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6:15: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黑龙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黑龙江工业发展思考
摘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黑龙江省也处于东北振兴发展中的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引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打破原有二产的运行模式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最为有效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常态;黑龙江省
2016年5月23日至25日,来到黑龙江省进行考察调研。指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老工业基地要抢抓机遇、扬长避短,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黑龙江省也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面对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的相互交织的困局,我们需要尽快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探索一条全面振兴龙江的新路。从黑龙江的产业结构现状看,虽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但第二产业仍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而要打破原有的第二产业的运行模式,引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也许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
一、新常态下黑龙江省的发展困境
(一)经济增速下滑。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肩负着为全国输送资源和工业产品的重任,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也是主要工业基地。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较为完整和独立的“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包括钢铁、煤炭、石油、木材等资源型产业以及机械制造、化工、纺织等重工业成为东北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随着新兴科技发展、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我国重工业生产总体出现产能过剩的趋势。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总体下滑的态势,尤其是传统产业集中负向拉动的挑战严峻。黑龙江省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2013-2015年全省油、煤“量减价跌”,能源工业出现负增长,全省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到个位数。黑龙江省科顾委主任陈永昌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给结构看,主要是工业增速下滑;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投资增速下滑。增幅缓慢的原因有很多,第一、第三产业都没有问题,都保持着稳定增长,问题出在了第二产业上。(二)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从全国总体发展趋势看,目前经济增速最低的几个省份,都与重化工业比重过大有关。黑龙江省原来是一个资源大省,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能源产业的触礁,资源型产业越来越难以为继。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粗放式开发,导致黑龙江省在资源枯竭后产生的各类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转型也更为艰难。2013年,黑龙江省最大的煤矿企业龙煤集团整体亏损、大庆油田也早已步入老油田之列,每采出100吨油液,只能产出6吨原油。从2014年开始,全省过去依赖重化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那么,面临资源、环境、要素等瓶颈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如果要实现继续发展,应该由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从“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三)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有限。黑龙江省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省份,又相对较晚转向市场经济,转型较为缓慢,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的印痕。黑龙江省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要比新中国成立还要早上十几年。新中国成立的头五年,全国56个大型工业项目,黑龙江省就占了22个,市场经济成分很难从产业内部独立成长起来。因为承载了国家很多指令性任务,产品大多被低价调拨,一直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受到生产模式、体制限制,民营经济发展乏力、规模有限、创新不足。尤其是黑龙江省的农村改革比全国滞后,个体经营主、乡镇企业没有发展起来,缺少发展民营经济的土壤。
二、工业革命的现实基础
黑龙江会计服务业发展研究
摘要:会计和经济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会计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同时现代会计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由于起点低、起步晚,又因长期处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因此面临很多严峻的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发展现状及一些解决对策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关键词:会计服务业;经济发展
一、会计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是一个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会计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已经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于会计服务于经济的特殊属性,可见经济发展与会计的发展是具有同步性的,因此,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现代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的效率效果、促进经济核算与增产节约以及对于社会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化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另一方面,会计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起到如实的监督反映的作用,能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预测、核算、监督等经济活动有效的开展,使得国民经济有序高效的进行下去。从企业的层面来看,会计能够真实公允的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及经营成果进行披露,使投资者与经营者都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敏锐的觉察到国内外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会计服务业现状--以黑龙江为例
