”则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特点。当代提倡保家卫国、坚决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提倡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等也是对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的深化。虽然,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但是,其内在的核心没有变。

第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继承和保守的一面,但是革新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只有在不断革新中,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国际发展接轨,才能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儒学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契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突出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我国看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第五,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判断道德行为提供了基本准则,属于道德的范畴。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其中,儒家提倡的惩恶扬善、言而有信、仁政爱民等都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爱国、诚信、勤劳、勤俭、团结、等观念都是民族思想的闪光。而崇尚科学的风尚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和理想。因而,传统文化是“八荣八耻”重要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新和发展。

查看全文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探讨

摘要: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透射着中国东方文明的哲学智慧和实践特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彰显。以“仁和精诚”为核心要素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以专业技术、沟通合作、应变管理、创新创造、思想道德为主要体现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这两个不同场域概念,其组成要素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生命观、整体观、道德观等人才培养中具有耦合勾连的作用。阐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要素育人的深刻内涵,解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组成,明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在育人价值观、内容、功能、路径等方面的逻辑关联,旨在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优化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1]。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守正创新,其中核心价值元素透射着中国东方文明的自然观、生命观、整体观、养生观等。这些富有独特哲学思想和行为观念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元素,与现代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在诸多方面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换言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元素所体现的时代价值、精神理念、功能作用,也是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要达到的价值旨归、目标指向和行动效果。因此,构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元素,应用当代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架构,一方面能够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中医药文化育人潜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丰富智慧、提升修养、规范行为、滋养生命,筑牢自身持续发展的根基。

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党的十八以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研究热度也在不断攀升,不仅受到中医药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也受到民间草根们的推崇追捧。目前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研究工作主要是在学界和政界展开,有学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和”,最根本的在于“阴阳和”[2],讲究平衡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真谛,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学者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作为整体系统,强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不是点和线的简单叠加,而是点线面结合的多维立体,是由实用、思想、社会、教育、道德等多重维度构成的价值体系[3];有学者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梳理、调查访谈、词频分析,得出“医道自然、精诚仁和”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4]。与学界研究不同,主管全国中医药行政工作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出台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明确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5]著名中医药文化专家张其成教授从“仁、和、精、诚”四者的关系阐释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6]。以上这些研究成果虽未就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准确定义达成共识,但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外延、范畴边界提供了理论研究的范式。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彰显,其大小、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未来成长的高度。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将经济学中“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移植到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中来,涉及组织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多个学科的综合,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广义上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包括大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内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等综合能力的集成。狭义的大学生核心能力是除了专业能力以外,其他反映大学生思维方式、为人处世、协调关系、适应环境、团结合作、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能力。由此可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通过知识、道德、能力、素质多方面内涵的整合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力的优势[7]。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着眼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大学生由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到身份转变、自我实现、价值转换的最终指向,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所体现的价值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态观等诸多要素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两者要素间是否在“以文化人”、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共性作用,融合途径如何实现,本研究将尝试探讨两者要素间的勾连机理,以期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普及创新和大学生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2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要素的构成与内涵

查看全文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标杆,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大学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要载体。以党员干部的“好官风”、高校教师的“好师风”、大学生的“好学风”以及三者合力形成的“好校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满足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实际需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教师;大学生;三维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引领,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导航。高校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来源。推动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需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别创设良好的“官风”“师风”“学风”,一起营造良好的“校风”,为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打好“底气”,树好“正气”。

一、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员维度

(一)党员干部是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主体影响社会道德面貌,精神风气的因素首当其冲的因素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官风”状况。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到“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再到“为民、务实、清廉”,无论是从历史的横轴还是从其纵轴着眼,官德的榜样引领效用皆十分明显。官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兴安。党员干部无论职务如何,权力巨细,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应念好“六字经”,做好“群众事”,树立“好官风”[1]。一个社会的“官风”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从“官风”中体现。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好官风”。高校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阵地,高校的发展状况代表着社会未来的雏形,高校学子是未来社会的人才支撑,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夯实基础,也需要“好官风”的力量支撑。只有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官风”带“师风”和“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官风”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才得以打牢基础,才能在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因此,践行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都是重点,都需要做好带头引领。(二)以“好官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所谓的“好官风”其实就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这是一项涵盖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体现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效果。高校党员干部要只有在作风建设多花工夫,才能以优良的作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好官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第一,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高校党员不仅仅应当利用校报、书刊等传统媒介,而且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加深基础理论的学习、针对实际情况分析、学习先进榜样,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第二,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领导作风。党员干部既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由上至下的带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靠前指挥,精心部署,形成以学促学的优良作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第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践行核心价值观,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深度结合,高度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最新情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学术点和生长点融入到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当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用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让高校师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鲜活度。

