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哲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4:59: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哲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弘扬和谐哲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我们对之作出哲学思考。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乌托邦。《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可以说,弘扬和谐哲学就是尊重辩证法,讲求正确认识矛盾、积极化解矛盾。
马克思认为,“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过程。而正确认识和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统一关系普遍地客观地存在于事物自身,而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过渡使得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不断呈现上升和前进。也就是说,斗争性(否定面)与同一性(肯定面)共同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斗争性不断打破平衡而打造新的平衡,同一性不仅承认“对立―矛盾”,而且有能力化解“对立―矛盾”。这种平衡的不断打破和不断建立,昭示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和谐。
辩证法是大智慧。敬重“对方”,在“相反相成”中实现“和解―和谐”,这正是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契机。视他者为敌,斩尽杀绝,最终是两败俱伤。弘扬和谐哲学,就是要敬重“对方”,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当然,弘扬和谐哲学,不是模糊或取消矛盾,也不是不讲矛盾的斗争性,而是区别矛盾斗争的不同性质和具体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掌握不同的“火候”和“分寸”,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只见矛盾斗争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不见具体矛盾斗争的相对性、条件性;只见矛盾统一的相对性,甚至只讲斗争性不讲统一性,搞“斗争崇拜”,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
辩证法是方法也是道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弘扬和谐哲学,就是善于从对立的事物中看到统一性,看到它们怎样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认识差别和利益冲突,存在影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要用和谐的思维去认识,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从始至终贯之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这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对人的处理要重在教育,即使是对犯罪分子,在给予应得惩办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给予自新之机。
和谐哲学心得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变革需要哲学提供新的思维工具,而哲学也需要在吸纳时代思潮中获得创新和发展。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新的实践要求哲学作出新阐释、新突破,从理论形态上真正实现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换,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和谐哲学的核心是系统辩证法,着眼点是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落脚点是人的解放和幸福,因而和谐哲学是一种系统哲学、建设哲学、人本哲学。
从矛盾辩证法到系统辩证法:和谐哲学的理论基石
传统矛盾观是斗争哲学的根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分为二是事物的根本特征,“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和谐产生于对立,“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斗争是普遍的法则,“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战争也是普遍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统一的思想达到了那个时代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认识的最高峰,因而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矛盾学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深化,而赫拉克利特的这些基本观点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再被强调和发挥。
系统辩证法是对矛盾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它在近代以来在克服形而上学的哲学变革过程中,在概括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总结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系统辩证法并不否定矛盾的存在及其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它把矛盾置于系统的普遍联系之中,强调整体大于部分,系统整体的质决定部分的质。任何事物都是多种多样关系的总和,任何事物都互为中介相互联结,把“一分为二”的矛盾观作为普遍方法论观察判断万物之间多维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联系,势必把无限丰富无限生机的世界割裂化、简单化、凝固化。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是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等矛盾要素互动互生的复杂系统,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由不同动机的人们所创造的合力交互作用过程,体现了系统辩证法的整体性、动态性、过程性原则。系统辩证法对传统矛盾辩证法的超越,就在于它强调矛盾与整个社会机体的结构的不可分割性,强调矛盾与该结构的存在条件和制约因素的不可分割性。传统矛盾论中所谓对立面的统一只是在把整体还原分割为部分的前提下,作为“简化模型”才有意义。可以说,传统矛盾论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形式,它在不相容的两极对立中思维,尽管在依具体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领域中可能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它每一次都有一个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在方法上和实践上会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
