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07:5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有资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有资产集中清理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清理整治目的
通过对县内各类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全县党政机关及各类国有企事业等单位国有资产现状,分析解决国有资产在运行管理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水平,切实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清理整治范围和内容
清理整治范围:各单位所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可以依法处置的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依法可以处置的其他国有资产。
清查主要内容:资产名称、资产管理使用主体、资产所在位置、资产面积或体(容)积、资产出租或转让协议(合同)、租金或费用情况、抵押或担保情况、房地产权证及持有人、是否存在法律纠纷或私人侵占等问题及其他相关资料。
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了解掌握企业国有资产营运等情况,建立全国国有资本金统计报告工作规范,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统计报告,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根据统一的报告格式和填报要求,编制上报的反映企业年度会计期间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企业国有资产营运基本情况的文件。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本地区、本部门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并依据规定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国资委)报备。
第五条凡占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在做好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统一的要求,认真编制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如实反映本企业占用的国有资产及其营运情况。
加强报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对策
[摘要]: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报业应从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严格评估、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强化会计监督、实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审计制、集中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加强诚信教育等几方面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将报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国有资产监管、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审计监督
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⑴该条例的公布,标志着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条例》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企业重大事项管理等几个方面规范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该条例也同样适用于对报业的资产监管。
根据《条例》,“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目前,报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手段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漏洞,给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成了可趁之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情况还较为严重:譬如笔者曾参加了对报社原办公司的清理审计工作——报社曾在1992年—1994年全国兴起大办公司热潮时,投资开办了数十个下属公司,但清理审计时却发现,除仅一家公司盈利6万元外,其余全部亏损,且诉讼缠身,净亏损额加上法院扣划损失共计348.28万元;90年代斥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九江新闻大厦被查明施工单位虚报造价,且至今闲置,不仅不能带来任何效益,每年还要支出不菲的人员工资、管理费、养护费等;在审计中,还发现九江新闻培训中心原主任侵吞公款,涉嫌经济犯罪,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从被审计期间看,在1990—2000年仅10年时间,国有资产流失金额便高达数百万元之巨,而审计范围还未全面铺开。凡此种种,令人震惊。(注:引自江西日报社《审计报告》)由此可见,报业资产监管势在必行。如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条例》,搞好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清产核资,搞好国有资产的登记工作
全面清查、核实国有资产。具体来说,就是对各类国有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递延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等进行全面清查和登记,查清国有资产价值总额;对单位占用的国家资本,包括所有者权益和未分配利润,要进行全面核实,以明晰国有资本金确切数额。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搞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前提。只有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掌握第一手的准确数据,才能为下一步实行规范化管理创造条件。譬如报社每年都举办类似“记者节”、“读者节”、“某某论坛”之类的活动,经常收到诸如照相机、摄像机、手提电脑之类的赞助品,价值不菲,而这些赞助品并没有履行严格的登记手续,结果被一些干部当作私人物品使用,甚至离职后都未交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造成流失。因此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严格将其登记备案,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国有资产所有者弄不清基本情况,掌握不了资产的真实状况,要想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不可能的。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究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于国有企业发展也形成了巨大影响,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深化自身的改革,实现混合所有制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而且资产结构复杂,改革能够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同时也会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的情况,这反而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制约。对此,基于国企混改的背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措施,以期为国有企业深入改革与发展进步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关键词:国企混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国有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其注入了诸多活力,实现了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更好地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并提高了资产收益。