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4:45: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促进两性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总体要求、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和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构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毫无疑问,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两性和谐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促进女性的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下审视妇女/性别研究,我们应该认真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主动肩负起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不仅体现了我们党主动自觉应对各种社会矛盾、困扰和风险的高超智慧,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新和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为了实现党的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中国社科院,有责任扣住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包括两性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关注两性发展存在的尚不和谐和不平等的现实,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发展涵义。
第二,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妇女/性别研究工作。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重构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明确了发展为了人这个目的,突出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发展依靠人,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发展,主张经济与社会诸要素协调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主张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健康愉悦、全面自由作为追求目标,让社会成员公平共享发展成果。妇女/性别研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平等发展、共创和谐为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
第三,要紧紧把握妇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发展机遇。按照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要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这给解决妇女问题带来了诸多机遇。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为妇女参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使妇女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建设和谐文化,将把妇女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完善社会管理,将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把握这样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拓展视野、调整思路,把妇女怎样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怎样纳入性别视角,作为妇女/性别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第四,要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给妇女/性别研究提出的新课题。应当清醒地看到,现阶段妇女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在占有发展机会、发展资源和发展成果上,现阶段两性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追求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利益公平上,妇女表达意愿和实现利益的渠道还不十分通畅,机制也不够健全;有关决策部门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政策中,还缺乏自觉的性别视角。因此,妇女/性别研究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深入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与性别和谐理论;社会公正与性别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先进性别文化的同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妇女的核心价值观;城乡社会和谐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与妇女心理和情绪的疏导;社会保障中的妇女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农村妇女、城市低保妇女、下岗失业妇女、非正规就业妇女、老年妇女等弱势妇女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发展政策与妇女发展政策的协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与两性利益的满足;社会建设中妇女社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等重大问题,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研究,提供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力争影响决策和社会舆论。
设立和谐海关重要性
人类对美好社会孜孜以求,自古以来。因此产生了各种理想社会的设想和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博采众长,既传承又发展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牟新生署长在总署党组理论中心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海关工作”学习研讨会上也做了重要讲话,本文试就构建和谐海关的必要性、内涵、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和谐海关的必要性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从社会的宏观环境、海关自身的历史、现实因素等方面来看,构建和谐海关显得十分必要。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地区、一个一个单位、一个一个的人组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各地政府、各个部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海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部分,实行垂直领导,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营造和谐海关,这也是海关自身的需要。
(二)海关沉痛历史教训的需要。年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后,海关内部的执法腐败、放纵走私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从普通关员到直属海关的关长,以身试法者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严厉惩罚,少数海关的队伍出现了“大面积塌方”,海关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海关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在为今天的成绩欣喜的同时,始终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个别人的问题主要从其自身查找原因,而当“塌方”成为大面积,执法腐败、放纵走私不再仅仅是个别人、个别海关的犯罪现象时,则要从更深层次探究。如果不构建和谐海关,不借此推进海关内外执法环境的改善,不积极适应现代海关建设和时展的要求,仍然可能出“惊天动地的大案”。
