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23:32: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汉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满汉文化分析论文
——兼谈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共生体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集成,历史上满、汉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缩影,汉族的发展影响了满族,满族的发展也影响了汉族。中华民族的子集不是汉族、满族、回族,而是一个求同存异,共同认同中华,但是风俗各异的联合体。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史汉族满族冲突融合
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离不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自我禁锢的系统,汉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党项人、吐藩人、女真人.....还有台湾的“原住民”,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正因为中华各族文化相激荡,所以才有苏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飞“精忠报国”,有文天祥在伶仃洋边的感叹....,所以才有万里长城横亘中国大地,才有中国文化内容的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宋代开始,“半游牧”的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就与中原腹地的“农耕民族”的汉族开始了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和斗争,开始了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交锋,有仇恨也有和睦甚至和亲,中华民族的血脉就这样杂交、优选地生存着和发展着。明代末年,当满洲上层阶级祭出“七大恨”、披坚执锐地以旋风之势征服大江南北、情绪高涨的南下,当八旗取得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统治时,古老灿烂但积弱不振、低迷徘徊的“农耕”汉文化必然地与有进取意识的满洲“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
一、满汉文化冲突
武汉文化旅游的特色研究
1.金黄色从古至今,人们都把黄色比作尊贵之意,它象征着贵族与荣耀。黄鹤楼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成为武汉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黄鹤楼外观以金黄色为主色调,金色的琉璃瓦屋面使整座楼显得格外的高贵,楼外铜铸“黄鹤归来”的造型更是突显出黄鹤楼的雄伟壮丽。黄鹤楼外观夺目的金色,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造型,都不得不让那深刻的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不断回荡。那份遗留的情感色彩也变得愈加浓重。2.红色红色是历史的标志色,是中华血泪史的见证,也保存着武汉的革命印迹。在蛇山脚下,坐落着另一处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建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因其用红砖红瓦营造,楼内外的装饰都用红色作为主色调,故又通称其为“红楼”。红楼一片楚国红的主色调呈现出肃穆浓重的革命文化色彩。红楼的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最真实的再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最质朴而厚实的传承。是她让这段红色历史有了意义上的见证,也让首义精神永远保留在人们的内心深处。3.孔雀蓝与灰色相交融孔雀蓝的色彩神秘且意境遥不可攀,无法确定准确的色值,意义非同寻常。正如武汉大学,有着无限的创造国家栋梁之才的能力,仿佛遥不可攀,没有人能估量出其潜能有多大。孔雀蓝的瓦片配上这灰色书院式的建筑特色,更显出武汉大学那份浓厚而又充满绚烂光彩的文化传承。孔雀蓝也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美国建筑设计师凯尔斯的设计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中西方的情感交融,成为中西文化友好交流的象征。灰色是沉稳的表现。古老而又精致的教学楼和校舍建筑,展现出武汉大学稳重育人的情感色彩。
武汉文化旅游之名胜色彩特色总述
武汉,这座特殊的历史名城保持者其特有的色彩基调,而这些色彩基调中也饱含着不同的色彩特色。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刻与厚实,使武汉的文化色彩和底蕴颇显浓重。有独特魅力的色彩基调,展现着武汉名胜特有的文化色彩,也反映着武汉整座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武汉名胜色彩,人们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情愫。武汉名胜色彩保存着一种特殊的历史遗情,传达出一种同样深刻却又各不相同的感触。每一种色彩基调都拥有独特的象征性,武汉名胜色彩同样有着自己所特有的象征性。武汉的历史文化、武汉人民的情感和心理情愫都应被一一唤起。
生态产业与武汉名胜色彩特色之间的联系
生态产业是现今比较倡导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是其中的一个支架。而武汉就需要将其名胜色彩的特色加以研究与开发,有效协调生态产业武汉文化旅游与生态产业整体的统一发展。
再次开发与宣传武汉绿色文化旅游
秦汉文化分析教案
考点指南
1、科学技术
掌握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的成就。
2、哲学与宗教
认识两汉时期思想的特点;哲学成就(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王充的《论衡》);宗教新格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3、史学与文学
满汉文化的研究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集成,历史上满、汉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缩影,汉族的发展影响了满族,满族的发展也影响了汉族。中华民族的子集不是汉族、满族、回族,而是一个求同存异,共同认同中华,但是风俗各异的联合体。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史汉族满族冲突融合
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离不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自我禁锢的系统,汉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党项人、吐藩人、女真人.....还有台湾的“原住民”,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正因为中华各族文化相激荡,所以才有苏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飞“精忠报国”,有文天祥在伶仃洋边的感叹....,所以才有万里长城横亘中国大地,才有中国文化内容的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宋代开始,“半游牧”的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就与中原腹地的“农耕民族”的汉族开始了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和斗争,开始了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交锋,有仇恨也有和睦甚至和亲,中华民族的血脉就这样杂交、优选地生存着和发展着。明代末年,当满洲上层阶级祭出“七大恨”、披坚执锐地以旋风之势征服大江南北、情绪高涨的南下,当八旗取得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统治时,古老灿烂但积弱不振、低迷徘徊的“农耕”汉文化必然地与有进取意识的满洲“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
一、满汉文化冲突
1、在精神思想领域上的交锋。
汉文化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迟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公务员之家: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汉文化主题酒店产品设计研究
一、徐州汉文化主题酒店产品内涵
