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2:58: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建设

和谐班级建设

一、班级文化氛围的创建

班级文化是否浓郁,对熏陶学生的情感十分重要。可以在教室张贴名人名言和他们的画像;张贴英雄、烈士经典语言和有关图片;张贴奥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图片;张贴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的精美书画作品……这些充满精神文明的浓郁文化的创建,一定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慰藉他们的心灵,引领他们积极向上,崇尚精神价值的追求。

二、班级干部的任用

班干部实行轮换制,分组实施。每组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要根据每组成员的实际能力做到明确分工,这样让每个学生尝尝当“官”的快乐,打破从来没有当过“官”的神秘感,同时让他们增强当班干部的责任感。总之,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管理的双重过程中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三、班规班纪的健全

首先是班规班纪的制定。可以将制定工作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起草,然后班长收集各组记录,整理后交班主任审阅。班主任整体把握,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再次让学生针对建议,民主讨论、修改,再提交给班主任过目。待班主任答应后,第一任班长将“班规班纪”工整抄成三份,一份交班主任保管,一份由班长保存,另外一份张贴在教室,望大家遵照执行。第一任班长任期满后,将“班规班纪”交给第二任班长,后面依次类推。然后是班规班纪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互相监督。违规者,先自己反省认识,再用书面材料写出改正措施一式三份:一份交给老师,便于老师对照检查;一份留给自己,便于自己对照实施;一份张贴在教室,便于大家监督。班规班纪是学生自己约定的,没有老师的强加成分在里面,因此学生在心平气和的和谐氛围里面规范他们的言行,也大大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量,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查看全文

以和谐海关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整体的和谐,是以构成社会的千千万万个组织和单位的和谐为基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组织和单位都要出一份力、尽一份责。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的图们海关积极履行把关和服务的职能,努力构建和谐海关,实现海关与地方的共同发展。

促进海关内部和谐。图们海关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努力促进海关内部的和谐。一是建设团结务实、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证班子成员之间发扬民主、充分信任,共谋海关发展大业。二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理顺内部关系。2005年,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着力解决忙闲不均的问题,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运转高效的内部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各项工作制度,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坚持每月召开业务协调例会,使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较以前更为融洽,业务流程更为顺畅。四是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

促进海关与地方和谐。统筹海关与地方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海关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图们海关自觉将中心工作放在地方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根据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先后出台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多项措施,并与地方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向地方领导通报海关工作。当海关总署出台重大政策之时,及时同地方沟通,方便地方及时了解政策信息,调整外经外贸工作重点;对于地方需要海关支持的工作,积极予以支持。同时,与口岸联检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图们口岸的整体通关效率。

促进海关与企业和谐。服务经济发展是海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图们海关把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作为工作着力点之一,树立“支持县域经济突破,促进海关事业繁荣”的理念,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窗口活动和换位思考活动,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努力改善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快速通关监管模式,实行“5+2”工作制、节假日预约通关制等,为企业创造宽松便捷的通关环境,实现了口岸货物零滞留。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除上门进行政策服务外,还建立了海关咨询热线,便于企业随时与海关进行沟通。全面实施关务公开,加强海关作风建设,定期走访管理相对人、商务部门和行风主管部门,并通过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签订廉政共建协议书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查看全文

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把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表明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所谓和谐创建活动,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广泛开展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显然,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难以涵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开展一种更加符合“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是群众性创建活动,它们有各自侧重的领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这两个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同样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过程。和谐创建活动能够承载和谐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人是社区中的一员、村镇中的一员、单位中的一员、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村镇、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只有每个人自身实现了和谐,每个社会“细胞”实现了和谐,全社会和谐才具有广泛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贯穿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常抓不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情抓起,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和谐精神、和谐理念入脑入心,使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的创建过程成为推动全社会强化和谐理念、践行和谐精神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全社会的亲和和凝聚作用。

(三)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党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就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就能够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方方面面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就能够促进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完善社会调节机制,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因此,一定要把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把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和谐创建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查看全文

