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3:55: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社会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社会思想交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我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内容,历来具有动员、组织和引导群众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整合各种社会精神资源的主要手段,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着无穷的潜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工作方法,已被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合格社会公民和社会先进分子,启发、引导、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实现自身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始终在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不可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个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社会发展中起思想文化的导向作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导向。而这种导向既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的政策法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等方面,也要体现在社会的思想文化层面。在思想文化层面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用什么来教育人、引导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和生存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靠整个社会教育系统来承担责任。这中间有文化知识的教育、科学技能的教育等等,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今天我们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和政治制度,为这种和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更好地发挥思想文化的导向作用,才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现实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等,都在发挥社会导向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确立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规则意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道德理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和谐与进步。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内容,要在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群众中发挥激励和鼓舞作用。没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没有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在历史上的成功,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通过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地发动和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领导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内容,始终在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群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扬这个传统,发挥这个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关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各种具体任务的完成与实现自己各种具体利益的关系,认识每一个个体或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能发挥的具体作用,为广大群众积极投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研究和把握每一类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现实社会中各类社会心理现象的深层原因和活动机理,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积极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干事业的激情,鼓励人们干事业的奋斗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各种鲜活的事例、各种活泼的形式,通过群众最容易理解、最能够接受、最贴近他们生活与工作实际的道理,启发人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扬自己的优势,积极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执政党整合社会利益关系的主要工具,要在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社会纠纷,理顺人们利益关系方面发挥调节与整合作用。按照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任务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整合社会利益,协调社会关系方面起着很大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这一方面有利于把人们获取各种利益的行为规范在正确的轨道之上,防止人们在利益的获取中行为失范造成社会不公和市场经济的无序,有利于人们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自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扶助贡献自己的力量,有利于人们在获取自身利益的过程分清是非、兼顾大局,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并为社会整体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们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等,确立积极的工作和生活信念,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建言献策,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来缩小社会差距,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在工作中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政策方针,扶危济困、排忧解难,帮助群众解除疾苦,克服困难。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政策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以及市场竞争等原因,社会上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弱势群体,他们是我们党当前群众工作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思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的困难,关键是要给他们实际上看得见的利益。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戒空谈,很好地体现我们党一再强调的物质利益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人们的各种日常活动中帮助人们理顺情绪、化解纠纷,推进社会团结互助、诚信友爱、文明礼貌、遵规守法等新风尚的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协调社会各种关系的工作,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之中。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社会活动方式的迅速变化,以及人们心理上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传统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人际交往方式正在发生着新的嬗变,怎样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建立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各种新型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方式,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引导人们树立新的生活理念,确立诚信互助、民主法制、自主自强、奋斗创新等新的意识,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并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和谐社会德育思想探讨
