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18:32: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海外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海外投资

简述海外投资保险改制思考

摘要:海外投资者在从事海外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仅凭自身的力量无法克服的政治风险。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海外投资的不断发展,确立完善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在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进行简介的基础上,对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政治风险

一、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基本情况考察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investmentinsurancescheme)是资本输出国为保护与鼓励本国私人海外投资而建立的一项重要的国内法制度。

由于私人直接投资的特殊性,私人向海外进行投资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最令投资者忧虑的莫过于与东道国政治、社会、法律密切相关的非商业风险,即政治风险(politicalrisks)。例如:投资东道国基于本国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外国投资者的财产实行的国有化或征收;为了维持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行的外汇管制;东道国发生的战争、内乱等等,这些事故将使外国投资者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乃至经营不能继续。政治风险均基于东道国主权权力而为,在强大的公权力面前,投资者只能望“险”兴叹,而无法放心大胆地把手中的资金投向本是广阔而具有巨大潜力的海外市场。

为消除投资者的顾虑,资本输出国政府建立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以保护本国投资者。该制度的运行机制是资本输出国通过特设的或指定的保险机构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投资所在国(即东道国)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提供直接保险或保证,一旦海外投资者的投资与投资利益因东道国发生政治风险而遭受损失,即由该保险机构予以补偿,之后该保险机构将取得代位求偿权,由其代表国家替代海外投资者的地位向东道国代位索赔。

查看全文

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探讨

一、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概况

近年来,受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希望在海外市场投资,拓展业务。同时,中国政府也放宽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鼓励中国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2012年6月国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为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政策指引。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取得了很大发展,投资金额和投资数量都有了快速增长,中国民营企业成为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力量。2015年1月,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透露,在中国企业海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占到了40%。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广东、江苏,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50%。已有1万多家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约1万家企业。这些企业广泛分布在制造业、采矿业、商贸业、服务业等领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了贡献。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模式也从最初的办事处、贸易公司模式逐渐向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海外资源基地、海外研发中心等模式转变。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市场化程度高、决策迅速、机制灵活等特点,但也面临信息不畅、人才匮乏、风险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因此,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应该谨慎行事,需要谨防可能遇到的陷阱。

