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16:31: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海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海军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1巧用构词规律,快速扩充词汇量
1.1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新单词的方法。海军英语中大量使用各种复合词,以简化句子结构,使表达更为精炼。如:battlefield(战场)、battlespace(作战空间)、Air-SeaBattle(空海一体战)等。对于学员来讲,合成法构成的单词比较好记,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提醒学员复合词的含义并非只是每个单词含义的累加,而应讲解复合词的新含义,以免造成误解。
1.2缩略词
海军英语用词简洁的特点还表现在文章大量使用缩略词上。缩略词的使用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节约篇幅。海军英语中的缩略词主要包括单词截短法和词组缩略法。单词截短法是截取单词的一部分来代表整个单词的方法,即取单词的某个部分或单词中的辅音字母来构成新的单词,如BAG=baggage(辎重)、LANT=Atlantic(大西洋)、RON=squadron(中队)、HQ=headquarters(司令部)、WPN=weapon(武器)等。词组缩略语的使用尤为广泛,主要包括首字母缩略法和拼缀法,如:PSYOP=psychologicaloperations(心理战)、NCW=networkcentricwarfare(网络中心战)等。
2运用语义场理论,指导词汇分类学习
诠释海军基层部队财务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要:海军基层部队财务队伍普遍存在着履职尽责意识不强、财务队伍梯队断层严重、人少事多矛盾突出、综合能力素质不高等问题;加强海军基层部队财务队伍建设,必须注重财务干部职业道德培养、拓宽财务人员来源渠道、完善财务干部任用机制。
关键词:基层部队;财务队伍;建设;海军
加快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有力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是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生动展开,而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是推动部队后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社会环境、体制编制调整等影响,海军基层部队财务队伍建设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军后勤建设,制约海军后勤保障力的提升。
一、基层部队财务队伍的现状
1.履职尽责意识不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官兵的思想观念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部分官兵也开始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赚钱”意识不断增强,“炒房”的、买“私彩”的人是不断增多。而财务人员整天与数字打交道、与电脑为朋友,每天在办公室里忙于业务,周围人、身边事对他们的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产生了“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别人跑一天”的思想,时间一长,滋生了一夜暴富的思想,导致“拜金主义”盛行,表现在部分财务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履职尽责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近年来,发生的数起财务人员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严重侵害了部队和广大官兵利益的事件,就是这种思想的突出表现。
2.财务队伍梯队断层。在2003年以前,原海军后勤学院作为海军唯一一所培养后勤专业人才的院校,每年为部队输送?菖名财务专业人才,加上海军工程大学的财务班,基本上能满足基层部队的需要。2004年之后,受军队编制体制调整的影响,海军后勤学院缩编成为海军工程大学的一个系,停办了全日制财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层部队财务人员出现了短缺现象。虽然每个单位都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其他专业干部改行和选送人员到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但由于财务专业性比较强,实际操作比较复杂,真正培养一名财务干部还是需要很长的周期。另外,由于大多数财务干部走的是行政级,受单位级别的影响,财务干部到了连职或营职基本上就要转业,造成人员流动性太快,财务队伍稳定性不强,直接导致了财务队伍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我国海权问题历史反思论文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回顾并反思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十分必要。
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
