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01:44: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旱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旱作节水农业
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现有耕地73.5万亩,其中旱地、半旱地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年降水约550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常年干旱时间达9个多月。连年干旱,地上水枯竭,地下中浅层水含盐量过高,不能利用,加之旱地多瘠薄盐碱,适耕期短,蓄水保墒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黄骅市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2012年,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黄骅市,为该市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1节流与开源并重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黄骅市有农田灌溉条件的村庄不多,主要分布在官庄乡、吕桥镇、羊二庄镇、常郭镇四个乡镇的部分村庄,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捷地碱河和机井水,其余地方都是靠天吃饭。虽然每年出现干旱情况时,相关部门会适时采取措施进行人工降雨,同时鼓励村民挖掘坑塘,储蓄水源。但在灌溉农田方面水源还是比较紧缺,当开源远远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需求时,节流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仅仅是节水灌溉,还可以转变传统用水、管水方法。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农田降水利用率可以提高8%~10%,达到53%,在平均年降水量552.5mm的条件下,平均每亩每年可节约水源29.4~36.9m3。由此可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2硬件和软件匹配突破项目区农业发展瓶颈
黄骅市农业种植还是以传统耕种方法为主,农田基础条件较差,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粮食产量不高,这是制约该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计划从田间工程、推广农业技术以及建设实验室三项工作着手,使项目区农业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有所提高。
2.1田间工程。在示范区将铺设PVC防渗管道4万m,修建机耕路1.6万m,维修机井及机电配套8眼,新建桥涵12座。建成后,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
临夏州旱作农业播种技术
临夏州农业生产现状决定了旱作农业是全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夏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85%以上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山旱区既是临夏州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也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长期以来干旱少雨严重制约着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而州内的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广河县大部分为降雨5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内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土地瘠薄,常因春旱而无法适时播种,或在农作物生长的需水关键时期遭遇“卡脖子”旱,粮食生产形成了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的不稳定局面,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临夏州耕地少,山旱地面积大,旱作农业分布广,水资源短缺,春旱和初夏旱发生的频率高的实际,临夏州推广了一批以保水、蓄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临夏州自2006年引进示范推广以来,玉米产量12600kg/hm2,较一般传统覆膜增产35%以上,收入为小麦的2~3倍,呈现出明显的抗旱增收效果。特别是近几年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全州旱作区4.58万hm2全膜双垄沟播农作物出苗整齐,生长良好,呈现出勃勃生机,可与川水区灌溉作物相媲美。从长势情况看,全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株高高出50~60cm,叶片多5~6叶;总根量比半膜玉米增加19条,侧根增加12条,株叶面积增加0.67~1.89倍;耕作层含水量比半膜玉米高30%,比露地玉米高50%以上。2011年临夏州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7.14万hm2,为全州16万种植户增产粮食1亿kg,人均增收232.50元。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给临夏州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结束了临夏州农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抗旱的局面,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极大提高,使临夏州的农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临夏州农业生产的现状
1.1全州总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小目前临夏州耕地构成中,山地10.88万hm2、川地2.89万hm2、塬地1.28万hm2。在耕地中,水浇地4.44万hm2、水平梯田3.46万hm2、条田2.33万hm2。从耕地构成中可以看出,山地面积大,水浇地不到总耕地面积的1/3。
1.2扩大水浇地面积难度大根据全州水资源普查资料,全州地下水总储量约36667m3,其中可利用的只有1102m3,占3.59%。地下水储量少,只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农业灌溉上没有开发价值。地表水过境水量虽然丰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匀、开发难度大,加之资金缺乏,在短期内无法大幅度扩大水浇地面积。
1.3干旱少雨是困扰临夏州农业生产的因素根据气象资料,临夏州洮河中下游、刘家峡水库以下的黄河沿岸及永靖县西北部年降水量200~300mm;永靖县东北部和西部地区、东乡县东西两边半山区年降水量300~400mm;东乡县东部高山地区、大夏河下游、广通河中下游、临夏、积石山两县北部年降水量400~500mm。旱作农业又叫雨养农业,指的是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需要抗旱播种的农业。根据旱作农业的定义,综合耕地构成与耕地分布区域的常年降水量可以看出,今后旱作农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中将逐渐占重要地位。
2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旱作农业建设指导方案
为加大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确保全面完成2012年全县旱作农业项目任务,提高旱作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旱作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实施原则