和谐美学与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必将对和谐文化、和谐美学建设产生一个创造性的突破。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和谐美学的源泉,和谐美学只是对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形成一种新的人与对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将产生一种新的审美关系,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和谐美,形成一种新的和谐美学。这种关系的不同侧面,将呈现为不同的美的形态。人与社会的和谐形成新的社会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新的自然美;人与人的和谐形成新的人际美。新的和谐的人,以新的和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去审视、概括并审美地反映和表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活现实,这种和谐的人与艺术的和谐,便形成新的和谐艺术美。在这里关键的是新的和谐的人,它是社会美的呈现者,自然美的生成者,艺术美的创造者。而新的和谐的人,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只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才能被创造出来。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没有和谐社会这个社会存在,没有和谐人的发展,和谐美学就难以生根、发展,和谐美学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基础,没有前提条件,和谐文化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谈。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和谐文化、和谐美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谐文化、和谐美学的发展有多种因素,如中华文化和谐精神的承传、世界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镜鉴,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现实生活的创造这个物质基础,却是最根本的动力。没有这个动力,和谐文化、和谐美学就难于健康地发展,和谐文化、和谐美学即使作了初步的构造,也会因为缺乏这个常活常青的动力,而萎缩甚至停滞。和谐文化、和谐美学随着和谐社会、和谐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和谐社会、和谐生活不断提高而提高。

再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着和谐文化、和谐美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总体上说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谐文化、和谐美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但问题却不能反过来,说任何的和谐文化、和谐美学都是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和谐文化、和谐美学是诞生在什么社会制度上,是生长在什么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是活在什么社会现实生活之中。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和谐文化、和谐美学的灵魂,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和强调的。

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但为和谐文化、和谐美学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动力和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彻底消解和超越近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现象提供了条件。二元对立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近现代西方文化一直是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二元对立中嬗变的。虽然马克思对人与对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一系列矛盾早已作了辩证的阐释,但马克思之后,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并没有改变,仍继续沿着二元对立的路标走向极端化,原因在于畸形的社会制度还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个科学的辩证的和谐文化的新时代真正开始了。

可以肯定,中国当代的和谐美学,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是一种和谐的发展,不和谐、不均衡、不协调,发展就会受挫,甚至受阻,难于持续的进行。科学发展观在其精神实质上也可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它将使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美学获得一个创造性突破性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以和谐的态度、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去研究问题,以和谐的方法审视、解决美学问题。美本来就是以人为本的人同对象的和谐自由的关系,不以人为本,就难于有和谐的美。以西方后现代语境中出现的生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生态美学,虽然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比主客二元对立前进了一步,但问题是在这个“整体和谐”中,是以人为本,是以自然为本,还是二者绝对平等形态下的以自然为本,却没有厘清,淹没了以人为本这个关键。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分裂的、对立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范畴、审美趣味来一个突破性的发展,使在近现代多极分化为独立形态的崇高、丑、荒诞、喜剧、悲剧,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语境下,得到新的融合,新的变革,新的创造和新的发展。

查看全文

市和谐家庭建设报告

“百姓家事无小事”,古人用“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来形容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社会肌体的健康、活力、稳定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家庭细胞维护和决定的。家庭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每个人的人生和幸福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全国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并将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职责。建设和谐家庭,就是要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为主要内容,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家庭新模式,以家庭的和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一、和谐家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方法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多变,人际关系复杂,家庭作为“避风港”、“心灵的栖息地”的作用更为突出。完整、健康的家庭有利于人的全面成长,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和谐家庭建设是置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大框架下的。立足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中共*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意见》提出,首都的社会和谐,在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要以更高的工作标准、更高的工作要求,努力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意见》同时强调,树立首都良好的文明道德风尚,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把建设和谐家庭作为重要载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曾指出,“要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幸福生活的高度来认识、把握和推进和谐家庭建设”。

一个时期以来,*市妇联系统以和谐家庭建设为主题,广泛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家庭助廉”、“美德在农家”等系列创建活动,已经形成了和谐家庭建设的特色品牌。这些活动在引导全市家庭树立全新学习理念,提高家庭成员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和谐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对和谐家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家庭和谐现状,需要用科学“尺”测出家庭的和谐度,让“和谐”看得见、摸得着,使“和谐家庭”由一种理念变成一系列可操作、可测评的指标。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和谐家庭建设,提高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水平,*市妇联、*市社科院联合开展了《*市和谐家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通过对以海淀区为代表的城区和以通州区、密云县为代表的郊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地区家庭生活现状,以指标形式量化*地区家庭和谐程度,为*市创建和评价和谐家庭提供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探索和谐家庭构建的方式和内容提供依据。*市和谐家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填补目前没有综合量化指标衡量家庭和谐发展程度的空白,对于家庭和谐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查看全文

