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13:29: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筝演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筝演奏探析论文
器乐演奏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与实践。古筝演奏正是古筝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音乐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奏之中,存在于以音调方式将它的思想内容展示给听众的过程之中。可见,演奏是音乐作品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作曲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想用乐谱写下之后,这些乐谱标记便是固定的,但接下来把这些标记转化为音响运动的过程又从来不是固定的。“是将这些音响关系升华为瑰宝,还是将它们沦为俗物,是有关智慧的问题,是有关心地、技艺和天才的问题,是有关艺术敏锐感及其审美观的问题”①这里道出的正是演奏艺术的二度创作性质问题。
古筝演奏者作为审美对象的创造者,应不断地累积、挖掘和研究具体的演奏方法、技巧、音色以及对乐曲的处理、音乐形象的塑造等各个环节,以期达到演奏水平的完善。可以说,古筝演奏者本身的知识结构、音乐感受、艺术修养等等方面对于其整体演奏水平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演奏事实上是一个过程,一个发展和相互关联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演奏前的准备阶段,然后便是登台演奏的瞬间,最后是演奏之后的总结阶段。这三个阶段总是作为一个循环体而出现,第三阶段实则是再次演奏前的准备阶段,这样的循环伴随了古筝演奏者演绎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始终。
一、演奏苗阶段要做到对于音乐作品本质、风格的思考与把握
在这个阶段中,演奏者要完成“将乐谱标记转化为个人的内心听觉”,再“把个人内心听觉化成为实际音响”的双重任务。
在古筝演奏的二度创作中,首先需要演奏者去认真倾听乐谱,完成将乐谱转化为个人内心音乐的第一重任务。演奏者会遇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筝乐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及地域风格。筝乐在其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及客家五大流派。而从五十年代至今的半个世纪中,古筝艺术更是不断从新乐曲的创作到演奏技巧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大力寻求创新,直至达到今日“多元化”的新格局。因此,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尊重作品的历史地域特征、音乐创作的特点,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作品风格,再现作品的历史风貌,这是演奏者倾听乐谱之时必须经历的思考分析过程。
古筝演奏艺术论文
摘要:古筝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本文针对古筝演奏时的音色、乐曲的理解、情感的投入、呼吸的运用这几方面对古筝演奏做出一些剖析与探索。
关键词:音色,二度创作能力,情感,呼吸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在近几十年来,筝的如雨后春笋,非常迅速。这种盛况与古筝本身典雅柔美的音色、日益开拓的的技法及不断丰富的曲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发展状况也大大加强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其中古筝表演艺术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的。
古筝音色的解析
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每个演奏家所追求的。好的音色可为优美的音乐锦上添花,差的音色会掩盖音乐的光彩。就古筝来说这个乐器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其各音区的音色特点是: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圆润柔和、低音区浑厚深沉,且弦的数量较多,音域宽广。其二、古筝的共鸣相箱较大,弦很长所以音色厚实响亮。其三、筝的琴码较高,不仅使得声音响亮而且许多特殊的指法(按、滑、揉等)为古筝的音色提供了特有的变化。当然这是乐器本身的音色属性,然而这种弹拨乐器的音色在人为的演奏上又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发力的问题,我们在演奏时尽量使用巧力、爆发力,使音色感觉听去明亮集中。手指触弦发力对音色的控制分为:点、面、角、速、力。也就是说手指触弦不仅有力点、角度、力度的变化,还要富有弹性,更有“轻重”、“缓急”的区别。轻而不浮,在轻中不失清亮,即使是在极细微之处,手指也能弹出清亮而饱满的琴音;重而不滞、强而不燥,虽有“力拔三兮”之势,却不能给人卤莽之感。总的来说古筝演奏时音色的把握需要不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它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对乐曲的理解及创造力
古筝演奏艺术论文
摘要:古筝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本文针对古筝演奏时的音色、乐曲的理解、情感的投入、呼吸的运用这几方面对古筝演奏做出一些剖析与探索。