“义门郑氏”德育思想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基于儒家学派与宗族观念之下的“影响性理念”。并对我国和谐社会发展与幸福家园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将“义门郑氏”德育思想的精髓与实质进行系统诠释,结合和谐社会思想需求,以“发展提升、和谐搭建、仁爱忠义、同存同荣”的核心理念,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义门郑氏德育思想概述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现状与历史发展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德育指导思想,更为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其中,“义门郑氏”中的“义门”所指为“同居、聚食、并存、帮活”的大家族观念。这种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经过长期的岁月洗礼与发展演变,故而形成必然性的文化产物,即“家族文化”。甚至现代还经常传递的理念,例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好大一个家、中华儿女是一家等。中国古代社会更是把宗族观念的重要性提升到较高的实质地位。“义门郑氏”中的“郑氏”正是大家族、大宗族的历史典范。盛唐时期浦江县麟溪义门郑氏历经三朝,家族文化历史悠久,经脉不断影响绵长。该家族存在长达350年余久,素有“华夏文明、礼仪之家”之称。并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德育思想,并成为前世“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为“忠、信、仁、义、孝”,将“仁爱、忠孝”精神以更为文化、深邃的家族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将这种精神化作为人处世、沟通交流的行为方式,对小到邻里之间、家族之间;大到社会交往、国家治理都造成相对的德育影响。
二、基于和谐社会思想的“义门郑氏”德育思想关联影响
(一)对和谐社会思想的稳定性巩固。随着与的重要讲话,都将“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重点强调“和谐”二字,“和”为融合互助、接纳并存;“谐”为协同发展、稳定平衡。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保持社会各个方面、因素的平衡共存,以“人”为核心、以“生存”为目的,构建安全稳定、和气融融、协同发展、互助互存的完美社会结构与幸福氛围。而“义门郑氏”德育思想正是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诠释,将“孝”的含义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细化与诠释,以“孝”育德、以“孝”治家、以“孝”修身、以“孝”平天下。因此,“孝顺父母”是“义门郑氏”德育思想的核心实质。现今我国社会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当中,受到市场经济观念影响人们往往出现“沉迷金钱、权色、名利”的情况,进而导致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与发展,对和谐社会完善与构建造成极大的冲击影响。所以,“义门郑氏”德育思想可以对和谐社会完善构建与思想升华起到积极的稳定巩固作用,使人们思想不再浮夸、盲从,将仁爱、忠孝作为个人行为准则,进而推动了我国和谐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二)为和谐社会思想树立廉洁观。“义门郑氏”德育思想中的“义”为秉公执事、仁爱百姓、尚廉奉公、恪守法律。与讲话都将“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严惩贪污”作为治党、治军的重要核心理念,和谐社会思想中的“公平、公正”正符合与“义门郑氏”德育思想中的“义”的含义。《郑氏规范》中有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人祠堂。”可想“义门郑氏”德育思想中对贪污、不法者的唾弃与不相苟同,即“以廉为本”。因此,“义门郑氏”德育思想中的廉政观对现今和谐社会发展尤为重要。政府官员与执政者通过对“义门郑氏”德育思想的学习领悟,可以不间断的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与思想理念,并将廉洁为民、秉公执政作为基本纲领与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义门郑氏”德育思想的实质性为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通过对“义门郑氏”德育思想的研究分析,结合现阶段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与“思想稳定”,对其影响性与作用性进行浅谈,为构建更为和谐、繁荣、发展的社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和谐社会指导思想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个层次是根本的指导方针,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三个坚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要求。
第二个层次是总体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第三个层次是工作重点,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从当前的实际来看,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第四个层次是工作导向,即“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社会要和谐,根本地取决于两条:一是要“把蛋糕做大”。这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要“把蛋糕分好”。这就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持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和谐。
和谐社会思想研究论文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外部矛盾的加剧促使内部矛盾的缓解,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被侵略民族内部各派势力的整合。但是,此种情势的出现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因势利导,更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抗日战争爆发后,及时地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任务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①即“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②,通过对国内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们的分析,他充分论证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基础上,又多次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③可以看出,认为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即要靠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方略,其思想、理论,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高度的成熟、高超的发挥和成功的运用。统一战线是保障抗战胜利的基础,在把握和解决这个基础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和谐思维,正确地协调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维持国内的团结与一致,构造了一个战时的和谐局面。其和谐社会思想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其—,以和为贵,不计前嫌,努力促成国共两大军事集团能够合作的和谐局面。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便向国民党明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公开放弃反蒋口号,力倡国共合作,并成功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随后又向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做出四项保证,以重大的让步来谋求国共两党的和平共处与合作抗日。纵观中共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这一战略转变意义重大。因为国共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不仅不能有效地形成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合力,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内政治、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状况。社会动荡不安,生产完全停滞,人民就不能得到最起码的生命和生活保证,社会就得不到最基本的和谐保障。有人也许会反驳,国难当头之际,人民自是不得安宁,又何谈和谐?其实不然,既然对外战争不可避免,国内的矛盾冲突减少一些,人民所受的苦难自然减少几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也便降低几分,这极大地有利于对日作战。况且,当时的和谐社会,主要是对抗日势力和抗日群体包括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至于沦陷区,也有一个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抗日力量,孤立亲日势力,集中全部力量打击日寇和汉奸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国共合作是在特殊形势和特定环境中我党谋求战时社会和谐的一大创举,展现了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整体和全局的自我牺牲精神,也反映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④与“和为贵”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其二,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尽管当时中共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在做出最大让步、顾全抗日大局的良好愿望的前提下阐发的,但现实情况是复杂的,不仅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集团惧怕抗日军民的大团结,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而且在抗日阵营内部,反对团结、制造分裂的声音和行动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当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潮,针对这种形势,提出了“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和“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主张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即使是在1941年1月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皖南事变的巨大损失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也相忍为国,始终以民族大业为重,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力挽濒于破裂的国内政局。
