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5:20: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核心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核心观

企业创建价值核心观感想

在从事企业文化咨询的近五年时间里,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企业文化如何落实,企业文化如何对企业经营发挥作用。我深为广大企业界人士对企业文化的热切关注而感到鼓舞,同时也非常愿意把这几年来关于企业文化如何真正落实的体会奉献给企业界朋友。

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落实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正如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要先对这件事情本身进行评估考量,在确立和落实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我们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本身要有充分的认识: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

我记得在一次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会上作过一次现场调查,我开始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成为富豪,结果是异口同声:想,我接着问,你们是不是真的想成为富豪,多数人楞了一下,仍有约一半人举起了手,我接着再问,你们是不是已经有了清晰的让自己成为富豪的具体思路,大伙沉默,只有两三人举手了。财富那么吸引人,但真正去想获得财富的人却为数不多,真正去想并且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的就更少了,这值得我们企业界朋友深思!

道理其实是一样,我们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反问自己一下,那是不是我真正的价值观,我是不是已经有了去贯彻落实这个价值观的思路和决心,比如我们的企业家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那么就要反思一下,你是不是出于内心的对员工的尊重,你准备通过哪些方式来落实这个价值观。

查看全文

企业创建价值核心观感想

在从事企业文化咨询的近五年时间里,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企业文化如何落实,企业文化如何对企业经营发挥作用。我深为广大企业界人士对企业文化的热切关注而感到鼓舞,同时也非常愿意把这几年来关于企业文化如何真正落实的体会奉献给企业界朋友。

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落实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正如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要先对这件事情本身进行评估考量,在确立和落实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我们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本身要有充分的认识: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

我记得在一次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会上作过一次现场调查,我开始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成为富豪,结果是异口同声:想,我接着问,你们是不是真的想成为富豪,多数人楞了一下,仍有约一半人举起了手,我接着再问,你们是不是已经有了清晰的让自己成为富豪的具体思路,大伙沉默,只有两三人举手了。财富那么吸引人,但真正去想获得财富的人却为数不多,真正去想并且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的就更少了,这值得我们企业界朋友深思!

道理其实是一样,我们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反问自己一下,那是不是我真正的价值观,我是不是已经有了去贯彻落实这个价值观的思路和决心,比如我们的企业家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那么就要反思一下,你是不是出于内心的对员工的尊重,你准备通过哪些方式来落实这个价值观。

查看全文

怎样撰写学术论文的摘要

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论文摘要的撰写非常不规范,几乎是每一篇文章的摘要都存在各种问题,有的太简单,只有短短的100来字;有的啰嗦冗余,用一半的篇幅来介绍背景;不少论文出现论文摘要中忌讳的“本文”“文章”以及评价性的语句。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一是作者没有学习过如何写摘要,二是介绍摘要撰写的文章没有将如何写摘要说明白,可操作性不强。笔者曾经听过一个由公众号老踏科研联盟和期刊投稿指南联合推出的微课《中文社科学术论文写作全景解读》,笔者认可其讲授论文摘要的写作指导,本短文的观点来自这个微课。

论文摘要是一篇论文围绕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核心观点与研究结论的集合展示。摘要就把这些核心观点和研究结论言简意赅地展示出来。构成摘要内容的这些观点和结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没有任何关联的简单堆砌,而是要紧密围绕论文的研究对象展开,把这些观点和结论很好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着明确内在关联的完整组织结构,成为一个独立的句群,这个句群能够清晰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研究逻辑。摘要具有自明性和独立性,自成一体,可以脱离论文而独立存在。一般介绍摘要写作的文章都将摘要划分成“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综合式摘要”三类,下面又分不少小类。“报道性摘要”的要素包括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摘要写作逻辑架构基本上涵盖了“报道性摘要”的要素,同时避免了“报道性摘要”写作中的种种缺陷,让读者更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这种摘要逻辑架构不但适合自然科学论文的摘要写作,也适合社会科学论文的摘要写作,因为它同时也符合做科研的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探寻原因—解决问题。这样表述将摘要的写作化繁为简,让作者一看就知道怎么做。

明白摘要的内容特征,我们还要知道摘要的形式特征。摘要的文字表述应该学理化、规范化,尽量使用陈述句式,用一种不容置疑语气来行文,才能给人一种确定性。写作摘要的禁忌:避免类似“文章”“本研究”这样的自我描述和评价性的词语,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只要客观呈现这项研究的核心观点和研究结论就好。论文摘要篇幅在200字到500字的之间篇幅。

