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8:30: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河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

一、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乡村旅游发展热情高,发展速度快

河南乡村游虽然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但发展热情高涨,势头迅猛。根据河南省假日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29.3万人次,其中40%是近郊游和乡村游,达到1000万人次。

2.缺乏标准,管理粗放

由于乡村旅游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不容忽视。各级政府和部门一哄而上抢占双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导致整体接待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协调,影响人们的旅游质量,使乡村旅游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2007年7月1日,《河南省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实施,农家休闲度假的标准、农家乐的标准仍正在制定中,尚待推出。

3.政府重视,亮点突出

查看全文

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一、绪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经济体。但截止到2016年末,全国还有3023万贫困人群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1]。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贫困发生率由10.2%降低到3.8%,政府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超过2500亿元,但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仍然不容乐观。因此不断加大扶贫的力度,最大程度的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仍是本届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2]。贫困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不仅只是经济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传统的由政府直接救济贫困人群的财政扶贫模式,已经出现了诸如可持续性差、解决贫困不彻底等问题,需要对传统的财政扶贫进行模式创新[3]。而金融扶贫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改革创新,因此,金融扶贫在解决贫困问题上被给予了高度期望,已经成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创新扶贫模式的战略方向[4]。

二、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17个地级市,5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截至到2015年底,河南省总人口约10722万人,贫困人口超过500多万。近年来随着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到2016年末就有高达188亿的扶贫资金,助力河南省实施金融扶贫[5]。随着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得到了很大发展[6]。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逐渐增多,扶贫力度逐渐加大;目前河南省初步形成了多种类型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以金融合作为主,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7]。河南省的金融机构逐年增多,扶贫力度也逐年加大,一方面,伴随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目前河南省每县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截至2016年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50家,同年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截至2016年末,河南省已建立村镇银行1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6家,为20多万贫困户摆脱了贫困[8]。第二,农业保险不断得到发展。近几年,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步伐加快。2007年,河南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初步选定在洛阳市、三门峡市开展小麦保险,在修武县开展烟叶保险,在偃师市开展肉鸡养殖保险。当年全省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就达到25.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26倍,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0倍,赔款支出同比增长25倍。截止到2016年,河南省承保品种趋于多样化。农村小额保险在全省40个县乡的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先后为65万农民提供保险。

三、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基于对金融“精准扶贫”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来看,实施以偏概全的政策措施是不适合的,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开辟多种金融扶贫模式,因此总结了几种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1.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机构、扶贫组织、金融监管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较小规模的扶贫方式。鉴于中国的国家性质各种政策的实施避免不了带有政府色彩,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和唯一主体,为基层贫困人口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如此将资金逐层的分配给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户手中,政府扮演资金的提供者,贫困人民是资金的使用者,政府将资金贷给贫困人民,鼓励他们积极创业,摆脱贫困,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风险,政府再提供资金支持。此种模式造成了基层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过于依赖,失去了基层组织应有的灵动性作用,此外由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让贫困对象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贫困主体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以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无法从源头上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无法解决农村贫困的根本问题,使得农村返贫率较高。另外此模式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使多元化的监督制度及相关实施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最终使政府的扶贫任务变得艰巨而沉重。2.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此模式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主导的,通过不断革新质押、担保和抵押的形式,创新贷款产品来达到金融扶贫的效果的模式。以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为主要的领导者,借助与贫困户的生活有关联的组织来提供担保,通过创新技术应对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冲击,同时也在各自的行业范围内革新各种扶贫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帮助贫困农民贷款、教会农民技术、帮助农民经营、助力农民增收、保证农民还款,另外还成立“专业队伍”,通过把贷款审批权主动交给农民等的方法,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但同时金融机构是盈利性的机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与扶贫的本质相冲突,金融机构在做出相关措施时必定会建立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而制定,因此,此模式并不能帮助贫困户完全摆脱贫困。3.以企业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该模式是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以欠发达地区的特色产业为营销对象,例如:贫困地区的纯天然蔬菜,野菜,特色地貌为旅游景点等,利用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帮助为主要手段,推进产业化的金融扶贫。以企业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现实性。在各种金融扶贫模式的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依靠以政府为主导的或者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扶贫模式是无法长期有效果使贫困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金融扶贫与企业扶贫相结合,可以使扶贫效果更加明显,更加突出,更加理想,该模式可以为金融精准扶贫“造血”而非“输血”,但是该模式是需要有强大资金支持的,因此对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灵活性较弱,此外也需要贫困人民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4.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该模式是由社会上的各种组织主导的,以农村信息化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项目为主体的金融扶贫活动。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的特色是发挥社会民众的力量,积极参与到金融精准扶贫的活动中来。和其他模式相比,该模式社会参与度较高,以非营利为目的,社会监督性较好,但获得金融资源较分散,资源量较少。由该模式产生的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较低,以当下河南人民的综合素质来说,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扶贫模式的可实施性较弱,与当下贫困地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相冲突。

