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海岸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7:1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河口海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河口海岸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重要聚散地带。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导致严重的环境变异、资源破坏,对区域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流域高强度开发对河口和邻近海岸带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的河口海岸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入海泥沙量急剧减少;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滨海湿地丧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低海岸的严重威胁。为此,开展河口海岸环境变异的研究,为解决国家目标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无疑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河口海岸人类活动环境变异资源利用巨大挑战
引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地质的)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区的压力。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加上全球变化、全球变暖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生存质量构成严峻的威胁。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是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纷纷提出了研究目标、计划和治理对策[1—3]。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4]。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河口海岸面临的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重要聚散地带。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导致严重的环境变异、资源破坏,对区域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流域高强度开发对河口和邻近海岸带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的河口海岸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入海泥沙量急剧减少;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滨海湿地丧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低海岸的严重威胁。为此,开展河口海岸环境变异的研究,为解决国家目标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无疑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河口海岸人类活动环境变异资源利用巨大挑战
引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地质的)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区的压力。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加上全球变化、全球变暖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生存质量构成严峻的威胁。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是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纷纷提出了研究目标、计划和治理对策[1—3]。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4]。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我国河口海岸现状研究论文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4]。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1挑战之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剧减少
河口是流域物质入海的必经之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陆地的物质流一水、沙、化学物质,通过这个通道输送海洋[5]。在河口和邻近海岸陆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质是海岸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估算,每年由陆地进入海洋的物质约有85%是经河口搬运入海的,可见,河口在陆地物质入海中起着重要作用。陆海物质交汇、咸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其中,入海泥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河流入海物质在口外的扩散,形成的冲淡水飘浮在盐水层上面,形成河口锋,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我国主要河口与世界上其它许多河口一样都面临着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现象。全球入海的泥沙总量为180一240亿t/a[6],在50~80年代,我国河流每年挟带20亿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人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占80%左右。黄河过去年输沙12亿t,素以多沙称著于世。黄河在1960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截流出现第一次断流,之后,自1972年起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图1),1997年利津水文站就断流13次,累计226天,河口330天无水沙入海。黄河的断流导致入海泥沙锐减,近几年的黄河来沙仅相当于50年代的l/6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不到2000万t。
长江年入海泥沙在70年代以前近5亿t,近30年来入海泥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图2),9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l/3,比80年代减少21%,到2000年入海泥沙为3.4亿t。而长江的入海径流5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并没有减少的趋势。
莆田市红树林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对1995年以来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种植红树林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莆田市红树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莆田沿岸红树林保护与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莆田;红树林;人工种植;宜林区
