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4:13: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世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理念将造福世界

资料图片: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今年1月25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有一场讨论会,其题目是:“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我曾参加过众多的国际研讨会,这样题目的研讨会,还是第一次看到。在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没有人问过中国人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因为当时的世界,是几个大国的世界,当时的中国,是被大国宰割的对象,建立什么样的世界,不需要征求中国的意见。而今天则不然,世界变了,中国变了,世界想要知道中国的意见,也需要知道中国的意见。

2005年9月15日,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郑重地向国际社会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这一理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是中国外交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对“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回答。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首先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谈不上和谐世界。只有在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才有建设和谐世界的可能。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延伸。今天的中国,举国上下正在全力以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是希望中国好;我们在国际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是希望世界好。和谐世界的理念,正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响应。

和谐世界,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指导中国外交的方针。几年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外交的成就是显著的。

查看全文

探析和谐世界思想价值涵义

摘要: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上提出的“和谐世界”的构想,在新世纪为人类社会展现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体现了把握人类发展未来的自主精神。为了更好的对和谐世界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法、综合分析法,对中国前三代领导人关于和平外交的理念以及中国“和合文化”进行梳理以及人类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后,提炼出了对中国新时期新阶段“和谐世界”思想的理论价值的研究,可以说同志提出的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中共和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同时也为探索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谐世界思想标志着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世界理论价值思想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逐步形成了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思想。2005年4月22日,主席在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9月15日,同志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向全世界郑重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具有很深的理论意蕴,因此,需要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

一、和谐世界思想是对前三代中国领导人有关和平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1.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为上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宣布:“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这为我国如何处理国际间关系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同时也成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先声。1955年5月26日,接见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时强调了“和平为上”的理论,这一理论的首次提出是针对当时国际局势的系统分析和我国自身的发展需要慎重提出的。指出:“西方国家,只要他们愿意,我们也愿意同他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打仗总是不好的,特别是对西方国家是没有好结果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战争中固然双方都损失物质和生命,但是,历史证明战争有一个政治后果对西方国家是不利的。”始终认为“紧张局势缓和了对世界人民是有利的。”和平为上,不怕战争,也是国际战略的一贯思想。曾经指出:“中国要和平。凡是讲和平的我们就赞成。我们不赞成战争。”和为上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在1953年12月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以、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智慧的结晶。

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为上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是从人类和平发展的愿望出发,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思想的和为上是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的一种高层次的和谐理念,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并且是一种高度包容性的和平思想。和谐世界思想是以实现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世界才有可能避免战争,人民才有可能拥有持久的安定生活。

查看全文

和谐世界观改变国际政治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提高,中国在亚洲和世界事物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规律性”的怪现象:中国每向前走一步,“中国威胁论”随之以相对应的话题出现。先后有所谓中国粮食威胁论、环境威胁论、贸易威胁论、石油威胁论、矿产威胁论、军事威胁论等等。出现这些形形色色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原因是对影响中国发展战略走向至关重要的因素“国际战略理念”理解的偏差。

国际战略理念是一个国家关于自己在竞争性的国际环境中开展国际交往、谋取国际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它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对话、建立国际互信的理论依据。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

事实表明,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但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仍不时泛起。因此,需要有更系统化的、更具理论穿透力、现实针对性和国际认同性的国际战略理念来应对和化解各种对中国发展的不利思想,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为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新理念即和谐世界观的国际战略理念。这一理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关于国际和平战略理念。和谐世界观对国际和平理念进行了重构与创新。一是持久和平理念。和谐世界观的国际和平战略理念是建立在平等、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一系列共同价值理念基础上的持久和平。二是新型的和平即和谐的和平。它不是西方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理念所津津乐道的立足于国际均势的和平、冷战的和平,也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统治下的和平,而是按照公认国际法和联合国宗旨、原则维护的和平。

其二、关于国际发展战略理念。如果说国际和平战略理念是以理想的国际正义性和价值观的国际认同性为基础的持久和平,那么,国际发展战略理念则是以深刻理解世界越不发展战争越频繁的历史规律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与共同繁荣理念。中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内发展,同时维护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双赢促共同繁荣、以普遍发展促世界发展。

第三,关于国际和谐战略理念。强调各种特色文明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观的核心理念。和谐世界观并不排斥国际系统内的差异与竞争,但是竞争是以协同合作为基础的。协同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才是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真正的动力。基于上述理念,中国强调: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国应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查看全文

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自然结果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也是将当今世界建设为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石。