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1884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10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成《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回顾不幸的近代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灾难的直接根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中国近代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
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对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应对之策。林则徐堪称为清朝高级官员中睁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特别重视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及装备,大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委托,编撰出一百卷的伟大著作《海国图志》;提出了建设海军海防的一系列主张,开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为杰出的海防思想启蒙家。魏源指出,抵御强敌入侵的上策是要“严修武备”,尤其要严修海上武备,因为入侵之敌主要来自海上。他指出:“夷之长技,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必须老老实实向西方国家学习;并再三强调:“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海洋特色大学语文课程构建初探
【提要】本文分析了海军高等院校构建海洋特色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旨在为海军高等院校海洋特色大学语文课程构建提供可行性策略与参考。
【关键词】海军生长军官学员大学语文课程
一、海军高等院校构建海洋特色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与教学目标
海军作为以海洋为主要活动舞台的战略军种,是国家力量的重要象征,当前我国正值建设海洋强国、发展强大海权的历史机遇期,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海军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使命任务不断向远海大洋延伸,这就要求海军官兵应具备强烈的海洋意识。海军生长军官学员是未来的海军军官,而作为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军种高等院校,海军高等院校可以说肩负着培养未来海军军官的重任,努力培养学员的海洋情怀,激发学员认识海洋、热爱海洋的强烈情感,才能够培树学员经略海洋的壮志雄心,从而在未来的海战场上,忠实履行维护局国家海洋权益的神圣使命。大学语文作为生长军官本科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在民族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别是大学语文,不同于义务教育和高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学科涵盖宽泛、实践性很强。因此教学的具体内容组成,并不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套用的,而应当是要依据实际教学需要,根据各教学单位的性质特点和各受教者个体的实际有侧重、有针对性地组织进行。着眼海军院校的人才培养实际和大学语文课程作用特点,海军高等院校可以运用好大学语文课这一重要载体和平台,将海洋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人文熏陶、激励功能,围绕培养海洋情怀这一目标,通过富有海洋特色的语文教学,引导海军生长军官学员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吸收与传承海洋文化,培养其“知海、懂海、爱海、护海”的海洋情怀,这对启发海军生长军官学员自觉继承和发扬海军“爱舰、爱岛、爱海洋”的优良传统,激发其热爱海军事业、矢志捍卫海权的理想追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海洋特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生长军官本科教育阶段的一门人文科学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学科属性,因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海洋观课程有所不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仍然要放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赏析、对语言的欣赏和对文学审美的感悟。因此,要实现以海洋情怀为内核、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就必须在遵循语文学科属性的基础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帮助学员培养海洋情怀,而能够发挥这一功能最好的手段,就是利用文学这一切入点,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海洋文学的教学内容,建立以大学语文教材和课程为主,海洋特色文学教材和课程为辅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收集、编写海洋文学系列课程教材。