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4 05:2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外农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外农业及农业管控
1德国农业
雷根斯堡市位于多瑙河流域,属德国经济发达地区,全市土地面积1400km2,人口18万(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者2万人),全市土地的1/2为农业用地,1/3为林业用地,相对德国其他地方属人口密集的地区,平均151人/km2。
2政府农业主管机构的职能
德国国家对农业的管理实行联邦———州———市(县)———镇(乡)的分级管理模式。雷根斯堡市农林局的人员总编制为66人,其中农业方面45人,林业方面21人。市农林管理机构对区域内的农林业有三大工作任务。第一是咨询,就本辖区内农林业的政策、技术等方面的事务对农民和农林企业进行咨询服务。第二是培训,就是对辖区内的农林从业者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和增收技术的培训。第三是管理,对本辖区的农林业进行有效管理。2005年机构改革之前该局只负责农业方面的事务,改革后增加了林业方面的事务。对农民的专业职业教育除农林技术之外还设有家政等内容,机构改革后对农民的培训改为由专业学校负责,有关缝纫、家政等内容因感兴趣人太少也随之取消。政府对农民的支持主要在3个方面:第一是咨询,第二是培训,第三是补贴。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减少,专职从事咨询的人员也在逐渐减少。咨询和培训的任务,主要是在新政策和增加收入的信息和技术方面。如采用植保措施前政府对农民都要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近年来欧盟在环保方面的新政策越来越多,如可以使用的农药目录每2年调整一次,畜禽的排泄物产生后一个小时内需处理完毕以防止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等,这些都要及时培训。欧盟已经取消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德国在这方面也同欧盟一致而改为对农民家庭的直接补助。这项改革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是为了弥补农民在农产品价格上的损失,现在调整为在农民满足一定环保条件下才能获得补贴。农民每年须向政府报告所有有关生产的基本数据,如种植作物的种类、产量等等,政府每年从中抽取5%的农户来核实所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有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存档,同时政府采用GPS系统确定每个农户的种植作物种类和面积。如果查出有农户上报的数据不实,政府则采用取消或减少该农户补贴的措施来防止虚报和瞒报现象的产生。在其他方面对农民的补贴也是选择性的,如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政府对库房补贴,机械则不补等。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因改革方面的原因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咨询人员因经费问题在减少,对此农民有不少意见。农林局还下设一个农业试验站,科技人员对新品种进行试验后将获得的信息向农民。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大学里进行,不在农试站。农业试验的经费由政府提供,但在新品种研究上私有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农民与农业企业
雷根斯堡市的农民都是以农业公司的形式来从事农林生产的,农业公司中95%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企业,多数为1个人的公司,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种植土地30hm2,其中45%土地从其他人手中租用,因此企业规模小,经营成本高,这也是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整个大农业中,45%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则从事林业或牧业生产。在个体农业公司中,40%是纯农业型企业,丈夫一人就可以满足整个生产管理的需要了,妻子则从事家政服务以增加家庭收入。另外60%为农牧(或种养)结合型或纯牧业,用工量大,丈夫一人忙不过来,需要家庭其他成员一起来经营。近30年来个体家庭企业的数量,因经营成本增加和年轻人大多走出农业行业进入新经济行业而减少了50%。老的奶牛养殖企业平均每户有奶牛25头,新建的企业的奶牛拥有量多在50头以上,以增加规模效益。农业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土地租赁成本;第二是农机的使用成本;最后是产品的配额成本。根据欧盟的有关协议,每个企业每种作物的产量都有一定的配额,超产部分需购买别人剩余的配额才能出售,故而超产部分需要购买配额的成本较高。2005年该市农民户均收入3.5万欧元,最高者可达10万欧元。农民获得新技术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是参加专业展会获得,第二是通过政府的农业技术咨询师的咨询服务活动获得,农民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向咨询师进行咨询,咨询师每周二定期到农户检查,结果分析后把信息反馈给农民。对于家畜养殖则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定期向养殖户反馈信息。到冬季农林局要举办一系列专业集会(15次/年)把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介绍给农民。在解决农民的医疗和养老问题上,德国政府在40年前就专门为农民建立了健康基金和养老基金,采用农民个人拿一点,国家补一点的办法筹集基金。农民个人部分是根据其经营土地的面积折算交纳资金的数量。近年来农民对此也有抱怨,因为现在老年农民越来越多,新农民负担加重,这是农民抱怨的主要原因,但在德国其他行业也存在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农民原则上65岁可以拿养老金,但身体好仍在继续从事经营活动并取得收入者则不能拿养老金。雷根斯堡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啤酒酿造用)、小麦、玉米、食用型土豆、淀粉型土豆和油菜籽等。土质肥沃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从事蔬菜生产,土质差的地方种草种树从事畜牧业和林业。全市建有一个牛奶加工厂,一个制糖厂,一个淀粉厂,3个饲料厂、35家规模较大的产销一体的肉联厂。为了对付高油价,近年来农业企业也积极关注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同时政府也鼓励农民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以增加收入,如沼气生产供应、家政服务、零售业等等。
