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22:27: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汉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汉画历史叙述
汉代的画像石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很多专家、学者已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汉代画像石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阐述。笔者不揣学识浅陋,仅从汉画中的历史故事的分类、内涵、艺术风格以及汉画故事与儒学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粗浅探讨。
一、汉画故事解析
历史故事在汉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故事内容大多为圣贤、豪杰、贤妻、良母、贤子等,可分为忠君图、孝子图、刺客图、贞妇图等。表现忠君思想的画面有:周公辅成王图、完璧归赵图、伍子胥画像、二桃杀三士等,汉画中这些表现忠的内容是教育人们要像周公、蔺相如、伍子胥、晏婴等人那样忠心耿耿,保卫刘汉天下,不惜代价,为主人效劳,直至献出生命。表现孝子思想的画面有:丁兰供木人、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失棰、邢渠哺父、韩伯榆受笞、董永卖身侍父等。贞妇图有贞妇、贤妇、七女为父报仇等。孝子和贞妇图像主要见于嘉祥武氏石祠、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和汉代乐浪郡(今朝鲜境内)出土的漆器上。这些图像教育人们要像孝子、贞妇一样孝亲,由此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周公辅成王图见于山东嘉祥满硐乡宋山画像石墓[1],画面自上而下分四层,第二层刻周公辅成王图,画面刻七人,正中站立小人物当为成王,即“成叔武”。他头戴山字形王冠,脚踏几案形金座,接受诸臣的拜谒。左一人为其打着华盖,右一跪拜者当为周公,即周公旦。其余四人执笏躬立,以表示孝忠。嘉祥武氏祠亦有此图。周公辅成王故事见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其上云:“周公旦也,周武王弟也”,“及武王即位,且常辅翼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对于周公辅成王的业绩,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夫天下称颂周公”,“尊后稷也”。完璧归赵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里面的一幅画像[2]19。画面刻三人,中一人为秦王,戴冠、着长袍、佩剑,一手扬起,呈接璧状,其中有“秦王”隶书题记。其后一人执笏,呈拜谒状。右一人为蔺相如,戴冠、着长袍,一手扬起,一手持和氏璧呈欲碎之状。画面中刻“蔺相如赵臣也奉璧于秦”题记。《史记•蔺相如列传》云,赵惠文王时,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易赵和氏璧。蔺相如以“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相如度秦王负约,使其从者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画面所表现的当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之场面。二桃杀三士图出土于河南省原南阳县[3]。画面中刻一高足盘,盘中置二桃,公孙接、田开疆二人执剑取桃,在一旁的古冶子怒不可遏,欲拔剑决斗。《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云:“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三勇士果因计功而争桃,终自杀身亡”。《梁甫吟》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荆轲刺秦王图见于山东嘉祥武氏祠[2]26,南阳画像石中也有此类画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的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画面中刻一柱,柱左怒发冲冠者为荆轲,他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抓起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柱右第一人为秦王。在那千钧一发之时,他使劲一转身,绕到了柱子后面,荆轲紧紧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的团团直转。荆轲身后为秦舞阳,他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得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秦王身后的卫士虽然带有武器,因没有命令不准上殿,另一卫士似被撞倒在地,柱下方盒里放着志士樊於期的首级。
医官夏无且拿起药包对准荆轲打击,秦王借机拔剑砍伤荆轲的左腿,荆轲随手持匕首朝秦王投击,秦王一闪身,匕首从耳边擦过,打在铜柱上,画面给人留下火星四溅之感觉,秦王又冲上去,结果了荆轲的性命。此即《史记•刺客列传》所云,荆轲“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的一刹那。老莱子娱亲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里面的一幅画像[2]37。画面帷幔下刻三人,左二坐于床榻上者当为莱子的父母,其上有“莱子父母”题记。右一长跪者为幼时老莱子,他一手似持一老人的鸠杖,一手似拍一鞞状物,双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其右上刻有“老莱子”题记。老莱子,春秋时楚国贤人。《史记•老子列传》云:“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他位高至尊,但对父母十分孝敬。面对七、八十岁的父母,他每日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屈身上堂,跌伏倒地,或唱歌、或跳舞,装出天真顽皮的样子给父母取乐。武氏祠另一幅画像题记云:“老莱子楚人也,事亲至孝,衣服斑连,婴儿之态,令亲有欢,君子嘉之,孝莫大焉”。梁寡高行图见于山东嘉祥武氏祠,是一幅著名的贞妇画像[2]85。画面帷幔下刻四人,中一坐榻者当为梁国的高行。此时,她正持刀欲毁容,其上有题记“梁高行”。其前一跪拜者为梁王派出的求婚使者,上有“奉金者”题记。其右一人为高行的侍者,其左为梁王使者,持节,上有“使者”题记。据《列女传》云,春秋时,高行青年寡居。梁王慕其倾城倾国的美貌,派使者捧着黄金前去求婚。高行坚持女性的节义,持刀割掉自己的鼻子,毁灭了自己的面容,维护了自己不嫁寡居的“尊严”。鲁义姑姊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里面的一幅画像[2]106。画面右刻一妇人,怀抱一啼儿,同时又抛下一幼子。其旁一人似劝其将所抛之子收留下来。中刻一骑者,左刻一车,车上坐一驭者、一尊者,车后有节饰,车前刻“齐将车”题记。此即鲁义姑舍亲子、抱侄子的故事。据《列女传》载,春秋时,齐屡犯鲁国。难民中一位称鲁姑的妇人,在一次逃难中,被迫将一幼子扔下。当齐将问其是什么人时,鲁姑云,我扔下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怀抱的是兄长的幼儿,这是为人的公义。齐将被妇人的行为所感动,遂掉转车头回齐。