查看全文

演讲技巧之演讲艺术

演讲者总是抱怨准备太仓促。事实上,只要进行合理分配,时间根本不是问题。

除了雕琢核心观点鲜明的文稿,制作形象生动的幻灯片和熟悉现场技术设备之外,更重要的是搞清以下几个概念并均衡分配时间:“说什么”“怎么说”;“练习”“预演”;“物质准备”“心理准备”。

很多经理人都是在演讲结束时才开始大彻大悟:“要是我处理那个问题时,稍稍多一点技巧就好了”;“要是能找到更多有说服力的数据来支持我的观点就好了”。当然,演讲过后最追悔莫及就是:“要是我有更多时间准备就好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完全于事无补。

事实上,对大多数经理人来说,有再多的时间准备演讲也还是不够。如果你熬了三个晚上来准备,讲完之后你会觉得应该熬五个晚上才行。

时间总显得不够用,部分原因是因为许多经理人在演讲上追求尽善尽美。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通常也就是指,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练习和预演的不同),决定了你的演讲是平淡无奇,还是震撼人心。

也就是说,在如何利用时间上并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每个经理人千差万别,他们有各自的目标、演讲经验,对演讲内容和听众的把握能力各异,所采用的视听设备也不同,因此"共同规律"即使有也用处不大。专家认为,更好和更现实的做法是:合理利用你能挤出的每一分钟时间。

查看全文

演讲者快速进入演讲状态

演讲者总是抱怨准备太仓促。事实上,只要进行合理分配,时间根本不是问题。

除了雕琢核心观点鲜明的文稿,制作形象生动的幻灯片和熟悉现场技术设备之外,更重要的是搞清以下几个概念并均衡分配时间:"说什么"-"怎么说";"练习"-"预演";"物质准备"-"心理准备"。

很多经理人都是在演讲结束时才开始大彻大悟:"要是我处理那个问题时,稍稍多一点技巧就好了";"要是能找到更多有说服力的数据来支持我的观点就好了"。当然,演讲过后最追悔莫及就是:"要是我有更多时间准备就好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完全于事无补。

事实上,对大多数经理人来说,有再多的时间准备演讲也还是不够。如果你熬了三个晚上来准备,讲完之后你会觉得应该熬五个晚上才行。

时间总显得不够用,部分原因是因为许多经理人在演讲上追求尽善尽美。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通常也就是指,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练习和预演的不同),决定了你的演讲是平淡无奇,还是震撼人心。

也就是说,在如何利用时间上并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每个经理人千差万别,他们有各自的目标、演讲经验,对演讲内容和听众的把握能力各异,所采用的视听设备也不同,因此"共同规律"即使有也用处不大。专家认为,更好和更现实的做法是:合理利用你能挤出的每一分钟时间。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大概念教学探究

知识点是对某一知识的泛称,在教学中,特指教科书或考试的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面对一个教学内容,我们首先会关注这个教学内容中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包含哪些知识要素,然后围绕这些知识点及其要素实施教学。这种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照其内在逻辑,逐个实施教学的方式称为知识点教学。政治课知识点教学的盛行与长期以来考试大纲中以考点为单位呈现考试内容、教学以应试为目的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点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全面、细致、深入,这对于厘清知识内容、扎实掌握知识点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符合了高考注重知识点考查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步入学科育人的核心素养时代,随着考试评价向素养导向的转轨,知识点教学已经很难适应政治学科育人的新要求。政治课知识点教学有哪些弊端?如何克服政治课知识点教学的弊端,走向新课标倡导的学科大概念教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知识点教学的弊端

