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06:07: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医

《中国医学装备》投稿指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是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院情报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数据库(CSTPCD)等国内外期刊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下属机构。

1办刊宗旨

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本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与最新进展,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我国医学装备技术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服务于我国卫生事业进步和医学科技创新。追踪医学装备发展趋势,汇聚国际、国内医学装备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制造工程的学术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研发成果、实验研究及工程技术等,集成构建学术信息平台。

2栏目设置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现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学术论著(生物医学工程学、技术评估、数字医学、转化医学、实验科学、管理科学等)、综述、维修工程及企业风采、专访、专题及简讯等。

3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查看全文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探究

摘要:本文聚焦医疗责任险,了解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并进行分析,得出限制我国医责险发展的因素既有医疗机构需求方的需求不足,又有保险公司供给方的供给欠缺。提出发展我国医责险的建议,医疗机构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从源头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应积极发展商业医疗责任保险。

关键词:医疗责任险;商业医责险;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也逐步得到缓解。但医疗机构和病人之间的医疗纠纷一直存在,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8年,媒体共报道过295起伤医事件,362名医护人员受伤。在医疗纠纷事件中,患者伤医行为导致执业医师面临的风险增加,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2020年疫情的爆发,凸显了医护人员在特殊时期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们更应该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最美“逆行者”提供支持保障。

一、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医疗责任保险,2007年到2014年间,医疗任险的试点范围仅有10%左右。我国发展医疗责任保险至今二十多年取得的效果甚微,仍然处在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尽管我国医责险总体保费收入在上升,但其在我国保险市场上的占比份额仍然较小。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投保方式仍然以医疗机构为单位,采用类似团体保险的形式,为其所在医护人员进行集体投保为主。整体上看,我国的医责险市场仍然保持政府为主导,竞争程度不高。据统计,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0多万家,但是参保医责险的仅有7万多家,医责险在我国的医疗体系的渗透率还远远不够。在近几年在相关政策文件中,医疗责任保险一直是被鼓励发展的。其中《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并且在各地“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中,也将医疗责任险覆盖率纳入了考核体系中。

二、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我国医疗产业影响论文

[内容提要]医疗服务业如何面对“入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迫切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入世”后对我国医疗产业影响的根源、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探索和研究发展我国医疗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入世;医疗产业;影响;对策

一、“入世“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影响的根源

随着“人世”,我国医疗市场将逐步向外国开放,国外的财团及医疗机构将长驱直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运行将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人世”必然会对我国医疗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究其根

源,有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医疗服务业的管理体制与WTO的游戏规则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过多年的改革,至今仍然留有旧体制的烙印。一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

查看全文

我国医疗保障水平

一、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两个阶段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53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公费医疗阶段,主要包括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大组成部分。彼时形成的医疗保障水平较高,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也很大。医疗服务价格弹性则较低,即人们收入对医疗服务价格敏感性差,社会总医疗费用增幅巨大。如图1显示,在公费医疗条件下,人们对医疗服务价格弹性越低,需求曲线D1越陡峭,医疗服务价格为P10。其中政府支付价格为P1-P10,个人支付价格仅P10。E1点是公费医疗时的医疗保健市场均衡点,E0点是政府不参与时的医疗保健市场均衡点。

从图形可以看出,公费条件下人们支付的价格降低,得到的医疗服务量却大大提高了。需要说明,尽管当时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比城镇要低,但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互助合作医疗体系,基本满足需求。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属于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阶段。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由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过渡到现在的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80年代末逐渐消失。我国医疗市场又在寻找新的适度的均衡点E2。由于医疗保障制度改变,国家对个人医疗费用补贴相对减少,“免费医疗”逐渐变为个人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形式。由于个人支出增加,人们对医疗服务价格弹性增强,即消费者对医疗服务价格敏感性增加,需求曲线D1逐渐平缓趋近于D0。当这个新型医疗保障市场再次平衡时,形成新的供求平衡价格P2。均衡点E2在E0与E1之间移动,当达到平衡点时,从宏观反映,医疗费用总支出减少,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从消费者个人角度而言,个人承担费用P2比公费医疗时期的医疗价格P1增长,而得到的医疗服务量却减少。现在这个新的均衡点E2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控制医疗保障水平,影响均衡点E2的位置。

