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统一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9:20: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平统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平统一

中华民族和平统一论文

一台湾问题的背后是中美问题,它实际上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法宝。美国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一种威胁,有意制造中国人之间的内耗,而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反制手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文化自信而丧失了文化武器。美国是一个最相信实力的国家,但从来没有放弃“软”力量,他们把“文明冲突论”直接运用到国际战略中,而我们在批判“文明冲突论”的同时却自动解除武装,将文明与非文明的冲突也否认了。虽然从官方到民间都在“猛烈”批判“文明冲突论”,但采取的是你对我也对的老好人立场,别人以“文明”为武器,而我们却说你是对的但我们也不能说是错的,如此缺乏底气怎么会是美国人的对手?美国人的“文明冲突论”绝对不只是一种理论,它更是一种战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替代品。美国人清楚地看到了其利益与现秩序的一致性,强制性地将现秩序与特定的文明捆绑在一起,以“文明”来维护其霸权。当今世界的问题绝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与文明的冲突”,对付“文明冲突论”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区分文明与现实,在强调文明之间“非冲突性”的同时,指出现存秩序的问题。

美国人成功地在两岸中国人之间制造了“文明的冲突”,将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上“一分为二”,一步一步地将我们逼到武力统一的绝路,而我们却空有民族主义情绪,到现在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美国人的“维持现状”是什么用意?实际上是想继续利用文化上的分裂制造中国人的内耗,进一步消耗我们的力量。一些民间战略家看到了美国的用意,提出拿下台湾,以短痛取代长痛。这看起来有理,但实际上是下下策,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美国人为什么能制造中国人的内耗?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失去了其力量,这个最有融合力的文化被我们自己破坏了。如果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大的战略思路也就清晰了。美国人要和我们玩时间游戏,为什么不跟它玩下去?他要“不统不独”,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一点解决文化上的分裂状况?为什么不进一步提高实力强化统一的基础?只要我们掌握了反制手段,这种状况就会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在新旧力量的较量中,新生力量是不害怕时间考验的,我们应该有和美国人玩时间游戏的勇气和自信。要相信中华文化的力量,也要相信中国的未来,完成文明的复兴、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并保持实力的提高,这就在精神和物质上做好了统一的准备。

台湾大选之后,一些人断言武力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手段,这种观点很危险。如果把武力看成是唯一可用的手段,那么最终必然要靠武力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果台湾最终要靠武力统一,那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现在都在讲“和平崛起”,但如果连和平统一的气魄和自信都没有,谈“和平崛起”还有什么意义?很多人认为台湾问题拖下去对我们不利,这种观点让人难以理解,道义在我们这边,为什么害怕时间的考验?一些所谓的战略家缺乏勇气和智慧,对历史也没有感悟力,他们不去筹划和平统一的大战略,不能把握局势而是被动地被局势所牵引,总是过高地估计跳梁小丑的作用,好象李登辉、陈水扁真的能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如果这些丑类真的能改变历史方向,那么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敬畏的地方。

从表面上看,除了武力和武力吓阻之外,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办法去阻止台独,但战术总是受制于战略,没有和平统一的大战略,战术就极其匮乏。在觉得没有办法或无牌可出的情况下,人们却很少反思大思路是否正确,因此很容易陷入死胡同。“无牌可出”的局面是特定思维方式的结果,摆脱这种思维方式之后就会发现道路实际上还很宽广,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武力成为唯一手段”这种说法与其说是对未来的判断,还不如说是既定政策的结果。虽然我们一贯主张和平统一,但并没有真正利用“和平”的力量,采用的是以“力”促统的策略,或者说是以“强力”迫使对方“理性地”算计战争的结果。虽然武力只是针对台独和分裂势力的,但并没有真正把台独分子和台湾民众分开,这一点恰恰被李登辉、陈水扁利用,他们把统独问题刻意歪曲成“专制”和“民主”的对立,挑拨民众抗拒“恶”势力。跳梁小丑反而有了“道德上的优势”,“中华”的代表除了武力之外只能以“自古以来”、“血脉相连”和“国际承认”这样的字眼与其对抗,这种局面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台湾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清楚,它不是什么经济或政治制度问题,而是认同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陆目前追求的只是一个统一的名号,已经没有可以继续让步的地方,但陈水扁政府对抗的就是这个名号,在这种情况下去设计更宽松的制度框架还有什么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在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上下工夫,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华认同,没有后者,即使能够用某种“松散”政治的形式将台湾放进去,还是“面和心不和”。中华认同是与文化、民族、政治和历史相关的概念,其基础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分裂的状况并不少见,但各个政权都把自己看成是正统的代表,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国,但这个中国并不是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而是对对中华道德教化的认同。地域处于分裂的状态,但文化、思想上是统一的,这是最终能够实现统一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丧失了文化自信,因而不能充分利用“文化”或“和平”的力量,武力就成了唯一可用的手段。武力的作用是保证“和平统一”的底线(不独立)不被破坏,但要真正实现和平统一,必须解决中华认同问题。