关键词:音色,二度创作能力,情感,呼吸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在近几十年来,筝的如雨后春笋,非常迅速。这种盛况与古筝本身典雅柔美的音色、日益开拓的的技法及不断丰富的曲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发展状况也大大加强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其中古筝表演艺术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的。
古筝音色的解析
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每个演奏家所追求的。好的音色可为优美的音乐锦上添花,差的音色会掩盖音乐的光彩。就古筝来说这个乐器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其各音区的音色特点是: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圆润柔和、低音区浑厚深沉,且弦的数量较多,音域宽广。其二、古筝的共鸣相箱较大,弦很长所以音色厚实响亮。其三、筝的琴码较高,不仅使得声音响亮而且许多特殊的指法(按、滑、揉等)为古筝的音色提供了特有的变化。当然这是乐器本身的音色属性,然而这种弹拨乐器的音色在人为的演奏上又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发力的问题,我们在演奏时尽量使用巧力、爆发力,使音色感觉听去明亮集中。手指触弦发力对音色的控制分为:点、面、角、速、力。也就是说手指触弦不仅有力点、角度、力度的变化,还要富有弹性,更有“轻重”、“缓急”的区别。轻而不浮,在轻中不失清亮,即使是在极细微之处,手指也能弹出清亮而饱满的琴音;重而不滞、强而不燥,虽有“力拔三兮”之势,却不能给人卤莽之感。总的来说古筝演奏时音色的把握需要不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它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对乐曲的理解及创造力
古筝演奏改革研究论文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正如唐代诗人吴融在《李周弹筝歌》的描述,"五音六律皆生之,就中十三弦最美妙"。筝,这件古老的乐器,以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清韵迷人丰采多姿的表现,赢得了海内外的众多知音。古筝在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外观构造和技法,都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演奏体系。
一、古代演奏方法
“筝”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可见春秋战国之际,筝已在秦地广泛流传。实际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筝的流传范围也扩大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和内蒙古等地。伴随着筝的流传与普及,这件乐器本身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完善。从最开始的五弦,经九弦的过渡,到战国末期发展成十二弦。十二弦筝在形制外观和音乐表现上可能都已相当成熟,所以稳定地流传了八百多年。最早的古筝演奏技巧是很简单的,两手分工极为明确,右手弹奏,左手以韵补声,曲调也极为简单,基本上是慢节奏单音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曲目难度越来越大,弹奏技巧越来越复杂,表现力越来越强,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经历了从单手简单弹奏到双手复杂弹奏,从简单弹拨按技巧到复杂颤拨推揉技巧的发展过程。到了唐代,筝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发展到了十三弦,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在弹奏技法与指法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唐代的一百二十首筝诗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指法有掩、抑、按、抽、拨、打、拍、遏、撮、拂、抚、挑、捻、推、弹、回旋等十八种之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筝的表现能力与艺术效果。如白居易的诗作《筝》:"慢弹回断雁,急凑转飞蓬。"吴融的《李周弹筝歌》:"有时上苑繁花发,有时太液秋波阔"。到了元明之际,筝在弦制和表演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在表现形式上,元代又出现了两面筝对弹的表演程式。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的诗《春夜乐》,便提到"双筝对弹"的表演:"双筝语凤凰柱,弹得新声奉恩主"。"双筝对弹"丰富了筝的表现力。到了清末,筝又增加了一跟弦,发展成十六弦筝,一直沿用至今。
二、筝传统演奏技法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古筝艺术不断地发展、演变。古筝的演奏技法,在一代代的弹筝人的传承和创造中,在古代演奏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古代以大、食指弹奏为主,左手为辅的演奏方式,而是以琴码为界,分为左右两个演奏区域,这在传统筝曲中定位十分明显,并由此发展了两套不同的演奏技法,这两套技法各有侧重,分工不同。
(一)传统的右手技法:
古筝演奏要素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技法、乐感、风格是古筝演奏必须把握和运用好的三个基本要素。技法是古筝演奏的基础,乐感是古筝演奏的灵魂,风格是古筝演奏的个性表现,三者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关键词:古筝演奏技法乐感风格