二、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需谨防的几个陷阱

1.“抢抓机遇”的陷阱。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中,抢抓机遇曾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时沿用了这种做法,抢抓机遇、大干快上。一旦在国际商务考察、国际展会或者国际会议中偶遇商机,唯恐失去这难得的机遇,未经深入和周密的调研论证,仓促上马,干起来再说,“摸着石头过河”。殊不知,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有很大的不同,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都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别,盲目进入海外市场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预期的收益往往不是真实的收益。许多看起来有利可图的项目,由于存在各种各样隐形的障碍和风险,最后可能无法盈利,甚至可能血本无归。2.投资信息虚假或信息不全的陷阱。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往往会遇到投资信息虚假或信息不全的陷阱。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缺少辨别投资信息的渠道。如果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投资,可能会带来很大风险。海外一些矿产资源投资类信息,可能会同时售给多家投资者,造成恶性竞争。另外一些投资信息,由于信息不全,往往只能看到表面,而无法深入的了解,真正投资时才发现还有很多隐含的债务或者投资限制,从而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3.轻信中介机构宣传的陷阱。一些不正规的中介机构,为了吸引企业,常常会打出“熟悉当地情况、人脉关系广泛”的宣传。中国民营企业如果轻信了这些宣传,依靠这些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进行海外投资,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些不正规的中介机构,看中的只是利益,他们只想尽快促使投资项目谈成,拿到自己的佣金,至于项目的后续工作则不是他们关心的。当投资后续工作遇到问题再去找这些中介机构时,这些中介机构则可能百般推诿。更有甚者,如果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存在手续不健全或违反当地法律的情况,这些中介机构可能会利用当地一些势力对企业进行要挟,给企业带来更大损害。4.“打擦边球”的陷阱。一些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明明知道投资项目存在法律手续不全或不合法之处,但却为眼前利益所惑,沿用早期国内市场的一些做法,“打擦边球”,先开工再办手续,边开工边办手续。这些做法在矿产资源类投资中较为突出,在涉及环评方面较为普遍。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在国内部分地方可能不会带来太大问题,补办手续就可以继续运营,但在海外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旦当地政府追究起来,严格适用法律,投资项目可能被迫停工甚至取缔,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5.“拉关系”的陷阱。很多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首先想到的就是“拉关系”,认为“关系”比东道国法律更重要。一些中国民营企业在一些国家进行投资时,往往以认识一些官员为荣,认为有了这些官员的“关系”,有了这些官员的特殊关照,投资项目就会顺利展开,出现问题也能够很快摆平。实际上,由于政治、法律体制的不同,国外官员并没有很大的权力,也不能给予企业特殊关照,这种“关系”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靠不住的。如果民营企业靠“拉关系”进行海外投资,往往蕴含着很大的风险。6.当地招聘的管理团队带来的陷阱。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由于不熟悉海外市场的情况,有时会选择在当地招聘管理团队。对于当地招聘的管理团队,由于距离遥远或者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监管和内部控制上往往力不从心。短期内,当地招聘的管理团队可能和企业合作的很好。时间长了,尤其是企业有很多盈利时,则可能由于利益分配问题而产生冲突。如果当地招聘的管理团队具有诚信还好,如果当地招聘的管理团队的诚信存在问题,当地招聘的管理团队往往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把企业利益放在后面,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更为严重的是,当地招聘的管理团队可能会经济师》2018年第2期与当地的一些会计师、律师勾结,将企业利益占为己有,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对于当地招聘的管理团队的监管和内部控制应该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7.忽视海外投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陷阱。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往往重视产品、技术、营销、财务等能力的建设,但却忽视了海外投资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实际上,海外投资面临与国内投资完全不同的环境,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风险,最应重视的恰恰是海外投资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许多海外投资风险是企业国内经营时所没有遇到过的,例如:除了企业国内经常遇到的经济风险、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等风险外,海外投资还会遇到政治风险、外汇风险、法律风险、跨文化经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等,远比国内经营复杂的多。如果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忽视了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没有做到相应的预防和应对,当风险发生时,可能会遭受很大的损失。8.缺乏长期规划的陷阱。很多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往往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期规划,这会给企业带来危害。民营企业片面地认为这种方式带来的风险小,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可以及时撤离,规避风险。然而正是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做法,有时反倒放大了风险。由于只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对当地雇员的技能培训,当地雇员并不能长久受益,因此缺乏对企业的忠诚,甚至会损害企业利益;由于只追求短期利益,没有很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很难引起当地民众对企业的认同;由于只追求短期利益,往往忽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常常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由于只追求短期利益,往往竭泽而渔,对当地资源造成极大损害,可能会引起当地人的抗议和对立。在以上情况下,企业长期利益无从谈起,短期利益也难以获得。在这方面,中国的企业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习。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往往都会有长期的规划,在当地员工培训、资源利用、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关系、环境保护方面都做的较好。因此,日本企业在海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可以获得长期的收益。9.忽视中国政府与当地政府合作机制的陷阱。很多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往往只是看到了投资项目本身,但却对中国政府与当地政府合作机制却没有很好的了解,不能够利用这些合作机制,维护自身的利益。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都比较好,中国政府与当地政府也建立了许多合作机制。在这些国家投资,当遇到困难时,通过中国政府与当地政府的合作机制,中国企业维权会比较顺畅。但是,在一些国家,当地人对中国人比较排斥,“中国威胁论”也有一定的市场,中国政府与当地政府也还没有建立合作机制,中国企业维权会比较困难。因此,民营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应该格外慎重,不能只看到投资项目本身的收益,还要考虑遇到麻烦时能否顺利解决的问题。10.“忍气吞声”的陷阱。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需要诉诸法律加以解决。但许多情况下,民营企业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或者认缴罚款了事。长此以往,就在当地留下了中国民营企业好欺负的印象,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实际上,诉诸法律并不是那么困难,大多数东道国对国外企业投资持欢迎的态度,东道国的法律也很公正。只要企业的做法符合当地的法律,就应积极应诉,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三、规避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陷阱的对策

