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4:30: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问题

农村和谐问题调查与思考

区是个环绕滁城的农业大区,全区管辖8个镇,2个办事处,74个行政村(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7万,其中农业人口24万。区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万亩,山林面积43.8万亩,水面面积18万亩。全区既有山区、丘陵区,又有圩区。2006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面对区情,在创建“平安”建设,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注重夯实基础,对治安混乱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开展了严打整治专项斗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市综治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一名,2005年取得第三名,2006年又被市政法委评为先进集体。区成为市最稳定的地区之一和建区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较好的时期。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域内还存在着不安宁的因素和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围绕这一问题,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探讨剖析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诸多表现及成因和思考。

一、农村社会治安和影响和谐稳定的主要问题

1、农村侵财案件持高不下,造成人民群众的不安全感。今年入春以来尤其是秋季以后,农村的偷窃案件呈高发势头,山区镇边远村庄农户的家禽、家畜、财产常有被盗。今年8月中旬,施集镇板桥行政村板桥村民组肖自文家的15只鹅、45只鸡、5只羊白天被偷。龙盘村水满、叶桥等村民组4户人家的近百只鸡被盗。暗偷明抢案件时有发生,山区百姓人心惶惶。一至九月份全区共立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1137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升。其中盗窃等侵财性案件占60%以上,基层群众缺少安全感。

2、地痞村霸危害一方,干扰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工作和经营活动。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在集体的山场、林地、水面发包租赁经济活动中,这部人采用串通、恐吓、协迫、欺骗的手段,取得了集体财产的租赁承包权。章广镇街道王某利用地方势力,采取非法手段取得马厂行政村肖庄、大李等村民组的近500亩山林的承包权,然后高价转让他人,从中谋利,在交易过程中失去了公平、公正。类似这样的问题发生,基层群众敢怒不敢言,既影响了基层稳定,也干扰了基层干部正常的工作秩序。

3、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引发各种矛盾纠纷。

一是因承包土地抛荒以及土地流转中产生的矛盾纠纷。1995年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一段时期由于种田效益低,部分农户出现了抛弃农田,私自转让土地承包权现象。近年来这些抛荒、转让土地的农户又纷纷返回家乡,重新索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此类矛盾纠纷似乎涉及十个镇(办)。由此产生了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村组之间矛盾纠纷不断,骂仗斗殴的事情时有发生。今年一至九月区法院受理土地纠纷案件达89件,还有部分纠纷案件正在调处之中,其潜在的治安隐患有愈演愈烈之势。

查看全文

城市和谐交通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构建城市和谐交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构建城市和谐交通需要协调处理的基本关系以及构建城市和谐交通需要树立的基本意识等问题。

关键词:构建;城市;和谐;交通。

1、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办专题研讨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2004年建设部制订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确立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本战略。总理也提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的指示精神,这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第一道工序,是保持城市正常运转的枢纽,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该在获得优先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服务,营造有利于城市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在保持城市稳定与发展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幼儿园和谐德育的问题及实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德育属于教育范畴,而教育又包含在文化之中。是否实现和谐德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和谐与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将围绕和谐德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组成分子——人的道德发展关键期——幼儿园的和谐德育的体系建构做一尝试性探索。

一、何为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早在八五期间,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詹万生教授首次提出。“八五”期间,詹万生教授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在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撰写的总体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和谐德育体系的建议。之后,他又在领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围绕着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进行了历时十年的深化研究与推广经验。逐渐建立起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纵向与学校、家庭、社会横向结合的“和谐德育论”的理论体系。按照詹万生教授的观点,“和谐德育,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这种观点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是目前对和谐德育较为统一的看法。

具体到幼儿阶段德育,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德育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幼儿关系的和谐;2.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致;3.认知、情感、意识道德过程的统一;4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德育要素的和谐。、

二、和谐德育的特征及意义

1.和谐德育的特征

查看全文

“和谐社会”研究中的几个哲学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升华,它不仅为我国现阶段而且也为今后长远时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同时,它也对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这里,仅就相关的几个哲学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关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对“和谐社会”内涵的理解,直接涉及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的完整规定。

