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12:07: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诗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诗文工作报告材料
优秀的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也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凝练,琅琅上口,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和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时期,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心境,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我们从全校入手,全员参与,全情投入,师生的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为创设一个良好的古诗文学习环境,我们学校加大宣传力度,班级黑板报也开辟了每周一诗的小栏目,红领巾广播则开辟诗词欣赏栏目,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每天早读、课间、午间同学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人人诵读,遍地诗声,这样,同学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文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发放古诗文教材《小学生必读古诗文》,开设古诗文诵读课
我们除了背诵教材上的古诗以外,同时把小学阶段应背会的古诗也列入我们的背诵范围。诵读期间,每个年级都有自己年级的必备教材,背诵篇目是不同的,各有侧重。我们的学生以自由背诵为主,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规定,每天利用晨读的20分钟,作为集体诵读时间。我们不仅早自习带领学生进行背诵,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古诗文诵读课,同时进入学校课表当中,每位班主任老师每上一节课都相应地写出本节课的教案,来使这一活动规范化,科学化。
学校定期给全校教师进行古诗文方面的专门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
古诗文赏析景与情思索
古诗文最常使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叙事缘情”等抒情方式,将作者的感情倾向、审美意趣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所有好的古诗文作品,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意识,要把握作品中的“情”,不仅要知人论世,了解其创作背景,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身世处境与个人荣辱融注于自己的作品中,常常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鉴赏古诗文,分析其情感倾向,就必须从景物入手。只有在景物所描绘的意境、意象本身蕴含的内容把握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出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绪。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掌握古诗文中景物赋予的常用意蕴
某些景物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特定的审美内涵。如“柳”字,其音同“留”,具挽留之意,故在古诗文中常用它来表达熟悉的离愁别恨。诸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莫不如是。而“羁旅”往往写游子思乡之情。如“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鸳鸯”则喻指爱情,“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杨花”漂泊无定,“子规”啼血哀鸣。当然,意象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赋予新的内涵,但平时如加强对意象的把握,将有利于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二、抓住作品的主要景物(景象)进行分析
古诗文作品中,诗歌的形象意境既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包容性,又具有很强的朦胧性。古人写文章,讲究含蓄凝炼之美,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鉴赏时,常难以直接看出蕴含的感情。所以,要善于抓住主要景物(意象)所蕴含的内容来思考言外之意。如杜甫《登高》,诗人首先用了六个特写境头,选择了“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六种景物,极力渲染秋江景物肃杀的特点。夔州以风大闻名,风声中传来猿猴的哀叫,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是迎风飞翔不停的水鸟。这几个景物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诗人在首联就用凝练的笔触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紧接着作者的视野逐渐拓宽:仰望落叶,落叶随风飘零;俯视江水,江水奔流不息。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落叶发出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主要的是透过这种萧条凄冷的意境,折射出诗人此时居无定所,流落夔州,韶光易逝,斯人年迈,壮志难酬的情感。此诗首联与颔联写景,为颈联和尾联的抒情打下基础。颈联的“独登台”,表明前两联的景物是诗人登台后所见之意,这此景与心中之情紧密相连,望着如此苍凉凄清的秋景,又怎能不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生活艰难的处境?这种漂泊之愁与孤独之感怎能不与眼前秋景传达的意绪共鸣?所有的愁思与孤独,犹如眼前无边落叶和滔滔江水,排之不尽,驱之不绝。尾联续写诗人备尝艰辛,国破家亡,平添白发,再加上本欲借酒浇愁,却因病戒酒,愁绪就更难排遣。通过移情,感知的对象才化为有灵魂、有生命、有性格的东西,才被审美对象纳入视野,体现了作家的情志个性,使艺术形象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情与景相互交融,以情寓景,以景显情。
古诗文阅读赏析题答题策略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全国卷的古代诗文考题分值为32分,其中文言文阅读题19分,诗歌鉴赏题8分,古诗文默写题5分。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考生考试复习的重点、难点,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现笔者将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古代诗文阅读鉴赏题应试策略总结如下。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
