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3:23: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课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课堂气氛舞蹈教学论文
一、和谐课堂气氛对大学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便于师生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增进师生交流,更好开展教学和学习。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让课堂气氛变得融洽、和谐,解除学生心理压力。不仅方便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还能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掌握动作要领。对存在的不懂及时提问,而老师则为学生耐心解答,这对便利师生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提高大学舞蹈教学效果的对策
提高大学舞蹈教学效果是任课老师的不断追求,和谐课堂气氛对舞蹈教学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今后应结合教学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掌握教学语言使用技巧,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训练。尽管大学舞蹈教学注重对基本动作的训练,但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讲解也是十分关键的内容。掌握语言使用技巧,不仅能让学生更好领悟动作基本要领,还能让课堂氛围变得更为融洽、和谐,为更好开展舞蹈训练奠定基础。语言使用时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首先,生动。对舞蹈动训练、动作的基本要领等内容,应该采用生动的语言讲解,以更好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手形、体形、身姿讲解时,而应该合理应用拟人、比喻、比拟手法,增强语言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好指导学生开展舞蹈训练。其次,精炼。采用精炼的语言,对舞蹈动作进行有效描述,阐释动作要领,对舞蹈训练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能够准确概括,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掌握动作要领,还能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开展课堂训练。最后,亲切。任课老师开展大学舞蹈教学时,要树立和蔼、亲切的形象,平易近人,让学生更好学习。讲解动作要领时要有耐心,能够巧妙的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更好接受知识点,把握动作要领,有效开展学习。
(二)关心学生舞蹈学习和训练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加强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困难、学习要求等有更为详细的了解。从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开展学习。
民族院校体育课堂和谐性论文
论文关键词:民族师专;公共体育;和谐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已广泛展开,但在民族师专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仍是举步维艰。如何从实际出发,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民族师专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和谐的公共体育课堂的前提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以供参考。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公共体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师专公共体育课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然而,受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基础、民俗习惯以及学生体质等因素的影响,全面实施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相对困难较大,提出的一些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大多只停留在理论上,完全落实尚有一定距离。在实际教学中仍未摆脱传统模式的影响,表面上“标新立异”,引进“新生事物”,实践中仍是“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说到底是公共体育课堂的不和谐所致。因此,要彻底改观民族师专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而应必须从构建和谐的公共体育课堂做起。
一、构建和谐公共体育课堂的意义和作用
从宏观上讲,贯彻一种体育教育思想,无论怎样致力于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变革,都要通过学校体育的主阵地——体育课堂去实施,而和谐的公共体育课堂是同教育教学方法乃至整个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公共体育课堂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效果。众所周知,教师在体育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设计,过程优化,模式构建,内容选择等“软件”方面做的再好,关键看是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在和谐课堂里,学生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而且精神饱满,积极练习。教师喜教,学生乐练,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和高效率的学习。其次,从微观上讲,和谐的课堂决定着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否发挥其最佳作用,以及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再次,学生的健康不仅是在运动场上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而是身心处于和谐状态。学生因学习、考试、就业等压力而产生持续的焦虑状态,和谐的公共体育课堂进一步可起到缓解作用。此外,构建和谐课堂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尤其在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通过在公共体育课堂上的广泛接触,更能达到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从而达到促进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
二、民族师专公共体育课不和谐现状分析
建立和谐的英语课堂
对于农村或小县城的学生来说,学好英语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他们缺乏运用语言的环境,而课堂就成了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主要途径。英语课堂也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和秩序,架起新的课堂结构和秩序。新课改要求英语课堂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和学双向作用的过程。
因此,英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让学生能在课堂中乐于去学、学的轻松。
“和谐”一词很富有亲和力,它使人联想到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舒适的课堂学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课堂的和谐气氛是何其重要。
一、树立教师在课堂的魅力
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明星,魅力四射。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这位教师必须是有魅力的,应该有良好的素质,要有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因为这些是学生喜欢一位老师的基本条件,一旦学生喜欢你,他们会“爱屋及乌”喜欢你的课。
1.自信和幽默
和谐课堂成就高效教学论文
摘要:有效的化学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追求和谐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在减负高质的新课程标准的课堂要求下,我们更要注重课堂艺术,创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快乐化学,已成为现在课堂教育的新方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谐、现实生活与新授知识之间的和谐已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