二、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国医疗保障与卫生费用支出结构变化

医疗保障水平即医疗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与一国经济水平相适宜。本文运用中国1990年至2002年统计数据,计算广义医疗保障水平结果如表1。

查看全文

我国医疗改革研究论文

人们都在抱怨中国的医疗体系,“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本人先来介绍一下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

“医院只认钱,不认人。”——仅仅因为深更半夜未带足现金,渝州大学陶国林老师在押光身上所有钱物后,仍眼睁睁看着自己患急性阑尾炎的学生得不到救治,其中一头发花白的医生竟作答:“我们只认钱,不认人。”(中新网重庆)又如医院在收治急诊病人之前先收一笔押金的情形并不少见。官方媒体对一起惨剧表示了震惊。四家医院拒绝收治三岁幼童烫伤惨死——因乌鲁木齐市4家医院拒绝收治,不慎被开水烫伤的3岁幼儿刘光祥,在父母抱着他奔波4个多小时后休克死亡。(《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把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当做商品投入市场竞争,把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当作榨取暴利的对象!中国又开了先河!每年因此致残甚至死亡的人数难以估计!可怕呀!英国《泰晤士报》8月4日发表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的医疗体制“露骨的贪婪取代了赤脚医生!”现在医疗已经成了一些富人的特权。因为经济原因,社会上多数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穷人甚至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据统计,我国20%的人拥有80%以上的银行存款,由此可以看出,贫穷或者说不太富有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政府应该保证这些人获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2622元,根据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003年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这样,如果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个人住院,可能这一年的收入就全部用到医疗费用上。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卫生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布会上曾经承认,在农村有40%—60%的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什么是国耻,这就是国耻,30%的人占据了70%卫生资源,在这30%中极少部分人却又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和金费,当外面的工人、农民因交不了住院费死

可以看出,中国的医疗是相当不健全,不公平的!我们的医改究竟要失败几次才能真正接受教训呢?我们还能经得起几次失败呢?本人对今年的医改也同样持怀疑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北京市能不能放鞭炮都要在全体市民中征求意见,圆明园的湖底要不要铺塑料布都要听证,还得现场直播什么的,医改这样比天还大的事,怎么就这么放心地让“相关部门、专家学者”暗箱操作,一手包办了呢?本人认为医改应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让大多数人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健康;让群众真正的能看得起并能治好病!所以医改应从“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两大方面着手。并根据国家规定,和专家的研究应继续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体如下:

查看全文

透析美国医疗改革借鉴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虽然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背景,但是,作为为百姓谋求普惠性福祉的医疗改革,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本文首先对美国医改进行评述;进而比较中美两国医改的异同;最后指出美国医改值得中国新医改的借鉴之处。本篇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基于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全方面探讨了美国新医改及其值得中国新医改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美国医疗改革;借鉴启示2008年发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给各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政府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果断地对国内经济增长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在保证出口增长的同时,着力拉动内需。我国国民消费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医疗保障制度还比较薄弱。为了预防自己或家人未来发生疾病无法支付医药费,面临伤亡的风险,每个家庭或多或少地都会留有一笔钱,对货币预防性需求较大,从而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于2008年l1月9日出台了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旨在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大力推动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努力解除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但是,改革医疗体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与中国医改恰巧碰在一个时间点上的美国医改,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医疗改革评述

(一)美国医改的根本原因美国政府进行医改,有政治因素的考虑,也有抵御金融危机,实现美国经济复苏的考虑。但是,笔者认为,促使美国政府启动美国近70年来规模最大的医疗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实在难以维继。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一个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美国在公众医疗保障方面不仅与欧洲国家相比有天壤之别,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