器乐演奏是一门非语言的音乐表演艺术,是演奏者诠释乐曲精髓、让作曲家与听众进行双向交流的“桥梁”。从这个角度讲,演奏者既是乐曲的表现者,又是乐曲的二度创作者。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如何,是乐曲能否得到听众认同甚至传世的关键。通常来讲,不管何种乐器,衡量其演奏水平往往要看演奏者的技法、乐感、风格三个基本要素。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及其魅力和价值。在古筝演奏中,能否把握和运用好技法、乐感、风格三个要素,对于表现筝曲的内涵来说至关重要。
一、技法是古筝演奏的基础
古筝本身就是一种以音响效果命名的弹拨乐器,其清越高洁的音色、音质必须靠演奏者运用技法来实现,即演奏者对指法的编排、技巧的处理和音色、音准、力度的选择。如何掌握技法的要领,是每个演奏者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古筝演奏的技法源远流长,复杂多样,经历了从单手的简单弹奏到双手的复杂弹奏,从简单的弹拨按弦到复杂的按、颤、揉、推等技巧的发展过程,且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各有特色。传统技法是用右手弹拨筝弦演奏旋律,左手在码外弦段上以按、颤、揉、推等技法装饰旋律,即右手弹弦、左手按弦。而左手的吟揉滑按,以韵补声,是传统技法的主要特色所在。“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揉推自悠然。”这首流传民间甚广的弹筝诗,正是传统技法的如实写照。现代技法是在广泛借鉴和吸取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基础上发展的,如指序弹法、双手轮指、双手摇指、敲击琴弦琴板等,使古筝的表现力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指序弹法根据旋律进行的规律来安排用指的顺序,专门用于弹奏特殊音列和快速多变的旋律。按照指序弹法的要求,弹弦的手指不再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三指,而是双手的十个手指,强调手指的功能和独立性,给现代筝曲的表现赋予了新的意义。当今变化多端的演奏技法,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无论是如泣如诉的乐曲,还是慷慨激昂的乐曲,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海啸”,正是当今筝乐演奏的生动反映。随着古筝曲目题材日益广泛,演奏技法将会进一步完善创新,筝曲的表现手段将会更加丰富。
小议古筝演奏延展与改革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正如唐代诗人吴融在《李周弹筝歌》的描述,"五音六律皆生之,就中十三弦最美妙"。筝,这件古老的乐器,以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清韵迷人丰采多姿的表现,赢得了海内外的众多知音。古筝在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外观构造和技法,都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演奏体系。
一、古代演奏方法
“筝”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可见春秋战国之际,筝已在秦地广泛流传。实际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筝的流传范围也扩大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和内蒙古等地。伴随着筝的流传与普及,这件乐器本身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完善。从最开始的五弦,经九弦的过渡,到战国末期发展成十二弦。十二弦筝在形制外观和音乐表现上可能都已相当成熟,所以稳定地流传了八百多年。最早的古筝演奏技巧是很简单的,两手分工极为明确,右手弹奏,左手以韵补声,曲调也极为简单,基本上是慢节奏单音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曲目难度越来越大,弹奏技巧越来越复杂,表现力越来越强,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经历了从单手简单弹奏到双手复杂弹奏,从简单弹拨按技巧到复杂颤拨推揉技巧的发展过程。到了唐代,筝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发展到了十三弦,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在弹奏技法与指法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唐代的一百二十首筝诗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指法有掩、抑、按、抽、拨、打、拍、遏、撮、拂、抚、挑、捻、推、弹、回旋等十八种之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筝的表现能力与艺术效果。如白居易的诗作《筝》:"慢弹回断雁,急凑转飞蓬。"吴融的《李周弹筝歌》:"有时上苑繁花发,有时太液秋波阔"。到了元明之际,筝在弦制和表演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在表现形式上,元代又出现了两面筝对弹的表演程式。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的诗《春夜乐》,便提到"双筝对弹"的表演:"双筝语凤凰柱,弹得新声奉恩主"。"双筝对弹"丰富了筝的表现力。到了清末,筝又增加了一跟弦,发展成十六弦筝,一直沿用至今。
二、筝传统演奏技法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古筝艺术不断地发展、演变。古筝的演奏技法,在一代代的弹筝人的传承和创造中,在古代演奏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古代以大、食指弹奏为主,左手为辅的演奏方式,而是以琴码为界,分为左右两个演奏区域,这在传统筝曲中定位十分明显,并由此发展了两套不同的演奏技法,这两套技法各有侧重,分工不同。
(一)传统的右手技法:
传统艺术在古筝演奏的表现与应用
