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14:51: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镇旅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镇旅游产品发展
一、古镇文化介绍
古镇以其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不仅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目前,中国古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较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旅游产品,满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古镇旅游产品迫切需要转型和提升。
二、文献回顾
1.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尔摩在其合着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最早对体验经济做出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张承耀,2005)。胡红梅(2007)认为,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刘又堂,2005),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王云良,2007)。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章尚正,钱晓慧2008),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
2.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国内学者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着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认为,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何丽芳(2006)也谈到要深度体验文化,从建筑、环境、文化、民俗四个方面,阐述古镇旅游不能仅停留在最早、最浅表层层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关注游客参与的体验元素加入其中。同时,旅游者获得的体验质量越高,旅游企业从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加(钱飞霞,2007)。
古镇旅游现状研究论文
1磁器口简介
古镇磁器口位于重庆市城西的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处,原名龙隐镇,因明清时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改为磁器口。而在抗战时期,更有“小重庆”之称。磁器口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镇。“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是其繁荣写照。磁器口不仅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建筑风格而广为人知,更因其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而闻名遐尔。古镇昔有“三多”:庙宇多、名人足迹多、茶馆多。在磁器口,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宫十八庙”之说,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等。历史上有不少的名人来过磁器口古镇,相传朱元璋之孙允皇帝削发为僧来重庆、四川总督刘湘到磁器口办厂、国学大师吴宓在这里任教、更有徐悲鸿、傅抱石、王临乙、张书族、丰子恺、宗白华等众多的全国知名的美术家及美学家。在古镇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馆。昔日在这千年古镇,随处可见茶馆。在陪都期间,这一个小镇茶馆就有100多个。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名特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被誉为磁器口的“三宝”。
2磁器口古镇旅游中凸显的问题
2.1古城镇规划开发规模较小
古镇磁器口具有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城镇建筑风格。它被两条缓河切为金蓉正街、金碧街和金沙街,并呈“川”字形排列。三条街道通过桥梁相连接,不通汽车。一条石板路从江边蜿蜒逶迤,向上坡方向延伸,顺着石板路进入场中心就是千年古寺宝轮寺。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街区形成若干曲径通幽和富于转折变化的小街巷。街道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街巷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大多是明清建筑风格。旧山城特有的吊脚楼、石板街、梯坎路、临街旧式茶馆,而这些历史陈迹都完好地保存在磁器口大街上。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古镇的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对游人开放的就只有通向江边的一段短短的街道而已。还有很大一部分街区和巷道以及掩映在其中的古建筑没有开发出来,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不利于古城镇的保护。
2.2古城镇环境状况较差
青龙古镇旅游研发
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年城建史的古都太原,历经周折,终于在2011年3月14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此太原的文物保护和文化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太原境内诸多的古镇古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镇的旅游开发对太原经济、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仅以青龙古镇为例,揭示太原古镇旅游开发的方式与规律,为太原周边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示范作用。
一、青龙古镇概况
青龙古镇现名青龙镇,是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的一个行政村。该村南距太原城区18公里,北距阳曲县城4公里,现有居民500余户,人口近3000人。根据现有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考古判断,青龙镇早在西汉时期既已形成村落,唐宋直到金元时期,这里已有城堡存在。明清时期,青龙镇是山西乃至全国有名的商业荟萃之地,民国时期逐渐衰落而为一般村庄。青龙古镇是旅游开发后景区之名称。青龙古镇最早以其军事位置建镇,至今保存有汉代烽火台、千年古堡、古代军寨、古代地道、近代碉堡等大量的历史军事设施。此地位于太原盆地通往忻定盆地之峡谷要冲,为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带。东西两边高山丘陵,中间河谷低平的特殊地理地形,使青龙古镇的战略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春秋战国以来,这里既是太原北部防务的前哨阵地,又是古代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据点。近代以来,不论是军阀混战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太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太原战役,青龙古镇都是军事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险要的战略位置,众多的军事遗存,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民间传述的战争故事,显示出青龙古镇的历史军事旅游资源特色。明清以来,晋商崛起,青龙古镇是晋中商人北上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这里店铺栉比,商户林立,商品麇集,成为闻名全国的商品集散地。有商业发达的背景,占风水宝地的灵气,古镇出现了以“百万绳中”出名的王家为代表的晋商大家族。于是一座军事性质的古镇在和平时期又转变为一座著名的商贸集镇。青龙古镇地处黄土高原,受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双重影响,种植养殖一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古镇生活的主旋律。这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节庆、传统制作、民间工艺、宗教信仰无不沉淀了北方农耕民俗民情。这种珍贵的民俗文化特色,为青龙古镇的旅游资源加大了开发价值。千年古镇保留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战略位置、古代战场,烽火台、古堡碉堡,战争故事凝聚成为军事文化;古老的佛寺道观,彩塑壁画、民间信仰为后世传递着宗教文化信息;传统民居院落、私家园林及其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构成建筑文化;宽广的商街店铺,著名的富商大贾是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末统治中国的慈禧太后、晋商富豪王绳中、民国将军王嗣昌以及诸多的进士、举人等历史名人曾在此活动和生活。青龙古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镇。