1.进行周密的投资前调研论证。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是一项风险很高的事情,因此,应该避免仓促上马的做法,需要在投资之前进行周密的调研论证。首先,可以用PEST方法对东道国的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分析。PEST方法是指从P(政治)、E(经济)、S(社会文化)、T(技术)四个方面分析东道国的宏观投资环境。PEST方法包含的内容很多,有许多需要考察的指标。以下几个与海外投资风险关联最密切的指标应引起特别的重视:政治方面———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政府与当地政府是否建立了合作机制;经济方面———东道国政府廉洁程度、行政力量对市场活动的干预程度、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度、外汇管制程度等;社会文化方面———当地民众对中国人的态度、当地民众的诚信水平、当地民众对于工作的态度、工会力量的大小、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等;技术方面———当地的技术水平、东道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其次,可以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微观环境。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雇员、工会、媒体、行业协会、股东、社会政治团体、企业所处社区等。这些都会对企业运营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后,还需要从企业经营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细致调研市场,对于消费者偏好、文化差异都应认真考虑;仔细进行成本核算,将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水电成本、税收等调研清楚。在周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可以降低很多不必要的风险。2.委托正规的中介机构。不正规的中介机构会给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带来很大的损害,因此,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必须要委托正规的中介机构。正规的中介机构能够帮助企业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协助确定营销战略、销售渠道,建立和提升海外投资风险管理能力。虽然正规中介机构的费用可能高一些,但是相比于海外投资的巨大风险,这些费用是值得付出的。3.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应该慎重,确实需要“走出去”才“走出去”,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企业需要将“走出去”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同时,企业需要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在当地员工培训、资源利用、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关系、环境保护方面都要有相应的计划。应该注意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收益。4.组建优秀的商务团队。优秀的商务团队对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至关重要。如果需要招聘当地管理团队,那么业务素质、语言水平、沟通能力都是考察商务团队成员的重要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商务团队的诚信水平。因此,借鉴外企常用的做法,对雇佣人员进行背景调查是必要的。这样在人员甄选环节就把缺乏诚信的雇员排除在外。此外,企业还应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监管和内部控制系统,从机制上保护企业的利益。切不可为了省小钱,而给企业发展带来隐患。5.履行完备的法律手续。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应该履行完备的法律手续。“打擦边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给企业埋下隐患。在法律手续没有办完之前,海外投资宁可等一等,也不可贸然上马。另外,“拉关系”或者当地某些官员的口头承诺并不可靠,只有完备的法律手续才能保障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完备的法律手续也能够保证当企业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企业不必“忍气吞声”,能够合理合法地维护企业的利益。6.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防范风险应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企业应当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之前,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可能会面临的政治风险、外汇风险、法律风险、跨文化经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各种风险,并做好各种预案。在后续的企业经营中,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应该不断对预案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便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应对。7.充分利用中国政府的支持。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近几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又为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中国政府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大量赠款、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为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提供了很多便利。另外,亚投行、丝路基金的建立还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自身不但能够获得收益,也能获得了中国政府和“一带一路”国家政府的投资安全保障。同时,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遇到问题时,应当及时与中国驻当地国家使领馆联系,争取使领馆的支持,通过中国政府与当地政府的合作机制,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

海外投资战略协调缺失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海外投资的战略意义;我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战略协调缺失问题;我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战略协调缺失原因;结语进行阐述。其中,海外投资的战略意义从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进行论述。我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战略协调缺失问题从经营中忽视国家战略、并购投资中恶性竞价、国家对国企的海外投资缺乏控制力度、国有资产流失进行论述。我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战略协调缺失原因从所有制缺位、企业资本实力的增强,摆脱了对国家财政的依赖、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和规划布局进行论述。本文对我国海外投资的战略协调缺失的问题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始于1979年,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进,尤其在最近两年,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更是高潮不断。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等方面来考虑,“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点上,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与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具有一致性。

一、海外投资的战略意义

1.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2.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3.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查看全文

海外投资对东道国影响思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现象日益普遍。作为全球研发活动的主要投资者,跨国公司是技术扩散的重要载体,其海外研发行为必将对东道国产生影响。目前,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对东道国影响的研究很多,国内外学者关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对东道国影响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一些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动机研究

国外研究认为,为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利用国外的研发资源、为海外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支持、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是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研发投资的主要动机[1-3]。国内主要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展研发活动的动机,学者们一致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抢占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开发和利用中国现有的研发资源来降低研发成本[4-6]。

二、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对东道国影响效应研究

关于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对东道国影响研究,国内外研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东道国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些学者用专利申请数代表本土企业研发产出,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实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对我国企业的专利申请产生了正面的溢出效应,特别是对实用外观专利的申请溢出效应最显著[7-9]。Jefferson从企业层面出发,用新产品的销售额代表企业研发活动成果,证实了外资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有显著的溢出效应[10]。第二,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东道国技术创新存在负面影响。如Kokko认为当跨国公司占有东道国较大市场份额且两国技术水平相差太大时,无法证明FDI能够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发挥作用[11]。蒋殿春通过构建一个二阶段博弈模型,证实了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竞争效应会恶化国内企业R&D融资能力,降低R&D动机[12]。第三,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双面性[13-14]。一方面,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增加了东道国创新体系的研发资金,提高了东道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行为占用了东道国研发资源,特别是高科技人员的大量流失,造成本土企业创新人才的短缺。

