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6:33: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黑社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黑社会

不容回避的“黑社会”

黑社会,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它是暴力、野蛮、血腥的代名词。黑社会犯罪组织是有组织犯罪的最高形态,它是一种独立于正常社会、具有反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严密的组织形式的犯罪团体。有组织犯罪不但人数众多,而且有严密的组织性,其组织化程度已达到一个“小社会”的程度,因而其危害是极大的。黑帮、黑道的恐怖活动似乎成了人类进程中的浊重低音。从西西里岛渗向全世界的黑手党,到美国的三K党、到东方最大的黑帮日本山口组,再到香港的三合会、台湾的竹联帮,无不在向人们昭示着这一不容回避的事实。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黑社会组织,也在努力地变换着他们对抗的方式。因而在1985年,联合国大会就宣称:“黑社会犯罪已成为世界三大犯罪灾难之一。”犯罪学家们预言:21世纪,集团性犯罪向黑社会发展,将成为“四大犯罪趋势之一”。

以往人们大多是在国外的一些电影、电视中认识黑社会的,通过对张子强的世纪审判,人们突然发现,黑社会原来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其实在这场“全球性的瘟疫”面前,中国也不能幸免。以常德银行运钞车抢劫案为代表,可以视为国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升级为黑社会组织的最新标志。

虽然清剿黑社会曾是新生中国的一大创举,旧社会黑帮销声匿迹。但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一些黑社会势力正在一些地方悄然形成。据公安部专家分析,我国黑恶势力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受历史传统的影响。黑社会在我国曾经根深蒂固,它如同一颗毒瘤藏在社会的肌体里,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恶性发作,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二是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转型期,新旧文化的冲突,势必引起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紊乱,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和犯罪发生。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中,经济管理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黑恶势力有溺生发展的空间。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和海外黑社会犯罪的侵蚀,成为滋生这一犯罪形式的“肥沃”土壤。这些海外黑势力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如香港的“14K”、澳门的“和东安”、台湾的“竹联邦”、“四海帮”等,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大陆发展组织。四是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社会管理失控,给黑恶势力滋生的机会。五是法律法规仍有不完备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打击的力度;同时执法协作不到位,造成一些涉黑涉恶案件被降格处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据研究黑社会问题的南京大学教授蔡少卿估计,中国目前黑社会成员至少有100万人。从国内的这些黑恶势力犯罪的形式来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取暴力、恐怖手段,肆无忌惮地杀人、抢劫、绑架人质、强奸污辱妇女、敲诈勒索、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二是作案手段凶狠残暴,令人发指。三是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甚至,对抗党政机关。四是不择手段暴敛财物,疯狂攫取经济利益。他们还往往以暴力或行贿手段,占据某些行业,非法垄断经营。在一些地方,如果没有黑恶势力的允许,建筑工地就不能开工,娱乐场所就无法经营,市场就无法营业。五是充当打手、杀手。他们有的专门看护地下赌场、色情娱乐场所,充当保镖;有的插手经济纠纷,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替人催款讨债;有的干扰司法公正,充当“地下法庭”,替人摆平事端。六是境外黑社会渗透加剧,内外勾结跨境作案。一些境外黑社会分子潜入内地,网络地痞流氓,发展组织,进行走私、贩毒、偷渡、拐卖人口、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诱发刑事犯罪升级。

查看全文

黑社会犯罪研究论文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与腐败联姻的成因分析

首先,从黑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来看,他们需要权力的庇护。在我国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保护伞”,它并非法律概念,而是政治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阻止对黑社会性质组织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查处的行为,也即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庇护行为。黑社会性质犯罪跟腐败为什么会这么紧密联系在一起,究其成因,可以说腐败的庇护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生存保障。

各种类型的犯罪团伙和集团要生存、要发展,必然挖空心思向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渗透,编造“关系网”,寻求“保护伞”。一些地方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在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并逐步完成罪恶的“原始积累”后,就会不甘于地下,开始直接向经济、政治领域渗透,寻求新的发展。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来讲,在经济领域,他们注定不可能公平地从事正当经营,而只会采取种种非法手段(诸如走私贩私、倒卖枪支、贩毒、拐卖人口、弄虚作假搞行业垄断等)去迅速攫取暴利。而要使这些非法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或为之提供足够的掩护,也只能借助于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

