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2:51: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化

化和谐信念为构建实践

人们所处的社会是否和谐,直接关系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存质量、生命价值。千百年来,人类向往和谐、追求和谐,希望建设一个美好社会。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许多努力都不能结出成功的果实,但人类追求和谐的美好向往代代留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开启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那么,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怎样才能把蓝图变成现实?这需要坚定信念,不懈奋斗。

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成就伟业的动力。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革命战争年代,在血雨腥风之中,广大共产党人正是凭着正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才能视死如归,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漫漫长征路上,广大红军指战员正是凭着实现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才能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常人无法忍受的艰难困苦,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同样需要坚定信念的引领和支撑。

信念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其内涵及实现程度往往与具体的社会条件紧密相连。就以社会和谐来说,尽管人们一直孜孜以求,但在以往的阶级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阶级对立严重存在,社会和谐只能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反映了我们党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构建和谐社会,仅有坚定的信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把坚定的信念转化为不懈奋斗的实践。信念与实践,犹如灯塔与航船。没有坚定信念作指引,实践的航船就会迷失方向;缺乏不懈奋斗作保证,信念的灯塔也不能把人们引向胜利的彼岸。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但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实现这样的目标任务不是轻而易举的。俗话说,幸福不会从天降。和谐也不会凭空而来,它只能从实践中来,从奋斗中来。只有大胆实践、不懈奋斗,才能找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途径与办法,才能检验各项具体政策和决策是否正确,才能在不断前进中实现预期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奋斗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坚定信念,碰到困难不退缩,遭遇挫折不气馁,才能不断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引向深入;只有不懈奋斗,不断用实践的成果鼓舞斗志、增强信心,才能进一步坚定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念。把坚定信念与不懈奋斗结合起来,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查看全文

国际化浪潮和谐管理探索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的构筑;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筑;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谐则的构筑;后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探究方法及社会学的探究方法等、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宁、日本正在国际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进行着高速发展、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进展、日本政府对企业信息的宏观管理、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提供日本企业集团于国际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谐则”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新问题、谐则一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是以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一一“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的。在国际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的构建,是21世纪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一,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探索,是和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

论文关键词:日本型经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

一、前言

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探究方法及社会学的探究方法等,从而形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被称为“三种神器”的日本型经营方式。自上世纪9O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为“新三种神器”的经营管理方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宁;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协调了劳资关系,从而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TQC使质量管理贯彻在生产运营的全过程;OJT使员工把握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员工的协作精神;LRP使日本企业在多变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日本型经营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达到系统的和谐性。“和谐”是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查看全文

产品和谐化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和谐化设计是产品的发展趋势之一,其目的在于处理人、产品和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时,使各个对立因素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建构成一个有机的、谐调的整体。本文着重从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以及产品与环境三个层面来探讨具体的和谐化设计。

【关键词】和谐,和谐化设计,产品,情感

和谐化设计,即设计在处理人、产品和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时,使各个对立因素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建构成一个有机的、谐调的整体,最大化地满足人们之于功能和情感的双重需求。

基于产品,其和谐化设计不是简单的造物,乃是创造出演绎时代、民族的文化根性,孕育着人的丰富情感以及强大功能性、审美性、经济性的和谐整体。

1、和谐化设计的演变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用和谐来定义美,认为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查看全文

和谐营销本土化营销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和谐营销的定义;和谐营销的产生背景;和谐营销的理论基础;和谐营销的研究意义;和谐营销与宏观营销的关第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狭义的和谐营销、极大地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一种管理过程、广义的和谐营销、和谐营销是企业营销主体的竞争博弈行为、和谐营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信息非对称理论、“社会人”理论、有助于纠正营销误区,树立科学营销观、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和谐营销是宏观营销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营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营销观念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营销理论。

关键词:和谐营销;和谐社会;本土化营销理论

一、和谐营销的定义

(一)狭义的和谐营销

狭义的和谐营销是指在以实现销售目标为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将研发、采购、生产、物流、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与营销部门系统地有机地无缝地连接起来,通过简化、固化、优化各部门内部的操作流程及合作流程,提升组织结构的科学运作来达到整个营销过程顺畅、高效、快捷、和谐的目的,大大减少因企业内部问题而阻碍营销目标实现的事情发生,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一种管理过程。

