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2:05: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好莱坞电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好莱坞电影

好莱坞电影对国内电影的制约

好莱坞电影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化的制作、流水线式的生产、明星化策略、成熟的市场运营机制,垄断了其国内电影市场,同时迅速向海外市场扩展。中国作为最大的电影消费市场,自然是好莱坞的首选目标。《亡命天涯》作为好莱坞首部打入中国电影市场的作品,给中国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觉盛宴,也为好莱坞片商带来丰厚的市场收益。电影市场的繁荣让国内电影人感到欢喜,同时感到忧虑,好莱坞大片的涌入,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极大冲击了国产电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产电影的发展。为了抵制好莱坞大片,电影创作者开始学习、思考、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成功经验,探索国产大片的发展之路。

2002年,《英雄》以大投资、大营销、大明星的制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国产大片的创作先河,成功探索了大片创作之路。之后,一大批国产大片陆续进入市场,提高了国产片的市场占有率。对好莱坞电影模式的学习、借鉴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繁荣了国内电影市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背后的问题更值得关注,人们不禁会问,好莱坞电影到底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什么?好莱坞电影的突出特点是大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制作,前期拍摄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造景观;后期剪辑阶段,通过数字技术制造奇观、特效。大明星,明星的加盟提高了影片的知名度,保证了较高的票房收入。大营销,影片的宣传营销是电影取得票房成功的关键。影片公映前,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媒体炒作、大投资伴随着较高影片艺术水准、成熟的市场运营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保证前期可观的票房收益和后期相关衍生品市场的持续收益。美国电影有巨大的本土市场作为支撑,从而为单片提供了更好的成本回收基础。由此,美国电影企业可以投入相对较高的成本,造就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形成其巨大的国际比较优势。与此同时,由于电影“共同消费”特性的存在,这些高成本大片便可以低价向国际市场倾销,其他国家电影难以与其竞争。①

好莱坞电影大投资制作模式,保证了较高的票房收益,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了电影制作的门槛,使其占据垄断地位。这种模式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阻碍了国产电影多元化、产业化和健康发展。前期的投资不断增加,为了吸引观众启用高片酬的电影明星,增加了制作成本,提高了投资风险,使发片方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为了确保票房收益,不得不对影片进行商业化的包装、炒作。这种商业化的制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艺术质量,同时提高了创作门槛,使一些中小投资者望而却步,而大的制作企业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垄断电影市场。另一方面,抑制了电影消费市场的发展。大投资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为了降低投资风险,片方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即通过提高的电影票价,来确保票房收益。这种风险转嫁无异于竭泽而渔。目前,电影票价一般是普通职员一天工资的三分之二,如此高的票价,大大超出了观众的消费能力,严重抑制了其消费欲望。另外,新的娱乐方式不断出现,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使不同娱乐媒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高票价无疑是将电影观众拱手让给竞争对手。这对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极其不利,反过来也影响了电影自身的发展。

1注重影片的质量

提升影片的质量是国产电影走品牌化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国产电影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形势,国产电影要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尽管“营销大于产品”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一些艺术质量一般的电影通过大量的宣传营销,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但是这种个别现象在市场的洪流中很快被淹没,难以真正获得市场的青睐。影片的良好质量才是赢得市场的决定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繁荣文化创造,讴歌时代和人民。要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创作质量,努力生产出具有国家水准、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时代特色的传世之作,把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使文化艺术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②

2突出民族特色

查看全文

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研究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电影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构成元素。其中,作为世界电影工厂之一的好莱坞不仅是电影的起源地,更是将电影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影人。在好莱坞电影所表现出价值观中,“个人英雄主义”是十分重要的却又十分矛盾的一种。一方面,“个人英雄主义”崇尚独立自主,强调正义和尊严;另一方面,“个人英雄主义”与和谐社会存在重要矛盾。因此,探究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助于其在我国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意义,降低消极作用。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哲学思辨;现实意义

一、引言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兄弟在杜格兰德咖啡馆(Dugrandcafe)用一台名为“电影摄影师”(Cinematogra-pher)的机器录制并放映了第一部公开(免费)的电影。有了这部名为《光明之路》的电影,他们引领了电影工业的基础。从巴黎开始,法国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丹麦和意大利紧随其后。[1]然而,欧洲电影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失去影响力,美国电影业开始走向世界,它产生了新技术,并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投资。此外,这些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也令人着迷。[2]因此,本文对这些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探讨,分析其历史沿革和特征,对其表现出的价值观进行思辨,思考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对我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历史沿革及主要特征

