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07:14: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有企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研究

国有企业运转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既是资金,财务管理是进行资金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的经济之中必不可缺,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之中,债权债务是重要的组成之一。在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之中,当出现不良的债券时,会对企业的经营运转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革,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多样化,随着互联网兴起和普及之后,不仅给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使资金的风险增强。由此可见,债权债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强化对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的管理,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营业额和更高的利润。

一、债权债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国有企业资金的良好运作。国有企业运营过程中,通常会有较多的债务关系。实际上,债权债务既是企业对外的负债,同时也是企业经营运转的成本来源。因此,对债务进行管理相当于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只有合理的运用企业的资金,才能有助于保障企业的良好运作,进而为企业创造出较为丰厚的利润。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运转之中,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其中,债权债务属于流动资产。流动资产等流通情况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当债权债务的流通速度越快时,企业的效益往往越高。由此可见,债权债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二)有利于防范不良债权的产生。在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之中,当出现不良的债券时,会对企业的经营运转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革,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尤其是在互联网兴起和普及之后,支付宝微信等多种在线支付方式的出现,不仅给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使资金的风险增强。当资金出现风险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控。反之,如果管控力度不足,很容易造成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券的产生。因此,在资金的流通过程之中,应该对流通交易的细节做好把控和监管,以便及时发现风险,合理避免风险,并第一时间解决风险问题,尽量避免不良债券的不良影响。(三)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国有企业运转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既是资金,财务管理是进行资金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的经济之中必不可缺。而同时,国有企业有许多项目计划需要领导阶层来安排,为了制定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决策,企业高层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而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其中必要的内容,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之中,债权债务是重要的组成之一。由此可见,强化对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的管理,对企业高层的经营决策十分重要,当管理进行的科学而合理时,有利于国有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二、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债权债务的防范意识不强。国有企业的经营运转之中,存在许多的经营风险,同时也面临着和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因为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较为激烈的竞争,部分国有企业为了获得表面上的高利益,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通常,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防范意识不强。国有企业在资金流通,尤其是在收款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评估,确定付款人是否有能力并且能够偿还债务,只有有条件偿还债务的付款人,才可以对其采取赊账。反之,如果评估表明付款人无条件偿还债务,国有企业则不应该予以其赊账。然而,国有企业为了账面的高营业额,会忽略评估的重要性,而使不具备赊账资格的人赊账,也因此造成企业经营中许多资金无法收回,对企业的经营造成较大的损失。(二)债权债务的防范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的防范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的防范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已经能够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是整体防范意识仍旧比较落后,而且防范的方式也较为落后。国有企业存在较多的债权债务,国有企业有专人负责追讨债权债务,要想成狗追讨债务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并且在适当的时间成功的几率越大。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为了顾及债务人的面子,也担心破坏客户关系,直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追债。而且,有时候在合适的时间,也因为各方面的理由错过了追债,由此一来,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严重。(三)债权债务的防范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的经营涉及到的环节较多,债权债务作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国有企业应该对此建立健全的防范机制,严抓每一步的管理,才能做好完整的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然而,实际上,当前多数国有企业,在防范机制的建立上有许多需要提高之处。部分国有企业,建立了防范机制,也设立了防范部门,但是在管理上不到位,使防范机制和防范部门无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部分国有企业,甚至尚未建立防范机制和防范部门,平时对风险不予考虑,直到面临风险时才开始想举措。并且,互联网在当今支付中越来越重要,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维护,而国有企业对此的维护力度也尚不足够。

三、提升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水平的措施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投资并购探究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改革重组的重要阶段,各个国有企业逐渐在以往的发展模式下实现了创新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要求,一些国有企业积极推行了投资并购,优化了国有企业的资产战略布局,推动了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投资并购,为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投资并购