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师维度

查看全文

警察核心价值观调研报告

只要有组织,就会有该组织一定的形象模式存在,但有组织,不一定就有组织形象塑造,自发形成的组织形象与自觉培育形成的组织形象是大不一样的,这里涉及到一个战略问题。警察形象战略就是这样一种有意识的战略性活动,它是警察组织为了塑造自身形象,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透过统一的视觉设计,运用整体传达沟通系统,将组织的运作理念、组织文化和活动传递出去,以凸显组织的个性和精神,提升警察组织和个体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使社会公众对警察产生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本文探讨的是在警察形象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培育,旨在使警察形象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IT领域曾经流行过三句名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在某种程度上,思想、价值观念比物质和金钱更有力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

核心价值观(CoreValue)也称为“要害信念”,则是指为实现组织使命而提炼出来的,一个组织所拥护和信仰的,指导组织成员共同行为的永恒的准则。它是整个组织价值观体系中能影响和左右其他价值观,并且具有相当稳定性的信念和思想。闻名学者柯林斯和波勒斯简洁地把核心价值观解释为“组织的精神和持久的原则,是一套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指导原则”。

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是警察组织想成为什么、为什么价值而存在的定位,是警察组织生存的基点和灵魂。它告之每一个警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最高标准。它是一种深藏在警员心中的东西,决定和影响着警员的行为方式。它具有如下内涵:

——警察核心价值观是警员是非善恶判定的标准。它表明了你们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哪种行为是组织所崇尚的,鼓励警员去做的,哪种行为是组织所鄙视的,警员不应该去做的。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述

[摘要]本文全面梳理了当前国内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研究的概貌,为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打下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思政”课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底,中办发〔2013〕24号《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国民教育全过程、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等诸方面全面布局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和原则,引导广大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又明确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12月,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领导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校而言至关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找到一条对学生认知层面的价值培育和实践层面的价值践行知行统一的有效路径,切实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实质“三入”(入耳、入脑、入心)将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更应立足于时展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结合“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要求,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路径。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细落小落实问题,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还有很多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有待破题。例如:在教学思路上,如何发挥好“两个主体”的作用?一是教师主体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及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在培育学生敢于直面问题、正确观察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睿智解决问题等过程中需要扮演好的导师、导演、教练等角色作用;二是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行完善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密切结合学生的个人需求,即学生在思想水平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二是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即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从中梳理现象,找准差距,形成问题链、贯穿育人全过程,设置教学情境、启发引领学生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保持与学生进行课上与课下的互动?以跟踪监测检查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问题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及针对性的解疑释惑等。从而,着实解决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变、身体力行的种种问题,使之逐步接近并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破解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知行统一的“两张皮”难题。(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的环境与现状分析《意见》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然而,“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进课堂”要考虑课堂的多层次性,要考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受教育环境的变化,“进学生头脑”要考虑到“95后”乃至即将上大学的“00后”,即教育对象的特点。1.互联网环境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挑战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其中,大学生是手机网民的生力军。互联网环境扩大了多元化价值对当今大学生的冲击范围和影响深度。李先锋等认为,社会转型时期国内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以及全球化趋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现代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1]。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显示出截至2017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4亿。由此可见思政课堂如何实现“上线”,主动占领网络课堂,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分析鲍硕来等总结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中显现的问题[2]:重理论宣传,轻主题实践活动;重形式指令,轻深入学生实际;重短期效应,轻长效机制建立。崔常铭等提出了当前“90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四个特征[3]:理想信念薄弱,社会责任感较强;政治热情较高,鉴别能力较弱;道德认知强,道德实践较弱;主体意识强,协作能力较弱,认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社会环境、学习教育和家庭环境都有关系。在彭建国等研究中,“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基本教材的工作虽有所保证,但学生对“三个倡导”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实效尤其不理想,实现“三个倡导”内化、践行的目标任重而道远[4]。赵向东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内涵的普及程度不高、教育的认可程度不强、利益的倾向化程度明显、理想和目标模糊等问题[5]。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夯实三个自信基础,强化文化认同,凝聚价值共识,掌握话语权的“高大上”的问题。要把这件大事做好,必须使之“接地气”,深入研究这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我们希望学生能理解认同最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必须正视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诸如群体性事件频发、暴力丛生、社会文化凝聚力流失等,这些现象对生长在其中的青年学生有多大影响?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多大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到底存在哪些困惑,对同一个社会问题,在一个班级里到底有几种典型观点?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和引导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解释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为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奠定学理基础。肖志亮认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可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6]。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做到呢?韩宪洲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整个高职教育阶段育人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中不要视其为独立于现有教育体系之外的内容”,否则就会教条地陷入到“搞运动”的窠臼中去[7]。就高职思政课教学而言,教师真懂、真信、真用—主动教,引领学生的“入耳、入脑、入心”。学生真学、善思、敢问—主动学,双向努力,学生快乐,教师享受,教学相长,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也是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双重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基本策略研究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摘要: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文章基于“微时代”的概念与特点,对“微时代”视域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及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高端移动通信设备的大众化和互联网的普遍化将人们带入了以微信、微博为主要社交方式的“微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依赖于微信、微博来完成生活、学习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1]。微媒体已经成为这一群体所使用的主流媒体形式,并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借助“微时代”这一发展背景,发挥其正能量教育功能,寻找出更加高效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以数字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信息传播媒介为基础,主要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介体传递信息,以微博为代表而慢慢形成的“微生活”时代,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微时代”[2]。这一发展背景下的信息传递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显示终端,将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录像的形式进行即时传播。“微时代”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放化。“微时代”的形成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特别是在手机等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之下,信息的共享化应用已经不再是一种设想。第二,即时化。“微时代”使得信息内容及传播速度更加便捷、快速,更加简短而又具有冲击性。第三,普遍化。“微时代”让每一个人在成为信息传递者的同时又是信息的者,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发表心声,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第四,碎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简短精悍的“微内容”与人们当前的碎片化时间利用模式越来越契合,微信、微博更能满足人们生活与学习的需求。第五,多元化。这是由当前世界一体化趋势下信息大融汇、受众群体多样化决定的。

