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19:08: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海洋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海洋大学

海洋大学工程院见习报告

一调查数据

概况:

周家村共有230户约800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1550亩。本村固定资产120万,去年总产值为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3800元。

(一)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经济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鸡,养老鼠。经济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经济作物包括苹果、蔬菜、黄烟、花生、柿子和制种。自199年以来有果园200亩、蔬菜100亩、黄烟500亩,现在黄烟已发展到800亩。1990年进行村庄规划后,1992年在房前屋后种上了5000棵柿子树,现在每棵树能收入两百元以上,近年又种上了1000棵柿子树,估计明年能大量挂果。制种业是新兴产业,包括西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品种,种植面积在200亩左右每亩毛收入一万元左右。

(二)受教育状

查看全文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一、产品设计专业海洋文化方向教学探索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产品设计专业源于工业设计文科艺术类,由于地处广东,凭借地域经济的有利条件,设计教学以广东密集的产品生产制造企业和设计公司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抓手,以海洋大学的办学特色为方向。目前,产品设计方向主要以螺钿艺术产品设计、珍珠首饰产品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文创产品设计为主要方向,突出海洋特色,丰富学校海洋文化内涵、为学校海洋特色办学增光添彩。本论文主要挖掘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创意的交融碰撞空间,探寻以海洋大学为背景,以海洋文化为核心,以设计创新为途径的设计教育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二、产品设计专业构建海洋应用研究特色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从学生角度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构建海洋应用研究特色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能够为教学和专业发展提供研究方向和拓展空间,在常规教学传授通识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海洋文化有的放矢地展开设计研究和实践,避免了空洞宽泛的学习方式。(二)从教师角度看,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设计科研团队。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综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和优势,构建海洋应用研究特色的教学体系,能够整合各个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展开海洋科研和实践,为教师的科研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奕为凸显海洋类高校特色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涉海高校的设计学学科研究路径。(三)从专业角度看,有利于加强各个专业的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中歌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目前有五个专业,分别是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服装专业、美术学专业,各个专业虽在课程中有挖掘海洋文化与设计创意的交融碰撞空间,但尚未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且由于没有稳定的专业培养方向,教师之间缺少合作与沟通,因此整合专业方向成为必然。如以海洋文化创意方向为依据,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建立起以滨海景观设计、滨海旅游纪念品设计、海洋文衍产品设计、贝雕、珍珠、珊瑚饰品设计、海洋主题绘画设计为主的设计学科体系,并建设相应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必能使各专业间齐头并进、互相支撑、共同发展。(四)从学校角度看,有利于构建多学科互共建的海洋文化研究平台。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涉海类专业主要有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海洋渔业与科学技术、海洋科学、轮机工程、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可见学校的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而与海洋经济发展软实力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以及品牌、特色专业相对缺乏,与人文学科专业联系也不多[3]。海洋文化与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融合,能够将学校的海洋研究成果以可视化和物质化的形式呈现,通过与其他涉海专业的交流及合作,形成多学科互共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文化研究机构系统,有利用学校各学科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促进海洋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如图1)由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前身)与海洋工程专业、机械专业联合创新团队设计的作品“Sea-Rhyme海韵”,荣获第六届海星杯全国大学生游艇设计大赛一等奖。