查看全文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与启示

1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医学人文包括了医学与宗教、法律、历史、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群。它是20世纪兴起的以反思医学目的、维护医学尊严、坚守医学良知等为内容的学术思潮、教改实践和文化运动[1]。20世纪以来,作为世界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伴随医学人文课程的发展,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为各国医学人文教育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1.1启蒙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主要特点是医学史课程的独立设置以及“医学人文”术语的提出。20世纪早期,不少西方学者开始提出医学人文的概念,促进了美国医学人文思想的启蒙。1913年,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医学史的专著HistoryofMedicine出版并很快成为权威课本。192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英语国家中最早医学史研究所(医学史系),聘请受过医学史训练的专人教授[2]。1930年作为全美医学院实施第二个独立历史项目的机构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成立[3]。1937年全美67所医学院中有46所医学院开设了医学史课程[4]。1948年,美国科学史家萨顿首次用“医学人文”术语。提倡融汇科学与人文为一体的新人文主义,指出医学人文学对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推动了美国医学人文思潮的兴起。1.2兴起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特点是更多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及医学人文相关机构的创立。1952年~1957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开设医学人文课程,这被认为是北美最早的医学人文课程[5]。1955年美国88%的医学院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提供医学史课程。但1960年代后,医学史领域已为日益增加的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医学人文学科等课程分享[4],更多医学人文课程在60年代得到设置。一些致力于医学人文研究的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应运而生。1967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医学人文机构[6]。1969年,美国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创建[1]。1.3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的医学人文相关机构的广泛设立及促进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首先是1971年佩里格里诺创建医学人类价值研究会[7]。1972年全美4%的医学院校将医学伦理学作为正规的必修课独立开设[8]。其次是医学院校积极引进人文教师,建立相应人文机构。1972年滨州大学医学院聘任第一位从事文学的医学院教授[9]。1973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分校建立医学人文研究所,1988年开始研究生课程,提供跨学科医学人文硕士和博士学位[10]。1972年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尝试将人文学内容引入大学课程,并于1976年成立医学人文学系[11]。1978年东卡罗莱纳大学布罗迪医学院建立医学人文学系,并提供医学人文课程[12]。1982年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医学院设立医学人文机构,为本校和当地提供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和伦理价值咨询服务[13]。与此同时,1976年JournalofMedicalHumanities创刊,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著名思想论断,1979年JournalofMedicalHumanities创刊,这些都为80年代后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学术支撑。20世纪80年代,受新的医学模式思潮及美国医学院联合会医生总体职业教学委员会报告影响[14],不少医学院校着手修订本校的课程计划,一个重点是重视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向学生传授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技巧和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1985年,哈佛医学院开发了新途径课程计划,开设病人-医生课程,实施以病人定向的课程安排[15]。更多医学院开始提供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如戴维森学院、德雷克塞尔大学医学院等。1988年美国阿诺德•戈尔德基金会成立,每年资助全美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医学生入学时举行白大衣授予仪式,同时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也是美国规范人文医学教育的开端[16]。1.4拓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特点是医学人文课程的普遍设置和选修、以整合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文课程改革的兴起以及体现新的发展方向的医学人文课程的拓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更加重视医学生人文素养。1991年开始鼓励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的学生报考医学院,且增加了作文考试[17]。1994年纽约大学医学院创建了第一个医学人文学网页,后发展成文学、艺术与医学数据资源库[18],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医学人文学科相关信息资源。同年,由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资助的《为未来培养医师》医学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在全美8所医学院启动。改革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医学人文课程的大量设置[19]。1995年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科学课程,并得到了联邦基金[14]。2011年,在美国133所被认证院校中有69所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医学人文课程[20]。2016年一项面向美国医学院协会和美国骨病医学院协会134所医学院的调查显示,70.8%(95所)提供必修课,80.6%(108所)提供选修课。有80所学校报告四年内所需人文学科教学的平均总时数为43.9学时[6]。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不断受到关注并发展,MedicalHumani-ties创刊,AcademicMedicine、JAMA、Lancet等顶级杂志开设专栏或增设人文话题版面[21],1999年~2017年,美国是医学人文和人文医学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22]。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以整合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文课程改革兴起。1998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启动“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面整合”的课程改革,其病人关怀基础覆盖整个基础核心课程阶段,涉及临床技能、职业态度培养、临床思维等[23]。2003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结合的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改革,开设Doctoring课程[24]。2005年梅奥医学院对持续90年的课程实施改革,构建四个主题为特征的高度整合化、模块化课程,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影响医疗构成的社会因素、相关医疗体系、医疗改革进程、职业规范的要求、有效的医疗交流以及相关文化背景,以及对患者安全的关注及质量改进理论的学习与应用[25]。2006年哈佛医学院“新途径整合课程”改革,促进了医学人文课程总课时和选修课程门类的增多[26]。200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实施从基因到社会课程体系,就职业精神、医患沟通等主题整合[27]。2015年哈佛医学院实施“途径”创新课程改革,发起了多学科与多机构的“艺术与人文倡导计划”[28]。课程整合促进了学科融合。20世纪初叙事医学和健康人文的兴起引领了新型医学人文课程的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拓展了医学人文边界。2001年,美国丽塔•卡伦提出叙事医学概念[29],引领叙事医学运动,促进了医患沟通研究和实践的叙事转向。哥伦比亚大学首开叙事医学课程,2009年招收叙事医学方向的理学硕士。2009年,125所被调查美国医学院校中有106所开设了叙事医学类课程,至少59所将某种形式的叙事医学作为必修课[30]。2010年健康人文概念提出,推动了多所大学健康人文研究机构和相关课程的设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通过“保健中的艺术与人文项目”,开设文学中的女性身体和健康,法律与医学,女性、生殖和权力,HIV/AIDS与美国文化,文学、电影、电视中护士形象等课程[31]。所有这些努力都在不断促推医学人文教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拓展,并成为《世界医学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要求,促推医学人文学科研究边界和发展视域的拓展,医学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特征