三、小结

查看全文

企业传媒应对海外投资壁垒

在全球贸易预警(GTA)在今年7月20日所发表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现如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使本国经济免受外国企业的竞争,采取封锁外国企业的投资,特别是针对来自中国产品。中国的很多企业都遭受到外国贸易保护的投资壁垒而宣告投资失败。所以现如今中国企业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应对国外的投资壁垒,从而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和投资效益。

一、投资壁垒的含义

我国商务部所的《2011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参考WTO的有关规则及双边多边协定,对我国所遭受的投资方面的壁垒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对外投资如果遭遇到以下情形者即视为投资壁垒:首先,违反该国家与我国签署的与投资相关的双边、多边协定或者与我国已经签订双边、多边协定但是未履行协定所规定的应履行的双边投资协定所规定的义务;其次,针对我国的投资进入或退出某个国家或地区,该国或地区进行不合理的阻碍或限制。第三,在对我国投资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对我多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造成不合理的损害的。根据《报告》,我们把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壁垒分为三类:第一,投资准入壁垒,例如不合理限制外资企业的进入,未按照WTO的约定和承诺对国外投资企业开放特定的投资领域;第二,投资经营壁垒,对外资投资企业生产、供应、销售、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采取不合理的限制;第三,投资退出壁垒,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制约国外投资的退出及外国资本利润的离境。

二、企业应对投资壁垒的对策及建议

2010年,全球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还在蔓延中,全球的经济复苏状况并不平均,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都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和危机,美国的失业人数持续增加、事业率高居不下,由经济危机所引发的通货紧缩已经日益显现。欧盟方面,主要成员国纷纷陷入债务危机。其他主要经济体例如巴西、俄罗斯、印度的经济通胀也愈演愈烈。所以,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免受经济危机和外资企业的冲击,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限制国外资本的进入和对本国企业的保护措施,由此来降低国内企业的压力,提高就业率,保护国内企业的利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出报告指出,若中国的投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三分之一成功、三分之一失败、三分之一不赔不赚的话,中国的企业还是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可是现如今,由于国外投资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使我国的投资企业屡屡受挫。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认真分析世界FDI市场环境的形势,摒弃各类风险,理解各国家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并针对不同的贸易壁垒及时制定相应的决定和决策,这是提高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成功率,保证我国境外投资企业更好发展,更好的贯彻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先决条件。

1.对我国境外投资的相关资料进行仔细研究自从中国加入WTO组织以来,我国政府已在鼓励提高境外企业投资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其主要工作由商务部进出口贸易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的相关规定,在有关政府机关、行业组织及对外投资企业的大力配合下完成。从而为我国企业更好的了解国外市场环境,应对国外风险和投资贸易壁垒,提高我国企业对外国贸易规则的应对能力,提高我国企业对外竞争力,合理合法参与国际竞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5月20日所发表的年度《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为总结和归纳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所遭遇的的各种状况及遇到的问题,为我国加强企业的宏观调控,对境外投资公司的管理和指导提供依据,有效的保护境外投资企业的利益,提高了对外投资的成功率。2004年建立了《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加强风险的提示,为我国企业及时通报国外投资信息。2009年2月所发表的《国外投资贸易壁垒信息月报》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了难等宝贵的资料。对各国政府所制订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指明方向,促进了对外投资的成功率,提高了对外投资的竞争力。

查看全文

探究海外投资需要的法律思考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越来越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在海外投资事业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海外政治风险对我国的海外投资的危胁是不容忽视的,因而,与国际接轨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势在必行。建立海外投保险制度国际通行的模式一般有三种:单边模式、双边模式、混合模式。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模式选择应该根据具体国情而定。

【关键词】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单边模式;双边模式;混合模式

一、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概念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overseasinvestmentinsurancescheme)又称海外投资保证制度(investmentguaranteeprogram),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险或保证,投资者向本国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赔偿其损失的制度。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在获得批准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国际法条文中,通常用“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代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海外投资保证制度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承保范畴的区别: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国家政府支持下的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承保范围只限于政府指定的政治风险;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不仅包括对政治风险的承保,而且也包括对非政治性的商业风险的承保。赔偿方式上的区别:投资保证,一般对所受损失进行全部补偿;投资保险,只按投资的一定比例并且基于一定条件进行补偿。从功能的联系上讲,二者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鼓励、促进、保护本国海外投资而建立的保障制度。

