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3:02: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合唱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合唱艺术

合唱艺术多重魅力

合唱以它独特的审美听觉、多声部的和声层次、多种音色的人声组合,成为最美妙和谐的音乐艺术,在美育和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音乐教育,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的合唱教育,通过合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提高音乐修养和人文素质,使学生进入圣洁的艺术殿堂。笔者多年从事大、中、小学合唱团的组织辅导与训练工作,对合唱艺术的魅力体会至深,合唱作为一种声乐艺术,对音乐情感的表达较器乐更为直接,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是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而在经历了萌芽、成长、成熟、转型等发展阶段之后,合唱艺术更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最易于推广普及的、最有影响和成效的音乐活动。

一、合唱积淀的文化艺术魅力:传承历史演绎经典

西方合唱脱胎于基督教,据传古希腊荷马的诗篇伊利亚特中就有许多描绘集体演唱和舞蹈的片段。中世纪以后,器乐音乐远未成熟,人们已经用合唱来演唱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史中,合唱这种表演形式,无论作为教堂里宗教的工具,还是作为宫廷贵族音乐,以及在后来的歌剧、交响乐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我国,多声部合唱在民歌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如侗族大歌等),西洋合唱艺术传入至今也已有百年历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合唱作品,形成强大的艺术与精神的力量。新文化运动时期,赵元任、黄自等音乐家的合唱作品做出了成功的艺术尝试;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就是合唱《黄河大合唱》,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人民战斗的勇气,塑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奋勇拼搏的形象。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唱祖国》《长征组歌》《牧歌》等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体现了我国合唱歌曲的民族风格的尝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很多不同风格和体裁的经典合唱作品,使合唱走进了百花争艳的繁荣时期,各种合唱演出和比赛,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青歌赛的合唱比赛,更是把合唱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合唱的声音魅力:丰富的音色多彩的和声

古语说:“丝不如竹(zo,南音),竹不如肉(nio,南音)",这里丝指弦乐,竹指管乐,肉指人的歌喉,意为弦乐不如管乐美妙,而管乐再婉转动听,也比不上人的歌声魅力大。合唱艺术可以分为同声合唱类、混声合唱类和无伴奏合唱多种类型,合唱的音色包括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童声以及他们之间搭配产生出来的复合音色,在表演形式上也可划分为交响乐音乐会、合唱音乐会、歌剧、文艺晚会中的合唱以及合唱比赛等多种形式。合唱具有最广的音域、最大幅度的音量力度变化和最丰富多彩的音色。合唱作品中,不同的音色、力度和速度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和风格,同一首歌曲经过不同歌手的演绎、不同形式的编排常常会具有风格迥异的韵味和情感,如歌曲《天路》韩红演唱得高亢、宽广而细腻,而武警男声合唱团演唱除了细腻还非常粗狂、雄浑和大气。合唱艺术正是通过和谐的声音及音色变化,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形式,用歌声的方式来表达艺术形象和情感的。在合唱艺术中,声音始终是核心要素,如果说独唱追求的是个性,合唱追求的就是共性,因为合唱是整体的艺术,要求其歌唱发声的统一和谐,才能形成共性的艺术处理与情感表现。合唱艺术也注重每位成员的声音质量,合唱团员需要对合唱的声音形成清楚的概念。在合唱训练中,科学统一而有效的发声方法是合唱成功的基础,它要求追求美感的、圆润的、能将自身的个性融入合唱共性的声音。指导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建立并强化正确的声音形象和对错误声音的纠正,用正确统一的发声方法来演绎正确统一的声音,这样有利于形成统一和谐的声音效果。合唱艺术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和声,和声可以使合唱产生恢宏无比、气吞山河的震撼效果,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等;也能表现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的效果,如拉索的《回声》、瞿希贤的《牧歌》等。合唱中的和声是由两个以上的声部同步或不同步进行产生的纵向音响效果。声音的纵向距离不同,音色不同及声音的多少不同形成了丰富的和声色彩效果。统一、准确、音色纯正是合唱的和声效果基础,在合唱训练中要非常注意每一声部内声音的统一和声部之间音色的统一、音量的平衡、每一个音准确的音高以及横向乐句的处理,使各声部旋律线条清楚,层次分明,这样纵横细腻处理好合唱,使和声真正成为合唱的调色盘,可以调整不同的色彩和厚度,可以自由的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点。而在训练个人的音准、音质方面,需要充分挖掘人声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扩展人声的音域,美化声音、在个性的基础上强调共性,这样才能使合唱的声音具备深度、广度和立体感,才能自如地表现声乐作品。

