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2:01: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好莱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现代化的动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将中国别无选择地推向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踉踉仓仓地卷入了以跨国公司、跨国市场的形成为基础,以传播和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助力的全球化过程中,尽管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文化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电视以及大众传媒的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立场,但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融入一体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也随着国际国内各种冲击和压力的增大,中国的大众传媒业也逐渐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涡。然而,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一颗又一颗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好莱坞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这一点,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美澄氲缬岸灾泄挠跋熘小O匀唬环矫妫蚧缬拔幕墓惴毫魍ǎ踔廖丛焓澜缧缘奈幕占涮峁┝吮尘埃硪环矫嬉捕晕じ鞲雒褡宓奈幕场⒈3侄嘣奈幕の逗退枷爰壑堤岢隽颂粽剑痹诘拿浇榈酃饕迓⒍显谝欢ǔ潭壬嫌跋熳盼幕目判浴⒎岣恍砸约按丛旎盍Φ谋3帧U谴诱飧鲆庖迳纤担致廴蚧尘爸械暮美澄胗胫泄褡宓缬氨憔哂辛艘庖濉?/P>
一
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特别是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体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从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好莱坞电影,"国片"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约"签定以后,好莱坞电影当时的年进口量就多达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电影公司还试图利?"中美商约"垄断中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业务,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电影院线的营业方针并限制国产片的放映。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宣告结束,美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又重新逐渐进入中国。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大陆电影则正处在这种全球化互动语境之中,再次面对好莱坞的挑战。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允许按照分帐发行方式进口外国"大片",美国电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中国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入世"后,每年将可能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与1946年相似的是,美国也提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好莱坞各大公司甚至已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研究,有的还设立了"中国部",以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好莱坞已经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显然,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将面对美国电影更大规模的进入,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政治权力问题,也是工业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文化主权问题。许多人担心,好莱坞电影所贯穿的美国式神话是否会在影响国族认同的同时创造一种美国情结,好莱坞电影那种个人英雄的叙事原型是否会解构民族发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莱坞电影那种奇观化趋势是否会压抑人们对本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体验,好莱坞电影那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否会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艺术规则是否会完全替代中国叙述美学的传统,好莱坞电影是否会彻底摧毁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好莱坞电影是否会使中国电影丧失所有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责任。应该说,在中国电影目前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威胁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于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也来自于百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电影工业机制的经验,还来自于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当然也来自于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并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或者,通过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关照来提供一种本土人文关怀,突出好莱坞重围,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的视野,如黄健新的城市影片。……显然,正如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电影艺术》2000年第二期的首栏标题一样,"面对WTO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考验。
二
后经典好莱坞影片解析
新好莱坞,即后经典好莱坞影片的集中反应与定义,它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60年代,美苏英以雅尔塔协议瓜分世界后,美国的实力和势力空前强大,在美国积极向全世界输出军事、政治文化甚至战争的同时,好莱坞也完成了它自身的巨大变革,成为美国全球战略、霸主战略———文化帝国主义的急先锋。比起政治残酷的颜色革命和战争的血肉横飞,文化帝国主义拥有更多的隐蔽性,温和的侵略性,和软攻击力,但它的伤害力却是致命的,特别是当它披上了貌似道德和合法的外衣后,普通人就更难以在娱乐和意识形态方面予以区分、辨别和取舍———从欧亚到非洲的颜色革命就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结出的累累硕果。后经典好莱坞影片集中展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功能、及特征。在解读影片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后经典影片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的主流价值予以阐释。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
