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3:05: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教育思想发展
一、和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样悠久和灿烂。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如下两个观念密切联系的。
一是天人合一论。这个观念滥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其基本思想是,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首先,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如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状态;其次,认为人是大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道应当服从“天道”;最后,认为既然是天道是和谐协调的,所以人道(包括人的发展)也就必须和谐协调。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论的这一积极精神,乃是我国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一项理论基础。当然,天人合一论还有其神秘化的消极面,这却是与和谐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
二是和合论。“和合”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观念即已出现。我国最早的古文献之一的《尚书·尧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儒家、道家、佛家都采用这一观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一般说来,“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合起来看,和合论的基本精神,都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都必须保持和谐、“协和”。这种观念影响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圣人、君子或成人。而这种人应当获得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如对其低层次“成人”的培养要求便是如此: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注:《论语·宪问》。)什么是“成人”?据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云:“成人,犹言全人。”而所谓“全人”,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完全之人物”,亦即今之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按孔子的意见,在知、情、勇、艺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便可称为“成人”。正是从此种思想出发,孔子强调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知、仁、勇“三达德”的统一,从教育上讲,实质上就是智育(“知”)、德育(“仁”)、体育(“勇”)的统一;从心理学上看,则是认识(“知”)、情感(“仁”)、意志(“勇”)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便为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和谐教育的理论
一、和谐教育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教育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从这件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决不能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无辜的伤害。特别是当老师因种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这样,老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更加信赖和尊重你。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民主,平等待生,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切中肯綮,才能卓有成效。
和谐教育需要秩序和法治,必须有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安宁的周边环境。要用法律的力量来强化管理。贯彻“依法治教”,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制,建立章程,实行依法自主办学。
二、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石。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其它社会领域的公平一样,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机会公平的本质体现,主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从微观层面调控教育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和谐校园思政教育争议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包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体系、和谐的校园文化。笔者在阐述构建和谐校园意义、分析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大学校园既是本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相对独立的、有一定地域范围并具有某种自治功能的区域小社会,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既具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般意义,又有其不同一般的、独特的意义。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和谐的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利于每一个家庭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和谐的校园中,学校能够稳定和谐地发展,大学生可以静心学习、储存知识、培养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和谐的氛围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一份子,每一颗和谐的心又传递出巨大的和谐的力量,最终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和谐,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序。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家庭和学校和谐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和学校一般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家庭内的教育”,这是和学校教育明显脱节的表现。家庭教育不是单项封闭的而应该是和学校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在构建和谐教育的今天这个问题应被重视并落实到位。
社会的和谐是以人的和谐为基础的,而要培养和谐的人,其关键因素还在于和谐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如今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更要具备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观环境。主观环境即是指:和谐教育在最终实现和谐人的发展时,必须处理好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家校关系。这三种关系中,家庭和学校的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协调二者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很多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硬件设施齐全,学校环境幽雅,师资力量雄厚;但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学生中途辍学时有发生,开家长会时仍然还有部分家长怨声载道。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极力打造和谐教育模式的今天,这些不和谐音符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处理好二者关系,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才能推动教育的和谐发展。反之,其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必将制约和谐教育的发展。不和谐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家长对学校的不够支持、不够理解,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对家庭如何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缺少帮助和指导。
对如何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问题,家长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困惑状态,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一头栽进“误区”。多种政策力量缓解学生学杂费压力的今天,很多家长抱着孩子“能读到哪里就砸锅卖铁送到哪里”的坚定信念,但由于家长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在如何切实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有家长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到学校,认为孩子入学就似进入了成材的保险箱,到期取产品即可,产品不“合格”就将责任全归咎到学校或老师身上。有更多家长是积极“取经”——从朋友那里获取间接的家庭教育经验,但实施过程确实要子女向某某看齐。其结果当然是邯郸学步,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反感情绪。也有家长受当前社会打工热的刺激,抱着“读书无用”的观念,给孩子造成“到学校读书就是混毕业”的思想。如此种种,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离越拉越远甚至发生了错位,试问,我们的教育目标如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相一致呢?