坚持尽量集中连片、实行整村整乡规模推进。通过补贴地膜、种子和覆膜起垄机械,实行技物结合,做到良法与良种相配套。采取科技入户的办法,确保各项技术随地膜补贴直接到户,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二)总体任务
2012年计划在全县16个乡镇推广全膜垄作马铃薯栽培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比对照(不覆膜)亩增产400公斤,年增产马铃薯2000万公斤。
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对正宁县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一、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一)概况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子午岭西麓。全县辖8镇2乡,94个行政村、6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3万人。境内被四郎河、支党河、嘉峪河分割为四塬三川,属雨养农业区,为大陆性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平均海拔1460m,年降雨量718.8mm,年日照时数2294.3h,>10℃的有效积温3433.6℃,年均气温9.4℃,无霜期168d左右,土壤主要为黑垆土,耕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现有耕地28667hm2,其中粮田19153hm2,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正宁县光热资源丰富,实行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农作制,降水资源偏少是正宁县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玉米、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通过地膜覆盖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旱作农业示范区玉米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增产7.54%,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667hm2左右,其中2018年面积最大,为7333hm2,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模式
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管理区土地总面积34万亩。其中耕地16万亩,草场12.9万亩,林地3.4万亩。下辖四个管理处,24个自然村,总人口2.4万人。
区内地上水系主要有闪电河和沙井子河两条河流:闪电河南北贯穿全区,沙井子河东南、西北向流经小城子管理处大梁底草滩,汇入闪电河。浅层含水层系指处于地层最上部的孔隙潜水含水层。榆树沟管理处和小城子管理处位于闪电河两岸。以闪电河冲积成因为主,含水层连续性较好。闪电河两岸地下水水位埋深多为1—2m,其余地带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7m之间。含水层底板的埋深一般不超过20m,局部地段达30—40m,黄土湾东北部的含水层底板埋深只有10m左右。深层含水层为孔隙承压含水层,水量丰富。单井出水量普遍在100m3/h至200m3/h之间,属富水性强的含水层,为人畜集中供水及农田供水的理想含水层。当水位降深为10m时,各富水等级区的单井抽水影响半径均为387m。深层含水层的岩性为含泥质砂砾石,且泥质含量较高,透水性能相对较差,富水性属较贫水区。当含水层厚度为29m,水位降深值为10m,单井出水量为76m3/h。其单井抽水影响半径为274m。根据张市地质第三大队钻井记录和我区资料记载,项目区承压水含水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0-175m之间,含水层厚度一般在20-65m左右,最大厚度为75.23m。根据资料计算,总补给量8278万立方米/年,调节储量6923万立方米/年,动储量1355万立方米/年,静储量15558万立方米。
二、节水灌溉发展情况
为改善管理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自2003年以来,我区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其节水灌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0年采用铝合金管道式全移动喷灌机,该灌溉方式较渠灌节水,但费时费力劳动强度较大;2001-2002年采用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地面建出水栓,利用卷盘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虽然节约人力物力,达到了节水的目的,但该喷灌机要求压力较高,需配套大功率高扬程潜水泵,因此该灌溉方式耗能较高;2003后以后采取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利用指针式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达到了节水、节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前两种灌溉方式无论从节水、节能和工作效率上都与后种灌溉方式相差悬殊,其唯独优点是不受地块限制,而后种灌溉方式受地块限制,一是要求面积要大,二是其浇灌范围内不能有障碍物。但我管理区大部分土地还属管理区支配,因此该灌溉方式目前在我管理区还是比较适宜的,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节水灌溉方式。节水灌溉的建成使我区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喷灌机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带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充分体会到它具有节地、节水、高产、高效等突出优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推进了我区种植业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截止目前来我区租赁承包土地的公司和个人11家,租赁承包土地19610亩,每年交纳承包费235万元。另外,租赁承包土地的公司和个人2006年种植马铃薯16000亩,具统计每亩马铃薯需人工费150元,16000亩马铃薯可为我区职工群众创利240万元。不但解决了我区剩余劳动力,同时也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旱作与节水推广应用状况
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
摘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更是山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针对如何解决制约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提出山西要聚焦良种良法配套,加快健全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聚焦有机旱作农产品,提速完善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聚焦“水土肥”管理,推动建立有机旱作农业生产体系;聚焦优精特要求,着力打造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推动山西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1引言
步入新时代,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2017年6月,视察山西时明确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命脉,山西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山西农业的传统技术特色——有机旱作农业。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顶层谋划,高位推动,出台了《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年度行动计划。同时以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示范县和封闭示范区为抓手,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公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体系。
