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06:4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有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有化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
摘要:国有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国有化风险对投资国、东道国、跨国公司三者的关系都十分重大,直接影响到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向、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战略的实施。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所面临的国有化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投资国、东道国、跨国公司三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国有化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国有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拉美及中东国家纷纷对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实行国有化,国有化由此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对于投资国来讲,国有化风险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安全性以及投资利益的保护,对于东道国来讲,国有化风险关系到东道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主权,对于跨国公司来讲,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向、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战略的实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的国有化风险以及风险防范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国有化风险
所谓国有化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依据其本国法律将原属于外国直接投资者所有的财产的全部或部分采取征用或类似的措施,使其转移到本国政府手中的强制性行为。
根据国家的主权原则,一个主权国家对其境内的外国投资者实行国有化,属于主权国家的国家行为,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采取国有化措施是行使其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必然结果,是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一种重要手段。东道国对外资实行国有化措施,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支持。联大1962年通过的《关于天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宣言》规定:“收归国有、征收或征用应以公认为远较纯属本国或外国个人或私人利益为重要之公用事业、安全与国家利益等理由为根据。”联大1974年
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义务宪章》第2条规定:“每个国家有权将外国财产的所有权收归国有、征收或转移……。”西方发达国家也被迫承认东道国的国有化权利,如1951年6月19日英国政府向伊朗政府递交的照会宣称:“陛下的政府代表自己和该公司承认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原则。”1956年8月在伦敦举行的苏伊士运河会议上,德国、英国和美国政府联合声明:“对埃及政府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而享有充分的主权权利,包括对外国人的资产实行国有化不持任何异议。”
我国国有化运动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有化共识政治英国病
论文摘要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先后掀起两次国有化高潮。战后国有化运动是英国工党“社会主义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国二战后形成的“共识政治”的产物。国有化加重了“英国病”,造成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工业关系的紧张。1979年5月上台的撒切尔政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试图摒弃凯恩斯主义,从而开始了举世瞩目的“撒切尔革命”。
英国以私有制立国,但在私有经济中也存在国有的成分。早在1657年,英国便成立国有的邮政总局,在全国发行邮票,经营全国的邮政业务。1933年,政府还建立公有的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并在1939年兼并长期接受国家资助的帝国航空有限公司等。从总体上看,这些举措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国有化。英国国有企业的空前发展,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自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工党先后掀起两次举世瞩目的国有化高潮。
国有化是英国工党“社会主义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以求推进英国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国有化即是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由此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
从1945年到1951年,艾德礼政府先后通过8个国有化法令,将英格兰银行、煤矿(1945)、航空(1946年)、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1947年)、煤气(1948年)和钢铁(1951年)等行业实现国有化。1951年10月,保守党的丘吉尔政府上台,这一历时6年又3个月的国有化高潮才告结束。在历经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之后,70年代,英国经济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进入“滞胀”时期。1974年3月,再次上台的威尔逊工党政府把国有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与第一次国有化高潮相比,这次国有化所涉及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汽车、船舶、机床、火箭等生产部门,甚至包括电子、宇航等尖端技术产业。如1977年7月,建立了由英国国内最大的19家造船公司组成的英国造船公司,控制全国商船制造业98%的份额。这次国有化高潮着重挽救陷入经营困境的私人企业,并且借助国家力量来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实现企业的现代化。
跨国公司投资国有化风险分析论文
摘要:国有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国有化风险对投资国、东道国、跨国公司三者的关系都十分重大,直接影响到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向、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战略的实施。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所面临的国有化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投资国、东道国、跨国公司三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国有化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国有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拉美及中东国家纷纷对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实行国有化,国有化由此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对于投资国来讲,国有化风险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安全性以及投资利益的保护,对于东道国来讲,国有化风险关系到东道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主权,对于跨国公司来讲,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向、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战略的实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的国有化风险以及风险防范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国有化风险
所谓国有化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依据其本国法律将原属于外国直接投资者所有的财产的全部或部分采取征用或类似的措施,使其转移到本国政府手中的强制性行为。
根据国家的主权原则,一个主权国家对其境内的外国投资者实行国有化,属于主权国家的国家行为,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采取国有化措施是行使其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必然结果,是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一种重要手段。东道国对外资实行国有化措施,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支持。联大1962年通过的《关于天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宣言》规定:“收归国有、征收或征用应以公认为远较纯属本国或外国个人或私人利益为重要之公用事业、安全与国家利益等理由为根据。”联大1974年