查看全文

和平统一与武力解放论文

笔者以为,一国两制是台湾方面所能指望的最好条件,它是在中国处境不佳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委曲求全的方法。而一国两制确实触及政客的切身利益,若台湾政客不顺其自然的话将变得不可调和。台独的民意主要出于台湾精英阶层的一种“鱼与熊掌二者得兼”的投机心理,但他们的根本利益已经与大陆的民族主体联结在一起。中共对台工作的成效只聊尽人事而已,解放大概是一种不出奇迹就会自动发生的事态。

一、一国两制是陈腔滥调吗?

一国两制并非为解决港澳提出的,而是为台湾问题量身定做的。是邓小平于1983年在接见一位来自美国的大学教授杨力耕时,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提出的。在随后的港澳解决方案中因袭了这一说法。

虽然同样是一国两制,但港澳的一国两制和台湾有本质的不同,港澳模式是“有条件统一”,而台湾模式是“有条件独立”。港澳模式是在统一的前提下给予优惠条件,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便利条件不变。台湾是在名义统一的前提下,党政军人才物均不予置问的实质性独立,当然名义统一还是含有实质条件的,否则统一就毫无必要了。这个实质条件就是不反华,所以在外交上必须部分地接受中央政府的节制。台湾模式明显比所谓的联邦制宽松,极其接近于实质的邦联制(除了一个统一的名义以外)。台湾放弃反华政策,是两岸民众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大陆政府和民众所能接受的最低条件,不可能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是台湾方面所能得到的最高条件。

为什么大陆一次就开出最低条件,而陷自己于“僵化”和毫无变通的境地呢?这要从当时的条件来看,1983年初,邓小平从江苏考察回北京后,曾经召集政治局常委开会,说是不要总是担心战争、经济建设该搞的还是要搞;1984年,二炮战略部队才开始战斗值班;1985年,开始百万大裁军,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流趋势。所以实际上,在提出对台方案时,中国政府还未完全走出战争恐怖的阴影,执行的还是“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军事战略,处于明显的“等待挨打”的态势之中。所以根本谈不上做“奸商”,漫天要价着地还钱。

16年来,大陆经济有了长足的进展,军事技术和力量也有了提高。现在大陆民众中对原方案中的保留军队的条款,提出质疑和抨击的占相当的比例。实际上这一条款的存在,国防力量的不统一,对于中国周边领土安全(如钓鱼岛)是极其不利的。但共产党政府仍然同意按原方案,而且表现出更大的善意(如新提出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一切都可以谈)。这可能不完全是因为要守信誉,大概与美国加快了围堵中国的步伐、大陆不希望台湾成为美日对抗中国的牺牲品有关。只要解决台湾问题,两岸民众不再为美日的战略目标花血汗钱,至于钓鱼岛大概又是准备留待子孙后代去想办法了。

查看全文

反分裂国家法本质分析论文

一、《反分裂国家法》本质上是一部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律

从立法目的来看,《反分裂国家法》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立法内容来看,该法紧紧围绕着遏制“台独”,促进和平统一这一主轴,用3/4的篇幅对关于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两岸平等协商和谈判的问题作了规定,充分体现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它充分考虑和照顾了台海现状和两岸民意,没有规定“统一时间表”,为和平统一而非使用武力,留下了充分合理的空间。然而,近年来“台独”分裂势力日益猖獗的严峻事实不得不使我们从多方面加以防范和进行斗争,其中包括军事准备。由此,在《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和第九条对有关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问题作了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三种情势,亦即三个前提条件:“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应当指出,上述的“事实”、“重大事变”和“可能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界定。该法没有明确地给“台独”和“分裂国家”下定义,但上述规定明确地为“台独”分裂活动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底线或“红线”。只要出现上述三种情势中的任何一种,非和平方式条款就可启动。