二、汉画故事彰显了儒家思想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驾驭人民的主要思想工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们,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力神化专制皇权,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是代表天的意志统治黎民,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董仲舒还根据阳尊阴卑的理论,建立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念。儒生们极力鼓吹天人感应,鼓吹“五常”,使人相信君权神授,相信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是天的意志,从而让人民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此,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他的“仁”的学说、“礼”的说教、“爱”的思想、“忠恕”之道,以及“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被广泛用来塑造历史人物与编织历史故事。“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墓、祠中刻绘的大量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而且也是统治者把绘画作为教化的补充形式的生动体现。各种形式的绘画以圣贤、烈女等来陪衬墓、祠主人的身份和人品,向人们颂扬他们的高贵地位和高尚品德。关于“教化”,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创始人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一》中说,“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之教化而崇起之。教化之明,习欲已成,子孙循之,行兵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之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专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矣。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扦,孰烂如此之甚者也。”董仲舒主行教化,以刑、德比阴、阳,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董仲舒认为教化之用犹如“堤防”,“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由此可见,西汉中晚期以后,墓、祠中大量出现历史人物故事画这种典型的、直白地推行教化的品类就不足为怪了。这种题材集中于山东地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山东是儒家圣地、教化之区。另外,汉制“其德为孝”。西汉提倡孝悌,东汉更甚,厚葬是孝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盐铁论•散不足篇》云:“今生不能致其受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孝者可以被举荐为官,孝者,“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孝,可增封、可礼遇、可扌翟升、可留名。《后汉书•济北惠王传》云:“次九岁丧父,至孝。建和元年(147年)梁太后下诏曰:‘济北王次以幼年守藩,躬履孝道,父没哀恸,焦毁过礼,草庐土席,衰杖在身,头不枇沐,体生疮肿,谅暗已来二十八月,自诸国有忧,未之闻也,朝廷甚嘉焉。今增次封五千户,广其土宇,以慰孝子恻隐之劳。’”《后汉书•彭城靖王恭传》云:“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傅相以闻,桓帝诏使奉牛酒迎王还宫。”《隶续》封丘令王元宾碑云:“察孝廉,郎、谒者、考工苑陵叶封丘令。以母忧去官,服祥,辟司空府。”《后汉书•桓鸾传》云:“鸾以世浊州郡多非其人,耻不肯仕。年四十余,时太守向苗有名迹,乃举鸾孝廉,迁为胶东令,始到官而苗卒,鸾即去职奔丧,终三年然后归,淮汝之间高其义”。孝,是维系汉代家庭的纽带,是保持社会平稳的基础,也是汉代封建君主选拔官吏的基本条件。封建统治者认为忠、孝紧密相连,不孝就不能忠君,“忠君之道不过于事父,故不肖之事父也,不可以事君。”在汉代,“求忠臣于孝子门”是忠孝观念的真正内涵,因此,汉朝普遍将忠臣孝子图刻画于器物、墓室石壁、墓前石祠或铸造于器物上,模印于建墓使用的墓砖上,教育人们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忠臣孝子。
民间剪纸与汉画艺术思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民族特色的,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地域特色的,才能世世代代流传。民族特色根植于民间,根植于乡土,根植于人民大众。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又被称为刻纸。这两个名称的区别是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因此人们将二者统称为剪纸。最早的剪纸是什么样的?最早的剪纸是什么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了汉画(汉画像石),笔者才感到自己似乎看到了剪纸的雏形。笔者认为最早的剪纸可能像汉画,因为二者同样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风格手法大体相同。当然,笔者不是考古学家,猜想毕竟是猜想,不一定正确,但专家已证实:“剪纸始于汉代,兴于晋代。”汉画与剪纸同属汉代,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到现在,我们也会在其中找到与现代剪纸的许多共同之处。所以笔者认为,要学习借鉴我们祖先的高超艺术技法,更要学习技法背后有生命力的、顽强的、博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最可贵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呢?依笔者看来,那就是“大胆、大气、大巧、大拙”。