文化帝国主义是分娩于帝国主义的魔胎,二战后,随着全世界反帝反殖民运动的兴起,帝国主义开始将赤裸的军事侵略转化为对经济和文化的控制。所以帝国主义不仅是对政治和经济的统治,也是对文化的统治。由此文化帝国主义概念应时而生,出现于60年代的学术界。著名学者赫伯特•席勒认为,二战后新兴的民族国家虽然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在文化与经济方面依然受到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支配。席勒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是指以核心势力极其价值作为世界系统的中心,并迫使其他国家、组织、社会制度服从于核心势力价值系统的过程。席勒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以媒介为中心,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的不平等结构。布热津斯基,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他的言论赤裸裸地证明了席勒的论证:削弱固有民族国家之主权,强化美国的文化,使之成为所有国家的榜样,进而植入美国意识和文化,这是维持美国霸权的最佳策略。时间和全球的发展都已证明,美国依托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对第三世界进行了有效的文化渗透。在既输出物质产品同时,也输出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政治价值观念。帝国主义文化披着全球化的面纱蒙蔽了善良的人们,甚至自认为聪睿的学者也愿意用全球化证明他们的睿智,而甘当帝国主义文化的喉舌。在当前的中国这一点尤其显的残酷。库兰德智囊公司是对美国政府决策很有影响力的智囊,它曾建议政府:对华战略首要的就是西化中国,进而分化中国,使美国意识替代中国意识,最终解除中国对美国的对抗。另外,美国中央情报局总结出了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美国应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包括电影……只要他们接受、喜好我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和娱乐的方式,就已经接近成功……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由此,文化帝国主义不仅存在而且以无孔不入、不易察觉的、煮青蛙式的方式侵蚀民族国家的民众和文化。本文将从美国文化帝国主义通过后经典好莱坞电影宣扬和普及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习俗,以实现、巩固和深化美国的霸权利益方面予以分析。
二、后经典好莱坞电影与美国的核心价值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以来“新好莱坞”这个术语广泛地应用于美国的电影制造业。新好莱坞所代指的后经典影片表现了一种“新现实主义”,这种“新现实主义”展现了好莱坞政治的自由化。好莱坞出口机构自命为微型的国务院(美国的外交部),其产品、手段与政府的意识形态极其相似。将美国意识、政策及生活方式普及到世界各地,是他们的使命。美国电影制片人兼导演达利尔•柴纳尔称好莱坞电影是磁带盒里的大使。直言不讳地说好莱坞影片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最有力的摧毁方式。美国福克斯公司的斯皮罗斯•斯库拉斯认为,没有哪一种方式能比电影所发挥的作用更大,曾要求《丰富多彩》里的演员需承担“精神传教士”的责任和民主、自由的传道义务。库拉斯这里所指的“自由”就是美国“自由”“民主”的生活,也即是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在美国占主导的文化是白人的文化传统,也即“WASP”文化(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Culture,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新教文化)。美国的主流文化其实就是基督教、资本主义和民主的特别混合物。后经典好莱坞电影利用它宣扬的普世主义、“天定命运”、白人至上和个人主义的美国主流文化,取得了观众的认同,使之变身为美国文化控制、渗透、侵略的先锋势力。好莱坞宣扬的普世文化继承于欧洲普世文化,又有美国的发展,是美国历史和欧洲的宗教改革共同氤氲的产物。美国的普世主义文化确信人类具有一个普遍意义的本体,一个超时空的、先验的、一元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而这个普遍价值体系的中心就是美国。美国“天定命运”的文化观念起源于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主义传统。当时从欧洲到北美寻求新生活的清教徒们认为他们就是基督教义里所说的“上帝的选民”。这种源于基督教义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影响着北美殖民地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人自始至终认为他们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负有拯救世界于苦难的责任。后来,《独立宣言》标榜出一些不言而喻的真理———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我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及获得幸福的权利。美国人认为个人自由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此外,美国文化弘扬通过自我奋斗取得对他人的超越,对国家及社会之于个人的任何干预都予以反对。简言之,个人主义,就是我的一切由我个人负责。这些便是美国立国的核心思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白人固有的优越性正是在把文明带给尚处于“愚昧”状态下的北美印第安人时,对印第安人的驱逐和杀戮中形成的,美国所谓的人人平等、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仅仅是对美国白人而言,在和美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印第安人和其他“劣等”民族甚至欧洲都不在其列。由此看出,好莱坞文化具有激励美国勇于奋争的精神,同时又无视其他国家的利益,使美国成为私欲膨胀的肆意践踏、侵略他国的工具。
三、好莱坞后经典影片
小议全球好莱坞与民族影视详细
现代化的动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将中国别无选择地推向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踉踉仓仓地卷入了以跨国公司、跨国市场的形成为基础,以传播和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助力的全球化过程中,尽管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文化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电视以及大众传媒的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立场,但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融入一体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也随着国际国内各种冲击和压力的增大,中国的大众传媒业也逐渐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涡。然而,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一颗又一颗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好莱坞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