酒店的产品是由若干个不同部门组成的总体,是指能满足客人物质需求的设备设施、实物产品等有形产品与能满足客人心理需求的无形劳动服务的有机结合。从宾客的视觉来看,酒店产品一般由酒店的地理位置、酒店的设施、酒店的服务、酒店的气氛、酒店的形象和酒店的价格这六大要素构成。客人在选择酒店时,通常综合考虑这六大要素,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汉文化主题酒店,顾名思义就是“徐州汉文化”与“主题酒店”的结合。因此,它不仅需要具备酒店产品的内涵和特征,而且必须紧紧围绕徐州汉文化这一主题素材,通过主题酒店营造的氛围、提供的服务和打造的形象等,为宾客提供一次让人难以忘怀的美好经历。
二、徐州汉文化主题酒店产品的设计原则
(一)顾客需求原则
在疫情常态化下的今天,许多游客开始选择离家不远处“宅酒店”。据携程统计,2021年本地客人在传统节假日预订酒店占比超五成。当无须舟车劳顿的“宅酒店”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在游客中慢慢形成时,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成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顾客需求出发,针对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寻找出他们哪些需求未被满足或者酒店能从哪些顾客需求方面能进一步改进。从而推出更加细分的酒店产品,迅速占领该市场,提高其占有率,进而取得市场的优势地位。
(二)产品整体性原则
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近年来徐州旅游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旅游业整体规模小,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汉文化景区缺乏有效营销策,国内外知名度不高;汉文化旅游景点数量多质量低,缺少龙头景区。为了发展徐州汉文化旅游产业,我们提出了打造徐州形象、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利用历史资源编排节目、重新设计旅游纪念品、开设旅游公交专线、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等建议。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旅游产业;路径
在当前时代,一种文化能作为某地代表性的旅游文化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在当地存留了非常长的时间,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二是当地应该依然拥有这种文化留存下来的,可以证明其存在的“证物”,也就是精神文化在物质上的载体,这种载体既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日常用品,也可以是考古发现的历史物品,再或是文字记录和说明;三是这种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和当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至于相比当地留存的其他文化更具有代表性;四是这种文化在当今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它的复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徐州汉文化符合以上的条件。两汉四百多年的统治给了徐州足够的时间接受汉文化的影响,两汉之后虽然徐州也经历过政治经济长期稳定的时期,但是都不如徐州作为“高祖故里”时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深远;两汉时期徐州共历经十三位楚王、五位彭城王,从已经发掘的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文物,包括珍贵的金缕玉衣,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是国内现存的金缕玉衣中年代最早、制作最精美的,除此之外,各类典籍对汉文化的记载也是数不胜数;当前时代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迫切需要“内核”支撑,“国学热”方兴未艾,汉代作为儒学被确立为正统的时期,儒学经典在此时广泛传播,发扬汉文化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当此之时,徐州把汉文化作为自己的城市名片不仅有利于徐州的城市转型,还有利于文化传承。
一、徐州汉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1.行业整体规模小,发展处于初级阶段。2018年徐州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49%,但是旅游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徐州主要发展的“6+6”产业中也没有旅游业,可见徐州的旅游业规模较小。现在徐州有100多家旅行社,其中真正有接待能力的旅行社极少,且从业人员学历低,管理混乱;目前国内的旅游大市都存在大量的民宿,且有专门的民宿清洁公司,这些在徐州都尚未见到,种种迹象表明徐州的旅游业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2.缺乏有效营销策略。徐州的各个汉文化景区普遍存在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的问题,这背后体现的是景区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没有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旅游推广中的作用,景区的曝光率低。有的景区虽然举办了对外交流活动,但影响范围局限于徐州市周围,没有真正提升景区的对外影响力。3.旅游景点数量多质量低,缺少龙头景区。目前徐州市区的汉文化景点中只有龟山汉墓和狮子山楚王陵被评为4A级景区,此外都是小型的汉文化景点,而丰县于2015年建成的汉皇祖陵景区几年来基本处在亏损状态,各景区的质量普遍偏低,表现为体验活动单一,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传统的参观游览上,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没有带动整个徐州汉文化景点发展的龙头景区,就目前情况看,有潜力成为龙头景区的只有狮子山楚王陵所在的汉文化景区。
二、徐州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清朝行政官职词语谈满汉文化管理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清朝皇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专权的目的,结合自身民族特点在明代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总体来看,清代官制机构主要有承袭明制与独创两个特点。这其中清代中央行政机构及官职名称体现的尤为明显。
1.承袭明制
与先前满族的一些文化相比,明代先进的中原文化必然更加符合当时的统治与时代潮流,因此清入关前后所设立的一些中央行政机构及官职名称与明如此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国子监、翰林院等等。但承袭并非意味着完全照搬,这里同样也有部分创新(某些机构和名称为明朝所没有),而创新的源泉就来自于清入关前后特有的制度———八旗制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设立的六部。
2.清朝独创
这里所说的独创按时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入关前设立的;二是入关后设立的。入关前包括后金这样的民族统治政权设立的具有奴隶制色彩的议政王大臣、和硕贝勒等机构及官职名称,而入关后则有清朝完全封建化的军机处、内务府、宗人府等中央行政机构及官职名称。接下来笔者将以入关前与入关后这两个时间段为切入点,从满汉词语的对照入手来探讨其官制特点,进而说明当时满汉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入关前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及官职
小议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对各种汉艺术风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总结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规律。挖掘徐州两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弘扬民族传统。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艺术元素
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
透析徐州两汉文化艺术传承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对各种汉艺术风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总结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规律。挖掘徐州两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更好地塑造徐州两汉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艺术元素
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