三、产品设计专业海洋特色教学体系构建

(一)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产品设计专业将依托海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为平台,在突出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下,把握学校海洋特色专业发展方向,把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海洋文衍产品的研究等方向上,将设计学学科的教学方式与海洋文化、学科背景、资源优势等结合起来综合考量,探求独具特色的海洋大学的设计学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常规、凸显特色、定位明确、发展合理,构成以海洋文化和地域文化研究为特色的教学体系。(二)课程培养目标。探索利用海洋材料、海洋文化特色工艺和海洋文化的创造实践精神丰富产品设计教学,通过开发特色课程,探索一种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打造海洋特色,将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以物质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构建科学合理的海洋文化研究平台与展示窗口,培养一批具备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能在企业事业单位、设计公司、科研、教育单位从事文化产品创新设计、饰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三)海洋应用研究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1.增设体现海洋特色的设计理论课程。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研究为特色的高等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也应该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海洋文化的角度构建产品设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既应兼顾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又应具有海洋应用研究特色。目前,产品设计专业涉海类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拓展课程上,包括饰品设计(螺钿、贝雕、珍珠、珊瑚饰品设计)、文房清供产品设计、海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地域文化产品设计、滨海旅游设施设计、包装设计(滨海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设计)等课程(如表1),课程开设的时间集中在第5、6、7学期(如表2)。2.加强具有海洋应用研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1)积极组织参与设计竞赛:通过设计比赛将学生引入到实际项目中去,加强学生对海洋应用知识研究的综合能力。学校每年投入一定专项经费用于学生设计竞赛活动,以项目组队形式替代分散指导,遴选竞赛项目指导团队,鼓励学生参加海洋文化创意大赛、全国游艇设计大赛、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珠宝设计大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项目。近年来学校参与设计竞赛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7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覆盖面超过60%,并获取了大量的奖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训、赛的良性循环(如图2、3、4)。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师生相互配合,申请国家、省、校等级别的海洋应用研究背景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或科研课题,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外观或实用新型专利(如图5)。(2)建立科研平台和中心:目前,广东海洋大学已成立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而中歌艺术学院的海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暨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基地(简称海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也已成功获批,这将是产品设计专业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进步,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教学改革发展机遇。海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的成立能为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硬件设施和场地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成立设计中心,以政府扶持文化产业为推力,发挥学校优势,以产学研项结合为纽带,打造有特色、有示范性、有辐射力的海洋文化产业产业产学研基地,使融合海洋特色的设计学研究更具可行性和现实性。(3)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产品设计专业要将地方特色与专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要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经济,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模式,既增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和产业需求,锻炼他们的设计执行力,体验政企工作作风,提升学生应对大型综合性设计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发展和关注市场需求的社会责任感[4]。又能让企业很好地利用高校的文化资源和科研教育平台推动企业的创新,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校—企—学”的三赢。湛江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海鲜之都,旅游行业的庞大需求催生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目前,广东海洋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与湛江信佳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广州三剑渔具公司、海大珍珠公司,以及当地的一些旅游产品开发公司、文创产品设计公司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企业设计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校将学生设计课程作业向企业进行展示,企业将具有开发价值的作品进行深加工,学生、工作室、企业共同参与到项目中去,其收益由企业、学生、工作室共同分成。(如图6)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和湛江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湛江蚝画与蟹螯画,一经上市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4)创办设计工作室:产品设计专业以学校工作室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锻炼自己相应领域的专业应用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成立了陶瓷陶艺工作室、四维空间工作室、创客工艺品作坊、首饰设计工作室等。工作室有明确的设计方向,学生结束了一年级的基础课课程学习后,可以选择性地加入上述工作室,接受专业方向教师的指导,参与相关工作室的设计实践(如图6)。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把工作变成一个项目,教室变成一个工作室,课程成为一门学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环节的凝聚力(如图7)。

查看全文

冷链物流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各高校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都陆续开展了冷链物流相关课程的教学。文中就《冷链物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围绕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和食品专业特色开展综合性教学的课程建设思路。