二、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现状
据初步调查统计:青龙镇现有自然景观资源4处;历史人文资源50余处。其中既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物,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显在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也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民俗文化。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有关分类法,青龙镇旅游资源可分为8主类、24亚类、63基本类[1]。青龙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早就引起了旅游界的重视。太原市提出“旅游强市”的新理念后,市、县、乡各级政府对古镇进行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青龙古镇被确定为太原市政府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2006年3月被列入太原市“十一五”时期产业调整第一批融资项目。2006年9月10日,青龙古镇开发一期工程开工,2007年8月30日竣工。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千佛阁———真武阁———大水沟1750米主街,风子坡、长梁坡600米辅助街道两侧的127座院、8座堂、九窑十八洞、8座花园、3座阁、4座牌楼、环镇城墙、明代古堡、古代军事设施,2处停车场建设及街道整治、景点布展等的建设,共投资6465万元。青龙古镇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已经初步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
三、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古镇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越来越受人青睐。我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发展却非常迅速,近年来更是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甘肃榆中青城古镇是甘肃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周边地区人们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观念、营销手段等影响,使青城古镇的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青城古镇;旅游;营销
古镇是城市的雏形,是文明的起源。榆中青城古镇,又名一条城,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风雅青城,仁义之乡”,位于甘肃兰州黄河下游50km处,榆中县北部,陆路距离兰州市约100km,白银市25km,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也是黄土高原上稀有的鱼米之乡、水烟之乡。如何通过营销策略引起社会对青城古镇的广泛关注?发挥青城古镇的旅游资源优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1甘肃榆中青城古镇旅游现状
青城古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曾获的国家及甘肃的多个荣誉。2004年青城古镇的四合院古建筑被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十大项目之一;2006年青城古镇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批准公布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2012年又被提名为“中国最美乡村(小镇)”50佳,并获得“中国十佳最美风情小镇”的称号;2014年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主要的旅游景点有:青城书院、圆明宫、青城隍庙、罗家大院、百亩荷塘、高家祠堂、碑林、二龙山戏楼、闯王墓、青城水烟、古烽火台、秦长城、汉屯田和散落在古镇核心区的45处古居民四合院等。其中高家祠堂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还是中国“水烟”的发源地,青城古镇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水烟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制作水烟场地、工具和工艺。青城水烟制作技艺、道台狮子、西厢调等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城具有甘肃“影视城”的美称青城古镇古居民群和古建筑为许多电视剧的拍摄提供了景点,如: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黄河浪》等先后在此选景,这使得青城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鲜明黄河风情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青城是闯王归隐之地。近年,史学界提出“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观点,使黄河古镇青城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并于2007年4月5日(清明节),由甘肃省明清史学会联合李氏后人在青城镇苇茨湾村龙头堡子为“闯王之墓”立碑揭幕,并举行首次公开祭奠仪式。此后即将建造的李自成陵园,将再一次提高青城古镇的知名度,促进青城旅游业的发展。
2甘肃榆中青城古镇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沙溪古镇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研究
摘要:在旅游品牌营销新价值时代,基于游客感知角度进行营销策略的研究,古镇文化旅游品牌价值可更好地得以彰显。本文依据调查数据,对沙溪古镇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及游客对古镇文化旅游的文化氛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感知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古镇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策略:清晰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定位,明确古镇文化旅游品牌目标市场,加强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加大古镇文化旅游品牌传播。
关键词:古镇;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策略;旅游感知
1引言
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给古镇旅游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古镇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古镇文化旅游品牌价值逐渐彰显,日益影响旅游者的消费选择。古镇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务必在古镇文化和游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和品牌定位,影响游客的感知,增强其对古镇文化的感知度[1]。太仓沙溪古镇历史悠久,风景独特,物产丰富,既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古镇区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见表1),保存着独具特色的明清临水建筑、幽深古老的小巷、古朴雄浑的古桥及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等。沙溪古镇文化旅游品牌的营销面临着探索可行策略,关注顾客情感需求,设计文化旅游优质产品,鼓励顾客体验互动,塑造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鉴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调查沙溪古镇游客对古镇文化旅游品牌的感知,进而提出沙溪古镇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策略。