文言文堪称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而高考试题中这部分最难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译题。文言句子翻译题是按“点”给分,在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本着一个“细”字认真答题。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2.看看句子有无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如果有,按还原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后的意义用法翻译。3.逐字翻译句子,句中不理解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借助已有的词汇储备为该词选一个恰当的解释。以2009年全国高考II卷的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为例.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词是“施”、“颠沛”、“乃”、“立”。首先,把整句话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发现此句无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第三,逐字翻译全句,“施”可译为“施舍”,“立”可译为“建立”、“树立”等,再根据语言习惯,确定为“建起(小桥)”,虚词“乃”套用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是表转折,译为“竟然”;二是表承接,一般译为“于是”、“就”,这里应该是表承接关系。则全句译为: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词是“其”、“耋齿”、“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学过“而予亦悔其随之”。“耋齿”则可以联想“耄耋老人”一词,可以判定此处意思为“老人”。古人习惯用“发”、“齿”一类的词表示年龄,比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比室”的“比”在《促织》一文中学过“纳比笼中”,意思是“并在一起”,还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邻”等,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则全句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试策略下面笔者谈谈古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规律和应试策略。
古诗文教学实习问题及对策
摘要:古诗文的文化传承价值与育人功能需通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加以实现。目前,高校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堂教学重理论轻能力,教学实践与实际中学课堂对接不畅等方面。高师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的有效路径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管理;加强语文实践基地建设,增强有效对接。
关键词: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精髓,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和宝贵的精神养料,古诗文阅读也是历年来在语文诗卷中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语文功底,就必须重视未来的语文教师———师范生的古诗文教学能力培养。目前,传统高校中文师范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方面,必修课时不足,选修课种类少;双师型教师匮乏,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不畅,另外,教育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实践针对性不强等因素,都制约着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低效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一.导致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较低的原因
(一)课程设置方面,必修课时不足,选修课种类少“课程改革一直是高师教学改革的一个焦点,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促进教师行为成熟、实现师范专业目标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职前教师培养的切入点与突破口。”[1]高校中文专业是培养有“学者素养”的未来教师,而不是培养书斋式研究的学者,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师范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应有别于一般的中文专业。以诗歌教学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必要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如“诗词鉴赏”“唐诗语言学”“诗词曲经典解读”等课程,以利于提高学生对诗词曲的把握能力。目前,许多中文教育专业侧重于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相关课程,这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诗歌鉴赏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与其它如现当代文学史等课程比起来,课时是多一些,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看,很多院校所设课时量并不足,与古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也就是两三门。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西南大学,他们针对免费师范生开设的古代文学课,长达三个学年,总学时达288个。选修课也有13门之多,如《明代文学研究》《诗经导读》《史记研究》《李白研究》《苏轼研究》等,分别涉及断代文学史、文体研究、作品研究、作家研究等专题,但一般性师范院校,难以开设这么多课程给师范生以选择的空间。(二)“双师型”教师匮乏,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需要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擅长文学史、诗词鉴赏、教法的教师大有人在,而熟悉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古诗文素养现状、古诗文教学现状,并能对在校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扎实着手的教师并不多见。目前,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络不畅,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高校的古代文学阅读教学,存在着李维鼎所说的以下问题:“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给出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2]这与课时有关,也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高校与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相互沟通、听课、调研,有针对性地探讨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提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教学观念上,注重个人对文学史、文学理论的讲授,轻师范生赏析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讲授法,轻视对话、讨论、自学指导等;时间分配上,缺乏诵读、积累、赏析等必要的教学时间,闭卷考试,学生一般都可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但到具体的课堂一线,所展示的古诗文教学能力存在着明显不足,如赏析力差、言语表述生涩、古诗文习得积累量不足等。(三)实践教学方面,重形式,轻效果,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不畅高校中文专业语文教师人才培养传统模式重理论传授,轻能力训练和课堂实训,在一定程度上与基础教育脱节。大学四年,师范生实践机会偏少,教学实践多安排在大四中的一个学期,前三年为理论知识传授,几乎不经历教学实践的训练。三年的理论知识传授,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显然在时间上,有明显的不足。这种模式,在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如认知需求、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等都有待完善。