【关键词】冷链物流;教学;课程建设

1引言

上海海洋大学在“十三五”中的办学目标是: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国际化、开放性的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1]。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新鲜、健康、营养的食品,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大,但是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本着“错位发展,立足优势”的原则,确立了专业以培养面向制造业、食品行业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2]。《冷链物流》课程为立足于市场需求,围绕上海海洋大学特色,实现物流工程学科与水产、食品等学科知识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型课程。自2015年正式开设以来,“冷链物流”已成为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重在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冷链基本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在冷链物流中综合应用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安排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每年约生产各类易腐食品近10亿吨。但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易腐食品产销地的分离,大量食品需在专业物流作业后才能抵达消费者手中[3]。“冷链物流”即指冷藏冷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4]。冷链物流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除了一般的物流知识以外,还涉及到其它的学科,例如,动植物生理学、食品安全、冷藏技术、保鲜技术等。由于学校对课程的课时要求和限制,目前的冷链物流课程总课时控制在十六个课时。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如此少的学时条件下,在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和构建冷链物流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的重要关注点。文章通过对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分析,梳理了冷链物流的基本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冷链物流》课程可分成三大块主要内容:一是冷链相关的制冷技术和冷冻工艺,这部分知识有《食品包装技术》作为先导,学生提前对生鲜食品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辅助性知识有一定认识;二是冷链仓储和冷链运输,这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基于冷冻技术、制冷工艺以及先导课程《食品仓储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物流装备》等,主要讲授冷链物流主要环节的运作和管理;三是冷链物流信息化,这部分知识有《物流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作为铺垫,所以,学生在学习“冷链物流”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化硬件技术,如RFID、传感器、GPS等信息采集和传输方法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的基本流程。学生可以应用这么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先导知识,从冷链库存管理、冷链作业流程规划、冷链配送中心布局优化、冷链配送路线规划、冷链监控管理、冷链信息追溯和冷链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课程采用模块化方式开展教学,内容如下:在所设定的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先导课程所学,对冷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如:结合《系统工程》中的系统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方法,讨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冷链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物流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软硬件知识,分析冷链物流信息与质量追溯系统的设计等。

查看全文

工会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机制研究

摘要:在明晰“双一流”建设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国海洋大学工会实践工作为基础,立足“参与、维护、协同、宣传”四大职能,从完善组织建设,夯实“双一流”建设主体力量,深化“双一流”建设理念认同,以人为本践行权益代言角色和加强宣传等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海洋大学工会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的措施。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工会;青年教师

国务院于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2号》,公布双一流名单,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全面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义是人的建设与培养,激发学校发展的深层活力,释放办学主体更大潜能,让广大教职工立足教书育人岗位,充满激情、鼓足干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自愿加入的群众组织,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工会,又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1]。文峰从制度保障、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发挥教代会作用3个角度研究发挥工会在高校民主中的作用[2]。刘有军针对存在问题讨论了双一流视域下高校工会的应对路径[3]。胡煜从基层工会组织具有的组织素质、民主工作、举办活动3个层面发挥高校工会基层组织的作用[4]。冯利探讨了双一流建设下工会的优势与开展工作的方法[5]。笔者以中国海洋大学工会为例,将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工会工作紧密结合,坚持把教职工作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核心力量,为青年教师在事业发展、生活保障、福利待遇、情绪管理、文娱生活需求等方面深化服务,协同合作,助力学校教书育人事业发展。

1工会视阙下“双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内涵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6],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双一流”建设目标内涵更加清晰,“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归根结底需要落到广大教职工身上。“双一流”建设下的一流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具有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意识,集合隶属高校资源优势,紧跟前沿学术发展趋势,要使广大教职工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理解、担当“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工会必须注意明晰新形势下教师队伍特点,结合自身的群众优势,开拓创新,提升服务教职工的能力和水平。1.1高校教师队伍特点高校工会由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教职员工群体组成。①高校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注重自我价值,关注职业神圣感,因此需要营造尊师重教的大学文化环境,工会在工作理念、方式方法、服务担当、规范服务等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全新的也是具体的,要充分发挥教职工这一“人”的主体作用,让“双一流”建设深入人心、以人为基、尽人所能。②高校教师具有强烈的自身发展需求,心理预期与职业生态需要平和发展,工会要始终坚信和依靠广大教职工的知识智慧和首创精神,在培养一流学生、推进一流科研的同时打造高素质的教学科研等各领域优秀教师队伍,让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施展抱负、成就事业。③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参与管理监督的意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高校工会作为学校党委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学校内部治理的重要力量,不断改革完善机构,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立足于“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地推动工会工作,服务教职工,最终实现围绕学校发展大局、促进事业发展的目标。1.2双一流教师队伍建设标准2018年5月2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是“双一流”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基础,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完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为关键,以加强教师荣誉体系和文化建设为保障。提高对“双一流”建设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工会需要强化在“三全育人”中的目标和任务,在扎实做好立德树人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深化广大教职工对“双一流”建设的精神认同和目标认同。1.3协同合作助力教师成才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凝心聚力的国家工程,需要凝聚教育系统合力。在助力打造合格“双一流”教师队伍上,工会需要主动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和立德树人的大局中,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职能优势,与其他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助力教师队伍人才培养。高校工会是学校党委联系广大教职工的最紧密纽带,具有组织优势,这种纽带作用使工会代表学校党委始终能够听取到教职工的真实心声,与教职工所思所想、学校发展改革同频共振。党领导下的高校工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具有政治优势。群众工作本来就是党的工作,群众工作无小事,工会凝聚和联系着学校各类师德标兵、各种岗位先进工作者和广大劳动模范等典型代表,突出教职工主体地位,发挥先进分子在“双一流”建设中凝心聚力的强大正能量作用。高校工会承载着组织和联系教职工、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维护校园安定和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服务职工精准化与职工心声达到共鸣具有职能优势,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替代的群众性组织。应该深刻认识到的是,工会工作不能脱离隶属高校的事业发展,工会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发挥协同合作的力量,不断拓宽服务的范围与形式。