非和平方式完全是针对“台独”势力,而非广大台湾同胞。《反分裂国家法》第九条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它要求国家在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的生命和财产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我国一向遵守。在维护台湾同胞权益方面,我国政府已制订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因此,本条规定只是重申我国政府遵守关于武装冲突的国际法的一贯立场,进一步明确地把“台独”势力与广大台湾同胞区别开来,把非和平方式的目标限定于“台独”势力。这有利于争取广大台湾同胞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孤立“台独”势力。

二、《反分裂国家法》的法律意义

《反分裂国家法》将我们党和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一贯立场法律化,表明了全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同时也明确了我们有权采取必要的方式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除了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政治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查看全文

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这些充满民族大义、民族深情的重要论述,对海峡两岸同胞的天然关系作出了符合历史、现实、未来的正确判断,宣示了我们党推动加强两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两岸同胞加强交往、沟通、理解、合作的正确方向。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道出了两岸同胞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基本事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万台湾同胞中98%是汉族,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梅县、潮州;其余2%是高山族,他们同13亿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无论从血缘上、文化上、社会关系上、经济来往上都密不可分。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交流逐渐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规模越来越大,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即使那些主张“台独”的人士,也大多亲自或委托亲人到大陆寻根追宗、祭拜祖先。任何人以任何手段“去中国化”,都不可能切断台湾同大陆的血脉、文脉、人脉,不可能人为否定其自身的民族和文化根源。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岸同胞走向共赢的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得任何地区都不可能再孤立发展。实行开放交往以来,两岸经贸联系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截至*年6月,两岸贸易累计达到6589.7亿美元,台商实际投资大陆累计445.8亿美元,其中*年两岸贸易额达1078.4亿美元,台湾顺差663.7亿美元,*年1—6月两岸贸易额为552.8亿美元,台湾顺差332.6亿美元;截至*年上半年,台湾同胞来大陆累计达到446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151万人次,其中*年台胞来大陆44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近21万人次,*年上半年台胞来大陆22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超过10万人次。大陆是台湾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和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输出地,台湾同胞的投资也为大陆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台湾与大陆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互利互补、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两岸同胞完全可以携手建立共同市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对两岸同胞抓住机遇、携手并肩、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衷心期待。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终于迎来民族复兴的难得机遇。两岸同胞都有责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服从民族大义,顺应时代潮流,超越历史恩怨,加强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领域,提高交流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同胞命运相连,合则两利、分则俱伤,唯有追求双赢,才能避免双输。要尽一切可能避免重演兄弟阋墙、亲痛仇快的悲剧。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些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庄严宣示,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由于长期的历史隔阂,部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和心存疑虑,要让所有台湾同胞真正确立“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观念,需要相当的历史过程和付出艰苦的努力。近年来,我们不断出台和实施的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比如,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实行有利于台湾学生在大陆学习就业的政策、积极推动两岸节日包机常态化、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及世界各地的合法权益等,已经并将继续产生良好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等政策宣示,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涉台政策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查看全文

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这些充满民族大义、民族深情的重要论述,对海峡两岸同胞的天然关系作出了符合历史、现实、未来的正确判断,宣示了我们党推动加强两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两岸同胞加强交往、沟通、理解、合作的正确方向。

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道出了两岸同胞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基本事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2300万台湾同胞中98%是汉族,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梅县、潮州;其余2%是高山族,他们同13亿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无论从血缘上、文化上、社会关系上、经济来往上都密不可分。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交流逐渐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规模越来越大,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即使那些主张“台独”的人士,也大多亲自或委托亲人到大陆寻根追宗、祭拜祖先。任何人以任何手段“去中国化”,都不可能切断台湾同大陆的血脉、文脉、人脉,不可能人为否定其自身的民族和文化根源。