三、合唱的语言魅力:表达最直接而丰富的艺术

查看全文

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篇讲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合唱的分类、指挥拍子的图示、起与收拍、左右手的配合、合唱声音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合唱发声呼吸的运用、共鸣的位置、吐字咬字的规律和方法指挥的案头工作等。

关键词:合唱艺术合唱指挥

一、什么是合唱艺术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的艺术,是通过多声部多层次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这种艺术更多地是淹没自己而突出集体,所以它是群体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有机组合的和谐的整体。

合唱包括了和声的功能、复调、转调等多种旋律织体的表现形式。它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极富于声音表现力。一个合唱团艺术水平的高低,预示了这个团每个队员的音乐功底、修养和文学造诣。因此合唱指挥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指挥的排练能给合唱队员留下最有价值的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最有价值的艺术享受。

合唱艺术代表着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它是体现国风国貌的一个方面。合唱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合唱艺术最能够体现人民群体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最能提高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查看全文

合唱艺术发展策略探析

摘要:合唱艺术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引导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长期以来,我们对合唱艺术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合唱也对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助推力,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前我国合唱艺术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挑战,基于此,本文以合唱艺术发展现实意义为基础,总结分析现阶段我国合唱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合唱艺术发展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合唱艺术;意义;问题;策略

合唱艺术起源于西方,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渐引入我国。[1]经“五四”运动的推动,合唱艺术在我国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唱艺术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努力奋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合唱艺术欣欣向荣,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值得我们思索。

一、新时期发展合唱艺术的意义

(一)合唱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激发了凝聚力。众所周知,合唱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它要求参与人员具有较好的音乐基础、演唱能力与配合能力,能够灵活掌握各类音乐节奏。一直以来,合唱艺术是一种艺术感较强的表现方式,对声音协调度要求较高。[2]合唱艺术具有显著的群众性、社会性、广泛性等独有特征,能够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陶冶情操,激发斗志,净化心灵。(二)合唱艺术生动完美地诠释了集体主义精神。从学生到工人,从儿童到老人,从职员到军人,从喧嚣的城市街头到静怡的田间,从边缘的海岛沙滩到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合唱艺术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愉悦、团结友爱、追求美好生活的浓厚社会氛围。合唱艺术引导人们摈弃自身杂念,开阔心胸,对生活充满希望,合唱中那些丰富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和变化无穷的声部,让人们想象到人性的真善美。(三)合唱艺术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合唱艺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向心力的肥沃土壤,其充分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凝聚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促使合唱艺术在和谐社会中得以有效延伸。

二、新时期合唱艺术的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浅谈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艺术

【摘要】合唱是一种音乐艺术,本身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群众性是合唱最为突出的特征。因此,合唱指挥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是合唱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首先对合唱指挥者的肢体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提升指挥者肢体语言艺术性的方法,从而有效增强合唱带给观众的视听体验。

【关键词】合唱;肢体语言;艺术性

一、合唱中应用肢体语言的作用

(一)有助于合唱者分析研究作品的内涵。肢体语言是展示作品内涵、体现演唱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合唱艺术当中,肢体语言具有营造和增强气氛、烘托合唱效果的作用。在合唱指挥当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合唱指挥最大的职能就是通过肢体语言统一整个团队的节奏,让听众感受合唱的魅力,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内涵,在合唱演出之前,必须充分把握合唱作品,掌握与合唱作品相关的信息,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以及主题思想等。指挥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刻,在运用肢体语言时就越是轻松自如。在演绎合唱作品时,指挥者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能够帮助合唱人员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二)有助于合唱者的演唱统一。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艺术形式,各个方面必须高度统一,具体包括每一位合唱人员的呼吸、节奏及音色控制等。只有所有元素高度统一,才能体现合唱的效果。指挥者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引导所有合唱人员统一面部表情,从而进一步增强舞台效果。比如在实际的指挥当中,指挥者可以设计一套特定的肢体语言,帮助所有合唱者更好地统一嘴型,从而确保在合唱当中实现头腔共鸣。(三)有助于提高合唱者的表现能力。合唱指挥在全方位了解作品的前提下,通过肢体语言的设计,提升合唱的艺术美感,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不同的音乐作品,所采用的肢体语言也不同。在演唱宗教类的音乐作品时,合唱指挥与合唱人员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形态都应当保持庄严与肃穆;而在演唱爵士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则应当结合音乐的节奏特征,增大肢体活动的幅度,使舞台氛围更加轻松活泼;在演唱民族类音乐作品时,则应当结合民族舞蹈及民族器乐,加入相应的肢体动作,从而提升合唱的舞台表现效果。由此可见,在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合唱指挥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合唱人员的表现力,增强表演的效果。