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编写一直是教学届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徐中玉、温儒敏等一批著名学者都分别编写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经典教材。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今天,不同高校也都结合各自学科背景选择或是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自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使用近两千种,但是将海洋文学融入其中的教材却寥寥可数,浙江海洋大学编辑出版的海洋特色《新编大学语文》和海洋人文通识系列教材中的《中国海洋文学十六讲》和《外国海洋文学十六讲》是目前仅有的融入海洋文学内容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此外,朱自强主编的《海洋文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对古今中外海洋篇名作进行专节分析有一定教学参考价值,但对中国现当代海洋文学解读方面显得薄弱,只介绍了冰心、王蒙、邓刚三人的少量作品。丁玉柱、牛玉芬主编的《海洋文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收录了古今中外的海洋文学简介数百篇,有资料索引价值,以上三本各有长处,可资借鉴。事实上,中国现当代海洋文学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优秀作品,而作为培养未来海军军官的海军高等院校,更应结合自身军种特色、专业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鲜明地体现海洋特色,但根据笔者调研发现,目前海军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实践中几乎没有涉及海洋文学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目,这一领域目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编写适应海军高等院校教学需求的海洋文学系列课程教材,是构建海洋特色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当务之急。余中先教授曾对各国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在海洋文学方面,梳理出海洋与神话、海洋与爱情、海洋与冒险、海洋与征服自然、海洋与幻想、海洋与乌托邦、海洋与游记、海与象征、海边生活等。海洋文学系列参考教材可以借鉴这些主题,将中西方优秀海洋文学作品分专题模块进行收集和编撰,为海洋特色大学语文课程提供丰富教学参考。(二)在教学内容中增设海洋文学作品阅读与赏析。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学因与大海渊源,独享这一神奇神秘浩渺无垠的自然恩赐,也使自身的主题与众不同,撼动心灵。海洋文学映射着人这一主体与海洋的神交和感应,显现着大自然赠与文学、奉献于人类的无穷魅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海洋文学携带着人类历史的基因,以各种形式诞生。与陆地文学完全不一样的蓝色文学,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的一部分。中西方文学都有很多以海洋为主题的优秀文学作品,内容上,或描写海洋的自然景物,或借大海之景抒发作者情怀,或表现人类海上生活和斗争,或反映人类对海洋的幻想、探索和征服等;形式上,又涵盖神话,传说、寓言、诗歌、散文、童话、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体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将这些海洋文学作品融入到文学作品赏析阅读和文学史梳理研习教学中,通过引导学员阅读、赏析古今中外经典的涉海类文学作品,促使学员更加深入地思考文学与海洋的关系,发挥经典文本的文学价值,使学员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文学修养,陶冶审美情操。(三)开设海洋文学系列选修课程。在大学语文课程为主的基础上,开设海洋文化系列选修课程,丰富海洋特色教学内容。第一,开设“西方海洋文学史”课程。通过为学员介绍中西方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从而“以史带文”,为学员打开了解海洋文化的窗口。文学既是生活也是历史,我国海洋文学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先秦时期,中国写海之作已陆续问世,海洋文学初露端倪。两汉魏晋南北朝,独立而完整的海洋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艺术表现力迅速提高。唐宋时期,中国海洋文学已初现繁荣景象,全面反映中国日益发展的海洋活动,题材丰富,诗词的海洋艺术表现已十分完美,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海洋审美意象。元明清时期,参与海洋文学创作的人群迅速增多,渐趋民间化,作品数量急增,海洋叙事文学得到长足发展。受中国社会变动和社会思潮影响,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作品或描写海洋生物,或幻想海洋仙人,或以海洋为背景讲述奇闻异事,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独具特色的艺术记录,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智慧和能力,表现了中国海洋文化深层的思想底蕴。中国现代海洋文学在继承古代海洋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呈现出崭新面貌。