以系统辩证法为核心的和谐哲学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人类化解现代社会困境、建设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和谐社会需要哲学支撑
紧随和谐社会其后的和谐哲学,一经出现即引起热议,主要有:是否有和谐哲学,如果有,其科学内涵是什么;什么是古代的和谐哲学,它与现今提出的和谐哲学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以及如何应用和谐哲学阐明由于它的相对性制约构建和谐社会是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对它的研究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观点和方法,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一、和谐哲学是革命哲学和建设哲学发展的结果,它是以唯物辩证法为科学基础的,把革命哲学和的哲学归结为斗争哲学是不妥当的
哲学从来就有理论哲学和实证哲学之分,后者在黑格尔有自然哲学、历史哲学和法哲学,现在则是更多地部门哲学;在我国又有革命时期的哲学和邓小平的发展哲学等的过程哲学。现今热议的和谐哲学则是建国前后革命哲学和后来建设哲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一种实证哲学。是对我国古代“和以万邦,谐以万民”和谐思想的传承,也是应对改革开放阶段性特征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和谐哲学就辩证法而言,它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首先,和谐与斗争、不平衡和运动相对应的同一、平衡和静止,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和谐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中找到自己的量度”,同理,人们追求和谐正是以承认差异和矛盾为前提,没有差异和矛盾就没有所谓和谐和不和谐的问题。即使“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其次,绝对的静止、无条件地平衡并不存在。在和谐与不和谐的对立统一中,不和谐的斗争破坏了和谐的统一,和谐变成不和谐,统一变成不统一,就需要建立新的统一和构建新的和谐,所以,“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因此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最后,社会主义与其他一切社会一样,是在不断地揭露和解决矛盾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和谐要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另一方面解决矛盾的利益协调,统筹兼顾,合作双赢,求同存异,又成为主要的方法和方式。因此,我们的任务不是否定矛盾斗争和不和谐的存在,而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辩证法,制定正确的政策,创造条件,促进矛盾的转化,在扬弃不和谐中构建社会主义新的和谐。在唯物辩证法中,抽象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不存在,和谐与不和谐是它在现今的历史形态。随着我国阶级斗争时期的成为过去和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阶级斗争为纲,建立和谐世界取代世界革命,在对立统一的运用中特殊性、统一性取代过去的普遍性、斗争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表现形式,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因此就把列宁和当年为了满足革命时期的需要强调普遍性、斗争性归结为是一种斗争哲学。同样,正如共产党人会对复杂形势产生误判因而犯了错误一样,也不能把晚年由于片面强调斗争性,忽视统一性,在实践中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就把的哲学等同斗争哲学。事实上,在对对立统一的表述中,不但把同一性当作矛盾存在的前提,并指出旧事物矛盾的破裂和新事物矛盾的产生,是新的同一取代了旧的同一的结果,同一性贯穿于矛盾发生和解决的全过程。应当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特殊性、同一性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必要和正确的,但因此就认为特殊性、同一性也是普遍的、绝对的,从而否定普遍性、斗争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相对与绝对不是两个事物而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部分和阶段的两重性。相对与绝对和同一与斗争、平衡与不平衡、运动与静止属两个不同的层次,正是前者赋予后者相对与绝对的不同性质。所以,恩格斯指出,“个别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而同一性不是抽象、一般的,而是具体、现实的,“真实的具体的同一包含着差别和变化”,而抽象的同一则永远也不能超越自身,相反,却混淆了相对与绝对的界限。
二、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和谐哲学思想,东西文化殊异在辩证法则是相通的,但他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原则的区别
我国是个有着辩证法传统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和谐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和合一体,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平和怡宁源远流长。《易经》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在老子那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孔子则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又说,“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正理也”。在北宋有张载的和的哲学,他提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说的是事物必有对立,对立则引起斗争,斗争的结果是矛盾的调和。到了明清之际则有方以智合的哲学,他在《东西均》中作出“尽天地古今皆二也”的论断,还说,“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连接的统一即合二而一。但古代的和谐哲学强调的同一、平衡和静止并不否认斗争,在《易经》等典籍中,提出“和实生物,同而不继”,殊途同归,求同存异,因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矛盾和发展靠和而不是靠同,和与同不一样,包括不同,同不能容异,和不但容异,而且也必然有异,不是无差异和无矛盾的。由于地缘造化和历史积淀不同,中国文化由儒家、道家和释教生成,西方则由古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和基督伦理集聚。