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7:15: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合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聚合力 合力促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集中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哪个领域、哪个方面或者哪一部分人的和谐,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下大功夫、苦功夫、长功夫;不能仅靠少数人,需要全民行动、人人参与、个个尽责。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就来自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汇聚而成的合力。有了这种合力,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从而不断增进人们之间的团结,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人们之间的团结、整个社会的和谐,又有利于更好地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力量激发出来、凝聚起来,形成更大的合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谐与合力,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谐聚合力,合力促和谐。
和谐社会的实现,是团结奋斗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然而,这种力量还须被激发出来并形成合力。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努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社会能否形成合力、实现和谐,首要的就在于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方向。就像一个乐队,如果各定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就无法演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思想认识和工作精力集中到构建和谐社会上来。
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统一、目标一致,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管理学中有一个公式,即目标方向×工作效率=管理效能。目标不明确,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难以形成合力;有了明确的目标,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重要原则,让人们充分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光明前景,从而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激发干劲;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到实惠,从而感到越干越有奔头,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信心。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的社会。有矛盾和差别,就需要加以化解、消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差别,存在着具体利益的矛盾。对于这些差距和矛盾,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就会引起纷争,影响社会和谐。其实,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逐步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进和谐因素的过程。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自然有利于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班子合力几点思考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班子不同程度存在着形不成合力或合力不强的问题,由此导致基层单位或部门工作的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三个代表”要求的实践和“两个率先”、“两个翻番”目标的实现。领导班子的合力问题是班子建设的重要课题,合力的强与弱、有与无,必然影响到班子功能的发挥,影响到班子绩效的好坏。
一、“合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合力”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领导班子合力就是班子成员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增强班子合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合力是班子工作的基础条件。任何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实际上也就是班子工作的目标。个人目标是集体目标的分解,科学的分解目标与科学的综合目标实际上也体现了工作的整体性与系统性。通过制订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和目标激励机制,把班子成员的工作统一到实现目标,为目标奋斗的合力上来,有合力才能保证目标的一致性。
2、合力是班子成员履行职能的基本保证。班子成员有各自的分工,但分工不分家。他们在履行各自的职能时,心相聚、力相合,班子成员才能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合力就难以履行职能,没有合力就难以保证目标的统一性,就象拔河比赛,不在人多,贵在步伐一致。
3、合力是班子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团结是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团结才有力量,增强班子成员的团结与协作,才能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评判班子建设的好坏,合力如何是关键一条,合力不强的班子,唱功虽好只是花架子,“功力”再强也是发散性的。
形成监督合力 提高监督实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反腐倡廉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要求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这一要求,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着眼大局,拓展监督内容。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也在不断加强,呈现出监督意识越来越强、监督思路越来越清晰、监督途径越来越多样的良好态势。但也必须看到,目前监督工作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这既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反腐倡廉工作要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就必须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进一步拓展监督内容。