1.无法形成对知识的本质认知。课本知识是由诸多知识点组成的,每个知识点又包含若干知识要素。知识点教学一般是先划分知识点,然后梳理知识点要素,在此基础上围绕知识点要素逐一设计问题情境(如图1所示)。知识点教学以全面学习和理解每个知识内容为目标。由于知识点内容多而细,教学容易陷入细枝末节中,反而忘却了为何而教的初衷。同时,由于对知识点各要素的学习要求缺乏明确的区分,容易给学生带来繁重的学习负担。虽然知识点教学也关注知识的结构化,但这种结构化是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内部知识要素的结构化,并非核心观点的结构化,这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对学科的整体性认知。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一框题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围绕本框题两目内容“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梳理出“世界贸易组织”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两个知识点。对“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知识点细化出世贸组织的成立、性质、作用、基本原则和我国入世的意义等知识要素;对“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细化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等知识内容。根据这些知识内容,教师设计了相应的情境和问题。教学聚焦于各个知识要素,显得多而杂,抓不住重点;更为突出的是,知识内容散而乱,教学游离于本框的主题之外。由于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学生无法形成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本质认知,体会不到我国积极参与的态度,更无法认识到我国是如何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学到的只是知识点的具体内容。2.难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知识点教学以知识点要素为载体设计情境和问题,由于知识点要素较为细化,容易导致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境被肢解为碎片;问题不是指向社会现实,而是被异化为指向琐碎知识本身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所能承载的主要是理解能力,其中又以从某一具体情境中归纳和抽象出知识内容的概要能力和对不同概念、观点的区别能力为主。虽然相对于知识记忆的教学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这一过程中培养的主要是低阶思维,更适应选择题测评的要求。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种品质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现实生活的问题,需要一定复杂程度的项目或任务才能承载。琐碎的知识要素和碎片化的情境是无力支撑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而试图以所有知识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又是不必要,也是不现实的。过多的零散和琐碎知识只会弱化高层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迁移能力提升的难度。按照知识点教学的思路,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教学设计中,一位教师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成设计情境并提出了以下问题:(1)从大兴机场的兴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建设成就等,谈谈你对“发展是普遍的”认识。(2)大兴机场兴建中各种新技术的使用是如何体现发展的实质的?(3)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分析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些问题本身无趣,另一方面这些指向教材知识本身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识记、理解等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不能用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状况是知识“原子化”的知识点教学的必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以这些较低层次的能力为培养目标,自然难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3.不能促成价值观念的认同。对学科观点的认同是形成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形成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一定看法,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还存在一些认知困惑。知识点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告知学生知识内容是什么,并不关心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困惑是什么,以及如何消除这些认知困惑。但是,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困惑没有消除,就无法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背后的观点和思想形成认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然会落空。因此,在形成对知识的本质认知、消除认知困惑中形成价值观念尤为关键,也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学科核心观点和思想并接受这些观点和思想。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例,在知识点教学中,学生习得的只是人大的权力和人大代表的权利等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核心观点的关系却被人为地割裂。将知识点与学科核心观点相割裂的知识点教学是无法消除学生诸如“人大代表就是开开会、举举手、鼓鼓掌吗”“为什么说人大并不是一块橡皮图章”等认知困惑的,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认同。

