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23:16: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过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流动性过剩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呢?

流动性一说最早源自于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在著作中最先提出了“流动性偏好”概念,即对货币的偏好。通常意义上讲的“流动性”(Liquidity)是指用来表示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而狭义上的流动性,则主要是指货币的流动性,欧洲中央银行(ECB)就认为流动性是表达一种量的概念,其把“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一般来讲,判断流动性过剩的指标有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率、M2与证券市场市值的比值以及银行体系里的贷存比等。近年来,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银行体系内超额储备与持有的央行票据已从2003年的1.4万亿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4.16万亿元,占银行存款的比率从2003年6.81%直线上升到2006年12.41%。与此同时,银行存贷款差额日趋扩大,2003-2007年,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比贷款增长平均高4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由2003年的1.63上升为2007年的1.63。银行体系内资金过多。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日趋扩大。2003-2007年,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比贷款增长平均高4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款增速的差异导致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3月末,银行存贷款差额已经高达11.46万亿元。这说明银行可运用的资金规模相当大,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

那么,流动性过剩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时下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诱因大体上有二,一是受全球流动性过剩所影响,或者说是外部因素;二便是国内自身需求不足,即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导致我国市场上资金供需关系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查看全文

产能过剩问题分析

一、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现实

1、国家发改委对11个行业产能过剩状况的调查

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了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显现。

具体来说: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但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2、商务部关于2006年上半年主要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的供求状况调查

(1)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状况调查分析

查看全文

生产过剩与农村消费启动

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全是坏事。消化生产过剩,关键是要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费,也就是说,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启动消费,因为持续多年的消费不足至今没有明显改观。启动消费,重点又在于农村消费。当前城市消费已相对饱和,但是农村消费则停滞不前,城乡消费反差太大。消化生产过剩,根本落脚点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农民收入增速持续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未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为农民兄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又主要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国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3种主要商品2001年下半年的全国市场供求情况的分析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03种,供过于求的商品500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经济日报》2001年7月16日第2版)。该分析还表明,下半年供过于求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家电商品,其生产能力仍然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当然,这项分析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所选取的600余种商品存在结构上的问题,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publicgoods),而这些公共物品很大程度上至今供给不足。因此,当前我国市场局势一方面是生产过剩(overproduction),另一方面事实上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品种不丰富,但是总的说来,当前市场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产品滞销,物价下降。生产过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一般都从“坏”的角度认识生产过剩,认为生产过剩导致经济不景气,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当然不好。此言不错,但是我认为还是要辩证地看待生产过剩。生产过剩诚然有坏的方面,但是较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短缺经济时代,你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生产过剩无疑是“好的”。生产过剩的“好”,理论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告诉我们,生产过剩危机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买和卖的分离包含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说,不论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还是古典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就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但是,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危机的原因,危机的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写道:“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85页)。因此,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出现现实的生产过剩,并不有悖于商品经济的自然属性,相反,它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信用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也说明中国经济已具有了市场经济国家的若干重要特征。这其实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样,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是坏事,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率日益提高和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开拓大规模增加了供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当然,我并不是为生产过剩叫好,唱赞歌,既然要辩证地看待,那么在看到“好”的同时,确实还要关注生产过剩的“坏”。坏,体现为生产过剩是通货紧缩(deflation)和经济萧条(depression)的直接诱因,破坏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无疑需要克服和遏制。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在我们传统观念中,生产过剩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论述,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定期爆发,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对抗性矛盾的表现。这种对抗性矛盾,源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但并不意味着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存在矛盾。改革过程中,由于体制的变异,加之生产和消费之间本身的固有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愈益尖锐,进而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与普通城乡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因此,生产过剩的根源是改革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日益尖锐。按照这个思路,消化生产过剩,关键是要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费,也就是说,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启动消费,因为持续多年的消费不足至今没有明显改观。启动消费,重点又在于农村消费。当前城市消费已相对饱和,但是农村消费则停滞不前,城乡消费反差太大。1999年,乡村地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52.96%下降至38.68%,减少了14个百分点,而农村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69%。今年上半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城镇高出乡村3.5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为1.8个百分点,去年底为2.3个百分点,城乡市场零售额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远低于城镇居民。1999年底,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38.24台,电冰箱10.64台,洗衣机24.32台,照相机2.69部,同期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111.57台、77.74台、91.44台、38.11部。在城镇流行的空调器、热水器、排油烟机、微波炉、家用电脑、影碟机等耐用消费品,农民的拥有量更低。因此,消化生产过剩,根本落脚点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必须立足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农民收入增速持续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未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为农民兄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又主要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了,就会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更多的机会,乡镇企业也会得到较快发展。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为此政府必须继续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乡镇企业的政策不宜简单关闭了事,要积极引导。金融市场的改革方向,也应该保证乡镇企业的融资需求。只要乡镇企业再度蓬勃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农民收入增速继续下跌的趋势必将得到扭转。此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直接途径。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农民的家用电器拥有量低,除开收入因素外,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一般的家用电器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相配套,例如电视机需要电压稳定和有线电视信号,电冰箱需要电源供应不间断,洗衣机离不开方便的自来水供应,但是农村的这些基础设施的现状是:电视信号比较弱,收视效果差;电力供力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比较高;自来水普及率很低;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限制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因此,启动农村消费,必须尽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内容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自来水、农村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公共物品,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贫穷的中国农民当然出不起,这无疑需要政府投入,将城市供水、供电、电信、道路建设、广播电视等公共事务职能伸入农村,兼顾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应鼓励农民集资办小水电、小水塔、电视信号接转站等。水、电、路、信号等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广大农村地区将很可能出现一个家用电器消费热潮,蓄势待发的潜在需求将变为现实,进而消化掉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