存在着前者重人文、讲整体和靠人治,而后者强调实证、提倡个体和注重法治的诸多殊异,在辩证法上虽各有侧重迄今仍有很大的互补性,但其精神实质则是相通的。和谐同样是古希腊哲学的范畴,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音乐”,阿历斯多德的“天体和谐”和“审美是主客体的一致”等,所以柏拉图等认为,“美即和谐”和“法治即公平”。但他们又认为,“是对立面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产生和谐”。在古代有芝诺的“两分法”,柏拉图的“个别与一般”,阿历斯多德的“历史的批判”。在近代,有康德的“二律背反”和黑格尔的“矛盾、斗争和转化达到新的统一”。他们与我国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指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其声相和,前后相随”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而“祸福相倚,福祸相伏”,以及《易经》中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则包含着物极必反相对与绝对的辩证法等,如出一辙。而我国和西方古代特别是近代集大成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也为我们现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但所有这些尤其是我国古代的辩证法仍属朴素辩证法的范畴,他们是也只能是猜到了客观辩证法,还不是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原则区别的。首先,古代的和谐哲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但其中许多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那里是“头脚倒置”,他们是“唯心地、抽象地发展了的”。即使是费尔巴哈在社会问题上有过令人赞叹地描述,却仍未能摆脱上半截是唯心论的厄运。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哲学则坚持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即“观念和事物的一致不是主观的”。既摒弃了唯心论的“神本”,又克服了机械唯物论的“物本”,是唯物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其次,古代无论是和的哲学还是合的哲学,他们已了解到“和谐是存在之基,矛盾是变化之源”的机理。不但看到了事物的矛盾的平衡和和谐一面,还注意到“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的对立必然引起斗争,还猜到了物极必反的斗争的绝对性。但几乎所有的和谐哲学,无论是《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并不相悖”,还是冯友兰的“仇必和而解”和“仇必仇到底”(《中国哲学史新编》)。虽有其价值的一面,但他们都把追求和谐当作最终目的,都无不认为矛盾斗争的结果是矛盾的调和而不是矛盾的解决。但矛盾的斗争和转化,不管是一方克服另一方,还是双方通过自身的扬弃形成了新的矛盾,没有旧的统一物的破裂和新的统一体的产生,自然界和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所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和谐哲学的根本区别。最后,建立在古代和谐哲学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不论是追求的理想,还是存在太平盛世,但由于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是陷入空想,就是没有完全变成现实。马克思把阶级社会定为史前史,而把“自由人的联合体”当作是建立在新的和谐哲学基础上的和谐社会,它是建立在非对抗性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所以,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过去只能实现社会和谐而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相区别。
三、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使和谐社会成为可能,它的相对性制约构建和谐社会是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浅谈黄老哲学与企业和谐
浅谈黄老哲学与企业和谐
“黄、老”——我想大家都知道“黄”是谁,“黄”是黄帝,就是我们的开国祖先,是指的轩辕皇帝。他有一本经叫《阴符经》,334字,这本经不太流传,在唐朝的时候很有名,可是后来很少人提到这个《阴符经》。“老”就是老子李耳,他著了一本书叫《道德经》,这本书流传得很广。《道德经》里五千八百字都是老子的话,都是“老子说”。黄老哲学的精髓是什么?现在理解就是三点:1、唯物论;2、辩证法;3、社会主义。黄老哲学最基本的一个思想就是“和”,有了“太和”,不论人际关系、社会、国家、企业和民族的形态都会是和谐的。
这个“老子说”很时髦,美国总统里根在其就职演说中也提到“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美国纽约时报作过一个世界上销量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是《圣经》和《道德经》排在前两位。为什么黄老哲学这么受到世人的关注呢?这和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其理论对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中国历史上有“汉唐盛世”,“汉唐盛世”是什么呢?大家知道汉朝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刘彻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叫“文景之治”,唐朝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叫“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由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汉唐两个朝代当时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使在世界上的地位空前高。当时叫我们中国人“唐人”,世界各国学者到中国留学,做生意,学习中国的管理方法,例如日本、韩国,其管理方法,机构的设置,文化等到目前为止,还到处保留着唐朝时遗迹。那时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美国在世界的地位,为什么能这样,当时统治者用的就是“黄老哲学”作为治国理论。所以说“黄老哲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样,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把这种文化带到了欧洲,当时别人都看不懂,于是拿给欧洲最有学问的人莱布尼兹看,他看了后对中国人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他的继承者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受“黄老哲学”的深远影响,黑格尔当时用来治理德国,就在德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新德国,德国之所以后来强盛了,全靠黑格尔,黑格尔是德国的大圣人、大恩人,而且能轰动所有的青年,所以称黑格尔是德国青年的导师。为什么他能替德国立功呢?就是运用了老子学说中的辩证法!
