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9:06: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平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平发展

和平思想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关系

摘要:中国“和合”文化底蕴丰富,渊远流长,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支柱,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和合”蕴含着事物与其所处环境多元统一、和而不同、追求总体结构整合统一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对传统“和合”思想深入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论述了“和合”思想的现实意义.论述了“和合”思想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和合”思想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外交和平与发展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与内涵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和平发展道路”,最初又称为“和平崛起道路”,是我国理论界首先提出和讨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03年l2月10日,总理在哈佛大学讲演时第一次向外界明确地用“和平崛起”的概念为未来的中国角色定位,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随后在12月26日,主席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

可以看出,“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国领导人对当代中国的角色和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2007年在十七大报告中阐释我国外交政策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查看全文

小议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途径

摘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关键词:和平发展必由之路有利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紧紧把握世界进步潮流,分析总结了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深刻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选择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这里所说的“和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内和平,就是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二是指国际和平,就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中国的发展既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又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谓“发展”,指的是摆脱贫穷、走向富强,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抓住世界总体和平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和改革创新,通过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和平途径,谋求自身发展以及与各国的互利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最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查看全文

两岸和平发展的社会化分析

两岸和平发展之概念共识

1895年以来,海峡两岸人民饱受战乱和政治动荡之戗害。对于经历过百年苦难的中华民族来说,和平稳定的生活弥足珍贵。早在1953年12月31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作为指导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主张。但是,当时中国大陆居于主流的世界观还停留在“世界革命”阶段,受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认识和复杂的周边环境影响,和平共处原则并未真正成为当时大陆的世界观和主流价值体系。“”期间,中国大陆陷入近百年来最疯狂的政治动乱,那时的中国大陆不仅没能与国际主流社会实现和平共处关系,而且还有过“输出革命”的豪言壮语。在大陆内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怀疑一切,打倒一切”,“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极左思潮下的群众运动让大陆政权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物极必反,“”意外地使中国大陆社会意识形态回归稳健与成熟,不仅与国际主流社会走向“和平共处”,而且在大陆内部形成了“稳定压倒一切”的主流意识。1978年底开始,中国大陆步入了历史上难得的和平、稳定和发展阶段。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主张透过商谈结束军事对峙,“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尽快实现通邮通航,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察。”[1]经过30多年的平稳发展,中国大陆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中国大陆方面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主张直接来源于邓小平的智慧。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2]他在讲这个问题时,直接就提到了大陆和台湾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中国人不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少关心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中国需要至少20年的和平,以便聚精会神地搞国内建设”。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论述。[3]今天我们回头来看中国大陆30多年来的和平发展道路,不得不佩服邓小平的远见卓识。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不难理解,两岸和平与发展当然是中国整体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张可以视为邓小平“和平与发展”主张在两岸关系领域的具体化。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大陆与美国关系的改善,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方对两岸和平的强烈关切得到中国大陆方面的理解和高度重视,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共方面开始公开用“和平统一”的主张取代“解放台湾”的传统论述,两岸关系翻开历史性的一页。“两岸和平发展”这一概念究竟由谁最早提出,目前并无定论。中国大陆知名学者辛旗早在1992年9月发表于台湾《中国论坛》的文章《对中国统一前景的几点思考》中,就提出过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的概念,可见这一概念至少有20年以上的历史了。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也受到其治国理政思想变化的影响,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的思想既强调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强调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因此,海峡两岸的和谐问题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有学者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两岸关系,并撰写了论文和著作。在200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维护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在这里,大陆官方版本的两岸和平发展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共同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是两岸和平发展第一次成为两岸主要政党的共同政见。国共两党共同体认到:“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近年来,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张已分别列入国共双方重要文献。2007年10月发表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在涉台部分800多字讲话里面5次提及“和平发展”。在台湾,两岸和平发展的概念主张也是许多朝野代表性人物的共同语言。民进党领导人曾多次提及两岸和平发展的概念。早在2004年4月24日陈水扁在台中举办谢票感恩晚会时说,“我们要凝聚朝野共识,我们要来制订颁布‘两岸和平发展纲领’”。2005年2月谢长廷在他送往“立法院”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两岸关系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轴,建构和平稳定的两岸互动架构。2011年10月4日,蔡英文在东京表示,她有意愿和大陆领导人一同以“互利、明智、负责”的方式,用和平发展的共同语言,来推动两岸关系。不久前的2012年5月20日,马英九先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又两度提及“两岸和平发展”。然而,在海峡两岸的实际政治生活中,“两岸和平发展”理念基本上还处于概念行销阶段,尚未内化成为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不仅一般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内涵感到陌生,部分政治人物的实际言行更与两岸和平发展精神背道而驰。因此,两岸双方有必要透过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深入系统地向两岸民众推介两岸和平发展这一重要的政治产品,让和平发展的观念深植人心,并且内化成为两岸关系互动中的行为准则。