一、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特别是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体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中国从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好莱坞电影,"国片"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约"签定以后,好莱坞电影当时的年进口量就多达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电影公司还试图利?"中美商约"垄断中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业务,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电影院线的营业方针并限制国产片的放映。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宣告结束,美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又重新逐渐进入中国。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大陆电影则正处在这种全球化互动语境之中,再次面对好莱坞的挑战。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允许按照分帐发行方式进口外国"大片",美国电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中国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入世"后,每年将可能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与1946年相似的是,美国也提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好莱坞各大公司甚至已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研究,有的还设立了"中国部",以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好莱坞已经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显然,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将面对美国电影更大规模的进入,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政治权力问题,也是工业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文化主权问题。许多人担心,好莱坞电影所贯穿的美国式神话是否会在影响国族认同的同时创造一种美国情结,好莱坞电影那种个人英雄的叙事原型是否会解构民族发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莱坞电影那种奇观化趋势是否会压抑人们对本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体验,好莱坞电影那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否会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艺术规则是否会完全替代中国叙述美学的传统,好莱坞电影是否会彻底摧毁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好莱坞电影是否会使中国电影丧失所有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责任。应该说,在中国电影目前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威胁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于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也来自于百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电影工业机制的经验,还来自于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当然也来自于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并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或者,通过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关照来提供一种本土人文关怀,突出好莱坞重围,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的视野,如黄健新的城市影片。……显然,正如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电影艺术》2000年第二期的首栏标题一样,"面对WTO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考验。
二、当前世界这种被称为"后殖民"图景的不平衡互动性带来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状态中的一种普遍的民族情结:走向世界。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现代化的动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将中国别无选择地推向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踉踉仓仓地卷入了以跨国公司、跨国市场的形成为基础,以传播和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助力的全球化过程中,尽管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文化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电视以及大众传媒的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立场,但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融入一体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也随着国际国内各种冲击和压力的增大,中国的大众传媒业也逐渐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涡。然而,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一颗又一颗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好莱坞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这一点,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美澄氲缬岸灾泄挠跋熘小O匀唬环矫妫蚧缬拔幕墓惴毫魍ǎ踔廖丛焓澜缧缘奈幕占涮峁┝吮尘埃硪环矫嬉捕晕じ鞲雒褡宓奈幕场⒈3侄嘣奈幕の逗退枷爰壑堤岢隽颂粽剑痹诘拿浇榈酃饕迓⒍显谝欢ǔ潭壬嫌跋熳盼幕目判浴⒎岣恍砸约按丛旎盍Φ谋3帧U谴诱飧鲆庖迳纤担致廴蚧尘爸械暮美澄胗胫泄褡宓缬氨憔哂辛艘庖濉?/P>
一
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特别是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体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从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好莱坞电影,"国片"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约"签定以后,好莱坞电影当时的年进口量就多达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电影公司还试图利?"中美商约"垄断中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业务,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电影院线的营业方针并限制国产片的放映。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宣告结束,美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又重新逐渐进入中国。