其三,根据实践的检验和需求,不断深化和发展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国共合作,一致对外,并不表明时时、事事都和谐,也不表明没有矛盾。根据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外、党内外、抗日统一战线内外的复杂情况,在延安的窑洞里进行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创造和哲学创作。他撰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问题》、《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以及《矛盾论》、《实践论》等重要著作,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深刻分析了中国具体实际,指明了抗日战争必然胜利的大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著述中无不阐发和贯穿了一条和谐思想的线索,尤其在《矛盾论》中,站在哲学高度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了社会矛盾的构成、发生和发展的原理以及应该如何对待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态度与方法。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的双方构成的,矛盾双方既有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统一、和谐的一面,且相伴相生,互相转化,但始终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事物能否达到协调、平稳与和谐地发展,关键要看事物发展过程中斗争性和统一性谁占主导地位。若能克服斗争性使统一性占主导地位,就能保持和促进事物得到和谐、平稳的发展。社会发展本身即是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调适各种关系、协调各个方面、衔接各个过程,使整个社会系统处于良性运行、健康运转之中。的哲学理论指导我们党能在复杂形势下注意斗争的策略和方法,在大节不失、原则灵活的前提下求同存异,从而消除了各种不协调与不平衡现象,避免了一些重大的不良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得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保持了抗战时期国内的统一和谐与一致对外。
其四,在巩固和发展国内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同时,积极谋求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明确提出,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英、法、美援助的策略,并始终坚持亲苏、联苏政策,突出在与各国互相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助我者友之”的和平外交原则,正是在这一和平、和谐外交政策的影响下,国际上掀起了一定规模的援华运动。因此,建立和发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仅仅是使敌人陷于孤立和包围之中,重要的是既为我们争取了外援,又有利于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和谐社会理论探析
【摘要】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蕴含着人类的美好愿望。社会主义思想中所提到的平等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思想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被提到。后来经过发展,被一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推广。当今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即是古代所提到的大同社会,和而不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一起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想;和谐社会;和谐观
一、引言
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社会关系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其中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最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所萌发出来的理想化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代表着人类社会精神的进步。同时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铲除腐朽文化思想,提高社会精神文化境界
从奴隶社会开始,大量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一直限制着社会的发展。人权被压迫,使得社会不能均衡发展,奴隶体会不到为人的快乐与尊严。腐朽的社会文化,以三纲五常和帝主制等封建思想为代表,压得人民怨气横生。古代先贤所提出的大同世界正是人类追求社会主义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人类到一起吃饭,一起生活劳动,个人有个人的不同,但是大家在一起可以在不同中求相同,为共同目标齐力发展。虽然先贤已经有了理想化的设想,但是封建社会的腐朽文化思想仍然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西方国家更是一直被非和谐主义,社会化思想所压迫,马恩在揭露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的情况下,向人类展示了西方世界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和谐主义社会思想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它代表着人类思想的进步,将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和谐社会的最理想状态。因此,人类对铲除腐朽文化形象,提高社会精神文化境界的奋斗一直未停过。但是其奋斗的结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等才掀起了人类追求先进文化思想的浪潮。在世界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相统一的背景下,新一代的青年可以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带领中国,在每个人各尽其力,各得其所的基础上。发挥个人优势,组成中国的强大动力,让中国在世界上发挥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新文化运动虽然结局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却推动了人们对和谐社会主义的强烈追求。对今后青年的教育,以及各个领域的不同阶级的相关人士都提供了相应的思想引导积极意义。提高了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境界,对于推动中国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不可泯灭的作用。直到后来,人类对自由平等的认知和民主的追求,都和当时共产主义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有着直接的关系。
思想史上的“和谐社会”观
构建和谐社会是古代志士仁人的崇高社会理想,是鼓舞人们为之奋进、为之探索追求的宝贵精神力量。他们所构建的和谐图景至今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和谐者,和睦协调也。在儒家看来,和谐社会应当是由家庭发端的,由家庭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家国一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为家庭和谐奠立基本的环境条件。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将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精辟论断,他将家庭和谐推广为社会、国家、文明之间的和谐共长、相辅相成。为形成和谐社会,孔子提出四种办法和途径。一是全社会倡行忠恕之道;二是倡行中庸之道,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推崇一个“和”字:“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为贵”,社会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三是任人唯贤,“选贤与能”;四是加强教育,有教无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一个和谐、有秩序的安定社会环境。
孔子关于社会和谐的主张被儒家和历代仁人志士继承并发扬光大。在中国古代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设计过和谐社会的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儒家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载于《礼记•礼运》篇的和谐社会图画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形成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构建了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阴谋和奸诈,没有战争和流血的理想社会。这一和谐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孟子在此基础上勾画出一幅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蓝图,设计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图景。