(三)海关现实存在不和谐因素的需要。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海关是行政执法单位,依法行政是海关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海关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正确处理各种权利和利益关系,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理解。但个别海关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放宽执法尺度,用这种方式吸引企业到他那里报关,从而造成税往低处流的局面;目前海关的赔偿诉讼案件有增多的趋势,并且诉讼要求赔偿的金额很高,有的高达上亿元等等不和谐现象的存在,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执法行为,违反法定程序、滥用职权。
那么,怎样的海关才是“和谐海关”呢?“和谐海关”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
社会和谐必然促进性别公正与和谐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注重男女公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
从和谐性别关系的内涵看:性别和谐表现为性别关系平等、互补与合作;表现为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中国政府为改善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加速性别平等的进程,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律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女性的进一步解放,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反映性别平等文化的科学发展观,确立起审视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坐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1],并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社会发展、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规律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他们认为,妇女解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解放包括男女两性的共同解放,社会发展包括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和两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男性和女性的发展权。
发展权就其内涵来说,它体现了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丧失了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任何一方面,人的发展都不完整。同理,参与、促进和享受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体,丧失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展权也不完整。发展权本身所蕴含的平等、自由等基本价值,是人类社会借以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让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的权利主体参与、促进和享受社会发展三行为统一的观点是相吻合的,它为性别公正与和谐确立了新的坐标。
首先,以经济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基础。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任务千头万绪,但经济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因此,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是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妇女发展的基础。因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必将为妇女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更加优良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从而加快性别平等的进程。同时,妇女也只有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因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2]这是对妇女发展权的赤裸裸的剥夺。参加社会生产是妇女回归社会、获得发展权的开端。恩格斯曾经说过,“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3],如果妇女与社会生产相隔离,不仅造成妇女社会生活范围的狭小、内容的贫乏和与男性共同参与社会的机会与权利被剥夺,而且还导致妇女在经济上、人格上对男性的依附,造成男性压力更大以及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所以,妇女必须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其次,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关键。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发展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各个地区由于起点不一样、条件不一样,发展很不平衡。与此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社会发展的不同步,在社会发展中尤其是男女两性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妇女的利益作为代价。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人主张让妇女回家或实行阶段性就业制度,以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这实际上是以牺牲妇女的劳动权利为代价,这种措施不仅造成妇女人力资源的浪费,使妇女丧失独立的经济地位,加剧了男性的负担和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而且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党中央提出的“三个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五个统筹”,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科学发展观上的体现,它为新时期、新阶段的妇女发展指明了方向。
和谐:个性与秩序并重的“和而不同”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尊重多样性的社会,因为“一个东西本身无所谓‘和’,因为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构成‘和’,至少必须有两种以上的东西才能够形成‘和’”。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它体现在人们的利益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异的社会,有差异必然产生矛盾。社会从来都不是一元的存在体,但是“和谐”的本质是如何对待差异,处理矛盾,这体现一个政治系统容纳和处理社会争端的能力。除了固守立场、在斗争中求生存之外,“和谐”的思想为群体与个体提供了另外一种与他人共处的思路――尊重与包容。探讨多样性的价值与协商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首先,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和谐社会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现代政治文明下的民主政治是要在彼此差异的公民之间建立联系。利益分化与多元价值决定了社会群体间的分歧与矛盾,自古以来,人们对待冲突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强权制造统一,以一人之偏好做万人之所爱;一种是在混乱与征战中争夺对于纷争的定夺权;第三种则是良序社会,多样性的价值相互认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变革的同时,产生各种新的社会身份、社会群体,他们的偏好与利益都与旧的体制下的传统群体不同,不同的社会群体身份引发的偏好利益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要求和谐社会必然要化解矛盾,融合各种群体间的偏好差异,形成有效的政治认同。