一是通过监督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监督检查,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二是通过监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应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部署,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大监督力度,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通过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应通过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和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改正纠错制度等,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民主意识,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四是通过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对于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应加强对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防止公共权力滥用。
探索规律,完善监督机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着新情况、呈现出新特点。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提高监督的实效性。从目前监督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看,提高监督的实效性,应在加强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上下功夫,不断完善监督的体制和机制。首先,完善监督的民主机制。把加强监督工作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监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解决好监督者愿意监督、能够监督、主动监督的问题;解决好被监督者不能不接受监督、不敢不接受监督、不得不接受监督的问题。其次,完善监督的运行机制。把完善监督体制和机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用与市场机制相一致、与改革取向相配套的办法完善监督的体制和机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做到能放权的不收权、能分权的不集权、能公开的不“暗箱操作”、能引入竞争机制的不垄断、能靠市场解决的不搞行政干预,等等。第三,完善监督的整改机制。加强监督的目的在于促进改革发展,防止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督要伴随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改革推进到什么领域,监督就要深入到什么领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监督就要着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因此,既要增强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又要切实抓好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的整改,善于从反复出现的问题中发现规律性,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中查找制度上的原因,及时加强薄弱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形成合力,提高监督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督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各种监督尚未充分形成合力,监督力度不够和效果不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不断拓宽监督的渠道,进一步探索提高监督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真正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应把加强党内监督作为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保证,采取措施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和干部选举选任制度,对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特别要解决好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问题;认真实施人大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通过审议核准、民主评议、咨询问政、专题调研等形式,对“一府两院”的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积极开展民主监督,加强与派的沟通协调,广泛征求他们对党政重大事务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监督的热情,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和批评权,疏通群众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参与反腐倡廉活动的渠道;适当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在弘扬正气的同时,积极批评和揭露消极腐败现象,推进监督工作深入开展。
激发活力 凝聚合力
海通公司点检班组2004年度获得了星级班组、先进集体、学习型班组等诸多荣誉,并且实现了点检班零的突破――第一次全年“无异常”,获得“无异常”班组。喜人的成绩得益于部门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来源于班组不断改进的管理模式;更加来自于班组成员团结一心、相互协作的凝聚力。
2004年海通公司对检修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对设备工程师、点检员的重新招聘。点检班组由原有的19人缩减为11人。班组全面负责输煤系统的设备管理工作,承担着设备安全稳定的为机组供煤的艰巨任务。“用更少的人去更好的管理好设备”成为班组的一个严峻课题。针对这个课题,班组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点”的探索――激发活力
点检员作为班组成员,可以看作一个“点”。点检员人员调整后,由原来14个点检员骤降为7个点检员,管理的设备范围还是跟原来一样,点检员几乎都出现畏惧情绪,认为要管理好设备难度太大。如何激活点检员这个“点”?班组在部门的指导下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激发了点检员的活力。
“内因”上,班组从点检员的信心和成就感上进行了深度挖掘培养。
信心培养――要管好设备,点检员畏惧心理必须克服。班组鼓励点检员加强学习,树立信心,加强对班员信心的培养。鼓励点检员,不要畏惧失败,在困难中才能成长,要以学习的姿态去面对困难。班组积极宣扬描绘企业、部门、班组美好明天的蓝图,并肯定其中每位班员所作出的非凡贡献,使班员无论对企业、部门、班组的未来,还是对自身发展的未来都充满信心。
创建“平安江苏”的关键是形成合力
在我省开展“推进最安全地区建设”,开展“平安xx”的创建活动,为实现“两个率先”创造最佳的社会发展环境,给我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下,要在高起点、大范围内建成最平安地区,必须上下左右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为此,要抓好以下八点:
一、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分管还是不分管,都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作执政为民和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而不是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公安政法综治部门的一项业务工作来抓。在领导分工上,既要克服“分工分家”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又要克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治安问题突出时重要,太平无事时次要;‘严打’时重要,‘风头’一过次要”的现象,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之中,做到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坚持创安不动摇。
二、在群众参与度上形成合力。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地区建设的程度决定了创建工作的力度、广度和进度,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
三、在主动履行职责上形成合力。各级综治委都有一批综治委成员单位。这些成员单位如果都能主动地履行职责,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其工作局面就会大不一样。应当承认,有些综治成员单位在履行职责上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是有成绩的,但也有些是挂空名不干事的,强调客观原因多,主动履行职责少。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明文规定,凡是综治成员单位都要把当年开展综治工作的情况作为工作实绩加以总结,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四、在构筑防控体系上形成合力。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地的边际界限、城乡界限、工农界限已经变得很模糊,户籍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因此,如果继续采取过去那一套“各自为阵”、“人海战术”等防控手段来做现在的社会治安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尽快打破条块界限、地域界限,建立治安防控体系大格局,采用先进的技术防控手段,不分白天黑夜,不分陆上水上空中,实行24小时全天控制预防,使犯罪分子置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五、在建立新的运作机制上形成合力。20多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直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条支持”运作机制。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尤其是县市区这一级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许多机构的性质、职能和隶属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县市区大部分有下属企业的系统局公司(即“条”)现在已经改成了股份制企业或者叫控股公司,不再具有过去的领导职能,只是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过去的下属企业不再是隶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条”已经散架。现在所谓的“条”与原来下属单位的链接关系已经分离。作为市县区这个“块”与原来的“条”的关系已经变得很松散,更难以“结合”,而且“块”的职能也与以前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块”对辖区内的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已经由过去的“婆媳”关系变成了现在的服务指导关系。因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而作出新的调整。
激发活力 凝聚合力
海通公司点检班组2004年度获得了星级班组、先进集体、学习型班组等诸多荣誉,并且实现了点检班零的突破――第一次全年“无异常”,获得“无异常”班组。喜人的成绩得益于部门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来源于班组不断改进的管理模式;更加来自于班组成员团结一心、相互协作的凝聚力。
2004年海通公司对检修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对设备工程师、点检员的重新招聘。点检班组由原有的19人缩减为11人。班组全面负责输煤系统的设备管理工作,承担着设备安全稳定的为机组供煤的艰巨任务。“用更少的人去更好的管理好设备”成为班组的一个严峻课题。针对这个课题,班组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点”的探索――激发活力
点检员作为班组成员,可以看作一个“点”。点检员人员调整后,由原来14个点检员骤降为7个点检员,管理的设备范围还是跟原来一样,点检员几乎都出现畏惧情绪,认为要管理好设备难度太大。如何激活点检员这个“点”?班组在部门的指导下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激发了点检员的活力。
“内因”上,班组从点检员的信心和成就感上进行了深度挖掘培养。
信心培养――要管好设备,点检员畏惧心理必须克服。班组鼓励点检员加强学习,树立信心,加强对班员信心的培养。鼓励点检员,不要畏惧失败,在困难中才能成长,要以学习的姿态去面对困难。班组积极宣扬描绘企业、部门、班组美好明天的蓝图,并肯定其中每位班员所作出的非凡贡献,使班员无论对企业、部门、班组的未来,还是对自身发展的未来都充满信心。
民间合力习俗管理论文
“寒食春过半,花浓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睛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1)这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一首诗。诗所谈及的禁火、改火、斗鸡、争球等活动正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节俗事项。
寒食节,因人们在节日期间不动烟火、吃冷食而得名。节期一般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关于寒食节的来历,自古就有许多说法,至今研究者们仍然各抒己见。我们姑且绕过这个问题,只将注意力放到寒食节形成以后的发展演变上,透过它的兴衰来看一下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互动关系,及其对这一习俗发展演变的影响。民俗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轨范性,在不断的重复中,俗民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民间力量,就是指这种俗民对于约定成俗的事象进行自觉维护的力量。而官方力量则是指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民俗事象所施加的作用力。
寒食节最早被明确记载当是两汉之际桓谭的《新论》,该书卷11《离事》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2)此后一直到北朝时期,从记载来看,寒食的这段历史其实就是它被官方不时禁断的历史。《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周举做了并州刺史后,作吊书,到子推庙中,“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3)曹操也因“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而下令“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4)《晋书·载记第五》提到后赵建平年间,雹起西河介山,中书令徐光将之归因于“去年禁寒食”引得“群神怨憾”而“怒动上帝”。结果石勒只得“允并州得寒食如初”(5)。《魏书·高祖本纪》记载延兴四年二月辛未,也曾禁断寒食。到了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又“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6)。