1国有企业投资并购的基本问题

1.1国有企业并购的基本含义及类型。企业并购主要包含了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主要是在国有企业法人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借助于资金补偿等方式来实现兼并与收购。从投资并购的最终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增强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使得国有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并购主要包含以下类型。1.1.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的对象主要是同一产业或者行业,在并购上存在生产经营产品种类的同一性或者相似性。从横向并购的实施效果来看,并购扩大了企业的整体规模,使得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赢得竞争优势。但是,横向并购的实现同样也会带来一定的行业垄断等问题,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1.1.2纵向并购。纵向并购的对象为与企业某个特定生产环节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从纵向并购的实现过程来看,其多发生于采购环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些企业为了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或者要保证企业生产中原材料供应的及时性所实施的一系列并购活动。从纵向并购的实施效果来看,国有企业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等整合,保证了企业采购的效率与质量。1.1.3混合并购。混合并购的对象为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并购,此并购过程主要是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多元化发展而进行的。混合并购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总体竞争力,改变了企业原有的单一的产业结构,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显现了企业的现代化发展。1.2国有企业并购的特点。1.2.1与外来资本的有效融合。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一些外来企业逐步进入市场,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使得各个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其发展模式较为固定,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外来资本的进入使得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等实现与外来资本的融合,从而为国有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实现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1.2.2强强并购趋向明显。强强并购主要是双方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占据有利的市场份额而发挥各自的优势所进行的并购活动,强强并购有效避免了竞争,推动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双方的利益共享。有关数据显示,制造业并购活动的出现最为频繁,其推动了各个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1.2.3企业并购地域分布不均衡。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地域不平衡性,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内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其具有内陆无法比拟的市场与资源优势,企业的发展速度快,再加上其本身的地理位置优越,为并购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在国企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投资并购表现为突出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特征,阻碍了一些地区的发展。

2国有企业投资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估值与报价差距。国有资本并购其他企业时估值与报价差距大,造成难以审批,甚至优质标的流失。国有企业被并购时,估值的偏差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从广义上来看,国有资产主要包含了国家的财产、物资与债券,其流失主要包含了交易性流失与体制性流失两种。前者主要是交易过程中对于资产评估不准确所引发的,属于人为造成的流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断探索的发展过程,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等行为,这就加剧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体制流失性流失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本身的体制问题所引发的,使得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等。与交易性流失相比,体制性流失主要是由制度缺陷所引发的,因此,其无法追究个人的责任,因此,其对于国有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更大。2.2并购交易中的风险。国有企业投资并购具有风险与收益共存的特点,在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并且随着投资并购活动的开展,企业发展中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难以预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对于并购风险的识别与预防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并购风险主要包含决策风险、运作风险与资源整合风险等。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运作风险。投资并购的谈判阶段由认识偏差等造成。(2)隐藏诉讼风险。主要是被收购方在并购过程中故意隐藏法律诉讼,使得收购方也就是国有企业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等。(3)经营风险。主要是由于投资并购后资源整合不充分所引发的。(4)资产与财务风险。主要是由资产评估不准确等引发的。(5)欺诈风险。主要表现在虚假陈述、内幕交易等方面。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做为国有企业的一名共产党员,我认为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越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越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从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新的提高,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服务中心工作、凝聚职工群众、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主动适应参与国际化竞争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特点,主动适应企业党员职工队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发生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水平,为实现国有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国有企业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参加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进展顺利、扎实有效,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科学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把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作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特别要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多下功夫,努力把企业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并要以发展为中心开展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抓好党建促进企业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科学发展优势。要确立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企业领导人员能力素质,加强管理监督、保证廉洁从业。要抓好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以“四强四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动员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有企业肩负着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国有企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持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首要任务,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以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重要手段,以完善公司治理作为关键措施,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努力促进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摘要: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国有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行友好往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积极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为后来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政府职能;风险管理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有企业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黄金时期”,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国有企业抓住时机,扩大投资规模,改善投资结构。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在海外频繁遭遇各种阻力和限制,常被质疑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有强烈政治目的。面对指责和质疑,我们应当做的是进行理性的分析。因此,本文以我国的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国有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知识,着重研究国有企业在外现状和制约因素,并给出相关的建议,为以后的企业在外进行投资提供经验。