二、学科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理路

在如何克服知识点教学的弊端上,2017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大概念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大概念是指学科中那些关键的思想或看法,它们联结着其他知识点,使得零散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连贯且有意义。大概念居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对学科教学起着高位引领作用。大概念教学是以大概念为焦点组织教学的一种方式。具体说,就是以大概念确定教学的逻辑,围绕大概念搭建核心观点框架,依托大概念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政治课要实现从知识点教学转向学科大概念教学就必须明确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理路。1.解读文本,提炼学科大概念。由知识点教学转向大概念教学,教学中不再只是关注具体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聚焦指向学科本质的核心观点。因此,提炼学科大概念成为大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提炼大概念不是简单地从知识点中找出知识内容的重难点,而是从知识内容中萃取出核心观点。学科大概念是相对的,可以是学科层面的,也可以是单元层面的,还可以是课时层面的,这些不同层级的大概念群构成了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逻辑链条,成为知识的“凝结核”。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由核心观点构成的主线而非由知识点和知识要素构成的主线。在提炼大概念时,究竟是从高位到低位的逐层分解,还是从低位到高位的逐层凝练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要将某一层级的大概念放到大概念的逻辑框架中去认识。在某一课时内提炼学科大概念就是通过学科大概念“上挂下联”,向上,以学科大概念联结更上位的本课或本单元的大概念乃至课程大概念;向下,以学科大概念联结下位的知识点及知识要素(其逻辑关系示意见图2)。这些存在内在逻辑的大概念间形成一条教学主线,高位引领着教学。这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由大概念形成的逻辑链条和不同层级大概念统整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内容也因为有了大概念的统领而具有了意义。图2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为例,提炼出学科大概念,才能形成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本质认知。我们将本课时教材文本放到第11课和第四单元中进行研读,首先确定了本课的学科大概念:“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上位的本课大概念,我们又从本课时知识点中提炼出三个下位的课时大概念:1978年开始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促进了我国的全面发展;入世后,我国积极应对对外开放深入带来的新的冲击和挑战,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在全球化遭遇挫折、单边主义兴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发展壮大自己,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这三个课时大概念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国际形势在不断变化,从打开国门到加入世贸组织再到今天的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不同的形势下我国都积极参与;在对外开放中我们的角色在变化,从对外开放的“获益者”发展到“既是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再到今天的“推动者”,在不同的角色下我国都积极参与;在对外开放的不同阶段,我们调整政策措施,从“引进来”到“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我们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通过分析形势变化、角色变化和措施变化,能使学生形成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深刻认识。由本课大概念往上,又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对外开放”这一更上位的单元大概念。大概念的学习要以具体知识点内容为支撑,为了理解这三个课时大概念,又需要由课时大概念向下,学习它们分别统领着的相应知识点内容:大概念1统领着我国基本国策的确定及其意义;大概念2统领着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大概念3统领着发展更高层次开放性经济的措施。同样是学习知识点,在大概念下学习知识点和单纯地学习知识点是存在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大概念教学下,知识点是服从和服务于大概念的。通过学科大概念的“上挂下联”能形成对我国积极参与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本质认识。2.紧扣大概念,优选知识点内容。知识点表达的只是一个知识主题,而一个知识主题中会涉及众多知识内容,知识点教学中对不同知识要素往往缺乏区分和优选或不知如何区分和优选,容易同等用力。大概念超越了具体知识,它关注和表达的是具体知识点及其要素背后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形成学科大概念体系,根据学科大概念进行思考,这并不是说不需要理解知识点和知识要素,而是在确定了学科大概念后,以是否服务于大概念为优选知识的依据和标准。通过明确大概念和具体知识点内容的逻辑关系,将促进大概念形成的具体知识点内容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优选教学内容是为了依托较少的具有迁移价值的大概念更好地实现迁移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相对于知识点要素众多,大概念要少得多,当我们聚焦于范围较小的结构化大概念时,这些知识内容将通过大概念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表达的一种方式。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学习中,人大代表是一个知识点,它包含着诸多知识要素,如果将它作为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会围绕人大代表的产生、任期、职权等分别设置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而大概念教学下,我们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课时大概念来优选人大代表的知识内容: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行使有赖于人大代表积极有效地行使权利;只有人大代表的权利得以实现,国家权力机关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由此,我们不是不分主次地围绕人大代表的每一个知识要素逐一开展教学,而是从中优选出人大代表的权利这一知识要素来认识课时大概念。这并不意味着大概念教学中只对大概念开展教学,而是将大概念的学习放在优先位置,以大概念来优选知识点内容,实现知识要素服从大概念,大概念依托知识要素。3.围绕大概念,设计学习活动。(1)以核心问题驱动大概念的学习通过对教材、课标的文本解读梳理出学科大概念,并以学科大概念筛选出值得持久性理解的知识内容,这避免了教学聚焦知识的数量。围绕筛选出的需要迁移的学科大概念和优选出的知识设计活动和情境,以大概念引领活动,这样活动和情境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避免了教学聚焦活动本身。知识点教学下,是“对知识做什么”的教学思路,以情境作为观点生成的材料,是为了理解知识本身。大概念教学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向了“用知识做什么”,即转向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大概念是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核心素养方向上的凝练与提升,大概念的学习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大概念的学习也始于问题,核心问题是大概念学习的有效驱动力。要发挥现实问题在大概念习得中的驱动力作用,需要用核心问题的方式将大概念表现出来。为此,我们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中,设计了“移动支付向何处去”这一核心问题,并围绕课时大概念设计了三个子议题。子议题1:刷脸与扫码,谁更行?子议题2:高“颜值”是怎样炼成的?子议题3:移动支付会停下“移动”的脚步吗?作为核心问题的中心议题及其子议题成为驱动教学的明线。一方面,核心问题将大概念群整合成一个逻辑整体,使学习更聚焦;另一方面,核心问题驱动学生由浅入深地学概念。(2)以高阶思维促进大概念的学习在知识点教学中,因为情境和问题力图覆盖所有知识内容,而知识内容中一些事实性知识和不具有迁移价值的知识是难以设计高阶思维活动的,所以会出现问题多而思维水平低的情况,有些甚至是复述教材内容的知识再现性问题。而学科大概念教学中所涉及的是具有迁移价值、用来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核心知识,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设计指向高阶思维的学习任务。同时,核心问题和子议题需要情境支撑,并非空泛地讨论子议题,而这种情境是高阶思维得以孕育的复杂情境。因此,在设计高质量的活动情境时,要关注大概念学习中学习任务所体现的思维活动水平。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为例,针对课时大概念1我们设计了某企业发展历程之初,各方面都较为落后的情境。企业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开发,请阐述你的理由。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学生认识到引进技术是落后者迎头赶上的有效措施。针对课时大概念2,我们设计了随着企业从跟跑者成长为并跑者时,企业面临国际贸易纠纷中的反倾销指控的情境。作为公司法务部门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为公司应对反倾销指控的决策提供参谋。学生在完成这一表现性任务中认识到作为公司法务部门应该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应该提供相关材料证明本企业没有违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公司决策提供法律依据。针对课时大概念3,我们设计的活动如下:企业逐步成长为领跑者,这时候,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甚至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封杀。正方认为:面对封杀企业只能关起门来靠自己,走自主研发道路。反方认为:应继续走对外开放的道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方参与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们认识到我们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核心技术要依靠自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关上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为推动世界的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上活动是对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一过程是一个以高阶思维促进大概念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在大概念学习过程中有机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哲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消除学生认知困惑,促进学科观点认同,进而实现价值观念认同的过程,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深化要求我们从知识点教学转向学科大概念教学。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语词的变化,而是要求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科大概念教学并没有否认知识点的作用,它寻求的是以大概念引领知识点,以知识点支撑大概念,通过学科大概念和知识点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学科大概念的深度学习。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学科大概念教学并不是素养导向教学的终点,只是迈出了素养导向教学的第一步,但它为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素养导向教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坚持立德树人,使小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努力实现。语文课堂则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核心价值观;重要性