谈论国外农业及管理
1德国农业
雷根斯堡市位于多瑙河流域,属德国经济发达地区,全市土地面积1400km2,人口18万(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者2万人),全市土地的1/2为农业用地,1/3为林业用地,相对德国其他地方属人口密集的地区,平均151人/km2。
2政府农业主管机构的职能
德国国家对农业的管理实行联邦———州———市(县)———镇(乡)的分级管理模式。雷根斯堡市农林局的人员总编制为66人,其中农业方面45人,林业方面21人。市农林管理机构对区域内的农林业有三大工作任务。第一是咨询,就本辖区内农林业的政策、技术等方面的事务对农民和农林企业进行咨询服务。第二是培训,就是对辖区内的农林从业者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和增收技术的培训。第三是管理,对本辖区的农林业进行有效管理。2005年机构改革之前该局只负责农业方面的事务,改革后增加了林业方面的事务。对农民的专业职业教育除农林技术之外还设有家政等内容,机构改革后对农民的培训改为由专业学校负责,有关缝纫、家政等内容因感兴趣人太少也随之取消。政府对农民的支持主要在3个方面:第一是咨询,第二是培训,第三是补贴。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减少,专职从事咨询的人员也在逐渐减少。咨询和培训的任务,主要是在新政策和增加收入的信息和技术方面。如采用植保措施前政府对农民都要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近年来欧盟在环保方面的新政策越来越多,如可以使用的农药目录每2年调整一次,畜禽的排泄物产生后一个小时内需处理完毕以防止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等,这些都要及时培训。欧盟已经取消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德国在这方面也同欧盟一致而改为对农民家庭的直接补助。这项改革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是为了弥补农民在农产品价格上的损失,现在调整为在农民满足一定环保条件下才能获得补贴。农民每年须向政府报告所有有关生产的基本数据,如种植作物的种类、产量等等,政府每年从中抽取5%的农户来核实所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有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存档,同时政府采用GPS系统确定每个农户的种植作物种类和面积。如果查出有农户上报的数据不实,政府则采用取消或减少该农户补贴的措施来防止虚报和瞒报现象的产生。在其他方面对农民的补贴也是选择性的,如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政府对库房补贴,机械则不补等。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因改革方面的原因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咨询人员因经费问题在减少,对此农民有不少意见。农林局还下设一个农业试验站,科技人员对新品种进行试验后将获得的信息向农民。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大学里进行,不在农试站。农业试验的经费由政府提供,但在新品种研究上私有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农民与农业企业
雷根斯堡市的农民都是以农业公司的形式来从事农林生产的,农业公司中95%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企业,多数为1个人的公司,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种植土地30hm2,其中45%土地从其他人手中租用,因此企业规模小,经营成本高,这也是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整个大农业中,45%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则从事林业或牧业生产。在个体农业公司中,40%是纯农业型企业,丈夫一人就可以满足整个生产管理的需要了,妻子则从事家政服务以增加家庭收入。另外60%为农牧(或种养)结合型或纯牧业,用工量大,丈夫一人忙不过来,需要家庭其他成员一起来经营。近30年来个体家庭企业的数量,因经营成本增加和年轻人大多走出农业行业进入新经济行业而减少了50%。老的奶牛养殖企业平均每户有奶牛25头,新建的企业的奶牛拥有量多在50头以上,以增加规模效益。农业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土地租赁成本;第二是农机的使用成本;最后是产品的配额成本。根据欧盟的有关协议,每个企业每种作物的产量都有一定的配额,超产部分需购买别人剩余的配额才能出售,故而超产部分需要购买配额的成本较高。2005年该市农民户均收入3.5万欧元,最高者可达10万欧元。农民获得新技术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是参加专业展会获得,第二是通过政府的农业技术咨询师的咨询服务活动获得,农民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向咨询师进行咨询,咨询师每周二定期到农户检查,结果分析后把信息反馈给农民。对于家畜养殖则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定期向养殖户反馈信息。到冬季农林局要举办一系列专业集会(15次/年)把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介绍给农民。在解决农民的医疗和养老问题上,德国政府在40年前就专门为农民建立了健康基金和养老基金,采用农民个人拿一点,国家补一点的办法筹集基金。