共和国是利益分化和价值多样性群体的和谐与共存,和谐社会也是群体成员在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种融洽的心理状态,它所要求的社会氛围是宽容与信任,协商与认同。个体利益与偏好的表达是通过民主机制实现的。民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是平等公民自由而理性的参与。宣扬平等是对人皆为人的承认,而承认差异则是对人皆为独特的人的包容。和谐不是外表意见与行为的僵化一致,它不需要在偏好伪装的情况下达成统一意见;而是通过交往与信息的传递,以及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说服、认识等理性的判断,达成认同。这个过程中,社会成员已经充分理解与锻炼了对于社会问题的理智分析与理性参与,这种共识是认同的结果。因此,尊重与宽容对方的偏好,培养全社会都会需要的社会资本,可以创造出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群体对于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促进形成多样性与和谐并存的民主氛围。研究多样性与和谐的问题,对于加深理解共和国的理念和国家政治生活有着很好的帮助。它改善了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们之间彼此对待的方式,体验社会群体生活的意义。在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下,国家不仅进行权力统治,在斗争中争取资源,而更要在合作与宽容中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
其次,和谐社会不是道德天成,却必然是良序的社会。多样性必须在秩序的框架下才是多样性,在对秩序的体验中,人类的实践理性得到了提升。秩序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秩序定义了公共行为的伦理基础。建立秩序是规则的产生与遵循。规则也是规律,是我们对自然与社会基本性质的认识与掌握。没有理性规则,就不是生存竞争,而是混战。和谐社会是讲究科学规律的社会。历史的进步,始终应该体现在以规则完善替代道德提高的期盼上。现代民主模式是以追求私利的大众为主体,它的默认前提是良好道德基础的缺失:它既是对于守信的期盼,又是对失信的预防;它既是对人性取代神性的欢呼,也是对人性并非神性的承认。民主取代了威权统治,称之为现代文明的进步,不是因为民主体制下的人性更为完善,而是在民主的演练中,人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政治过程中人性的缺陷。如果人类都是天使般本性,就不需要法律规范对之进行约束。
和谐文化建设的广泛性与先进性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没有和谐文化作基础,就难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系,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从一个方面来说,只有兼顾和谐文化建设的广泛性与先进性,将广泛性和先进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建设适应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建设的广泛性
和谐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关注广泛性,也就是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发展各种文化形式,培育各种文化要素,协调各种文化关系。只有建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包容性强的和谐文化,才能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需求。和谐文化建设的广泛性,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文化争奇斗艳,精彩纷呈,既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和谐文化的建设来说,各种文化资源、文化形式、文化要素、文化关系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文化和谐。如果只允许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文化资源、文化形式和文化要素存在和发展,其他文化资源、文化形式和文化要素就会衰竭、枯萎;如果只注意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文化关系的协调,其他文化关系就会消失。如此,和谐文化建设将因失去广泛性和多样性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消费水平、消费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决定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消费层次也不完全一样。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文化的多样化、差异性也势必凸显。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样式的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掘各种文化资源,让各种文化形式、文化要素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大众不同的文化需求,使民众共享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
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和谐文化是各种文化资源、文化形式、文化要素、文化关系之间的协调一致,“和而不同”是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和谐文化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是建立在广泛性基础之上的,是在尊重文化差异、文化个性前提下实现的和谐与统一。各种文化资源相互补充,各种文化形式、文化要素、文化关系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否则将出现“同而不和”的文化局面。
构建和谐海关的必要性和内涵
自古以来,人类对美好社会孜孜以求,因此产生了各种理想社会的设想和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博采众长,既传承又发展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牟新生署长在总署党组理论中心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海关工作”学习研讨会上也做了重要讲话,本文试就构建和谐海关的必要性、内涵、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和谐海关的必要性
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从社会的宏观环境、海关自身的历史、现实因素等方面来看,构建和谐海关显得十分必要。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地区、一个一个单位、一个一个的人组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各地政府、各个部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海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部分,实行垂直领导,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营造和谐海关,这也是海关自身的需要。
(二)海关沉痛历史教训的需要。1998年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后,海关内部的执法腐败、放纵走私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从普通关员到直属海关的关长,以身试法者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严厉惩罚,少数海关的队伍出现了“大面积塌方”,海关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海关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在为今天的成绩欣喜的同时,始终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个别人的问题主要从其自身查找原因,而当“塌方”成为大面积,执法腐败、放纵走私不再仅仅是个别人、个别海关的犯罪现象时,则要从更深层次探究。如果不构建和谐海关,不借此推进海关内外执法环境的改善,不积极适应现代海关建设和时展的要求,仍然可能出“惊天动地的大案”。
(三)海关现实存在不和谐因素的需要。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海关是行政执法单位,依法行政是海关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海关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正确处理各种权利和利益关系,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理解。但个别海关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放宽执法尺度,用这种方式吸引企业到他那里报关,从而造成税往低处流的局面;目前海关的赔偿诉讼案件有增多的趋势,并且诉讼要求赔偿的金额很高,有的高达上亿元等等不和谐现象的存在,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执法行为,违反法定程序、滥用职权。