查看全文

新劳动合同法之河南

编号:

河南省

查看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班级:六年级

教学课时:一节课时间:45分钟

教学重点:(1)理解带点词语,并弄懂诗句的意思.

(2)杜甫也就是作者高兴得原因及整首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查看全文

大运河河南段保护与建设研究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用于通航的水利工程。以河南段为主体的隋唐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融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支撑了隋唐宋封建王朝鼎盛繁荣。大运河作为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标志,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且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和大运河保护建设工作,指出要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他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申遗。隋唐大运河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世界遗产保护要求,河南段作为隋唐大运河保护的关键区域,其主体和核心就是水利工程。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涉及线路的规划、水源的选取、泥沙的处理等诸多水利问题。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河南段水利文化遗产,就必须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从维持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出发,按照现代水利视角和思维,科学谋划,系统治理。

1借鉴国外在河渠水系保护和治理方面的经验

大运河的载体是水,大运河的根和魂也在水。隋唐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关键的环节就是运河水系如何恢复、保护和治理。过去几十年,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认识上的局限,包括运河在内的水系基本上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和整治,普遍存在生态退化、缺水断流、水体萎缩、淤塞严重、水体污染等问题。这些情况,发达国家在很多年前也曾经历过。国外河流治理的转折是在治河理念上的转变。1938年德国的Seifert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即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基础上,以近自然的工程措施进行河道整治,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H.T.Odum将生态学的概念运用于工程,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于生态学工程措施的认识。这些理念对西方国家水系治理影响很大。恢复自然的生态治理模式、加强景观保护以及文化建设,成为近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等河渠水系治理的根本选择。20世纪50年代末期,莱茵河又黑又臭,鱼虾绝迹,被称为“欧洲下水道”。为改变这种局面,德国利用整体生态理念推进水环境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修复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经过河流综合整治,以莱茵河为代表的德国河流,现在是世界上治理最好和最美的河流之一。美国在河渠修复中,向河道倾倒一些影响河道自然流动及河岸稳定的原木残体或块石,达到改善水文情势、河岸稳定和营造生物栖息地的目的。1990年,日本政府颁布《近自然工法》,改变传统的治河理念,要求治河工程尊重自然的多样性、流域自然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单一目标的河川整治向流域全面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展。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流受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经历了自然河流、防灾河流、侵占的河流、河流公园、近自然河流等5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学习德国和日本等的河流改善措施,并开始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21世纪初,著名的清溪川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在河渠生态保护认识和实践上还落后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期治水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已逐步认识到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理念,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也是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合理规划水源,恢复河流功能