那么,既然“黄老哲学”这么有名,他跟企业和谐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黄老哲学”中讲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现代意义就是人的躯体和精神是合一的,是不可分离的。不论是国家、企业、个人,都要有精神,否则是行尸走肉。企业精神是什么,他不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吗?精神也可以当魂魄,国有国魂,企业有企业的生命和文化,一个企业只知道挣钱,没有生命文化,那个企业是个死的企业,做不长的,做大了也得垮。
和谐哲学论文
一、基本概念的突破
从科学史和哲学史中可见,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需要以基本概念的突破为前提。如爱因斯坦突破了时空概念,得出了相对论;马克思发展了物质概念,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那么创建和谐哲学需要突破的基本概念便是信息概念。
信息完全不同于物质。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物质不生不灭,是守恒的,但信息却不守恒。信息可以无中生有、可以湮灭、可以放大缩小、可以畸变失真、可以无限扩散。这样,以信息为本源的科学技术也就可以无限扩散,可以学习、共享。但以物质为本源的各种工农业产品,由于物质是守恒的。故物质产品只能分享不能共享。一件物质产品,你拿去了,我就没有了。工业时代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为争夺物质产品,剥削产生了。这时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故工业时代的哲学只能是斗争哲学。
20世纪下半叶,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两大车轮,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快速发展,还不到半个世纪,当前社会正向更高层次的知识社会跃进。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社会生产力基础发生了质变,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向知识生产转变。从争夺物质产品,到共享知识产品,使人类社会从斗争向和谐转化。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特大系统,它是由无数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子系统义是由更小的子系统构成。小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一个系统。而构成系统的三基元是物质、能量、信息。这样,由于信息的加盟,使物质的概念发展到系统的概念: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构成系统,而系统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
二、和谐哲学的三条基本规律
和谐哲学分析论文
一、基本概念的突破
从科学史和哲学史中可见,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需要以基本概念的突破为前提。如爱因斯坦突破了时空概念,得出了相对论;马克思发展了物质概念,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那么创建和谐哲学需要突破的基本概念便是信息概念。
信息完全不同于物质。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物质不生不灭,是守恒的,但信息却不守恒。信息可以无中生有、可以湮灭、可以放大缩小、可以畸变失真、可以无限扩散。这样,以信息为本源的科学技术也就可以无限扩散,可以学习、共享。但以物质为本源的各种工农业产品,由于物质是守恒的。故物质产品只能分享不能共享。一件物质产品,你拿去了,我就没有了。工业时代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为争夺物质产品,剥削产生了。这时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故工业时代的哲学只能是斗争哲学。
20世纪下半叶,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两大车轮,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快速发展,还不到半个世纪,当前社会正向更高层次的知识社会跃进。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社会生产力基础发生了质变,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向知识生产转变。从争夺物质产品,到共享知识产品,使人类社会从斗争向和谐转化。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特大系统,它是由无数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子系统义是由更小的子系统构成。小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一个系统。而构成系统的三基元是物质、能量、信息。这样,由于信息的加盟,使物质的概念发展到系统的概念: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构成系统,而系统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
二、和谐哲学的三条基本规律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和谐哲学
党的*《决定》提出,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我们对之作出哲学思考。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乌托邦。《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可以说,弘扬和谐哲学就是尊重辩证法,讲求正确认识矛盾、积极化解矛盾。
马克思认为,“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过程。而正确认识和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统一关系普遍地客观地存在于事物自身,而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过渡使得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不断呈现上升和前进。也就是说,斗争性(否定面)与同一性(肯定面)共同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斗争性不断打破平衡而打造新的平衡,同一性不仅承认“对立—矛盾”,而且有能力化解“对立—矛盾”。这种平衡的不断打破和不断建立,昭示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和谐。
辩证法是大智慧。敬重“对方”,在“相反相成”中实现“和解—和谐”,这正是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契机。视他者为敌,斩尽杀绝,最终是两败俱伤。弘扬和谐哲学,就是要敬重“对方”,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当然,弘扬和谐哲学,不是模糊或取消矛盾,也不是不讲矛盾的斗争性,而是区别矛盾斗争的不同性质和具体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掌握不同的“火候”和“分寸”,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只见矛盾斗争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不见具体矛盾斗争的相对性、条件性;只见矛盾统一的相对性,甚至只讲斗争性不讲统一性,搞“斗争崇拜”,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