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岸同胞走向共赢的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得任何地区都不可能再孤立发展。实行开放交往以来,两岸经贸联系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截至2007年6月,两岸贸易累计达到6589.7亿美元,台商实际投资大陆累计445.8亿美元,其中2006年两岸贸易额达1078.4亿美元,台湾顺差663.7亿美元,2007年1—6月两岸贸易额为552.8亿美元,台湾顺差332.6亿美元;截至2007年上半年,台湾同胞来大陆累计达到446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151万人次,其中2006年台胞来大陆44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近21万人次,2007年上半年台胞来大陆22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超过10万人次。大陆是台湾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和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输出地,台湾同胞的投资也为大陆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台湾与大陆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互利互补、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两岸同胞完全可以携手建立共同市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对两岸同胞抓住机遇、携手并肩、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衷心期待。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终于迎来民族复兴的难得机遇。两岸同胞都有责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服从民族大义,顺应时代潮流,超越历史恩怨,加强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领域,提高交流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同胞命运相连,合则两利、分则俱伤,唯有追求双赢,才能避免双输。要尽一切可能避免重演兄弟阋墙、亲痛仇快的悲剧。

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些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庄严宣示,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由于长期的历史隔阂,部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和心存疑虑,要让所有台湾同胞真正确立“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观念,需要相当的历史过程和付出艰苦的努力。近年来,我们不断出台和实施的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比如,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实行有利于台湾学生在大陆学习就业的政策、积极推动两岸节日包机常态化、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及世界各地的合法权益等,已经并将继续产生良好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等政策宣示,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涉台政策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查看全文

一国两制的设计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告台湾同胞书》;《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撒切尔夫人访华及中英谈判;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中英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香港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中国*******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代表了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中国*******爱国为民的立场和路线。

2.“一国两制”是在争取祖国完全统一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建立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回归祖国,充分表现出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宏伟气魄和非凡智慧。

查看全文

反分裂国家法和平分析论文

《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这部重要法律的颁布实施,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版特约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对《反分裂国家法》进行法理分析。

《反分裂国家法》标志着中国开始用法律方式来处理国家统一的事务,它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对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出台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经验,并体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仔细审视这部《反分裂国家法》,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充满着和平、宪政、法治和人权精神的法律。

首先,和平是这部法律的主旨和基调。

它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这部法律的宗旨是反对“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在这部法律中,“和平”一词共出现了十一次,基本上在每一条中都出现过,这充分体现了大陆一直以来的对台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它最大限度地避免采取非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论是在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还是法律的具体语言表达上,都体现了国家和人民追求和平的最大诚意,是一部求和平、求得两岸共同发展的法。

应当避免那种片面的解读方式,就是仅仅着眼于第八条而判断这是一部为使用武力而制定的法律的错误解读方式。这种理解毋宁说是一种管中窥豹的观察方式,只执一点而不及其余,从而片面地曲解了这部法律的主旨。实际上,本法中的第八条规定的所谓“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采取必须是在三种特定的情形下——“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只有发生这三种使得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害的情形,和平才可能无法诉求。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法理来看,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害的时候,任何国家和民族从来没有放弃为自己的主权和统一利益而斗争的权利。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所制定的《反脱离联邦法》就是为反对南方分裂美利坚合众国的行动而制定的一部法律。先哲早就说过,和平是需要盾牌来守卫的。

查看全文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公共基础知识》分项训练题--邓小平理论 (2)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查看全文

青少年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一、确定调研课题的依据和目的

在本世纪之初,党和国家就把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本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又表达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强决心,提出要为早日解决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继续奋斗。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大业,是13亿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和平发展的核心利益。

然而,岛内台独分子大肆鼓噪,不断制造“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对抗祖国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违背海峡两岸人民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共同心愿,使两岸关系蒙上阴影,使台海形势日趋紧张。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妄图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环境,加剧对我实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为“台独”浊浪推波助澜。

面对严峻的台海形势,要完成祖国全面统一大业,既要立足当前,也要注重今后和长远。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成长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当前社会剧变的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一些消极东西,也给青少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当局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采取种种手段对岛内青少年进行“台独”意识渗透的做法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涉台教育,深入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拓宽他们的涉台知识面,提高对党和政府解决基本方针的认知度,培养“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思想感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从年5月起,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会同区教育局、区台办、区侨办、中国民主促进会区委员会的有关同志组成课题组,以区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区域性青少年涉台教育现状的调查,旨在摸清和掌握区青少年对台问题的认知度、真实情感和行为态度,从而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涉台教育,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提供建议和对策。

二、开展调研的方法手段:

查看全文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公共基础知识》:第三部分 (2)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是:

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