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首先要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给当今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可能更大程度地使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渐趋一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并不仅仅局限于贸易或单纯的物质技术层面,也触及到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及其文化而言,都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冲击。如何在适应经济全球化、享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因势利导,借经济的发展而转化为多元文化的自强,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便成为当前最亟需应对的世界性课题。这一课题一方面要求正视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将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这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置于简单绝对的对立之中,因为人类即使是被“判入”现代化进程,这个现代化进程也是一个历史趋势,无回头路可走。

同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必须力避文化发展的中心模式论或文化上的单边主义。诚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影响广泛的文化圈,但从古至今从未出现过一花独放的文化垄断景象。近代以来,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中心论曾经长期固存于西方思想界,成为西方世界一种有代表性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模式。这不仅是有害的,事实证明也脱离和有悖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实际和根本趋势。近年来,一种文化上的单边主义思潮在西方世界时有抬头,表现为西方世界在推销传播其物质、技术的同时,也在努力推销和传播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甚至制度模式。可以说,文化发展的中心模式论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对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其对于诸多第三世界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文化而言,威胁尤其明显。

再者,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还应避免另一种形式的威胁,即从文化发展的中心模式论走向文化“彻底的特殊性”,极端化地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和孤立特征,这不仅有走向狭隘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危险,而且还可能破坏甚至对抗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事实上,这种交流在多元文化的共处发展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视文化差异为绝对,更不意味着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难以共处的排他关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元文化之间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取向乃至文化习俗等复杂因素的作用,有时还会表现出多种形式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相当尖锐激烈。但历史地看,这些都是多元文化之间文化接触的常态范式之一,既不能成为文化隔绝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文化排斥的当然依据。释解文化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力增进异质文化间的沟通交流。

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要求既充分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多元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和现实形貌,同时又能够宽容不同,并与异质文化容纳共处,从而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良性关系状况。无论是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还是多元文化的自身发展,都要求现代条件下的多元文化在保持其文化精神的前提下,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采借吸纳异质文化的优质要素,从而也与时俱进地实现自身的文化变迁,这不仅是多元文化间的一种有效的文化调适,更是多元文化应对现代化进程、实现多元文化自主发展的有效方式和必然路径。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世界各国首脑会议上,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提出了“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既蕴涵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又契合和昭示了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历史大势和根本要求,引起世界政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博大精深,对自然与社会各种事物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互补、和谐统一,作出了精当的归纳与概括。无论是“和”还是“合”,都不是强调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异、有特性的事物和谐共处。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历史发展到了21世纪,无论是在物质技术还是在人文社会的各个范畴维度,都空前地呈现了一种斑驳陆离、错综复杂、多姿多彩的景象。“和谐世界”的理念汲取中国文化之精髓,洞察世界发展之现状,契合人类历史之大势,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深刻思想和重要理念。

查看全文

建设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

*

*年前的今天,总部设在纽约的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在阐述对国际形势和人类未来的看法时,多次阐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中国的声音再一次受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重视。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战争与和平相伴相随。彻底消除战争的威胁进而实现持久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多少个世纪以来苦苦追寻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

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卷入战争的漩涡,3000多万人在战火中伤亡。西方列强签署的所谓“和约”不过是一纸休战协议,交战各方的真实想法不过是伺机再战。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浩劫。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17亿人饱受战乱摧残,9000多万军民伤亡,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

残酷的现实再一次将“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一古老的命题摆到世人面前。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各国人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杀戮和毁灭不再成为循环往复的梦魇,如何为世界和平大厦奠定牢靠的基石。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意愿和“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而且也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的有效集体措施。

查看全文

和谐世界理念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而此前的*年9月15日,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代表中国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世界局势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政策的宣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稳定,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和谐世界不是中国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而是在承认世界复杂多样的前提下,求同存异,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秩序状态,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各国之间互利合作,互相包容,文明对话,共同繁荣。但和谐世界理念的最终实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间相互依存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下,单靠一国或几个国家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因此,国际合作是实现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和谐世界理念适应了国家之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各国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相互依赖的发展趋势,寻求国家合作成为必然选择,也使国际合作原则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

国际合作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指各国不问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有何不同,都有义务在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彼此合作,以维护国际和平和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关系中,国际合作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作为一项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确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第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促进国际合作”,并且在多处明确了国际合作的法律地位和重要性。《联合国宪章》之后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进一步发展了国际合作原则,使之成为国际公认和广泛接受,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纵观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自从国家产生,伴随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始终是“冲突”与“合作”。20世纪中叶以前冲突多于合作,国际合作基本上也是双边的,区域合作很少,更没有全球性合作。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国家都是主权国家,彼此是平等的,是否进行国际合作完全是主权范围内的事,除非有条约约束,否则是没有进行国际合作的义务的。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认识到了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于是各国开始由对立转向合作。联合国的成立正是国际合作的结果,它成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之间开展合作的过程。没有国家之间的合作,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首要目的的国际组织也不可能成立,因此国际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之间的合作,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宪章》把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文化及人类福利等问题作为其宗旨之一。在当今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中,单靠一个国家独立解决的事项越来越少,而受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的事项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各国只有将自身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进步发展结合起来,同舟共济,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