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效率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说法比较热门,其实“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时髦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传统的教学,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课堂教学偏重知识、偏重考试题目、偏重分数,“不和谐”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元素间结构欠合理,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摆脱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从单纯的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化学学科特点,构建和谐课堂,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施和谐课堂的教育过程中,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新型的人际关系包括如沐春风的师生关系和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
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
1.“换位思考”备学情。实现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必须要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为此,需要师生之间(尤其是教师)相互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和要求,尤其是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围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在分析材料、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一方进行思考,猜测和分析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方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认为学生对景物描写特点的把握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而言,理解景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变化才是学生掌握的重要和面临的难点。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引导学生从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子,学生兴致很高,不仅在讨论中抓出了“温晴”的文眼,而且把全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作了全面罗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师生一体化”,即教师在完成上述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结合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设计最能使师生共鸣、共振的教学方法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在不断变化,学生知识的积累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率”,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共振。
2.用活“边缘材料”,调动学生探究兴趣。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或相关鉴赏争论,常常被认为是引入教学的边缘性材料而被忽视。实际上,在提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和谐共振中,这些边缘材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活“边缘材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选取恰当角度详细介绍作者,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进而产生激励效应,例如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时,我就有目的地以鲁迅弃医从文的历程为重点来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层理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其次,用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自主的分析评价,把相关时期作品交由学生分析,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更为透彻;第三,我们可以用活对作品多方面的评论材料,我们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观点,促使他们去判别去分析,在作品中寻找材料以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这样无形之中促进了课堂的互动,实现了和谐的共振,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3.巧设“争议性问题”,营造课堂互动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问多是为了追求答案的正确,忽略了思维过程的暴露,这就很难取得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探究的效果。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真正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讨兴趣,成为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环节。
深究初中语文课堂和谐之美
摘要:和谐是一种教、学关系,生活关系。它益于师生思想交流、阅读优化、砥砺创新及身心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在和谐利于交流优化发展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
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学中,师生是渐趋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陪着学生成长,陪着学生缘文会友。在这同一的过程里感情是和谐教学的催化剂。授教者如果能声情并茂、批文入情、融情于课,使课堂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运用平和、传神的言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再寻觅最能体现主题的优美画面,引领学生沉浸到优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实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在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位和谐一统中再现美。一滴水能够辉映太阳的光辉。莫怀戚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散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诗化的语言,诗中有画。清新、流畅、自然与人浑然天成的画面,它告诉我们:正是在古朴的“尊老爱幼”美的主宰维系下有了这样和和美美的家庭,就有了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和谐与和平。课堂上通过角色的动情诵读引起心灵的共鸣,经过对“正因为如此”的玩味领受作者的诚恳与孝心。运用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切入到人物的人性分析,采用观照讨论的方式、读懂人物面对“分歧”时的心理,揭示家庭和美的原则、珍爱生命的本质——孝道,伦理的火炬。这样,学生在教学总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引导下从中拓宽了视野,看清了这些人、事的意义;通过形象关照,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辩主次;人人学有所得、长智慧;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去欣赏美,探求美,彰显美,树立高尚审美理念;进而,朝自觉、自足、自在的学习境界迈进;积极自主地探求那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学艺术的殿堂。