农民个人部分是根据其经营土地的面积折算交纳资金的数量。近年来农民对此也有抱怨,因为现在老年农民越来越多,新农民负担加重,这是农民抱怨的主要原因,但在德国其他行业也存在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农民原则上65岁可以拿养老金,但身体好仍在继续从事经营活动并取得收入者则不能拿养老金。雷根斯堡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啤酒酿造用)、小麦、玉米、食用型土豆、淀粉型土豆和油菜籽等。土质肥沃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从事蔬菜生产,土质差的地方种草种树从事畜牧业和林业。全市建有一个牛奶加工厂,一个制糖厂,一个淀粉厂,3个饲料厂、35家规模较大的产销一体的肉联厂。为了对付高油价,近年来农业企业也积极关注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同时政府也鼓励农民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以增加收入,如沼气生产供应、家政服务、零售业等等。
国外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除了要重视基础教育,还必须依靠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美国、欧盟等国家在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过程中,从立法、管理体制、培训层次、培训方法、考试制度及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借鉴国外经验,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明确职业技术培训目标、确立职业技术培训制度和完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等三个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
Abstract:Thesuccessofruralconstructionreliesontheimprovementofruralworkforce''''squality.Toimproveruralworkforce''''squality,itdependsonthebasiceducationandruralpolytechnictraining.AmericaandEUtakeactionsonthelegislation,supervisorysystem,traininglevel,trainingmeasures,examinationsystemandtreasuryto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ruralpolytechnictraining.Inordertousethereferenceofforeignexperience,improveourruralpolytechnictraininglevel,thepapersuggeststhatitrequiresclarifyingthegoalofruralpolytechnictraining,establishtrainingrulesandimproveruralpolytechnictrainingeducationsystem.
Keywords:agriculture;technicaltraining;newlycountrysideconstruction
长期以来,不仅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一年内参加过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芬兰为46%(1990),美国为32%(1991),瑞士为38%(1993),挪威为37%(1991),瑞典为36%(1993),加拿大为30%(1991),法国为27%(1992),德国为27%(1991)[1]。这些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从立法、管理体制、培训层次、培训方法、考试制度及经费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分析国外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经验,对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法制保障,经费支持
引进国外智力革新农业传统产业
建德市园艺场是1977一1984年陆续在乌龙山脚下开发低丘陵荒山而建成的果树场。现有干水果基地580亩,其中柑桔380亩,盛产桔园300亩,职工219人。在建场初期,柑桔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都较低。经营上采取“大锅饭”管理方式,职工积极性不高,在柑桔生产上,管理粗放,树体郁闭,病虫严重,果实品质差,产量不稳,经济效益不高。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省、市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的支持帮助上,从1991年起,重点抓了两方面工作。
一抓改集体承包为职工承包,实行生产自主经营,经济自负盈亏,责任风险自担,变“大锅饭”为职工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责任饭”,落实按劳取酬政策,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二抓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后引进日本柑桔专家8批16人次来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并在全场实施了柑桔优质丰产综合技术,取得显著的效果。1991年春.我场首次邀请日本柑桔专家南又卫来指导柑桔修剪,此后,10月份又邀请古桥嘉一博士等九位柑桔专家来场指导病虫防治、修剪、土壤肥料、品种改良、合理使用农药等技术。每次日本专家来场,我们全体职工都参加学习,使我们开拓了思路,看到了差距,提高了技术水平。
几年来,我场通过引进日本专家.主要从以下技术环节上进行了改进:
一是采用改良型修剪方法,35年内改粗放自然园头型修剪为三主枝自然开心形修剪.降低了树冠高度.减少了重叠大枝.绿叶分层,使枝条分布均衡•果实大小均匀。
二是改传统施肥为配方施肥,抓住3月上旬、6月中下旬和11月上中旬三次施肥,逐步做到年亩施有机肥700公斤,纯氮17公斤.磷8公斤,钾13公斤,提高了树体产果能力和果实品质.