徐州民间剪纸根植于乡土之间,吸收民间文化,代代传承。由两汉文化的沃土孕育的徐州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形式,是徐州汉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徐州汉画像石的内容包括现实生活、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它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风格独特,不仅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更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笔墨。徐州汉画像石所处的时代主要是东汉,而在沛县栖山、丰县华山发现的画像石比较早,都是西汉末期和新莽时期的。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造型大胆、构图紧密、大巧若拙,线刻与浮雕结合。汉画像石的题材表现丰富:两汉时期,徐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现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贴近世俗生活的各种繁荣兴盛的生活场景,包括宴请宾客、舞蹈表演、出行车马、访友会客、楼宇阁台等,其中牛耕图、纺织图是生产生活类的主要代表。因此可以看出,汉画像石中体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世俗化”的特色是非常显著的,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把当时徐州人的热情好客、粗犷豪迈的一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传承两千年汉文化的徐州剪纸艺人中,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王桂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剪纸创作来源于田间地头、乡里乡村,她可以把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都变成剪纸艺术。正因为她的剪纸艺术真实反映了生活,所以才具有朴实感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她没有接受任何艺术教育,她的剪纸艺术来源于这片汉文化沃土,将与生俱来的直觉天赋同现实生活结合,在艺术形象上与汉画像石一样重夸张得体,以形传神“大胆、大气、大巧、大拙”。正因为王桂英剪纸艺术的真实性和打破艺术框架的创新性,以及与汉文化深厚底蕴不谋而合的巧夺天工,使她走到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高峰。王桂英被誉为中国的“马蒂斯”,并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除此之外,汉画像石的题材还大量涉及历史故事、神话、吉祥图案等。雕刻技法浮雕与线刻相辅相成。线刻细腻阴柔,浮雕浑厚阳刚。汉画像石阴阳相济,体现了两汉哲学思想与审美要素。剪纸也可以有阴刻和阳刻,注重线条与块面的配合,线条精细灵巧,块面厚重粗大。阴阳、粗细、轻重、缓急这些元素都丰富了剪纸语言。在构图上,徐州剪纸与汉画像石也相似。汉画像石画面充实、构图饱满、散点透视、分层叙事、别具特色。汉画像石的拓片艺术与徐州民间剪纸艺术具有相同的美感,但徐州剪纸的场景和形象造型与汉画像石同样具有连续、均衡、对称等图形美要素。剪纸作品构图具有大胆、大气的特性,画面充实饱满,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强大。汉画的沃土培育了一大批民间剪纸艺术家。比如徐,剪纸艺术家吴国本,他创作的《汉之魂》荣获了第二届国际剪纸大赛铜奖。此外,还有刘毅、张丽君、孟宪云、孟庆刚、尹明仁等剪纸艺术家。
古黄河边的徐州人民把两汉文化深深融入血脉当中,创造和发展了具有徐州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新一代徐州人,我们有责任继往开来,为徐州的民间艺术发展锦上添花。
汉画艺术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论文
1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室内设计在我国成为一门专业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不少室内建筑师已经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应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觉地应用某种艺术文化元素。
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室内设计又是多元的,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使用需求、环境质量需求……所以我们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探索也必定是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
汉画艺术在室内设计论文
摘要: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将南阳汉画艺术作为室内空间的设计元素进行探索。
关键词:室内设计;汉画
1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汉画艺术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将南阳汉画艺术作为室内空间的设计元素进行探索。
关键词:室内设计;汉画
1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综述
关键词:室内设计;汉画