2.1培养目标明确。美国医学教育界和医学院校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很明确。1984年美国医学院联合会的医生总体职业教学委员会报告建议,医学教育应当像知识的传授一样,强调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训练。波士顿大学在七年制人文/医学教育项目中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具备宽厚的医学人文思想素养的高层次人才[32]。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对医学艺术有高超技能、对患者富有同情心的行医者,养成一种能保持社会科学习惯的学科带头人[33]。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课程计划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职业精神,强调应当具有自我评价和道德反思能力,终生能够开展负责任的、有同情心的医学实践[23]。明确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为美国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指引了方向,实现了由重视知识、价值到重视技能、行为、态度和情绪情感的转变。2.2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多元。美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师资队伍以专兼职结合,兼职为主,教师来源多样、学科背景多元。他们可能是大学内部教师、医院医生或者社区行政管理者。一般都具有人文社会学科或不同医学学科专业背景,有的具有两种以上学科背景。美国很多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团队主要由伦理学与哲学教师、医生以及律师等构成,伦理学、哲学教师进行临床前教育,医生则负责临床期伦理教育[34]。如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系仅两名专职教员,大量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历史、文学、人类学、法学等领域。其医学伦理学授课教师主要由十个来自医学院的医生和同等数量来自人文艺术学院的人文教师组成[1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伯曼生命伦理学研究所37位教师来自学校四个学院,拥有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医学博士/法学博士或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双博士学位的教师有6人[35]。总之,来源多样、学科背景多元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为美国医学院医学人文课程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支撑。2.3课程设置趋向综合。美国医学院校注重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综合性,针对现实问题选择与设计不同主题,贯穿起不同学科,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行为科学等的交叉融合与整合。如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医生、病人和社会,包括有关伦理学、沟通技巧、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文化多样性、卫生政策、慢性病和疼痛处理以及家庭暴力等方面的实质性内容[36],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病人、医生和社会,包括医学史、伦理学、职业行为自我保护(医师职业的生活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性格测试和适应工作环境)等[37]。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医学人文课程整合改革都是课程设置综合化的典型表现。2.4教育经历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贯穿第一到第四学年的医学人文课程。以美国伊利诺大学医学院为例,大学第一、二学年,主要通过讲授、研讨会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一些与医学实践相关的伦理学、法律和政策解决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提供一些为解决专业问题而设计的工作坊。第三学年,学校提供一个为期两周的专门关于医生病人关系的课程。当医学生进入临床成为临床见习医生时,还要求必须接受一系列医学人文课程学习经历。旨在与医学的各个专业领域保持独特的相关性,被设计的医学人文学习模块是家庭和社区医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外科学内容的一部分。第四学年,医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两周的医学人文综合课程社会、法律和卫生保健:医生的作用[11]。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向所有年级学生开设医学人文学与生命伦理学课程,一二年级为医学人文学讨论会专题,三年级见习为伦理学个案讨论会,四年级为一些选修课。内、外、妇产科住院医生也上课,且每年提供一个进修生名额[38]。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在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及继续教育阶段延续,甚至拓展至医生整个职业生涯[39]。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住院医师学习期间,每周一次的内科大查房1/3左右的内容是医学人文教育,而平时各种讲座,这一比例甚至可达1/2以上[21]。叙事医学的发展也为医学人文教育在整个职业生涯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支持。2.5教育对象比较多元。正是由于美国医学人文教育拓展医生整个职业生涯,所以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面向各种学历层次的医学生和医学预科生,还面向大学教师、住院医生、临床医生、从事卫生健康事业的社区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开设医学人文教育相关课程,许多医学院专为硕士、博士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医学生提供医学人文研究生教育项目,也有的会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为相关职业人士提供医学人文培训。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在网上为所有临床科室的住院医师提供了一个短期的伦理学课程。每年夏天会为来自全州20位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开设关于卫生保健伦理方面的工作坊,以帮助他们有效处理医院伦理委员会和医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伦理问题。2.6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多样。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美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堂主要采用基于小组的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和研讨课等形式,注重学生参与及小组讨论,尝试通过运用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观看影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音乐、表演心理剧或戏剧、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来促进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问题解决、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发展。如南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课堂多采取讲授、小组案例讨论、小型研讨会、主题汇报或是与标准化病人互动录像等方式开展。教学方法包括讲座、研讨会、基于案例的小组讨论、标准化病人互动录像和学生参与模拟审判[11]。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们被分成10人一组,课堂结束要求每个学生撰写简短的关于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技术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也得以推进,如乔治城大学医学院的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医学人文课程[40],以及一些院校的混合学习课程途径、基于艺术的移动应用程序、摄影、叙事技术等[39]。还有临床实践融入伦理、法律、心理、文学等以培养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及同理心,突出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也提供医学人文科研训练。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于2000年将医学学者计划扩大一个新的分支:艺术和人文医学学者。该项目鼓励对艺术和/或人文学科与医学交叉点感兴趣的医学生通过完成与教师和其他专家指导的重点项目来追求这一兴趣[41]。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学生在第四学年高级学习(含选修轮转、研究课、专题调查)时,可以选择卫生政策、人文学科、医学教育等社团[23]。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为了学生POM(PracticeofMedicine,贯穿四年医学教育,以临床伦理与医患沟通为主干)顺利完成,学校要求学生从第三年就参与教授研究计划,第四年结束撰写一篇适合发表的文章或者研究报告,锻炼文字沟通能力[42]。2.7考试评价侧重能力转化与提升。美国医学人文课程或项目的最终考核方式有提交论文、关于问题解决的方案或者不同形式的作品(也可以是艺术作品)等,目的是促进学生实现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转化与提升。例如,纽约大学医学院,每一位三年级的医学生在内科见习期间都要写一篇有自己见解的文章或诗歌,其题材可以是艺术、生物、化学、经济、地理、历史、文学、数学、机械、玄学、伦理等学科,或者学生们感兴趣的任何其他领域,学生的文章涉及到广泛范围的题目,最终教师会评出优秀文章。四年级选修课程两可之间:模糊不清的界线与内科,主要根据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情况和写作的质量来评定及格与不及格[36]。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则允许三、四年级学生选择在一名教师指导下设计并教授一门面向一年级的医学人文课程[43]。