查看全文

农村城市化和谐社会论文

摘要:农村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束缚和现有政策的限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对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指导作用,实现农村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本和目标。推进农村城市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农村城市化适度发展、以市场化为取向、以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依托,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推进农村城市化。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和谐社会;对策建议

我国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阻碍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需求不足、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因此,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一、农村城市化理论综述

关于农村城市化的理论研究,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在其著作《政治算数》中,比较利益差异被看成是人口流动的直接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末,唐纳德·博格等人提出了人口流动的“推力—拉力”理论,认为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作用的结果。舒尔茨等人的投资与收益理论则把人口流动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从而用投入与收益的比较来做出判断。刘易斯、拉费侨根森和托达罗先后分别建立了乡—城人口流动模型。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于1995年提出了“增长极理论”,指出通过能对临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而后缪尔达尔针对“增长极”对其他地区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地区的带动作用,又采取适应的对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外学者关于城市化的理论大多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更适合于西方国家。尽管许多结论对我国农村城市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又有特殊的制度安排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分割,使得农村城市化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因此,我国农村城市化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理论,以便提出合理建议。国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研究,找出影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因素。张培刚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扩张的经济中,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总的说来要大于农业,这种差异使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而后,辜胜祖教授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各流派的劳动力非农化、人口城市化的思想,考察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的城市化战略。20世纪90年代,高佩义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中提出了城市化三大规律,即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共进规律。

现今我国学术界对发展小城镇,走城市化道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形成共识。但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角度来探讨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文献较为鲜见。本文剖析了农村城市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有利于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城镇化和谐社区建设论文

一、农村和谐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们建设农村和谐社区,还没有规律可循,仅仅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还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社区建设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作为一项有较大资金投入的公共服务工程,和谐农村社区建设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能否良性运作融资渠道,是能否建立农村社区基础性服务设施的关键。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将“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但由于各级城府一直以来受到城乡二元公共财政投入体制的影响,仅仅将较少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社区的建设方面。同时伴随着农村改革税费,锐减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并且多数村有着比较严重的欠债现象,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成为了制约和谐社区建设的一大瓶颈。

2.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差、居民点建设有着较强的随意性。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社区居民点有着较为分散的分布,同时建设的随意性较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乱搭乱建现象,对农村地区的整体面貌带来了影响。同时,在居民居住区内,有着相对恶劣的卫生环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带来了难度。

3.农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对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满意度不高。尽管在主观意识上,农民都希望生活有质量、有保障,但在参与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上,却不具备较高的积极性。究其原因,是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着误区,认为主要应该由政府承担建设农村和谐社区的责任,和自身没有较大的关系。但在建设和谐社区的过程中,一旦与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们往往又会对政府过分苛求。这种矛盾,对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我国农村和谐社区建设中困境的突围

查看全文

公立医院劳动关系和谐化研究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公立医院对医疗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用工形式也越发多样化,除事业编制以外,编外人员规模越来越大,由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局限性以及不灵活的用工管理制度,公立医院中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等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公立医院越发重视劳动关系的维护和建设,并采取措施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化。但总体来说,劳动关系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院难以抓住矛盾症结所在,不能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强化公立医院劳动关系和谐化的思路,引导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公立医院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本文对强化公立医院劳动关系和谐化的思路进行研究,首先对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劳动关系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继而结合实际剖析公立医院劳动关系和谐建设中的难点,并针对难点从劳动合同制度、协调组织、福利待遇和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劳动关系的策略,力图为公立医院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劳动关系评价指标分析