历史证明,罪恶的力量一经得到合法权力的翼护,就必然会形成“权威”。而无论合法还是非法的“权威”,一经形成,社会就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和效力。大多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深知“两手都要硬”:一手要心狠手辣,一手要寻求“保护伞”,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才能坐稳江山。第一手不硬难于敛财起家,第二手不硬难于长期立足。在这些“官人”的暗中照应下,一些地方的黑社会组织获得了宽松的生存环境,“借树蓄阴”,“茁壮成长”。浙江苍南以许海鸥为首的“托运部”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就设立了专门从事拉拢腐蚀干部的“公关部”,其负责人张明清对当地党政各部门的主要领导的阅历、爱好、社会关系、家庭情况烂熟于胸,一天到晚忙于迎来送往、请吃行贿、歌舞娱乐,腐蚀了一批干部。

国家干部尤其是政法干部为何心甘情愿替黑社会充当“保护伞”?主要是利益驱动和情惑。现今社会人们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享受为很多人所期盼。国家干部做为有权阶层很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手中握着权力却只能得到相对“微薄”的工资,面对花花世界却不能得到应有的物质和精神满足。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心理作用下,这些人群在外界诱惑下就很容易丧失抵制力,一旦尝到甜头也就欲罢不能,一部分人群甚至会主动想方设法得去进行权钱交易,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从腐败分子的物欲膨胀心理来看,黑社会组织的“孝敬”正好填补了其欲壑。而部分腐败分子还需要黑社会组织这样的隐形杀手为自己的权力发展扫除障碍。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编织“关系网”的手法也非常原始却非常有效,主要靠钱色牵针引线。部分思想变质、品行败坏、生活堕落的干部极容易被黑社会犯罪集团的“糖衣炮弹”所俘获。

一些蜕化变质、腐败堕落的党政干部和政法干警往往一拍即合,黑社会势力一经得到“保护伞”的翼护,就无异于与腐败分子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从而筑起一道逃避法律制裁的屏障。正是在各种“关系网”和“保护伞”的推波助澜、助纣为虐作用下,一个个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集团才得以横行城乡,危害一方,为非作恶,肆无忌惮。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了腐败现象的蔓延。许多参加“反黑”工作的司法办案人员愤愤坦言:哪里的黑社会性质的恶势力猖獗,哪里的腐败现象就严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滋养,相互勾结,相互利用,严重破坏了社会治安。

查看全文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问题综述

摘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黑社会性质组织”所作的立法解释因存在诸多缺陷而不适应我国当前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需要。要划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单位犯罪的界线,必须根据组织从事的犯罪活动是否具有长期性、是否具有暴力化倾向、参加犯罪活动的成员范围、犯罪活动的危害范围的大小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完善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罚措施应从加大法定刑的幅度、提高法定最高刑、增设财产刑、规定单证责任倒置制度、细化资格刑的配置、对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从重处罚、对涉黑犯罪增设特别的刑罚裁量与执行制度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单位犯罪财产刑资格刑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犯罪率也急剧上升。与犯罪率急剧上升相对应,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也日益猖獗并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随着我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也日益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黑社会性质组织应该如何界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单位犯罪应该如何区分?怎样才能真正有效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肯定会影响司法机关打击该类犯罪的效果。鉴此,笔者下面拟结合重庆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一些个案对这几个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对完善我国的刑法学理论与指导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如何界定

根据1997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94条的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组织。笔者认为,该定义最大的缺陷是过于笼统,没有充分揭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1)该定义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的描述过于抽象,特别是以“有组织”一词来描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既违反了下定义的基本原则,也缺乏可操作性;(2)该定义没有充分揭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征,难以准确区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犯罪集团等之间的界线。(3)该定义对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描述过于简单,未能充分体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基本性质。

鉴于1997年《刑法》第294条的定义存在上述明显的缺陷,2000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第1条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1)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2)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3)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4)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大肆进行敲诈勒索、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与1997年《刑法》的规定相比,《解释》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进行了明确化、细致化,有利于打击我国港、澳、台地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渗透到祖国内地的犯罪活动。但是,《解释》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特别是其中的所谓“‘要有保护伞’的规定”,⑴极大地制约了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力度,甚至造成司法纷争。⑵为此,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黑社会性质组织”又进行了立法解释,明确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形成了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2)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3)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4)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与《解释》相比,上述立法解释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明确规定“有保护伞”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选择性特征;(2)进一步明确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3)新增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特征——控制性或影响性。