一、我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21世纪以来,以我国国有企业为主导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个别企业在某些方面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象征。(一)我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成绩。如果说1992年的改革开放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2001年加入WTO使中国走进了世界。那2013年的“一带一路”战略无疑使中国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目光,2013年~2016年中国对世界的直接投资净额明显呈上升趋势;对亚洲、北美洲的投资净额增加;由于非洲战乱频发,近年来减少了对非洲的境外直接投资,说明了我国已经有意识到境外安全对投资的重要性了。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大致呈上升趋势,对外合作金额和完成营业额逐年上升,说明,我国很多企业已经适应了境外的投资环境,同时能很好地完成承包工程业务,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劳务合作派出人数几年来一直呈稳定趋势,这也增加了我国的就业机会。(二)我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问题。虽然我国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全面考虑境外投资安全。一个境外的投资项目,最关键的就在于投资国能否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而中国目前在对外投资承包工程上的主要市场如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依旧动荡,这些地区的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其次,没有考虑一些能源项目发展对投资国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我国多数的国有企业大多数以资源类企业为主,这就使企业在对外投资建设中往往忽略能源资源利用等对投资国环境的影响。部分国家为了防止境外投资对本国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环保、属地化经营、市场准入等方面对外国投资项目和企业的要求和限制日益增多。如:文莱能源部要求外国石油公司更多通过本国公司进行采购和维护,同时要求中国企业增加对本国的就业贡献。最后,部分国家受到“中国威胁论”影响。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部分国家对华政策开始发生转变,他们认为中国如今的快速崛起会对本国造成不利影响。一些国家常以保护本国命脉产业为由,出台各项法律并在各个层面设置多种审查,企图阻断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而这些不利的源头莫过于“中国威胁论”。部分外媒恶意诋毁中国制造,对中国商品进行各种猜忌,惧怕市场竞争。构筑各种贸易壁垒阻止中国商品进入该国市场。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在商品制造过程中互利互惠的事实。

二、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执行力

1国有企业执行力的内涵

参考对执行力含义的理解,国有企业执行力就是由企业领导者发起并最先掌握,国有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经营决策单位、各个岗位的职工贯彻执行经营者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简单地讲,国有企业执行力就是企业各级执行主体按照规定的标准,以一定的速度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应该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企业执行力的强弱程度将直接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

2国有企业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2.1国有企业高层领导者决策水平不高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权利,管理好坏与管理者本人经济利益也不存在密切联系,大大降低了高层领导者在管理方面的激励效果。另外,在许多经营管理者认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描绘企业远景、定好策略,在战略制定后很少有领导者重视战略的执行问题,甚至是一些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不合理、缺乏人文关怀的制度,对职工没有激励作用,反而引起反感。

2.2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执行战略决策不科学中层管理者担负着执行和管理的双重角色。企业决策层制定的战略方案需要得到中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在国有企业中,大多数中层管理者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执行上级的决定,而不是科学地分析实际情况,提出更加合理的执行方案。另外某些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制度和中层组织环节的脱节、缺失,或者是部门之间的壁垒重重,导致了组织结构与企业核心经营环节不配套,出现“责任者缺位”的现象。

2.3国有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不足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依靠外在的力量将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了国企之中。但是国有企业职工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却没有完全与之相适应或同步。现代经济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快速地适应和提高自身素质。然而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使得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执行力不够重视,在对企业目标和任务的理解上难以统一,在具体执行时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目标执行力。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一、公有产权和个人产权

我们选择“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这样的公有制企业是为了“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从体制上宣布个人不得拥有任何生产性资源的合法权利。因此,企业的物质资本、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归国有和集体,并且这个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公有产权主体是不能分割到个人产权而只能以公有主体这样高度抽象整体性存在,从而彻底消除了生产资料被个人占有的任何可能性。这样的企业体制,我们姑且不论其组织运作效益成本如何,在计划经济里是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性的,但一旦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这种不可分解到个人产权的公有产权企业体制就会同市场机制发生矛盾。当然,在改革开放最初阶段,体制深层矛盾是被掩盖着,或者说我们通过把引进的西方现代企业各种理念、制度、规范直接或间接嫁接到这种公有制产权体制上,促进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但同时把那种不可分割到个人产权的公有产权同市场本质格格不入的矛盾暂时掩盖了或忽视了,只有到了深化改革阶段和市场发展较为成熟阶段,深层次矛盾才会逐渐暴露出来。