两岸和平发展政治意境分析

尽管多数人对“两岸和平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但是,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从模糊趋向清晰、从抽象走向具体也是不争的事实。最近4年来,两岸人民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两岸政治关系越来越平稳、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人员交往越来越便利、战争威胁越来越远离。为了加快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的社会化进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两岸和平发展蓝图所蕴含的更美好的意境。首先,“两岸和平发展”让我们可以超越政权之争的政治藩蓠,建立基本的政治互信。海峡两岸之所以能够进入“两岸和平发展”阶段,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政治共识,在这一共识基础上双方可以达成“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目标。海峡两岸双方已共同体认到,两岸目前各自所依循的法理精神和有关规定都主张“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在“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共识基础上,两岸在领土主权意义上同属一个国家既是过去时,也是现在进行时,在此意义上的一个中国是不需要特别去追求的,需要的是两岸双方共同去维护和落实。有了这样的谅解,两岸双方就可以“正视现实”,暂时搁置某些高阶敏感政治议题,不再进行无谓的内耗,优先解决与两岸民生息息相关的需求问题。其次,“两岸和平发展”可以让双方摆脱所谓的“统独之争”纠缠,找到彼此之间的政治交集。长期以来,“两岸统一”被过度简化、曲解,甚至被污名化。两岸的统一绝非领土和主权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的问题。今天,所谓的“台独”也到了必须正本清源的历史时刻,当年民进党内许多人主张“台独”,确有其时代的背景,甚至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确实有相当大的要求“台湾人当家做主”的成分。在事实证明即便在台湾内部也难以达成“法理台独”目标的情况下,“台独”主张面临“创造性转化”的问题。与被污名化的“两岸统一”和特殊时代环境下出现的“”或“两个中国”主张相比较,“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张包容性更大,在这一概念内涵之下,两岸三方(红、蓝、绿)的立场和主张可以在多维政治空间下找到交集点,台湾人民的尊严、安全和利益诉求完全可以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解决。两岸三方可以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旗帜下搁置高阶敏感政治争议,争取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好的条件,最终以多赢的方式解决政治分歧。第三,两岸和平发展是政治稳定与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相辅相成和良性循环。“和平发展”一词本身就包括“和平”与“发展”两个既独立又统一的概念成分。营造一个非暴力的环境,确保人们有条件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中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平的基础,这就是和平发展。发展需要和平稳定,发展也可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并为和平稳定提供新的智慧和足够的资源条件。2008年5月20日以来,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逐步转化成为两岸双方公权力部门的政策行为,得到两岸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和肯定。在“和平中寻求发展”与“在发展中促进和平”的理念,为两岸全方位互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动力。正如所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4]第四,两岸和平发展将为双方创造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使双方得以从容不迫地解决政治难题。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和困难归根到底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差异造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的分歧。“五十六年来,两岸在不同的道路上,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5]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共识之下,海峡两岸双方求同存异、相互谅解、相互包容,共同营造和谐、安定、互信的政治环境。两岸和平发展可以使双方都愿意给对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以实现两岸各自内部的全面发展。经济上的共同发展,文化上的融合创新,社会上的重新一体化,使得两岸人民开始彼此肯定、彼此欣赏、彼此学习,从而逐渐弥合双方分歧,为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创造条件。在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的熏陶下,人们长期以来有关两岸事务的心理、言论和行为模式将逐渐趋同。“以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以人为本”等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将成为指导两岸人民行为的圭臬。