2山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低、品牌引领作用差、生产经营体系尚未成型、标准化建设有待完善等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2.1技术集成应用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升。山西目前虽然引进借鉴了优秀的旱作技术并加以发展,但是技术集成应用仍然很难满足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在抗旱品种、栽培技术、农机配套等方面仍然没有做到高效集成,协同创新的技术增长能力仍有欠缺。现在山西有机旱作配套良种的选育、推广和应用等技术远远无法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仍存在着技术集成薄弱与有机旱作农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例如,栽培技术方面,粮食作物栽培技术也是良莠不齐,杂粮栽培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农机配套方面,现有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农机用具品种少,专用的杂粮联合收割机械发展水平偏低,杂粮的机械化收获率和代用机械使用损失率都不尽人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特别是谷子和豆类,存在着“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处境。2.2有机旱作农业高端供给不足,品牌引领作用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山西对有机旱作农产品缺少深加工,加工转化能力较弱,水平较低,高端供给不足。与此同时,山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存在着企业加工能力弱与企业效益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山西仅有3家农业深精加工水平较高的企业步入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全国百强企业仅有1家,与江苏(126家)和山东(88家)等省份对照,还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差距;山西排名第一的大象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为103×108元,而全国排名第一的厦门象屿则高达1032×108元。山西很多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知名品牌大多是区域性品牌,无法形成真正的品牌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规模相对偏低,有效期内的“三品”产品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与辽宁(73%)、江苏(62%)、贵州(51.2%)等先进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就省内而言,“三品”的分布也十分不均匀,忻州、长治、运城三市的“三品”认证数达到了全省的45%,而阳泉、朔州两市的占比不到6%。2.3有机旱作农业实施主体素质不高,生产经营水平低。有机旱作农业实施主体大多为居住在地形崎岖的偏远山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无法掌握有机旱作农业的最新技术,对高质量发展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对有机旱作的理解认识有较大偏差,导致生产经营“一条龙”的体系仍未建立健全。在实践中还往往存在着抬高标准或者降低标准的现象:有的地方把有机旱作农业做成了一般的旱作农业,仍然使用原始的、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把标准降低了,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的地方则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盲目地大搞有机农业(食品),浪费生产劳动力、成本和耕地,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耕作主体素质低与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2.4生产处于初级阶段,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在2017年之后才逐步推开,当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围绕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所要求的土地、化肥、灌溉技术、种子选育、耕作模式以及深加工方向等标准的制定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山西是中国最早发展有机旱作的省份,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一切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相对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不能将零碎的发展经验融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去,所以发展经验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且相比较其他产业的标准而言,标准化建设也不成熟,无法做到从土壤的标准到深加工产品的标准全流程来构建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存在着标准化建设基础薄弱与有机旱作农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旱作农业生产制约条件及策略思考
平山县地处石家庄西部山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国土面积2648km2,其中耕地面积30133.33hm2,在耕地中旱耕地面积13133.33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3.58%。随着旱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旱耕地生产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但是“寒、旱、蚀、薄、板、瘦”仍是制约旱农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对提高旱耕地农作物产能,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1制约旱农生产的因素
1.1寒。县域西北和西南部深山区,由于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冻害严重,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只能一年一作。
1.2旱。旱耕地集中在山丘区,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且冬春少雨雪,风大旱情重,耕地地皮处于干裂状态,春末夏初多风,严重影响着旱农生产。目前仍有13133.33hm2耕地无灌溉条件,广种薄收,靠雨养。
1.3蚀。由于山丘区地形起伏较大,加之多暴雨和大风的特点,使旱耕地土壤的水蚀极为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形成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土层变薄,砾石增多,土壤肥力下降,旱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0506.66hm2,占旱耕地面积的80%,年水土流失耕地跑水约8088万m3,跑土52万m3,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养分折合化学肥料约1.56万t。