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观点看,不容许拥有个人产权的公有产权企业,如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大批进入市场是令人困惑和奇怪的(在西方成熟市场中,也只有少量纯公有制企业进入市场,而大部分进入市场的公有制企业其产权都是能最终层层分解到作为自然人的个人产权上的企业,最典型的如大型上市控股公司、机构投资企业等),但从改革开放进程看,这是发展我国市场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触动企业公有产权这一复杂问题,而在公有制层面上进行了种种改革,从承包制到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董事制、总裁制、年薪制等。结果,伴随着其他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市场,我国市场的竞争性发展起来,市场法规也开始完善起来。反过来,市场的竞争性和法制的建立却使大批公有制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衰亡倒闭,大批职工下岗待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容许拥有个人产权的非公有制企业或产权可分解到个人的公有制企业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发展起来,吸收越来越多的人就业。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在市场中,不可分解产权到个人的公有制企业竞争不过那些非公有制企业和可分解产权到个人的公有制企业?其实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早已从宏观、微观资源配置角度,法律、产权制度角度,企业家信息和激励等角度解释过。按照他们的看法和理论,市场就是交易,是资源技成本效益进行的自愿或自由交易,但这种交易有效性在于承认个人合法产权,而且即使为节约交易成本而组织成集合体——企业也可最终追溯到这个集合体的个人合法产权(这也是我国公有制企业同成熟市场中的公有制企业不同的地方,前者不可分解到个人产权,后者可分解到个人产权)。强调个人合法产权在于个人对隐含了成本、效益的信息和激励在法律上制度上对委托人有保障和承担责任以及对人约束和监督,这就是所谓的个人产权的市场合约性。

可见,个人产权市场合约在于个人是财务资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最终委托人,凭借自身拥有的这些资本,通过自由选择与他人或企业订立市场合约,作为要素所有者进入市场合约或企业合约。然而,在消除个人产权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这样的公有制企业里,个人不能充当公有企业财务、物资甚至自身人力资本的最终委托人,而只有像国家、政府或行政部门这样的人,个人只不过是在“全民、集体”人人要有就业岗位的名义下,由这样人计划安排和行政指令调派去劳动和平等分享公有资产,个人间不存在产权差异。这时,公有制企业内部因没有生产要素所有者或最终委托人而不需要合约,其外部也因一切资源归公,可由更大一行政级别人来指令调派更多要素,而不需要合约。

公有制企业的非市场合约性在市场发展不完善的初期,同强调个人产权合约性的市场机制的矛盾并不突出,甚至是掩盖着的,但随着市场成熟完善,越来越强调个人产权市场合约性同公有制的非市场合约性之间的矛盾变得很尖锐,不可调和。这时的公有产权犹如周其仁所言的“无主财产的公共过道”很容易被讲个人产权的私人当事人占据和掠夺,因为公有产权不像个人产权,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财产界限,任何人都无权排斥其他人使用它,大家都可以为使用这一财产而自由竞争,而且公有产权所强调的国家意志、集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排他性权利(荣兆样,1996)成为一种摆设,而个人产权蚕食公有产权可成为事实上的权利。只要公有产权是一种如同公共过道,追溯不到最终所有人或委托人的无主财产的话,就会发生个人产权事实上花样百出地蚕食公有财产,国有、集体资本流失,官员腐败就不可避免。从市场强调作为自然人的个人产权市场合约性角度看,公有产权中的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政府所有的财产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有主财产而事实上的无主财产,这里公有财产无主性就是指公有财产无法分解到作为自然人的个人产权上。

查看全文

浅探国有企业绩效审计

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对国企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国企绩效审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问题;策略

一、引言

绩效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方向、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方面都有所不同,国有企业各个部门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逐渐成为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核心。开展绩效审计可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效控制国有企业常见的腐败、低效问题。我们要重视国企绩效审计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国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

