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单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06:28: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有单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有单位

论国有单位市场退出障碍与制度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市场退出障碍及其负面影响,指出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然后针对目前国企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各方面如何完善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从而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易于规范操作的、全方位的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障碍市场退出机制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有所不为,要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国有企业存在着较多市场退出障碍,直接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战略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本文以中央有关精神为指导,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这一问题作以探讨。

一.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障碍的存在及其影响

1.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障碍是客观的存在

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市场退出障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观念的问题。在亏损国企摆脱困境过程中,政府力求扭转亏损国企的局面,对很多应退出市场的国企仍是增加贷款和政策扶持,“死马当活马医”,有些政府官员和国企领导层等既得利益者也不愿让该退出市场的国企退出。二是机制的问题。因为缺乏一个完善的退出通道,国企中积淀下来的许多历史问题,还有国企退出市场后人员安置和不良债务的处理等问题很难解决。强制性退出只能造成很多社会问题,有较大的政治风险。大面积退出要受国家财力的限制。

查看全文

深化国有单位产权制度更改的关键

摘要:国有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国有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当前深化国有改革的重要环节,国有产权管理应紧紧抓住这一新的形势,深化产权体制改革。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产权;关键;改革

一、引言

从1979年以来,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产权是一种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侧重于对财产实体的动态经营和财产价值的动态实现。产权是交易双方权、责、利的划分,它只能形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的所有权之间的交易,或简称为“交易中确定的权利”。产权作为一束权利,是指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这些权利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空间上进行分离。比如,在公司制企业,产权表现为股权、法人财产权、日常经营管理权等一组权利束。

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进行组合、调整的制度,就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即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保证其实现的制度。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提供激励,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形成稳定预期等功能。

查看全文

小议国有单位干部权力和薪酬激励

摘要:探讨了管理者权利和薪酬激励的关系,从国企存在的特殊制度背景出发,指出现有国企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管理者权力约束力度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对国企激励制度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管理者权力;薪酬;内部人控制

一、管理者权力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壮大,现代企业制度衍生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管理者目标函数不一致引发了问题,管理者薪酬激励通常被视为减轻问题的一种重要公司治理机制。但是薪酬激励并不一定减轻企业的问题,管理者权力可能弱化公司治理使得薪酬机制成为问题的来源(卢锐,2008)。

管理者权力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很多学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管理者权力难以计量,很少有关于它的实证研究。Finkelstein(1992)认为,权利对研究高管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并提出了管理者权力的定义:管理者实现的关于董事会制定的薪酬决策的意愿的能力。他从权力来源的角度给管理者权力设立了四个维度:结构组织权力、所有权权力、专家权力以及声誉权力。结构组织权力和所有权权力是通过降低来自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的权力。Finkelstein(1992)的四维权力模型为管理层权力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按照产权理论的分析框架,契约性控制权分为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管理者得到的一般是特定控制权,是在契约里明确规定的契约双方在不同情况下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的权力;而所有者则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留给了自己,剩余控制权是指那种事前没有在契约里明确界定如何使用的权力,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力(黄群慧,2000)。权力可以派生出收益,控制权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企业的绩效,更构成了企业家努力和贡献的一种回报(周其仁,1997)。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受需要的支配。因为管理层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当物质需要得以满足并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它将不再成为主导需要,此时非物质需要占据主导地位。管理者权力正是满足这部分非物质需要的来源,并且它还可以为管理层重塑货币性补偿。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股份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行为,加强对上市公司国有股东的管理,维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和证券市场稳定,防范国有单位投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国有单位是指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监管范围内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关机构、事业单位等。

第三条国有独资或控股的专门从事证券业务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受让上市公司股份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及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加强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做好投资风险的评估、控制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应当严格按照《证券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等法定义务。

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应当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

查看全文

镇单位劳动与工资情况调研报告

20*年,区委、区政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认真贯彻落实保增长,促转型,保民生,促就业的政策措施,全区城镇单位就业保持稳定增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稳步增加。

一、全区城镇单位劳动就业基本情况

20*年,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为14165人。其中,在岗职工年末人数为14148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42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3025.2万元,同比增长13.0%,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0238.8万元,同比增长13.1%。年末,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1329元,同比增长12.0%。按注册类型来看:

(一)国有单位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为9834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年末,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23471.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00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

(二)集体单位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为127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0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58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61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

(三)其他单位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为306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20人,劳动报酬为5193.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49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

查看全文

国有控股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弱化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必要性;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对国有控股公司的日常监督;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国有单位作为控股公司的主要出资者、经理层主要职能则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直接管理为主、作为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依据、对国有控股公司来说,其最终目的和动力是追求最大利润、委托人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信息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的内部审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监督方法、充分发挥公司监事或监事会的作用、年度审计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股东会、董事会有关决议的执行情况、公司经济效益状况和发展潜力,这是出资方追求的最终目标等,具体请详见。

在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密不可分的三个内容,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看,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弱化,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状况屡有发生,不仅对投资方的国有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最终也给国有财产造成流失。现就如何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督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必要性

在国有控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国有单位作为控股公司的主要出资者(所有者),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进行决策、激励和监督,以间接管理为主。而作为经营者的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其主要职能则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直接管理为主。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认为所有者应尽量少地干预经营者,尽量扩大经营者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误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可以把企业的日常经营权交给所聘用的经营者,但他绝对不会放弃对企业重大问题的控制权,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不会放弃对企业经营者的日常经营状况的监督权。在这种日常监督之下,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则公司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会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不可能有效,公司长远的健康发展也会失去基础。