(一)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历史沿革。在好莱坞电影流派中,有大量描写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这些电影情节是基本都是关于英雄与不可容忍、残酷和不公正进行斗争,以保护生活在困境中的被压迫的普通百姓。在早期的电影中,这些英雄只是普通人或“暴徒”。例如1920年的《佐罗》,1921年的《三剑客》等。在20世纪30年代,描写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在内容上得到了扩大,涵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立双方之间的战争。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这些电影在“西部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好莱坞大片的子类型迅速发展,并不断流行。[3]在精神内涵上,早期的美国西部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梦”的表现之一,是“牛仔道义”精神的文化表现。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都是“非法分子”,他们为正义和道德而战。英雄们帮助并保护了被压迫的村民。总体而言,西部电影讲述了美国的各种冲突。这些冲突包括美国西部与东部之间,城镇与丛林之间,社会组织与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冲突。农场和森林,牛仔、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冲突。西部电影中的所有组成部分,例如人物,环境,处境和主题,都与上述冲突有关。[4]此后,西部电影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007系列”“兰博系列”等经典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出现,并创造了大量好莱坞式的荧幕英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英雄们与腐败的政府官员以及残酷的地方资本家作战。这一时期的电影既保留了西部电影的突出元素,也突破了西部电影服装,手势,骑马能力和手枪使用技巧等刻板印象,所创造的荧幕英雄形象同美国的“民主精神”一起,构建起了好莱坞大片的标准元素,以此来体现“人类的伟大”这一精神。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具有社会疏远,孤独的特质,并隐藏着内心的冲突。及至现代,随着DC和漫威等一系列漫改电影的出现,从《超人》到《蝙蝠侠》,从《金刚狼》到《黑豹》,从《加勒比海盗》到《复仇者联盟》,好莱坞制造“超级英雄”的手法越来越多样化,“超级英雄”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不再是普通人,而是具有超自然能力。这种变化与时代的发展有关,但万变不离其宗,“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文化内核和核心价值观一直没有改变,即: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独立”和“自由”精神。[5](二)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类型十分的广博。从早期的西部牛仔电影到军事战争电影,从漫改电影到动作电影都能找到大量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经典影片,因此,想要单纯从电影的类型出发来探索好莱坞个人英雄电影的主要特征较为困难。但是,纵观这些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所创造的角色,无论是“终结者”还是“詹姆斯•邦德”,无论是“美国队长”还是“钢铁侠”,这些“荧幕英雄角色”尽管出身、能力、个性都有所不同,但都具备一些相同的特征。因此,从这些电影角色的特征出发,能够一窥好莱坞个人英雄电影的主要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英雄们必须表现出深刻的内心。在这些影片中,英雄承担着“领导者”角色,特别是社会角色,并具有不同的身份(根据情况和与他或她互动的人的身份)。这些英雄经常扮演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人的同时,又展现出深刻的内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都与周围环境和周围的人保持着充分的联系。他们不断聆听,通过自己的内在感来塑造所听到的声音,并根据内在声音来建立自己的行动。其次,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英雄们必须有正在执行任务,并遵守某种类型的法律或规则。英雄总是采用某种规范性的行为,以期取得一些实际结果。他们采取了意想不到的道路,超越了正常行动范围。在框架之内并同时在框架之外带来变化。最后,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英雄们必须拥有超强威力。他或她的举止爆发出无所不能的权威,表现出特殊的实力。在所有情况下,英雄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独当一面并拯救民众或完成任务。

查看全文

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呈现与反思

摘要:当下的好莱坞之所以如此青睐中国,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已占据好莱坞电影海外市场的重大席位。从跨文化视角全面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能够为我国本土电影的发展提供启示。立足本土,开拓创新,是当代我国电影行业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电影;好莱坞;中国元素;呈现

好莱坞电影以其独特的构思与美国叙事方式,加之以精准制作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电影的典型代表。中国是美国电影最大的海外市场,中国元素无疑是好莱坞扩大中国市场的一条捷径。通过在电影中引入中国元素,与中国观众建立起文化认同,进而吸引观众、增加票房,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商业营销策略。