另外,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针对性不强等因素,都制约着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见习是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环节,要真正落实这一环节,高校要应尽可能地将学生安排在跟专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单位。[3]而目前,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不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些高师院校的语文实践教育基地还不稳定,还存在着不愿接纳师范实习生的现象。其次,师范生有古诗文教学实习的愿望,而语文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不愿对接,表现为不愿给实践机会、不愿过多指导等。对此问题,本课题组曾做一调查。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往往不希望实习生教古诗文,对于如何教化古诗文的指导也很难有质的保证。本课题组跟踪南阳师范学院2016年到南阳各地或洛阳、鹤壁、开封等地支教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生,发放“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训练实习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0份,回收率90%,有效率93%。经调查,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几乎有一半的指导教师,不愿意让师范生试讲古诗文。与老师座谈得知,指导教师一般担心古诗文篇目实习生讲不好,容易影响学生背诵、理解和记忆,甚至影响学生期末考试。实习生试讲不理想,指导教师还要重新讲解,造成课时的浪费不说,学生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容易影响整篇古诗文的理解。有的实习生,在学校进行了模拟试讲,想将试讲篇目在实习期间重新试讲,指导教师对此支持程度不高,经调查,其中原因有二:师范生的实习要求一方面易干扰中小学教学进度;另一方面,有些篇目,在基础教育的某一年级段,其古诗文教学能力也有所侧重,并不像师范生原来设想的那么简单,可在自己实习的年级段自由试讲。一般来讲,指导教师愿意指导实习生试讲非古诗文篇目,在繁杂的教学任务面前,老师给实习生在古诗文教学能力方面有计划安排的比例不高,能对实习生古诗文教学能力训练有定期总结和反思的指导教师也不多见。
二.培养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的对策
浅析初中古诗文教学模式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古人从小就能读懂古诗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诗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诗文会成问题呢?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他们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所以要学好古诗文,熟读、背诵、理解是最好的法宝。
一、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古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如前所说,针对古诗文我们应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针对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要求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二、反复诵读渐入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瑰宝。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加大对初中学生良好精神品质和内在素养的熏陶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创新古诗文教学方法,积极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古诗文是我国从古至今几千年历史发展凝聚出来的文化结晶,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对于心理快速发展的初中学生而言,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在理解学习古诗文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大量优秀道德情感和个性品质的熏陶,感受古诗文中的文学氛围,对促进初中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文学素养的塑造,促进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仍然还存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融入,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这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加以重视。在此,本文就主要分析了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以期提出一些参考。
一、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古诗文背后文化的了解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诗文,这些古诗文都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但初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经验不够,他们并不能敏锐地注意到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将其中的传统文化拓展延伸出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古诗文教学中积极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结合相关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利用一些课外教学资料将其具体化,加强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了解吸收。例如,在《观沧海》这一古诗文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这首古诗的具体内容,利用一些有关曹操和这些诗写作背景的文字和图片、音频等资料对古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结合故事具体内容,阅读观看教师呈现出来的拓展性材料的过程中感受曹操内心的情感和当时的时展特点,以此来增加这首古诗的文化感染力,促进学生对东汉末年文化发展的了解。
二、有效营造古诗文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意境美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分析
