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3:59: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河道治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河道治理

农村河道治理方法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如在粤北山区,由于人们对河道治理的意识淡薄、投入资金较少且保护不足,导致河道出现生态失衡、河道淤塞和水环境劣化等诸多问题。当前,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保障农村河道健康,保护山区生态平衡,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河道的整治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粤北山区的农村河道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河道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农村河道漂浮物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农村水资源的质量状况、维护河道健康提供借鉴。

关键词:治理;山区农村河道;漂浮物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其中,河流是大地之脉,城市会因水而兴、农村会因河而美,人们都期待着家乡“山清水秀,岸绿景美”。但在山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很容易破坏山区河道生态系统。所以,我们不但要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更要为子孙后代保住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1河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总会因思想意识、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环境污染,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山区农村河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当遭遇洪水塌方、滥砍滥伐和随意排污等灾害时,会出现河床淤塞、河床抬高、河流流动不畅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而目前,与河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且基层执法力度不足,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部分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其具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山区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河道淤塞和生态破坏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山区河流流域数量较多而流域面积较小,河道比较大。所以,当遇到洪水时,水流速度会陡升,冲刷力增强,就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甚至是山体崩塌现象,而山体崩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山脉地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这是因为我国南方山脉地区的土壤类型较多,地形变化大,其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悬殊,因此,在遇到山体结构松散,且每到雨季就容易出现山体崩塌现象,遇到洪水更是如此。其次,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河流流动不畅和水体污染等现象。第一,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良莠不齐,而农村地区居民的思想意识会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山区农村,由于耕地较少,农民会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当山洪暴发时,会出现河道淤塞,河床抬升等现象[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推进,山区农村的村民数量越来越少,而留守村民的生活水平又相对较低,且住得又较为分散,这就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难度。同时,在山区农村,农村污水管网、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等工作开展较难,这也导致了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等现象。第二,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乱倒乱堆。近年来,粤北农村地区涌现出较多的自建新房,由于缺少规划,产生了较多的建筑垃圾。而部分村民为了节省建房成本,会把部分建筑废渣直接倒在河边甚至是河道里,严重阻碍了河道泄洪[3]。第三,在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中,生活污水处理厂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初期就困难重重。而村里费尽周折建成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却难以保障后续日常的运维资金。因此,这样的环保工程光有门面,没有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属于“烂尾工程”。同时,山区农村的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进水口污水浓度偏低,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污水处理厂难于长期持续开展日常工作。而有些农村地区,更是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致使河流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如图1所示),最终导致河道阻塞,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政策执行力不足,流域生态被破坏。一是在山区河流上游,小型水电站偏多,部分小型水电站是在旱季储水发电,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流量、自净能力和生态发展。二是山区的桉树种植等历史遗留问题。桉树以生长速度快著称,其木材用途甚广。但因其生物学特性,桉树一直在林业圈颇受争议。这是由于桉树的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和肥力,而大面积高密度的种植会导致土壤保水能力降低,过度使用化肥则会导致土地板结甚至土壤沙化,所以,这些不合理种植的情况都会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已意识到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其中部分种植不合理的桉树已开始清退了。三是河道砂石乱采滥挖现象。近年来,新农村发展较快,各地的砂石料需求量骤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擅自采砂挖石,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又因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控源截污”无法控制。基于以上问题,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和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则“内源治理”无从谈起,并且,污染后的治理手段欠缺,则“生态修复”难于长治。综上,造成山区农村河道淤塞和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人为因素;三是政府因素。

2河道治理的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河道治理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治水,通过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精心实施,逐步改善市区河道水环境。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以市区引水河道线路及其支河为主的疏浚清淤工作。

三、工作安排

月,根据规划要求,完成年河道疏浚清淤计划任务的统计,并上报市政府;成立水环境整治水利指挥部,全面协调指导全市河道疏浚清淤工作;编制全市水环境整治实施意见,指导全市河道疏浚清淤工作。

查看全文

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实践探讨

摘要:《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印发以来,经过5年的治理实践,永定河初步实现了生态水量统一调度,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提升,流域协同治理能力明显加强,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入新发展阶段,复苏永定河生态环境任务依然艰巨,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生态水量保障能力亟待加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仍有待提升,数字孪生永定河亟需建成,流域协同治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下一步重点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永定河;综合治理;生态复苏;成效;展望

永定河是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永定河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差、水污染严重、河道干涸断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部分河段防洪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动永定河等“六河五湖”生态治理修复要求,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实施5年来,通过上下游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成效与启示

5年来,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扎实推进,《总体方案》中规划建设的78个重点项目已开工56个,批复投资185.7亿元,累计安排中央投资42.5亿元。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初步形成,生态功能逐步复苏。

1.主要成效

查看全文

乡镇河道采砂治理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秩序,确保行洪安全,顺利完成河道疏浚、航道流通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我镇河道采砂现状,特制定如下整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景市、乐平市河道采砂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以维护河道行洪安全和航道畅通为长期目标,以规范河道采砂秩序,清除行洪障碍为主要任务,充分认识河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二、具体任务

