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脂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12:50: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固体脂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固体脂质

固体脂质纳米粒进展论文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lipidnanoparticles,SLN)是指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固态胶体颗粒,它以固态天然或合成的类脂如卵磷脂、三酰甘油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类脂核中制成固体胶粒给药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可替代乳剂、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粒的新型胶体给药系统[1].其突出的优点是生理相容性好并可生物降解,可控制药物释放及有良好的靶向性,同时避免了有机溶剂不能完全去除的缺点[2,3].我们综述其制备方法和给药途径,提出当前所存在的新问题及应用展望.

1SLN的制备方法

1.1薄膜

超声分散法将类脂和药物等溶于适宜的有机溶剂中,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形成一层脂质薄膜,加入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后,用带有探头的超声仪进行超声分散,即可得到小而均匀的SLN.Hodoshima等[4]以合成的聚乙二醇类脂(PEGlipid)和卵磷脂(PC)或二棕榈酰磷酯酰胆碱(DPPC)为乳化剂,制备4O四氢吡喃阿霉素(THPADM)前体药物的SLN,先将THPADM酯化,然后和PEGlipid,PC或DPPC,三油酸甘油酯或大豆油以3∶5∶5∶7的比例溶于二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剂中,减压旋转蒸发使成一层薄的脂质膜,再加入0.24mol/L的甘油溶液,超声分散,得粒径为30~50nm的SLN.冰箱放置20mo,其粒径及粒径分布均无明显变化.薛克昌等[5]将360mg大豆磷脂和39.4mg十六酸拉米夫定酯(LAP)溶于50mL氯仿,旋转蒸发除去氯仿,加入60g/L甘露醇水溶液,超声分散后得到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SLN),HPLC法测得其载药量为9.6%,包封率为97.69%.

1.2高压乳匀法又名高压均质法,其原理是在高压泵功能下(100~2000Pa)使流体通过一个仅有几个微米的狭缝,流体在忽然减压膨胀和高速冲击碰撞双重功能下内部形成很强的湍流和涡穴,使乳状液被粉碎成微小珠滴,按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热乳匀法和冷乳匀法.

1.2.1热乳匀法将类脂加热熔融后加入药物,熔融物分散于热的乳化剂水溶液中形成初乳,初乳在高于类脂熔点的温度下经高压匀质形成纳米乳,室温下纳米乳冷却固化即形成SLN.制得的SLN粒径小且分布窄,但长时间高温条件可能导致药物发生降解.Wissing等[6]用此法制备了作为防晒剂载体的SLN,平均粒径200nm.体外释放和穿透实验证实此SLN具有很好的缓释性能,并且在高的载药量时扩散系数低,能长久的覆在皮肤表面.

查看全文

固体脂质纳米粒制作法论文

【摘要】目的从固体脂质纳米载体的制备和剂型应用等方面阐述其研究进展情况。方法以国内外大量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结果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多种制备方法各有优缺点,以高压乳化法、微乳法较好,其低毒、靶向性好、缓控释药物能力强等优点决定其在剂型应用方面有很大潜力。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是一种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型给药系统。

【关键词】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给药途径综述

药物载体输送系统亚微粒(如微乳、微球、脂质体、药质体)的研究已成为药物新剂型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纳米粒又称毫微粒,是一类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纳米级固态胶体颗粒,粒径为10-1000nm,分为纳米球和纳米囊。药物可包埋或溶解在纳米粒的内部,也可吸附或偶合在其表面。其既能改变药物的释放速度,又能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提高生物利用度。制备纳米粒的材料较多,大致可分为聚合物和脂质材料,前者制成的纳米粒称为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nanoparticles),后者称为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lipidnanoparticles,SLN)。SLN具有生理相容性好、可控制药物释放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

1载药纳米粒的种类

1.1纳米脂质体

脂质体(脂质小囊)最早是指天然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双层封闭的泡囊,现在可人工合成的一种具有同生物膜性质类似的磷质双分子层结构载体。亲脂性药物可包封于脂质双层膜中,亲水性药物则溶解于水相内核中。脂质体具有可保护药物免受降解,达到靶向部位和减少毒副作用等优点,同时脂质体膜易破裂、药物易渗漏、包封率低、释药快等也是其存在的缺陷。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超声分散法、逆相蒸发法等,张磊等用逆相蒸发一超声法制备了胰岛素纳米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3.3nm,包封率78.5%。

查看全文

纳米中药制剂分析论文

1纳米中药的特点

1.1原药纳米化后呈现新的药效或增强原有疗效中药被制成粒径0.1~100nm大小,其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使活性增强和/或产生新的药效。如灵芝通过纳米级处理,可将孢子破壁,并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萃取出灵芝孢子的脂质活性物质,从而增强抗肿瘤的功效。

1.2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

在表面活性剂、水等存在下,直接将药物粉碎成纳米混悬剂,增加了药物溶解度,适于口服、注射等途径给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1.3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

纳米粒能够穿透大粒子难以进入的器官组织、血脑屏障及生物膜。如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NADM)可以改变阿霉素的体内分布特征,对肝、脾表现出明显的靶向性,而血、心、肺、肾中的药物分布则减少。