一、中国元素的呈现

(一)数量渐增的中国面孔。20世纪末,以成龙、李连杰和杨紫琼等人为代表的华人影星,以完美的演技与东方特质进入了好莱坞电影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国际著名影星,但数量较少。进入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将更多目光投放在了东方文化中,他们善于利用中国影星的影响与地位,加深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巩俐、章子怡、刘亦菲等一系列明星大规模涌入好莱坞殿堂,以优异的成绩与不俗的演技将东方演员的特质带入了国际电影中,对国外受众解读东方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好莱坞近年来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从制片到动作设计,从服装到音效,都有了更多华人团队的加入,如袁和平、张艺谋等。中国面孔的加入一方面丰富了好莱坞电影资源,为全新、另类的电影表现方式提供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好莱坞电影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受众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面孔往往带有极强的本土受众号召力,这也是好莱坞电影打开与扩张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随着国力的不断强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成为好莱坞电影资源炙手可热的素材地。《功夫熊猫》《花木兰》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以《功夫熊猫》为例,影片的主要构成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中国功夫到中国茶道文化,甚至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与文房四宝等细节都有着真实再现。而《花木兰》则以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为蓝本,以女主人公的善良、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量身定制了具体的电影脚本,并在国际市场中一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何越来越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关注?第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文化现象与文化标志,这与现今的好莱坞电影表意系统高度契合。除此之外,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意境不同,往往赋予了不同电影的不同表现需求,以紧扣电影主题。第二,中国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已经逐渐摒弃了早期曲解、丑化中国形象的阶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电影市场的巨大诱惑力迫使好莱坞电影主动寻求中国元素的代表,以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保证好莱坞电影的高度与广度。(三)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中国文化既内化在具体的文化标志上,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又外化在具体的景观资源中,并附有特定的价值内涵。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汲取除了表现在内在文化标志上,也大量直观体现在外化的景观资源中,如好莱坞影片《碟中谍》利用大量镜头直观全面地展现中国的东方明珠塔。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市场的包容性愈发明显,大量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场景都有中国景观的体现,如《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源自中国黄山,《变形金刚4》在重庆武隆取景等。这些热门电影对中国景观的选择主要是因为中国元素的高度吸引力。从跨文化视角来看,元素象征着文化,而文化又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景观元素的利用不仅表达出了中国元素的丰富性与适应性,促进了好莱坞电影发展,同时也表明国际电影发展的趋势,即全球视角下的文化元素发掘与创新。无论是《不可能的任务3》展现出的上海还是《面纱》刻画的黄姚古镇,抑或是《木乃伊3》表现出的茫茫大漠,大量好莱坞电影的重要场景往往会选择东方特殊的景观或人文风貌去吸引受众,以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当然,好莱坞的电影选择在中国取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约制作成本,发展中国家无论人力资源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其内在制作规律,也是值得我国电影学习的方面。

二、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的运用对我国电影的启示

查看全文

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分析

摘要:中国的电影市场在好莱坞海外市场的比例已经逐年升高。本文分别从中国面孔、传统文化元素以优美特色的中国自然景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分别从传统文化资源、电影传播方式以及电影叙事策略和拍摄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好莱坞电影应用中国元素对我国电影制作的启示。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元素呈现

好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特有的美国构思和叙事方式,与其精准的电影制作技术相互结合,逐渐成为国际电影中的典型代表,而中国作为其最大的海外市场,通过在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吸引中国消费者建立文化认同,以此增加中国票房,这显然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商业营销策略。

1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

1.1逐渐增多的中国知名面孔。好莱坞电影市场上逐渐出现了许多华人影星,如成龙以及李连杰等。这些人以其精湛的演技和东方人特质成为国际著名的影视巨星。同时,美国的更多电影还将目光投放在中国有影响和地位的知名影星上,如刘亦菲以及章子怡等,以此增加这些明星的本土号召力,从而打开中国的电影市场。1.2形态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开始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取样素材地,如《功夫熊猫》整部影片制作的素材基本都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影片中体现了中国功夫、茶道、工艺品以及文房四宝等细节,以此拉近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市场占有率。[1]1.3具有优美特色的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具有优美特色的自然景观最近也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取材之一。例如,在好莱坞电影《碟中谍》中,曾经利用数量较多的镜头来展现我国的东方明珠塔。电影通过融入中国自然景观元素,充分发挥了我国文化元素的适应性和丰富性。此外,中国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其影片取景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也是其到我国取景的重要原因之一。