在当代,社会作为单个人联合的建立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之上并由法律关系规定的共同生活形式,愈益具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双重内涵。狭义的社会,已经不仅被用来单纯指传统社会意义上的以医疗、社会保险等行业为代表的社会事业领域,而且愈益在更大的程度上被用来指由合法的自由的国家公民所组织、管理和监控的日趋发达的社会生活领域,即“公民社会”。广义的社会,则是指包括经济、政治、观念文化等诸社会结构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或社会形态,其中也包摄“公民社会”这一社会领域。因此,与之相适应,“和谐社会”从应然的角度也就具有了两个和谐的维度:作为狭义社会的公民社会的和谐与作为广义社会的整个社会体系的和谐。由于“和谐社会”的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里所说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和谐社会就是就狭义的社会即公民社会而言的。狭义社会的和谐,涉及到家庭、乡村、街道、社区、社群和非政府组织等组成的庞大的社会细胞。而广义社会的和谐,则是一个更为宏观因而其内涵也就更加丰富的概念。抽象地说,它总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地说,则可以细化为下述六个方面:

第一、作为社会公民的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如身与心,认知、情感与意志,存在与本质(个体存在与类本质)等的和谐。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因此,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赖以建立的主体性基础。

第二,人与人之间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查看全文

和谐财务管理问题与措施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承担着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核算、监督、效益考核的重要任务,也肩负着共促高校和谐发展的重担,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目前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纵深发展,许多高校通过重组、合并、扩招等形式使办学规模急剧扩大,高校的办学层次日趋多样化,高校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办学要求,以院系为管理实体的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被推上了高校改革的历史前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主动地正视问题,化解矛盾,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高校财务的和谐管理。

一、高校和谐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和谐高校财务管理的本质在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长远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要求是:依法理财、科学用财、基本满足高校需求和利益各方关系、长远与短期并重平衡,使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与高校利益主体各方相对满意。

(一)利益主体各方财务关系相对融洽

高校利益主体主要是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师生关系、系部关系、部门关系、党政关系、辖域关系、财务部门与非财务部门的关系等,各方由于站位和角度及信息掌握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对资金投向及时间、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有很大的认识差距;外部主要是银校关系、校地关系、校财(政)关系、校厅(教育)关系、校邻关系、校企关系等。这些关系形成了高校利益主体。而利益主体各方的财务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和谐财务首先必须体现出人和。当高校利益主体各方所有人的人格和利益都受到尊重,就会营造出以人为本的氛围,构建出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高校利益主体各方财务关系的相对融洽。

(二)财务活动合规有序

查看全文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问题论文

摘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问题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和确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机制,不仅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价值提供形而上学根据,也能够为人们从实践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

一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内隐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以及当代人对这种不和谐的深深忧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抗,即人类拼命地掠夺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对人类每一次胜利都进行疯狂的报复。生态危机作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标志正在诅咒着人类,威胁着人类的在世生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从而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解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态危机苦难,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味着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意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善,甚至是一种最高的善;相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由于其隐喻或象征着毁灭,所以它是一种恶,甚至是一种大恶。扬善去恶是人类价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价值指向。消除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键是确认产生这种不和谐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够为人类找到拯救生态危机的正确道路。尽管对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原因人们有种种猜测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见解和论道,但笔者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的断裂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与自然发生本质的对立,才在实践行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的后果。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上的紧张和分裂,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人之为人的人性与自然世界之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总是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同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与自然宇宙保持和谐一致,千万不要僭越最伟大灵魂为人类安排的这一必然秩序的行为规范。然而,古人的这种存在维度和意义维度却被现代人所遗忘,西方近生的启蒙运动彻底颠覆了古代人的有机论自然观,自然世界由此变成了一台既没有灵魂、也没有生气,完全由力学支配,进行机械运动的机器。自然概念的含义也由古希腊的“生长”、“涌现”、事物发生的“内在根据”,变为了现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总和。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沦落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界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的实体,他们之间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儿的二元对立说,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两个属性之间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它们互不产生、互不限制。结果斯宾诺莎在建立实体一元论的同时,又在事实上造成了一种属性二元论。斯宾诺莎以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消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但他们却走向了与古希腊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如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尔则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属于“主—奴关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隶。经过现代形而上学的努力,人从自然宇宙中彻底脱落出来并成为与其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从此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属于仅具有广延特征的物质世界和客体世界,人类则属于能够思维的心灵世界和主体世界,“目的王国”和“自然王国”之间从此产生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道德鸿沟。

