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07:54: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有资本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
【摘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必然引起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变化,从而导致国家财务管理目标、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能发生变化,推动了国家财务理论的发展。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国家财务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国家财务投资、筹资、运营、分配、调控、监督等实践的创新。基于此,探讨国家财务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国家财务;理论发展;实践创新
一、引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在党的“十七大”时,又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按照这一判断,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是解放生产力,以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从而尽快改变“短缺经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钢铁、煤炭、谷物等等几十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也稳居世界第一,甚至产生过剩现象,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过去解决温饱问题的状态,一跃进入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向着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我国的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空前提高,正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从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0月,党的“”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改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3],迫切要求经济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提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导致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国有企业和整个国有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向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而要求以国家为主体的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营运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财务理论有新的发展,财务实践有新的创新。
二、国家财务理论的发展
国家财务理论是关于以国家为主体,对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营运的理论,笔者于1986年在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与内容,随后又先后发表了几篇文章对国家财务理论加以论述[4][5],并于1993年出版《国家财务论》专著,初步形成了国家财务理论框架[6]。随后经过学术界的讨论,国家财务理论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该理论已形成包括国家财务的概念与本质论、国家财务独立论、国家财务投资论、国家财务筹资论、国家财务运营论、国家财务调控论、国家财务分配论、国家财务预算论和国家财务监督论等一系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对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政策与措施的制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完善财务学科体系,推动财务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财务理论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一)国家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高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因此,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是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和产品数量的高速增加。与此相适应,国家财务目标表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的提高。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现小康、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不仅经济稳定增长,而且经济结构逐渐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也不断提高。习在2017年10月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从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现在是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遇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矛盾,需尽快加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变化,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由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及追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充分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变相适应,国家财务管理的目标也由过去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不仅公益类国有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商业类国有企业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是说,国家财务管理通过国有资本的经营,不仅要追求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与社会公平发展,使全国人民都能共享国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国家财务管理主体理论的发展国家财务管理主体,是指独立进行国有资本投入收益活动,具有独立财务权力,财务责任和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国有资。产原来由财政部设立各行业财务司进行统一管理的体制暴露出了缺少独立产权主体、干预企业财务自主权、财政分配与财务分配混淆不清、影响企业财务投资和及时补充流动资金等问题。财务学术界对如何解决国家财政统一管理国有资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1986年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企业财务理论与学科建设座谈会上提出了财务可分为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当时还存在企业主管部门,后来逐步撤销)和企业财务三个层次,从范畴上将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分开,为形成独立国家财务管理主体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紧接着,笔者又在1988年《财经科学》第3期发表《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一文,提出设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国有资产投资和收益分配活动,进行财务监督和制定规范国有企业财务行为的财务制度,这是在理论上对如何建立国家财务管理主体的初步研讨[5]。在这一时期,其他学者也都逐步赞同设立独立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主张。1988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在中央和省、地(市)、县四级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简称“国资局”)管理经营国有资产,但国资局仍归口财政部领导,从而形成了国家财务管理主体的雏形;但国资局没有独立的财务权力、财务责任和财务利益,仍属于行政性管理机构,国资局下面也没有设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1989年国务院精简机构改革中,其一度被财政部撤销,使建立独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尝试遭受挫折。笔者在2001年发表了《开创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局面》一文,认为撤销国资局的做法削弱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没有解决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8]。