摘要:古诗文教学一直在高中语文中占据着较大比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研究发现,高中古诗文在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该课题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一些建议性措施,挖掘和弘扬这些知识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水平,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以来,我国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中是学生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熏陶,确立人生追求的关键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亮点就是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标指出要坚持语文课程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突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新课标对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强调对学生鉴赏,评价方面的考察,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一篇选文中。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结合社会发展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筛选,从中提取符合时展的精神文化遗产。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古诗文教学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进行数次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增加古代文学作品的篇目,提升古代文学作品的考分比重,甚至增加语文课时,种种举措都可看出教育部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视。但是,经过种种教育改革,我国高中古诗文教学成效却仍然不尽如人意,这里面潜在着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古诗文的教学与发展。(一)教材的选编不够优化。高中语文中的古诗文作品数量有限,所选的古诗文作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说教的程度较深,学生很难形成一种有效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高中古诗文作品的选编和现代化结合不牢,导致学生不能从古诗文作品中自然过渡到现代社会,学到的知识往往只能纸上谈兵,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在古诗文的安排上,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这种刻板的记忆性编排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化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和自觉操作的实践能力。这些方面也影响着我国的育人质量,甚至严重影响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教材讲解本末倒置。因为每位授课老师的思想观念不同,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把握上存在一些差异。在理论上,古诗文课堂教学应该适当加入一小部分的相关历史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古诗文的内容。但不少教授者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对相关历史的讲述课时往往超过作品细读的课时,将历史重点讲解,而将古诗文的审美意蕴抛之脑后,完全本末倒置,使教学目标严重偏颇。这样,一节意蕴深远的古诗文鉴赏课就不可置疑的上成了历史课,使古诗文的地位日趋低下,不仅无法让学生掌握中国古诗文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更使古诗文作品成为了文学史的附庸。(三)教师能力有限,迫于应试压力。每位老师的资质不同,专业素养,审美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效悬殊较大。不少教师专业能力有限,讲课时往往避重就轻,仅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机械化的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氛围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使得中国古诗文的课堂教学过于枯燥,教学效果甚微。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的观念受到限制,只是针对考试重点进行讲解,多讲解做题方法,在古诗文的内容讲解方面往往不到位,以点带面,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四)学生断代感严重,缺乏兴趣。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学习中国古诗文的兴趣不强。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摆脱束缚,追求一些新奇的事物。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一些逻辑性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通俗小说及外国文学作品。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古诗文作品太过遥远,学起来有一种距离感,融入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中国古诗文作品只是为了应付最终的高考,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太大实效,只要能够背诵,理解作品大意就足够,对于古诗文的写作特色,意境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则草草略过。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原因探析
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分析
摘要:文章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从古诗词的选文数量、呈现形式、文章题材以及编排方法等方面,对当前古诗文的选编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进一步优化古诗文的选编工作质量,凸显古诗文选编的典范性。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典范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材对古诗文的选编问题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从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选编情况、古诗文选编工作的改良措施及建议两方面出发,对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状况进行探研。
一、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选编情况
1.选文数量与呈现形式。通过整理发现,苏教版第六次印刷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收录古诗文88篇,包括七年级34篇、八年级28篇、九年级26篇,收录总数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四分之三。在教材设置上,苏教版将古诗文以课文和单元阅读欣赏两种形式编入到教材中。经统计,在6册教材中,以课文形式被编入教材的古诗文总计42篇。在具体安排上,这些古诗主要采用“古诗四首”的形式对课文题目进行标注。通常来说,每篇课文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约为二页,多配有相应的插图,以便于学生对古诗描写的情境进行理解。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选编了《泊秦淮》《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四首古诗。主要内容包括古诗的题目、内容、作者以及相应的注释,并配有相应的插图,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文意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古文学习上,教材多以单元的形式出现,通过集中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应的古文知识。此外,在单元阅读欣赏部分设置的古诗文多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于该部分,教材明确表示,学生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应当尝试进行背诵。