(一)业务单一且同质化。我国会计服务业随着近些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势头。会计服务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更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等,这些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发达地区市场变化的需求变化,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基础性业务的年报审计业务,已经逐步衍生出诸如鉴证服务等类型多样的业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审计业务的比重在逐步降低。黑龙江省注册会计师行业收入中,传统审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约83%,而簿记、税务和管理咨询等非传统审计业务收入只占到总收入17%,这与国际会计事务所的业务构成相差很大。对比来看,黑龙江省的传统审计业务由于在收入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然而风险更小、经济收益更高的咨询服务所占比轻微,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黑龙江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忽视了非审计业务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服务能力的欠缺。可以看到,黑龙江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基本集中在年报审计领域,易发生无序的恶性竞争。由于黑龙江省特有的经济发展情况,大型上市企业的年报审计都聘请了国际四大等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由于其余的中小企业对于年报的审计需求较少,因此事务所在业务竞争中存在一些不当手段,具体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得业务为委托人提供回扣,导致了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过低,可能仅达到人工成本,而忽略风险成本,这将严重影响审计行业执业质量的提高。(二)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黑龙江省由于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因此,会计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所难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大专以下学历和初级职称以及无职称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大多数人员在进行了短期或未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由于缺乏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金融与投资等与会计服务业相关的知识,导致这些人员的知识技能掌握水平与现代会计服务工作的需要难以匹配。再加之,这些人员对于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运用能力较差,电算化普及程度也处于低级水平,因而会计服务工作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会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业人员执业水平的高低,对会计服务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会计服务企业与客户存在着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作为法人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业人员具有的独立性必然影响其道德行为和职业判断,因此发生了很多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甚至法律法规来满足客户需求。诸如“安然”、“银广厦”等事件所涉及的会计人员无不与其违背职业道德、公布虚假信息相关。因此,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低下对黑龙江省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埋下了深深隐患,对其教育的加强已迫在眉睫。(三)行政属性严重,缺乏独立性。截至到1999年底,我国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就应已完成脱钩改制工作,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成由注册会计师发起的、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中介机构。但从近10余年的黑龙江省执业情况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与行政单位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些业务的承接、对事务所执业行为的控制仍然可以看到行政干预的影子。如上市公司的审计评估业务由证监会指定事务所,所得税汇算清缴业务也由税务部门自己选择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的金融业务审计等业务由银行来选择事务所等等,这些“画地为牢”的现象说明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属性仍然非常严重,这些行为不仅使事务所自身的独立性丧失殆尽,也严重破坏了会计服务市场的秩序,阻碍了事务所之间公平有序的竞争,最终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信息化与黑龙江经济增长关系刍议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指数,比较了黑龙江省信息化与全国各省区(直辖市)信息化水平的差距:研究了信息化与省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了黑龙江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水平指数;区域经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工业化,信息化成为了各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新标志。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化,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边远地区,信息化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中关系如何,在全国各省区域中,黑龙江省信息化发展是什么水平,是政府和经济工作者及信息产业界人士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用信息化测度的方法和定量的指标结果比较分析,来研究信息化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信息化水平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北京大学课题组于2000年研究制定了一套信息化水平与要素指标的比较系统。可以对中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从定量角度掌握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化要素的程度或差距,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东高西低”。信息化发展指数最高的6个省份(直辖市)全部属于东部地区;北京的信息化指数遥遥领先,是全国的信息化发展中心;黑龙江省属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各省的信息化发展大多处于中下等水平之列。黑龙江省信息化人才的严重不足(18.89),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产品和服务发展指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分别为43.79和59.13,处于较高的水平。信息网络建设指数为18.64,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难以实现网络互联共享,是信息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化发展环境指数为23.39,在各要素中,水平也较低。这较真实反映了,在现阶段信息化发展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和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部门和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相互封锁的问题;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