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之社会化

尽管从理论上说“两岸和平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是,两岸和平发展要成为两岸共同的价值观,可能还需要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对于两岸民众来说,对两岸和平发展概念的认知仅仅是第一步。如何让双方民众从情感上接受,让双方人民了解到,这一概念并非任何一方强加给对方,也不仅仅对一方有利,而是双方的共同创造,更是两岸双赢的最佳选择,这项工作需要展现出大格局,体现出诚意。两岸和平发展要成为指导两岸人民的价值观,更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我们要透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使两岸社会的绝大多数政治参与者从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念上认同并接受两岸和平发展的理念,让两岸和平发展的观念真正内化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目标和规范。为了顺利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的社会化进程,海峡两岸主流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公权力部门、政党、学校、媒体、宗教和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家庭等,都要行动起来,扮演政治社会化的“正功能”的角色。首先,两岸双方公权力部门可以在各自内部做大量的政策宣导工作,强化民众政治上的自信,让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感到放心。如前所述,依据双方各自依循的最高法理和规定,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这样的价值取向对双方来说都只是政治现实的描述,不存在自我矮化的问题,更不是改变政治现状。对于大陆方面来说,“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政治定位,确立了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而是一个国家内部两个竞争性政权关系的性质。对于台湾方面来说,这样的定位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法理坚持,甚至也没有放弃既有的政治符号和立场。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在正视现实、不挑战既有政治格局的情况下,平等地以双方都方便的身份展开互动,优先解决发展的问题。其次,双方的媒体要倡导两岸和平发展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而非权宜之计的理念。两岸和平发展要求两岸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现状”、“双方自我管理,井水不犯河水”。要引导两岸民众重新认识维护国家领土统一的真实意义,而且可以将所谓“台独”主张引导至“台湾人民当家做主”的论述。对于部分民众可能不理解或不接受的问题,双方也要增强自信心和包容度,只要不违背双方各自遵循的现行法律,思想和言论层面的不同意见应该受到尊重。章念驰先生曾经公开表示:“我们要尊重两岸关系的规律与特点,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适当地把难以解决的问题拿到条件不成熟时机解决,要坚持搁置争议,让交流、交往、经贸文化关系、对话与谈判的进程越长越好,在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基础上,再解决政治分歧更为妥当。”[6]第三,两岸各政党和政治精英要将两岸和平发展的论述重点从高阶政治议题转移到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等民生问题。对于多数民众来说,空洞地谈国家、领土、主权、治权、政府、政权等概念都是相当抽象的。只有在国家、领土、主权、治权、政府、政权等概念与生活及利益相联结的时候,两岸人民才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共同的语言。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是任何政治主张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最大来源。如果我们告诉民众,和平发展不涉及国家领土、不改变两岸政治现状,和平发展意味着两岸可以实现全面直航、签署ECFA、让更多“陆客”来台观光,民众就会理解和平发展价值观的“牛肉”在哪里。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扎实有效的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上。只要双方从人民的生活和利益出发,就可以超越一时无解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困扰,将目光集中在如何实现便民利民,让两岸人民在合作中实现双赢,两岸和平发展主张也才更加深植人心。第四,两岸教育文化机构要在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鼓励多元和创新,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两岸和平发展的价值观要求双方承认并接受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价值,既肯定共同拥有中华文化传统,又在海峡两岸演绎出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新枝叶,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仅次于经济发展的和平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同属中华文化的信心基础上,两岸文化的差异性不仅不影响和平发展,而且有助于双方彼此吸引、彼此促进,在此基础上产生交流合作的更大动力,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体系。两岸知识系统和话语系统的融合对接,将为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社会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第五,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自下而上,先易后难的两岸交流交往制度化建设上,要建立在两岸人民共同的生活基础上。两岸公权力部门要鼓励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尽可能减少阻碍和限制两岸人民自由往来的政策障碍。随着两岸交流范围的扩大,双方公权力部门要定期从政策法规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扩大两岸民间社会的交流交往,让人民之间的往来更加正常化、便利化。目前两岸双方在人员交流交往层面还存在不少政策上的限制,建议双方在两岸政治互信有所增强的大背景下,检讨现有的管制措施,尽可能放宽限制,简化管理流程,让两岸各界人民正常往来,深入交流。两岸和平发展价值观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形成便捷顺畅的跨两岸有形网络和无形网络社会上。人员往来是两岸民众建立共同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在相互理解和价值观趋同的基础上,双方可以自然而然地找到新的利益交集,找到更多解决矛盾和困难的方法。