村和谐家庭建设思考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历来为古圣先贤所推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一个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人际关系的复合体,对形成人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以及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的和谐幸福,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纬度,失去了这个纬度,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本人在横河上剑山村驻村期间,对上剑山村作了走访调研,并就和谐家庭建设在上剑山村作了积极的尝试。

一、农村家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家庭文化生活简单、乏味,文明、健康、科学的文化生活缺位。

首先是家庭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打牌。几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家庭文化娱乐和集体文化娱乐活动。人们反映:农村真是越来越枯燥了,不要说农闲,就连过年过节也觉得没多大意思!光是吃团圆饭、走亲戚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精神需求。相反,农事、国事、天下事吊不起人们的“胃口”。广大农民群众迫切希望能看到的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的电视节目较少,贴近农村生活的电视题材也偏少。

(二)传统、迷信、落后的娱乐方式在农村仍有市场,仍然是农村家庭休闲活动的主体。

乡村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的“不良文化”又有所抬头。“六合彩”、赌博不仅侵蚀了一部分人的精神,更摧毁了一个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农村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不仅浪费严重,也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很多农民不仅在精神上寄托于神灵,而且在经济上依靠神庙。传统落后的文化娱乐方式不但没有能够为农民的生活带来身心的愉悦,还给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负担。

查看全文

努力建设和谐城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市同全国各地一样,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呈现出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好局面。但由于多种因素,也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市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老工业基地和边境省份,抓好和谐社会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发展振兴步伐、保持全省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更为重要和紧迫。建设和谐**市,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必须承担的重大历史任务。进入“十一五”时期,我们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坚持从省情出发,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明确思路、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努力建设和谐**市。

一、加快经济发展,打牢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减少和消除贫困现象,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经济都是最有效的手段。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努力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当前,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三农”工作扎实开展。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为城市居民提供农副产品供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加强“三农”工作都是建设和谐**市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力量帮助搞好新农村试点乡村建设,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扩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畜牧业,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农村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建设,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二是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生产提速增效。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振兴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财政收入增长。我们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契机,做大做强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六大产业,支持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步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带动全省工业生产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容量,增加职工收入。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着力推进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以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6.9%,实际利用外资、省外资金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经过努力,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同步协调快速增长,创1992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全省人民的创业热情,形成了同心同德促振兴、求和谐的良好氛围,也增强了我们解决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主体。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有效激发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推进和谐**市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抓好事关民生的大事。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达到23亿元;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合理调整并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省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兑现了县(市)、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津贴补贴。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7%。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多、城乡贫困人口多,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把扩大就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38.6万人,28.3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被纳入低保范围并实现了应保尽保;努力做好扶贫解困工作,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计划,帮助25万贫困群众落实了脱贫措施,通过推进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14.1万户特困职工家庭实现脱贫。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就把谁放在心上。我们努力实现好人民利益,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同感普遍增强。

三、发展先进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查看全文

和谐企业建设途径研究

摘要: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如何把企业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公正公平、精诚团结、奋发有为的和谐集体,是国有企业党组织面临的新挑战。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途径成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和谐企业建设;途径

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如何发挥作用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途径成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明确建设和谐企业的基本内容

和谐企业是指企业妥善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使构成企业内和外的各部分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循环发展”的企业,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依法治企,建设法治型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企是民主法制的必然结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只有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规范化运作,自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企业才能健康成长发展壮大;同时,管理规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企业能最大化地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有序,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的稳定和谐。另一方面,随着依法治国的实施,全民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逐步增强,职工对民主的要求和参与管理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依法治企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科学发展,保证企业健康有序。企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主体,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运营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3.团结协作,打造具有向心力的团队。企业内部的和谐是企业和谐最重要的内容。要达到企业内部的和谐,应十分重视企业内部的协调,包括企业各个部门内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如组织结构、经济运行、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企业以员工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企业因员工而发展,员工因企业而实现自身价值。和谐企业应是全体职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统一体,矛盾各方能够在此互相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4.公正公平,营造舒心的工作氛围。公正公平是和谐企业的本质要求。要努力构建党委、行政、工会、职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使广大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在制定各种职工福利分配方案时,要充分考虑部门与部门、管理者与职工、工种与工种的差异关系,制定科学合理、能被广大职工群众认可的分配方案,以期达到各种利益和谐统一。同时,必须建立融洽的干群关系,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和作风,关心职工苦难,解决职工困苦,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5.注重安全,打造安全型企业。企业一切安全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安全事关广大员工的生命财产等切身利益,是企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要不断提升职工素质,强化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的自然意识和自觉行为。同时,着力改善安全环境和生产条件,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打造安全型企业,为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好安全保障。6.服务社会,构建和谐企地关系和谐企业要注重内外并举,主动服务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诚信经营理念,加强与地方合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回馈服务社会,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国企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和谐医院建设论文