二、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

(一)手势语言。手势语言的含义极其丰富,可以充分地展现作品多元的音乐思想。合唱团的语言一般通过嘴进行表达,而指挥者则主要通过手来实现语言的表达。合唱指挥的许多动作都是借助手势来完成的,比如虚拍与实拍、呼气与吸气等。大部分教材都对类似的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挥者的手势通常需要借助左右手之间的配合才能完成,而合唱肢体语言则需要通过指挥者的手势才能得到充实和完善。(二)面部表情。在指挥过程中,指挥者的面部表情需要以音乐作品的思想为依据,在与其他人员相互配合时,面部肌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指挥者而言,面部表情同样也是体现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方式,面部表情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是音乐作品情感及内涵的体现,同时面部表情也是除手势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种肢体语言。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合唱指挥者不仅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同时还能呈现出丰富的作品思想。对合唱指挥者而言,在所有肢体语言当中,面部表情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三)身体语言对合唱指挥者而言,常用的身体语言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规身体语言,包含指挥者的手势动作及面部表情,第二种是合唱指挥者的身体动作,属于综合性的身体语言。后者具体又可分为两大类,也即坐姿与站姿。优秀的合唱指挥其站姿与坐姿也非常标准。指挥者诠释作品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优良的坐姿及站姿。如果指挥者的体态不符合标准,就无法让合唱人员及观众充分领略到合唱的独特魅力。彩排时,指挥者要懂得运用身体语言,以帮助合唱人员理解作品。演出时,指挥者要运用身体语言帮助观众将想象与视听体验进行统一,从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加深观众的感受,获得最理想的舞台效果。

查看全文

合唱艺术现代性发展思考

一、合唱艺术之我见——历史溯源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合唱艺术是一百多年前从国外传到中国的一门“洋艺术”,我们“洋为中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历练,发展成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合唱艺术。而我的看法,却与上述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合唱艺术从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门音乐艺术形式。《晋书•乐志》曾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凡此诸曲,始皆徒歌,继而被之管弦。”这就说明,“相和歌”是配以管弦乐队伴奏,一人唱、众人和的一种合唱艺术形式。对于汉代的歌唱艺术,司马相如在其著作《上林赋》中,有过“千人唱,万人和”的描写。“和而歌之”“和声而歌”就是“相和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正是合唱艺术的历史前身。这足以证明合唱艺术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音乐艺术形式。而外来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吸收国外合唱艺术的创作、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开辟了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二、合唱艺术之我见——现代性透视

汉高祖刘邦为了鼓舞官兵的士气,创作了千古绝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一人在前领唱,众人在旁和唱,声势浩大,创造了“三百里内皆来观”的空前景象。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外来侵略者打开,既带来了毒害国人的鸦片,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独特的合唱艺术,为我国的合唱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那时的合唱主题基本都是抵御外来侵略者、振兴中华的。而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合唱艺术出现了艺术化的倾向,但合唱主题还是具有爱国主义情结。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合唱艺术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艺术才开始蓬勃发展,题材、表演形式和创作体裁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然而好景不长,60-70年代,因诸多原因合唱艺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直到1978年,才迎来了合唱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且其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景象。合唱艺术经历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呈现出了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古代的合唱艺术呈现的是“一呼百应”的效果,没有组织、规则,完全是自发的形式;近代合唱艺术是组织有序的,目的是抒发深深的爱国情思;现代的合唱艺术大多是歌唱祖国,抒发个人感情的艺术形式;而当代的合唱艺术,则更多的是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而呐喊助威。从中不难看出,当今的合唱艺术不管是从形式演变还是从演唱规模来看都具有了现代化的水平。音乐艺术是时空结合的艺术,表现的是“乐舞精神”。合唱(声乐艺术的一种特殊表演形式)是时间艺术,舞蹈是空间艺术,而现代化的合唱艺术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在华丽的舞台上,演唱人员按照各自的顺序依次走上表演场地,有一人独自站出来领唱,一人手持指挥棒进行指挥,还有一些人在旁手持乐器伴奏,当然身着华丽舞服的舞者也是其一份子,呈现给了人们一种可听与可视相结合的欣赏模式。