但也由于改革影响,导致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着更多的困境,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出现了不合理情况,导致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随着国企混改的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只有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才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本支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改革升级,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国企混改分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是指国有、集体、非公有等资本出现了交叉持股现象,并且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体制,这是我国基本经济发展并形成完善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方式。当前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对象主要是指国有企业,通过在公有制经济当中引入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引入非公有资本,从而对国企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企业经济注入发展活力,并且有效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构,这对于提升国企经济发展水平及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当前面临激烈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与此同时,通过引入非公有制经济,也能够为这部分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与空间,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的同时,提升我国的综合经济发展实力。由此可见,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与快速进步的关键。基于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的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只有促进自身的混改与升级,才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真正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导致国有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改革变动,再加上国有资产数量庞大且结构复杂,导致改革当中对于这些资产的处理也缺乏合理性,甚至出现了资产被贱卖的情况,导致资产流失严重,这不仅会对国企改革产生严重制约,也会导致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混改背景下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主任在国有资产统计会讲话
同志们:
为做好我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准确评价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1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10年度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及2011年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研究、布署2011年度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下面,我结合市国资委的工作安排,就进一步做好我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国资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以及《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国家政策法规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产权有序流转、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国资监管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都曾专门听取我市国资监管工作汇报。市经委(国资委)三定方案中,专门设置国资管理办公室和三个国有企业监事会具体负责监管工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程度。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阜政办[2011]70号),对加强和规范我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防范国有资产营运风险,规范产权转让的行为等提供了法规依据。
2012年,市国资委将在去年工作开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国有资产转让难点论文
当前,如何使国有资产流动起来,同时又能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
近来,有人在东北三省进行调研后发现,国有资产因为不能转让而造成的流失十分严重,但又不敢去动,不愿去动,不能去动,即所谓的“三不”心态。之所以不敢动,是怕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怕职工上访影响社会稳定,怕丧失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之所以不愿动,是因为管理机关不愿失去权力,企业老总不愿失去舒适而丰厚的在职待遇,职工不愿失去虽然不尽如意但又聊胜于无的饭碗;之所以不能动,是因为无法解决已经成为空壳的国有企业的职工安置和财务包袱问题。“三不”心态反映了国有资产转让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在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市场经济发育不好的地区。本文试图对国资转让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关于国有经济的进退,理论界有争议,需要理清思路,统一认识
关于国有经济的“进”与“退”,理论界一直有着不小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从制度安排来讲,国有企业不可能比非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国有企业的独特功能和独特价值是要干非国有企业不能干、不愿干或无力干的事情。因此,国有资本要从该退出的经济领域中坚决退出来。另一种观点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理论能够证明某一种所有制在资源配置上的绝对优劣,同一种所有制但不同的运行机制,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只主张所有权改革,而忽视运行机制改善对于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作用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照产业的不同性质,非营利性、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经济,原则上不应当退出,要退也只是退出一部分股权或退出直接经营。国有经济可以退出的领域,只能是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营利性。竞争性领域。而且,由于目前国有资本在规模上和技术水平上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民有资本还不足以置换庞大的国有资本,以及经济发展对国有经济还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也不必要安全退出,并且也不可能完全退出。比较上述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更全面,更有道理。