辩证法是方法也是道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弘扬和谐哲学,就是善于从对立的事物中看到统一性,看到它们怎样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认识差别和利益冲突,存在影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要用和谐的思维去认识,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从始至终贯之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这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对人的处理要重在教育,即使是对犯罪分子,在给予应得惩办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给予自新之机。
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哲学思考
和谐作为一个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甚至对于人类文明,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我们考察和构建社会体制及文化形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哲学理念、新的实践逻辑,它对我们实现科学发展、造福人民,进而推进文明进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和思想动力。对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我们必须从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深刻层面加以把握和理解。
首先,和谐是中华民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意向、一种文化哲学。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广的超庞大的经济体在逐步拓展和逐步深化的改革开放中持续高速发展,采取了首先激活那些最有可能激活的地区、部门和人群的创造性活力,采取把握关键的波浪式逐层推进的发展策略。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总体性推进的同时,使原本潜伏着的局部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在一个发展了的空间中被放大。同时,由于某些经济单位的粗放式的膨胀,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走到了需要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又需要转变它的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需要新的发展哲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的是“和谐的哲学”,强调各种积极的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动互补,同心协力,为振兴共同的事业而奋斗。这里,也推崇奋斗、竞争,强调与不良因素的斗争,但其目的是克服不和谐因素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和谐哲学是与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哲学,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往往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各种主客观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但是,合力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革命时代主张斗争性的合力,和平建设时代则要着重发挥和谐性的合力。
其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强调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旨在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和深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理性。文化的要点在于“化”字,化入人心,广为渗透,成为人的素质和习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工程乃是人心工程。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在礼乐教化中讲究韵律和谐,它内化为人心,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泛化为人伦关系,比如喻夫妻和悦为“琴瑟和谐”,或如司马相如弹给卓文君听的《琴歌》:“交情通体心和谐”。最终引伸到政治领域,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所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东汉末年曹操的智囊、政论家仲长统说:“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说:“遂令鱼共水,由此得和谐。”这些语源学的分析可以给出这样的启示:其一,和谐是多音和鸣,是多样性的协调,而不是孤音自鸣。其二,和谐是一个由人心至人伦,再至社会和政治的多层次互动的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方式多姿多彩。生活方式出现多样化,也带来了思想接受和选择的多样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高雅和通俗,好莱坞和韩流,再加上电视和网络上的热炒和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浮躁并存。我们的和谐文化是面对多样性、并且积极有效地引导多样性的和谐,是面对复杂的矛盾、并且妥善高明地处理复杂矛盾的和谐。这样的和谐,既是一种文化风度,又是一种文化能力。塑造和谐文化的能力表现在它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多样性,而是运用大智慧,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从中提炼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进动力。表面上看来它近乎晏婴和孔子说的“和而不同”,但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它在“和而不同”之上追求超越“不同”的“大同”,追求众志成城以全面振兴中华的民族共识。
其三,以和谐文化作为精神枢纽的和谐社会,需要实实在在地使国家长治久安、齐奔小康,提高综合国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我们从“一穷二白”转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发展着的中国来说,时间就是力量。或者说,时间的向前和力量的增长成正比。但是,中国发展的空间规模极大,时间速度极快,在相对单薄的家底上创造经济奇迹,难免在打破旧平衡而实现新平衡的巨大时间跨度中,存在着许多不稳定、不平衡、不完善的中间状态。这就使中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又面临着与前不同的矛盾多发期。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是把机遇和矛盾这两端进行综合把握和全面的积极调节。