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义务宪章》第2条规定:“每个国家有权将外国财产的所有权收归国有、征收或转移……。”西方发达国家也被迫承认东道国的国有化权利,如1951年6月19日英国政府向伊朗政府递交的照会宣称:“陛下的政府代表自己和该公司承认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原则。”1956年8月在伦敦举行的苏伊士运河会议上,德国、英国和美国政府联合声明:“对埃及政府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而享有充分的主权权利,包括对外国人的资产实行国有化不持任何异议。”
大型商行发展国有化策略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救助商业银行的主要措施;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经济必然性分析;结语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美欧发达国家政府采取国有化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业进行救助、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提升社会公众信心、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抑制高风险投资、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有利于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率、债权股权的高分散和巨大的负外部效应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扼制危机蔓延的权宜之计,但本文从银行信用的本质、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对称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一项长期策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内在经济决定
自2008年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历来视国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由政府注资或收购股份的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以扼制危机的蔓延。这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临时的过度性措施,但本文从银行信用的本质、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对称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后,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一项长期策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救助商业银行的主要措施
随着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美欧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纷纷采取国有化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业进行救助。英国率先于2008年10月8日由政府出资500亿英镑认购八大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机构的优先股;10月13日,英国政府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劳埃德TSB和哈利法克斯苏格兰银行注资370亿英镑,将其部分国有化;2009年2月27日,英国政府再次向深陷困境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银行注资255亿英镑;2009年3月7日,英国政府在莱斯银行中的股份从原来的43%上升为至少65%。美国紧随英国于2008年10月14日由政府注资1250亿美元购买美国九大银行的优先股;11月17日,美国政府再次斥资335,6亿美元购买21家美国银行的股份。德国政府于2008年12月12日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82亿欧元;2009年1月8日,德国政府再次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100亿欧元,使德国政府拥有了德国商业银行25%的股份;2009年2月18日,德国通过银行国有化法案,允许政府在6月30日之前将深陷危机的银行收归国有。日本政府于2008年12月19日为银行股权收购公司(Banks'ShareholdingsPurchaseCorp,)所发行债券提供高达20万亿日元的担保,以帮助该公司购买银行股份;2009年2月3日,日本宣布斥资1万亿日元(111亿美元),购入金融机构的股份,以帮助这些机构补充资本。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国有化已成为各国抵御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小议国际资本流动原油价格形成及国有化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性过剩的加强和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逆转,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出现了暴涨和暴跌。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中,美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油国的国有化动在油价高涨时受益颇多,但在油价下降时却会遭受巨大的伤害。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原油价格形成机制石油国有化
现货市场是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并能大幅提高交易的流动性。因此,通过标的原油品种的交易,期货市场已经逐步取得了形成世界原油价格的主导地位。期货市场的金融性质及其在原油价格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国际原油价格形成过程中资本会发挥较大作用。在原油价格从上涨到下降的周期性转变中,凭借着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美国成为原油消费国中受益最大的国家,而产油国则在油价上涨周期中受益,并通过国有化等手段来提高受益程度,在油价下降中则面临着财政收入萎缩的风险。
一、21世纪初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变化会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大震荡,这已是国际共识。国际资本流动导致商品价格波动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国际资本的聚集与分散呈周期性波动;二是资本聚集或分散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三是资本要对在国际商品价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市场产生影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资本对商品价格的冲击就是暂时的,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商品价格的波动就会产生从属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金融属性得到显著加强。从21世纪初以来的国际资本市场的变动情况来看,这几个条件都已经具备。
(一)国际资本的波动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呈现高度一致性。
跨国公司外直接投资论文
摘要:国有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国有化风险对投资国、东道国、跨国公司三者的关系都十分重大,直接影响到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向、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战略的实施。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所面临的国有化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投资国、东道国、跨国公司三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国有化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国有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拉美及中东国家纷纷对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实行国有化,国有化由此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对于投资国来讲,国有化风险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安全性以及投资利益的保护,对于东道国来讲,国有化风险关系到东道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主权,对于跨国公司来讲,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向、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战略的实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的国有化风险以及风险防范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国有化风险