如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股力量真正连接成一股力量,学校应该首先站出来解决这一难题,帮助家庭和指导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学校本有义务和责任这样做。目前学校往往只重视了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等问题,却忽视了协调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学生辍学、流失,家长不满意,学校得先思考自己哪些工作没做到位。学生为什么要辍学,学生为什么不在你学校读了,老师清楚其中的原因吗?家长缺乏家教意识是一个方面,如果开家长会就只为了走走形式,家长能没有怨气吗?家长会本来是和家长沟通的一个重要纽带,却不知怎么在家长心里种下了“反正又是收钱”的恶果。这是学校的“茫然”,没有尽到对家庭指导和帮助的义务。
和谐社会视角下农村体育教育探索
摘要:农村体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社会农村建设存在着密切关联,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农村体育教育进行研究,能够推进农村教育向着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发展协调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体育教育;探索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发展,农村体育教育的探究是推进农村整体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入手,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教育给予探索。
一、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逐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体育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表1[1]为2013-2015年我国农村地区体育教育发展现状调查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农村体育教育中,人才培养、教育评价、教育经费投资都有所提高;一方面,我国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准建明确;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体育教育中依旧存在着不足,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较低,农村师资力量变化不明显,发展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同时也减缓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浅析在思想教育怎样构造和谐教学
——浅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摘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在全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顺势之为。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呢?怎样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本文将从师与生的和谐、生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环境与气氛的和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努力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和谐;和谐课堂;构建;思想品德课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等说法风靡全国。其实“和谐”并不是个新生时髦事物,而是个古老的命题。早在春秋战国,思想家孟子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传统的“家和万事兴”等思想,都体现了“和谐”的理念。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现代教育是基础。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和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而和谐课堂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呢?指以课堂为载体,在和谐教育理论的引领下,科学地整合、优化教学手段及资源,确保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和充分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对话的平台,以实现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简而言之,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的和谐:师与生的和谐、生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环境与气氛的和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课堂氛围始终秩序井然、生机勃勃,学生积极主动、合作互动,教师民主公平、尊重差异,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到底,怎样构建和谐的课堂?构建和谐的课堂,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思索,多实践,把传统和现代结合,把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结合,把课堂多样化和必然化结合。只有在平时加以注意,才可能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
教师关于和谐教育演说
编者按:和谐的情感是知识向智能转化的动力,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重新建立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是现实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和谐的教育呼唤爱心。爱是涓涓细流,在教学中流淌,它是学生自信的源泉,是学生成功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和谐的教育需要尊重和欣赏。老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老师应懂得欣赏学生:表扬他们取得的细微成绩,肯定每一个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谐的教育要多做一点交流,少做一点要求。和谐的教育需要多一些幽默,少一些严肃。幽默是教学中的调味品,是拉近师生距离的向心力,是寓教育于调侃中的一剂良药。当然,和谐的教育并不是不明是非的一味迁就,更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和谐是真善美的流露,和谐是一种温馨的氛围。
前不久,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当代教育》栏目中看到这样一则教育案例:上海市有一位中学生因贪玩而成绩低下,不但不思进取还经常犯错误,他的父亲对他进行了严厉的体罚,老师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教育,可收效甚微,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产生了敌对情绪,后来.他转了好几所学校,都因为成绩低下和行为恶劣而勒令退学,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障碍,不但厌学,而且拒绝和别人交流。后来,一所倡导“和谐教育”的学校接收了他,老师们对他进行了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很快这个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成绩也有了很快的提高,而且还获得了学校为数不多的奖学金,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
在毕业晚会上,这个学生对老师深情的说:“感谢您,老师!您的指点,让我茅塞顿开;您的关爱,让我迷途知返;您的信任,让我勇气如潮!”这则教育案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和谐的教育促使我们走向成功。和谐教育的实质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心,唤醒了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完全实现了人文关怀和平等主动的人际价值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教学气氛.”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记》中指出: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说明师生情感融洽,团结协作,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还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反之,如果师生情感格格不入,会使学生灰心丧气,形成对立情绪,将会严重的影响着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和谐的情感是知识向智能转化的动力,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从整体上看,师生的情感关系状况仍不如人意,师道尊严让老师们居高临下,师生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人们所诊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因此,重新建立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是现实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和谐的教育呼唤爱心。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教师应以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世界,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没有人会拒绝一颗关爱自己的心,学生也不例外,当老师播下爱的种子时,会收获学生的信赖,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爱是涓涓细流,在教学中流淌,它是学生自信的源泉,是学生成功的永不枯竭的动力。