1引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1]。如何坚持立德树人,使小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去努力实现。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只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言行说教,无法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启发。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教学合一”的教育思想理念,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有了这种联络,然后先生与学生才能自得自动[2]。教师课堂教学要适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坚持终身学习的品质,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润物无声般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更加适宜学生兴趣培养和人格发展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价值观取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价值观取向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真切的语言,配以直观的图画、加上音乐和视频的渲染,使学生置身于教材内容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心灵上同文章内容产生共振,从而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教育。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思想教育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中彩那天》是-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汽车得而复失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通过精彩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面对道德难题时,父亲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最终坚守了诚实、守信。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可见,《中彩那天》是培养学生“诚实、讲信用”的范本,同时也具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文章中父亲矛盾的心理描写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突出人物品德的关键。笔者通过课件进行图文对照,展示父亲的矛盾心理,让学生体会这些矛盾使父亲在中彩后无法喜悦,面临道德上的难题。最终,父亲放弃了中奖的汽车,选择了诚信。学生通过视频,观看父亲打电话时的动作表情,再现文章主人公的形象。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道理。又如在教学《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播放公益广告中给妈妈洗脚、扶老携幼等的视频录像,提问学生观看视频故事后,想说些什么?把直观生动的视频带入课文,新颖且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画面中回味,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围绕课文中的两个将心比心的生活场景故事,利用课件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从直观浅谈认识,再到文章中加深理解,在文中感悟,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理解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宽容和理解的道理。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笔者先通过PPT播放一组图片,配上抒情的音乐,为孩子们讲述了汶川大地震时的骨肉绝别,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搭建起生命的空间而自己却付出生命的故事。孩子们听后深受感染。学生带着沉重的心情走近洛杉矶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故事,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为了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更加深切的感染和教育,笔者将每一部分的内容都配上了真切的图片,便于学生感悟和理解。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了地震前后及地震来临时的视频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高楼大厦转瞬间变成了残垣断壁,豪华的商业街顷刻间一地狼藉。大地震引发的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得如此破败不堪。同学们在一片哀叹声中,会对地震中父子俩的生命更加关切,在这次大地震中,父子俩又将会演绎一场怎样的故事呢?面对现实场景,学生们急需且渴望看到生命的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幅父亲生动感人的画面,36小时不断地挖,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父亲,出示这样的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就是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这36小时里都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闭上眼睛想想?放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父亲的期盼和为实现对儿子的一句承诺而付出的代价。学生伴随着音乐声,教师范读课文,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浸入课文主人公的身上,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知课文所描述的美好价值观取向和对儿子一句话的承诺所付出的代价。随后,教师播放制作好的生活视频,让学生结合自身,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感受父爱的伟大,人间的温情。

查看全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彩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与大家共同发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坚定岗位职责,用心做好移动人》。

回望我中华百年革命奋斗进程,是什么让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是什么让千万中华人民挥洒热血,是什么让我中华建立起了今日的辉煌?