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模式的几种类型介绍

(一)双边模式

查看全文

农业海外投资风险与对策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蓬勃发展,自2015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输出国。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也快速发展,年度对外投资流量由2003年0.81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5.7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1.3%,而同期对外投资存量也由8.37亿美元增长到114.7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9.9%。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不少滑铁卢,仅2005年至2017年6月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交易额过亿的搁浅项目就达到217个。随着近十年贸易保护主义与资源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以及难民危机、英国脱欧与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冲击为代表的逆全球化事件屡屡发生,农业全球化进程出现跌宕起伏的波动状态。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也面临着贸易与资源保护主义、国际经贸规则体系转轨冲击、东道国经济政治文化风险、显著的融资约束、与企业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初级的风险叠加挑战。在本文中,我们基于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现状,对上述五项风险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阐述,并立足于此针对促进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健康发展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

一、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发展现状。(一)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金额与项目数量分别以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为主其一,由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所的《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报告2015》统计的600多个农业海外投资项目来看,超过一半以上仍为大中型国资控股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主要是各地方国资委下属的农垦、粮油、农发、林业、渔业集团等,以及具有与国资合资背景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而从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大中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据80%的投资金额。事实上,一方面农业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大中型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加工、物流、仓储及基地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都没有构建起来,导致投资项目平均需要的回报周期长,平均资本需求单位大,此外还需要产业链整合能力与关联产业技术成熟度较高。因此在投资金额与体量上,仍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现状特征实际上是一国农业总体海外投资经历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其二,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商务部的《境外投资企业名录》相匹配,其中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年销售规模超过500万元的企业项目数量仅占30%左右,这表明70%的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项目都是由年销售规模低于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发起的。从这个角度看,也说明中小型企业的积极活力在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中不容忽视。(二)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前十大产业设立企业数量占总体94.3%根据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2016》,截止至2016年底,中国在海外涉农投资设立企业数量达到28703家,其中前十大产业与设立企业数量如下表1所示,合计占中国农业海外投资设立企业数量的94.3%。而其中前三大产业为食品、畜牧业、林业,其合计占中国农业海外投资设立企业数量一半以上,达到了56.6%。(三)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主要模式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转变近十年来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模式选择,逐渐改变了之前单一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模式,以跨国并购为代表的“褐地投资”占比逐年上升。绿地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又称为新建投资,是指直接在投资东道国境内设置独资或合资企业与工厂的模式。而褐地投资主要指通过跨国并购(Cross-BorderMerger&Acquisition)的模式开展海外投资。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农业主要的对外投资动机是自然资源获取与市场开拓,来弥补国内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的需求[1],投资所涉产业链环节也大多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环节,因而采用绿地投资为主要的投资模式。而全球次贷金融危机与两次粮食危机以后,跨国并购在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中占据了主流。中粮并购史密斯菲尔德以及荷兰来宝集团,中化集团并购先正达,都已经成为全球农业领域跨国并购的领先案例。这种变化源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外许多大型农业跨国企业受到次贷危机后的长期经济低迷冲击致使估值降低,而中国农业企业入世以来已经积累了一定资本的比较优势,正好可以弥补国外许多农业企业迫切的发展融资需求;而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范围内农业自然资源与初级产业环节的保护主义兴起,中国农业海外投资被迫沿着产业链,由低附加值环节投资逐渐向高附加值环节投资转移,而由于国外企业在高附加值环节已经形成一定垄断竞争优势,使得跨国并购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新常态。