2沙溪古镇文化旅游品牌游客感知调查与分析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1日至3日,在沙溪古镇老街上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国内游客进行现场发放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2份,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86.2%。
古镇旅游发展分析论文
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保护好古城镇是发展古城镇旅游的前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游客数量的几何级增长,越来越多的古城镇因旅游变得拥挤,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古镇部分资源遭到损坏,原有风貌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古镇环境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仿古文化休闲旅游应该是发展古城镇旅游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古城镇旅游仍以观光为主。因此需要科学地发展古城镇旅游,走以保护古城镇资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与发展古城镇旅游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政治经济体制仍不健全。一些拥有古城镇资源的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为了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追求眼前与地方利益,无度无序开发古城镇资源。导致古城镇里的许多宝贵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乃至消失。在古城镇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好的做法,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古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古城镇旅游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镇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一、文献回顾
1.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尔摩在其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最早对体验经济做出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张承耀,2005)。胡红梅(2007)认为,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刘又堂,2005),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王云良,2007)。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章尚正,钱晓慧2008),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
2.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国内学者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认为,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何丽芳(2006)也谈到要深度体验文化,从建筑、环境、文化、民俗四个方面,阐述古镇旅游不能仅停留在最早、最浅表层层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关注游客参与的体验元素加入其中。同时,旅游者获得的体验质量越高,旅游企业从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加(钱飞霞,2007)。
二、古镇旅游类型
1.以水乡特色为主。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
民俗文化保护视角下江南古镇旅游发展
【摘要】随着当前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古镇旅游的商业价值与旅游价值被逐渐开发出来。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民俗文化保护视角下的江南古镇旅游发展进行论述。在我国江南古镇开发过程中,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对古镇文化价值保护不够,甚至很多古建筑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遭到破坏和损毁,影响了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保护视角;江南古镇;旅游发展
江南古镇是当前我国古镇旅游的重要地区,以周庄、乌镇以及西塘作为代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宣扬了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水乡文化、古建筑文化等。但是在古镇旅游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江南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民俗文化保护视角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为江南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和依据。
一、当前江南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江南古镇属于特色旅游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古文化底蕴,但是受到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存在不少对问题,严重降低了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价值,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下面主要针对江南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缺乏科学的规划
历史文化古镇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三千年的柘皋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其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无法真正做到协同发展。在梳理柘皋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指出其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旅游发展滞后;规划执行不到位,改造过程欠缺文化内涵;景区历史风貌不容乐观,旅游环境有待优化;地域文化挖掘不深,旅游特色不明等方面,最后基于历史文化传承视角给出柘皋古镇旅游开发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文化传承;柘皋镇;古镇
旅游古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千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人类聚集地[1]。随着旅游市场的深度发展,古镇成为众多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其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是其开发的源动力之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将有助于古镇旅游的良性发展。国内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广见于地方文化、文学创作、教育、艺术、建筑设计及城乡发展类文献,其中,建筑与规划类相关研究最为常见,如林楠等[2]以北京南池子改造工程为例探讨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结合的方式;秦国樑[3]以南京为例指出园林绿化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应营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绿化;王芳等[4]以西安为例分析了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村镇建设与古镇旅游的蓬勃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5-6]、旧城改造[7-8]、旅游开发[9-11]方面的研究渐多。