国外农业巨大灾害险管理特色探究论文
关键词:农业巨灾保险法律制度巨灾保险基金
摘要:我国是农业巨灾频发且后果较为严重的国家,农业巨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体系,农民面对农业巨灾,缺乏基本生产和生活的保障。我国应借鉴国外巨灾保险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巨灾保险的立法工作,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逐步构建完善和谐社会下的巨灾保险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农业巨灾频发且灾害后果严重的国家。建国以来,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农作物面积一般在40万一4700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再加上其它损失,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一500亿元人民币,大灾年份损失更加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业巨灾发生机会多,成灾频率高,损失巨大。2008年初,中国发生了5O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农业遭遇了巨额经济损失。在灾害所波及的21个省区市中,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亿亩,绝收面积超过3000万亩。而此次灾后保险赔款近20亿元占比不到雪灾总损失的2%。农业巨灾风险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旦承保,当农业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危机,甚至会陷入破产的境地因此,研究和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关于农业巨灾风险保障的基本制度和管理经验,尽快建立而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
本文将以国外巨灾保险的运作机制为视角,从法制建设、承保主体、风险分担和政府责任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求为我国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方式认识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但是我国农业现有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行现代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农业循环经济则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物质投入量、废弃物排放量,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农村的经济模式。借鉴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已开始循环农业的实践,由于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循环方式进行生产,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循环农业模式,不过多数都不称为循环农业模式,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1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
瑞典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瑞典生态农业户不断涌现。在种植业方面,瑞典提倡只能施用牲畜粪便等天然肥料,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虫剂。为使土地保持肥力和减少病虫害,要实行轮作,特别是要种植豆类作物和牧草。每4年循环一次,即第1年种小麦,第2年种豌豆,第3年种燕麦,第4年种牧草。生态农作物产量相对于普通作物要低,如生态小麦产量比普通小麦低15%~20%左右,但销售价格却高出2倍以上。在养殖业方面,瑞典提倡让牛、羊、猪、鸡在室外自由活动,使用自己生产的没有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的饲料。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喂药,如果喂了药,要等3个月后才能屠宰。普通猪饲养期为6个月,而生态猪饲养期为7~11个月,生态猪出售时价格要比普通猪高1倍。如今在瑞典,有机农场的发展相当普遍,在整个欧盟中位居前列。
1.2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
美国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循环农业的概念,但是循环农业理念却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有机农业往往造成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实际利润减少。美国又提出可持续农业的农作制度,该制度由水土保持耕作、农牧混合和作物轮作等技术作为支撑,更多地强调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近年来,美国农业倾向于采用低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谓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是指通过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合成品投入,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以法规的形式把化肥、农药等施用量控制在安全水平上,并强调维护资源的自然属性,以求获得理想经济效益[2]。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农业理论和目标、措施。
国外农田艺术对创意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发展“美学经济”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其表现不应只是乡村里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应包括将艺术美感播撒在广阔的农田之上,让农田艺术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添砖加瓦。以农田艺术为载体的创意农业在国外得以日益广泛应用,其中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基本形成了产业体系,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农田艺术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借鉴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经验,有助于中国创意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尤其是在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农田艺术应用或将成为未来中国乡村振兴“美学经济”的一个新的发力点。
关键词:农田艺术;创意农业;美学经济;乡村振兴