200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的决定,作为国务院的特设机构,不再归口财政部门管理,而是与财政部门平行,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使独立的国家财务管理主体初步形成,国务院赋予国资委的权力是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但是,仍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一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仍由财政部门管理,国资委只是参与编制工作,并没有对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分配权,实质上没有受益权,没有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本再投入的财力。二是管资产、管人与管事相结合,使国资委仍然陷于行政管理与国有资产实物形态监管的事务中,不能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的经营工作。2003年6月,笔者与吴树畅[9]提出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下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的同时,在国资委下设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专门从事资本运作,在国资委和国有企业之间起中介经营和隔离行政干预国有企业的作用。这三个层次中,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的运营与管理属于微观层次的管理主体,而国资委及其所属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一般称为“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则属于宏观层次的管理主体,即国家财务管理主体。“十八大”后,国家出台了在国资委领导下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政策,使学术界提出的建立国有资本中介经营公司的设想得以实现,形成了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经营的母公司,由过去国资委重点进行资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管资本为主,能很好地行使出资人的财务权力、责任和受益权,这是国家财务管理主体理论的又一重要发展。但是,由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仍由财政部管理,国资委独立作为财务主体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影响国资委职能的发挥,财务学者对这一问题还应做深入的研究。(三)国家财务职能理论的发展。国家财务职能,是国家财务本质所决定的基本功能。国家财务的本质是国有资本的投入产出(收益)活动,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体系[10]。作为国有资本的投入活动,首先必须有资本可投入,因此国家财务具有筹资职能;国有资本的投入,通过资本结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决定国家财务具有调节职能;对国有资本收益进行分配活动,决定国家财务的分配职能;国有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要能很好地统一,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就要求国家财务发挥监督职能,使国有资本投入收益活动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国资委的各项规章制度。国家财务作为宏观的资本投入收益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为国家宏观调控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服务,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服务,从而决定国家财务具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职能。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资委指导国有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进行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接受投资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就是国家财务这一职能的体现。综上所述,国家财务具有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职能。过去对国家财务职能没有做独立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增强国有经济的引导力、控制力和活力去研究国家财务应发挥的作用。但国家财务的职能和作用是有区别的。国家财务的职能是由本质所决定的功能,具有客观性;国家财务的作用是国家职能发挥的影响,同一职能的发挥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具有多样性。例如,发挥国家财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职能,当国家财务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增加贫困地区的投资项目时,就发挥了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作用;同是这一职能,当国家财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增加对外投资时,就发挥了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国家财务职能是相对固定的,而国家财务的作用则是变动和多方面的。(四)国家财务预算应由国资委管理的理论依据。研究国家财务职能,不仅对国家财务的基础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进一步界定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的界限、完善国家财务管理体制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上文所提出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应该由财政部门编制和管理,还是由国资委编制和管理这一问题,在2012年“十六大”后至今未能解决,就是由于没有正确区分国家财政和国家财务的职能所造成的。国家财政在本质上是国家作为主权所有者,凭借其政治权力,对一部分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再分配活动,其职能是保证国家上层建筑的资金供应、促进社会稳定和监督国民收入再分配合法合规地进行,所以财政具有供应职能、社会稳定职能和监督职能,这是其本质所决定的。国家财政的上述职能,是通过编制和执行国家财政预算与决算来实现的,其收入主要是税收和规费收入,其支出主要是各种行政性支出。与此不同的是,国家财务在本质上是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财产所有者权力,进行国有资本投入产出(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体系,其职能是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职能。从分配职能角度来看,国家财务是凭借所有者权力所取得的国有企业上交的一部分利润、国有股息红利收入或资本市场投资收入,其支出主要是对国有企业再投资,或进行新投资项目等经济性支出。国家财务的职能,是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决算来实现的。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决算的编制主体应该是国资委和所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现行制度是国家财政编制和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决算,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只有提供编制资料和提出建议的责任,这是以国家财政职能取代国家财务职能,使国家财务部门没有独立的国有资本受益权和再投资权,严重影响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职能的发挥,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中也是弊大于利的。因此,笔者建议国务院将国家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别交由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编制与执行,在每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由这两个部门分别向“人大”提交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预算编制情况,接受“人大”监督。有的人担心由国资委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会出现资金混乱,笔者认为这一担心是多余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与财政收支一样都要通过国库,国库对财政部与国资委分别立账,分别监管,不仅不会出现混乱,而且更能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国有资本投资思考
摘要: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的逐利性不同,国有资本有其相应的政策定位,所有者的缺位增加了国有资本运营过程中的管控风险。国有资本投资过程中既要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又要避免政府的干预不足。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本布局面临重新布局,以更加专业全面的面貌对外开展投资。