从近几年来国有单位对其控股公司的管理实践来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控股公司作为下属单位来对待,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公司经营班子等全部由国有单位任命,控制过死。造成总经理权力过弱,公司缺乏活力;二是对控股公司流于管理,没有进行控制与监督,使总经理权力过大,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力失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

查看全文

公务人员贪污罪认定思考

摘要:准国家工作人员,是指本来不属国家工作人员,但依法律规定可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本文对司法实务部门在适用有关准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犯罪法条、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处理具体案件过程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理论上予以阐释并提出适用于具体案件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判断,以期能给刑事司法实务工作人员特别是从事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准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罪认定思考

依据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准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三种主体: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对于上述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和理论界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论。

一、关于“国有”的理解

准国家工作人员的第一、第二种类型均涉及到所谓“国有”的认定,对此存在全部国有说、部分国有说等不同的理解。“全部国有说”认为,刑法第93条中所涉及的“国有”只能是全部国有,而不能是主要国有或部分国有,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是指全部由国家投资、设立或者兴办,人员由国家的人事和劳动管理部门聘用,并由国家提供全部经营或者活动费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1]“部分国有说”则认为,由国家控股的公司、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即可视为国有。或者认为,如果该单位的经费大部分由国家提供的,则该单位即为国有。其中,所谓的控股又可分为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前者要求国有投资占该单位总投资的51%以上,而后者则仅要求国有投资占该单位总投资的35%以上。

从一定程度上讲,贪污罪主体范围的限定表明了刑事立法在打击贪污罪时的侧重,也反映刑法对某一类社会关系的特别关注,代表着刑法的价值取向。应当指出,这种范围的限定或者选择绝非随意,它深刻地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成员整体观念的发展。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贪污罪的渎职认识更加深刻,贪污罪的独立成章以及读职罪主体限定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等这些刑事立法的变化,都充分说明对于这一类的渎职犯罪,刑事法更具针对性。况且,历来从严治吏的思想以及坚决打击公务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呼声,在刑法修订过程中己经形成将贪污罪主体限制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中的立法要求。只不过“考虑到国有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经手管理着国家财产,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的现象比较严重”,才原则上维持了原刑法的规定,而将上述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作为准国家工作人员对待。

查看全文

国有控股公司内部管理探讨

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看,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弱化,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状况屡有发生,不仅对投资方的国有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最终也给国有财产造成流失。现就如何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督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必要性

在国有控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国有单位作为控股公司的主要出资者(所有者),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进行决策、激励和监督,以间接管理为主。而作为经营者的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其主要职能则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直接管理为主。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认为所有者应尽量少地干预经营者,尽量扩大经营者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误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可以把企业的日常经营权交给所聘用的经营者,但他绝对不会放弃对企业重大问题的控制权,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不会放弃对企业经营者的日常经营状况的监督权。在这种日常监督之下,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则公司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会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不可能有效,公司长远的健康发展也会失去基础。

从近几年来国有单位对其控股公司的管理实践来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控股公司作为下属单位来对待,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公司经营班子等全部由国有单位任命,控制过死。造成总经理权力过弱,公司缺乏活力;二是对控股公司流于管理,没有进行控制与监督,使总经理权力过大,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力失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

1.作为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章程》、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有关决议、公司内控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法规等。根据公司法,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标识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对上市公司国有股东的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证券市场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是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关机构、部门、事业单位等。

第三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在国有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公司相关批复文件中对国有股东作出明确界定,并在国有股东名称后标注具体的国有股东标识,国有股东的标识为“SS”(State—ownedShareholder)。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登记公司)根据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复以及国有股东或股票发行人的申请,对国有股东证券账户进行标识登记。

第四条国有控股或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申请发行股票时,应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关于股份公司国有股权管理的批复文件,该文件是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发行的必备文件。

第五条股份公司股票发行结束后,股票发行人向登记公司申请股份初始登记时,应当在申请材料中对持有限售股份的国有股东性质予以注明,并提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关于股份公司国有股权管理的批复文件。

查看全文

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监督论文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必要性

在国有控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国有单位作为控股公司的主要出资者(所有者),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进行决策、激励和监督,以间接管理为主。而作为经营者的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其主要职能则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直接管理为主。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认为所有者应尽量少地干预经营者,尽量扩大经营者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误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可以把企业的日常经营权交给所聘用的经营者,但他绝对不会放弃对企业重大问题的控制权,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不会放弃对企业经营者的日常经营状况的监督权。在这种日常监督之下,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则公司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会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不可能有效,公司长远的健康发展也会失去基础。

从近几年来国有单位对其控股公司的管理实践来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控股公司作为下属单位来对待,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公司经营班子等全部由国有单位任命,控制过死。造成总经理权力过弱,公司缺乏活力;二是对控股公司流于管理,没有进行控制与监督,使总经理权力过大,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力失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

1.作为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章程》、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有关决议、公司内控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法规等。根据公司法,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

股东会。公司法第38条规定了股东会所行使的职权。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因此作为国有控股公司的控股方,国有单位是通过股东会的形式,采取制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委派和更换公司董事长、董事、监事人选等方法,通过控制董事会和监事来完成对公司的控制和监督的,使公司按照控股股东方的经营思想和方向去发展,这是公司法赋予控股方的权利,而控股方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它所承担的义务就是除采取上述方式外,不得直接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