二、全球化波动背景下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风险

在农业全球化进程跌宕起伏的波动进程中,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面临着以下四方面主要风险。(一)全球范围贸易与资源保护主义抬头制约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健康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农业投资议题中关于生态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议题变得越来越瞩目。这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历史上发达国家持续的农业海外扩张,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中以土地为代表的农业自然资源占有不平衡,致使这些国家希望重新划分全球农业资源布局的格局;二是全球农业产业竞争与国际农业政治的博弈加剧。历史上全球大致经历了三次以土地为代表的海外农业资源投资浪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的兴起;第二次是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趁着各国复苏之际放松了对外资进入的监管大肆扩张;第三次是21世纪以来,2008—2009年与2011—2012年两次全球粮食价格危机促使各国进一步加大了海外屯田的力度。三次全球化农业资源投资浪潮,直接造就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资源占有不平衡,发达国家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土地等农业资源,不断地往本国输送给养,然而第三世界国家却正在使用本来就极其有限的人均土地与自然资源,与粮食短缺贫穷饥饿作斗争。这使得第三世界国家对于重新划分土地资源格局以及开展土地保护发出越来越强烈的声音,并进而促使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资源保护主义思潮向其他小农利益与生态保护等领域延伸。农业是一个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产业,不少国家近年来加强了外国投资对本国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冲击问题的关注[2],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明确要求外国投资项目必须通过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审查。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可能会显著增加经营成本,致使海外投资项目效益不佳,同时影响投资项目的时间周期,甚至有时候致使项目直接流产。2008年韩国大宇集团与马达加斯加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准备租用130万公顷的土地用于开展棕榈树和玉米种植与产品加工出口,而在2008年时,马达加斯加全部已开发农业用地仅仅只有约235万公顷,粮食尚且不能完全自给,每年需要进口20万吨以上的粮食。这一系列项目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炒作,被冠以“新资本殖民主义”的帽子。马达加斯加国内反对党趁势而起,鼓噪该国居民发起了大规模抗议,反对派支持者们发动了政局变乱并推翻了执政当局,而新上任的过渡政府于2009年3月21日宣布取消与大宇集团的合作协议。再比如2007年年初,中国吉林省与菲律宾农业部刚刚签署了在菲律宾开垦100万公顷土地的协议,由于菲律宾国内政治因素影响被迫于当年9月份就宣布暂停。在全球范围内,农业海外投资尤其是土地投资,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争议议题,更是一个国际农业政治中各种力量角逐的舞台。从政治经济学层面来看,农业是一个与当地民生与意见紧密相关,且为所有国家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产业,在全球农业竞争愈发紧张的今天,农业资源保护主义思潮逐渐抬头是一种必然结果,这直接导致了是否支持适度的农业保护主义成为了一件在任何国家内部政治竞争中衡量是否具有政治正确(PoliticalCorrectness)的态度,即反对农业资源保护主义者就必然会被推上新殖民主义的不利位置。这种政治因素使得农业资源保护主义加速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3]。(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转轨冲击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可行性随着美国宣布从2014年之后所有的双边投资协定均在新的“文本框架”上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方式制定,中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未来达成时,“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新体系将逐渐取代“准入后国民待遇+正面清单”的传统规则成为新主流,这将对中国农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与此同时,难民危机、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国际经贸政策不断给全球化进程带来冲击,给未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体系的建立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从当前涉及农业海外投资的一系列规则的国际磋商来看,呈现出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对立的激烈交锋。在涉及土地资源投资的国际规则方面,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牵头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范围内土地、渔业及森林全书负责任治理自愿准则》,倡议各国对征地规模予以限制,在多轮谈判中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要求对既有跨国公司在20世纪征购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改革引起了强烈的争议。而FAO下属机构粮食安全委员会牵头制定《促进农业和粮食系统负责任投资准则》,围绕着是否应该避免大规模土地转移等议题各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4]。此外,由澳大利亚发起,美国倡议,关于国有企业开展国际投资的“竞争中立”问题,也有望在将来磋商达成一致。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无论其他国家采用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本国政府都需要确保任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享有平等竞争的地位”,这将改变现有的安全审查制度与国际投资规则体系。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国有企业的ODI占据了2/3[5]。而在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中,国有企业同样是绝对主体,导致中国农业企业在开展海外并购中,因为国有企业性质接受各种“安全审查”而导致并购计划搁浅的案例不在少数[6]。目前,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的主导方仍然是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尤其是同时兼具农业对外输出优势又同时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主导地位的美加澳等国[7]。这些国家通过强有力的资本优势与历史经验积累,控制了全球农业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链节,推动着国际农业投资规则朝着有利于这些既有优势国家的方向前进,而并不利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具有小农特征的国家。(三)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面临着显著的东道国经济政治文化风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着显著的东道国经济政治风险,主要包括区域政治风险、东道国经济风险与投资本地化风险三个方面[8]。其一,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面临着区域性政治风险。农业海外投资必须依赖于农业资源,少数发达国家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其自身农业产业也较为成熟,而其他具备丰富农业资源的国家则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而近年来全球区域性政治动荡与社会冲突层出不穷,第三世界范围内更是雪上加霜。农业海外投资需要高度本地化的参与,而政局动荡、战乱冲突、族群矛盾等都会限制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健康开展[9]。此外,农业投资涉及敏感的自然资源,更容易被东道国政治冲突中某一方利用,寻找借口引起当地居民对农业投资项目的公愤,致使项目搁浅或流产。其二,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面临着东道国经济风险。尽管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开启了经济复苏的历程,但是欧洲长期深陷次贷危机后的泥潭之中,除了金砖国家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外,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都仍然处于增长停滞当中。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面临着在投资项目落定之后东道国经济发展走向动荡与下滑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事先难以预料且对投资项目绩效影响极其显著的[10]。其三,中国农业海外投资还面临着在东道国的本地化风险。农业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开展海外投资项目需要较高的本地化要求,融入东道国当地社区对保障农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绩效至关重要。而近十年来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常常面临劳工与社会文化融入等难题,由于国外劳工管理难题、当地社区关系与非政府组织抗议反对等原因致使项目流产等情况也屡见不鲜。(四)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面临着显著的融资约束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发展还直接面临着融资困难的挑战,这也是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发展中一个持续无法得到解决的难题。其一,农业海外投资处于初级阶段时,由于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产业链,因此往往需要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资本需求单位大,市场需求在短期中具有显著的刚性,而且在海外进行农业投资的效益受到自然条件、技术适应性、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客观因素波动影响大,给农业海外经营带来了更多风险,大大降低了农业海外投资的资本吸引力。其二,农业企业缺乏可观固定资产用于抵押贷款,在开展海外投资时获得资本支持力度相比其他产业较小。而现有的融资评价规则往往不适用于农业投资项目,进一步导致农业海外投资的资本吸引力匮乏。比如中国每年都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农业走出去的力度,但事实上政策性金融机构执行的是现有资本市场通行的投资考核评估体系,而以此作为标准往往选不出合适的农业投资机会,结果导致每年配套的资金都没有办法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去。其三,随着国内农业发展结构转型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整体去杠杆化在未来逐渐完成,国内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投资潜力将会逐渐增大,将会进一步削弱农业海外投资项目的资本吸引力。总体来说,资本市场永远偏好风险更低、收益更高的投资机会,而去海外投资农业可以说是既充满风险又难以在短期内提供可观收益,在融资竞争中并不具有显著优势,这是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五)中国农业企业国际化经验单一与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中国农业企业融入国际化进程时间短,造成在开展海外投资时具有经验单一与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的显著局限性。其一,尽管随着中国农业企业在不断融入国际化的过程中积累起相当的资本与技术优势,在海外开展的合作项目却仍然举步维艰,主要是由于融入国际化进程时间短、理念不新、经验不足,“地主思想”和“单干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对外农业合作呈现“技术交流和进出口贸易相对较多、政策沟通与农业投资相对较少”的特点,无法满足更加成熟稳定的农业国际合作发展需求。其二,中国农业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都十分稳定繁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海外复杂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政治社会风险挑战认识与准备不够充分,在开展海外投资项目时缺乏前期的风险评估,在开展海外项目投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与应对措施准备,当发生风险时缺乏预案,无法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波动与国际经济政治风险。