摘要:将南阳汉画艺术作为室内空间的设计元素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
1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吕梁汉画像石艺术探讨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对吕梁地区汉画像的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阐述了汉画像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画像;艺术;初探
在我国古代,较为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两汉时期的厚葬,形成当时社会的特色。到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和封建政权日益兴盛,国富民强,使富有者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追求物质享受,还竞相耗资用砖石构筑地下墓室,厚葬之风愈演愈烈。
汉画像石墓是土著豪强、贵族的冥宅,在我国汉代最为流行,并且形成高潮。汉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嵌饰于墓室、祠堂、墓阙及其他建筑物上的石质装饰画,也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画。它始于西汉末期,兴盛于东汉晚期,之后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汉画像石也随之消失,被人们所淡忘。早年的画像内容较简单,雕刻也较粗糙,内容以写实为主,到东汉初、中期画像内容较丰富,题材较广泛,到东汉晚期,画像内容更为丰富,范围较广泛,雕刻技法由平面剔地阴线刻,出现了平面剔地浅浮雕,画像石进入了鼎盛时期。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明珠。
吕梁汉画像石据纪年墓记载,全部属东汉晚期汉恒帝、汉灵帝时期的遗作,此时的汉画像石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不仅保留了初期“点缀政教”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晋西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形象地再现了两千年前晋西北各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及民间俗习的许多生动场景和时代特征。
吕梁是山西汉画像石唯一出土地,也是全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吕梁汉画像石主要出土地是离石马茂庄一带,目前,吕梁所出土的汉画像石90%出土于马茂庄村周边的三川河流域一带。吕梁汉画像石全部出土于墓葬。画像石墓多为砖室结构,有单室、双室、三室,较复杂的有四室,特殊的墓葬还在墓门外左右设置小耳室。墓葬前室大于后室、左右耳室,多为券顶或穹隆顶,墓葬前后长在7m左右,前室一般宽在3m左右,后室、左右耳室—般宽2,5m左右。墓底距地表深一般在5m~9m。
神话艺术时代精神分析论文
摘要:神话是汉画要表现的大主题,传递了汉代人虔诚信奉的“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宗教思想,解析其实质,不难看出,神话画体曲折地反映了汉代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汉画神话艺术时代精神
汉画,被人们誉为汉代的百科全书,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风貌。神话作为汉画的一大表现主题,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再现了两汉先民们的宗教意识与情感追求,汉画神话艺术形象不仅承袭了上古神话的遗传基因,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以生动传神的艺术造型符号成为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揭示了历史赋予它的时代精神。
神话肇始于人类幼稚的童年时代,它是初期人类与自然进行艰难抗争的产物,各种动物图腾、超自然英雄神的塑造都是在原始人对自然力的恐惧、崇拜意念中诞生的。随着这种自然力被战胜,神话也就消失了。但原始古老的神话原型却以文化遗产的形式积淀在代代相传的民俗之中而成为永恒。就历代遗存下来的神话美术作品而言,从简单的原始岩画、殷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帛画、漆画,不论从数量还是造型艺术水平方面来看,都无法与丰富多彩的汉画神话艺术相媲美。
汉画中的神话艺术形象奠定了中国美术神化的基石,古人用优美的神话故事和生动的神灵形象来装饰墓葬(或祠堂),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艺术,而是借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一种深沉遥远的精神寄托与宗教情感。日月同辉,北斗闪烁,风伯吹风,雨师洒水,雷神击鼓,龙凤呈祥,玉兔捣药……琳琅满目的神话图像向我们展示着从自然印迹到心灵感悟乃至艺术造型的再创造,其中不仅有原始动物图腾的遗绪,有对大自然威力的膜拜与敬畏,有对人类生命起源的探究,更有对死亡的抗争和对生命永恒的祈望和追求。
当远古人类目睹自然界诸多生物的力量大于人的能力时,自然神灵的崇拜于是产生了,在生物有信仰的支配下,世界上的动植物乃至无机物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属性,汉画中人兽同体神灵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潜藏着一种对自然力量的崇敬意识,是人类与自然在宗教情感中的完美契合,也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精神领域的具体化体现。
探求汉画中早期道教神的多层意义
摘要: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蹯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载体、得道主体现的象征和其社会性孤独感的变相表现和避难所。
关键词:神;得道之道;忧患意识;得道主体现;孤独感