从周举到魏高祖,对于寒食习俗无不加以反对,并在行动上采取禁断的措施。这主要是他们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一般人道主义出发的结果。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得以延续的保障,而在任何社会中,劳动者又都是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生产工具水平较低的状况下,人口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我国东汉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人口相对较少,尤其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争,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兵源又急须补充,造成了人口不足敷用的状况十分严重,也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统治者们看来,由于禁火寒食而造成人员的减少实在是不应该也是不必要的,周举和曹操更清楚地指明了在冬天长时间禁火寒食的弊端,周举说是“岁多死者”,曹操则说“老少羸弱”“有不堪之患”。它“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不人道,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有害而无利。我们说,以周举、曹操、石勒和魏高祖为代表,在东汉到北朝时期就形成了移易禁火寒食习俗的官方力量。
但官方对于寒食习俗的否认态度和采取的禁断行动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寒食习俗自觉维护的民间力量在官民双方的对抗中居主导地位,以致于官方也不得不做出些让步,对这一节俗活动进行有限的承认。官方所以妥协的原因,除了当时的统治无力外,从《晋书》的记载来看,更主要的是出于统治者与民众共同的心理素质,即对于违犯禁忌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恐惧。禁火寒食在性质上讲是一种禁忌。当时禁火寒食的民众视介子推为神灵,这个神灵是“不乐举火”的,如果人们不禁火,就违背了神灵的意图,导致冰雹之灾,而冰雹的危害甚巨,尤其对农业生产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颗粒无收,这对一个农耕为主的群体自然不是小事,禁火寒食的意义就是希冀用这个手段来防止冰雹灾害的发生,从而保证一年有个好收成。正如郭于华在《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一文中所说,“民间仪式主要是作为生存的技术而存在的,其遵循的是一种生存的逻辑”(7),禁火寒食对当时这一带的民众来说即是如此。一方面它使人们在行动上力图避免犯忌,虔诚地信仰着他们心中的神明——介子推,严格地遵守着禁火寒食的规矩,不敢马虎;另一方面则在思想上常将不良后果的产生归因于!
犯忌。这样的观念及其逻辑推理的结果很显然也已影响到生长在这个社会中的统治者,因而作为其中一员的徐光才会认为冰雹的发生是“去年禁寒食”造成的,后赵的最高统治者石勒也才会发出“倘或由之而致斯灾乎”的疑问。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曹操那里旗帜鲜明地要禁断的寒食禁火习俗到了石勒那里,是去是留就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石勒思考斗争的结果是部分保留,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民间力量通过其影响下的同样是“俗民”的统治者取得了对该统治者所代表的官方力量某种程度的胜利。
纪委协助党委 增强反腐合力
2006年3月,重庆市委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的实施办法》。一年多来,《实施办法》贯彻执行情况怎样?10月中旬至下旬,市委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项督查。督查表明,各区县和市级部门贯彻执行《实施办法》抓得紧、作风实、用得好,对落实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促进落实总书记对重庆工作的“314”总体部署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贯彻执行中表现出了三个鲜明的特点:
党委:领导坚强,保障有力
各级党委(党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领导。
1、切实承担反腐倡廉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及主要负责人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反腐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做到把反腐倡廉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自1998年以来,市委坚持以责任制为抓手,坚持市级领导分工包项当年反腐倡廉、治本抓源头工作,形成全市上下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黔江等区从去年起坚持开好布置会、汇报会、督查会、总结会,推动反腐败工作顺利开展。问卷调查显示,对“党委对纪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情况”评价为“好”和“很好”的占被调查对象的91.66%;问卷18个方面、432个选项中,认为“好”和“很好”的占总选项的86.11%。
2、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围绕抓好“龙头工程”建立制度,创新机制。南岸区委创造的领导责任、任务分工、方案措施、工作制度、考核追究“五步落实法”受到中央纪委肯定。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出台了本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多数区县突出考核重点,强化了责任追究。去年3月至今年9月,全市查办责任追究案28件,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36名。
3、支持和保障查办案件工作。各级党委(党组)高度重视和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秉公办案,大多数区县和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工委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坚持阅批信件,及时听取大要案情况汇报并认真指导,做纪委的坚强后盾。最近全市公开处理并通报的十个典型案例,更集中反映了市委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坚决支持和保障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鲜明态度。4、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今年上半年换届后,区县新任纪委书记全部实行了易地交流任职,领导班子年龄梯次结构更加合理、学历层次显著提高,整体功能明显增强。60%的区县纪委增设了效能监察室,不少区县党委积极帮助纪检干部“充实起来、武装起来、流动起来和提拔起来”,增加编制和内设机构,更加注重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大担提拔使用纪检干部。涪陵区委今年提拔8名纪检监察干部,交流2名常委到重要部门任“一把手”。
社区党建 打造“聚合力”
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党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整合各方资源、聚集社会力量。北京朝阳区委提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直接体现在“整合力”、“动员力”、“组织力”上——
越来越多的党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后,基层党组织如何凝聚他们、服务群众?