1.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建设。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是评价劳动关系的关键性指标,其中规章制度包括制度是否健全、制度是否合理合法、制度是否为职工和管理者所熟知、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等;劳动合同则是指劳动合同签订率、合同管理情况、合同内容是否合理、合同期限长短以及合同履行情况等。2.劳动用工与劳动争议。劳动用工指标包括劳动强度、安全卫生保护情况、用工环境、用工形式、员工流失率和离职率等内容,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比较来判定劳动用工指标情况;劳动争议也是评价劳动关系的重要指标,通过衡量劳动争议发生率、劳动争议处理效率、工会等组织参与协商程度等内容设定劳动争议指标。3.工资薪酬与福利保障。工资报酬和福利保障是劳动者所享有的重要权益,也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工资报酬指标由工资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分配情况、工资水平、奖金分配以及加班工资规定等内容构成。福利保障指标则是由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公积金以及其他补充保障等内容构成,是衡量劳动关系的主要指标之一。4.医院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也是衡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的指标之一,医院文化指标主要包含劳动者对医院及在医院工作的满意度、医院管理者对职工的了解和关心程度、员工对医院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以及民主管理和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等。文化建设涉及和影响到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十分深远。

二、公立医院劳动关系和谐建设中的难点

1.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劳动争议持续上升。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关系和谐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公立医院建立良好劳动关系的关键点。作为劳动者,职工享有取得劳动报酬、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休息休假以及享受福利保障等各项权益,但在实际劳动过程中,职工未获得合理报酬、未获得正常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和福利受到侵害、职业晋升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形成的劳动争议数量持续上升。并且由于职工与医院地位的不对等,劳动者维权意识淡薄,未能在侵权行为发生或争议产生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导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全方位保障,极易引发职工与医院之间的对立,严重阻碍和谐劳动关系建设。2.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协调组织,工会管理作用被削弱。公立医院一般都设有工会组织,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利益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但在实际中,很多公立医院的工会组织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劳动者并不了解工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在发生劳动纠纷时,不能及时寻求工会的帮助,从而削弱了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二是工会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发挥其作用,不少公立医院工会组织在经费来源和实际运作方面受到医院的影响和控制较大,独立性不强,未能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管理和协调作用被削弱。和谐的劳动关系离不开工会等协调组织,因此,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协调组织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3.劳动者保障水平满意度低,福利保障有待完善。公立医院中除了具有正式编制的职工外,还存在一定规模的非正式聘用职工和临时工,这使得医院的职工福利保障复杂化和多样化。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保障水平和保障结果满意度低,保障项目不齐全,职工补充医疗保障比例小,劳动安全保障、职业晋升保障以及其他应有的福利保障等未能达标,职工对医院所提供的整体保障满意度不高;二是在编职工与编外职工福利待遇差别大,福利保障存在梯度性,相当规模数量的非正式聘用职工和临时工只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不享有其他保障项目,这严重损害了劳动者权益,且容易引发劳动者与医院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劳动关系和谐发展。4.劳动关系建设重视度越来越高,但和谐文化氛围建设不足。当前很多公立医院对劳动关系建设十分重视,采取诸多措施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化,但总体来说,普遍忽略了和谐文化的建设。文化是基于物质之上的无形资产,对于医院来说,内部文化有利于凝聚向心力,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医院环境,产生凝聚力和约束力。目前公立医院对和谐文化氛围建设不足,改善劳动关系的措施大多停留于物质层面,未能在医院文化层面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化建设。

三、强化公立医院劳动关系和谐化的思路

查看全文

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新征程是在吸取各国现代化经验基础上,继续走中国现代化之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对中国现代化的概括,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在全球生态危机和世界现代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下重新理解现代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人类经历了从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和控制自然的历程。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把自然界看作只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自然破坏日益严重,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出现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人类通过反思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工业化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总结了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课题。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利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推动引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作者:行久

查看全文

国际法与越南法和谐化

一、越南法律和国际法之间和谐化的需求

在各国和国际共同体的发展中,国际法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缺少的作用、地位。如果缺少国际法,那么国际恐怖、环境污染、全球化进程中的分化等等各种国际问题不可能得到有效地解决。现行的国际法不仅调整各国在许多方面的合作关系,而且对于各国的路线、政策和法律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作用、影响。因此,每一个国家的职能部门必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处理方法以便有效地保证履行、遵守各国自愿做出的各种国际承诺。在国家主权的基础上,通过整理、修改、废除或者新颁布各国自身的各种法律规范文本,各国已经“促成”了国家法律和国际法的和谐。站在国家和国际的角度,国家法律和国际法和谐化不仅是需要,而且还是包括越南在内的无论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