2好莱坞电影应用中国元素对我国电影制作的启示

查看全文

诠释好莱坞电影的价值与经典魅力

有人说,一部世界电影史就是好莱坞对全球电影市场的征服史。也有人说,一部世界电影史就是一部反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关于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历史长河中扮演角色的讨论从未停止,可谓是众说纷纭。但至少有一点谁都无法否认———世界电影离不开好莱坞。然而说到好莱坞,就不得不提及它的黄金时代———经典好莱坞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经典好莱坞时期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

这一时期诞生了大批人们至今还耳熟能详的影片,比如《乱世佳人》、《公民凯恩》等都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经典。时势造英雄,经典好莱坞时期在构建电影帝国的同时,也成就了几大盆满钵溢的电影公司和诸多风光无限的名演员、大导演。经典好莱坞时期创造出的辉煌几乎不可复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段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呢?我们不妨来看看黄金时代出现的时间,如前所言,这一时期大约从1930年开始,而这个时间恰好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开端。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同样,电影消费也并不算高,相对而言也属于廉价消费的范畴。

最重要的是,如果说化妆品可以安慰女人,那么电影几乎能够给所有生活在萧条年代的人们一个让心灵避难的空间。赏心悦目的俊男美女、戏剧性的情节、大团圆的结局,这些深深印刻着好莱坞特色的元素无一不把观众带入了一个超脱于现实的梦幻世界里。每个人都向往美好,哪怕是梦境中的美好。而好莱坞电影就像是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幻王国,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的残酷。这个梦境中无不显示着对爱、对自由、对真理的追求,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缺少的、又恰恰是最想要的。于是人们花着手上的一点“闲钱”趋之若鹜般涌进电影院去寻找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求而不得东西———电影市场的需求大门打开了。除了需求和市场,刺激一个产业高速发展的因素还有商品的供给及其品质,电影产业也不例外。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美国人率先把声音带入了电影。《爵士歌手》给华纳兄弟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开启了里程碑式的有声电影时代。再加上华尔街的大财团的投资,资金日益雄厚、产量可观,电影进一步纳入了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商业化运作。此外,高度精细的分工、制片人制度、明星制度的确立更加使得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迈入了日益成熟、完善的机制。

搭着这班天时地利人和的顺风车,好莱坞电影大踏步地向黄金时代迈进。在一部部佳作诞生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类型电影的创作模式。所谓的“类型电影”,就是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分为西部片、喜剧片、强盗片、恐怖片、歌舞片和战争片等电影类型。由乔治•西德尼导演的好莱坞经典影片《出水芙蓉》是有机地融合了歌曲、舞蹈、花样游泳等形式并极具观赏性的经典歌舞电影中的一个典型。影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流行音乐的作曲家史蒂夫在加州爱上了美丽多情的大学游泳课老师卡洛琳,二人准备结婚,但遭到了唱片公司主管乔治的反对。经历种种艰辛后,史蒂夫没办法只好完成“水上盛典”,并要求乔治找卡罗琳来担纲主演。最后卡洛琳与史蒂夫消除误会,重归于好,“水上盛典”圆满成功。影片故事主线明确、戏剧化强烈,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电影。在叙事风格上,《出水芙蓉》同样也秉承着好莱坞电影的一贯手法:由一个矛盾冲突点开始,继而间断有节奏的设置兴奋点。例如,史蒂夫模仿女人化妆的喜剧小品、史蒂夫要赶在9点之前回寝室而千方百计躲过艾文斯教授的狗、史蒂夫在形体课上跳华尔兹时极力摆脱粘在身上的糖纸、院长带人检查寝室的那一段滑稽小插曲都使得整个影片充满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将观众始终牢牢地吸引在故事的叙事主线上。当然影片依然是以大团圆作结———卡洛琳与史蒂夫消除误会,重归于好,“水上盛典”圆满成功。这样的结局是“标准的好莱坞式的结局”,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丰收———既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又不能缺少美满爱情的点缀。

