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2:36: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管理

和谐文化管理发展

阳煤集团二矿始建于1951年,全矿共有员工9018人,年生产能力已突破800万吨,是山西国阳新能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大型骨干煤矿,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评定的“科技创新型矿井”和“安全高效矿井”。

进入“十一五”期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煤炭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我矿始终顺应煤炭市场需求,坚持以文化管理为核心,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拓宽了生存发展空间,全矿“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和全煤系统“文明煤矿”、“中国煤矿康居建设小康矿”等荣誉称号。

我矿之所以能够健康和谐发展,追根溯源,核心原因就是在文化管理的“定位、再造、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以文化管理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一、更新观念,深度定位,为文化管理全面延伸规划蓝图。

文化管理的不断更新进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建塑企业文化以来,我们在企业的文化管理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没有就此满足,我们深知,与全煤系统兄弟单位相比,自己的管理水平还不够高。只有更新观念,放宽眼界、取长补短,不断追求、更新自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在决策、管理和操作三个层面,开展了“延伸文化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大讨论。在讨论中,决策层领导根据企业文化的双重特性和企业的建塑实际提出“愿景激励、制度调控、分项建塑、整体推进”的观点;管理层干部从文化管理的作用、功能、功效发挥入手提出“引深精细管理,提升员工素质,推进文化管理延伸”的观点;操作层员工从提升企业文化实效性入手提出“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推进文化管理延伸”的观点。综合讨论意见,结合建塑实际,我矿审时度势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文化管理延伸思路:即向意识形态延伸,向本质安全延伸,向精细管理延伸,向综合素质延伸,向人本管理延伸。

查看全文

和谐社会依法管理思考

一、本着真实、合法、效益的原则,依法开展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为构建和谐企业服务。在以往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企业截留收入、损益不实、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账外存放资产等问题较为普遍,甚至还存在个别企业领导和不法分子侵吞国有资产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给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导致不和谐因素发生,以致投诉、上访不断。人心涣散,分配不均,工资低下,失业率上升等问题突出。作为审计人员,就是要及时查出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特别是企业领导人违法犯罪的事实,找出不和谐因素的症结,给群众一个满意的说法,构建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和谐环境,使两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二、从维护纳税人利益入手,深入开展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为构建投资领域和谐环境服务。投资项目特别是公共领域、环保领域、落后地区和高科技领域的项目,其投入资金全部为国家资金,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不能有半点挥霍与浪费,其运行状况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是,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沈阳市“慕马”大案等腐败案件,个别高官将纳税人的血汗钱据为己有,中饱私囊,与纳税人辛苦经营、依法纳税形成了强烈反差,不和谐因素突显。若要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就必须加大对政府投资的审计力度,督促政府部门完善决策机制,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市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预防腐败现象发生,让纳税人的血汗钱掷地有声、投出有果、运营有效。

三、从老百姓基本生活保障入手,深入开展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专项基金审计,为构建社会保障和谐服务。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压器”,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强有力保障。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金管理还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把失业保险基金作为政府可以随意动用的财力,个别失业保险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对基金未严格实行财政专户存储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的甚至大量挪用基金,从而影响了基金的安全和及时发放,人为制造了不和谐因素。因此,审计人员就是要从加强基金管理的角度出发,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维护失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促进失业保险制度有效运行,为构建社会保障的和谐环境服务。

四、以人为本,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审计,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服务。在现实的生产与生活中,重视生产、轻视环保、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土壤污染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出现了种种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因素。而依法开展环境保护审计,就是要查处相关问题,督促政府部门建立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提高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消除环保隐患,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深化环境保护审计,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必须实施的一项具体工作。通过审计,还公众一个洁净的天空,一个绿色的大地,一条清澈的河流,让公众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下生产生活,建设美好家园。五、加强教育资金审计,为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服务。近年来,教育系统乱收费,困难群体子女就学难,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和学校校舍破旧、教具简陋、教师陈欠工资欠发等不和谐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大家都知道,教育公平,能够给政府创造巨额的财政收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每一个公民而言,接受公平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且是政府为减少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财政性支出采取的战略措施。有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有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社会困难群体才有了与其他群体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可能。而上述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使得本应有的教育机会失去了,本应有的生产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丧失了。因此,审计中,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查处教育领域中的违纪违规问题,特别是教育乱收费和个别人贪污腐败的问题,督促政府部门完善教育机制,健全制约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环境。