与《礼记》的“大同”社会理想相似,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设计出一个令广大农民心驰神往的和谐社会蓝图:“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但是,这个美丽的空想并没有实现。
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写了《大同书》,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诸子百家中其他各家,也曾设计过类似的和谐社会图景。比如主张“兼相爱”的墨子设计了一个“爱无差等”的和谐社会理想。老子设计出一个“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社会蓝图。庄子设计了一个“同心”、“同德”,平等自由的和谐社会蓝图。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基础上,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主张只能是空想。构建和谐社会只能停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在阶级社会里只有社会的不和谐,只是不同时期不和谐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在这个问题上,宋元之际的思想家邓牧有较清醒的认识,他也曾描述出“至德之世”的和谐社会蓝图,但是他清醒地认识到,他的和谐社会短时间内实现不了,“三千年后”才有望出现。
企业思想政治和谐社会论文
一、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稳定地发展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企业经常需要根据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需求,不得不改变原来的企业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推行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化解企业的竞争危机不得不不断选拔优秀人才。因此,为了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长期积存在社会中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使企业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新问题,从而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一系列困难,迫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得不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对企业职工原有的传统思想进行转变,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促进企业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跟随时代的步伐,努力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面貌、新形式。
(三)促进企业与和谐社会达成共识一个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最有效的武器便是企业的凝聚力,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职工能够将内在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可以有效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职工的职业素养得到良好的提高,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有效的调节,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法治达成共识。
二、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策略分析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最有效的途径是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是企业一切生产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积极深入职工群众当中去,了解每位职工的思想动态及内心的真实需求,一旦发现企业职工存在思想方面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使职工的错误思想能够及时得以扭转,并始终坚持以职工利益为重的原则。同时,企业还应该密切联系群众,经常进行职工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充分了解职工的疾苦,着手于职工的焦点问题,帮助职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与职工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充分赢得职工的信任,从而使企业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探究论文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多种和谐社会的设想,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与传统社会相对应的静态和谐。无论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家思想,还是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的人际和谐的儒家思想,都是如此。他们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那里,他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老子》八十章)。在这里,老子认为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消灭一切技术,消解一切文明对人性的侵害,将文化所造就的人还原为没有任何印记的自然人。“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切断那些引起纷乱的社会交往关系,让人们像植物一样固守在自己的园地里。这种淳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画卷,固然是和谐社会的一类,但它更像是没有人活动的自然界。
在庄子所构想的和谐社会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国”、“至治之世”、“无何有之乡”等等。在这类理想的和谐社会之中,人的文化本性同样被充分地解构,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本性。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民如野鹿”,人摆脱了一切文化的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庄子将人融化在自然中,人的一切活动表现为典型的自然过程,并随着自然界的盲目发展而不留下任何印记,“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天地》)。在这里,和谐的自然界,容许有万窍怒号的大风和和风,它们自吹自停、旋怒旋已,也会有气之聚散与物之生灭的自然代谢过程,但却没有君子、小人的分别,更不会有“尚贤”、“使能”的主体意识。在这种和谐之中,我们能够找到的只有“物”的和谐,而人不过是“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宗师》)的造化之物,人与万物之间并无特异之处。
这样,在道家主要代表那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他们主张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他们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则刻意剔除。因而在庄子那里,“有己”的意识是不和谐的根源,它容易导致人们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祸福,由此引起种种苦闷,它也是造就自身与环境对立的根源。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但道家思想资源中的和谐观,自有其深刻之处,它首肯了消极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坚实的土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第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我们可以吸取的思想资源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儒家讲人伦的和谐是依靠礼乐制度来保障的。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等级秩序中,每个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做到“和而不同”。对于社会整体和谐来说,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这就是在财富分配方面,力求做到“均”,即在各阶层内部人与人之间做到均等,而不是不同阶层的一律均等;各利益集团之间和谐相处,实现上下相安,而不是上下倾轧。在人与人之间要求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在儒者看来,人伦和谐并不涉及到财富创造者的积极性,而只涉及到财富占有者的分配关系问题。但是社会的不和谐,往往起因于财富、权势、力量对比的悬殊,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成员以势挟贵对他人的生存境遇漠然视之的时候,更容易引起社会冲突。因而孔子强调人际应该以仁心相感,仁的感通恰如各社会要素的和谐剂。