总体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信息化水平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信息化水平低。区域信息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探究
1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过程
1.1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体系的建立
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营销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首先受制于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产业发展是绿色食品营销活动的实体支撑,具有基础性作用。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营销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政策对其具有保护、促进和引导作用。黑龙江的绿色食品企业是绿色食品营销活动的主体,它们的营销能力直接决定着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营销水平。而营销绩效直接反映了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的成果。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本文构建了包含产业要素、政策要素、营销能力要素和营销绩效要素四个维度共计二十一个指标的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体系。
1.2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模型
本文邀请二十位专家(包含6位农业经济管理专家、6位市场营销专家和8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组成专家组对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进行分析评价。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建立了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评语集。评语是对评价对象的定性描述,评语集对各级指标都是一致的。本文将评语分为五个等级:很差、较差、一般、良好和优秀,并用符号记为V={V1(优秀),V2(良好),V3(一般),V4(较差),V5(很差)}来表示[1]。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以后,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层次的各指标进行赋权,建立判断矩阵时运用专家咨询法对两两指标进行比较并赋值,确定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级指标的权重分别是:A={0.22,0.20,0.46,0.12},A1={0.07,0.42,0.19,0.13,0.19},A2={0.50,0.50},A3={0.04,0.03,0.16,0.19,0.06,0.27,0.04,0.10,0.11},A4={0.49,0.14,0.08,0.05,0.24}。③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处理。评价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本文中均为正向指标,可以由专家组根据该指标的历史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标准数据等确定从优秀到很差的五级评价值。当子因素指标值vij为定量指标时,可以运用功效系数法令rij=0.1-(vij-vimax)/d,其中d=(vimax-vimin)/0.9。以企业数量为例,将全国各省份的绿色食品企业数量的最大值770作为优秀值,最小值5作为很差值,四等分确定其他评价标准值。④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结果。根据指标处理结果构造模糊隶属度矩阵,依据模糊变换原理,将各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隶属度矩阵进行复合运算,从而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各主因素层和目标层的模糊评价向量如下:B1=(0.13,0.48,0.39,0.00,0.00),B2=(0.10,0.20,0.50,0.13,0.07),B3=(0.07,0.31,0.33,0.23,0.06),B4=(0.17,0.13,0.59,0.07,0.04),B=(0.10,0.30,0.41,0.14,0.05)。
2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结果分析
论黑龙江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联系
文化影响
黑龙江位于中俄交界处,同样也处于两国文化交流的边疆地区。在这一地区探讨俄罗斯文化对黑龙江文化的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因此专门收集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信息,信息显示出俄罗斯文化在中国50岁左右的中年人,甚至是35岁以上的青年人心中,仍然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原因在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处于友好邦交的关系,两国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很多制度都以苏联为榜样,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之间的发展,更加有利于两国人民在文化等领域互相学习。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以后,与世界各国接轨,所以由最初只学习苏联政策转变为向世界各国学习优秀制度,在这一时期,欧美等国又发展迅速,所以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多以欧美文化为学习的主体,对俄罗斯文化尤其是俄语了解少之又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思想积极的知识分子努力下,一大批苏俄文学的著作被介绍翻译到中国,让进步的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人们对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高尔基等文学家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时至今日,部分经典名著节选如《安娜•卡列尼娜》《海燕》等仍然是中国许多高校教材的必修课文。人们听过俄语歌曲,但是仅仅局限于一两首歌曲,例如《红莓花儿开》《喀秋莎》等;只有极少数人看过例如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著名电影《静静的顿河》(ТихийДон)等。在我看来,这些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的文化交流逐步地陷入低谷,所以俄罗斯的当代文化艺术并不为现代的中国人,尤其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所熟知。对于吃俄餐,大部分人还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大列巴、黄油面包、红菜汤等;至于工艺品,许多人买过例如小镜子、套娃等相对来说价格低廉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至于语言方面,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用俄语交流三十分钟以上,这部分人群大多是到俄罗斯务工或经商的,由此可见,为了今后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文化,我们应该加强语言沟通能力。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它的版图占了亚洲陆地的1/3,但是无论是俄罗斯的发源地还是政治中心却都在欧洲,因此,自俄罗斯文化产生之日起,就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性。