农田艺术作为创意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国内外农业产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创意农业由此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农田艺术是指在不改变农田自身基本属性的基础上,经过作物选择、图案设计、定点移植、水肥管理等多个环节,通过种植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形成特有的艺术景观,最终成为能够供游客田间观光的农田艺术[1],其目的主要是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农业物质产品、艺术产品、休闲产品的多丰收。农田艺术以农田为基础,除了具备普通农田景观的地域性、乡土性、生态性、自然性外,还具有艺术性的标志性特征,其融合园林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景观学等多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将艺术手法融入规划设计中,使农业布局的整体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效果,不仅能够增加创意农业独特性、多样性的景观和艺术魅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创意农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农田艺术应用主要是将艺术设计融入农耕田园中,形成田园综合体,使农业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并以发展创意农业来实现提高农业形态附加值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创意产业,通过与农业的结合形成了创意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及日本等国均已形成符合本国农业发展特点的创意农业;而中国创意农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体系。基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及乡村产业振兴“美学经济”的现实需要,本文分析了农田艺术在国际创意农业中的赋能,并总结分析了其实践经验及规律,以期为中国创意农业发展带来借鉴及现实指导。
1农田艺术文献综述及价值类型
1.1文献综述。农田艺术是农业与艺术的结合体,兼具了实用性和观赏性,以农田为载体,利用艺术和工程的手段,以园林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景观学为基础,对土地、作物、林木、生产设施等要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农业生产具有观赏性和一定的艺术效果,达到农业物质产品、艺术产品和休闲产品的多丰收[3]。19世纪末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启蒙作用的“田园城市”思想[4]。20世纪初法国学者马克•布洛赫将法国中世纪农田分为长形场地、不规则形场地及圈地3种形态,在分别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业走向个体化的趋势[5]。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提出用多层奶油蛋糕的模型表达生态规划,并开始加强对自然美、生态美的尊重,从而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生态规划设计热潮[6]。但直到2003年,以农业美学为主题的第五届国际环境美学会议在芬兰召开,从此农业美学成为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中国农田艺术研究起步较晚,较早出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陆玉麒针对云南哀牢山区的梯田景观分析,认为其既解决了农耕中的关键要素水分与肥料,又以聚落分布的适中高度、均衡建构为中介最终内化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7]。也有针对“玉米带”农田景观40多年来变化趋势的研究或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研究[8-9]。进入21世纪,相关研究得以丰富。角媛梅等继续证实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10],张琪初步完成了铁岭新城七彩花田的设计[11],稻田景观、麦田景观研究也陆续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俞孔坚认为,“作为第二自然的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12]。可见,农田艺术研究与农业美学研究殊途同归,以农田艺术为载体的创意农业研究在中国引起了重视。1.2价值及景观类型。农田艺术的宗旨是追求真、善、美,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观赏、生命、体验、指导等方面。①观赏价值。农田艺术景观能够供人们欣赏,给人们怡然自得、轻松快乐的自然环境。农田艺术设计的前提是保护地方特色,在此基础上创新创美,才能设计出具有吸引力和观赏力的艺术农田,才能推动创意农业的发展。②生命价值。农田艺术设计要保证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前提,也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③体验价值。农田艺术中可以让观光者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从而获得相应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采摘是观光旅游中比较受欢迎的形式之一,游客购买自己采摘的劳动果实与在超市购物的体验不同,能够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丰富生活经验。④指导价值。自然形成的农业景观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指导价值,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种植景观、黄河流域的旱作种植景观和西南地区的梯田景观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中国自然农业景观能够为城市湿地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农田艺术的景观类型可分为马赛克式、梯田式、图案式、农田林网式和混合式。①马赛克式是按照马赛克进行构图,将大片土地切割成小块土地,种植不同作物,通过不同作物的颜色搭配,形成色彩斑斓的农田景观。②梯田式起源于西南地区,按照等高线和山脉的走势,将农田建造成层次分明的梯田,给人强烈的立体感。③图案式是通过在土地上种植不同颜色的植物,使之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④农田林网式是将农田方格化和林网化,方格化的农田不仅看上去整齐一致,而且通过林带的分割形成田间小气候,蓄水防风。⑤混合式是将上述农田艺术的形式混合使用,形成丰富的农田景观,造成较大的视觉冲击。
2国外农田艺术应用
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特点与经验借鉴
1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特点和基本经验
1.1政府为主导的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具有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美国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为主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历了从私营到国营再到现在的公私合营双轨制的模式演进。从1939年开始实施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美国的农业保险有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利用优惠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其农业保险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1.1政府主导的商业运作双轨制经营模式
美国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政府主导的商业运作模式,以作为国家专门保险机构的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为主导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要特点。美国农业保险业务的运作分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私营保险公司、保险人(农险查勘核损人)三个层次。农业保险业务由经政府审批的商业公司经营或,政府和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不做直保业务,主要负责规则的制定,对私营公司的稽核与监督,提供再保险等。美国经营农业保险的财产险公司只有15家,占总数的1.5%,平均每个州不超过两家。这样的市场格局和商业保险高度的竞争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被批准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具有充足的资本和良好的信誉,并且都有丰富的农业保险业务经验,技术强大,能够满足农业保险业务拓展的需求。农作物直保业务主要是通过人销售。农险核损人需要经过农业部风险管理局专业培训两年,取得从业资格。核损查勘人可以供职某一家商业保险公司,也可做独立查勘定损人。美国农业保险采取自愿原则,但带有强制色彩。联邦政府规定不参加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将得不到政府的其他福利计划,实质上是在自愿保险的基础上加入了强制性的因素。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避免逆选择。对于一般的农作物损失保险,农户可以自愿选择。