2.古诗文的朝代与题材。古诗文选取的范围宽泛,包括春秋战国、汉代、晋代、南北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作品。从分类上来看,可分为汉代乐府诗、唐代绝句律诗、宋词、元曲、散文、民歌、传记、辞赋以及白话小说等。其中,选取最多的是唐诗,在每一本教材中都可以找到唐诗的踪迹,这说明唐诗在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3.古诗文的主题及编排方法。按照主题的不同,古诗文分为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说事明理、讽刺时政以及即事感怀等五个类别。在编排方法上,这些类别都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通常以知识递增的方式出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在对不同主题进行归纳的同时,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设置上,采取了以主题为中心的方式,在一个学习单元里设置了现代文、诗歌、文言文、古诗词等多种文体,通过同一个主题,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加强了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与思考。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第二单元设置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在该单元中,不仅收录了《最后一课》《枣核》等现代文学作品,还收录了《泊秦淮》《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及《过零丁洋》等四首极具爱国情怀的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古诗文选编工作的改良措施及建议
小学语文古诗文学论文
一、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
要培养小学生的对古诗文学的语感,首先要让他们能够看懂和理解古诗文,不能做到理解和融会贯通,就不可能了解古诗文的文化内涵,语感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带领学生通读全文,通过课后注释和字典等相关工具,掌握和理解古诗文的大致内容和涵义以及创作背景,通过内容的理解和相关背景的联想,结合字面内容的涵义,便可以呈现出对字面涵义的感受。例如:古诗文《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通过查阅字典等,可以明白其有照射的涵义,学生就可以明白这句古诗文的大致内容了,通过对内容的想象,联想着创作者创作的意境,自然而然就差生了对暮江绚丽色彩的感受,初步培养了语感。
二、强化朗读的训练,增强语感
一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就可以看出朗读对于语感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在理解古诗文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有层次,有分解的进行古诗文的朗读,可以唤醒学生对于诗人创作情感的共鸣,从切身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切记过于急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反而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语感培养形成一定的障碍。通过设定明确目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进行预感的训练,结合具有指导性的朗读,一步一个台阶,完成语感培训的目标。古诗文《静夜思》的朗读,可以通过第一次的朗读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致涵义,理解诗人李白当时创作的基本情感,然后进行第二遍的朗读,让学生想象李白在皓月当中的晚上,进行独自远眺的场景,体会诗人李白当时的创作背景之后,在进行第三遍富含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情感和思乡情结,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配合稍显悲情的音乐辅助,来让学生融入古诗文的意境之中,真正领悟其内涵和情感,强化对古诗文的语感。
三、通过想象,丰富语感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的语感培养过程中,想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古诗文语感的培养与对古诗文内容的直接想象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古诗文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思维想象,通过想象将古诗文的内容场景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古诗文的真实意境,对于语感的培养极其重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场景的想象通过写或画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通过对字面的理解全力的去想象,在心中形成“内心视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还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大有裨益。
小学古诗文思维训练路径
摘要:古诗文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然而,在古诗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只重读背,学生思维的权利被剥夺;依赖课件,学生思维的空间被挤占;碎片学习,学生思维的过程被忽视;策略缺失,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漠视。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的策略有:具化形象,开启思维;分析推论,抽象思维;提出质疑,审辨思维;归纳梳理,可视思维;比异迁移,创新思维。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思维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训练思想(维)应该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也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思维方面应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此看来,指向思维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古诗文的教学也应指向学生思维发展。
一、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之问题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编写古诗文129首(篇),占全部教材的30%以上,因而加强古诗文教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据笔者观察,目前古诗文的教学大多按照程式化展开教学,如读准字音、读出韵律、串说诗意,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所谓读读、讲讲、背背,学生思考甚少,课堂中儿童思维不够:只重读背,学生思维的权利被剥夺;依赖课件,学生思维的空间被挤占;碎片学习,学生思维的过程被忽视;策略缺失,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漠视。这种或照本宣科,或一讲到底,或一读而过,缺乏思维训练的古诗文教学,抑制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被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二、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训练儿童思维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