不仅仅是歌舞片,就连作为经典好莱坞时期恐怖片的代表作———希区柯克经典作品《西北偏北》也遵从好莱坞套路“出牌”。《西北偏北》讲的是一个有点幽默感的普通广告商—罗杰,在他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忽然被莫名其妙的被当作凯普林绑架,被带到了一所大房子里。在这里,罗杰被要求合作交出东西,罗杰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莫名其妙的灌醉了,杀手们想制造罗杰酒后驾车坠海而死的假象,而罗杰在朦胧中逃脱了。而后的指证也让杀手们提前准备,得以逃脱。罗杰为了还自己清白,来到凯普林的酒店,想找出线索,尔后的探寻过程中,遇到了年轻女郎伊夫•肯德尔,但伊夫实际上是杀手一伙的,之后就有了本片中最精彩的飞机追人片段,之后在FBI的帮助下,才知道伊夫是卧底,凯普林也是虚构出来迷惑间谍的,冰释前嫌的罗杰与伊夫相爱了,罗杰最后为了救出身处险境的伊夫,与杀手们在雕刻着美国历任总统头像的巨大山岩上展开搏斗,最后获得胜利。值得一提的是,悬疑不是《西北偏北》最主要的卖点,幽默才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看点,影片加入了大量幽默的对白,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再加上大团圆式的故事结局,好莱坞模式电影跃然荧幕之上。

不难发现,情节公式化、人物定性化、银幕叙事标准化是这一时期“类型电影”的主要特征。然而“类型电影”在为电影制作提供标准的范式、提高电影产出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压抑了创作者的个性发挥。电影史学家和艺术家们把好莱坞的“类型电影”看作是在电影工厂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地生产出来的相互雷同的娱乐品而不是艺术品。但我认为也不能以此全盘否认“类型电影”的合理之处,毕竟它的产生就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的,观众接受、认可就是它存在的最大理由。艺术有时代性、阶段性,虽然从宏观上来看“类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电影多元化发展,但是我们不应该完全以当下的评判标准来看待甚至是批判当时的电影作品。就好像病痛时吃药,人们只想着药能对症医病,至于之后又嫌当时的救命药有多苦、多难吃显然都是无意义的,毕竟当时的病好了才是王道。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观众需求也不一样。半个多世纪前的人们倾向于看到经典好莱坞式的叙事情节和故事结局以获得自我满足和安慰,那么相似类型的批量诞生自然也就具备其合理性。当然,认可经典好莱坞时期“类型电影”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所谓的模式制作电影。在当今的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和社会背景下,我们还是应该强调个性的发挥和创作以繁荣电影事业。“类型电影”批量生产的部分原因是电影公司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攫取利益,这种完全追逐商业化效应地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当下电影产业要避免的。

查看全文

好莱坞电影摩天营救解析

摘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逐步走向开放,各国电影呈百花齐放的趋势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世界各大电影巨头也纷纷在与中国电影市场的磨合中找到了合适的着陆点,开始陆续进入中国电影市场。2018年暑期档上映的影片就有《侏罗纪世界2》《摩天营救》《巨齿鲨》等多部好莱坞影片。本文以近期上映的好莱坞商业动作大片《摩天营救》为例,浅论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摩天营救》;中国元素

众所周知,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集中地,每年数以万计的影片在这里制作完成,走向世界,占据着世界各地的电影荧幕。好莱坞电影的强力输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电影的发展,而且强有力地传递了美国的价值观及民族文化。虽然好莱坞大片的发展势头猛烈,一度席卷全球,但好莱坞电影若想真正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电影制作模式及监管程序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好莱坞电影在进军中国电影市场的路途中举步维艰,更何况还存在中国本土电影的强大竞争压力,在此情况下,好莱坞电影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之路。近期热映的好莱坞商业片《摩天营救》讲述了主人公威尔•索耶在前往香港执行安保工作时,被人陷害遭遇突发事件。他身陷火海,只身攀爬1000多米摩天大楼,解救被困的家人并找出潜藏的罪犯的故事。影片属于制作上十分成熟的高水准好莱坞商业大片,故事通俗易懂,主题简单明了,节奏紧凑,画面逼真,动作场面让人惊心动魄,紧紧吸引观众眼球。当然,这些元素也是好莱坞大片的标准配置,但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中国元素”的应用可谓恰到好处。