红树林为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据调查,全世界25%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带均有红树林生长,约有24科30属83种(包括真红树和半红树)。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省沿海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北界为福建省北部沿海的福鼎县,北纬27°02′。福建省红树林种类有15种(包括引进种类),其中5种为半红树林植物,在地域分布上,莆田原生红树林只有一种为秋茄[1-7]。
中国的红树林已属于濒危森林资源,因而林业和海洋主管部门已经在红树林较多的港湾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各5个,县市级8个自然保护区。从红树林资源日趋衰退和大量适宜种植红树林滩涂急待绿化的现状出发,以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需要,开展大规模的红树林造林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1995年以来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种植红树林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莆田市红树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莆田沿岸红树林保护与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莆田市红树林现状
1.1莆田市天然红树林分布概况
莆田市红树林现状及宜林区研究
摘要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对1995年以来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种植红树林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莆田市红树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莆田沿岸红树林保护与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莆田;红树林;人工种植;宜林区
红树林为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据调查,全世界25%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带均有红树林生长,约有24科30属83种(包括真红树和半红树)。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省沿海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北界为福建省北部沿海的福鼎县,北纬27°02′。福建省红树林种类有15种(包括引进种类),其中5种为半红树林植物,在地域分布上,莆田原生红树林只有一种为秋茄[1-7]。
中国的红树林已属于濒危森林资源,因而林业和海洋主管部门已经在红树林较多的港湾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各5个,县市级8个自然保护区。从红树林资源日趋衰退和大量适宜种植红树林滩涂急待绿化的现状出发,以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需要,开展大规模的红树林造林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1995年以来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种植红树林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莆田市红树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莆田沿岸红树林保护与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莆田市红树林现状
1.1莆田市天然红树林分布概况
发展海洋经济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经验
(一)陆地产业先行。日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特点,可称为陆地产业现代化先行。即在大规模开发海洋、建立近海产业集聚区之前,陆地原有产业区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临港工业是海岸地区产业发展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形成海洋经济区域。并以大型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海洋技术进步、海洋产业高度化为先导,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近畿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由产业集群发展到地方集群,以海洋相关技术为先导,集中地方优势,开展适合本地特点的海洋开发。
(二)交通运输先行。交通运输业是日本海洋经济依托的重要支柱产业。相当多的港口或机场建在填海建造的“人工岛”上。有数据显示,日本投入运营的大型人工岛多达15个,仅次于美国而名列全球第二。建造这些人工岛的初衷,大都在于扩展交通运输产业之“锚地”。另外交通作为海陆产业集聚区联络及互为依托的纽带,无论是人工岛,还是固有的小岛,链接陆岛的交通运输建设都先行于产业集聚区的创建。依托海岛的产业集聚区,机场、铁路、公路、轮渡码头等“立体”交通设施一起上。
(三)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成为开发重点。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地处江海接合部,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外通大洋、内连深广经济腹地的突出优势,因而往往成为世界顶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祥之地,成为各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如,位于美国哈得孙河口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纽约及其享誉世界的河口岛屿曼哈顿,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口的工业重镇新奥尔良,位于英国泰晤士河口的全球级世界城市伦敦,位于荷兰莱茵河口的鹿特丹,位于埃及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以及位于中国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和香港等。
(四)重视科技支撑作用。美国现有海洋类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聘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亿美元。政府针对不同的海洋发展项目重点、有针对性地投资建设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海洋资源为依托兴办了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园区,如在密西西比河口区和夏威夷开办的两个海洋科技园。日本依靠科技力量,海洋开发向纵深发展,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土木工程、船舶修造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海水淡化等,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
(五)积极鼓励私营企业投资海洋领域。美国注重与私营企业主合作,将海洋经济发展一切可调动的因素联系到一起,保证了开发推广的资源、资金、服务和市场。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采用“官民合作”体制,无论从建造沿海人工岛,还是连接海洋产业集聚区的大众交通,大多采取官民合作与合资形式。如关西空港及其人工岛在建造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民间投资,由此形成了一个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投资于一身的合股公司。通过多方合股,不仅减轻了政府筹资困境,而且确立了一种混合所有的企业制度,由此大大拓展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也提高了国有资本运行效率。