(一)规范采区作业秩序,采区内严格按照核定船只挂牌作业。

(二)加强对村河段10只疏浚船的监控管理力度,确保其在规定的区域有序作业。

查看全文

全市河道流域治理管理意见

为切实加强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规划管理,有效遏制违法违章建设行为,构建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项目开发建设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我市深入推进“西进、北延、中部提升”战略,拉开“一河两城”城市发展框架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市城建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数额最多、带动能力最强的重点项目,对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加快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和省会东部新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规划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分步建设、规范管理”的方针,按照“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合理开发,注重实效,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严格按规划要求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二、明确规划控制范围,严格审批程序

(一)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控制范围:南起植物园,北至水库,西至煤矿铁路线,东至路,总长约15公里,控制面积约47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约17.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4820亩,河道面积约8655亩)。

(二)在项目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河三十里景观风貌带规划》要求,经市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主管部门审查,市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并依法办理各项审批手续。

查看全文

河道治理规划设计论文

1、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方法

1.1治理线的布设

中水河道的治理线,主导着河道河势的大致格局,由此中水河道整治的布设是河道治理规划的主要任务。治理线的布设即确定治理线的平面线型、位置、平面尺度。

1.2河道横断面的设计

我们通常根据经验在河道上游和下游选取所谓的模范河段,即所选河段水深沿程变化很小、河岸略呈弯曲、深槽长、浅滩短,过渡段沙埂方向与水流垂直,并且枯水期无分汊现象;河道水主流稳定,流态平顺,流速适中,洪、枯水流向交角较小。然后计算出该河段在设计流量下的断面河相关系,并以此为据来确定规设计划河段的断面尺寸和形状。中水河道的断面尺寸是由河床的地质条件和来沙来水条件来决定的。

2、若干河道治理措施

查看全文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的应用

摘要:我国的河道普遍存在着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为了治理该情况需要积极运用河道修复技术,使河道及其周围的环境得到改善。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河道的治理现状、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以及这些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水生动物、微生物、原生动物,并且这些生物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水中的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降解作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利用水中各种生物的特性,在水体中进行有计划地培养水生生物从而减少水体污染,保证水质的一种水生态治理技术。这种技术的成本较低而且治理的效果比较好,对于河道污染的控制具有良好的作用。

1河道治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河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污染问题,被严重污染的河道数量很多,不仅危害了自然环境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开始逐渐恶化。河道的污染对周围的环境以及生态体系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河道周围的生态结构已经消失,在枯水期时很多河道变得干涸,在雨季时又会出现洪涝灾害。这些问题与环境污染息息相关,所以相关的部门和环境保护治理机构一定要重视河道的治理工作,利用好水生态修复技术,使河道恢复自身原有的调节作用。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

查看全文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分析

1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综述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是为了全面提升河道治理水平,增强河道防护功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的河道景观、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和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处理好施工管理与生态管理的平衡,在保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效能的同时最大化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意义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能够起到能蓄能排的双重功效,既能够在洪水灾害时发挥蓄水功能,又能够在干旱时进行灌溉,所以通过全面改善河道现状,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有利于实现工程水利向环境水利的转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防止水土流失、防洪排涝的功效。同时开展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加强河道周边河道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进一步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吸引更多的商家来这里投资开发利用,提升经济效益。

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国家加大了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力度,但是在具体施工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①河道防洪排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河道淤积现象没有有效缓解。随着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加上自然灾害等影响,对河道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当前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由于建设能力受限,河道两侧没有增加护岸,防洪能力远远不能达到设计标准,加上常年运行,受到大风等灾害影响,使河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坍塌等破坏。另外由于河道护岸建设力度不够,河道绿化能力不足,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长期超负荷运行,造成河道淤泥淤积较多,淤积速度越来越快,对河道整体防洪排涝功能发挥产生严重制约和影响;②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施工不科学。当前对于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过多地关注河道防洪能力建设,对河道固有的形态进行改变,加上受到水船交通运输压力影响,开发建设力度加大,使河道水面不断侵占,河道天然形态遭到破坏,不利于整体治理维护功能的发挥;③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影响造成河流严重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加上周边居民河道保护意识较弱,各类工业生活垃圾、废水污水等排入河道,使河道水体恶化严重,破坏了河道固有的生态平衡,河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旧的环境没有改善,新的环境污染又袭来,造成河道水质、自然环境等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不可修复;④河道治理出现多头管理,责任划分不清。河道综合治理涉及到很多的部门,所以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规定和要求,所以对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存在职责漏洞,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责任推脱扯皮等情况,影响了河道治理效率。加上当前对于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污水排放等情况,对河道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相应的监督处罚机制不完善,很多事情无人管、不想管。这些责任不清、划分不明、处罚监督不到位、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大大制约了河道管理工作效率,导致很多河道污染和破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查看全文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并对当下自身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理念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也成为生态环保领域上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通过探究当前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程采取了几点措施,以实现河道治理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应用措施