三、合唱艺术之我见——多元化走向

合唱艺术由单一的形式演变成为多元化的趋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合唱创作、风格和构成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们就逐一探讨它们的多元化走向问题。

查看全文

合唱指挥艺术肢体语言分析

一、指挥艺术

(一)指挥一一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演奏”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指挥首先应该是一门隶属于音乐二度创作的“演奏”艺术。只不过指挥家手中掌握的“音乐生产工具”已不再仅限于某一特定乐器(如钢琴、二胡、定音鼓,及其自身的声带和共鸣腔体等),而是一支符合一定规格、具有相应编制的音乐表演团队(包括各种类型的合唱队和乐队)。所以,这就要求指挥家对团队中各种“乐器”(包括人声在内)的演奏性能和表现特征等做出全面、深入、系统、熟练的精深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奏”各类合唱队或乐队这种高级“乐器”时真正做到“人器合一”,使指挥家本人和他演奏的“乐器”(即各类合唱队或乐队)有效地融为一体,从而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地为音乐表现服务。(二)指挥——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导演”艺术。如果说音乐艺术中的作曲相当于电影艺术中的“编剧”的话,那么指挥就相当于电影艺术中的“导演”。所以,在群体音乐表演形式中起“导演”作用的指挥,不仅自己要对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甚至每一个音乐细节都了如指掌,而且要将自己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对这些音乐细节的艺术处理,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位表演参与者(即合唱队员),并以高屋建瓴的艺术见解,统一所有参与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在全面、深刻地掌握作品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在排练、演出的艺术生产过程中,真正快捷、有效地统摄起这一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全局。(三)指挥——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领导”艺术。指挥这一掌控群体音乐表演形式全局的综合艺术,除要负责训练团队等日常艺术事务以外,还必须负责团队的各种组织、建设工作,并尽可能客观、即时地了解队员的各种相关信息,从而全面、牢固地把握团队的发展方向。可见,指挥不仅是团队的艺术指导,而且还是团队许多其他事务的统筹、协调者。所以,无论各现存团队的历史和现状如何,指挥必须在客观上真正担负起团队的实际领导工作。

二、指挥形态变化

一般情况下,指挥站立时,双脚可微微分开,胸脯自然挺起,腹部自然收紧,两肩自然放松,双臂弯曲抬起,双手张开,手指微微弯曲分开,放至胸线,距身体适当距离,手腕微微下沉,手掌向下向前,面对合唱队员,双手间的距离以能有效控制整个团队为宜。手位的高度应在略低于视平线的高度上,手位过高,会阻挡视线,影响指挥与队员的交流,手位过低,会远离视线,起不到传达信息的作用,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能够使手、眼和队员三者有效地联结在一起的高度。指挥的动作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靠动作幅度大小的变化、手位高低变化、方向纵横变化,反射锐、钝变化,手势虚实变化,肌肉紧张度的张、驰变化,动作简繁变化,意识的“主动”与“被动”化,距离身体的远近变化等手段来表现力度、情绪、“语气”及色彩变化的。(一)力度变化。在实际指挥过程中,由于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受大脑支配的,人的身体各部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指挥的动作往往会从手臂动作的大小、肌肉紧张度的高低及面部表情的变化等各方面协调动作,所以,指挥者常常会同时调动多种手段来实施指挥。如渐强时,指挥一面逐渐扩大动作幅度,一面提高手位,一面加强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变化,一面增强肌肉的紧张度。再如,表现渐弱时,一面降低手位,一面让手臂靠近身体,一面手心自上而下翻转,一面还要降低手的紧张度等。应当说明的是,联合使用多种手段,往往比运用单一手段指挥更有效果。因此,当多种手段协调使用的时候,其中的每一单一手段变化幅度便可适当降低。(二)情绪与语气变化。指挥的手势,一方面要按照节拍的序列循环运动,以表达音乐的基本节奏、节拍和情绪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情感的表达和刻画需要,指挥还必须学会运用双手表达语气。人们歌唱的语气和说话交流的语气一样,包括坚定、委婉、率直等多种情况。指挥表达语气变化的方式,主要通过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的收放及身体动态的配合来实现。一般来讲,动作越小,越利于细致的刻画;动作越大,越利于较重的语气刻画。语气的表达往往需要呼吸来支持,良好深入的呼吸能够支持良好的进声;良好的进声,是完成富有语气、细致刻画的起点和基础。