1.1.2政府制定与完善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外农业科技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综合分析美国、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建设经验,具体概括为完善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顶层管理机制和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科学有效的新型评价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专业化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等是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以期为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启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引领。农业科学技术必须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有所担当走向全面担当,从单纯支撑农业发展变成支撑并引领农业发展[1]。为此,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和体系建设步伐,必将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但当前农业科研项目与生产实际脱节、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偏低、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且主体偏少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偏弱等一系列问题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2]。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简称“国发11号文”)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文),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及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在此背景下,田晓琴等[3]结合农业科技管理政策和实践,综合分析了…“国发…11号文”亮点和关键点,并提出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突破点。国内众多学者分析了欧美、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体系的特点经验,并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和创新体系的现实困境和优化方向[4-7]。在新形势下,在即将进入…“十四五”…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凝练学科方向,制定应对措施,是当前科技管理专业机构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通过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同时,作者所依托的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扎实的工作基础,作为国家第一批遴选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承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具体项目管理工作。在国家大力推进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成“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管理专业、独立运转、高效规范”的专业化管理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其农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建设机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梳理,分析其共性特征与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完善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国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
虽然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及农业资源条件,例如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具有市场导向下科技创新的竞争性、需求导向下科技创新的公益性和增长导向下科技创新的宏观战略性特点[8]。市场力量是促进包括科技在内的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政府起次要作用。日本和韩国的科技体制是集中协调型的,即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资源配置呈现“官民分立”和“部门分割”的架构[8]。但比较与分析发现,各国的农业科技管理及创新体系建设仍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包括以政府支持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费来源体系,良好制度与政策以及法律等软环境的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等[9]。1.1完善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完善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以美国为例,在其100多年的发展探索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形成了由农业科研体系(国立、州立和私立的研究机构)、农业教育体系(涉农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和公立农学院)及农业推广体系(农业部推广局、州立大学农学院、县推广站)三部分构成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10]。美国农业部是集中管理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的唯一政府部门[11],其机构和职能随着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在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职能幅度之宽广和功能之综合可以用“从田间到餐桌”来反映。与职能相匹配,在内部机构设置、职位设立等方面,美国则根据1994年“作物保险和农业部重组法案”来进行。其中,在部领导的配置上,设部长1人,常务副部长1人,副部长7人和助理部长2人;在职能司局的设置上,包括行政监管部门(6个独立办公室,直接在部长和常务副部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与行政支持部门(2类行政支持部门,分别由两位助理部长负责);其他7大业务部门(自然资源与环境、农场和海外农业服务、农村发展、食品营养和消费者服务、食品安全、农业教育与科研、市场营销)则分别由7位副部长担纲,每个业务部门分别由一到几个业务局构成,共有19个业务局。在上层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形成了政府内和政府外的科研管理机制,其中政府内部的科研项目主要由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局(ARS)承担,政府外的科研推广项目主要由各州的公立农学院(即赠地大学)及其56个州农业实验站承担,并由2008年调整成立的食品与农业研究院(NIFA)协调管理,加上私人机构的研究,构建了基础和公益性研究、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以及市场私人性科技产品的相互衔接的网络体系。