运河是河流的一种形式。河流要有水源,而且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否则就不能称为河流。河南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71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04亿m3。河南的水资源量并不丰富,运河水源的取用,更需要精心规划。隋唐大运河河南段,主要位于河南北部、东部和西部。根据流路和水量大小,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源有洛河、伊河、黄河、沁河、卫河等。其中黄河水资源量最大,伊河、洛河、沁河水资源量较大,卫河水资源量较小。从过境水量来说,黄河保证率较高,但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容易造成运河渠道淤积,但是通济渠离不开黄河水,永济渠也可以利用黄河水。洛河、沁河的水含沙量少,可以直接作为运河水源。利用南水北调进行永济渠生态补水,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常态化供水,引用黄河水可能是永济渠水源的主要途径。引用黄河水,就需要解决好黄河泥沙的淤积问题,关键就是减少引水的含沙量。可行的办法就是在离河不远、引水方便、地势低洼的地方设立沉沙池,让泥沙在沉沙池中沉下来,然后将清水引到运河河道。沉沙池淤满以后用作农田或林地等,择地再开辟新的沉沙池。河渠的生命在于流动,正如人体内血液流动一样,作为运河也不例外。由于河道条件的变化和公路、铁路交通便捷可靠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一定需要恢复通航功能,但是它还有防洪、供水和生态功能等,运河不应该成为与外界隔绝的水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需要根据运河的宽度、水深、坡降等,计算并确定合理的最小生态流量或环境流量。

3树立生态理念,保持河流健康

查看全文

河南特产与地域文化发展及融合

摘要:特产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产品,是一个地方文化习俗的象征,而产品包装不仅有保护商品的功用,它所蕴涵的地域文化特征更能起到宣传的效果。因此,本文以地域文化在河南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为着手点,从包装设计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河南特产包装设计在装潢设计、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及设计细节四个方面与地域文化间的传承、发展及融合的关系,以期实现地域文化在河南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化应用。

关键词:河南特产;地域文化;包装设计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地方特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而且有风景迷人的自然风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因而河南特产也备受人们青睐。然而,纵观河南特产包装设计现状,仍存在统一包装、设计单一,甚至裸包装等弊端,没有充分将地域文化融入特产的包装设计中去,严重影响了河南特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特产包装设计中,既能彰显河南特产的文化特色,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河南特产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地域文化在河南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1.1经济价值

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出发,将地域文化有效融入特产包装优化的过程中,切实改变现存特产包装“一等原料、二等质量、三等设计、四等价格”的局面,从而在提升产品包装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丰富特产包装的文化内涵,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品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设计师对特产包装进行设计的兴趣,促进特产包装设计的发展,为特产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而且能够彰显特产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有效引导特产包装设计的发展走向,提升特产产品的经济价值,为特产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查看全文

河南农村金融供给问题透析论文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破解难题,而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由于担负了为发展三农提供资金、配置资源的重大使命,使得其成为众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河南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大省,农村金融供给更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对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供给进行研究和探讨。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剖析河南农村经济的金融供给现状,寻找当前河南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政府进一步改善河南农业金融的供给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农村金融;金融供给

目前,在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重要的要素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河南省作为中国第一的人口大省,截至2010年,河南省约9000多万人口中约有7000多万生活在农村。为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一直是当地政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增长以及减少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的成立宗旨,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和财政支持,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承担粮、棉、油收购与储备,国家专项贴息扶贫资金投放与管理,落后地区发展经济贷款、贫困县县办工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财政贴息贷款,办理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办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等。

然而,截至2006年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贷款高度集中于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的生产、加工建设所需的贷款投放不足,对于农户的一般资金需求及农业开发,像土壤改良、育种技术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发性项目基本不提供支持。对于农村道路、桥梁、水利、通讯、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等资金需求基本不提供支持。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日渐市场化,涌现出大批经营农副产品和农业科技的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也难于取得贷款。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市场定位也悄然转移,将一些资金用于商业银行涉足的领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只在全省的47个县设有支行。

查看全文

河南省劳动合同范本

劳动合同范本

劳动合同书

甲方性质

地址

乙方性别出生年月

现住址

查看全文

河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综述

本文作者:程丽英工作单位: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目前,河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仅属于中游偏下水平,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也不是十分明显。这一现实状况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受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制约,更受诸如制度、人力资本等生产效率因素的牵制。