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大陆电影则正处在这种全球化互动语境之中,再次面对好莱坞的挑战。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允许按照分帐发行方式进口外国"大片",美国电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中国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入世"后,每年将可能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与1946年相似的是,美国也提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好莱坞各大公司甚至已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研究,有的还设立了"中国部",以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好莱坞已经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显然,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将面对美国电影更大规模的进入,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政治权力问题,也是工业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文化主权问题。许多人担心,好莱坞电影所贯穿的美国式神话是否会在影响国族认同的同时创造一种美国情结,好莱坞电影那种个人英雄的叙事原型是否会解构民族发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莱坞电影那种奇观化趋势是否会压抑人们对本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体验,好莱坞电影那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否会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艺术规则是否会完全替代中国叙述美学的传统,好莱坞电影是否会彻底摧毁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好莱坞电影是否会使中国电影丧失所有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责任。应该说,在中国电影目前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威胁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于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也来自于百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电影工业机制的经验,还来自于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当然也来自于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并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或者,通过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关照来提供一种本土人文关怀,突出好莱坞重围,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的视野,如黄健新的城市影片。……显然,正如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电影艺术》2000年第二期的首栏标题一样,"面对WTO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考验。
二
好莱坞电影对国内电影的制约
好莱坞电影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化的制作、流水线式的生产、明星化策略、成熟的市场运营机制,垄断了其国内电影市场,同时迅速向海外市场扩展。中国作为最大的电影消费市场,自然是好莱坞的首选目标。《亡命天涯》作为好莱坞首部打入中国电影市场的作品,给中国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觉盛宴,也为好莱坞片商带来丰厚的市场收益。电影市场的繁荣让国内电影人感到欢喜,同时感到忧虑,好莱坞大片的涌入,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极大冲击了国产电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产电影的发展。为了抵制好莱坞大片,电影创作者开始学习、思考、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成功经验,探索国产大片的发展之路。
2002年,《英雄》以大投资、大营销、大明星的制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国产大片的创作先河,成功探索了大片创作之路。之后,一大批国产大片陆续进入市场,提高了国产片的市场占有率。对好莱坞电影模式的学习、借鉴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繁荣了国内电影市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背后的问题更值得关注,人们不禁会问,好莱坞电影到底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什么?好莱坞电影的突出特点是大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制作,前期拍摄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造景观;后期剪辑阶段,通过数字技术制造奇观、特效。大明星,明星的加盟提高了影片的知名度,保证了较高的票房收入。大营销,影片的宣传营销是电影取得票房成功的关键。影片公映前,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媒体炒作、大投资伴随着较高影片艺术水准、成熟的市场运营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保证前期可观的票房收益和后期相关衍生品市场的持续收益。美国电影有巨大的本土市场作为支撑,从而为单片提供了更好的成本回收基础。由此,美国电影企业可以投入相对较高的成本,造就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形成其巨大的国际比较优势。与此同时,由于电影“共同消费”特性的存在,这些高成本大片便可以低价向国际市场倾销,其他国家电影难以与其竞争。①
好莱坞电影大投资制作模式,保证了较高的票房收益,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了电影制作的门槛,使其占据垄断地位。这种模式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阻碍了国产电影多元化、产业化和健康发展。前期的投资不断增加,为了吸引观众启用高片酬的电影明星,增加了制作成本,提高了投资风险,使发片方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为了确保票房收益,不得不对影片进行商业化的包装、炒作。这种商业化的制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艺术质量,同时提高了创作门槛,使一些中小投资者望而却步,而大的制作企业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垄断电影市场。另一方面,抑制了电影消费市场的发展。大投资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为了降低投资风险,片方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即通过提高的电影票价,来确保票房收益。这种风险转嫁无异于竭泽而渔。目前,电影票价一般是普通职员一天工资的三分之二,如此高的票价,大大超出了观众的消费能力,严重抑制了其消费欲望。另外,新的娱乐方式不断出现,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使不同娱乐媒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高票价无疑是将电影观众拱手让给竞争对手。这对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极其不利,反过来也影响了电影自身的发展。