这种大国特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了俄罗斯人民“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又“自尊心很强”和“大国主义”的性格。俄罗斯气候寒冷、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这种自然条件使俄罗斯人民形成了“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俄罗斯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给人们造成了生活的负担和精神的压抑,所以很多俄罗斯男性又“嗜酒无度”。正是因为特殊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使得俄罗斯一直徘徊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在这种徘徊中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形成了兼容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北部边疆与俄罗斯接壤,所以我国人民与俄罗斯人民在性格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于“对未来俄国文化在黑龙江发展报怎样的态度”的问题,10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会融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些可表明我国人民对两国的友好发展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且也都愿意了解更多的俄罗斯文化,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促进两国人民往来、沟通,文化的发展同样会促进经济的建设从而带动两国发展更加和谐、深厚的外交关系。
对黑龙江文化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看法
俄罗斯是世界的大国,同样俄罗斯文化也在世界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推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之所以黑龙江文化能够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地域优越性、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变迁等诸多因素,另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例如军事战争、宗教传播、人口迁徙、商业活动等。对于黑龙江文化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起:首先,在语言方面,黑龙江有很多词是由俄语音译而成的,比如:“大列巴”(大面包)“马迭尔”(摩登的、时髦的意思)“俄特克”(俄罗斯酒精饮料)“布拉吉”(带花边的连衣裙)等。这些词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在黑龙江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在黑龙江爱国作家萧军的《下等人》中有“伍德克”(一种俄国底层劳动者常饮的酒)、“巴斤克”(俄国皮靴),这些现象无一不体现着俄罗斯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其次,在饮食方面,由于便捷的地缘优势,黑龙江饮食文化深受俄罗斯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很多地方都开了俄式餐馆,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就有“中国四大西餐厅”之一的华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梅西餐厅。在很多地方也有俄式咖啡厅、冷饮厅、酒吧,里面的装饰都是源自俄罗斯风格,俄式红肠、大列巴、伏特加都是在中国比较流行的俄式饮食,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购买的食品。而且大列巴、红肠、黄油、酸黄瓜、鱼子酱等已经成为了黑龙江居民饮食中的特色,人们认为老字号的红肠、大列巴配上酸黄瓜永远都是黑龙江居民不可替代的美味佳肴。饮食文化也是俄罗斯文化对黑龙江文化影响最大的部分。然后,在建筑方面,黑龙江的许多建筑都充满着俄罗斯情调,到处散发着俄罗斯文化的魅力,尤其是素有“东方莫斯科”美称的哈尔滨就是最杰出的代表。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更是凸显俄罗斯风情,哈尔滨是在殖民统治时期受外强的干预而引入外国文化的,在城市建设、建筑风格以及街道命名上都是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在中央大街、尚志大街等街道上矗立着各式各样具有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例如斯大林公园、果戈里大街、一直沿用的霞曼街、马迭尔宾馆等。索菲亚大教堂更是其中的典范,它现在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的一级保护建筑,享有“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的美誉。最后,在宗教方面,俄罗斯的宗教以东正教为主,哈尔滨东正教堂的出现,主要是随着中国东清铁路的建设由俄罗斯移民带来的“文化移植”现象。文化铁路沿线的建设为东正教的传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许多东正教徒通过铁路将东正教带入我国,从1899年8月1日在哈尔滨香坊修建的圣尼古拉教堂开始,沿中东铁路一线,已经有40余座东正教教堂,在建设教堂的同时,俄罗斯还派往中国许多传教士,时至今日,在黑龙江的许多地方仍然可以看到东正教教堂的遗址以及少数的东正教教徒。俄罗斯东正教在黑龙江的传播,使得东西方宗教之间有了很好的沟通和渗透。总之,在黑龙江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子,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应牢牢把握住俄罗斯文化在黑龙江文化中发展的机遇,以此促进两国友好往来。在当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在中俄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两国的文化也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局势,中俄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两国文化交流无疑会增添了两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也会因此丰富各自的文化内涵。
本文作者:李明依焦玲玲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省体育旅游发展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行业与互联网积极融合,体育旅游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转型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归纳分析法,从互联网融合的角度对黑龙江省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互联网+”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为“互联网+”背景下黑龙江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旅游;发展思考