三、需要注意的手势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持棒方法:(1)拇指、食指、中指持棒。此方法是将指挥棒固定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将指挥棒柄部轻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住棒身,中指护在棒侧。这种持棒法的优点是手腕可以灵活运动,棒尖活动角度自由,利于揭示细微的音乐情绪。不足之处是,对音乐的力度表示略微薄弱。(2)抓握式持棒。此方法的特点是持棒稳健,力度较大。不足之处是,手腕不够灵活,棒尖活动角度受局限,不宜表达细致的音乐情绪。(3)食指、中指夹棒。此方法是将指挥棒夹在食指、中指之间,手呈握拳状。这种持棒法的优点是手腕的灵活性与动作力度可以兼顾,适合做各种音乐情绪的表达。不足之处是,持棒的稳定性较差,在运动中容易滑落。指挥面对的是多声部的音乐作品和担负多声部音乐表演的演唱或演奏组织。要完成复杂作品的指挥任务,有时需要双手反向同时运动,有时需要双手分工。作为指挥,能够自如地实现双手分工,是一种更高一级指挥层面的工作方式,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获得。指挥的任务是解释音乐作品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在此基点上,需要注意的指挥手势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有的手势必须符合音乐作品的需要,任何与作品无关或不相适应的手势都必须防止或丢弃;任何企图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手势的高度、宽度,肘腕的曲度以及与身体间的距离,必须适中,过宽、过窄、架起或与身体间的距离过远或过近,都会影响动作的协调和美观;指挥的手势应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不要使身体摇动或僵硬。脚下要稳,要“生根”,要稳重并能生动地进行指挥活动;面对简单织体或结构变化,指挥手势要简练;面对复杂织体或结构变化,指挥手势要丰富,做到简繁并举。

查看全文

合唱艺术情感重要性论文

摘要:合唱的“统一”就是声音的统一,情感的统一。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在排练过程中,指挥要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方位启发合唱队员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力求准确地把握每首歌曲的不同情感特征,做到声情并茂。

关键词:合唱艺术情感表现声情并茂

合唱艺术是声乐的最高形式。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通过合唱这种艺术实践,能够使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由于合唱艺术是集体演唱的形式,故在合唱训练中,大多强调的是合唱的共性因素,如:力度的统一、声音的统一、表情的统一等,以形成集体歌唱的合力。但在强调共性特征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情感表现。这就使得原本应该很优美的、很有思想内涵的声音缺乏神韵和艺术感染力。那么,在集体性的合唱艺术中,怎么才能达到既要追求声音的共性,又能很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和作品的个性特征呢?下面试从几方面谈起。

一、音乐是感情的艺术

音乐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真实反映,情感性是音乐的基本属性。再高超的演唱技巧,如果忽略了情感表现,音乐也就失去了感染力,苍白无力,空洞乏味。

作为音乐表演者,准确地理解、把握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非常重要,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再进行二度创作,才能将音乐的形象丰满地塑造出来,使听众产生共鸣。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通过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碰撞,使欣赏者产生时空的超越,与音乐的内容产生共鸣,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结论。指挥家小泽征尔欣赏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说:“从乐曲中我感受到了人间最底层的心声。”

查看全文

农林院校合唱艺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林院校;合唱艺术;合唱

【论文摘要】合唱艺术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林院校中合唱艺术普及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从多年的合唱教学和组织工作经验中分析,认为普及合唱应从明确意义、分析现状、创新手段等三方面着手。

合唱艺术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合唱团体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合唱赛事促生了众多的大学生合唱团,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现了合唱艺术面上的繁荣,但冷静地思考后不难发现,在农林院校中,由于种种因素合唱艺术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拥有令人欣喜的局面,在普及效果和普及手段上都有很多的不足,笔者认为普及合唱,意义还需明确,对象还需分析,手段更需创新。