1注重影片的质量
提升影片的质量是国产电影走品牌化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国产电影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形势,国产电影要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尽管“营销大于产品”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一些艺术质量一般的电影通过大量的宣传营销,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但是这种个别现象在市场的洪流中很快被淹没,难以真正获得市场的青睐。影片的良好质量才是赢得市场的决定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繁荣文化创造,讴歌时代和人民。要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创作质量,努力生产出具有国家水准、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时代特色的传世之作,把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使文化艺术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②
2突出民族特色
中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表达
摘要: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东方古国,中国所独具的传统人文气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尽管东西方文化始终保持交流,但大洋彼岸的西方人仍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地区、民族、宗教、历史等差异使中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已不仅仅是一种东方主义符号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具有着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扬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本土文化;中国元素;好莱坞
电影面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1993年,由美籍华人王颖导演、迪尼斯出品的《喜福会》成功上映,自此,好莱坞拓宽了中国市场,不仅改编中国经典名著、翻拍中国故事,更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大胆创新,相继推出了《黄石的孩子》《木乃伊》《面纱》《雪花秘扇》等十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影片。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电影工业以迅猛之势在国际文化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丰厚利润的商业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好莱坞制作公司的目光。中国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化产物,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物质元素,同时也代表了相应的文化精神,兼具外部表层造型展示与内部深层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民族形象的对外呈现
电影作为综合性影像文本,通过传递影像文本中的视觉符号、声画信息等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接受者,同时,其在精神、文化、信仰等多方面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自中世纪末期,各国的来华传教士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所著的《游记》、鲁布鲁克所著的《蒙古纪行》、柏朗嘉宾所著的《蒙古史》等,都将中国在物质上的富庶和科技上的先进思想传达给西方人。由明朝时期的传教士利玛窦撰编写的《中国札记》,曾启发了欧洲皇室贵族模仿中国习俗,由此,在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追捧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民族形象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末代皇帝》通过讲述溥仪的人生历程,以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清王朝前后60年间的兴衰与落幕。影片将大量的影像篇幅对准了清王朝的宫廷生活,饱满的影像色彩、细腻的光线运用、独具深意的影调刻画充分展现了这座神秘且古老的清朝皇宫。在满洲皇宫的加冕仪式上,阴暗灯光斜斜地打在皇帝溥仪的身上,行礼的大臣们身处阴影,无疑暗示着此时此刻这位在接受朝臣顶礼相拜的著名皇帝,不过是一个掌握着摇摇欲坠的腐朽皇权的傀儡人偶,他生活的这座外在光鲜奢华的皇城,内里却早已悄悄衰败。影片在声音运用上也力求烘托清王朝的异域色彩。在影片中溥仪用餐时,背景音乐是苏聪所作的《lunch》,琵琶、古筝、扬琴交错进行,沉静而忧伤,所传递的浓郁古典风韵给人以典雅、沉寂、神秘之感,烘托出仪式般的皇家式饮食过程。在美国,电影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纯粹的商业活动,以追求利润为首要条件”。票房收入和市场份额是电影的命脉。从诞生之日起,好莱坞就有了市场和娱乐观众的意识,如环球公司的宗旨就是“为字宙提供普遍的娱乐”。既然好莱坞试图进军中国电影界,那么它就必须努力找出与中国观众趣味相符的兴趣点。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皇宫作为最完整的东方历史古迹,一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挑战。
二、中国历史文明的有效传达
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呈现与反思
摘要:当下的好莱坞之所以如此青睐中国,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已占据好莱坞电影海外市场的重大席位。从跨文化视角全面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能够为我国本土电影的发展提供启示。立足本土,开拓创新,是当代我国电影行业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电影;好莱坞;中国元素;呈现
好莱坞电影以其独特的构思与美国叙事方式,加之以精准制作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电影的典型代表。中国是美国电影最大的海外市场,中国元素无疑是好莱坞扩大中国市场的一条捷径。通过在电影中引入中国元素,与中国观众建立起文化认同,进而吸引观众、增加票房,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商业营销策略。
一、中国元素的呈现