查看全文

亲水性药物脂质体管理论文

一,前言

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载药系统,今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评价脂质体质量的指标有外观、粒径分布和包封率等。其中包封率是衡量脂质体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亲脂性药物,由于其对磷脂膜的亲和性,可以在制备过程中得到很高的包封率,且不易渗漏。而亲水性药物在制备时则必须包封在脂质体囊内部或多层脂质体层间的水性介质中,除一些特殊药物外包封率普遍不高,且易泄露。制备中为了得到更大的包封率,不得不增加囊内的容积,而这与控制脂质体在有效的粒径范围内又相互矛盾。以下将介绍一些用于提高亲水性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包封率的方法。

二,制备方法

1,常规方法

对于一些亲水性药物,使用常规的制备方法也可以得到满意的包封率。胡静等(1)用简单的薄膜水化-机械分散法研究了硫唑嘌呤(Aza)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卵磷脂与胆醇摩尔比、缓冲液(PBS)pH值、水相用量及药脂重量比。通过正交设计得到最佳处方所制得的3批硫唑嘌呤脂质体形态圆整,大小均匀,粒度范围0.01~0.42μm,包封率均达30%以上。但在实验中发现药脂重量比增加时,包封率反而下降,这说明Aza的利用率在减少。

吴骏等(2)使用逆相蒸发法制备阿昔洛韦ACV脂质体,经过正交优化后,得到阿昔洛韦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219.8nm,多分散系数为0.158,包封率为65%,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作者将卵磷脂、胆固醇、油酸和去氧胆酸钠溶于乙醚,于室温搅拌下滴入ACV水溶液,使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25℃减压蒸去乙醚,得乳白色混悬液,通过微孔滤膜后,即得ACV脂质体。产品经离心加速实验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此实验通过选择适当的油水体积比可使内相体积增加,提高包封率;同时加入了乳化剂可以防止脂质体的粒径增大。

查看全文

高中生物教案-第二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这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重要的功能(C:理解)。

2.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C:理解)。

3.各种化合物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A:知道)。

三、重点和难点

查看全文

黑种草属植物分析论文

1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近年来,已有一些关于黑种草籽化学成分的报道,研究表明,黑种草籽中除了富含的挥发油和脂肪酸外,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

1.1挥发油成分对N.sativa挥发油的研究较多,但其成分和各种成分之间的比例有一定差异,NickavarBahman等[3]的研究表明N.sativa挥发油中主要含有:反式-对丙烯基茴香醚(38.3%),对异丙基苯甲烷(14.8%)、柠檬烯(4.3%)和香芹酮(4.0%),而用超临界提取得到了挥发油中含百里氢醌(41.05%),对异丙基苯甲烷(10.64%)和石竹烷(1.89%)等[4];用水蒸气蒸馏得到挥发油其成分以反式-对丙烯基茴香醚(37.3%),百里氢醌(13.7%)为主[5]。而在N.damascena油中则几乎都是倍半萜类成分,且其中P榄香烯可达73.2%[6]。

1.2脂肪酸类化合物黑种草籽中油脂含量可达35%~40%,且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可占到84%[7],主要的脂肪酸有:亚油酸(55.6%)、油酸(23.4%)、棕榈酸(12.5%)[8]、十六烷酸,在瘤果黑种草中还分得硬脂酸和十六烷酸甘油酯[9]。

1.3黄酮类物质1996年,郝海峰等[10]从NigellaglanduliferaPreyn中分离得到了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随后,Merfort等又从N.sativa里分得四个黄酮醇三糖苷;它们是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一吡喃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6O)阿魏酰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吡喃葡萄糖苷[11]。

1.4皂苷类化合物从黑种草籽中得到的皂苷类物质有:常春藤皂苷、常春藤苷元3OαL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α-Hederin)、常春藤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αL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2],常春藤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0[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1→6)-β-D-吡喃葡萄糖苷,常春藤苷元-3-O-[α-L-鼠李糖基(1→2)αL阿拉伯糖基]28OαL鼠李糖基(1→4)β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13],另外还得到了常春藤皂苷元[14]和三萜内酯mesembryanthemoidigenicaciddihydro13β,28lactone[15]和β-香树脂醇。

查看全文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研究论文

【摘要】: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是蟾酥中的一种单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目前对其功效研究颇多,剂型研究也较多,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总结,为制备高效实用的临床药物提供有益线索。

【关键词】华蟾酥毒基;药理;剂型;综述

Abstract:Cinobufaginisonemonomeroftoadvenom,withmanybioefficacy;presentlythere’smanystudiesonit,soisdosageform;nowitbrieflysumsupitspharmacofunctionanddosageformresearch,toofferhelpfulcluesforpreparinghigheffectandpracticalclinicaldrugs.