二、谋求阅读创新、充实美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既然是这样,那么,承认每一个体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也在情理之中。事实表明他们阅读文本时往往存在个性化倾向。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和”即须求同存异,承认差别,尊重不同。只有这样真正做到“和谐”、并“合作”。和谐相处、平等交往;相互学习、交流讨论;才能在砥砺中明确原来模糊的,在辩论中深化原来肤浅的,在求异中丰富原来单一的。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就《藤野先生》的主题争论颇多:①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感;②主要写作者的爱国,次写藤野先生;③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④主要赞扬藤野先生,次写爱国情感。营造和谐气氛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探究文本、交流思想,进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歌德也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即使是一个句子,意在言外,不寻索玩味难求其真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结尾句:“后遂无问津者”。意境深远,可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出:①包含作者寂寞孤独之感,世上志同道合者何其廖廖;②包含作者愤世嫉俗之情。理想的社会无人追求等等。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次无拘无束的情感释怀;冲破了束缚,扫除了羁绊,开放了思想。有了教学相长的功效。鲁迅的《故乡》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中苦得润土像一个木偶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不局限于教参:“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的结论,进而提出:“多子”是主要原因、现在不是提倡“少生快富”吗?阅读的价值就在于创新。自由、自主的阅读里熔融生活,把阅读文本还原成生活,把阅读活动变成生活的生命体验。这样才是“真语文”。“和谐”与“合作”,这是一种传统道德的美,是一种现代美的精神。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底子”;古人云:“文以载道”。“和谐”正闪耀着语文理性的光芒。
剖析课堂需要和谐探索创新
回顾中国百年教育的沧桑与发展,探讨西方素质教育的成功与经验,我们应该思考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我们应该思考给儿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本人想谈谈一个自己心中理想化的课堂,即一个“和谐、探索、创新”的课堂。
一、一个充满和谐气息的课堂
(1)和谐的学习环境。社会学家说:“环境可以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教室是儿童学习、活动的小天地、小环境,在教室四周创置艺术角、生物角、自然科学角、数学角、图书角等等,装上仪器、摆上实物,这看是狭小的角落、零乱的实物,实际上富有学习气氛,充满和谐的气息,能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自然科学角,如果在孵蛋季节,孵蛋的灯光、湿度、温度都由孩子们来控制,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了:出壳对一个生命来说是非常艰苦的过程,一些小生命就是因为最后的过程中没有力气,而憋死在里面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课堂,要从教室延伸到社会,让学生从社会中,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牛顿坐在树下的草地上,抬头看着天空,一个苹果落下来打在他头上,他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地心吸引力。如牛顿一直坐在学校教室里,两眼盯着书本,那么他就什么也发现不了!
(2)和谐的学习气息。课堂气息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利珀认为:宽松和谐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而且由于其形式活泼、气氛活泼、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勾通信息,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释放出和谐的气息。
(3)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在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儿童从小学到高中的校园时间长达12年,学校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直接熏陶、影响着儿童一生的发展。
教师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占着主导地位,教师所持的态度决定着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否能和谐地发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对学生有真诚的期待,尊重学生,讲究民主,平等相待。只有被人尊重,儿童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自尊和尊重他人是儿童进行社交的首要任务。
建立语文课堂的和谐美
和谐是一种教学关系、生活关系。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美之所在。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促进情感交融,彰显美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创设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显而易见,这种和谐的环境因素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师生关系这一因素的和谐。支持课堂的应该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学习默契,“而非单向的教师权威”,其中师爱的渗透又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鲁迅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学中,师生是渐趋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陪着学生成长,陪着学生缘文会友。在这统一的过程里感情是和谐教学的催化剂。授教者如果能声情并茂、披文入情、融情于课,使课堂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运用平和、传神的言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再寻觅最能体现主题的优美画面,引领学生沉浸到优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实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在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位和谐一统中再现美。一滴水能够辉映太阳的光辉。莫怀戚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散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诗化的语言,诗中有画。清新、流畅、自然与人浑然天成的画面告诉我们:正是在古朴的“尊老爱幼”的美的主宰维系下有了这样和和美美的家庭,才有了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和谐与和平。课堂上通过角色的动情诵读引起心灵的共鸣,经过对“正因为如此”的玩味领受作者的诚恳与孝心;运用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切入到人物的人性分析,采用观照讨论的方式,读懂人物面对“分歧”时的心理,揭示家庭和美的原则、珍爱生命的本质——孝道、伦理的火炬。这样,学生在教学总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引导下,拓宽了视野,看清了这些人、事的意义;通过形象关照,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辩主次,人人学有所得——长智慧,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去欣赏美、探求美、彰显美,树立高尚的审美理念,进而,朝自觉、自足、自在的学习境界迈进,积极自主地探求那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学艺术的殿堂。
二、和谐便于冲破束缚与羁绊,谋求阅读创新,充实美