查看全文

经济和平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和平崛起,作为中国的国家发展道路提出后日益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简要回顾了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提出的过程和主要依据,对其涵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Abstract:peacefulriseasChina’snationalroadofdevelopmentafterChina’sgrowingcommunityand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sattention,hasbecomeahotissueinacademiccircles.Thearticlebrieflyreviewedthedevelopmentpathofpeacefulriseandtheprocessputforwardbythemainbasisforitsmeaningwassimple,andfocusesonthedevelopmentpathofpeacefulrise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China;peacefulrise;thepathofdevelopment;developmentmodel

一、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其主要依据

“中国崛起”已成为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关于中国崛起的发展道路问题,我国领导人曾多次指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和平崛起。2003年12月10日,总理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在这次演讲中,温总理首次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提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同年12月26日,主席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2004年3月,在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理具体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2005年4月6日,总理出席了亚洲合作对话第四次外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做亚洲人民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的主旨讲话,再次强调“中国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平崛起,作为我国的国家发展道路提出后不断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优势的宏观驾驭,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把握,在我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有着深刻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查看全文

通向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把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方针大略,既展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格局和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与科学把握,也展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的深入思考与战略定位。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时至今日,和平之所以还是一个问题,是因为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因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因为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因为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和平对人类福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一个一艘战略核潜艇拥有的核打击能力及其可能造成的破坏超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和的时代,和平的价值尤其珍贵。值得欣慰的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商品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资本跨境流动规模巨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问题日趋紧迫;国际规则的适用范围和执行力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拓展和强化。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自然结果,便是世界各国及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也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而使得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统筹考虑,力争寻求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赢,是十七大报告反复强调的一项主张,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当今与未来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各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已经交织在一起。在协调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关系问题上,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鉴于此,我们便看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在中国古语里指的是木制乐器。“谐”讲的是乐队演奏时各种乐器之间的配合。作为一个组合词,和谐至少包含了以下四种含义:一是多样性。组成乐队的应该是多种乐器而非单一乐器。这其中体现的是对多样性的肯定与包容。二是平等。在一个乐队中,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位演奏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这里不存在上下级或谁重谁轻的问题。这其中蕴含的是对平等的崇尚。三是共同利益。对任何一位乐队成员而言,演奏出优美的旋律赢得听众的赞赏是目标所在。这其中展现的是对利益的分享与追求。四是合作。拥有共同利益并不意味着共同利益的自然实现,除非大家精诚团结、相互配合。这其中凸显的对团队精神的敬重。

今天我们在使用“和谐”这一概念时,其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十七大报告用精当的语言全面地勾勒出了和谐世界蓝图本身,即在国际关系中全面体实出了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而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路径具体说就是: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际上,上述五个方面的政策主张和行为目标,也同时构成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查看全文

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出席党的十七大的各代表团17日继续围绕同志的报告进行分组讨论。代表们在发言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作为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十七大报告贯彻始终的一条红线。”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代表说,“西安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后我们要在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上下功夫,在创新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上下功夫,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

山东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代表说,简单的量的增长不能等同于发展,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粗放式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一时的增长是不可取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注意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持续发展。

攀钢集团公司董事长樊政炜代表说,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的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作为能耗大户的钢铁行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造福子孙后代。

谈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绍兴的发展,浙江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代表引用“一升一降”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走科学发展之路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他说,去年以来,绍兴的生产总值保持了13.1%的增长,而同期工业用电增幅从20%以上下降到13%至15%之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3.5%左右,绍兴已经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尝到了甜头,进一步增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市委书记刘云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更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不等不靠。我们提出以“三苦精神”即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来追赶发达地区,绝不能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的后腿。但发展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念。