2中国海洋大学校本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

查看全文

学校规章制度1

学校规章制度<>

目录

(一)招生与培养

中国海洋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规定……………………………………………………2

2,中国海洋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规定…………………………………………………4

3,中国海洋大学硕——博连读执行办法……………………………………………………………7

查看全文

居民海洋意识研究

一、引言

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将海洋开发与利用提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海洋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意识中的海洋权益意识与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息息相关,不可忽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面积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3,海洋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为实现中国强国梦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海洋强国战略势在必行。海洋意识是在人们认知层面建立的对海洋的全面、深刻的认识。海洋意识不仅仅是单纯的对海洋资源或是海洋环境的简单认识。目前国民的海洋意识大多还停留在浅层,缺乏系统全面的海洋意识。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低下严重阻碍了中国建设发展海洋相关产业,进而拉大了中国与国际海洋强国之间的差距。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北部,有着“海州”之称。连云港是个名副其实的港口城市,具有背山临海的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受到了大海的眷顾。海洋成为连云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以连云港市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以及问卷调查方法,发现连云港市民海洋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有所欠缺,进而提出增强海洋意识的相关建议。

二、文献回顾

通过对关键词“居民海洋意识”检索发现在CNKI中的北大核心、CSSCI以及CSCD发表成果中,较少学者对此领域进行研究。由于本文研究需要,现将检索范围扩大至CNKI全部文献检索,关键词扩大至“海洋意识研究”,时间仍然固定在2000年至2020年,共有148篇理论成果。运用可视化分析对文献来源以及分布学科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此领域研究在2010年起有大量成果产出。说明在2010年开始,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对全社会海洋意识进行探究,理论成果在2014年最多达到22篇,以后年份研究成果波动显著。其中文献多来源于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沿海城市重点高等学校,说明沿海城市对海洋意识探究与发展是比较重视的。相比较而言,内陆学校和相关机构发文不显著。其中,研究学科多分布于海洋学、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学科。说明对现代海洋意识的探究与培养多集中在中高等教育方面,与“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观点契合。在研究内容上,多位学者对中高等学校学生海洋意识做了调查研究,其中学者卢成森、王静等人分地域对中国大学生海洋意识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并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东部地区读书的大学生海洋意识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学者卢成森研究发现,虽然东部地区大学生海洋意识高于西部地区,但是东西两地大学生均存在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权益、海洋文化产业等方面认知度不足的情况。学者王静还发现中国大学生对于国土争端问题关注度明显不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关注的学生对国土争端问题只停留在其中的利害关系方面,较少深刻了解领土相关的史实问题。同时学者还指出大学生海洋意识缺失的三点主要原因,第一,大学生教育中受到中国古代重视陆地领土开发,轻视海洋领土开发的因素影响。第二,受到中国古代闭关锁国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中国商品交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现在都是相对重视国内交易,而海外交易则不被视为主要交易途径,导致海洋意识没有充分形成。第三,受到中国长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选拔考试多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实用性学科的成绩,对于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没有树立与海洋相关的知识体系。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列举相关研究内容。从现有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居民海洋意识并不深刻,关注领域也不完整。而且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在校生教育情况,而较少涉及已经脱离学校教育环境,步入社会的各种职业工作人员的海洋意识调查及海洋意识培养,这也成为本文的重点研究方向。