六、依法公正审计,构建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及审计第三方的和谐。审与被审的和谐,不是说审计与被审计单位达成某种“默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说审计机关必须生活在真空之中,与世隔绝。而是充分体现审计的“审、帮、促”职能,即在审计的同时帮助被审单位改进财务管理,促进其财务核算规范,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与第三方的和谐,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履行审计职责,客观公正执法,对重大问题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达到人民群众期望的目标。同时,审计机关要按照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的程序、内容、形式,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实现审与被审及审计第三方的全面和谐。

总之,从审计视角考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其实质考察的就是如何通过依法公正的审计工作,改变目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理念,确保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的问题。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指示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依法公正开展审计,严格执行廉政纪律,坚决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努力消除经济领域中的一切不和谐因素,做人民拥护和放心的审计干部,为构建稳定、和谐的美好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查看全文

和谐企业管理

一、人际关系与企业管理

(一)人际关系及其重要性。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主要是指可直接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在实际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由于情感上的亲疏和远近的关系,我们较能明显的看出,有的人之间来往密切非常友好,说明心理距离近,吸引力强。有的人之间势不两立,或仅是点头之交,说明心理距离远,或缺乏吸引力。

人际关系是一门极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就工作而言,人际关系处理得好,能促进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就个人而言,每天都能从人与人的交往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对工作不利,而且会给个人带来许多烦恼。

(二)管理者面对人际关系时的困惑。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使企业内的人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否则就会产生不团结的气氛。如果企业处在勾心斗角、相互扯皮的环境下,就谈不上什么真诚的协商与合作。因此,管理者不仅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要重视人际关系的改善。

从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来看,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它既有认知成分,也有情绪和行为的成分,而情绪的成分则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企业的员工不可能像机器那样任劳任怨,难免会因为不同的人或事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当能够了解员工的个性,驾驭员工的情绪,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事实上,员工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可以接受,可以拒绝,也可以阳奉阴违。所以,作为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你有什么办法,让员工接受而不是拒绝你所提出的要求?有什么办法,能保证你的员工不是阳奉阴违,而是不折不扣地按照你所提出的要求去做?如果他们拒绝你所提出的要求,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从拒绝变为接受?作为管理者,要让自己的员工接受自己,首先就必须认识员工,人不同,道亦不同。

二、人际关系协调的相关理论

查看全文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全会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新高度,深刻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研究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决定》最为突出的特点。《决定》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于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眼于从更高层次上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决定》的“亮点”很多,其中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历史任务,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必须看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问题不仅已成为影响各国国内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所处的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28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我国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我国城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上升到“十五”时期末的43%,城镇人口从4.59亿增加到5.6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就业方式日趋灵活,已有60%以上的城镇从业人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工作,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既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又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查看全文

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内容提要: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既要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也要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还要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查看全文

和谐的管理方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心

内容提要: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既要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也要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还要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查看全文

经济管理和谐营造活动氛围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对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和谐是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更好更大效益的需要;和谐是激发经济管理工作活力的需要;和谐是经济管理现状的需要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和谐是事物之间或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协调融洽、协助合作、配合适当、规范有序的关系或状态、无论在具体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但是在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都是一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社会和谐奠定了经济基础、和谐要求规范有序、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协调融洽、经济管理工作应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们营造一种创造活力的氛围、管理就是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服务、体制的改革,要求在经济管理方式上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指令性的管理方法等,具体请详见。

和谐是事物之间或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协调融洽、协助合作、配合适当、规范有序的关系或状态。和谐促使各事物、事物各要素尽己所能、行己职责、履己义务。在经济管理中,无论是对人、财、物的管理,或是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管理;无论是对宏观经济管理,或是对微观经济管理,都应体现这种和谐关系或呈现出这种和谐状态。