一、政策差异因素

发展经济学认为,不发达经济状态的形成与资本短缺有着重要的相关关系,在自然条件、原材料和资本三要素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政策性因素体现出来,国家不同时期政策的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地区投融资规模的差异,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起刺激或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0,把东部作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对非重点投资区域的投资力度也有很大差异。2002年,河南中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12.3%,而湖北为26.4%,湖南为18.6%,山西为21.6%。¹在金融信贷方面,2002年,河南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113元,而山西为7361元,湖北为5730元,全国平均水平为8800元。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新兴的重要融资渠道,但河南的新兴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利用股市和债市融资的能力低,对新兴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与周边其他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到2002年底,河南在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有27家,而同期湖北有53家,湖南有34家,安徽有29家。政策差异导致的投资融资差异,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制度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制度的变革与优化还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经济系统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利用制度变革与优化来降低复杂系统中行为不确定性更显得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较快,不但为企业发展创造了由法律、制度、政策等组成的综合制度条件,而且还在制度变革的最终体现$$市场化进程方面赢得了先发优势。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测算,1997年河南市场化综合指数一度跃居全国第8位。但随着其他地区市场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受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相对加强、投资向国有企业倾斜力度加大、金融部门市场化进展趋缓和向非国有企业贷款比重下降等制度性因素影响,河南市场化位次逐年下降,1999年在全国居第11位,2000年后移至第16位。而周边地区的安徽则从1999年的第16位移至2000年的第9位。非公有制经济是制度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长与发展壮大对市场化进程起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1979)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22.5%,比GDP年均增速高出近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15.2%上升到2002年的近40%,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由不足5%上升到近30%。但在发展非公制经济方面依然存在思想解放不彻底、政策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环境不宽松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人均水平与全国和周边省份相比都有明显差距。2002年,河南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23户,比全国水平少68户,比安徽少113户,比湖北少91户;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5.76家,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0.13家,比安徽、湖北均少3家;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2.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也低于安徽和湖北的水平。科学有效的分配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市场主体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资本、知识参与分配的领域越来越宽,作用也越来越大。河南的收入分配制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宏观收入分配领域和吸引人才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居民个人收入增幅低于经济增幅的问题依然持续存在。1997)2002年,河南GDP年均递增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分别为7.5%和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45.4元,居全国第23位、中部六省第4位,而人均GDP居全国第18位、中部六省第3位。这种反差长期持续存在,将可能重新引发人浮于事、创新和创业动力不足、人才外流、企业活力下降等问题,最终导致对资本重视程度不够,/三外0资金引入受到限制,投资增长乏力,制约经济增长后劲。

查看全文

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是决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河南省近年经济增长较快,但是产业结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无论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产业内部结构,还是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产业高级化和协调程度来看,虽然从时间序列上看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落后。因此,还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本文围绕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基地和原料工业基地的河南省,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层面规划战略的实施,近些年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步入“快车道”,GDP总量迈上4万亿台阶,并持续位于全国第五位,GDP增速持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比较来看,产业结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三次产业构成不断优化

从历年来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9.8%降为2000年的23%①,2017年更是降为9.9%;相应的第二产业比重却由1978年的42.6%上升为2011年57.3%,而后开始下降,2017年降为47.7%;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17.6%上升为2000年的31.6%,2017年进一步增至42.7%。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构成的变化基本符合河南省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经济特征,即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2017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9.6:47.7:42.7,仍然属于明显的“二三一”型。但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又出现了与前些年不一样的变化,即第一产业占比仍然保持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占比由上升转而出现了下降,而第三产业占比加速上升,与第二产业占比差距越来越小。2010年河南省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6、10.9、-17.5,而到了2017年就变成了1.7、7.2、-8.9,这些变化反映出了河南省近些年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

二、产业内部转型态势明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