1.4薄。土层浅薄是旱耕地土壤的一大障碍,旱耕地土壤除蚀变化,人为的耕作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土层浅薄的旱耕地面积为3888hm2,占旱耕地总面积的29.6%。
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作方案
为推进我县有机旱作农业向纵深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作计划的通知》和《市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绿色兴农、科教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聚焦“特”“优”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中国北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十大工程,培育壮大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营规模适度、生产管理规范、产品市场认可的有机旱作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一批以有机旱作农业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产业链为基础,集种养循环、科技创新、三产融合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有机旱作农业知名品牌,总结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全产业链推进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构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体系为基础,加快推进有机旱作“特”“优”产业发展。2021年,旱作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稳定负增长,“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基本原则
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方案
为推进我省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工作,逐步提高旱作节水农业综合能力,提高水分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我省旱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按照项目建设要求,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关于做好2020年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通知》要求,为确保政策落实和项目精准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结合区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现制定《2020年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以巩固提升干旱少雨的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项目带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示范区建设,创新技术模式,提高抗旱减灾能力,促进我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实施范围。综合区的生产实际情况,旱作节水技术具体落实在我区六个乡镇。
(二)项目目标。推广实施面积15.99万亩。建立1个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2万亩,按照核心示范区和辐射推广区1:3的比例,辐射带动旱作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面积40万亩,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全区11个乡镇,项目区农作物水分生产力提高10%以上。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现状及应对思路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应用;存在问题;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措施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集雨保墒和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抓领导,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抓宣传,确保群众发动到位、抓融资,确保资金筹措到位、抓服务,确保技术指导到位、抓示范,确保面积落实到位、配套资金受到制约、群众认识不够,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后续加工转化滞后、地膜回收利用率低,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劳动量大,劳动力不足、不断探讨和完善旱作农业发展新技术、组织大规模的农民技术培训、继续实行资金补助政策、加大玉米综合应用技术的开发、加大农机具推广力度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文章分析了广河县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及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了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即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大力普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普及应用,继续开展旱作农业的试验研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加大玉米综合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的结合,制造农业良性循环。
【关键词】:全膜双垄沟播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整个版图宛如一只奔兔。总面积538平方公里,地理特征可概括为“一川两山,一路两河”,即中部广通河沿线为川区,南北为山地,兰郎公路纵贯全境,广通河、洮河流经辖区,水能资源相对丰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平均海拨1953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6℃,年平均降雨量481.2毫米,全年无霜期212天,平均日照2602小时。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广河县是国列、省列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甘肃省30个干旱县(区)之一。大面积干旱是该县的主要气候特征,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全县42万亩耕地中,山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1.4%,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对广河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全县辖3乡6镇,102个行政村,2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占总人口的9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5人。总耕地面积19.2万亩,人均0.93亩,山旱地占70%。
1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