把握和调节的要点是什么?这是不能手忙脚乱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战略家的思路是把握要点,要点在于国家的根本,在于全社会充满活力的细胞。国家的根本在人民,而人民是由数以亿计的家庭、乡村、街道、社区、团体、机构、组织而组成的数量庞大的社会细胞。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所着重关注的是社会细胞的工程,由人心、人伦、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社会公平、沟通协调和激励机制做起,养育互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互励、同心协力的社会细胞的良性生态,有效地消解那些危害社会细胞良性生态的风气和行为。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是把“人和”的重要性,与天时地利这些在古代社会对人的活动制约作用极大的自然物质条件相比较而言的,在天地人的三才结构中特别重视人的作用,而且把“人和”作为一种关键性的国力,与城池的攻守、国家强弱、多助制胜联系起来。社会细胞工程,实际上就是“人和”工程。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民族共同体,如果数以亿计的社会细胞都处在良性状态、都有进步、都提供正面的推动力,那么把这些良性、进步、动力乘以数亿,就可以形成惊天动地的力量。如果大量的社会细胞出现不良的病变或有害的内耗,那么再以数亿来相乘,就会产生不堪设想的人类灾难了。所以说,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工程是一项凝聚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工程,也是造福于人类的工程,或者说是人类文明发展走向新境界的一面旗帜。
和谐社会哲学思考管理论文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华夏大地上奋笔书写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华丽篇章,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赋予和谐社会新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接着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唯物主义
1.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拓宽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视野,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认识成果。
2.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这是一种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对象,本是原则、理念、要求。人有三层:个人、群体、人类;本有三义:相对人对物的依赖,把人当主体;相对人被边缘化,把人当作依据;相对把人当作手段,把人当作目的。因此,它要求我们尊重人、关怀人、为了人。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以人为本”之所以是时代主题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人的关注不够,对人的尊重不够,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并为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人为本”是人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为人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的交往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人的关系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人的本质越来越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以人为本”为了人,从人出发不断推动人的发展。这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实现自我、不断获得自由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使得“以人为本”不至于空洞化,不至于是一种宣传和口号。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特征论文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华夏大地上奋笔书写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华丽篇章,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赋予和谐社会新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接着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唯物主义
一、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拓宽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视野,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认识成果。
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这是一种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对象,本是原则、理念、要求。人有三层:个人、群体、人类;本有三义:相对人对物的依赖,把人当主体;相对人被边缘化,把人当作依据;相对把人当作手段,把人当作目的。因此,它要求我们尊重人、关怀人、为了人。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以人为本”之所以是时代主题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人的关注不够,对人的尊重不够,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并为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人为本”是人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为人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的交往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人的关系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人的本质越来越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以人为本”为了人,从人出发不断推动人的发展。这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实现自我、不断获得自由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使得“以人为本”不至于空洞化,不至于是一种宣传和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