现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样,以自然宇宙为背景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将人与自然的对立、不同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这意味着,启蒙之后人从本质方面与自然发生了彻底的断裂,或者说从人的本质方面与自然世界划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缩到以自身为参照系统并仅仅向自身认同的独立存在。如仅仅向自身的认识能力认同,从而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物;仅仅向自己的类特征认同,从而认为人是一个社会存在物。启蒙运动将人从自然宇宙一体中独立出来,似乎解放了人类,争取了人的尊严,但事实证明,近现代人的这种自我启蒙和自我解放在给人类带来自由和享乐的同时,也对人自身和自然环境制造了灾难性后果。首先,近现代人解构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同一性,从而造成了人类自我的迷失,使人类无法准确确认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误把对自然界的宣战、掠夺和奴役视为人之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认同,而成为仅仅向自身认同的存在物,这势必导致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强势运行。如现代人类完全扭曲了生物进化的意义,把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理性,以及生物进化最为辉煌的一幕——人类的诞生,理解为人优越于自然界和强暴自然物的固有资本。人拥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绝对价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仅仅是服务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为现代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发人类对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与自然的现实不和谐。所以,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发生断裂是人与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对立,这种断裂直接规定了人类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并为人类占有自然和统治自然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合理而正当的理由。作为人与自然现实不和谐标志的生态危机,正是这种本质断裂的直接逻辑后果。

二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根据

查看全文

企业和谐营销战略问题综述

论文关键词:营销理念和谐管理战略创新

论文摘要:在我国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和营销战略选择都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和谐营销理念就是要求企业基于其对社会的责任来指导企业的各种行为,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组织及组织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和谐营销战略的内涵

和谐,意味着相互依赖、彼此兼顾、着眼长远、追求融洽、协调共存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提供他人所需,同时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目标的境界。即对各方的需要都达到满足,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

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市场、变革性技术、政策等)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市场竞争的无边界化与日益增强的同质化现象,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因此,企业要对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新,实施和谐营销,即:企业要站在系统思考角度,从加强社会责任的理念出发,追求企业、顾客、社会三方面最大的利益和谐,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组织及组织系统的良性循环。具体来说:

1.加强社会责任

查看全文

企业和谐营销战略问题探索

摘要:在我国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和营销战略选择都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和谐营销理念就是要求企业基于其对社会的责任来指导企业的各种行为,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组织及组织系统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营销理念和谐管理战略创新

一、和谐营销战略的内涵

和谐,意味着相互依赖、彼此兼顾、着眼长远、追求融洽、协调共存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提供他人所需,同时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目标的境界。即对各方的需要都达到满足,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

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市场、变革性技术、政策等)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市场竞争的无边界化与日益增强的同质化现象,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因此,企业要对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新,实施和谐营销,即:企业要站在系统思考角度,从加强社会责任的理念出发,追求企业、顾客、社会三方面最大的利益和谐,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组织及组织系统的良性循环。具体来说:

1.加强社会责任

查看全文

国税和谐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君子和而不同”,和谐不是完全同一,而是强调在事物多样性、矛盾性的情况下达到辨证统一的状态。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完美结合。和谐国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税部门来说,只有加强和谐国税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和谐国税建设的主要内涵及其基本原则

(一)和谐国税建设的主要内涵

建设和谐国税,既包括税收与社会的和谐、征纳之间的和谐,又包括国税机关内部的和谐。建设和谐国税,就是要按照“公正执法、诚信服务、科学管理、廉洁奉公、团结奋进”的基本要求,实现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管理体制顺畅,税收法治环境优化,诚信纳税的氛围浓厚,干部队伍富于活力和创造力,税收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国税内部和谐是和谐国税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实现内部和谐,必须是内部队伍稳定,上下级之间协调相处,国税干部各尽其能,各个工作岗位各负其责,国税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人人心态健康,和睦相处,全局充满生机和活力。

1.公正执法是和谐国税的核心要义。要求国税机关深入贯彻依法治税基本思想,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税收法治环境。

2.诚信服务是和谐国税的重要基础。要求国税机关转变服务观念,形成以满足纳税人需求和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为导向的纳税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两个减负”,不断提高服务纳税人、服务基层的水平,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服务环境。

查看全文

城区和谐社会思想问题与对策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及重要性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科学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调动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促进社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也就是整合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逐步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的过程。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首先,和谐和会的建设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具体说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曾庆红同志在2004年12月视察天津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构建社区和谐作为重要切入点。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创新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生搬硬套,照搬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妥善处理好社会各种矛盾,应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建设为关键,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其次,和谐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围绕解决广大居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来开展工作。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社会结构体系,它包含着人们的多种社会关系,多种社会群体,多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小型缩影。社区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居民群体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在社区。城市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政府的各项决策,有效化解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协助政府维护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些都是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却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因此,和谐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和谐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的呼唤,是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