在荀子的思想中,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有差别的回报。荀子称:“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荀子·大略》)。等级贵贱之分与对物质财富占有多寡相对应,在等级差别的对应中,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不同的人“或美、或恶、或厚、或薄、或佚乐、或劬劳”,而人们又安于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因而,礼的规定以及人们对礼的认同,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这样,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乐制度设计中。在这里,它虽然强调的是不同政治地位者的利益差异,但暗含了区分人们贡献差异的因素。尽管在礼的强制性规定下,它对人们贡献差异的看法往往是颠倒的,但它通过规定不同职位者的需求差异,引导了人们对礼乐制度的普遍认同。
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和谐社会是指人类社会的各个构成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而又共生共长、共同发展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文明的社会状态。具体说来,和谐社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公民的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系统内部诸种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种飞跃,表明了人类向更高层面上寻求和创建新文明,它是人类文明观的重大进步,是建立新文明的出发点。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为一种战略———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内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从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深刻思考,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发现的规律性的认识,研究探索它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时代背景、思想源泉、理论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等方面对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作一点简单的探讨。
一、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极格局,世界由两极格局正在走向多极格局,国际形势总体上进一步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美国,它借助其强大的实力谋求霸权,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不会改变;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都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曲折的发展历程[2]。世界格局的这种新变化对我国在矛盾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充分发挥我国的作用,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更加公平、公正与合理的方向改进从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二战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总体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2]。近年来,美国、西欧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10%,美欧不从其内部找原因,反而认为全球化与对外经济交往抢夺了本国工人的饭碗,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准[4],这样一来,欧盟区域内保护主义兴起,美国国内排外思想和孤立主义盛行。正是由于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市场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着力推进全球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及多边贸易体系遭遇严重挫折,多哈回合谈判受阻,国际自由贸易受到严重威胁,相对发展落后国家的发展前景也将受到冲击。据统计,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但科技经济的贡献则高于70%[4]。中国对外技术的高度依存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对科技的高依赖,使得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转让上的摩擦更加突出。可以预期,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持续扩大,因知识产权而产生的双边经贸摩擦必将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这迫切的要求我们有正确的应对策略。
第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的新特征,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但与此同时,一切错误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也严重冲击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他们采取各种手段,恶意放大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封建落后的一面,极力曲解、丑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企图逐渐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早已绝迹的社会腐朽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比如,、色情陪侍现象屡禁不止,阴阳风水、卜卦算命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吸食、赌博活动不断蔓延等等。上述这些现象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其相悖,非常值得我们警觉。如何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条件下迎接挑战,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成员使他们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中共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要求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思考
第一,把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与完成阶段性社会和谐的任务紧密结合,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巩固和发展。构建从属于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也不是一项短期的任务,同样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当然,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有阶段性的。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现实问题出发,不断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不断地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就需要把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与完成阶段性社会和谐的任务紧密结,既着眼于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又立足于现实,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解决好现阶段的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必须按照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九大目标任务”和“六大原则”,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落实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五大部署”。贯彻这些部署和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绝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靠空喊不行,靠背书不行,靠背文件不行,需要将这些部署和要求变成工作的指导思想,变成具体的措施对策,并狠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做。要清醒地意识到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困难多、任务重,特别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地努力、苦干。
第二,把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紧密结合,善于解决突出问题,善于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找准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一个一个加以解决。要善于解决突出问题,敢于触及矛盾,学会化解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出重点,还包括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这次全会通过的《决议》,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任务。落实好这些要求和任务,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尤其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努力在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