查看全文

信贷错配对产能过剩影响研究

摘要:产能过剩是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综述对产能过剩的定义、成因、内在机制等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从金融抑制理论入手,分析信贷错配是如何通过引起企业过度投资而加剧产能过剩的。分析信贷错配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深入分析信贷错配对产能过剩的影响:信贷错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过度投资水平从而加剧了产能过剩。建议政府减少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干预。

关键词:产能过剩;金融抑制;信贷错配;过度投资

近年来,产能过剩抑制着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行为扭曲,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产业升级。我国对产能过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2014—2016这三年的政府报告中,化解产能过剩也被多次提及。通过对以往的梳理发现,对于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认同并不一致,虽说大多数学者是赞同产能过剩是由于体制性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但对于产能过剩体制性原因的研究主要是从政府不恰当干预和财政分权制度缺陷出发,并未对现有经济体制缺陷进行深入研究,也缺乏了将我国现存的金融抑制与产能过剩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现有的文献对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这个问题也未深入研究,导致对影响产能过剩因素的分析不够彻底,在进行政策建议的时候也往往忽略了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等因素。因此,有必要对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为解决产能过剩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对产能过剩与信贷错配的认识

1、对产能过剩的认识。关于产能过剩问题,国外主流理论基本上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一个伪问题。具体而言,过剩产能要么被视为企业策略性投资行为的结果;要么被视为企业为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而须保持的合理闲置产能。在此逻辑下,产能过剩现象既不需要政府干预而且政府也难以有效干预。产能过剩的结构性、持续性与复杂性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全面关注,许多学者对产能过剩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潮涌现象理论(林毅夫,2010)、“过度竞争”理论(何贤杰、朱红军、陈信元,2008;江飞涛、耿强、吕大国,2012)、政府补贴性竞争理论(白俊、连立帅,2012;)、政府干预失败理论(卢峰、姚洋,2004;韩国高,高铁梅,2011)等。我们可以从产业组织方面来看待产能过剩,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不少的讨论,其主要观点还是认为产能过剩是企业蜂拥而至的结果。具体的结论是按照下面几类看法得出的:第一种看法是指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产能过剩当作竞争的一种计策(Benoit&Krishna,1987;arham&Ware,1993)。然而这种看法只能解释寡头企业和在所述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并不足以解释那些投资多而分散的行业。第二种看法认为产能过剩的形成是因为生产商不能准确地判断消费者的需求。假设生厂商不能准确地判断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导致产需不对等,供大于求的后果(Paraskevopouloset.al.1991)。从“羊群效应”来考虑(Banerjee,1992),也就是生厂商不能有效获取外部信息,以至于对市场进行了错误的判断,不能得出合理的生产计划,导致了产能过剩,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盲目模仿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也可以从市场因素来看待这个问题,市场失灵引起了产能过剩。现关于市场失灵的文献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市场波动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竞争导致的。而市场波动又主要是由于市场价格和产品生产成本等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就造成了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Hartman,1972;Abel,1983;Pindyck,1988;Hassett&Metcalf,1999;Bartet.al,2003)。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厂商保有过剩产能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形成进入壁垒,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Dixit,1979;Schmalensee,1981;Wenders,1971),并且在需求并不缺乏的时候,厂商的自愿投资生产并没有达到理论的产能,造成过剩产能并不是需求侧的无效。