91年的艰辛岁月,91年的奋斗历程,我中华在不断地奋进与战斗中创造奇迹。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不断走向富强的今天,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站在这片富饶的中华大地,传承着我中华民族革命创新的核心观念和民族精神,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我们更应该为又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而不断前进。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中国新任主席向我们提出了响亮的号召,那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它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彼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是一只笔直的标尺,它规范着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是中国公民应该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该遵守的根本道德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核心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中国党员,作为众多中华族民中的一员,在现今社会多元化、迅速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要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的和谐氛围,用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族民精神,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定自身岗位职责,做好自身服务工作,为共创和谐,共同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努力。

查看全文

物流文化及其对策实施透析

摘要:从相关组织文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围绕物流的核心观念——服务,对物流业的非独立性质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流行业的本质文化特征应该在于它的社会服务功能。物流服务业应当在结合自身的复合性以及系统层次性特征的基础上,用一种蕴涵组织文化的服务管理方法对物流业的服务功能进行引导,在有利于物流企业培育各自的核心优势的同时以便对现代物流业的市场化进程有所规范,进而推动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物流服务管理;文化策略

1物流行业认知及现代物流业发展思考

现代物流的实质是货物的有效流动,可以说是对运输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对传统运输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突破,是在从事物流基本环节的作业中对其进行有机结合和有效管理实现物品的空间位置的移动、时间位置的移动以及形状性质的变动,进而创造物品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政府职能部门、各种物流运输企业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再认识,各物流运输企业逐渐走出了盲目“物流热”的倾向,认识到了现代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观念,并且应当建立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一体化物流运输框架体系。

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根植于文化之中。由此物流行业企业在发展中也必须以深层次的文化支撑自己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因为它们的群体意识(包括群体的共有价值观、精神面貌及它们的心理态势)和群体行为规范(由团体内部所有的制度和外部共有的社会政策有机组成)一定会形成一种群体共享的倾向。这种倾向势必会对整个物流行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种影响。因而从长远看,为了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有必要对这种倾向进行积极的塑造。

2物流文化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互联网+时代二次传播的直播影响力

摘要: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的直接效果,而忽略了直播后二次传播的价值。在直播结束后进行二次传播,讲述直播过程、销量以及直播活动的目的,依然可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使更多没有及时观看直播的人了解此事,也可以借此机会扩大直播的影响力。因此,二次传输可以补充并扩展实时直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总结二次传播的作用和常见形式,以期为直播电商运营者如何选择合适的二次传播内容和渠道提供实质性参考。

关键词:直播电商;二次传播;影响力;渠道选择

“互联网+”时代,社会新闻已经从“一次传播”变为“二次传播”,电视、报纸和广播已经逐渐被“两微一端”所取代[1]。二次传播作为传播学概念是相对于初次传播提出的[2],电商直播活动在直播结束后还会由其他媒体进行再次传播,甚至是三次传播、四次传播或N次传播,但是与第一次直播相比,可以将其统称为二次传播。二次传播具有非灌输性、传播范围广、不受条件限制等特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二次传播除了具有以上传统意义的特征外,还有如下新的特征:形态的多样性、形式的互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电商直播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前期的活动策划与货源准备、直播过程中的临场发挥和控场能力外,还应充分利用直播过程中积累的素材进行直播后推广,这样才能使直播效果最大化[3]。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直播电商二次传播的系统研究,因此如何利用二次传播的作用来提升直播影响力,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

1二次传播的作用

1.1扩大活动影响力

电商直播时,不能只关注直播现场的传播效果,还要做好二次传播。在直播活动结束后,可以将现场图片、精彩画面或片段、平台数据整理后发给媒体,让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如果直播效果很好,直播活动本身就会形成热点话题,被各类媒体主动报道,但如果直播团队没有充分准备素材,就会丢失宣传机会。对那些无法回放的直播,更是要在直播前做好传播计划,提前准备好宣传文案,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把现场照片、直播视频截图或片段整理成软文或短视频的形式在社交媒体上,碎片化传播,以扩大直播活动的影响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