1当前城市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1.1重水利功能,轻生态功能。传统河道设计上,都是以防洪为基础进行河道整治和景观建设,河道在改造建设中多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虽然满足了防洪要求,但是抑制了植物生长,导致河道生态系统生物链的破坏[1]。另外,城市建设中为了更多的土地使用,往往抢占使用河道周边土地,导致河道周边生物生存空间更加狭小,使河道河流难以长期健康发展。1.2重河道内部治理,轻内外联系。从河道内部着眼,它是完整的一个生态系统,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群,各种生物会形成特有的食物链去促进生态平衡。从河道外部关系上看,通过雨水径流以及物种迁移等各种外界自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河道与陆地间各种生态系统会进行能量和物质间的交换。传统河道治理中,大部分只针对河道内部进行治理建设,比如河水拦蓄等,没有从河道与外部环境间的内外关系设计建设。1.3重建设,轻修复。很多水利部门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把主要目标集中在其水利功能上的改善。水利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上有较为专业的优势,但是其在水体修复、水净化以及植物环境影响等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因部分民众环保意识低等因素,很多废水污水大量排放,加上农业用地产生的污染,因修复工程以及相关河道环保措施不及时跟上,会导致河道内的污染物逐渐变多,河道内部有害物质日渐增强,水质低下,给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影响。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2.1修复城市河道生态功能。1)修复河岸植被,在河道周边尽可能栽种能恢复重建和强化河岸生态系统的植物,在植被的选择上应以适宜生长并多种类别,起到缓冲带功能,发挥出护坡效果[2]。2)修复河道形态,让河道内有多样性水流,保证水流中生物的多样性。3)修复河床断面,也就是改造硬化的河床,让河床通过改造恢复多孔质化,并给多种水流生物提供有利生息环境。同时在对河床进行修复时,要以打造生态河岸为目的,去改造河道护岸,及时制止侵占河道行为,在护岸材料使用上,尽量使用草皮或者其他植被做覆盖物。根据不同的河流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有的河流河床上使用的是硬质的材料,相关人员可以进行拆除,恢复河床原本的泥沙状态;有的河岸可以使用复试断面,利用乔木或者爬藤等植物的种植,使河道绿化能更好的向综合型发展。2.2加强对污染源处理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各种污染源的控制,让截污纳管工作落到实处。相关部门要对河道治理中提高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对沿岸自排的河道,进行污水截留处理,并把此项工作与市政污水管理相结合,把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达到排放标准[3]。在河道污水处理管理中没有实行统一管理的地区,要加强污水截留的管理工作,建设污水处理中心,把污水进行有效处理,从根本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2.3对城市河道护岸使用生态设计。城市河道护岸有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两种,人工建设生态护岸主要使用在城市河道,帮助解决河道护坡坍塌问题,打造河道景观。自然生态护岸就是利用植物种植去巩固河道周边水土流失,帮助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这种生态护岸一般用于比较宽的河道当中,在河道治理设计时要以草皮护坡为主。一些河岸比较窄并且水流比较大的河道,在设计上要以人工生态护岸为主,要使用自然,比较有通透性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流的冲刷,让河道内外有效渗透互补,使周边植物健康成长,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4]。

查看全文

生态混凝土技术在河道治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河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因此,要加大对生态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促进河道岸坡稳定性基础上,创造植物生长与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从而达到生态恢复的效果,文中主要就生态混凝土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生态混凝土技术;河道治理;应用

1河道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

在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应在遵循“水文-生物-生态功能连续性”概念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治理流程。同时,相关治理部门还需要对水文、生物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的演变以及动态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时间坐标与尺度的建立工作,为后续河流修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是一种开放的、流动性生态系统,其连续性不仅指的是河流自身的水文学意义上的连续性,还指的是河道生物群落中营养物质转移的连续性。因此在基于河流生态治理理论开展河道治理工作时,首先要做好水质条件与水文条件的改善工作,其次还要进行河流地貌特征的改进工作,最后需要加强对生物物种的恢复力度。使河道治理效果更加明显,满足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要求,为不同生物的生存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

2生态混凝土的设计原理

近年来,生态混凝土在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多是以护坡结构为主,功能与结构跟常规的混凝土螺母块体护坡保持一致,能够有效预防河道冲刷等因素所导致的坍塌等情况发生,从而保障护坡的稳定性。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生态混凝土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根据不同的原材料设计配合比,生产性能可靠的生态混凝土块体,具有一定的孔隙结构和一定的强度,保障河道周边边坡的稳定性。此外,由于在生态混凝土内外存在的孔隙较多,可满足河道治理区域植物生长需求,为护坡结构性能的不断优化及应用提供保障,避免对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1]。在护坡表面植被的种植过程中,还可以在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层,或者通过播种、液压喷播的方式来进行植物的种植,不断提升生态混凝土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水平。在治理过程中,应对生态混凝土的结构及组成部分应有所了解,包括植被层及其他结构。不同的结构组成部分的配合作用,有利于增强生态混凝土应用中的绿化效果,优化护坡结构使用功能,减少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生态混凝土主体结构中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原材料,通过对添加剂的科学使用,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紧密的有机膜,促进混凝土自身强度进一步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