1中国家庭观念注入主题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国度,而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自然传递着美国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致力于塑造个人英雄主义形象。1939年的《关山飞渡》是好莱坞电影中牛仔英雄片的标志性作品,影片塑造了灵果这一英雄形象,他一个人拖住了一群阿巴虚人,使得驿车里的人都得救,充分体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此后,展现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越来越多,影片主角无论何种身份、何种地位,一定是智勇双全,独来独往,或者具有某种特殊能力,在国家与世界陷入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拯救世界。美国在输出好莱坞电影的同时,借助大众文化传播之力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念,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或许可以赢得一时的叫座,但由于信仰不同,终究不是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长久之计,所以,优秀的好莱坞电影人便开始另辟蹊径。电影《摩天营救》中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注入主题,使影片主角不再是战无不胜、拯救世界的孤胆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牵挂的家庭支柱。对于非常重视传统家庭观念的中国而言,这一改变使得影片所传递出的一切,最终都落在家庭主题上,十分符合中国观众的伦理审美和价值取向。影片主人公威尔•索耶原是海军陆战队队员,在执行一次任务时意外失去左小腿,从此退役,开始了新的人生轨迹。放下军人的职责之后,他只是一个想好好守护家人,过安逸、幸福生活的男人。此时,老友的出现和一份突如其来的工作打破了他原本宁静的生活。影片中多次表达索耶已经放下过去,只想回归家庭的愿望,但好友的背叛,使得妻子及两个孩子陷入困境,索耶为救回家人奋力一搏。有了家庭的支撑,影片中的所有打斗画面以及惊险的高空动作戏码便不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有了情感的牵引,为每场动作戏蒙上了情感的外衣。整个过程中,索耶没有表现出一丝拯救全世界的觉悟,也没有一点一战成名的野心,他拼尽全力九死一生的每一步,都表达了一个普通父亲对孩子的爱和对家庭的爱。影片中,前后呼应,从开头索耶与两个孩子的互动,到救援中他鼓励孩子要勇敢的话语,以及得救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拥抱都一脉相承。无论电影将索耶这个角色描述得多么强大,多么像是一个英雄,但影片结尾时,他在人群里拼命寻找妻儿的执着目光和竭力呐喊,都让他再次回归到最真实的对家庭的渴求上。整个影片被浓浓的家庭情感所围绕,与往常的商业动作片相比多了一丝温情与感动,更符合中国电影观众的口味。

2人物设定具有中国特色

查看全文

中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表达

摘要: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东方古国,中国所独具的传统人文气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尽管东西方文化始终保持交流,但大洋彼岸的西方人仍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地区、民族、宗教、历史等差异使中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已不仅仅是一种东方主义符号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具有着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扬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本土文化;中国元素;好莱坞

电影面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1993年,由美籍华人王颖导演、迪尼斯出品的《喜福会》成功上映,自此,好莱坞拓宽了中国市场,不仅改编中国经典名著、翻拍中国故事,更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大胆创新,相继推出了《黄石的孩子》《木乃伊》《面纱》《雪花秘扇》等十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影片。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电影工业以迅猛之势在国际文化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丰厚利润的商业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好莱坞制作公司的目光。中国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化产物,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物质元素,同时也代表了相应的文化精神,兼具外部表层造型展示与内部深层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民族形象的对外呈现

电影作为综合性影像文本,通过传递影像文本中的视觉符号、声画信息等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接受者,同时,其在精神、文化、信仰等多方面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自中世纪末期,各国的来华传教士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所著的《游记》、鲁布鲁克所著的《蒙古纪行》、柏朗嘉宾所著的《蒙古史》等,都将中国在物质上的富庶和科技上的先进思想传达给西方人。由明朝时期的传教士利玛窦撰编写的《中国札记》,曾启发了欧洲皇室贵族模仿中国习俗,由此,在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追捧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民族形象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末代皇帝》通过讲述溥仪的人生历程,以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清王朝前后60年间的兴衰与落幕。影片将大量的影像篇幅对准了清王朝的宫廷生活,饱满的影像色彩、细腻的光线运用、独具深意的影调刻画充分展现了这座神秘且古老的清朝皇宫。在满洲皇宫的加冕仪式上,阴暗灯光斜斜地打在皇帝溥仪的身上,行礼的大臣们身处阴影,无疑暗示着此时此刻这位在接受朝臣顶礼相拜的著名皇帝,不过是一个掌握着摇摇欲坠的腐朽皇权的傀儡人偶,他生活的这座外在光鲜奢华的皇城,内里却早已悄悄衰败。影片在声音运用上也力求烘托清王朝的异域色彩。在影片中溥仪用餐时,背景音乐是苏聪所作的《lunch》,琵琶、古筝、扬琴交错进行,沉静而忧伤,所传递的浓郁古典风韵给人以典雅、沉寂、神秘之感,烘托出仪式般的皇家式饮食过程。在美国,电影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纯粹的商业活动,以追求利润为首要条件”。票房收入和市场份额是电影的命脉。从诞生之日起,好莱坞就有了市场和娱乐观众的意识,如环球公司的宗旨就是“为字宙提供普遍的娱乐”。既然好莱坞试图进军中国电影界,那么它就必须努力找出与中国观众趣味相符的兴趣点。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皇宫作为最完整的东方历史古迹,一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挑战。