而西方国家独特的岛国或濒临海洋的地理位置、大规模的航海和海上探险活动使其历史、文学不可避免的和航海、海上探险、海上征战、海外贸易、海外扩张和殖民等内容紧密相连,海洋文学的发展更为成熟,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更是为人们展示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洋画卷和一个奇幻的海洋世界。古今中外海洋文学发展的历史,折射出人类丰富的海洋文学传统,承载着海洋民族在不同历史进程的精神与理想,通过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及西方海洋文学史,使学员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及世界海洋文明的发展,培塑海纳百川、融通中西的胸怀,同时在对中西方海洋文学所呈现的不同特征的感知中,开阔全球化眼光,培育大国海军应有的品格与广博的海洋情怀。第二,开设海洋文学与海军文学创意写作课程。创意写作(CreativeWriting)是文字创作作为形式、以作品为载体的创造性活动。创意写作出现于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于美国二战后,是为解决退役军人就业问题而创设的一种实用性写作训练。因为当时的退伍军人随文化基础较差,但他们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过战争,比作家更有切身体会,因而他们的写作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曾开设退伍老兵写作工作室,教退伍老兵写回忆录,成为创意写作的一种成功尝试。简而言之,创意写作就是“展示,而不要讲述”,写作者需要把那些可以付之于文字的感官经验捕捉到纸面上来。海军高等院校驻地基本位于沿海城市,加上军种特性,学员对于大海的感受较其它军种院校更为直观。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独特驻地优势,在对海洋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与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对于文学创作具有热情的学员多接触海洋、结合自身作为海军学员的感受和体验,发挥自主创作的积极性,进行海洋、海军文学作品创作,从而达到培养海洋情怀、锻炼写作能力的双重目标。
国外海洋公共政策的比较
一、韩国的海洋公共政策
1、重视海洋科学、技术和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渔业发展协会和运输部水文事务办公室日常工作就包含海洋学研究。1966年,成立海洋学会,并发行出版物《韩国海洋学杂志》。1968年,汉城国立大学开设了海洋学教育,并为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海洋学教学大纲。1973年成立海洋研究发展协会,该协会曾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对海洋物理、生物、化学、地理进行了调查,对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热带海洋及全球气候、世界海洋循环试验等国际项目进行了研究。1996年8月,韩国政府宣布成立了近万人的“海洋与渔业部”,该部制订的21世纪海洋战略计划重点是:①制订“海洋世纪”计划,扩大全球海事经济领域,增强海洋管理能力。②将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用于海洋科学和产业,为明智利用海洋作出贡献。③改造两个港口,提高海事后勤基地效率,降低成本。④渔业由狩猎型向养殖型转变。加强渔业外交,开辟多样化远洋渔场。⑤采取规范化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安全。⑥对公民进行长期新海洋观教育。2008年2月,韩国国土海洋部颁布了修订的《海洋科学调查法》,提出“在互利基础上加强海洋科学调查的国际交流”。
2、强调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主要源于3方面原因:①海洋运输数量增加和频繁,原油泄漏增多。“1981—1991年,海上石油泄漏达2470起。直接经济损失25485百万韩元”。②近海工业化及城市化造成城市及工业废水严重污染海洋。③沿海大规模开发,滩涂湿地减少,影响海洋生态和海上养殖业。为此,海水养殖者与新兴工业使用者矛盾突出。1977年,韩国政府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和《防止海洋污染法》,并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了修改,同时增建了“海洋污染控制委员会”处理海洋污染问题,2011年7月,环境部颁布了修订的《关于独岛及岛屿生态保护特别法》,它提出,“每十年制定特定岛屿保护基本计划”,并确定了13条任何人不得批准和进行的不利于岛屿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在特别法实施细则中,规定了岛屿保护名誉监视员的资格和活动范围。
3、海洋政策管理与时俱进20世纪末以来,世界沿海国家的用海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海洋活动也由近海向深海空间延伸,海洋管理超越了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涉及公海和深海领域,这就使沿海国家发生主权冲突并面临法律上错综复杂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韩国政府通过了综合海洋政策工作组制定的一个面向21世纪的国家性海洋政策。为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确立了8个议程:“①加强海洋技术、海洋地理勘测、建设海洋公共设施。②通过自我调节的开放政策和有效的港口系统,提高航运业的竞争力。③在近海维持最大限度参量的渔业储备,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保证远海捕鱼区安全。④制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新计划,获得部分地区首先开发投资的权利。⑤管理多用途的沿海区域。⑥通过减轻海洋污染制订可行性计划维持海洋环境清洁。⑦通过新的海洋法制度发展海洋外交。⑧重组执行海洋政策的政府机构”。自20世纪50—90年代,韩国制定了涉海法律66种,成立了协调海洋事务矛盾、提高海洋政策执行效率的17个委员会。由总理主持的“海洋发展委员会”面临着解决传统海洋政策与新的海洋管理之间的矛盾以及海洋管理机构重组等政策问题。