新建住宅小区纠纷不断,基层党组织有没有本事“挑头”管事,协调各方?
社区治安难管、基建投入太大、党员没有活动场所,基层党组织用什么办法整合资源,当好“组织员”的角色……
北京市朝阳区委认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整合力”、“动员力”、“组织力”就是战斗力。2003年起,重在培养基层党组织这三种“力”的“聚合力工程”,在全区实施。
“拓面提质”呼唤“聚合力”
增进班子团结,提升领导合力
团结就是合力。合力是活力的基础。唯有团结,才有稳定;唯有团结,才有发展;唯有团结,才能振兴。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维护团结的高度觉悟,要有抓好团结人的魅力,要有善于团结的真实本领。加强团结,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
一是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坚持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对集体讨论的重大问题,坚持班子内部的平等,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实施正确的集中,坚决克服没有民主的独断专行和没有集中的软弱涣散。要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个人分工关系。一方面,每位班子成员都要从本部门的工作大局来考虑自己所分管的工作,不能把自己分管的工作领域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能把分工作为“分权”,在自己的“自留地”抛开集体领导;另一方面就是要支持个人大胆工作,创造性的工作,争做勇挑重担的好干部,特别是对一些棘手的工作,热点问题要敢做、敢为、敢负责任,而不上交矛盾。
二是个性与党性的关系。个性必须服从党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讲党性、讲正气、讲大局、讲原则,绝不能为了个人得失和小团体利益而相互制约,拉帮结伙。在非原则问题上,要讲风格、讲胸怀,克已让人。为人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做工作不可能都预测得很准,对同事之间的失误,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帮助其改正错误,不能逮住别人一点小事不放。班子成员之间,克制是一种修养,谦让是一种美德;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关系就会日益融洽。
三是做人、做官、做事三者之间的关系。郑培民同志有一句名言:“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做官做事首先必须学会做人。作为领导干部,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最根本的要靠自己的人格力量,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和修养。做官,是为了做事,为民谋利益、为事业发展不懈奋进、不懈拼搏、不懈奉献,是做官的天职。做人要有底线,要知道什么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做了不该做的事就突破了底线,人格就会受到玷污。做官要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党性原则、人民利益至上原则、顾全大局原则、谋求发展原则。做事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标准。做人要“留下好形象”,做事要“留下好业绩”,做官要“留下好名声”。
四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自我批评更具有基础性,真正解决问题的最终还是要靠自我批评。没有诚恳深刻的自我批评,批评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开展批评要结合实际着力引导被批评者的自我批评,把握批评的尺寸。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一个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既善于从别人的批评中吸取营养,又注意从批评别人中省察自身,从而使批评真正成为一个共同进步和防止同志犯错误的良方妙药。
五是清醒与糊涂的关系。“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是清醒前提下的糊涂,是大智若愚,不是真糊涂,而是大聪明。领导干部要搞好团结,共谋发展,就要做到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清醒,不仅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要清醒,在生活上、作风上也要明白、清爽。糊涂,不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而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在无伤大雅的小节上、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糊涂一点,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是最大的清醒,否则就可能激化矛盾、影响团结,最终酿成真正的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