1977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召开第九届国际会议,将绩效审计写入《利马宣言》。随着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各国相继制定或修订法律,授权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目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都把开展绩效审计作为促进完善政府责任机制、提高效率和强化责任的重要工具。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开展绩效审计是对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近年来,从各地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开展的绩效审计情况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国有企业决策失误、损失浪费和腐败等问题时有出现。比如,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不科学,财政资金使用不透明,重大国有资产处置不合规,重大对外担保及招商引资不规范,专项资金甚至中央资金被挪用现象存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不够重视等问题突出。通过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有助于强化和提高国有企业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对国有企业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能起到牵制和监管作用。(二)开展绩效审计可促进国有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为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并运用计划、财政、投资、金融等经济手段有效调节了宏观经济的运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有资金使用效果如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常常指向“钱是怎么花的”,而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重点是考虑“花钱的效果”。通过绩效审计可促进国有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经营管理,彻底消除国有企业客观存在的“大锅饭”、“养懒汉”现象。(三)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让竞争更加激烈,国有企业要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除了要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手段,还要不断提高科技使用水平。通过绩效审计,可促进国有企业增强忧患意识、树立绩效观念,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提高国有企业资源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并促使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让长期亏损的企业学会“成长”,逐渐“断奶”。(四)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推进遗留问题处理目前,国内很多地区的国有企业正努力探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运作等改革,部分国有企业加大了对民生项目的投入和推进力度。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将进一步化解国企历史遗留问题,降低国企经营风险,增强社会对国有企业的认同感,同时,也能为国企“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的改革论文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权利的奢望,也没有创造剩余产品的积极性。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许多文章在回顾放权让利这一阶段的时候,认为这是一种浅层次的、带有权宜之计的改革。但,正是由于这一过渡性制度的安排,才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79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1978年增长了10.1%,高于1957—1978年的平均增长率。国家财政收支也从1978年的财政赤字10.17亿元转为1979年的财政盈余135.41亿元。职工实际工资比上年增长了7.5%。经营权层面的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放权让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让度作为切入点,受益者是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在各利益主体均获可得收益下的改革,不仅推动起来阻力小,且还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国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原有的所有权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进行的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来自社会意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第三,放权让利虽然表现为中央政府利益的部分损失,但于经济总量增加,中央政府收益的绝对量也是增加的;同时,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又会带来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改善。因此,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受益的帕雷托改进。

第二阶段:1987—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从1986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过渡,但在涉及财产关系的深层改革上,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思路和对改革制度的两种不同选择。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党建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三中全会精神,保证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党组织设置和领导关系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停产关闭、改制重组以及困难企业党的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当前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加强和改进市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市属国有企业是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市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既是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于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市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总的情况是好的,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开展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但也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情况和问题:有的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缺乏必要的措施和保证;有的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处于被动状态;有的企业党务干部队伍力量薄弱,党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尤其是在停产、关闭和破产企业中,少数党组织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在企业改制和改革过程中,一些企业党组织设置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有的隶属关系改变,但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有的企业党组织对党员和职工的教育管理工作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市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党建工作的责任感。

二、进一步做好市属国有企业改制改革过程中党组织设置工作

目前,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但部分企业主管局室在市直机关机构改革中改为行业协会、商业总会,对原下属企业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这些变化都给市属国有企业党组织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情况。因此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认真研究新情况,切实做好企业改制改革过程中党组织调整和设置工作,明确好隶属关系。

机构改革中更改为行业协会、商业总会的原企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尚未进行改制改革的,党组织关系划归市委企业工委管理。已经实行改制改革的企业,其党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中属基层党委的企业党组织关系一般由所在县(区)党委管理,属支部(总支)的企业党组织关系一般由所在地的乡(镇、街)党委管理。在实行属地管理之前,其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要继续做好有关工作。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一、三类企业优势比较

(一)国有企业的特点和优劣势

中国国有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国有全资企业,另一种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企业而存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在国有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发挥特殊作用。

1.具有特殊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克服一般企业产权所有者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承担风险能力,投资和决策的领域更宽广;其缺点是,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是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复杂、模糊,难以仅用一般的民事法律来规范。

2.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优点是,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其缺点是,由于国有企业被赋予超越商业利益之外的其他目标,就可能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当同一产业中存在其他竞争企业时,国有企业往往表现得缺乏竞争力。

3.有特殊的融资渠道,包括财政拨款、国家银行贷款、国家向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主权性融资(发行主权债券、接受外国政府贷款)等。优点是,在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靠强大融资功能,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力。其缺点是,按如此特殊的方式进行融资所建立的国有企业,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来确保资产安全,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如果实行严格的决策程序虽然有助于保卫国有资产的安全,但为此却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决策权也就降低了企业责任自负的义务;限制了国有企业利用一般企业可以采用的某些灵活的市场竞争方式和手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