4、实施综合性的海洋安全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韩国开始实施“由近海防御向远洋作战”的海洋安全战略。1997年,韩国海军参谋长提出建立“大洋海军”的战略目标,并以建造“战略机动舰队”为宗旨,对造舰计划进行了升级修订。力图通过海军武器装备的更新,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能够适应未来作战的军事力量,提高军队在国际范围内参与军事行动和民事活动的能力。韩国国防白皮书对海军的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除保护国家主权和海上交通线,还担负着“支持政府外交政策、增加民族声望的任务”。2009年,美韩确定了在朝鲜半岛、亚太地区、全球范围3个层面全面合作的战略同盟。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不再购买发达国家武器装备整件,而是购买零部件、生产许可证、先进技术,在国内生产或组装,提高自主生产和研发能力。韩国海军军备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追求技术上“全面先进、全面强大、全面领先”。这种“自主国防”建设政策大大增强了海军实力,其军事上的威慑力显著增强。韩国通过建立全方位、多极化的外交关系;参加地区双边、多边海洋事务合作;加大同世界沿海国家在海洋技术、信息共享等方面合作交流,构建海洋安全环境。加强对海洋交通、海洋资源、有争议岛屿的保护。建设多功能军事力量,调整军队管理体制和军事装备,为实现海洋安全战略提供保障。
二、日本的海洋公共政策
巴黎和会中美英关系探析论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列强依据战争结局及各自实力制订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的一次重要会议。美国在和会上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联盟,通过这一新的国际组织而使美国在战后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美国总统提出集体安全原则作为国际联盟基础,但是这与主要由英国推行,而且得到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实力均衡原则发生了冲突。英国既出于对战后新的国际格局的考虑,也由于美国的强大实力,希望能在与美国合作的基础上来达到自己的外交目标。而美国也发现自己不可能离开英国的合作来推行自己的外交目标。因此在巴黎和会上发生于英美之间的是一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外交较量。本文试就英美制订国际联盟盟约时的分歧与妥协来分析英美在和会上的政策。
一、英美在战后世界安排上的分歧
尽管英美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盟国,但是两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分歧却使合作困难重重。正如英国外交官威斯曼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评论威尔逊关于战后世界安排的“十四点”时所指出的:“在威尔逊总统的思想中,未来世界和平的全部内容就只有一个概念,基于国际联盟的概念。假如这一点失败了,其他都一无用处。所有的其他13点都是出自这一点,如果它(国联)不能付诸实施,其他部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并随之消失。”[5](P.293)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将国际联盟放在首位,强大的美国将通过这个新的国际组织确立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而英国在战后世界的安排中最为关心的是如何保持它的霸权地位及战利品,因此,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成了它首先关心的两个问题。美国对英国的要求却另有考虑。威尔逊在前往欧洲的航程上对他的顾问组成员说,美国是在和会上“唯一没有利益的国家”。[1](vol.53,p.351)所谓的没有利益,是美国没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具体要求。
英国最为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英国的海上霸权。美国的立场是威尔逊1918年1月发表的“十四点”中所倡导的海上自由原则,英国认为这将威胁其海上霸权。和会开幕前,12月22日威尔逊会见了英国外交部官员德尔比勋爵。会见一开始,德尔比就向威尔逊指出:“看来我们之间只在两件事上有分歧。这就是殖民地问题与海上自由问题。”头一个问题,威尔逊表示他愿意考虑在未来国联监督下由英国控制前德国殖民地。第二个问题,他建议两国海军“在世界海上警察”方面进行合作。威尔逊表示:“同意英国必须有强大的海军是因为考虑到它广阔分布的自治领海,而且他认为另外一个可以拥有大规模海军的国家只有美国,因为美国也有着广阔的海岸。应该由我们对世界实施全面的海上警察活动,而我们海军的规模应由我们之间达成的协定来决定,但是我们应该共同拥有强大的海军优势以便对付可能反对我们的任何海军力量。”[1](vol.53,pp.470-471)由于威尔逊将国联放在第一位,和约内容居次要地位,所以他能对英国做出让步,英国也愿意在不涉及它的要害利益的前提下,在建立国际联盟问题上与美国合作,条件是美国不要向英国的海上霸权和殖民地问题挑战。当然,在和会开幕之前,这都是口头上的承诺。