根据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及我国国有企业的实践,国有经济应定位于市场失灵的方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体现在国有企业的数量上,而体现在国有资本的基础性作用和对其他社会资本的影响力上。因此,国有资本要从该退出的经济领域中坚决的退出来。
二、产权转让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亟待健全法律体系
国有资产会计监督论文
一、国有资产的流失分析
1.显性流失。
显性流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主要渠道,显性流失的主要表现有:有些企业在对其他企业或者工厂没进行全方位、客观性的了解,只片面地做出了相关担保或者出借;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或者领导人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约束自己,存在以公养私的现象,私下开设自己的公司,与集团公司争利;投资失误或者投资片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在国有资产的管理条例存在漏洞或者不能及时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而更新,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在进行审核或者管理中决策失误。
2.隐形流失。
隐形流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另一条渠道,有以下表现:第一,一些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措施不当,致使企业亏损或者破产,导致资产流失;第二,由于人为原因,在核算上存在较大的失实,流失比较严重。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
论国有资产最大控制
建国以来,我国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的国有资产,这是一笔巨大的产业,对百姓经济的生长壮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牢固发挥了庞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缘故原由,国有资产结谈判布局差异理,相当一部门运营屈从低下,不光导致了国有资产主导作用和团体屈从没有充实发挥出来,而且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在创建和完满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经济举世化的新形势下,探索国有资产筹谋要领,前进国有资产运营屈从,成为当前一个迫切而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标题。本文团结当前理论界的讨论和实践中掌握的情况,对这一标题举行一些思考和探究,以期能够对资产筹谋的政策筹划和现实使用有肯定的参考价钱。
一、标题的提出
现在,我国筹谋性国有资产已近7万亿元,山东省有近3000亿元。总量巨大的国有资产组成了国有经济生长的富厚底子。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长、国有企业改造深化和经济布局调解的须要,国有资产运营中的标题越来越展现出来,重要表现在:
(一)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国有产业归社会成员配合全部,但任何社会成员都不克不及单独占据或使用国有企业资产,当局代表社会成员使用全部者权利,由于政企不分,又缺乏对国有资产有用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监视制约机制,这就导致国家对国有资产的全部权是虚置的,难以落实到具体的资产上,形成了“出资人”缺位的标题。在这种“缺位”的情况下,企业既不克不及负盈也难以负亏,既不克不及形成有用的勉励与束缚机制,也难以形成生长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国有企业的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在这种资产被视为“无主”或“无本”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使企业的筹谋办理者现实上代替国家使用资产的全部权,出资人所应享有的占据、使用、收益和处置惩罚等性能,都是由筹谋者在越位代行。企业通常不是凭据资产全部者即国家的意愿来推进资产运营,而是凭据企业自身的优点或筹谋者小我私家的好恶来决定筹谋要领和方向,决定收入分配。企业筹谋者首先体贴的不是全部者——国家的职权,有许多筹谋者搞“短期举动”,该摊的用度不摊,该提取的基金不提,该投入的不投入。据视察,现在许多企业对“两则两制”划定的企业应摊用度,应提取的技能开发费、折旧等,摊提紧张不够,还有许多企业长年不举行配置更新投入,企业配置陈腐,牢固资产净值率不停下滑的标题相当突出。而另一方面,一定导致虚增利润,多提人为、资金等,致使企业有形成“空壳”的趋向。同时,“内部人控制”也对国有资产的运动重组形成了拦阻。
字串9
(二)国有资产运营屈从不高。国家性子和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国有资产运营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目的。社会效益侧重反响在国有资产能够有用地控制百姓经济的命根子和大部门主导产业部门,提供社会大众产物和须要的社会保障服务,以及提供就业等。经济效益是指国有资产要同别的情势的资本一样寻求利润和回报,实现保值增值,以最小的国有资产到达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凭据天下第五次清产核资的数据,国有企业户数和资产总额在产业、交通邮电、商贸企业中的比重分别为26.2%和51.3%、4.4%和11.6%、42%和18.3%,可见国有资产数目虽然巨大,但配置疏散,战线过长。这种结谈判布局的不尽公正,又影响了国有资产经济效益的发挥。据分析,现在我国筹谋性国有资产,底子上处于三个“三分之一”的状态,即三分之一因筹谋不善处于亏损,在筹谋动态中流失;三分之一因产物产业布局差异理致使生产本事紧张过剩,在闲置的静态中流失;只有剩余的三分之一能够真正盈余产收效益。
企业国有资产论文
〖摘要〗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经历了从“国家工厂”到“租赁工厂”,然后再到“海绵工厂”的变化发展过程。而“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一直不变的原则。这种定位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这种合理性正在逐步丧失。因此,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对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指经营性国有资产,下同)进行重新定位,就成为新形势下发展国家财政的必然选择。本文拟在分析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探讨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重新认识
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拥有国有企业173504家(其中大型国有企业9453家)、经营性国有资产73149.3亿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而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过程中,对这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正确定位和安排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搁置的重要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是决定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能否成功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本文拟在分析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探讨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思路。
一、国有企业定位