3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经历近百年发展的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受新的医学模式及《全科医师职业教育计划报告》等影响,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与探索,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为未来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3.1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学科背景比较单一,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少[44],很多教师缺少临床实践经验,授课内容偏重理论和学科完整性,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多学科视角设计思路,融入临床实践不够,吸引力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加强政策扶持、经费资助、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多学科教师的交流沟通协作,以研究项目合作促进基础与临床师资的相互融通,或者加强教师多学科背景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或者积极吸纳具有多学科背景和临床医疗经验的教师,或者通过人文医学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同推动多学科背景教师协同合作的复合型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立足复合型师资队伍,鼓励并促进更多以问题、案例、病例、主题等为特征且融合多学科的综合性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合与整合,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医学生跨学科多维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2加大学生主体参与,着重培养岗位胜任力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大班理论授课曾为中国教育短期内的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与素质要求提高,大班理论授课弊端也不断显现。传统大班授课固化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课堂学生参与率不断受到冲击,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学习力、实践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沟通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导致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岗位胜任力不足。因此,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必须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取积极的有效教学策略,设计与现实问题解决相似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通过深度学习,在不断参与问题解决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多样化培养途径中锤炼学生,让学生走入社会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3.3推动医学人文教育贯穿整个职业生涯随着中国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比例和数量也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开设不足且不均衡、缺少连续性,而且没有贯穿到每个学年。教育对象以医学生和医生为主,涉及毕业后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的医学人文课程或培训项目比较少,需要不断扩大医学人文教育的受益人群和发展力度。随着医学人文教育向叙事医学和健康人文的拓展,拓宽医学人文教育的覆盖面,推进系统连贯且拓展职业生涯的医学人文教育也将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查看全文