查看全文

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司法认定

〔摘要〕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司法认定主要是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判断。黑社会性质组织基本特征包括组织特征、行为特征、经济特征和非法控制特征。目前,由于《刑法》对这些特征规定得比较笼统,导致司法实践中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认定比较困难。为此,在《刑法》规定和有关司法解释的框架下,结合司法实践积累的经验,应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基本特征准确认定,揭示黑社会性质组织基本特征的各种表现,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组织特征;行为特征;经济特征;非法控制特征;司法认定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由此我国进入了扫黑除恶的关键时期。2018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了《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出黑社会性质组织应同时具备“组织特征”“行为特征”“经济特征”和“危害性特征”,但实践中许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这些特征不很明显。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在把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扫黑除恶的现实需要,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作出准确的司法认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贯彻党中央精神,进一步依法严厉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犯罪。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组织特征的司法认定

黑社会性质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集团,具有犯罪集团的共同特征〔1〕,同时,作为一种高级的犯罪集团,又具备独有的特征。黑社会性质组织是黑社会组织的雏形,比黑社会组织危害程度小〔2〕。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有多方面的表现。(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结构较为稳定。首先,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所形成的组织,与一般的共同犯罪人员结合形成的团体组织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共同犯罪多为临时性组合,犯罪活动结束后团体就解散,组织随意而不严密;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所形成的组织结构严密而稳定,可长时间存续,不会随时成伙、随时解散。其次,黑社会性质组织在吸纳成员时有严格的标准,成员加入后需将组织活动视为其“职业”,尤其是对于“骨干人员”,不允许其随意加入或退出组织,各项活动均受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严格管控。再次,黑社会性质组织发展时间较长,犯罪活动频繁、突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形成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雏形是犯罪团伙。当这些犯罪团伙具备一定实力后,就会试图对社会进行非法控制,最后逐步演变为黑社会性质组织。(二)黑社会性质组织参与人数较多,组织内部分工明确。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规模通常较大,组织成员一般都在10人以上,其内部等级森严、分工明确。成员一旦加入,必须各司其职、不得越级。组织内部一般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为组织者,是具有绝对领导地位的“老大”;第二级别是入会较早、资历较深、贡献较大的“骨干人员”“积极分子”;第三级别是入会较晚、经验不足的“马仔”。组织成员做事需逐级上报,不得越级,一旦越级就会遭到严厉惩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积极参加者的地位不同,一般有严格的等级,有明确的座次和地位,在组织内部各个成员有固定的称谓。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之前的负责人称“组织者”,形成以后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负责人称为“领导者”〔3〕。(三)黑社会性质组织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由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严密稳定,等级森严,多从事比较严重的违法犯罪活动,所以其对成员管束极其严格。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家庭、普通单位一样往往有自己的“家规”和“单位章程”。这一要件可以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参考要件。(四)黑社会性质组织往往存在性别歧视。由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存在极端暴力危险性,因而绝大多数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员为男性,且十分排斥女性。即使有女性成员,黑社会性质组织一般不会让其触及犯罪组织的核心活动,只是指派她们从事一些渔利的相关活动。黑社会性质组织中女性的地位极低,经常被作为“物品”进行交易,组织内部对女性成员的打骂凌辱也十分常见。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司法认定

查看全文

小议黑社会性质犯案的判定

我国刑法第294条规定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为了更加准确地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2000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又作出了《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这无疑对于司法实践中审理此类案件,正确适用法律是非常有益的。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解释》对刑法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发展组织成员”、“包庇”、“纵容”等作了具体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处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时,仍然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理论与实践上的难题。

一、黑社会组织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

我国刑法分则第294条中第1款和第2款分别出现了“黑社会性质组织”和“黑社会组织”两个不同概念。对此,应该如何理解并准确加以区分?我们认为,黑社会组织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刑法在同一条的不同款中使用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两个词,表明立法者强调两者应该是在严格区分的意义上加以适用。

(一)黑社会组织

目前,国内外对如何界定黑社会组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际社会一般把有组织犯罪认定为黑社会犯罪,二者的含义基本上是统一的。1991年10月,莫斯科有组织国际研讨会文件在论述有组织犯罪的基本方面时指出:有组织犯罪是指由故意犯罪者操纵和控制的、组织相对稳定、具有社会控制之防护体系的犯罪集团通过暴力、恫吓、腐蚀和大量盗窃等违法手段实施的犯罪活动。