素质教育呼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教育的实质是“育人”,旧的传统“语文学”肢解、解析式的教学严重羁绊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消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唯有提倡语文课堂的民主与和谐,还学生自由、自主、合作与交流。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既然是这样,那么,承认每一个体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也在情理之中。事实表明,学生阅读文本时往往存在个性化倾向,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和谐”。“和”即须求同存异、承认差别、尊重不同。只有这样真正做到“和谐”并“合作”,和谐相处,平等交往,相互学习,交流讨论,才能在砥砺中明确原来模糊的,在辩论中深化原来肤浅的,在求异中丰富原来单一的,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就《藤野先生》的主题争论颇多:1.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2.主要写作者的爱国,次写藤野先生;3.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4.主要赞扬藤野先生,次写爱国情感。
要营造和谐气氛,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探究文本、交流思想,进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歌德也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即使是一个句子,意在言外,不寻索玩味也难求其真谛。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结尾句:“后遂无问津者”,意境深远,可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出:1.包含作者寂寞孤独之感,世上志同道合者何其廖廖。2.包含作者愤世嫉俗之情,理想的社会无人追求……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次无拘无束的情感释怀,冲破了束缚,扫除了羁绊,开放了思想,有了教学相长的功效。
当代学生课堂全面和谐发展综述
1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注入活力
我们人为地拒绝了生活中丰富的数学资源,只是“关起门不研究学问”,把数学的天地局限在几十平方米的范围内,数学被我们越教越“窄”了。课程标准中“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作的表述更为我们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其实,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境,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既使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气息,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学小额人民币的认识《买文具》这一课时,首先播放一段购物录像给学生看,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文具店吗?”“文具店里有些什么?”“要购买漂亮的文具,需要什么?”从而引出人民币。这样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显得自然而易接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你所认识的人民币是怎样的?”再教人民币的认识。最后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四个同学为一组,在每一组座位上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品店,分别在文具标上“书包18元,文具盒8元7角,橡皮5角,铅笔1角,转笔刀2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组员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在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提问“:老师给你5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争先恐后地想为教师出谋划策,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既让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只有还原教材的生活本原,使教学的内容不仅贴近,而且融入学生的生活,使教学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让学生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才能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创设和谐竞争的情境,把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变成乐园
听了学生的发言,我觉得答案是多少,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学生们从中收获了许多。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竞争表现自己。如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每个“优胜者”是无比兴奋的。这样的课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课,这样的课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昂然,学得轻松,使课堂成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我们教学过程的主体,我们的任务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而教育,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接受世界、探求世界、开创世界的技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就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创建和谐的教学情境,才会增添许许多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让课堂焕发生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本文作者:林祥庆工作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六小学
初中地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初中是地理教学的起始阶段,也是帮助学生们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构建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重要性可想而知。如今,初中地理教学仍没有彻底脱离传统的理论式教育,教学问题明显,效果不佳。在全新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下,教师必须调整地理教学的手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指的是师生相互配合,学生积极主动,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的理想课堂,这无疑是教师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如今的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着授课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学效率低等多种问题,加强对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是尤为必要的。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这样的理想教学模式提出几点浅见。
一、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正确引领下促进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的概念,加大了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力度。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体现了教学的多面性作用,加强了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关注。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一课时,教师就应树立这样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1]。
二、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实现高效和谐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