河流下游治理分析论文
一、黄河口的南迁史
1、公元前3000年黄河自天津入海(北纬39°)。
2、公元前602年黄河自河北省黄骅入海(北纬38.5°)。
3、公元11-1048年黄河自山东利津入海(北纬37.5°)。
4、公元1194年黄河自淮阴入海(北纬34°)。
5、公元1855年黄河自山东省利津入海(这条流路至今仍稳定)。
船舶工业发展探索
焊花四溅、桩机隆隆。在灌河口大咀码头一片开阔的河岸边,一艘长近150米、高21米的在建巨轮轮廓初现。“这是一艘1.68万吨的海洋钻探平台轮,价值近2亿元,目前已经完成了船体框架,正在进行前后舱楼的构建,到今年8月即可扬帆远航!”恒成船业副总吕明告诉笔者,目前恒成船业在建共有4艘万吨轮,其他3艘分别为一艘2.25万吨级和两艘1.8万吨级,这4艘万吨轮都将在今年完成建造。
从灌河河岸到灌河入海口,恒成船业、红旗船业、宏冠船业、名洋船业、五洲船业和利通船舶、海中洲船业、东方船业等16家船舶企业依次排列,原来寂静、荒芜的河滩海岸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在这里,船舶工业实现了由零到百亿元投资的汇聚。
船舶工业从零起步
船舶工业包括船舶建造、修理、拆解三个方面,是大型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先导性强、资本与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同时,也是航运业、港口业、渔业、海洋工程、军工海防的重要基础。因此,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船舶工业常常被作为沿海城市发展临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重点。
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有着170公里海岸线的沿海港口城市,我市的船舶工业起步较晚。在2006年5月灌河恒成船业第一艘万吨轮造建开工之前,近海船舶制造企业仅有1家,内河造船企业只有5家。造船总吨位2.4万吨,在建最大船舶仅5000载重吨,年造船仅数十艘,产值仅几千万元。
此外,作为全国重要枢纽大港,在今年3月连云港中远船务启动之前,我市港口尚无一家成规模拥有干船船坞的船舶修理厂,进出港3000吨级以上的2000多艘船舶更不能及时就近进坞修理,不仅流失了至少8000万元以上的维修费用,更削弱了港口服务功能,影响并制约了港口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以监测先行,力求准确掌握入海污染物总量及*污染的状况,为行动计划的执行及滚动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出发点,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碧海行动计划各阶段的实施效果为主线,结合*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需求和已有的监测基础,优化选择相应的监测站位,合理安排监测项目和程序,制订科学的监测计划,为*碧海行动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与此同时,要面向新世纪、面向现代化,掌握和利用遥感、自动检测等先进的技术,逐步实现监测手段现代化,更有效地掌握*水环境的时空变化。
第一节*-*年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建立、启动*碧海行动计划的环境监测程序,完成监测站位的优化调整;
监控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评价陆域入境河流、重点陆域污染源入海河口、海上污染源以及入海通量控制断面的水质状况,初步掌握可控入海点源与非点源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开展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监测的试点工作;
红树林建设规划与工程技术措施
摘要:红树林是以红树植物为主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具有保护海岸、净化海洋等价值。本文简要分析了宝安区红树林建设规划思路与建设内容,围绕造林树种选择、采用红树林种植恢复技术、造林后维护与管理技术措施三个层面,探讨了红树林建设规划的工程技术措施,以期为红树林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树林建设;生态防护带;人工造林;生态恢复;宝安区
宝安区红树林建设范围涵盖深圳市西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部、宝安中心区双界河河口南部与茅洲河河口北部,是“两纵三横”建设规划中西部活力海岸带与深圳滨海公共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沿海红树林生态防护林带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构建生态保护示范窗口,更好地巩固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
1宝安区红树林建设规划思路与建设内容分析
1.1规划思路。通过针对宝安区现有红树林湿地资源与宜林滩涂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拟在规划期内采用人工造林措施建设面积为473.87hm2的红树林,补植套种红树林面积57.41hm2,并建设海上田园、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前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茅洲河河口红树林湿地公园等红树林主题公园,计划将于2025年在宝安区内形成组成合理、结构优化、景观优美、功能稳定的红树林生物群落,构建沿海红树林生态屏障。在具体建设思路设计上,主要结合宝安区西部沿海岸线规划情况与现有红树林地、海岸滩涂资源,以建设特色滨海公共岸线作为规划目标,构建“一带、三区、多点”的红树林安全格局。其中“一带”是指广深沿江高速海岸线红树林防护带,“三区”包含空港新城红树林恢复区、西湾红树林景观提升区与宝安中心大铲湾红树林景观建设区,“多点”则涵盖四大红树林主题公园、双界河河口、机场外排洪渠等建设节点。1.2建设内容。1.2.1红树林保护工程。1)建设四大红树林主题湿地公园,其中海上田园建设内容包含修缮现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红树林观赏栈道,丰富现有生态文明展览栏、普及红树林生态文化;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集中在园建工程方面,未来将逐步完善公园内部的景观区、观鸟屋等基础设施,丰富红树林文化宣传教育设施;前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主要针对园内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计划修建架高的木栈道系统、完善各项解说设施,以此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茅洲河河口红树林湿地公园建设木质观赏平台、红树林监测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满足公园后续运营需求。2)以四大红树林主题湿地公园为核心建设自然学校,完善教室基础设施、组建志愿者团队,向市民普及生态文明知识。3)完善红树林管护工作,包括建立红树林保护小区、落实责任制与考核机制,完善各级河长制,并探索红树林保护管理与效益补偿制度。4)大力宣传湿地文化,包括组织开展环保活动日教育活动、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完善宝安红树林生态标识系统建设等。1.2.2红树林恢复工程。受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深圳市部分天然红树林已逐步萎缩、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需科学采取人工调控手段帮助红树林湿地恢复其生态功能、提升红树群落结构的复杂性[1]。一方面,采用人工造林技术措施建设沿江高速红树林防护带、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机场外排洪渠区域。另一方面,针对四大红树林主题湿地公园、福永收费站南侧河道、机场外排洪渠北岸、双界河河口等区域,宜选取适宜红树林树种开展补植套种工程,系统优化红树林结构群落。
2工程技术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