(一)数量渐增的中国面孔。20世纪末,以成龙、李连杰和杨紫琼等人为代表的华人影星,以完美的演技与东方特质进入了好莱坞电影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国际著名影星,但数量较少。进入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将更多目光投放在了东方文化中,他们善于利用中国影星的影响与地位,加深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巩俐、章子怡、刘亦菲等一系列明星大规模涌入好莱坞殿堂,以优异的成绩与不俗的演技将东方演员的特质带入了国际电影中,对国外受众解读东方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好莱坞近年来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从制片到动作设计,从服装到音效,都有了更多华人团队的加入,如袁和平、张艺谋等。中国面孔的加入一方面丰富了好莱坞电影资源,为全新、另类的电影表现方式提供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好莱坞电影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受众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面孔往往带有极强的本土受众号召力,这也是好莱坞电影打开与扩张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随着国力的不断强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成为好莱坞电影资源炙手可热的素材地。《功夫熊猫》《花木兰》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以《功夫熊猫》为例,影片的主要构成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中国功夫到中国茶道文化,甚至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与文房四宝等细节都有着真实再现。而《花木兰》则以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为蓝本,以女主人公的善良、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量身定制了具体的电影脚本,并在国际市场中一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何越来越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关注?第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文化现象与文化标志,这与现今的好莱坞电影表意系统高度契合。除此之外,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意境不同,往往赋予了不同电影的不同表现需求,以紧扣电影主题。第二,中国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已经逐渐摒弃了早期曲解、丑化中国形象的阶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电影市场的巨大诱惑力迫使好莱坞电影主动寻求中国元素的代表,以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保证好莱坞电影的高度与广度。(三)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中国文化既内化在具体的文化标志上,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又外化在具体的景观资源中,并附有特定的价值内涵。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汲取除了表现在内在文化标志上,也大量直观体现在外化的景观资源中,如好莱坞影片《碟中谍》利用大量镜头直观全面地展现中国的东方明珠塔。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市场的包容性愈发明显,大量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场景都有中国景观的体现,如《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源自中国黄山,《变形金刚4》在重庆武隆取景等。这些热门电影对中国景观的选择主要是因为中国元素的高度吸引力。从跨文化视角来看,元素象征着文化,而文化又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景观元素的利用不仅表达出了中国元素的丰富性与适应性,促进了好莱坞电影发展,同时也表明国际电影发展的趋势,即全球视角下的文化元素发掘与创新。无论是《不可能的任务3》展现出的上海还是《面纱》刻画的黄姚古镇,抑或是《木乃伊3》表现出的茫茫大漠,大量好莱坞电影的重要场景往往会选择东方特殊的景观或人文风貌去吸引受众,以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当然,好莱坞的电影选择在中国取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约制作成本,发展中国家无论人力资源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其内在制作规律,也是值得我国电影学习的方面。
二、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的运用对我国电影的启示
诠释好莱坞电影的价值与经典魅力
有人说,一部世界电影史就是好莱坞对全球电影市场的征服史。也有人说,一部世界电影史就是一部反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关于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历史长河中扮演角色的讨论从未停止,可谓是众说纷纭。但至少有一点谁都无法否认———世界电影离不开好莱坞。然而说到好莱坞,就不得不提及它的黄金时代———经典好莱坞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经典好莱坞时期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
这一时期诞生了大批人们至今还耳熟能详的影片,比如《乱世佳人》、《公民凯恩》等都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经典。时势造英雄,经典好莱坞时期在构建电影帝国的同时,也成就了几大盆满钵溢的电影公司和诸多风光无限的名演员、大导演。经典好莱坞时期创造出的辉煌几乎不可复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段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呢?我们不妨来看看黄金时代出现的时间,如前所言,这一时期大约从1930年开始,而这个时间恰好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开端。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同样,电影消费也并不算高,相对而言也属于廉价消费的范畴。
最重要的是,如果说化妆品可以安慰女人,那么电影几乎能够给所有生活在萧条年代的人们一个让心灵避难的空间。赏心悦目的俊男美女、戏剧性的情节、大团圆的结局,这些深深印刻着好莱坞特色的元素无一不把观众带入了一个超脱于现实的梦幻世界里。每个人都向往美好,哪怕是梦境中的美好。而好莱坞电影就像是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幻王国,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的残酷。这个梦境中无不显示着对爱、对自由、对真理的追求,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缺少的、又恰恰是最想要的。于是人们花着手上的一点“闲钱”趋之若鹜般涌进电影院去寻找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求而不得东西———电影市场的需求大门打开了。除了需求和市场,刺激一个产业高速发展的因素还有商品的供给及其品质,电影产业也不例外。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美国人率先把声音带入了电影。《爵士歌手》给华纳兄弟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开启了里程碑式的有声电影时代。再加上华尔街的大财团的投资,资金日益雄厚、产量可观,电影进一步纳入了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商业化运作。此外,高度精细的分工、制片人制度、明星制度的确立更加使得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迈入了日益成熟、完善的机制。