战后建立国际联盟是美国在和会上最主要的目标。威尔逊为国际联盟制定的基础原则是集体安全,这一原则具体体现是后来写入国际盟约第十条的内容,即,各成员国互相保证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美国希望通过这一原则建立一个大国在其中保持合作、由美国担任领导的国际组织,而不是一个互相竞争的大国的均势。这与英国的传统外交是不一样的,英国作为一个老的世界霸主,历来提倡势力均衡。这样一来,国际联盟也成了英美分歧的一个具体体现。和会召开前夕,1918年12月28日威尔逊在英国的一次演讲中说,士兵们参战是“为了消灭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而旧秩序的中心与特征是我们称之为‘实力均衡’的不稳定的东西——它是一方或是另一方用剑来决定的均衡;由不稳定竞争利益的平衡来决定的均衡;是由充满嫉妒的警惕与利益的对抗来维持的均衡,这种对抗虽然是潜在的,但却永远是深刻的。在这场战争中作战的人来自自由国家,他们决心要结束这种势力均衡,从现在到永远。”“我非常有兴趣地观察到,从所有的地方,从所有的思想中,从所有的讨论中,都建议:现在必须有的不是实力均衡、不是一个反对另一个的强大的国家集团,而是建立一个单一的、压倒一切的强大的国家集团,它是世界和平的委托人。”[1](VOL.53,P.532)这里虽然用了许多华丽的词句,但是意思很明确,就是要以新的国际组织取代英国一贯实施的实力均衡。
但是美国并非如威尔逊所说是“没有利益的”。至少“门罗主义”是美国的地区霸权主义的重要原则。美国国内反对国际联盟的政治派别认为集体安全原则所主张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威胁了美国在西半球的特殊利益,因此威尔逊需要国联盟约对“门罗主义”提出保留案,但是当他这样做时,又成为英国压他让步的一个砝码。
晚清军事后勤研究论文
军事后勤,是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障。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是军事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民国时期,军事界、学术界就对晚清军事后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军事界和学术界对军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二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情况加以整理和概述,以总结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1.军费晚清时期,战争频繁,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战时经济、国家财政成了军事财政,军费开支巨大,根本没有余资从事经济和文化建设投资。由于没有经济建设,当然更没有军费来源,这就形成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53页。)。六十年代湘淮军等勇营军队的裁撤,欠饷问题严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注:翁飞:《曾李交替与湘消淮长》,《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6页。)。关于清朝军费的来源,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主要靠清廷的农业税收,它占有清廷的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并主要用于军队和战争的开支(注: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其他收入有漕政、盐政、关税、厘金和捐纳等等,与清前期的变化主要是:盐政和关税的收入和厘金收入在军费收入中的比重增加(注:童超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姚锡光生平成就研究论文
姚锡光是晚清政坛经历较为复杂的封建官僚,政声、业绩虽不能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中兴名臣相比肩,然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东方兵事纪略》、《东瀛学校举概》、《筹藏刍议》、《筹蒙刍议》、《姚锡光日记》、《姚锡光文稿》等,这些著作对军事、教育、民族问题都有不俗的见解。可惜,学术界鲜有人对其做专门研究[i],有关的人物传记上也没有其生平、经历的介绍,甚至其家乡《丹徒县志》关于其生平的介绍也是错讹百出[ii]。本文拟对姚锡光的生平交往做初步的梳理,并对姚锡光在地方事务、民族关系、军事理论方面作出的成就逐一分析、阐明。
一、姚锡光的生平行实
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时代。“时势造英雄”,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勇敢地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姚锡光就是其中一个颇有远见、思想敏锐的政治人物。可惜,学术界鲜有人对其做专门研究,有关的人物传记上也没有其生平、经历的介绍,甚至其家乡《丹徒县志》关于其生平的介绍也是错讹百出。鉴于此,在论述其成就之前,有必要对其生平做简要考证。
姚锡光(1857—?)字石泉,又作石荃,江苏丹徒人,从丹徒名人周伯义先生学习经、史和天文、地理、兵法等[iii]。周伯义的学识和品质,对姚锡光的成长影响很大。周伯义培育学生“以植品为基,恭行为本”[iv],先对学生品质熏陶,再传授经、史和天文、地理、兵法。姚锡光对老师的性情学识极为推崇,称赞他“不事孤高,不矫情”,“知命乐天,不撄忧戚,古所谓知道君子者也。”[v]姚锡光继承了老师儒士任侠的精神,在清末急剧变动的社会背景下,走上一条以儒生而关心社会、关心军事的军事家和民族理论家。