关键词:国有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国有资本;投资风险
一、国企改革背景回顾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放权让利的破冰时期,这个时期的改革还处于不断摸索的时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当时的国际环境复杂,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冲突导致改革只能在实践中探索;第二阶段,1993年开始的10年制度创新的发展时期,经过上一时期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适合我国特色的改革路线逐渐浮出水面,制度创新引导改革实践;第三阶段,2004年开始10年纵深推进时期,该时期国企改革开始从大范围的改革逐渐进入重点改革阶段,根据国家战略和政策规划,对部分领域企业进行深化改革;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的攻坚深化时期,该时期的改革是最难的,需要制定详细的改革路线,把控改革风险。从2015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中央频频发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资委专门针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制订了考核办法,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2019年国务院制订了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目前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不到30%,如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全国经济新一轮发展全局和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混合所有制”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要追溯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但以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优化股权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为基本特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则是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伴而生。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少到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占到了1/3以上,历史实践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达到双赢局面的必然选择。开展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是我国未来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国有资本投资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同时国有企业在投资规模上一直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国有资本的投资方向和策略也决定了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如何做好国有资本投资的风险把控和方向选择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有资产的价值,进而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由此应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提高投资效率,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国有企业的投资现状主要存在两大现象,一是投资过度问题;二是投资不足问题。尤其以投资过度对于国有资产价值的损失较大,据审计署的审计结果,2007年8月至11月某央企在与其他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中投入了77.83亿元,结果亏了72.21亿元;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3个境外矿山中,亏损了30.93亿元。又如,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给出的报价甚至都不到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预算的一半的低价优势竞得了波兰A2高速公路里A,C两个标段的建设工程,但如果该公司坚持把此项工程做完,可能要亏损3.94亿美元(约合25.45亿人民币),因此,2011年6月中海外总公司决定放弃该工程,但又需处理约17.51亿人民币的赔偿要求与罚单。中铝入股力拓、中石化收购Addax等央企的对外并购也常发生在被并购资产的历史性高价上。这些国有企业的投资实践表明我国对国有资本的投资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把控,需制定一条有效的投资策略。国家政策方面,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各地掀起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热潮,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国有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也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术界已经从产业效率、风险承担、企业创新、公司绩效、内部控制质量、薪酬业绩敏感性等多种视角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作用,能够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同时,这些学者也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行为博弈、机构投资者持股、高管跨体制联结、最优国有产权比重、改革动力和阻力以及政府放权意愿等具体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总之,这些研究表明,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部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哪种策略能够促使国有资本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率,还需要改革实践的不断总结和探索。以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以资源投资和基建投资为主,资金需求量巨大但收益缓慢,资本的撬动作用发挥不足。资本具有逐利性,国有资本投资大多是因为战略和政策需要投资,加上复杂的国际环境、市场环境,风险把控难度较大,频频发生国有资本投资失败案例,但这些不应该成为国有资本不可治愈的痼疾。国有资本和其他私营资本都属于资本,存在的价值就是以较少的投资获取更大的效益,否则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如何发挥国有资本优势规避国有资本的劣势值得思考。我国的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改革以来产生的,国有企业在我国承担一定的政治任务和社会任务,它不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这类国企在经济市场中进行投资面对市场中存在的风险难免出现应对不足的表现。目前国企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改革方向从最初的引入基金投资者转向引入企业投资者,让市场竞争的胜利者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中并提供宝贵的市场经验,让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其资本运作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企业家的参与可以有效规避国有资本市场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可以让国有资本运营更具专业化。保障国有资本投资价值稳健增长的有力措施就在于标的资产的选择,以往国有企业投资多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自然资源的投资,知识资本投资在国有资本投资中的份额较低。随着国企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知识资本在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以及加快转型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知识资本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它是企业取得长期战略优势的有力保障。中兴、华为事件的对比充分说明拥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关键,是维持企业长久生存的动力。国家资本与私营资本的逐利性是有区别的,私营资本要求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最快的收益,国有资本最看重的是保值是长久是产业布局,好的资本布局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论文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形成及作用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产生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没有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单独编列预算和进行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列在一起。无疑,这种做法是无法体现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分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必然会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来切实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活动状况,进而确保国有资本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开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一种监督、管理、运作的重要手段日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出现成为必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透析