美国完善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形成了较高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等运行效率,从而成为当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1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80%[11,13]。1.2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机制。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机制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得以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无论农业自然资源是否丰富,环境条件是否优越,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是各国政府在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极差的以色列,其大部分土地为沙漠,可耕土地不到20%,但其农产品生产却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还出口到欧洲,甚至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14]。缘由就在于其强大的资金投入及较高的投入效率所形成的大量的科技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高达96%,在整个世界实属少见[15]。政府每年拿出农业总产值的3%作为农业科研经费,总额高达上亿美元,其中50%用于公益性研究机构国家农业研究组织(ARO)的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导的研发活动,另外50%与其他研究基金合并成为以市场化和应用研究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性基金”。在“竞争性基金”的配置结构上,75%左右的经费用于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仅占竞争性基金10%左右,15%左右的经费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与推广。而在自然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巴西,政府亦通过强大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实现了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推广机构、教育机构等所组成创新体系的高效协调运转,促成了农牧业生产与出口大国地位的形成。近十年来巴西农产品出口增长率年均达18.6%,高于美国与欧盟的增速,更有学者预测[16],若按照这一速度发展,10年后巴西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巴西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两级构成,其中联邦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国际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科研机构与科研院校的经费开支,约占联邦政府开支的15%;州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约占州政府开支的2%[16]。1.3科学合理的顶层管理机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自我特色,但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却具有共性。为了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顺畅运转,在农业管理机制的设计上,需要强调主导机构的运行效率,因为它将对整个体系的运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农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许多国家非常注重顶层设计的重要性[17]。在法国,其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与科技部组织实施,尤其是对建立于1946年的作为农业领域中唯一从事科学研究机构——法国农业科学院(INRA),给予了倾斜性的支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与科学研究部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管理体制,共同讨论和确定农业科研领域的重大问题及研发方向。农业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转移技术、完整植株再生技术、生物固氮等种植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家畜遗传改良、22繁殖,畜禽饲养与营养,畜禽疫病防治研究等畜牧业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之一[18]。在日本,隶属于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技术协会(AFFRC),主导着全国农业科研的重大活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农业科研的基本目标与基本事项,联络及协调研发机构与管理部门,考察研究开发活动研究现状及成果,资助地方政府或私营部门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等[8]。农林水产技术协会的主要决策者由1位主席与6名成员构成,均由农林水产省部长直接任命。其主要机构包括行政部(协调办公室)。政策研究规划部(生物技术安全办公室)、研究推广部(商业学术合作办公室)、国际研究部等。各个部门虽职能不同,但相互关联、协同合作,促使农林水产技术协会高效运转,在农业科研质量保证与高度确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农林水产技术协会有权制定一些促进农、林、渔业研发项目的基本规则或法则,这些规则和法令适用于农林水产省管辖下的所有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在韩国,《农村振兴法》的颁布促成了农村振兴厅的成立,同时也明确了农村振兴厅的职能,后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确立了由农村振兴厅统一管理与协调的科研、教育与推广的农业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具有集行政、科研、推广、教育于一体的系统职能。农村振兴厅的组织机构包括3个行政管理局、1个后勤科室与8个科研院所,同时在地方设有相应的科研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与指导全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研发活动,并统一组织将已研发的农业科技推广至农村,培养专门农户并指导其改善农村生活[19]。这种从项目的研发到最终技术推广的一体化做法,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户收益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颇受基层农户的认可及欢迎。在印度,农业部下设的农业研究理事会(ICAR),承担着全国的农业科研协调与指导职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于一体的机构之一。下设99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几乎承担了印度全部重要的农业科研计划与项目,也培养了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9]。农业研究理事会的主席由农业部长兼任,副主席由各联邦农业部长兼任,其成员主要涉及知名科学家、部分研究所所长与农业大学副校长、财政部经费司与计划部农业司的负责人等[20]。其下设综合委员会与管理委员会,综合委员会是农业研究理事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委员会是农业研究理事会的主要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制订农业研究理事会的发展方针、审查及考核科研项目、审批财政预算等[20]。