一、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对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如奴隶社会的家园式的奴隶制管理,封建社会的农庄式的封建制管理,资本主义初期的棍棒加皮鞋式的雇佣制管理,以及后来资本主义的“血汗制”、“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等等。这些经济管理方式,无论在具体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但是在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都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体现了一种不平等、不和谐、不融洽的状态。当然,经济管理的双重性,使我们有必要借鉴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管理经验和吸取一些必要的管理知识。但是,它们在管理上体现的不平等性、不和谐性,是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要求是不相符的。经济管理上的不平等性、不和谐性不仅是私有制生产关系的体现,也是生产力发展和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障碍。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一个和谐社会,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社会和谐奠定了经济基础。社会和谐状态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并通过各种关系体现出来。而经济管理的和谐性,也是社会和谐的要求和体现。社会和谐也理应要求经济管理的和谐。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和谐是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的需要,是在经济工作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需要,也是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密切协作、规范有序的需要。经济管理的和谐性,要求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一律是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协助合作、配合适当的关系,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再则,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只是相对而言,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这种二者集于一身的状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使经济管理更应充分体现和谐性。经济管理的和谐性,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也是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经济管理的和谐性,民主权利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在经济过程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和谐在经济管理中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创造活力,激发人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和谐是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更好更大效益的需要

查看全文

和谐行政管理观

一、和谐行政管理观概述

何谓和谐行政管理观?概念十分复杂,就总体而言可以从和谐、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展开方面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体现了人类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和谐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行政管理思想的产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近代资木卞义政治、经济制度确立后出现的新兴事物,仅百年历史总之,和谐的思想、行政管理的思想构成了和谐行政管理观的基本要件。

和谐的思想曾被历代先哲所言及,尽管表述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和谐是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协调发展的最仕途径,并从不同侧而揭示了和谐的含义从本质而言,和谐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协调的、动态的、平衡的可控状态这种状态不但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目‘对于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行政管理的思想是近代的产物,指政府的政治管理所谓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日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日标来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就是政府抑或执政党通过政府采取何种措施管理国家的经济事务、政治事务、科教事务、文化事务、社会事务进一步讲,就是行政管理的主体如何处理与行政管理的客体——民众之问的关系。

和谐行政管理观,就是行政管理的卞体在协调的、动态的平衡的可控状态基础之上,通过何种方式处理与行政管理客体关系的执政理念达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一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执政党,客体是行政管理的受众和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社会事务等和谐行政管理观的实质是体现以人为木的执政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Ix.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构建有限的、服务型的政府,促使我网经济史加发展、民主史加健全、科教史加进步、文化史加繁荣、社会史加和谐、人民生活史加殷实”。

二、和谐行政管理观的内容

查看全文

中庸之道和谐管理文化论文

[摘要]置身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效培植和谐管理理念。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处世智慧,其实质以朱熹的话说是把握两极之间“恰好的”和谐智慧。儒家以中庸为基本原则,对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这样三重关系所给出的三大命题,即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充分体现了其“恰好的”和谐管理智慧。它对如何打造和谐企业给出了非常具有“实用理性”的价值指引: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状态是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它是现代企业追求和谐管理的基本决策原则;人我合一作为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状态是达到“致中和”的和谐境界,它为现代企业追求和谐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管理伦理原则;欲理合一作为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目标是达到“中行”的内心和谐状态,它为现代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最基本的修行原则。

[关键词]中庸之道;平衡智慧;和谐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和谐发展对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今,中国企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诸如环境污染、诚信缺失、商业贿赂、忠诚度匮乏,以及生产安全等问题,极大地困扰着我们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因此,置身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效培植和谐管理理念。这是我们讨论和谐管理问题毋庸置疑的现实语境和逻辑前提。

企业和谐管理理念的生成途径显然是多维的,但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和智慧的继承与发扬应该是我们在营造企业和谐管理文化过程中必须着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已经论述过的那样,以儒家为“道统”的传统文化为我们今天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诸多东方式的智慧启迪。

本文拟从儒家中庸之道的当掘角度对和谐管理问题作一论述。

查看全文

国际化浪潮和谐管理探索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的构筑;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筑;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谐则的构筑;后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探究方法及社会学的探究方法等、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宁、日本正在国际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进行着高速发展、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进展、日本政府对企业信息的宏观管理、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提供日本企业集团于国际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谐则”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新问题、谐则一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是以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一一“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的。在国际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的构建,是21世纪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一,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探索,是和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

论文关键词:日本型经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

一、前言

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探究方法及社会学的探究方法等,从而形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被称为“三种神器”的日本型经营方式。自上世纪9O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为“新三种神器”的经营管理方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宁;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协调了劳资关系,从而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TQC使质量管理贯彻在生产运营的全过程;OJT使员工把握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员工的协作精神;LRP使日本企业在多变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日本型经营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达到系统的和谐性。“和谐”是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