摘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当前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在构建中应处理好其与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界定好收支范围和内容,选择好编制主体及方式,通过预算真正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搭造起一个信息平台。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公共预算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当前我国财政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系列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涵义及与公共预算的关系
(一)涵义
严格来讲,我们当前要建立的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而非国有资产预算,因为国有资本和国有资产不同,国有资本也可称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特指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主要特征是具有盈利性而不是公益性,而国有资产则泛指国家所有的资产。目前,我国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资人代表”管理的主要是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财政部门管理,土地与其他资源性国有资产归各主管部门管理,因此作为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出资人管理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工作的结合点,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所有者职能、确保出资人到位的基本手段,当前需要的是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分离,而非将全部国有资产预算和公共预算分离。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反映政府出资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资本性支出的预算,即是对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经营性国有资本收支活动进行价值管理和分配的工具,反映国有资本所有者与国有资本经营者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就是要通过计划,反映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活动,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根本性重组,确保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并服务于政府的社会和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
国有资本经营若干意见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国有资本收益的合理分配及使用,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推动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原则。
1.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积累、自身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适度集中国有资本收益,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
2.相对独立,相互衔接。既保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又保持与政府公共预算(一般预算)的相互衔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问题分析
摘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主线工作,与政府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共同构成我国的预算管理体系,是我国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的具体实行机制还有在若干待解决的问题,如审计力度不够、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需要针对每个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体系良好运转,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本文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计问题,希望能够对这方面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产(本)经营预算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预算组织形式,不仅仅是政府预算工作中资本性收支的预算,更为重要的是对国有资本进行管理、运营、监督的手段。而在其中,加强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计也是各级国家审计机关近年来的一个明显的工作重心。对于预算的执行,需要通过审计的手段来进行评估和监督,是国有资产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文献回顾
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的研究,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宋玉珍(2017)提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力量有所欠缺表现在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足和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这两方面。马曙光(2007)在统计了大量样本后得出结论,审计成果与审计人员的高学历显著正相关,高学历的审计人员显著地提高了审计成果。审计成果与审计人员的经验显著正相关。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的认知程度方面,宋玉珍(2017)在分析了审计实务操作流程后提出,目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的认知有着明显的不足。钟敏玲(2016)也指出,想要正确发挥审计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一定要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审计工作方式仍然过于单一,缺乏改进创新意识,有着较多问题。专门审计制度的建立领域,李宏旺(2015)指出,我国现阶段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未能对审计的范围、审计的内容、审计的主体资格等做出规定,不能完全适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的需要。现阶段,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主要包含在企业财务审计中,只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评价,审计的主体也大多为中介机构,很少有国家审计参与其中,这是由于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的专门制度不全造成的。在这方面,宋玉珍(2017)认为,没有建立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项审计制度是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存在的问题之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专项审计制度,且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没有提出一个切实的评价标准,所以预算审计制度就不能够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闫瑞霞和穆华泽(2014)结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的问题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的重点归纳为三点:审计预算编制、执行情况;审计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征收;审计预算支出的合规性、完整性和效益性。