在这种具有较大集成管理体制的运行下,印度的农业科研水平也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不错的研发效果。1.4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体系。严格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对规范科技项目活动和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具有重要的督导作用。其中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机制与评估体系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国,科研项目主要由国家项目办公室(ONP)协调管理,既有前期的设立评估,也有实施后期的效果评估。在项目设立方面,经过论证确立的研究选题、方向领域和相关指南会在ARS网站上公布,然后经过层层环节,最终完成项目的申请与实施周期。如在项目指南及研究领域确立环节,国家项目办公室与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NPT)合作,向科学家、股东、合作伙伴与客户描述并定义项目的范围与内容。然后,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与核心科学家共同组织国家项目研讨会来确定主要研究议题及重点。在此基础上,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界定国家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并为每个项目量身制定一个详细的“5年计划”。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项目执行的需要,结合“5年计划”,对项目进行修正;然后,科学质量审查办公室(OSQP)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同行评议,通过评议后的项目,按照研究计划进入实施环节。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与区域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进行持续的监管,若有需要,将会对项目进行额外的审查。此外,项目负责人需每年向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提交项目汇报,并由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归纳总结并提交每个NP的主要贡献与成就。项目实施期限结束后,便进入项目评估环节,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将开展项目回顾性评价工作,并重新评估国家项目的范围,然后开始筹备下一个5年计划。这一严格的论证、评审、实施和评估系统,有效确保了项目具体目标与政府科研预期目标的达成和耦合。在以色列,农业科技管理的执行机构是农业部的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办公室具体并实质性地参与整个项目周期的管理工作。各个研究组织依据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拟定并的项目申请指南,递交项目申请书,由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汇总并交至部际科技委员会审批;立项后,各项目负责人每年均要向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提交年度报告;无论项目成功与否,整个项目期间,均有一套全程、动态的评估制度,用以评估项目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在韩国,根据国家现实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及相关研究规划,农村振兴厅制定具体项目指南并对外公布。一般而言,经常性项目由直属研究院所设计,课题申报实行个人申报负责制;在项目申报书汇总、分类后,由农村振兴厅组织召开分专业项目协调会议,以保持协调平衡;项目协调之后,将经过两次审议,并最终由农村振兴厅编制并颁发项目计划书;项目评价一般一年两次,包括中间(阶段性)评价与最终评价[21]。这种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研究有序开展和为下年度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2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管理论文
摘要:农业保险在经过200多年的探索发展后,各国都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经营体制与经营模式,考察其发展演进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农业保险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将以若干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实践与经验作为起点,在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特点作出比较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提炼出对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据此揭示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保险,经验,启示
一、研究综述
在通常的理解上,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经济损失提供的一种保险。近年来,农业保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在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从理论层面探讨农业保险的生成的原因。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基本形成了共识,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其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比如,刘京生(2003)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商品和非商品两重性;李军(2004)提出农业保险应当属于准公共物品;庹国柱(2004)主张农业保险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但更多地趋于公共物品;陈璐(2004)则认为农业保险应属于混合产品中的第三种类型,是具有利益外溢特征的产品;冯文丽(2004)认为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和正外部性是各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
(2)关于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问题。许桂红、陈珂(2003)认为,农业发展的模式问题可以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尽管参差不齐,他们的农业保险体系却有共同之处,比如各国都有经营农业保险的专业性的组织、保险承包的范围也都从单一风险过渡到了综合风险、保险费一般由农场主和政府共同承担等。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政府论”模式(刘芙、吕东韬,2003),即由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农业保险合作论”模式(许桂红、陈珂,2003),即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社,该模式主张建立合作保险为主体的保险组织。“商业论”模式(许桂红、陈珂,2003),即以商业性保险为主、政策性保险为辅的多家办保险的模式。“区域论”模式(谢家智,2003),即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应实行“区域化”发展战略。“阶段论”发展模式(王和、皮立波,2004),即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应实施阶段性推进战略。此外,吴扬(2005)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特点,也。划分了不同的地区性农业保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