和谐的教育需要尊重和欣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向往美好的未来,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老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迟缓的学生和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和有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平等的快乐。老师应懂得欣赏学生:表扬他们取得的细微成绩,肯定每一个学生付出的努力,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质疑和小小的超越,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能源体,随时随地都能发光发热。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一、和谐教育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教育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从这件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决不能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无辜的伤害。特别是当老师因种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这样,老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更加信赖和尊重你。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民主,平等待生,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切中肯綮,才能卓有成效。
和谐教育需要秩序和法治,必须有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安宁的周边环境。要用法律的力量来强化管理。贯彻“依法治教”,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制,建立章程,实行依法自主办学。
二、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
和谐教育思想发展论文
一、和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样悠久和灿烂。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如下两个观念密切联系的。
一是天人合一论。这个观念滥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其基本思想是,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首先,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如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状态;其次,认为人是大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道应当服从“天道”;最后,认为既然是天道是和谐协调的,所以人道(包括人的发展)也就必须和谐协调。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论的这一积极精神,乃是我国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一项理论基础。当然,天人合一论还有其神秘化的消极面,这却是与和谐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
二是和合论。“和合”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观念即已出现。我国最早的古文献之一的《尚书·尧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儒家、道家、佛家都采用这一观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一般说来,“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合起来看,和合论的基本精神,都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都必须保持和谐、“协和”。这种观念影响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圣人、君子或成人。而这种人应当获得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如对其低层次“成人”的培养要求便是如此: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注:《论语·宪问》。)什么是“成人”?据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云:“成人,犹言全人。”而所谓“全人”,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完全之人物”,亦即今之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按孔子的意见,在知、情、勇、艺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便可称为“成人”。正是从此种思想出发,孔子强调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知、仁、勇“三达德”的统一,从教育上讲,实质上就是智育(“知”)、德育(“仁”)、体育(“勇”)的统一;从心理学上看,则是认识(“知”)、情感(“仁”)、意志(“勇”)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便为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幼儿教育发展偏向和谐要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对教育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一、和谐幼儿教育的内涵
我的理解和谐幼儿教育是与幼儿教育有关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家长、教育部门等,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和谐幼儿教育能使幼儿身心愉悦、感到满足、并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和谐幼儿教育不是单指家园和谐教育,而是社会大环境共同协作、内外统一和互相渗透的成果。
二、影响和谐幼儿教育的因素
(一)尊重幼儿、公平的教育是和谐幼儿教育的基石。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在幼儿园中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感情,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幼儿教师每天常听到的话就是孩子的互相告状,如:“xx小朋友打人了”,作为教师通常是警告打人的孩子下不为例,很少有教师询问孩子打人的具体原因,这样的教育很明显没有做到尊重幼儿。在幼儿园中公平的教育是指每个幼儿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照顾到全体幼儿,不能为了保持教学秩序就把淘气、爱动的幼儿分流出去,这样的教育是不公平的也就没有使幼儿教育走向和谐。
(二)诚信、活力的教育是和谐教育的灵魂。和谐幼儿教育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没有诚信,幼儿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所以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自己也要讲诚信,做不到的事情从不轻易许诺,让幼儿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些活动提问好像是一个个思想圈套,在幼儿一次次回答中修正答案,慢慢引入教师自己预先设定的答案,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重视启发式教育,实质上幼儿的精神主体正在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办充满活力的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对幼儿思想的开发和激发,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发挥幼儿比宇宙还要辽阔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走向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