二、“微时代”视域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研究

【摘要】在参与式教学运用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堂过程中,应首先提高自身对于参与式教学法的认识,不仅限于为了增强教学活动中的多元化,而应从学生主体发展方面出发,配合此教学法更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得与所获,能在参与过程中生成与课堂相关或衍生的思维、方法论。在课堂活动组织方式、强化参与式教学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适时在课堂中穿插辅导以及进一步规范参与式教学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评价体系做出努力。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已具备一定基础,并且在教学中正发挥着其特有的功效。参与式教学已在部分学校进行了实际落地。可以说,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是教育教学发展上的一大进步,必须充分认识参与式教学在组织上和管理上的一些误区,以便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一、参与式教学法概述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成为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里,与教师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态。它是一种合作或协作式的教育方法,强调主体参与,突出平等对话,注重合作探究,着力主动发展,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进而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以来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当学会自己探索学习与运用知识,才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知识。参与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承担着很多的角色,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传播者,还需要承担教学活动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引导者等,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此外,教师评价时也不可以仅仅参考学生学习成绩,应当将学生成绩与综合表现进行结合,这样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进而更有效的促进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的运用过程、问题及成因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看到工作的难度,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又要看到阶段性成果,树立坚定的信心;既要注意整体推进,又要区分轻重缓急,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识上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在行为上成为整个社会的准则。

加强理论的研究和指导

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不断深化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支撑作用,用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是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既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也要深入研究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做法,还要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积极要素。

二是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底蕴。理论主张不仅需要继续经受实践的长期和反复的检验,而且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底蕴,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它进一步发挥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更加深入地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

三是要发挥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不懈地用创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指导实践。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避免和防止错误思潮的泛滥。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

摘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是高校的职责所在,文章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分别从发挥主渠道作用,改善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文化认同感,丰富培育载体,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大学生;经济管理

党的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许多新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路径,是高校的职责所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作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研究其培育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作用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双重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中出现了模糊、甚至迷茫的状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消除多元价值冲突,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面临着空前挑战,部分大学生淡化了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也是大学生判定行为得失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全的政治人格。从高校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内容。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提炼,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将其融入大学生素养培育体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既能达到教育目标,又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从国家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甚至国家的前途未来,高校大学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要求大学生深刻理解成长、成才的关系,自觉做人民的榜样、时代的楷模,勇担重任,肩负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色。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存在问题与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