我国的国有企业主体最初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归全民所有”建立起来的,并且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里,它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渠道。在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计划式管理之下,它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利润追求,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工厂”或者说是“生产车间”。1980年以后,随着“包”字(承包制,作者注)进城,国有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实行了承包、承租经营模式,国有企业成为承包者和承租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国家放权让利的改革又强化了国有企业的这一功能),同时,国家财政来源于国有企业的收入比重下降,国家财政投向于国有企业的支出也有所放缓,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租赁工厂”。随着199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式实施,市场化浪潮对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形成强烈的冲击,也对国有企业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应对市场化竞争的需要,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国有企业重组与上市三个方面。“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主要是解决国有企业冗员过多、效率低下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将国有企业从不合理的社会负担中解放出来,兼解决企业急需的各种劳动力流动问题;国有企业上市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客观地讲,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都已经初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并没有根本性转变,国有企业困难没有根本改观,国有企业投资仍然是财政支出的“黑洞”,是财政赤字的主要制造者。另外,国有企业融资发展成为证券市场不能承受之重――国有企业大量上市融资,所融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或为母公司占用,或沉淀在企业的银行账户中,真正被企业用来进行生产经营的资金所形成的投资回报率也是相当低下的。统计显示,(2003年第三季度季报)沪市771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59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18%;深市507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5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85%;以2003年10月28日收市时1254只A股加权平均股价为6.98元计算,投资者的毛收益率小于2.25%,即使全部拿来派现,其收益率也只与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相当。但这并不能对国有企业进一步在证券市场融资形成任何的妨碍,最近发行的长江电力融资规模甚至超过了100亿元。国有企业就象一块巨大的海绵,不断地吞噬国家财政资金,不断地从证券市场吸取资金而几乎不给予任何的回报,所以可以称之为“海绵工厂”。
作为“国家工厂”,它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有企业定位;作为“租赁工厂”,它是与从集中走向相对分散的经济体制转型相适应的一种国有企业定位;这两种定位都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因而对当时的财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海绵工厂”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投资领域必须重新界定。在一般性竞争经济领域,政府投资应该逐步退出,国有企业规模要不断减小,至少是不应该再追加投资(不管这些资金是来源于财政投资还是证券融资);在基础性经济领域和外溢性经济领域,政府应该加强投资,扩大国有企业的规模;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是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市场效率非常好的自由市场,“用手投票”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从而推动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用脚投票”机制使得经营不力的企业及其经营者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因而其内在的优胜劣汰机制可以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值。作为市场管理者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所有者的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往往会降低市场自身的效率发挥,甚至引至市场崩溃。中国的B股市场实际上已经宣告彻底丧失资源配置功能(至少目前是),而A股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也正在逐步丧失。所以,就目前而言,一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进与退问题,二是要还证券市场一个清白的问题。
企业国有资产改制调研报告
一、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一)少列债权。一是有的企业不按合同规定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将应收的收入记入改制基准日前的债权资产,而是等改制后再催收或转账归私人企业所有,如审计调查发现一些改制企业截止改制基准日损益不实,企业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因款项未收而不及时结转,少反映已实现的企业净利润,少记债权。二是发现一些企业改制基准日前应收的土地及房屋拆迁补偿费、变卖旧船只和旧设备等,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记入改制基准日前的债权资产,而在实际收到款项时记入改制后企业的资产。三是个别企业与债务人私下达成协议,有意将还债期限放在改制之后,造成一些国有企业债权流失。
(二)虚列债务。一是一些企业计提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挂账数额较大,这些应在劳动局等相关部门审核的基础上挂账确实应支付的拖欠职工费用,而将改制后企业没有能力也不会再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费用挂账数核销。改制企业却将其全部作为债务挂在账上,造成多列债务。二是企业无需支付或无法支付的一些债务仍挂在账上,甚至有的企业会利用改制之机,串通销货业务单位,制造虚假购货合同,虚列债务。如某企业把本来是以前年度形成的收入挂到“基他应付款”上、将已经用企业资产抵债的债务不及时冲账,仍挂在应付款账户;甚至一些国有债权单位在以前改制时已核销了这部分国有债权,现已经成为非国有企业,或者有的债权单位已破产清算,现改制企业已无需支付这些债务,而改制企业未调减这部分负债,减少了企业净资产。
(三)虚开票据报销或预付各项费用。许多企业改制都是管理层收购或协议转让给单位领导和内部职工,他们当然希望尽可能少列资产或低价评估资产,因此会采取多种手段减少资产的价值,往往临近改制,虚开的各种票据来报销,突击消费,造成企业大量资金的流失。为了尽可能减少出售的净资产数额,改制企业往往将尚未发生的费用提前计入原单位成本,如多计提利息费用、税金、多结转未工程成本以及预付的各项费用直接计入基准日以前成本。
(四)中介机构把关不严。一些中介机构因工作不细或利益驱动故意提供虚假报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一些改制企业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时,土地、房屋、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不进入评估资产,造成国有资产被无偿使用或流失。有的中介机构因存货项目远在外地或在其他国家使用无法现场盘点原因,按账面价值或低于账面价值进行评估,甚至在清点时故意漏掉部分存货,造成存货盘亏的假象,存货低估。如某企业机器设备的评估值短时间内减值80%,房屋建筑物评估值明显与市场价不符等问题。
(五)转移国有资产。一些单位为了减轻改制后的企业负担在改制时尽量多核销一些不良资产,甚至将良好资产做成不良资产,一些有可能收回的债权也不再去催收,统统作为呆坏帐申请核销。二是有的通过成立个人公司,把大量国有资产几经转手就化为己有。如某县审计局在对改制的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专项审计时查出原公司法人代表成立民营企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将国有资产转入民营企业,资产流失和减值金额达1600万元,最终国有企业资不抵债,走向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