二、外国政府预算审计分析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思考
摘要:组建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地方政府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重组和改制将企业工作重点由过去管资产转移为管资本为主,力求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升国有资本的竞争力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逐渐显现,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削弱了政府调控职能。本文在分析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加强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组建或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通过控股、参股、债权等形式投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国有资本经济调控和宏观导向作用。近年来,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各地政府纷纷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探索,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地方国有投资公司的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和创新。
1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内部控制是企业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和控制等一系列手段的总称。内部控制由一系列制度和流程组成,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提高经营活动的规范性、资产的安全性及内部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管理效率。1.2有利于防控财务风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日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通过健全和完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内部控制环节,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1.3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肩负政府宏观调控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双重使命,既要重点推进地方政府推荐的项目,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突破。内部控制中的监督、考核等机制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宏观调控职能或完全摈弃自身经济效益,盲目推进政府推荐的项目,实现企业发展与政府经济增长共荣的局面。
2当前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创新分析
摘要:2014年,国资委启动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两类公司改革试点四年以来,国有资本功能布局逐步优化,出资人和企业的定位逐步清晰,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监管。提出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方案及模式,厘清了总部与分、子公司职责边界,提升了管控效能,并从关于公司治理、资本布局、考核监督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指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投资公司;试点改革;国有资本;国家战略
1改革背景及相关政策
2014-07,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资委启动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两类公司改革试点。四年来,国资委按照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建立责任清单,加大授放权力度,印发《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重点从健全制度、转变职能、强化监督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取消、下放、授权43项工作事项。12个地方出台职能转变方案,33个地方出台了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国有资本功能布局逐步优化,出资人和企业的定位逐步清晰,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监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不断深化。10家中央试点企业在总部机构设置、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各地方企业已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89家。2018-07,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对加快建设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国资委将抓紧研究制订深化中央企业资本投资公司、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两个工作方案,加大改革力度,“一企一策”放权授权,深化扩容两类公司试点,新增11户左右试点企业,各地也将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2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重点
2.1关于公司治理。2.1.1党的领导。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委)党组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确保公司发展始终能够贯彻中央决策,服务国家战略,保持正确方向。2.1.2履职行权。目前,一部分投资公司与所持股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部分所持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决策制度不完善,决策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要研究探索符合集团实际的管控模式,一企一策,制订监管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监管内容方式,建立起分级授权管控模式。要积极行使集团股东权利,推进所持股企业,特别是参股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落实董事会职权,实现党组织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2.1.3选人用人。按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各级党委(党组)决策与群众路线并行,建立完善集团派出董事、监事候选人员库,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职工董事。所属企业经理层选聘,经党委(党组)确立选人用人标准,由董事会下设的提名委员会提出差额适任人选,并经干部监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有效的干部任前考察后,报董事会审议。2.1.4组织架构。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所属企业存在业务交叉、重合以及同业竞争现象,权责和业务边界还不够清晰,职责及归口管理不明确,制约了资源配置和专业化管理。集团总部应对全集团总部实行以管资本为主的战略管控模式,总部功能定位聚焦管党建、管干部、管人才、管战略、管资本、管协调、管监督、管风险,以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推进子分公司重组整合,压减企业管理层级,最大限度释放企业活力,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2.2关于资本布局。2.2.1主业的聚焦。国家支持中央企业之间,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下,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等方式,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要紧紧围绕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确定的主业,按照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布局领域,更多地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2.2.2产业的优化。要聚焦主业,主动减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积极开展“处僵治困”,淘汰过剩产能,对于不符合发展战略的非主业企业、低效无效企业,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抓住机遇,多途径退出。要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强与国内外高新企业合作,采取股权多元化或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公司(专业化平台)等形式,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联合开发力度。