具体到历史文化传承与古镇旅游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二者之间的影响、协同发展和开发利用方面,如张述林等[1]探讨了古镇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条件和途径。此外,个案实证研究较丰富,且多对开发中历史文化的缺失、异化等问题表示了忧思,凸显了古镇旅游开发中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如杨国胜[12]等以重庆洪安古镇为例探讨了商贸衰落型古镇如何实施历史空间保护和文化传承;孔璎红[13]以广西黄姚古镇为例给出保护和传承视阈下古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建议。柘皋古镇属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地处环巢湖国家休闲度假区内,为环湖十二镇之一,是一个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江淮名邑,在西周初年就已有宗国建立,它曾以“矤叴”之名刻记楚简,并以“橐皋”之名载入《春秋》,南宋时始称柘皋,清末已成安徽三大重镇之一。柘皋古镇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其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却无法做到协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镇旅游的品质和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审视柘皋古镇的旅游开发,以期获得长远的旅游发展。
一、柘皋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一)皖中古集镇水运商贸文化。柘皋在唐代就曾设有米粮屯集库和转运站,明清之前,已是繁华市埠,是皖中商品交流的集散地和商品走廊、连接南北交通商旅的桥梁。在1912年津浦铁路通行之前,凭借柘皋河水运优势,柘皋内连安徽南北,外接江苏、上海和江西等地,镇上商号近千家。建国初期,古镇仍旧有大量老字号商铺经营,如德隆源、春和义、三阳等。现存于老街中段的李鸿章当铺,号称“天下第一铺”,据专家推断为江淮地区李氏家族当铺的总铺。码头、街市的繁华,商贸活动频繁,促使各类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和融汇,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皖中古集镇水运商贸文化,是皖中徽派特色文化的重要类型。(二)江淮地区明清古建筑文化。清末民初时,柘皋镇尚有九街十三巷,现存仅北闸老街、桥西街和玉兰街等,以北闸老街保存最为完整。柘皋老街始建于明代,距今400多年,2007年被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街街面铺以石板路,屋舍多为青砖白泥勾缝、灰色小瓦、马头墙配上精美的木雕砖雕,为典型的明清时期江淮古建筑风格,一般建有两层,从前屋到后庭,分为多进,以内天井相连,通水、透光、排水功能完备[14]。其中,北闸老街地处古镇中心地带,街区长约230米,宽80-115米,街道宽4-4.5米,古建筑民居约600间。李鸿章家族当铺在这些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原面积达5000多m2。(三)文物古迹、传说类历史文化遗存。公元前483年,鲁侯会晤吴王夫差于柘,“会吴城”遗址即在柘皋境内坛子山,经考证为东周村落遗址。在柘皋河西有东汉的典韦衣冠冢遗迹。三国时期,曹操曾在柘皋屯兵,留下“九步三眼井”的典故。镇内有浮槎寺,文献记载建于南朝梁代,宋朝欧阳修曾作《浮槎山水记》。柘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战役“柘皋之战”发生地,“绍兴和议”更由此签订。西街有明代沂国公金朝兴的衣冠冢和御赐碑记遗迹。始建于明初的东昌古村落,其布局为典型的巢湖北岸古代移民村落特有的“九龙攒珠”形态。另外,古镇曾有“柘皋三百六十井”的民间俗语流传,据有关部门统计实际约80-90口,舒黄村更有一口当地非常罕见的八角形古井,距今已有400历史。柘皋古镇的孔子台、听书港等地,已有学者推断为孔子南游巢国故地在柘皋为弟子讲学时留下[15]。柘皋也是名句“欲速则不达”的出处,至今仍留有孔难桥、晒书墩等地名。白龙洞,有白蛇飞升白龙留下此洞的神话传说。玉栏桥(即柘皋大桥),据传为朱元璋下旨所建,曾名“遇难桥”,意为朱元璋曾在此桥遇难并绝处逢生,后人以谐音重新命名为“玉栏桥”。(四)乡贤名人文化。柘皋古镇历代精英辈出。南宋时期,名医杨九州迁居柘皋后开创了著名的中医世家“峏山杨”;明代有开国大将金朝兴等;清代有艺术家汤懋纲、文学家杨欲仁等;现代有国民政府要员杨功亮;当代有北京军区司令员周依冰、中央党校教授马素兵、国防大学教授程国采、美籍科学家阚家冥和著名作家鲁彦周等,著名翻译家高植是我国第一位翻译《复活》、《安娜•卡列宁娜》的译者,郭沫若曾为其译本《战争与和平》作序。(五)地方特色早茶文化。在水运还是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拥有黄金水道的柘皋镇因是皖中重要商埠,终日客商云集,清末民初时被誉为“小上海”。这段时期,也是柘皋最繁华的时候,柘皋早茶得以名扬华东。柘皋早茶的四大件最为有名,即鸡蛋锅贴、凉拌干丝、炒面皮和响铃锅巴,此外还有马蹄酥、烧麦、千层饼、麻饼、狮子头等小吃。目前,镇上有名的早茶店有广元早点店、群贤阁和迎湖轩等,食客以本地居民以及合肥、巢湖等周边游客为主。
二、柘皋古镇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
小议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业更成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当地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江南古镇旅游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何正确对待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三个水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各个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利弊,在建立可行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以协调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资源保护
ProbeintotourismdevelopmentandpreservationinancienttownssouthofYangtseriver
Abstract:Asakindofspecialtourismresource,theoldtownsinChinahavealreadyabsorbedmoreandmoretoursSince80''''sin20centuries,suchasWuzhengTowninZhejiangprovinceandZhouzhuangTowninJiangsuprovince.Now,totouroldtownhasalreadybeenapopulartourismproductanywhere,whichroseanimportantfunctioninpromotingtheoldtown''''sdevelopmentofeconomic,prosperingtheoldtown''''scommunity,developingtheoldtown''''sculture.However,alotofproblemswerecameoutintheprocesstoproductthetourismresources.
Keywords:ancienttowns;tourismdevelopment;resourcespreserv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发展到现在,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各地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在促进旅游古镇的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座,其中又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最为突出,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然而,在江南古镇旅游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诸多问题也在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来。各种矛盾冲突束缚了江南古镇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妨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江南古镇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求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的方法。基于此,本论文展开了对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