从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各级部门已开始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促进二者的融合,以便共同发展。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这意味着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互联网+”给体育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下黑龙江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要积极融合互联网科技技术,才能满足大众所需。目前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在现实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未能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因此,互联网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也是促进黑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一、“互联网+”对体育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步入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核心的“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和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对体育旅游的推动和促进是显而易见的。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搭建体育旅游综合运营平台,可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育旅游产业、产品数据库,增强信息、宣传推荐、线上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切实提升旅游资源知名度、丰富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辐射范围小、知名度不高、营销模式滞后等问题,对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布局、丰富产业模式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另外,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意策划,广泛进行传播,可进一步提升体育旅游会展的综合影响力,如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取得明显效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黑龙江省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黑龙江音乐教育影响研究
摘要:古往今来,基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俄罗斯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上的联系始终都十分密切,特别是对于我国的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显著。以我国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地区最具代表性。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十分重视文化艺术教育,并以此作为全面发展国家人才的重要途径,并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绩,与之接壤的黑龙江地区在其影响下在美术、音乐、舞蹈、建筑、传统风俗等等文化艺术上都与俄罗斯本土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这些都对黑龙江自身的文化教育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介绍研究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黑龙江音乐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黑龙江地区;音乐教育;教育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整体音乐教育的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培养,因而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家与音乐教育者,特别是在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地区,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交流的影响,与邻国“俄罗斯”交往最为频繁,俄罗斯在历史上始终十分重视对音乐的教育,因此对黑龙江自身音乐的发展、音乐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篇论文目的是研究20世纪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对黑龙江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20世纪俄国的社会发展面貌及音乐发展特点
(一)20世纪俄国的社会背景。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融合了欧洲与亚洲两种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自19世纪末期以来,大量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它们之间的矛盾也变得十分尖锐。处于两大洲之交的俄国此时正处在社会制度变革的动荡时期,成为了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俄国人民由于长期受沙皇的盘剥统治,精神上饱受压迫,极大阻碍了俄国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进步的文化思潮的深远传播和欧洲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得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渐高涨,逐步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文化运动。这些社会因素的客观条件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二)20世纪俄国的音乐发展面貌。在20世纪欧洲民族民主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俄国诞生了一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世界观、怀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不仅借鉴和继承了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在自身的创作中采用了大量俄罗斯本民族现实生活、风土人情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例如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柴可夫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卡萨科夫等,他们在创作中始终努力探索俄罗斯本国的音乐语言与表现形式,是自己的创作浸透俄罗斯民族的音调和节奏。所以俄罗斯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气派,体现出了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感情与气质。西欧肖邦、李斯特等浪漫作曲大师虽属于浪漫流派,但也创作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点风格的音乐,例如肖邦的马祖卡、波罗乃兹等音乐体裁,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音乐体裁等等,所以说俄国的民族音乐与当时欧洲的一些浪漫主义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巧妙联系。
二、20世纪中国黑龙江地区的社会发展面貌及音乐发展特点
小议黑龙江与俄罗斯经济合作途径
摘要: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凭借着地缘优势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随着中国东北地区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双方区域经济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黑龙江省需要在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贸合作基础上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探索新的合作路径,才能促进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区域技术进步,实现黑龙江省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开发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俄罗斯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