三、促进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诠释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构建

一、关于保险人

保险人即保险机构,指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承保者。在保险机构的设置上各国采用了不同的类型。(1)从性质来看,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可分为三种类型:政府公司型、政府机构型、政府机构和国营公司联合型。美国的OPIC是典型的政府公司型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日本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即通商产业省贸易局,则属于政府机构型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德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即信托监察公司和黑姆斯信用保险公司两家国营公司,从性质上看属于第三种类型。(2)从海外投资保险的审批机构和具体保险业务的经营机构是否分离来看,又可分为单一制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和分离制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美国和日本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其保险业务的审批权和具体业务的经营权均由同一机构行使,属于单一制的类型。德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则不然,其保险业务的审批权和具体业务的经营权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行使,属于分离制的类型。

日本的政府机构型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由日本所奉行的单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决定的。因为,当承保的风险发生时,单边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将以外交保护的方式进行代位求偿,而外交保护权的行使主体只能是主权国家。因此,日本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也只能采取政府机构的类型而不可能是赋予独立法律人格的政府公司的类型。鉴于单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选择上我国宜采用双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并且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至2005年底我国已与108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而且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预见我国对外签订的海外投资保护协定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因此,建立双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有优势的。而双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商业化的运作使纠纷得到解决,尽量避免使用外交保护权招致发展中国家的反感。因此,在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类型的选择上,我国也宜采用政府公司型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