总结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规定和理论,黑社会组织一般都具备下列特性:

查看全文

黑社会性质犯罪管理论文

摘要:黑社会性质犯罪在我国已呈现出恶性发展之势,对我国社会治安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由于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影响,国内新旧体制转换中社会制约机制的相对弱化和基础工作的薄弱、家庭和学校教育失当及预防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疏漏,导致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正呈现出一种向恶性发展、高级形态演化,并在局部地区向国际舞台迈进的态势。黑社会性质犯罪已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及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当前危害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为加强对此类犯罪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遏制其蔓延发展,不使其形成气候,是全国公安机关一项紧迫而严峻的任务,本文对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以战略和战术上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特点:发展趋势;防控措施;

“黑社会”一词,近年来在我国已渐渐被人们所熟悉,不仅仅是因为通过港台作品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已受到黑帮分子的迫害。由于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影响,国内新旧体制转换中社会制约机制的相对弱化和基础工作的薄弱、家庭和学校教育失当及预防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疏漏,导致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正呈现出一种向恶性发展、高级形态演化,并在局部地区向国际舞台迈进的态势。黑社会性质犯罪已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及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当前危害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工作刻不容缓,这不仅对于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体制顺利转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一、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特点

(一)在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内部有一定的层次和分工及帮规。

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成员较多,他们长期纠合形成一个固定组织,这些组织大多有一定的组织名称和明确的组织宗旨。在犯罪组织内部有一定层次,居于最高层次的是被称为“老大”、“舵爷”等类的首恶分子,整个犯罪组织的活动由其一手操作和控制,在其之下,还按一定的方式排定座次,形成具有等级层次的组织体系,并有明确分工。组织的为首者为控制其手下成员,维持其犯罪组织的动作和保证其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大多制定有严格而残酷的帮规,违者要给予一定处罚。

查看全文

黑社会性质组织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针,预防、打击和制止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

关键词:甘肃省黑社会有组织犯罪特点成因对策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我国大陆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大约从80年代中叶在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冒头,迄今大致有2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在内地许多地区不同程度都出现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近年来,甘肃省公安机关多次开展以打击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和流氓恶势力为重点的严打斗争,先后摧毁了李捷、李智为首的“李氏兄弟”、“陈氏兄弟”、李元杰为首的一大批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狠狠扫荡了各种流氓势力。但同时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毕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为配合专项斗争的深入,了解掌握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特点及存在原因,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正确认识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把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其滋生曼延。

一、甘肃省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特点

纵观甘肃省公安机关近年来破获的一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些共性。这些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除具有团伙犯罪所具有的专业化、职业化、智能化、暴力化等特点外,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它犯罪的特点。

(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时间跨度较长。

查看全文

黑社会性质犯罪措施管理论文

摘要:黑社会性质犯罪在我国已呈现出恶性发展之势,对我国社会治安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由于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影响,国内新旧体制转换中社会制约机制的相对弱化和基础工作的薄弱、家庭和学校教育失当及预防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疏漏,导致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正呈现出一种向恶性发展、高级形态演化,并在局部地区向国际舞台迈进的态势。黑社会性质犯罪已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及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当前危害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为加强对此类犯罪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遏制其蔓延发展,不使其形成气候,是全国公安机关一项紧迫而严峻的任务,本文对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以战略和战术上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特点:发展趋势;防控措施;

“黑社会”一词,近年来在我国已渐渐被人们所熟悉,不仅仅是因为通过港台作品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已受到黑帮分子的迫害。由于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影响,国内新旧体制转换中社会制约机制的相对弱化和基础工作的薄弱、家庭和学校教育失当及预防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疏漏,导致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正呈现出一种向恶性发展、高级形态演化,并在局部地区向国际舞台迈进的态势。黑社会性质犯罪已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及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当前危害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工作刻不容缓,这不仅对于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体制顺利转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一、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特点

(一)在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内部有一定的层次和分工及帮规。

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成员较多,他们长期纠合形成一个固定组织,这些组织大多有一定的组织名称和明确的组织宗旨。在犯罪组织内部有一定层次,居于最高层次的是被称为“老大”、“舵爷”等类的首恶分子,整个犯罪组织的活动由其一手操作和控制,在其之下,还按一定的方式排定座次,形成具有等级层次的组织体系,并有明确分工。组织的为首者为控制其手下成员,维持其犯罪组织的动作和保证其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大多制定有严格而残酷的帮规,违者要给予一定处罚。