一、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长成材中的意义

(一)合唱是培养团队精神最好的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群体性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种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气息、感情等方面因素的高度统一的艺术,达到这种统一,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聆听、默契,更需要队员拥有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自控力,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使合唱队员潜移默化的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和达到合作所需要的努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查看全文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摘要: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多声部声乐艺术,其不仅可以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合唱艺术既具有一般的音乐美学特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其歌唱气息持久、音色变幻多端、声区转换灵活,具有很强的美学表现力。基于此,本文以美学角度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然后论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最后就基于美学角度的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感悟合唱艺术之美。

关键词:美学角度;合唱艺术;美学特征

合唱是一门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其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宗教音乐,并伴随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成熟,最终成为音乐领域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合唱过程中,需要众多演唱者彼此配合,在着装搭配、演唱协调、伴奏附和等方面达成统一,充分展现人声交响之美,为听众带来一场宏大壮观的音视盛宴。合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凭借自身适应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迅速在国内得到普及与发展,其艺术之美也迅速被人们所知晓,通过研究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门音乐艺术,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

合唱艺术美学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它是联系合唱艺术与大众审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合唱艺术美学从美学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分析合唱艺术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情趣,分析并研究合唱艺术所蕴含的美学因素,进而挖掘和探寻合唱艺术的本质特征。合唱艺术美学是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它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站在音乐美学角度去研究合唱的内在艺术规律,并准确诠释这门艺术的审美创造特征。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查看全文

西方合唱艺术在桂林发展

在中国漫长的抗日战争历程中,人民大众掀起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热潮遍及全国。抗战全面爆发后,武汉立刻成为了全国抗战文化的中心,群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随着1938年武汉沦陷之后,这个抗战文化运动中心也就瓦解了。与此同时,中国南方的又一个抗战运动文化中心桂林,正在悄然兴起。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开始在桂林轰轰烈烈、波澜壮阔地开展起来,成为桂林抗战文化艺术中最普及、最活跃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众所周知,合唱艺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而中国最初的群众合唱从“学堂乐歌”开始。合唱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南方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多声部民歌合唱。然而西方合唱这种音乐形式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遭遇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所以中国合唱的发展在题材、内容和形式方面开始了一条顺应中国国情、为抗战服务的中西结合式的发展道路。在抗战文化中心广西桂林,西方合唱艺术从群众歌咏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一、大规模频繁的演出

从1936年桂林初中歌咏团公开出版抗日壁报演奏抗战歌曲开始,到1944年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队到前线慰问为止,桂林的群众歌咏运动持续了漫长的8年时间,这是国统区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在规模宏大的抗战歌咏运动中,桂林举行了多达几十次的群众歌咏集会。据史料记载,比较大规模的有以下几次:1938年1月8日晚上,在桂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的“万人火炬公唱大会”。这是抗战期间桂林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歌咏集会。据说美国福克斯公司驻桂记者把这次歌咏集会拍成电影,影片传到美国总统罗斯福那里,他看后对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大为赞赏。1939年5月7日,在桂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儿童抗战歌咏比赛。1939年7月8日举行的7•7抗战建国两周年纪念歌咏大会。1940年4月7日举行的桂林歌咏界劳军大会唱。1941年、1943年分别举行的广西省会社教扩大运动周大会唱等。1944年4月4日至6月初,进行为期两月的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音乐活动。

二、大批爱国进步音乐家抵达桂林

抗战时期的桂林,很多学校、工厂、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都成立了歌咏队。这些团体用自己的喉咙持之以恒、积极热情地排练演出抗战救亡歌曲,来动员、教育、组织民众,极大地推动了歌咏运动的发展。与此同时,包括满谦子(1935)、吴伯超(1938)、陆华柏(1937)、张曙(1938)、林路(1938)、胡然(1938)、任光(1938)、舒模(1938)、章枚(1939)、孙慎(1940)、薛良(1940)、王义平(1940)、刘式晰(1940)、姚牧(1941)、甄伯蔚(1941)、李凌(1942)等一批爱国进步专业音乐人士也都在这一关键时期陆续抵达桂林。环境的变化使音乐家们追求的音乐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在国难当头时,他们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身践力行地投身到以抗日救亡歌咏为主的音乐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后方的音乐师资队伍,为抗战时期的音乐文化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抗战合唱作品陆续诞生,音乐家身践力行指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