二、中国历史文明的有效传达

查看全文

国产电影基于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模式的经验借鉴论文

摘要:电影“后产品”开发是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能给电影产业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本文针对当下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如法律保护不完善,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开发商缺乏创意等,基于对好莱坞后产品开发模式的研究总结,对我国电影后产品开发中存在的“病症”准确“下药”,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电影后产品发展的路子,提出可行性办法,以振兴和繁荣国产电影后产品市场,使之早日壮大,走向世界。

关键词:电影产业链;国产电影“后产品”;现状;好莱坞模式

绪论:

人们生活在环环相扣且相互关联的网络中,只要“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能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一部《星球大战》掀起数轮太空狂潮,其早期发行仅供租借用的录像带,出租的收入迅速地超越一百万美元;一部《变形金刚》泛起一波机器人热,起票房收入达1亿美元,总收入达7亿美元;一部《哈利波特》更成为了一个价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庞大产业链,创造出了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一部电影除票房收入外,还有如此大的收益?

贾虹琳在《电影营销》一书中说道:“营销的,便必然是商品。电影,是特殊的商品,结合文艺与技术的商品。”如今的电影也如蝴蝶效应般,经历了从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过程,最终实现自由竞争和自我营销价值之路。众所周知,一个没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电影终极目标也自然而然地定在了获得丰厚的资金上。就中国电影产业链而言,从传统的“产—供—销”一体化、“制—发—放”一条龙向着产业型文化方向转换,现已以图建立一个“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完整运营体系。在中国电影产业转变运营体系的同时,有《头文字D》的“TOYOTAAE86”热,《七剑》的电影后电脑游戏产品,《长江7号》的“活物”遍布大街小巷……但中国的影视市场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一位制片人如此说道:“他不光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中国电影产业犹如一个温柔水嫩的少女,她的发展步履艰难,究竟是什么阻碍着她的美丽脱变?

诚然,好莱坞电影营销模式在全球业界首屈一指,我们可用周黎明老师的话概括:“好莱坞式电影业的龙头。你尽可以在文化上藐视它,但你不可能在商业上忽视它。那会是彻头彻尾的鸵鸟心态。如果把好莱坞看成是地方工业,就好比在大都市开快餐店完全不考虑麦当劳、肯德基的存在。”好莱坞电影素有“营销大于影片”的说法,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每年有大约70亿美元的电影收入,国内票房收入仅占27%,中国每年的电影票房在60亿元左右,占电影收入的90%到95%,美国电影业收入余下的73%和中国电影业收入余下的5%到10%,如此大的悬殊,究竟体现在哪一方面?我们该如何修补此环节的弊病?是继续如鸵鸟一般低下头以全不见外界为安,还是照搬照抄美国好莱坞模式发展本国电影业,还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业发展路子?本文将试对这个起增值作用的环节—电影后产品研发作如下探讨。

查看全文

国产电影基于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模式的经验借鉴论文

摘要:电影“后产品”开发是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能给电影产业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本文针对当下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如法律保护不完善,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开发商缺乏创意等,基于对好莱坞后产品开发模式的研究总结,对我国电影后产品开发中存在的“病症”准确“下药”,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电影后产品发展的路子,提出可行性办法,以振兴和繁荣国产电影后产品市场,使之早日壮大,走向世界。

关键词:电影产业链;国产电影“后产品”;现状;好莱坞模式

绪论:

人们生活在环环相扣且相互关联的网络中,只要“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能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一部《星球大战》掀起数轮太空狂潮,其早期发行仅供租借用的录像带,出租的收入迅速地超越一百万美元;一部《变形金刚》泛起一波机器人热,起票房收入达1亿美元,总收入达7亿美元;一部《哈利波特》更成为了一个价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庞大产业链,创造出了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一部电影除票房收入外,还有如此大的收益?