医院以医疗为主,医疗为病人服务是医院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营造好的医疗服务环境需要和谐为前提,努力营造和谐医院越来越为医疗事业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此,积极有效地抓好和谐医院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发挥导向作用,营造学习环境加强和谐医院建设,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努力造就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首先,要围绕中心工作,明晰工作思路,创新学习途径,缔结浓厚的学政治理论、学医护知识、学高新技术的氛围其次,在骨干培养教育方面要舍得花钱、舍得投人,要重视环境对职工心里的影响作用,推动创建学习型科室,争当学习型职工活动,培植人人都能成才的学习环境。第三,要建立学习奖励激励机制,大力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

二、增强情感归属,营造人本环境和谐医院建设,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治医理念,各项管理与工作开展都要围绕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留住人而进行。在制定政策、实施规章、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要承认职工的需要尊重职工的个性,重视职工的存在,开发职工的潜能,规范职工的行为,鼓励职工的创造,真诚帮助每位职工在不同层面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实现医院与个人的和谐发展。

三、培养医院精神,营造协作环境作为医院的组织者,要教育职工以“家”的观念处理好日常的人际关系。一起工作、学习、生活,这是一种难得的“缘份”,要用心珍惜这种“缘份”,做到“互尊、互信、互助、互爱、互谅”。同时还要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小家”与医院“大家”和整个社会以及患者的关系,在维护好幸福、和谐、文明“小家”良好风气的基础上,使医院这个“大家”更加活跃、健康、向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要重视和处理好“三缘”关系一是亲缘关系。要赤诚关心职工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以增强内聚力二是业缘关系。要利用交流协作手段处理好辖区医疗机构和当地党政领导及部门的关系,扩大影响,增强吸引力三是地缘关系。主要是地域民众社会事业承担一定责任,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以增强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四、强化道德意识,营造诚信氛围和谐医院建设,必须强化信用制度。因为医疗系统内部也同样呈现出多样性的状态高、中、初级的单位管理人员不同水平的医护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这种多样性又是与复杂性交织在一起的各种人员的岗位要求不同、年龄不同、基础水平不同、发展趋势不同,等等,决定了和谐医院建设必须强化信用制度、信用文化、信用监督三大支撑,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医疗系统内广泛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诚卖守信作为现代医疗文明的重要基石,用诚实守信把职工的道德行为、医疗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成为职工和谐医院建设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五、致力干自主创新,营造发展环境和谐医院建设,创新既是结合点又是突破口一是技术和服务的创新,用新知识、新技术、技能提升知识结构,用新方法、新观念提升服务效能,为社会民众提供高素质的医疗服务二是管理和组织创新,适应医院内部环境要求和现代化医疗准人制新变化,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配置人力资源,通过内部机构改革,人员结构优化,实现医院职工潜能的最大化,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体系建设,让管理在和谐医院建设中体现,使创新的成果得以公认和鼓励。

查看全文

农村和谐建设调研报告

20**年村级组织换届以来,农村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巩固发展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特别是如何理顺村“两委”关系,形成团结高效的村级领导集体,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大课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建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和谐村班子建设的动因

(一)村级班子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班子处于农村最基层,肩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责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党委、政府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都需要村级干部的工作来体现。可以说,村级班子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石。

1、村级班子是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者。村干部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一线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农村,村级班子充分发挥着组织动员和宣传引导的作用。国家的一些涉农法律,诸如计划生育、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都是通过农村“两委”干部的言传身教来贯彻落实的,通过他们以身作则、依法施政、按章办事引导群众学法、守法,从而保证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村级班子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村干部每天都和村民打交道,能够及时发现村里的各种苗头性问题。一些村由村委会主任挂帅,成立社会治安调解组织,以“平安村”创建活动为抓手,实行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因此,只有建立有较强战斗力、凝聚力的村级班子,才能够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