那么,我国到底应该设立单一制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还是应该设立分离制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呢?分离制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其审批权是由政府行使的,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审批权来推行本国的对外政策和战略。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是不利的。首先,审批权和具体业务的经营权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行使可能引发权责的混乱,使纠纷复杂化,不利于纠纷的快速解决。其次,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根本宗旨也是在于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如果国家通过控制审批权过多地对投资流向予以控制,以此来推行国家对外战略,就将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其宗旨相悖。因此,建立单一制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更为适宜。

二、关于承保范围

从各国的立法例来看,海外投资保险的范围一般只限于非商业风险,也称为政治风险,通常包括外汇险、征收险和战争险。

查看全文

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论文

[摘要]随着当今国际投资活动的迅速发展,预防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考察美、日、德三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方法,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的投资保险法律关系主体、保险范围、承保条件以及保险费、保险期间、保险金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并就我国加入WTO后建立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构想。

[关键词]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保险范围,投资保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外投资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海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在国外,尤其是政治局势极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政治风险日益严重,海外投资利益的损失十分巨大。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保护本国海外投资者利益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这已成为我国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严重障碍,对于我国企业制定全球发展战略极为不利。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拟对最具有代表性的美、日、德三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作

一番比较,在借鉴三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具体构想。

一、美、日、德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比较综观各国的立法实践,关于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规定有两种立法体例。第一种立法体例是集海外投资保险审查批准机构(以下简称审批机构)与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经营机构(以下简称经营机构)于一体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和海外投资者两个主体。第二种立法体例是审批机构、经营机构和海外投资者三个主体。美国和日本采用的是上述第一种立法体例。在这种立法体例中,保险机构既是审批机构,又是经营机构,但审批机构与经营机构为保险机构中的两个不同部门。在美国,海外投资保险的一切业务均由美国最高行政当局直接控制的官办公司“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全权经营,保险申请的审批也由此公司负责,该公司具有公私两方面的性质。美国之所以由这种兼具公私性质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主管海外投资保险业务,是因为“这可以避免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直接对抗,公司可以充当外国政府与美国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使政治性问题取得商业性解决。”[1]另一方面,由于海外投资保险风险过大,私人保险公司不愿意承担这种业务,因此,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又必须由政府经营。而依日本法律,保险申请的审批与具体保险业务均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由通产省的企业局负责,保险业务由该局下设的长期输出科承办。不难看出,在美、日这种立法体例中,海外投资者与保险机构的法律关系在表面上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实则是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和合同关系双重法律关系。

相比之下,德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立法采用的是前述第二种立法体例,在这种立法体例中,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的设置采取分离制,即审批机构和经营机构分别建制。审批机构为海外投资保险的管理机构,为国家机关。而经营机构是执行审批机构准予保险的决定具体经营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的机构。在德国,海外投资保险申请由联邦经济事务部,财政部和外交部代表组成的部际委员会审查批准,保险业务由“黑姆斯信用保险公司”和“德国信托监察公司”两家国营公司经营。在这种立法体例下,海外投资者与审批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纵向的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与经营机构间的关系为保险合同关系。海外投资者按法律规定向审批机构提出保险申请,经批准后与经营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向经营机构交纳保险费,政治事故发生后,向经营机构索赔。

查看全文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更为广泛和更为直接的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是企业的微观投资行为也是政府的宏观管理行为。推动有比较优势的国内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利用国际资源,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但是海外投资比境内投资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中国企业要在政府的配合下努力加强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关键词】海外投资风险防范

海外投资当然有许多成功的事例,然而正如上面的数据显示,在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和布局网点的过程中,由于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的投资环境和法律风险没有充足的认识,而存在诸多风险,企业损失惨重。

一、海外投资的主要风险

1.政治风险

在资源丰富的非洲和拉美等国家,政局往往很不稳定。在政权更迭之后,对外资政策也会相应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掌握政权之后,他们往往对于外国投资者采取敌视政策。撕毁前任政府的正式承诺甚至书面合同,通过强制性方式剥夺外国投资者的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令外国投资者损失惨重。也有一些国家政府的外资政策朝令夕改,令外国投资者投诉无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