三、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完全随机的方式进行,尽管样本数量有限,但理论上被调查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等信息基本符合或呈现出社会整体比例的趋势。但依据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统计结果来看,被调查者呈现出了年轻化、教育程度较高的趋势,与社会整体比例存在一定误差。就现场调查的直观感受而言,有相当数量的公众海洋意识处于较为欠缺的状态。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推论,包括以往的一些海洋意识调查活动,所取得的调查结果应优于社会实际情况。本次调查中,对于海洋方面的资讯,被调查者中表示“密切关注”的有34人,占比6.44%;“经常关注”的有144人,占比27.27%;“偶尔关注”的有273人,合计高达85.42%,这说明连云港市居民对海洋资讯的关注度是特别高的。在4个海洋意识一级指标中,连云港市居民更关注是的海洋自然和海洋经济,而在海洋文化意识与海洋政治意识相对少一些。在具体指标中,海洋减灾、海洋管理、海洋生产、海洋权益意识指标是连云港市居民关注的重点,在海洋开发、海洋历史、海洋文化保护、海洋国防、海洋法律意识指标的关注度较低。基于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政治意识薄弱的情况,接下来将针对如何提高海洋文化意识以及政治意识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查看全文

海洋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BIM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如火如荼,很多项目都要求使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建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本科教育阶段将BIM引入到培养计划中,但是全国尚无一份关于海洋特色的工程管理的BIM应用计划。本文通过分析BIM技术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现状,将BIM技术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联系起来,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分析了BIM技术在海洋特色学科的应用方式与前景,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

关键词:工程管理;BIM技术;专业平台建设;海洋特色工程

管理专业在我国大学中广有设立。也因为前面工程二字的所指不同分为很多门类。广义的工程管理麻省理工学院给出了三级定义,分别为追求效率与公平的行业管理;追求生存和利润的企业管理以及追求科学与艺术的项目管理。具体来说,包括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的管理;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的研究管理。可以说具有鲜明的务实性和精确性,是管理学中的“物理学”和“外科学”[1]。

一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不是简单的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它还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以及可以用于建筑设计、造价、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工程项目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质量、提升效率、大量降低风险[2]。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推进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指导意见》,正式将BIM技术应用提上日程。

二BIM技术教学应用现状

查看全文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安全生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企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如何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实践型人才是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面临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专业实践基地和平台相对欠缺、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文章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推进虚拟仿真赋能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多渠道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基地和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等,以推进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实践型人才;虚拟仿真;安全工程;产学研用

创新是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第一动力。虚拟现实是继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之后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的新型技术,旨在提供沉浸性互动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虚拟仿真技术所呈现的实景感受和交互体验,与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也是陶行知做中学思想在科技时代的灵活运用。正因如此,虚拟现实技术正成为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助推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规划建设15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1]。2017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应将建设和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作为推进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2]。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3]。安全工程是应用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但是部分实验和企业生产实践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和事故风险问题,在真实实验条件下较难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因此,基于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打造虚拟仿真教学空间,创新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应用模式,推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对于切实锻炼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能从事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风险评估、监察与监管、检测与监控、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江苏海洋大学地处江苏省北部沿海城市连云港,当地化工和医药产业聚集,拥有全国知名的石化产业基地和医药生产基地。安全工程专业根据地方产业特色,结合自身优势,凝练学科方向,确定了化工安全、危化品安全与应急处置、火灾爆炸防治、安全评价和海洋安全应急技术5个培养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化工安全科学和技术,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企业安全评价、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化工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近年来,安全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然而在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通知

一、法律硕士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法院、检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人大系统干部以及有关部门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报考中国政法大学与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联合培养的考生,同时必须具备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资格或具有处级(含)以上行政级别的法院、检察院行政管理人员,并经所在单位政治部门推荐。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大学200人,烟台大学100人,中国海洋大学65人,青岛大学50人。

二、教育硕士(Ed.M)

20*年*月*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

*省高校招生限额为*师范大学300人,*师范大学400人,*大学150人,*大学150人。

查看全文

涉海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针对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以适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和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增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为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实践环节等方面对涉海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