目前学术界研究汉画像的专著及论文有很多,但对汉画像中早期道教神的专门细致解读阐释却并不多,相应的专著或论文也很少。而神是汉画像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也称“矫”,是古代道士们借以上天入地、交通鬼神的神物或脚力。早期道教中神主要有龙、凤、虎、鹿、鹤、鱼、天马等。关于神的功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十五说:“若能乘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而《道藏》对神踌的神性功能说的更谓详尽:“大凡学仙之道,用龙矫者,龙能上天入地,穿山入水,不出此术,鬼神莫能测,能助奉道之士混合杳冥通大道也。”“龙矫者,奉道之士,欲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恶物不敢近,每去山川洞州府,到处白有神祗来朝现。”这里比较详细地说到神的功能。在被称为汉代百科全书的汉画像中有许多神题材,虬龙奔虎,鹿驰鹤飞,鱼影飞跃,展示出斑斓浪漫充满想象的美好世界.也很好地诠释了道教长生不老、得道升仙等美好教祈。
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形成是一个比较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它和先秦及汉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其中具有上天入地、交通鬼神的“”,更是从多方面渗透、叙说着自己和先秦及汉的历史脉搏的关系,透露出相应的思想、文化的踪迹。可以说汉画神有道教思想的直接影响,但更体现出汉人对现实长生成仙的不迂执,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也是汉末之人深重的忧患意识、生命转化观念甚至源于时代社会危机、借助现实无以稀释、排解的社会性孤独感等的体现。
一、逆向性求道之道的体现
汉画道教神是受早期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从东汉顺帝到东汉末年称作道教的始创阶段。这个阶段产生的民众道教结社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主,是早期道教。汉画早期道教神、龙、凤、虎、鹿、鱼、天马等祥禽瑞兽,其被作为能助人升仙的脚力,在汉画中大量存在并不偶然。道教主要以道家黄老之学为理论支柱.融合进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囊括儒、道、墨、医、阴阳、神仙诸家而成。度世救人、长生成仙是其核心追求。神仙崇拜更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教义的最显著之点秦汉之际.统治阶层便崇奉黄老道,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并为此展开了几次大的行动。据《汉书?郊祀志》记载:“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人海求仙采药。”汉武帝亦是崇信方士李少君,并亲自祠灶炼丹作金,并派方士人海求仙。在听信公孙卿黄帝铸宝鼎、泰山封禅、骑龙升天的传说后,汉武帝更是“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耳”,并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汉末数次疾疫流行,死者狼藉,国人流言鬼魅杀人,学者也以戾气害人解释鬼神灾异之事为阴气、鬼气。而早期道教以治病消灾为现实教旨和布道手段,把长生升仙作为长远的目标和宗教理想,使早期道教不仅在统治阶层、贵族士大夫圈中成为潮流.而且在社会下层劳苦大众中也广泛传播。道教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并迅速在汉末大兴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道教信徒已具有很强的普遍性,道教也具有很强的普及性的特点。正因为早期道教既追求长生升仙,又不把它作为一种即可完成或最终在生时实现的目标,调和了宗教现世功利和美好理想间的关系,使得道教深入人心.也使得广大教民能够并且愿意通过墓室的理想化建造装饰等来表达对长生不死、得道升仙的坚信,而不是过于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汉画神受道教影响是直接的、必然的、不容置疑的,汉画神正是直接采源于道教的题材和教义。如汉画驾兽升仙在早期是没有的,直到东汉才蔚为大观。
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雕刻技法方面对嘉祥地区的汉画像石做一次简要的分析,结合嘉祥地区汉画像石的具体实例来分析其雕刻技法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从而找出嘉祥地区汉画像石的发展趋势和区域性特征。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艺术特色发展趋势
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一、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国各地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而在山东、苏北地区,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式样也最全。目前,对济宁、枣庄地区画像石雕刻技法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而综合考察山东或全国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论述中,引用的资料却无不以济宁、枣庄地区为重点。纵观的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种:
(一)、阴线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多数还在物象轮廓内施刻麻点、虚线或鳞纹,以突出物象质感。例如邹城龙水,枣庄大洼、滕州岗头、兖州农机学校等画像石。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象内不再刻点、线、纹,例如薛城南常乡画像石和邹城龙水的部分画面。
(二)、凹面线刻。物象轮廓内雕成凹面,物象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五老洼、邹城师专、济宁师专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三)、减地平面线刻。物象轮廓外减地(有深有浅),凸出的物象轮廓平面上再刻阴线或用朱线墨线勾绘,表现物象细部。如嘉祥宋山、邹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陈村、滕州西户口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其中又因对减地方式、深浅和对物像细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下列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