摘要:合理应用虚实差异,妥善处理二者矛盾,是我国传统艺术理应遵循的原则。古筝演奏更需正确认识虚实理论,只有将“虚”与“实”的定义放置在演奏实践的不同层次上,才可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反复斟酌解读虚实概念,把握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将其贯彻落实到古筝演奏中,对这些问题加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解读与实践,创作出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应当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古筝从业者的基本任务与专业目标。
关键词:古筝;传统艺术;虚;实;虚实相生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虚与实的概念贯穿始终,关乎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古筝是一种高雅的民族乐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古人精美的诗句传达了古筝演奏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不仅如此,古筝还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陶冶情操的作用和启智教化的功能,在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目前古筝专业研究的相关文献,多侧重于乐曲个例分析、单一技法的运用研究,同时也有少量的筝派研究。虽然音色虚实的概念常被提及,但鲜有将艺术虚实理论与古筝演奏结合起来进行专题研究。本文以我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观念为理论视角,以不同种类筝曲的虚实应用为研究对象,表达自己的一些初步见解,以期对古筝演奏有所启迪和裨益。
一、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观念
在中国众多传统文化艺术中,虚与实是一对极其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妥善处理二者矛盾,是我国传统艺术理应遵循的原则[1];虚与实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促进了祖国传统艺术的创新和繁荣[2]。虚实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也为人津津乐道,例如书法与绘画中常用来表现虚实的留白,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舞蹈中的动静结合等。虚实相生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哲学层面上,虚与实是一个关涉宇宙世界观的形而上问题。中国最早的虚实论可上溯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有无论[3]。对此文艺评论家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推论。一派为“老庄”,一派为“孔孟”。老庄派认为:虚比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源头与起因,没有虚的存在,万物就不能繁衍生息,更侧重于无中生有。“孔孟”派则以“实”为美,但认为事物的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实的层面,而是要以实传虚,从而形成神妙的虚无意境。老庄与孔孟虽分两派,但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并不矛盾,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虚实相生[2]。中国古代绘画讲究视无形为有形,常以虚实对立的绘画视角进行艺术创造[4]。虚实对立可理解为客观形象的描绘与画面所传达意义之对立,也可理解为笔画紧密处与留白之对立,充实之美与空灵之美之对立,更可理解为笔墨之痕与笔墨之下气韵之对立。古代绘画立足于“实”,而追求“虚”,充分展现了“实”与“虚”之间的艺术张力。书法是更广泛、集中表现虚实相生的艺术。例如书法艺术中的布白,是指字与字之间的参差错落、行与行之间的安排布局、字体本身的上下结构、笔画之间的疏近远离、不同字体的变换、字体大小的搭配等。作书时,若可因字生势,合理安排虚实,就可以使整幅作品协调美观,字与字就可以相互呼应。而对于习书者来说,一幅作品中黑色的字为“实”,隐藏在黑色字体下的留白与不同字形之间的搭配为“虚”,只有在黑与白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的情况下,才能使整幅作品共耀风神,达到一个阴阳结合、虚实相生的整体效果[5]。中国传统音乐中,虚实相生最典型的范例大概就是“余音缭绕”与“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在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们可以全然感受到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美,领略到音乐创作中虚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无声”似“有声”之中的无声,同时又以“无声”填补了“有声”,有余音绕梁之感。琵琶女将整个音乐的“无声”运用到了一个极其高妙的境界,将“虚”的概念上升至整个演奏过程中,“无声”也成为乐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听众留下无限遐想空间[6]。进入新时代,我国更加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古筝艺术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国习筝者已达数百万之多,其繁盛景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样的发展趋势要求古筝从业者必须具有更加严谨的教学态度与专业的教学能力。而虚实观念对于古筝演奏来说就是一项极其专业化的要求,需要古筝从业者加以重视与研究。