中国医院代表团赴美学习考察报告

中国医院代表团赴美学习考察报告

为推动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医院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国医院管理水平,应美国加州大学Fresno分校和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处的邀请,于200*年11月26日至2005年12月9日由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组织分别来自北京,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6省市的医院院长,书记及科室主任一行19人赴美考察.在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心组织和北京艾赛菲克国际商务有限公司安排下,圆满完成了本次培训和考察任务.美国纽约国际口腔研讨会暨设备展和美国医疗保健体系,医疗卫生管理,给全体团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点滴感悟汇报如下:

一,纽约国际口腔研讨会暨设展(GNYDM)规模宏大

纽约国际口腔研讨暨展览会(GNYDM)是国际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牙科药品和技术的贸易展览会.每年全世界牙科方面的代表汇聚在美国纽约,展示高水平的产品和技术,并讨论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迄今为止,纽约国际口腔研讨暨设备展已成功举办了80届.

2005年纽约国际口腔研讨暨设备展共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1400名参展商,和来自77个国家的41788名观众.即将于2005年11月27日-11月30日举办的第81届纽约国际牙科展,也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届时来自全球的专业人士将共聚纽约,分享81年来世界牙科领域的成功经验.

随着中国口腔医学行业的巨大发展,以及代表美国最新技术的产品在中国所具有的潜在市场,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处鼓励中国卫生行政官员,医院负责人及企业的代表参与此次活动并希望能通过此次访问同美国口腔医学行业的相关组织建立有效的联系,同时能对美国口腔医学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

查看全文

小议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综述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现状,剖析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障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及政策建议。认为,要使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现状得到改善,需要政府部门投入资金,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不断扩大中国城乡覆盖面,仍是推动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医疗保障;医疗改革;服务体系

一、当前我国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医疗保障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架,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农村地区也逐渐建立起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还不尽人意。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1亿人,但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2001年城镇就业人口的42%,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一种。从结构上看,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灵活性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等,如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以及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享受到制度上的医疗保障,有违社会公平原则。

查看全文

我国医疗改革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医疗体制改革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医疗改革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初级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本文从医疗改革的社会背景及存在问题出发,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医疗改革做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医疗改革问题

一、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由于忽视了社会协调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新生弱势群体不断壮大,所有这一切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费用仅为世界卫生费用的很小的比例。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入院。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报告显示,1990至2004年的十五年时间中,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看病费用支出增加了19.75倍,增速远远超过收入增长速度。这不仅给企业‘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同时在卫生领域存在的不公平越来越难以接受,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有病不就医等问题。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91个成员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在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即倒数第四位。这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中国的国家性质相去甚远,医疗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二、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