查看全文

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外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广泛开展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不同内涵的战略合作继续深化。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向前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并正处于改善和发展的新阶段。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与东盟的经贸联系和互信合作日渐增强,2006年与东盟首脑峰会首次在中国成功举行,成为双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今年8月中旬,主席出访中亚国家并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对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印关系取得长足进步,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朝鲜、韩国、巴基斯坦、越南等邻国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南南合作不断深入。中非构建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有非洲48国领导人和代表参加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峰会在北京召开,堪称中国外交史和中非关系史上的一大壮举;2004年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成立;同拉美和加勒比各国多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

努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不断扩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规模和领域,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参与多边安全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方面做出了新贡献。我国还建设性地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张通过和谈解决伊朗核问题,支持和参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工作,为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提出“三方机制”和“双轨战略”等等。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彰显和平发展道路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全局性、长远性的深刻影响。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顺应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要求,从根本上彰显了我国的发展道路是和平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因此必须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路。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作为衡量是否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各个方面,但最为紧要的是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以人为本,蕴涵着“贵和修睦”的价值观念。和平是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富裕和幸福息息相关。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和平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造福人民的根本目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愿望、根本需要、根本利益。中国近代饱受外来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磨难,人民最懂得珍惜和平发展;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实现民族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最需要谋求和平发展;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和平发展。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发展目的、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所体现的发展内涵、所指明的发展途径,都充分说明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一定是、也只能是和平发展而绝不会是掠夺式的发展,绝不会对他人造成威胁。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五个统筹”,这既是要求,也是方法。对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的内涵,同志作出了深刻阐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然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必然能够更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发展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更有效地开发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更有力地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更自觉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强大的动力和稳固的基础;更坚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地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有这些,都将不断增强我国自我发展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突破资源环境和其他各方面制约的能力。中国实现这样的发展,必须要求对外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和平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定和保证了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身的改革创新、自身的条件实现发展,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以共同繁荣为崇高目标,因此必须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利益交融愈趋突出。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科学发展观从推进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把握时展的要求,指导我国的发展更加主动地融入时代的潮流,以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崇高目标。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坚持中国的发展是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在开放发展中优化资源配置,开拓发展空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既促进自己的发展,又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推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对本国负责和对世界负责统一起来,坚持中国的发展是面向世界的合作发展,在合作发展中扩大利益交汇点,妥善处理各种摩擦、分歧,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从而既使自己在发展中受益,又使世界各国在发展中共同受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发展,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人民将始终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查看全文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真实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

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以何种方式实现发展,对国际社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紧密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对国际战略和对外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创新,成为我们党面临的迫切任务。

2004年以来,同志在国内外各种场合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2005年11月,主席访英期间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要义。同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2006年8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在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的关键时期,我们向世界明确宣示,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由此,我们不仅妥善地应对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的种种议论和猜测,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而且确立了中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郑重选择与庄严承诺。这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以及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精髓可以归结为: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永远不称霸。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大国武力崛起旧模式的摒弃。纵观近代几百年来大国的兴衰史,大国崛起基本上走的都是一条通过武力和战争改变原先世界格局,从而建立新的霸权和国际秩序的道路。大国的武力崛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的和平发展,开创了通过维护和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来实现自身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共同繁荣的全新道路,开创了落后国家在追求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发展的全新局面。和平发展道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了历史潮流,表明中国是以发展谋和平,以合作促和平,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查看全文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真实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

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以何种方式实现发展,对国际社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紧密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对国际战略和对外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创新,成为我们党面临的迫切任务。

2004年以来,同志在国内外各种场合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2005年11月,主席访英期间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要义。同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2006年8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在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的关键时期,我们向世界明确宣示,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由此,我们不仅妥善地应对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的种种议论和猜测,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而且确立了中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郑重选择与庄严承诺。这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以及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精髓可以归结为: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永远不称霸。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大国武力崛起旧模式的摒弃。纵观近代几百年来大国的兴衰史,大国崛起基本上走的都是一条通过武力和战争改变原先世界格局,从而建立新的霸权和国际秩序的道路。大国的武力崛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的和平发展,开创了通过维护和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来实现自身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共同繁荣的全新道路,开创了落后国家在追求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发展的全新局面。和平发展道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了历史潮流,表明中国是以发展谋和平,以合作促和平,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