贾虹琳在《电影营销》一书中说道:“营销的,便必然是商品。电影,是特殊的商品,结合文艺与技术的商品。”如今的电影也如蝴蝶效应般,经历了从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过程,最终实现自由竞争和自我营销价值之路。众所周知,一个没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电影终极目标也自然而然地定在了获得丰厚的资金上。就中国电影产业链而言,从传统的“产—供—销”一体化、“制—发—放”一条龙向着产业型文化方向转换,现已以图建立一个“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完整运营体系。在中国电影产业转变运营体系的同时,有《头文字D》的“TOYOTAAE86”热,《七剑》的电影后电脑游戏产品,《长江7号》的“活物”遍布大街小巷……但中国的影视市场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一位制片人如此说道:“他不光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中国电影产业犹如一个温柔水嫩的少女,她的发展步履艰难,究竟是什么阻碍着她的美丽脱变?

诚然,好莱坞电影营销模式在全球业界首屈一指,我们可用周黎明老师的话概括:“好莱坞式电影业的龙头。你尽可以在文化上藐视它,但你不可能在商业上忽视它。那会是彻头彻尾的鸵鸟心态。如果把好莱坞看成是地方工业,就好比在大都市开快餐店完全不考虑麦当劳、肯德基的存在。”好莱坞电影素有“营销大于影片”的说法,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每年有大约70亿美元的电影收入,国内票房收入仅占27%,中国每年的电影票房在60亿元左右,占电影收入的90%到95%,美国电影业收入余下的73%和中国电影业收入余下的5%到10%,如此大的悬殊,究竟体现在哪一方面?我们该如何修补此环节的弊病?是继续如鸵鸟一般低下头以全不见外界为安,还是照搬照抄美国好莱坞模式发展本国电影业,还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业发展路子?本文将试对这个起增值作用的环节—电影后产品研发作如下探讨。

查看全文

小议全球好莱坞与民族影视详细

现代化的动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将中国别无选择地推向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踉踉仓仓地卷入了以跨国公司、跨国市场的形成为基础,以传播和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助力的全球化过程中,尽管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文化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电视以及大众传媒的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立场,但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融入一体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也随着国际国内各种冲击和压力的增大,中国的大众传媒业也逐渐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涡。然而,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一颗又一颗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好莱坞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

一、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特别是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体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中国从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好莱坞电影,"国片"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约"签定以后,好莱坞电影当时的年进口量就多达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电影公司还试图利?"中美商约"垄断中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业务,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电影院线的营业方针并限制国产片的放映。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宣告结束,美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又重新逐渐进入中国。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大陆电影则正处在这种全球化互动语境之中,再次面对好莱坞的挑战。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允许按照分帐发行方式进口外国"大片",美国电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中国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入世"后,每年将可能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与1946年相似的是,美国也提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好莱坞各大公司甚至已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研究,有的还设立了"中国部",以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好莱坞已经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显然,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将面对美国电影更大规模的进入,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政治权力问题,也是工业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文化主权问题。许多人担心,好莱坞电影所贯穿的美国式神话是否会在影响国族认同的同时创造一种美国情结,好莱坞电影那种个人英雄的叙事原型是否会解构民族发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莱坞电影那种奇观化趋势是否会压抑人们对本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体验,好莱坞电影那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否会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艺术规则是否会完全替代中国叙述美学的传统,好莱坞电影是否会彻底摧毁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好莱坞电影是否会使中国电影丧失所有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责任。应该说,在中国电影目前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威胁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于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也来自于百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电影工业机制的经验,还来自于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当然也来自于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并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或者,通过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关照来提供一种本土人文关怀,突出好莱坞重围,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的视野,如黄健新的城市影片。……显然,正如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电影艺术》2000年第二期的首栏标题一样,"面对WTO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考验。

二、当前世界这种被称为"后殖民"图景的不平衡互动性带来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状态中的一种普遍的民族情结:走向世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