这样肯定的基础在于,国际法是在参与国际事务时调整国家合作活动的工具,它是自愿达成旨在融合各成员国利益的产物。因此,遵守国际法是每一个主体的义务旨在保护自身利益乃至保护其它各国的利益。如果不与国家法律和谐,那么将很难具有可行性。显然,如果不遵守国际法或者颁布与各种国际承诺相悖的国家法律文本则国家必须承担国际法理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制定和组织施行国际法,国家法律将更加完善。正因为如此,国家法律与国际法之间的和谐化结果不仅是像越南这样个别国家的利益,而且还是所有共同体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无论越南的任何法律领域的稳步发展(如《土地法》、《环境法》、《银行法》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越南法律和国际法之间和谐因素的支配,可以肯定,我们已经和仍然必将继续融入国际法。

与此同时,必须增加缔结和履行各种双方和多方国际条约。融入国际社会对于越南法制体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和发展与国际法各种原则、与越南的各种国际承诺相适应的越南法制体系,同时,必须与越南的具体环境(条件)相适应,主要的一点就是在法制建设活动中,重点确保满足稳步发展的需求。对于越南而言,融入国际社会与其它许多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越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中央委员会关于融入国际经济的第七号决议(07-NQ/TW)而外,政治局于2005年5月24日颁布了《关于至2010年越南法制体系建设和战略规划》的第48号中央决议(48-NQ/TW)和于2005年6月2日颁布了《关于至2020年司法改革战略》的第49号中央决议(49-NQ/TW),确定了至2020年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越南融入国际社会时期中与法律和司法相关的重要文件。

按照中央第48号决议的评价,越南法制体系的现状是“未同步、缺乏统一、可行性低、进入生活迟缓。法律和法规的立法进度滞后,各种文本质量不高。越南作为成员国在研究和组织施行各种国际条约工作中未引起足够重视。法制宣传、普及、教育工作的效果还受到许多限制。保证法律施行的体制还存在欠缺和不足。造成上述这些不足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制定一项全面、总体、具有战略视野的法制建设规划;司法干部105的培养、提高水平的工作和法制理论的研究工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组织施行法律工作不严格;大部分干部、公职人员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面对法制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克服这样一种现状,可以肯定对于越南而言,越南法律与国际法的和谐实实在在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越南在保证国家法律和国际法间和谐问题上的现状

查看全文

和谐医患人性化服务交流

医患关系是一对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直接影响人民健康和安全的问题。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患关系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看党风政风建设,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会公平和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要“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以病人的需要为中心。当今,病人不仅需要优质的医疗技术,更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因此,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尤为重要。

人性化服务是医务人员根据病人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满足病人身、心等多层次的需求,给患者提供最大的方便,让患者在身体病痛得到医治的同时,也享受到春风化雨般的心境的快乐。

怎样做到人性化服务,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强化理念教育,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目前,医疗服务体制正面临着巨大变革,在越来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患者关注的不仅是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服务质量,关注人性化服务程度。医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医务人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教育,打破传统的“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进行一次新的思想革命,使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追求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升华,彻底纠正“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以疾病为中心”的现象,践行高尚医德,体谅人民群众疾苦,自觉抵制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牢固树立并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把人性化服务贯穿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关爱病人。

2、完善沟通机制,促进医患和谐互信。医院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多听病人的询问,多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及不便,留意就医对象的情绪,要换位思考,加强与患者有针对性的沟通,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尤其是对重、大病患者,医务人员每天一定要抽出适当时间和他们谈心交流,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要象教师那样百问不厌、诲人不倦。同时,医务人员还要学会谈话的艺术,讲究交往技巧,细心观察、耐心倾听、机敏交谈、热情鼓励、认真解释,努力创造宽松、和谐、舒适的就医环境,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做到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

3、建立“告知公示”制度,增进医患了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除了看病难、看病贵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对医院的收费不清楚,不明白。为此,医院要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坚持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明白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项目检查、自己就诊医生,知道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确保因病施治、因病施检、因病施药,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让患者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等各方面放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