查看全文

黑社会性质组织司法认定探讨论文

关键词:黑社会/黑社会性质组织/司法认定

内容提要: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早已明确,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立,需具备组织结构特征、经济实力特征、行为特征和非法控制特征。但具体这四个特征如何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却分歧颇大。本文紧密结合某省“打黑除恶”斗争的具体实践,对现阶段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司法认定予以讨论。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

我国刑法学界和刑事司法界一般认为,所谓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具有黑社会犯罪组织的某些痕迹和性质,但还不具备黑社会组织的完整特征,属于介于犯罪集团和黑社会之间的,向黑社会过渡的一个中间形态。①也就是说,黑社会性质组织是黑社会犯罪组织的初级阶段,具有黑社会的一些组织特征和行为特征,初步具备了黑社会属性的犯罪组织。②从犯罪组织的发展规律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作为犯罪组织,其发展规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表现为:一般的犯罪团伙——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黑社会的犯罪组织。③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绝大多数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别是黑社会势力仍属于非正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十分严格、具体,初级群体的特点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活动范围和规模上与境外黑社会组织相比都有明显差距。因此,1997年刑法规定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没有规定典型意义上的黑社会犯罪。④可见,“黑社会性质组织”是立法者根据我国国情依时依势提出的一个法律概念。

根据刑法第294条第1款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歹,欺压、残害百姓,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的组织。为了更好地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在具体实践中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内涵与外延,200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认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一般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组织结构特征。组织结构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2)经济实力特征。通过违反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3)保护伞特征。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威逼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4)行为特征。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大肆进行敲诈勒索、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之所以强调“保护伞”特征,是因为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有组织地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公然对抗社会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虽然存在,但毕竟是少数,如果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不加严格限制,打击面过宽,将影响社会形象,尤其是对外形象。应该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于正确区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一般共同犯罪、集团犯罪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该解释对“保护伞”特征的强调,一方面似有超越刑法条文规定之嫌,另一方面也人为地使得一些案件无法按照相关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认定。2001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报告,认为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在刑法条文之外又附加了关于非法保护的要件,这突破了刑法条文的规定,导致打击不力。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研究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后,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该解释明确规定:“刑法第294条第1款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㈠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㈡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㈢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㈣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的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这也就是说,黑社会性质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上述组织结构特征、经济实力特征、行为特征和非法控制特征。至于非法控制特征的形成,既可以是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也可以是通过“保护伞”。即“保护伞”特征只是非法控制特征形成的一种选择性途径而非必要特征。这一立法解释与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的解释之间形成较大的差异。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司法认定

查看全文

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趋势及防控探究论文

摘要:黑社会性质犯罪在我国已呈现出恶性发展之势,对我国社会治安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由于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影响,国内新旧体制转换中社会制约机制的相对弱化和基础工作的薄弱、家庭和学校教育失当及预防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疏漏,导致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正呈现出一种向恶性发展、高级形态演化,并在局部地区向国际舞台迈进的态势。黑社会性质犯罪已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及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当前危害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为加强对此类犯罪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遏制其蔓延发展,不使其形成气候,是全国公安机关一项紧迫而严峻的任务,本文对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以战略和战术上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特点:发展趋势;防控措施;

“黑社会”一词,近年来在我国已渐渐被人们所熟悉,不仅仅是因为通过港台作品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已受到黑帮分子的迫害。由于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影响,国内新旧体制转换中社会制约机制的相对弱化和基础工作的薄弱、家庭和学校教育失当及预防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疏漏,导致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正呈现出一种向恶性发展、高级形态演化,并在局部地区向国际舞台迈进的态势。黑社会性质犯罪已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及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当前危害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工作刻不容缓,这不仅对于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体制顺利转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一、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特点

(一)在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内部有一定的层次和分工及帮规。

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成员较多,他们长期纠合形成一个固定组织,这些组织大多有一定的组织名称和明确的组织宗旨。在犯罪组织内部有一定层次,居于最高层次的是被称为“老大”、“舵爷”等类的首恶分子,整个犯罪组织的活动由其一手操作和控制,在其之下,还按一定的方式排定座次,形成具有等级层次的组织体系,并有明确分工。组织的为首者为控制其手下成员,维持其犯罪组织的动作和保证其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大多制定有严格而残酷的帮规,违者要给予一定处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