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双方毗邻地区一直保持着友好的经贸合作关系,而中国东北地区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应积极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战略,适时选择新的合作模式、开辟新的合作路径来拓展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空间,以实现中俄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黑龙江省对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机遇。
中俄两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到一定阶段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几乎同时成为两国开发的重点。双方新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历史性和针对性,也是为满足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结果。中国东北地区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也为黑龙江省对俄区域经济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机遇。
1.中国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的实施。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的发展战略。2003—2004年国家共推出振兴东北国债基金项目297个,总投资1089亿元人民币,安排东北高新技术项目118项。2007年,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行批复,提出要经过10年到15年的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可见,振兴东北地区的目标定位是把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由此,东北地区将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界限,形成东北地区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并建立区域合作、互动、多赢的协调机制。2009年,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在肯定了过去五年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又提出了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经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等下一阶段需要重点抓好的九方面工作。国家为东北地区振兴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既有利于黑龙江省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也为黑龙江省发展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对策探索
摘要: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促进地区科技进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文章对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最后基于战略分析结果提出了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创新
一、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简介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建设以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建立为标志,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及基地、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和星火产业带等8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对提高黑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优化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二、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1.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外部环境分析。
黑龙江工业史三次投资分析
1引言
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国进入工业化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其近现代工业建设历程丰富,成果显著,为国家迅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黑龙江工业史上的大规模投资开发,有三个历史时期。
2中东铁路的修建与旗地开禁的民族资本投资
20世纪以前,黑龙江地区尚被清政府视为满族龙兴之地,没有开禁,有的只是规模较小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旧式作坊,1897年中东铁路动工修建,至1903年建成通车,带来俄罗斯与中国关内人口流入。“中东铁路修筑过程中,曾雇佣20万—30万来自华北地区农户充当苦力。仅中东铁路沿线附属地的建筑工人在1900年已达6.5万人,随着铁路和城市建设高潮到来,建筑民工多达17万人。”[1]1904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全面开禁,招垦移民。其间中原灾荒,人口流入,据清政府1898年测绘完成的《黑龙江舆图》记载,人口约2000人,到1922年,哈尔滨人口已达38万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移民潮的涌入、交通发展与消费能力的增加促成了外资与民资投建的新式工厂和工坊的发展,包含了酿酒、制糖、卷烟、油坊、面粉食品加工、亚麻纺织等工坊,形成了黑龙江近代工业基础,其中榨油、制粉和酿酒构成了三大农产品加工产业。“日俄战争以前,俄国的在华投资5亿多卢布,75%集中在哈尔滨。道胜银行随中东铁路工程队来到哈尔滨,控制金融信贷。据统计,哈尔滨铁路附属地内各种企业1967家,规模较大的几乎均为俄国企业。”[2]移民带来资本主要集中在食品工业,尤其制粉业发展迅猛,生产能力曾居全国第二位。但受到外资兼并收购竞争等影响,随着日本势力的不断渗透,奉系官僚资本、其他民资等又受到日资的垄断和盘剥,至伪满以前,开始走下坡路。总的来说,第一,除车辆厂、船厂、运输类工业和电力、能源产业以外,食品是最主要的,基本没有重化工业。第二,受东北地区消费、移民、战争等因素影响,投资带来的新式工坊不仅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张,更主要在工艺设备、技术和组织上是具有近代工业的雏形的。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政策成为这一时期工业投资的主要拉动力。形成黑龙江工业史上的的第一轮开发热潮。
3伪满时期的工业
伪满时期的日企投资形成了黑龙江最初的重化工业,从接手中东铁路开始,由初期的“满铁”到后来分化出的电报、矿业、航空等各行业垄断公司(会社),日资控制了东北,构建了殖民地经济。根据日本1942年提出的五年计划,日资对东北的投资总规模在178亿元左右。仅“日产”的投资规模就达到129亿元。伪满实行经济一体化的管制经济政策:1932年关东军提出经济统制政策,1933年伪满国政府经济建设纲要提出重要产业的军事统制原则,1934年日本内阁通过伪满《经济统制方策要纲》,规定将日满经济作为同一组织体系。1937年的重要产业统制法规定,国家不仅直接投资,而且实行严格的控制。这样,伪满时期的民族工商业受到严重打击,据统计,齐齐哈尔商户从1939年至1941年倒闭1521户,占原有的63%。[3]但另外,日资除了兼并原有的消费类轻工业外,增加了重化工业,重视工业基础建设。形成了电力、煤炭、化工、水泥、飞机修理等为主的军事重化工业。煤、电、铁、铝等产业产值迅猛增长,伪满后期东北形成重化工业基地。在黑龙江,形成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和齐齐哈尔、鸡西等几个重要的工矿业基地。但殖民地经济在工业布局上是失衡的,日资企业以盘剥、掠夺和消耗为主,重产出不积累,以人力换资源,形成典型的资源掠夺型投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