搭着这班天时地利人和的顺风车,好莱坞电影大踏步地向黄金时代迈进。在一部部佳作诞生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类型电影的创作模式。所谓的“类型电影”,就是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分为西部片、喜剧片、强盗片、恐怖片、歌舞片和战争片等电影类型。由乔治•西德尼导演的好莱坞经典影片《出水芙蓉》是有机地融合了歌曲、舞蹈、花样游泳等形式并极具观赏性的经典歌舞电影中的一个典型。影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流行音乐的作曲家史蒂夫在加州爱上了美丽多情的大学游泳课老师卡洛琳,二人准备结婚,但遭到了唱片公司主管乔治的反对。经历种种艰辛后,史蒂夫没办法只好完成“水上盛典”,并要求乔治找卡罗琳来担纲主演。最后卡洛琳与史蒂夫消除误会,重归于好,“水上盛典”圆满成功。影片故事主线明确、戏剧化强烈,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电影。在叙事风格上,《出水芙蓉》同样也秉承着好莱坞电影的一贯手法:由一个矛盾冲突点开始,继而间断有节奏的设置兴奋点。例如,史蒂夫模仿女人化妆的喜剧小品、史蒂夫要赶在9点之前回寝室而千方百计躲过艾文斯教授的狗、史蒂夫在形体课上跳华尔兹时极力摆脱粘在身上的糖纸、院长带人检查寝室的那一段滑稽小插曲都使得整个影片充满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将观众始终牢牢地吸引在故事的叙事主线上。当然影片依然是以大团圆作结———卡洛琳与史蒂夫消除误会,重归于好,“水上盛典”圆满成功。这样的结局是“标准的好莱坞式的结局”,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丰收———既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又不能缺少美满爱情的点缀。
不仅仅是歌舞片,就连作为经典好莱坞时期恐怖片的代表作———希区柯克经典作品《西北偏北》也遵从好莱坞套路“出牌”。《西北偏北》讲的是一个有点幽默感的普通广告商—罗杰,在他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忽然被莫名其妙的被当作凯普林绑架,被带到了一所大房子里。在这里,罗杰被要求合作交出东西,罗杰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莫名其妙的灌醉了,杀手们想制造罗杰酒后驾车坠海而死的假象,而罗杰在朦胧中逃脱了。而后的指证也让杀手们提前准备,得以逃脱。罗杰为了还自己清白,来到凯普林的酒店,想找出线索,尔后的探寻过程中,遇到了年轻女郎伊夫•肯德尔,但伊夫实际上是杀手一伙的,之后就有了本片中最精彩的飞机追人片段,之后在FBI的帮助下,才知道伊夫是卧底,凯普林也是虚构出来迷惑间谍的,冰释前嫌的罗杰与伊夫相爱了,罗杰最后为了救出身处险境的伊夫,与杀手们在雕刻着美国历任总统头像的巨大山岩上展开搏斗,最后获得胜利。值得一提的是,悬疑不是《西北偏北》最主要的卖点,幽默才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看点,影片加入了大量幽默的对白,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再加上大团圆式的故事结局,好莱坞模式电影跃然荧幕之上。
不难发现,情节公式化、人物定性化、银幕叙事标准化是这一时期“类型电影”的主要特征。然而“类型电影”在为电影制作提供标准的范式、提高电影产出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压抑了创作者的个性发挥。电影史学家和艺术家们把好莱坞的“类型电影”看作是在电影工厂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地生产出来的相互雷同的娱乐品而不是艺术品。但我认为也不能以此全盘否认“类型电影”的合理之处,毕竟它的产生就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的,观众接受、认可就是它存在的最大理由。艺术有时代性、阶段性,虽然从宏观上来看“类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电影多元化发展,但是我们不应该完全以当下的评判标准来看待甚至是批判当时的电影作品。就好像病痛时吃药,人们只想着药能对症医病,至于之后又嫌当时的救命药有多苦、多难吃显然都是无意义的,毕竟当时的病好了才是王道。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观众需求也不一样。半个多世纪前的人们倾向于看到经典好莱坞式的叙事情节和故事结局以获得自我满足和安慰,那么相似类型的批量诞生自然也就具备其合理性。当然,认可经典好莱坞时期“类型电影”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所谓的模式制作电影。在当今的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和社会背景下,我们还是应该强调个性的发挥和创作以繁荣电影事业。“类型电影”批量生产的部分原因是电影公司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攫取利益,这种完全追逐商业化效应地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当下电影产业要避免的。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详细内容
现代化的动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将中国别无选择地推向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踉踉仓仓地卷入了以跨国公司、跨国市场的形成为基础,以传播和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助力的全球化过程中,尽管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文化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电视以及大众传媒的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立场,但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融入一体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也随着国际国内各种冲击和压力的增大,中国的大众传媒业也逐渐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涡。然而,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一颗又一颗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好莱坞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这一点,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美澄氲缬岸灾泄挠跋熘小O匀唬环矫妫蚧缬拔幕墓惴毫魍ǎ踔廖丛焓澜缧缘奈幕占涮峁┝吮尘埃硪环矫嬉捕晕じ鞲雒褡宓奈幕场⒈3侄嘣奈幕の逗退枷爰壑堤岢隽颂粽剑痹诘拿浇榈酃饕迓⒍显谝欢ǔ潭壬嫌跋熳盼幕目判浴⒎岣恍砸约按丛旎盍Φ谋3帧U谴诱飧鲆庖迳纤担致廴蚧尘爸械暮美澄胗胫泄褡宓缬氨憔哂辛艘庖濉?/P>
一
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特别是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体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从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好莱坞电影,"国片"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约"签定以后,好莱坞电影当时的年进口量就多达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电影公司还试图利?"中美商约"垄断中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业务,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电影院线的营业方针并限制国产片的放映。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宣告结束,美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又重新逐渐进入中国。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大陆电影则正处在这种全球化互动语境之中,再次面对好莱坞的挑战。