尊重国家主权是国际合作的前提。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首要原则,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国际社会的各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关系,每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和制度有何差异,彼此都应是平等的,无视别国主权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当然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际交往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与日俱增,使

得主权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有必要在一些合作领域适当地限制国家主权,各国都要做必要的妥协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但这种妥协与

查看全文

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外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广泛开展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不同内涵的战略合作继续深化。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向前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并正处于改善和发展的新阶段。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与东盟的经贸联系和互信合作日渐增强,2006年与东盟首脑峰会首次在中国成功举行,成为双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今年8月中旬,主席出访中亚国家并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对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印关系取得长足进步,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朝鲜、韩国、巴基斯坦、越南等邻国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南南合作不断深入。中非构建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有非洲48国领导人和代表参加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峰会在北京召开,堪称中国外交史和中非关系史上的一大壮举;2004年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成立;同拉美和加勒比各国多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

努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不断扩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规模和领域,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参与多边安全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方面做出了新贡献。我国还建设性地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张通过和谈解决伊朗核问题,支持和参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工作,为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提出“三方机制”和“双轨战略”等等。

查看全文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倡导什么样的世界秩序观?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鲜明而深刻的回答:“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论断准确表达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合理走向的基本主张,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世界秩序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的博大胸怀。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检验。在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指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推动建设这样的世界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大调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既意味着风险和挑战,也充满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最终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既有客观必然的因素,也同我们的期望和朝着期望的方向所进行的努力密不可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树立这样的目标并朝着它努力,是要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发展走向的一种期望和追求,表明我们采取各种行动的一种价值导向。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旨在唤起所有具有相同和类似理念的国家和人民,形成一种追求和平、发展、合作的正义力量,引导这个世界的正确走向。和谐世界的最终实现无论多么遥远、多么艰难,总要有人去倡导并吸引大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在国际关系中,必须尊重和完善现有的各种机制和制度,遵守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有效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重要协调作用,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包容多样,谋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各国风俗各异、制度不同,发展程度千差万别,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有其平等的尊严和权利。在国内,各国人民都有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在国际上,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权利。各国国内的事情应该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决定。国与国之间应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事务上倡导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携手把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处理好。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带来世界的共同繁荣,也有可能加剧各国的贫富分化。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共同安全的许多问题,都同全球经济失衡、南北分化加剧密切相关。没有共同发展就不可能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稳定繁荣就不可能消除恐怖主义等多种威胁产生的根源。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本着互惠、共赢精神,在谋求自身繁荣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和权益,为发展中国家发挥自身优势、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创造更好条件,在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尽管经历不同、价值观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但都有其同等的价值和尊严。差别不应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和对抗的理由,一个由一种文明主宰的单调世界不可能持续繁荣进步。人类文明唯有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迸发创新智慧的火花,永远保持繁荣灿烂的景象。各国人民应该摒弃偏见和误解,携手维护人类文明的多彩多姿,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告诉我们,战争和对抗无法根本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通过加大军事投入、强化军事同盟谋求单方面绝对安全和军事优势无法带来世界的和平稳定。在这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世界,各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加强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和平解决分歧和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

党的*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

中国的建设发展实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而需要中国特色的理论来指导。指导中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面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我们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现阶段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就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这一目标展开。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根本意义和力量源泉,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只有坚持发展的为民性,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不断焕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震荡,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这一原则,努力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着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如果离开发展去片面追求社会和谐,结果不仅会使和谐本身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且还会使整个社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我国又是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来建设小康社会的,如果只顾发展而无视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不仅难以更好更快地发展,就是发展起来了,也只能是一个广大人民无法接受的畸形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历史地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查看全文

联合国维和行动与和谐世界构建论文

摘要:联合国雏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它不但促进了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构建和谐世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极化、多速主义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联合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堆护联合国的权威和继续积极开展联合国维和行动。结构现实主义是当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为分析联合固雏和行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构建和谐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固宪章;蛄构现实主义;和谐世界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2006年6月,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92个,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对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议题。结构现实主义为解析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有别于其它理论的视角,为各国构建和谐世界指出了途径。

一、联台国宪章中的雏和思想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政治,“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