二、以实传虚———运用音乐之声传达思想与意境
古筝演奏音乐教学论文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一)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我国的古筝弹奏技法虽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传统弹奏技法依然居于重要地位。在古筝演奏中,运用较多的仍然是点、揉、吟、颤等传统的演奏技巧,这些传统技巧凝聚了古筝弹奏技巧的精髓,在古筝弹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传统技法又具有较大的地域性特征,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多元化音乐艺术需求。因此,古筝演奏技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改革创新,当前古筝演奏在规范基本演奏手型和姿势的基础上,又着重发展了左手演奏技法,使得古筝弹奏更加灵活多变。
(二)借鉴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
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乐器自身特点和音乐发展规律的,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元素加以融合,促使古筝演奏更有包容性和丰富性。古筝演奏对其他乐器的吸收一方面表现在对民族乐器技巧的借鉴上。例如吸收利用琵琶的扫弦法以及木鱼的敲击技巧等。另一方面是融合运用西方乐器演奏技巧,例如利用除了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参与演奏,同时,充分发挥左手在演奏中的功用。
(三)演奏技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
摘要:古筝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有着较强的传统美学特点及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古筝,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其情操,而且还能够带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培养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以此来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本文分析了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介绍了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古筝审美教育论文
一、认识古筝外观的器形美
在古筝制作工艺中,首先注重的是面板的制作。面板的制作,要求纹理细腻,弧线优美。面板的材质,一般选取10年树龄的桐木,以阳面中段为最佳。所谓阳面,是指将一株桐木置于水中,浮上水面的一面为阳面;所谓中断,是将一株桐木斩头锯尾,余为中段。其次是筝码。码者,马也。筝码分列在面板上,有如马队骑行在广袤的沙漠。筝码的材质也是很讲究的。一般来说,选用珍贵的红木、楠木、鸡翅木、紫檀木等制作筝码。筝码制作中,要求木材的纹理垂直向下,上嵌牛骨,并切出对应琴弦的1/3深度的搁弦槽。第三是琴弦。琴弦在面板上拉直后,由筝码将其分隔成两段,形成高低起伏、曲折有致的筝面,有如湖面的涟漪。筝弦的材质,也在不断变化。早期的琴弦以马尾、鹿筋为原料,到了近期以尼龙钢丝弦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韵味。第四是外观工艺。古筝上常见的工艺,主要有雕刻、挖嵌、贝雕、刻字、点螺等。这些工艺,主要是点缀了古筝这件乐器的外观,给人以高尚雅致、赏心悦目的观赏感受。
二、感受古筝音乐的音色美
音色即音品,声音的属性之一。古筝的音色,可分为乐器音色和演奏音色。前者为古筝这件乐器本身所具有的音色,后者为古筝学习者在演奏乐器过程中所获得的音色。乐器音色,由古筝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决定。演奏音色,则来源于演奏技巧。古筝的演奏音色包含基本音色和变化音色两种。基本音色是古筝学习者弹奏古筝的声音“底色”,是古筝学习者基本功的最初体现,也是古筝学习者驾驭乐器音色和熟练掌握演奏技法的一种能力。古筝学习者在演奏中要获得这种好的基本音色,关键是要学会手指弹弦的基本方法,即“大动作松,小动作活,力沉指尖”。古筝弹奏中弹弦角度和弹弦方法是决定基本音色好坏的两个基本问题。变化音色是指在古筝演奏中所使用的符合音乐内容、音乐情感和音乐风格的各种音色,又叫应用音色。而在实际的演奏学习中,基本音色和变化音色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古筝演奏中,手腕的运动变化、指尖的刚柔程度、触弦的位置深浅、拨弦的速度快慢、弹奏的力度大小,都决定了音色的好坏。同时,也只有对音乐形象和思想内容有了很好的把握,在演奏中有饱满鲜活的情绪和抑扬顿挫的变化,才能表达出音色的美。
三、理解古筝表达的形象美
在许多古筝名曲中,抚琴弹奏,时而高山流水,时而低音回旋。表现的自然景象气象万千,塑造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要让古筝演奏学习者理解众多的各具个性的音乐形象,首先必须对筝曲的故事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还要调动学习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理解古筝表达的形象美,联想和想象是枢纽。如在古曲《将军令》的演奏中,学习者首先要有对古代冷兵器时代战场的基本感知和联想,才能在演奏中通过一串密集的重复音,加上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多种指法结合的变化,表达出沙场征战、奋勇杀敌的情节和古代将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