所谓国有化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依据其本国法律将原属于外国直接投资者所有的财产的全部或部分采取征用或类似的措施,使其转移到本国政府手中的强制性行为。
根据国家的主权原则,一个主权国家对其境内的外国投资者实行国有化,属于主权国家的国家行为,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采取国有化措施是行使其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必然结果,是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一种重要手段。东道国对外资实行国有化措施,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支持。联大1962年通过的《关于天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宣言》规定:“收归国有、征收或征用应以公认为远较纯属本国或外国个人或私人利益为重要之公用事业、安全与国家利益等理由为根据。”联大1974年
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义务宪章》第2条规定:“每个国家有权将外国财产的所有权收归国有、征收或转移……。”西方发达国家也被迫承认东道国的国有化权利,如1951年6月19日英国政府向伊朗政府递交的照会宣称:“陛下的政府代表自己和该公司承认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原则。”1956年8月在伦敦举行的苏伊士运河会议上,德国、英国和美国政府联合声明:“对埃及政府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而享有充分的主权权利,包括对外国人的资产实行国有化不持任何异议。”
控股防范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救助商业银行的主要措施;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经济必然性分析;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美欧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纷纷采取国有化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业进行救助、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提升社会公众信心、高负债率使商业银行天生具有脆弱性,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债权、股权高分散性使得存款人和股东无力约束商业银行,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抑制高风险投资、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有利于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有利于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扼制危机蔓延的权宜之计,但本文从银行信用的本质、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对称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一项长期策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内在经济决定
自2008年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历来视国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由政府注资或收购股份的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以扼制危机的蔓延。这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临时的过度性措施,但本文从银行信用的本质、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对称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后,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一项长期策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救助商业银行的主要措施
随着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美欧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纷纷采取国有化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业进行救助。英国率先于2008年10月8日由政府出资500亿英镑认购八大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机构的优先股;10月13日,英国政府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劳埃德TSB和哈利法克斯苏格兰银行注资370亿英镑,将其部分国有化;2009年2月27日,英国政府再次向深陷困境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银行注资255亿英镑;2009年3月7日,英国政府在莱斯银行中的股份从原来的43%上升为至少65%。美国紧随英国于2008年10月14日由政府注资1250亿美元购买美国九大银行的优先股;11月17日,美国政府再次斥资335,6亿美元购买21家美国银行的股份。德国政府于2008年12月12日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82亿欧元;2009年1月8日,德国政府再次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100亿欧元,使德国政府拥有了德国商业银行25%的股份;2009年2月18日,德国通过银行国有化法案,允许政府在6月30日之前将深陷危机的银行收归国有。日本政府于2008年12月19日为银行股权收购公司(Banks'ShareholdingsPurchaseCorp,)所发行债券提供高达20万亿日元的担保,以帮助该公司购买银行股份;2009年2月3日,日本宣布斥资1万亿日元(111亿美元),购入金融机构的股份,以帮助这些机构补充资本。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国有化已成为各国抵御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美中国有经济扩张形势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扩张性质上的差异、国有化仅仅是其宏观调控的一种临时举措,并不会改变其自由市场的理念、国有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确实在下降、扩张手段上的差异、中国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虽然从诸多的战略规划可看出是退出竞争行业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倾向于大企业、大项目、美国历史上的国有化、20世纪初具有浓厚国有化色彩的对经济的第一次干预、一战期间的战时统制经济政策、大萧条时期的国有化政策、二战期间的战时统制经济、二战后的金融不稳定时的几次国有化、美国历史上国有化后的退出、均发生在战争时期和金融、经济不稳定时期等,具体请详见。
从美中两国国有经济的扩张上来看,有一点是类似的,即为了稳定经济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都会伴随有一定时期的国有经济的扩张,但从扩张的性质、手段来看,则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1。扩张性质上的差异
从美国历史上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救助过程来看,国有化仅仅是其宏观调控的一种临时举措,并不会改变其自由市场的理念。无论是大萧条时期的调控还是战争时期的统制经济,国有化的企业在经济恢复后重又进行了私有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本轮金融危机中被很多人所称为国有化救助市场经济的举措,也只是暂时之举,如从美国对银行的救助来看,第一步是压力测试,判断各家银行需要从政府获得多少资金;第二步是改变资本结构,财政部向银行注资之后获得优先股或可转换股权,这些股权没有投票权,政府不插手银行的具体管理事务;第三步是当受困银行足够强大,无需援助时,他们会偿还政府的资金,并募集私人资本。
从中国国有经济的扩张来看,虽然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国有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确实在下降,国有企业数量在减少,这也与中央提出的国企改革的目标是“抓大放小”有关,但国有经济在一些带有垄断性质的上游行业比重却呈现上升趋势,并向下游扩张,形成产业链垄断的态势,而且利用这些垄断获得了超额利润。尤其是本轮经济调控中国有经济的扩张,更体现出国有企业从原有的一些垄断性领域向竞争性领域的扩张,且明确以“做强做大”为名,由政府主导兼并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这与美国扩张是暂时的,退出是明确的是不同的。
2。扩张手段上的差异
国有资本退出问题论文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已将“调整国有经济的发展布局和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然而,在实践中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例如,“退出”的主体、“退出”与“进入”的先后次序、“退出”的范围或领域、“退出”的具体方式以及“退出”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便是值得进一步明确或讨论的问题。
一、“退出”的主体