和谐领导班子在建立和谐社会中重要性
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的组织,而各级领导班子是各级组织的率领者、指挥者和实施者,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的领导班子是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领导班子,是充满活力、有序运行的领导班子。和谐的领导班子,表现在班子成员之间的和谐,显现在个体与整体的和谐,体现在整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
一、关于班子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责任是班子成员和谐相处、和谐共事的基础。
要处理好正职和副职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正职,应把副职的积极性发挥到最大限度。既要真正放手放权,真正调动起副职的积极性,通过高超的领导艺术把副职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把内在的活力激发出来,使内在的创造力释放出来,又要对副职进行有效有力的监督,常提醒,常打招呼,将不良的倾向消除在萌芽之中。作为副职而言,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是负责意识,既是对一把手负责,也是对班子整体负责。要把自己分担的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把自己分担的工作置于整体工作之中,拿得起,上得去,办得成,让一把手放心,也让其他班子成员信任。
要处理好副职之间的关系。副职各担其职,各负其责,工作互有交叉,需要彼此间的沟通协调。副职之间的和谐,理解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所谓理解,就是在各自履行职责时,出以公心,力求公正,不可为所主管部门的利益而不顾相关部门的利益,也不能凭个人好恶、主观情感而草率行事,要善于进行平衡和协调,尽最大努力去寻求各方面的“共赢”。所谓信任,就是同志之间要有真诚感,不要兜圈子、耍手段,更不能下绊子。只要同志之间以诚相待,敞开心扉,就没有解不开的矛盾,没有处理不了的问题。
在一些领导班子中,还要处理好党内干部与党外干部的关系、本地干部与外派干部的关系。应认识到,党外领导干部和外派领导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至于是党内还是党外、是本地还是外派,那是一种工作需要。真正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工作,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和认可。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各自聪明才智,促进班子和谐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关于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一个班子不是成员间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有序的组合。就班子整体而言,是由富有活力、创造力的个体按照班子整体的规范和要求有机组合而成;就班子中的个体来说,则是充分体现了整体的要求,是按照整体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换句话说,班子中的个体,不是孤立的个体,无不体现出整体因子,而整体是靠有活力的个体凝聚起来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康有为在《同》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生活的向往。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革命导师指明了社会和谐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特征。邓小平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和谐。社会和谐则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在风和雨的洗礼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追寻着社会和谐的民族梦想,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论十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论著中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进行了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党的十六以来,以同志为总记的党中央,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从党的十六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力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生活的向往。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革命导师指明了社会和谐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特征。邓小平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和谐。社会和谐则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在风和雨的洗礼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追寻着社会和谐的民族梦想,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论著中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人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探索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出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并以民生作为重点开始全面部署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以人性的发展为基础。人性真、善、美的统一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发展。人性真、善、美的统一需要一定条件的促进。
关键词:人性发展真善美和谐社会
“和”在汉语中有和睦之意,“谐”为协调、和顺之意,“和谐”顾名思义和睦协调,即“配合得当和匀称”。在生活中我们对音调、色彩、气氛讲究和谐,而自然生态、人际交往、社会发展也讲究和谐。“和谐”是人类亘古以来的一个梦想,正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正在中国大地蓬勃进行。和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这个伟大时代的最强音。
一、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以中庸最为特色,中庸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她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中庸实质上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对万物和谐发展生存状态的一种追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用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仁者爱人”…这些都表达了古人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愿望;“百姓昭苏,协和万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古人群体和谐的希望流露出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也有所阐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古人的和谐观非常朴实,且蕴含着深理,但缺乏社会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所以只能停留于愿望的层面。
而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却不同于以往,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应有四个层面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结构及各系统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把公平、公正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不断调整社会基本矛盾,安定、稳定的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