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允许按照分帐发行方式进口外国"大片",美国电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中国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入世"后,每年将可能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与1946年相似的是,美国也提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好莱坞各大公司甚至已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研究,有的还设立了"中国部",以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好莱坞已经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显然,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将面对美国电影更大规模的进入,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政治权力问题,也是工业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文化主权问题。许多人担心,好莱坞电影所贯穿的美国式神话是否会在影响国族认同的同时创造一种美国情结,好莱坞电影那种个人英雄的叙事原型是否会解构民族发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莱坞电影那种奇观化趋势是否会压抑人们对本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体验,好莱坞电影那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否会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艺术规则是否会完全替代中国叙述美学的传统,好莱坞电影是否会彻底摧毁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好莱坞电影是否会使中国电影丧失所有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责任。应该说,在中国电影目前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威胁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于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也来自于百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电影工业机制的经验,还来自于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当然也来自于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并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或者,通过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关照来提供一种本土人文关怀,突出好莱坞重围,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的视野,如黄健新的城市影片。……显然,正如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电影艺术》2000年第二期的首栏标题一样,"面对WTO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考验。
二
好莱坞电影摩天营救解析
摘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逐步走向开放,各国电影呈百花齐放的趋势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世界各大电影巨头也纷纷在与中国电影市场的磨合中找到了合适的着陆点,开始陆续进入中国电影市场。2018年暑期档上映的影片就有《侏罗纪世界2》《摩天营救》《巨齿鲨》等多部好莱坞影片。本文以近期上映的好莱坞商业动作大片《摩天营救》为例,浅论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摩天营救》;中国元素
众所周知,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集中地,每年数以万计的影片在这里制作完成,走向世界,占据着世界各地的电影荧幕。好莱坞电影的强力输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电影的发展,而且强有力地传递了美国的价值观及民族文化。虽然好莱坞大片的发展势头猛烈,一度席卷全球,但好莱坞电影若想真正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电影制作模式及监管程序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好莱坞电影在进军中国电影市场的路途中举步维艰,更何况还存在中国本土电影的强大竞争压力,在此情况下,好莱坞电影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之路。近期热映的好莱坞商业片《摩天营救》讲述了主人公威尔•索耶在前往香港执行安保工作时,被人陷害遭遇突发事件。他身陷火海,只身攀爬1000多米摩天大楼,解救被困的家人并找出潜藏的罪犯的故事。影片属于制作上十分成熟的高水准好莱坞商业大片,故事通俗易懂,主题简单明了,节奏紧凑,画面逼真,动作场面让人惊心动魄,紧紧吸引观众眼球。当然,这些元素也是好莱坞大片的标准配置,但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中国元素”的应用可谓恰到好处。
1中国家庭观念注入主题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国度,而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自然传递着美国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致力于塑造个人英雄主义形象。1939年的《关山飞渡》是好莱坞电影中牛仔英雄片的标志性作品,影片塑造了灵果这一英雄形象,他一个人拖住了一群阿巴虚人,使得驿车里的人都得救,充分体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此后,展现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越来越多,影片主角无论何种身份、何种地位,一定是智勇双全,独来独往,或者具有某种特殊能力,在国家与世界陷入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拯救世界。美国在输出好莱坞电影的同时,借助大众文化传播之力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念,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或许可以赢得一时的叫座,但由于信仰不同,终究不是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长久之计,所以,优秀的好莱坞电影人便开始另辟蹊径。电影《摩天营救》中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注入主题,使影片主角不再是战无不胜、拯救世界的孤胆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牵挂的家庭支柱。对于非常重视传统家庭观念的中国而言,这一改变使得影片所传递出的一切,最终都落在家庭主题上,十分符合中国观众的伦理审美和价值取向。影片主人公威尔•索耶原是海军陆战队队员,在执行一次任务时意外失去左小腿,从此退役,开始了新的人生轨迹。放下军人的职责之后,他只是一个想好好守护家人,过安逸、幸福生活的男人。此时,老友的出现和一份突如其来的工作打破了他原本宁静的生活。影片中多次表达索耶已经放下过去,只想回归家庭的愿望,但好友的背叛,使得妻子及两个孩子陷入困境,索耶为救回家人奋力一搏。有了家庭的支撑,影片中的所有打斗画面以及惊险的高空动作戏码便不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有了情感的牵引,为每场动作戏蒙上了情感的外衣。整个过程中,索耶没有表现出一丝拯救全世界的觉悟,也没有一点一战成名的野心,他拼尽全力九死一生的每一步,都表达了一个普通父亲对孩子的爱和对家庭的爱。影片中,前后呼应,从开头索耶与两个孩子的互动,到救援中他鼓励孩子要勇敢的话语,以及得救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拥抱都一脉相承。无论电影将索耶这个角色描述得多么强大,多么像是一个英雄,但影片结尾时,他在人群里拼命寻找妻儿的执着目光和竭力呐喊,都让他再次回归到最真实的对家庭的渴求上。整个影片被浓浓的家庭情感所围绕,与往常的商业动作片相比多了一丝温情与感动,更符合中国电影观众的口味。
2人物设定具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