关于“进”与“退”或“为”与“不为”的主体(即国企改革主体),我们认为只能是国有企业的直接所有者――政府,而不可能是国有企业的职工或企业负责人。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没能在根本上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主要原因是因为政府部门在改革过程中喧宾夺主,包办了本应属于企业及其职工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深化国企改革必须纠正改革中的“主体错位现象”,政府应将改革主体的角色让给企业与职工。(1)其实,这一认识是片面的。由于国有企业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涉及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的深层改革问题;关系到工人、企业负责人乃至政府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只能以政府为主体,实行自上而下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改革,而不能象七十年代末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那样,由基层单位充当首要行动主体、实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其实,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首要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是由国有企业的国有制性质所决定的;而且还是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效率的客观需要,因为将政府置于改革的首要主体地位,对于督促政府加快自身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而为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另外,还应该看到,调整国有经济发展布局或所有制结构,必然涉及到原国有企业职工的处理与安置,换言之,由于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国有企业职工最终必定要走向市场,并与政府了断有关关系,这样,国有企业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的过去劳动补偿问题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显然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当然,如果职工不走向市场,“后顾之忧”仍像过去那样由政府来统一安排、解决,则自然不存在过去劳动补偿之说。)
二、“退出”与“进入”的次序
从“进”与“退”、“为”与“不为”的先后次序问题来说,显然应该是“退出”在先,“进入”在后。一个人或一个政府什么都想干,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干不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想有所得,首先必须做好有所失的准备。政府只有首先有计划地放弃一些领域,然后才能有精力或有财力进入另一些领域,因此,“退出”是“进入”的必要前提。而先“退出”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某些行业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对此,我们应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我们不能事先就受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在诸如“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不能低于多少”这类问题上纠缠不清。其实,(1)暂时的和某些领域的“退出”是将来在其他领域中能更好地“进入”的客观需要;(2)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关键在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增强,而非简单的比重数字的增加;(3)以“国有经济的比重”来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之本身也是非常不合逻辑的或者说是很荒谬的,假设某一天我们果真达到了这一比重,而我们又不允许这一比重发生变化(即降低),那么我们便只能人为地限制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即使从实践来看,非国有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国家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但是因为我们要保证国有经济的比重,我们也只好放弃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这显然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利于我国的生产力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退出”的领域
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尤其是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股份改革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股份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保险公司股权的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提高公司效率,改革体制、转变机制,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全面实现多元化改革,逐步向保险集团控股或专业控股条件下发展,走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积极整体推进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解决保险公司股权多元化,完善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整合和改革保险公司组织和人员结构,明确保险公司职业经营管理人和职工的责权利,解决人和职工的缺位问题。
一、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的分析前提
企业制度是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和基础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制度,其中企业制度的核心是资本组合形式,即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决定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世界各国的公司法,一般都按照企业的资本组合方式,将企业类型划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可见,公司是企业类型的一种形式。现代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中主流的企业形式,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中股份公司制度更是典型的现代公司制度,是迄今为止现代企业最优的资本组织形式。现代股份公司具有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出资人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股份采取股票形式;运作规范和法制化;遵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运行原则;财务实行公开等特征。我国长期以来按照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人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企业类型。这种方式只适合投资主体是单一所有制的情况,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以及资本社会化,尤其与我国提倡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模式不相适应。我国按照资本组合方式对企业进行分类,有利于企业明晰产权,有利于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中资保险公司是一种公司制企业,是企业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和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这样,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与改革,包括较为广泛的议题,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问题仅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由于中资或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问题,涉及公司制度建设问题和公司的产权与治理结构问题,是一个需要综合全面改革与治理的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分析的前提和立论,须放在整个一般中资(国有)公司改革的背景和环境层面;须联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须面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目标和政策。
二、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制度保证
(一)国际环境: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非国有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