2.2.3资本的运作。要充分发挥上市平台的作用,用好融资功能,调节集团资金流动性,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升资本运作能力。要借助上市公司平台,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搭建金融控股平台,大力促进产融结合,实现产业布局优化。2.3关于考核监督。2.3.1考核机制。集团所属企业功能界定还不够清晰,分类发展、分类改革、分类考核体系尚不够健全。要科学界定所属企业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责任使命,兼顾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性质,制订差异化考核标准,建立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措施相挂钩的考核制度。2.3.2监督约束。要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整合审计、法律、巡视等监督力量,建立监督工作会商机制,按照事前规范制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的原则,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和岗位的监管。要参照上市公司标准,加强信息公开工作,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治理以及管理架构、国有资本整体运营状况、关联交易、企业负责人薪酬等信息,建设阳光国企,主动接受监督。2.3.3改革方案及模式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经过四年探索,逐步建立起了功能定位、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等重大创新,提出了“重心下沉、激发活力、重组整合、重塑职能”的改革思路,形成了“小总部、大产业”的管理模式。2015年,在试点改革总体方案中,将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作为公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点,加快布局了先进制造业、海水淡化、大健康产业、城市环保产业、大数据与“互联网+”、生物质能源等产业。主动运用基金工具等手段,加大绿地投资和并购重组力度,加强国有资本的引导带动作用,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推进结构调整,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通过基金投资、股权运作、资产管理、培育孵化等方式,创新运营模式,服务国家资本布局结构调整,积极参与中国联通、中粮资本、华能资本等混合所有制改革,先后托管中冶纸业、中国铁物等公司,创新方式盘活资产,多措并举化解重大风险。同时,设立股权管理专业平台,形成规范的股权接收盘活流程,积极探索发行指数化产品等股权运作方式,推进所出资企业开展混改,创新国有资本运作方式。
管理层激励与国有资本经营探索
[摘要]国家凭借所有者身份对国有企业资本收益实施收缴是履行其责任的方式之一。在对资本收益进行收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收缴比例、怎样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等是政府比较关注的热点。采用实证分析法。从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的影响因素出发。探究了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完善资本收益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管理层激励;国有资本收益;业绩考核
目前,国有企业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工作正在进行,各地方政府纷纷制定相关规定、出台有关国有资本收益管理的办法。在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分红比例的确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分红比例确定以后,如何在分红比例既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红金额,则完全依赖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基数的扩大,因此,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正是文本研究的出发点。鉴于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有别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殊作用,本文在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作为切入点,分析管理层激励与国有资本收益实现及收益管理的内在联系,进而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国有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3年的面板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以1999年12月31日前上市发行A股的公司为原始样本,按以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1)剔除金融类企业;(2)剔除2006年年报披露前退市的上市公司;(3)剔除个别未披露200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4)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从剩余样本中剔除2000年到2005年6年中被sT、P,r以及’sT的T类公司,并进一步剔除6年T类公司的交集,即只要有一年被sT、PI’或者’sT则将其剔除,最终剩余公司数为641家,以此组成清洁样本;(5)为保证研究中资本经营收益的国有属性,在清洁样本的基础上选取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467家上市公司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网上各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来源:巨潮资讯网、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金融界等网站。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与企业创新分析
摘要: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弱的新兴市场国家,政府会采取强制分红来保护其合法权益。我国在经历了国有企业十多年不分红的历史后,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强制性政策。本文基于2003年~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该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为: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国企上市公司的创新水平,拒绝了管理者短视假说。本文丰富了对强制分红制度经济后果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评估政策后果,为今后的调整与完善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强制分红;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企业创新
一、引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在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复苏愈发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主动探索一条以创新支持的经济发展道路。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创新随之成为了近些年的热点话题。国有企业改革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是发挥保障民生、抵御风险社会责任和维护国家长远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企业在改革中获得了红利,盈利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但是从1994年起再未上缴过收益一直为大众所诟病。国家代表人民作为企业的出资人,理应享受企业的利润分红,而直到2007年《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政策的颁布,我国才结束了国有企业十几年未对国家进行分红的情况。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就此政策引发的经济后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往文献重点关注了对企业价值、盈利能力和盈余管理的影响,对于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更多是着眼于分红行为而非该政策的实施,此研究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基于此,本文以该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用2003年~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来研究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制度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丰富了对该制度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政策提升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可行途径。
二、制度背景、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