1878年,作为首任驻日公使何如漳的随从,成为驻日本外交随员。[vi](p1)出使日本的经历,使姚锡光的眼界大开,他亲身体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各方面的变化,思想上深受影响,由此和日本结下深厚的机缘。回国后,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重用。1886年,经前北洋大臣李鸿章檄请充北洋武备学堂教习,成为李鸿章幕府中重要一员。在李鸿章幕府中,姚锡光恪尽职守,多次向李鸿章建言献策,陈述朝鲜问题的重要性,委婉地批评李鸿章的中日战争策略。1893年正月,与北洋海军出力5年,按例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俟补直隶州后以知府用。1894年12月,经前山东巡抚李秉衡调赴山东,檄充前敌行营文案,兼帮办营务处。
张之洞是姚锡光的知遇之人,是姚锡光进入权力集团的引路人,他给姚锡光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政治舞台。甲午战败后,张之洞积极筹划长江下游防务,时姚锡光自莱州戎幕辞归,张对姚的军事才识十分赏识,遂委以督府幕僚。1896年正月,经湖广总督张调赴湖北,派充武备学堂提调,兼自强学堂总稽查。1898年,张之洞派姚锡光到日本考察学制。他要求姚锡光将各种学校选材授课之法,以及武备学分枪、炮、图绘、乘马各种课程,或随时笔记,或购章程赍归,务详勿略,籍资考镜。[vii](p3560)姚锡光在日本对陆军省和文部省各种学校进行了全面考察,回国后向张之洞作了汇报。姚锡光关于日本的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对张之洞影响很大。
当代海盗罪法律体系的构建
本文作者:王辉工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一、海盗罪的概述
(一)海盗罪的概念
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1条到107条是关于海盗行为的规定。其中第101条给海盗行为的定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为了私人目的,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的船员、机组成员或乘客在公海上或无管辖区内所从事的任何非法的暴力、扣留或掠夺行为;(2)自愿参加明知是海盗船舶或飞机事实的任何行为;(3)教唆或故意便利海盗的任何行为。另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2条规定了准海盗行为:发生叛变的军舰、政府船舶或政府飞机及其船员或机组成员在公海上或无管辖区内所从事的任何非法的暴力、扣留或掠夺行为以海盗罪论。同时军舰、政府船舶或政府飞机由于其船员或机组成员发生叛变并控制该船舶或飞机而从事第101条所规定的海盗行为,视同私人船舶或飞机所从事的行为,以海盗罪论。
(二)海盗罪的特征
1.海盗罪的犯罪对象海盗罪的犯罪对象不同于海盗罪的犯罪客体。海盗罪的犯罪对象是指本船以外的私人船舶或飞机,以及其上的人员或财物。如果是船员或乘客在同一艘船舶或飞行器内实施的的抢劫、掠夺行为,以及暴动、劫持船舶或飞行器的行为,均不构成海盗罪。2.海盗罪的犯罪主体海盗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不要求其具有特殊身份。包括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上的外国或本国的船员、机组成员或乘客。作为例外情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2条的规定,如果军舰、政府船舶或政府飞机上的船员或机组成员发生叛变,并控制该船舶或飞机在公海上从事暴力、扣留或掠夺行为的,也可以构成海盗罪的犯罪主体。但如果军舰、政府船舶、政府飞机是出于政治目的对其它私人船舶或飞机实施的暴力、扣留或掠夺行为,不构成海盗罪,只能要求该国政府承担国家责任。3.海盗罪的犯罪主观方面海盗罪的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其罪过形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含义:(1)行为人在认识因素上表现为“明知”;(2)行为人在意志因素上表现为“希望”。行为人在认识因素上必须“明知”其所从事的行为是海盗行为,且“明知”其海盗行为会对其它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或其上的人员或财物造成危害。如果行为人根本不知道这一事实,当然不构成国际法上的海盗罪。同时行为人在意志因素上必须是“希望”海盗行为的发生。如果行为人在意志上根本不“希望”海盗行为的发生,也不构成海盗罪。海盗罪的犯罪目的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是出于私人目的的非法抢劫和掠夺私人船舶或飞机以及其上财物的行为。如果出于政治目的的抢劫、扣留或掠夺财物的行为,不以海盗罪论。4.海盗罪的犯罪客观方面(1)行为人在公海上利用私人船舶或飞机并使用武力强制或其它精神强制手段对其它民用船舶或飞机及其财物进行的掠夺行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1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海盗行为还包括事先无通谋的海盗共犯以及海盗教唆、帮助行为。(2)“公海或无管辖区”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海盗罪限定的行为管辖地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6条规定“:公海是不包括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无管辖区”一般是指无主岛屿、极地等地方。如果海盗行为不是发生在公海或无管辖区内,而是发生在主权国家的领海内,则属于该国的国内法管辖,不构成国际法上的海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