Keywords:Cinobufagin;pharmaco;dosageform;review

华蟾酥毒基(又名华蟾毒精,)是中药蟾酥中的一种蟾毒配基,是国家药典规定的中药蟾酥的质控成分,分子式为C26H34O6,相对分子质量为442.54。是一种具有醚键的甾体化合物,难溶于水,体内半衰期短且分布广泛,并具有较强的毒性。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

查看全文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研究论文

胰岛素(INS)是目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主要药物,属多肽类药物,分子量大,半衰期短,脂溶性差,不易透过生物膜,长期以来一直以注射给药为主,不仅用药不便而且会出现注射部位炎症,硬结等副作用及耐药性,为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INS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与研制,如口服、鼻腔、肺部、直肠、透皮制剂等,并已在这些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现就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动态做一简要综述。

1口服给药

游离的INS口服无效是由于①INS易被胃肠道中的酶水解失活,②INS分子量大超过6000,很难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③肝脏首过效应。因此需要对INS加以保护及促进吸收才能使口服成为可能。目前常用的技术手段和剂型如下。

1.1制成微囊、毫微囊或纳米颗粒

Damage[1]等报道分别给予大鼠口服12.5和50IUkg-1INS微囊,可分别降低血糖水平至50-60%,达6d和20d。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及糖尿病狗依次不同剂量一次口服氰基丙烯酸酯包裹的INS微囊,可维持1-3周的降糖效果,INS可在小肠各部位吸收,其吸收大小顺序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2]。杨彩哲等[3]也报道给糖尿病大鼠一次口服120IUkg-1的氰基丙烯酸酯毫微囊乳液,给药后第1d血糖下降,第2d降至正常,维持正常血糖3d,降糖幅度达90%。

张强等[4]用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包裹INS,制成INS毫微球,比较了INS溶液皮下给药和INS毫微球口服的降糖效果,结果表明INS毫微球口服后降血糖速度低于皮下给药,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血糖水平相对较为稳定,相对生物利用度为7.58%。之后[5]又改进了配方,比较两种INS毫微球的降糖作用,其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7.86%和28.56%。毫微球增加INS吸收的机制已明确的有两点:一是小于500nm的NP可以在肠道的派尔淋巴集结(Peyer''''spatches)中累积,并以完整的结构通过淋巴结集中的M细胞,将药物释放到循环中去[6],其次是由于INS分子结合于毫微球,INS受到NP的保护,与蛋白水解酶的接触机会大大下降,从而增加了吸收的机会[7]。

查看全文

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给药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本文以水飞蓟素滴丸和五仁醇固体分散体的研究为例,对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方法、技术优势及对中药给药系统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并根据文献资料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分析概括了研究的难点及发展趋势。随着固体分散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新型载体材料、新型制剂设备的不断出现,固体分散技术必将在中药给药系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药给药系统;固体分散体;水飞蓟素;五仁醇

固体分散体(soliddispersion,SD)是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状态高度分散于固态载体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1]。固体分散技术应用于药物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1933年,当时丹麦Ferrossam制药公司首次应用氢化植物油为分散载体,以乙醇为溶剂制备了维生素AD滴丸[2]。固体分散技术的出现为改变药物的溶出行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已成为改进制剂、发展现代剂型的一个基本手段。该技术不仅为解决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提供了解决途径,而且有利于制备高效和速效的制剂;也可将水溶性药物以水不溶性载体、肠溶性材料或脂质材料等为载体制成长效缓释和控释制剂[3~7]。

近20年来,固体分散技术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我国传统中药的开发与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成功用于中药剂型改革,其中尤以中药滴丸的研制和产业化成果显著。本课题组通过对水飞蓟素滴丸和五仁醇固体分散体等的系统研究,对固体分散技术应用于中药给药系统进行了研究。

1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中药有效成分多为难溶性,存在一定的溶出吸收障碍,为达到理想疗效往往需要增加服用剂量。通过选择适宜载体,使药物以微晶等形式分散在载体中,促进有效成分溶出,对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服用剂量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固体分散技术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以水飞蓟素滴丸和五仁醇固体分散体的研究为例,对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方法、技术优势及对中药给药系统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并根据文献资料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分析概括了研究的难点及发展趋势。随着固体分散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新型载体材料、新型制剂设备的不断出现,固体分散技术必将在中药给药系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药给药系统;固体分散体;水飞蓟素;五仁醇

固体分散体(soliddispersion,SD)是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状态高度分散于固态载体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1]。固体分散技术应用于药物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1933年,当时丹麦Ferrossam制药公司首次应用氢化植物油为分散载体,以乙醇为溶剂制备了维生素AD滴丸[2]。固体分散技术的出现为改变药物的溶出行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已成为改进制剂、发展现代剂型的一个基本手段。该技术不仅为解决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提供了解决途径,而且有利于制备高效和速效的制剂;也可将水溶性药物以水不溶性载体、肠溶性材料或脂质材料等为载体制成长效缓释和控释制剂[3~7]。

近20年来,固体分散技术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我国传统中药的开发与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成功用于中药剂型改革,其中尤以中药滴丸的研制和产业化成果显著。本课题组通过对水飞蓟素滴丸和五仁醇固体分散体等的系统研究,对固体分散技术应用于中药给药系统进行了研究。

1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中药有效成分多为难溶性,存在一定的溶出吸收障碍,为达到理想疗效往往需要增加服用剂量。通过选择适宜载体,使药物以微晶等形式分散在载体中,促进有效成分溶出,对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服用剂量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