当然除此之外,体制问题也可能引起产能过剩。正是由于体制存在缺陷,才导致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周而复始。2、对信贷错配的认识。根据Chacholiades对错配的定义,信贷资源错配可以理解为由于市场不完善而无法形成信贷资源最优化配置的一种客观现象。近年来,产能过剩行业的整体投资和自筹资金并没有得到抑制,资金仍被转移到了产能过剩行业。产生错配是由于政府干预,导致银行大量贷款被投向产能过剩行业。商业银行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机制不完善,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受到了产能过剩环境的影响(谭劲松,2012;魏开华,2013)。“两高”行业、传统加工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三类产能过剩行业的银行信贷投放冲动加剧了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信贷投放背后的原因又各有不同。康守松(2014)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及风险防范”研讨会上指出,产能过剩行业在经济上行阶段由于资本利润率一般高于其他行业,从而其获得资金包括银行信贷的能力也较强。产能过剩随着经济周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导致银行信贷风险无法避免。产能过剩与银行信贷风险交织存在互为因果,企业负债水平在产能过剩出现下行拐点之后的较长时期都难以下降,从而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不断上升,最终成为产能过剩企业高债务风险的承担者。

二、信贷错配对产能过剩的影响

查看全文

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呢?

流动性一说最早源自于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在著作中最先提出了“流动性偏好”概念,即对货币的偏好。通常意义上讲的“流动性”(Liquidity)是指用来表示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而狭义上的流动性,则主要是指货币的流动性,欧洲中央银行(ECB)就认为流动性是表达一种量的概念,其把“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一般来讲,判断流动性过剩的指标有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率、M2与证券市场市值的比值以及银行体系里的贷存比等。近年来,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银行体系内超额储备与持有的央行票据已从2003年的1.4万亿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4.16万亿元,占银行存款的比率从2003年6.81%直线上升到2006年12.41%。与此同时,银行存贷款差额日趋扩大,2003-2007年,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比贷款增长平均高4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由2003年的1.63上升为2007年的1.63。银行体系内资金过多。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日趋扩大。2003-2007年,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比贷款增长平均高4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款增速的差异导致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3月末,银行存贷款差额已经高达11.46万亿元。这说明银行可运用的资金规模相当大,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

那么,流动性过剩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时下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诱因大体上有二,一是受全球流动性过剩所影响,或者说是外部因素;二便是国内自身需求不足,即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导致我国市场上资金供需关系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查看全文

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呢?

流动性一说最早源自于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在著作中最先提出了“流动性偏好”概念,即对货币的偏好。通常意义上讲的“流动性”(Liquidity)是指用来表示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而狭义上的流动性,则主要是指货币的流动性,欧洲中央银行(ECB)就认为流动性是表达一种量的概念,其把“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一般来讲,判断流动性过剩的指标有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率、M2与证券市场市值的比值以及银行体系里的贷存比等。近年来,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银行体系内超额储备与持有的央行票据已从2003年的1.4万亿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4.16万亿元,占银行存款的比率从2003年6.81%直线上升到2006年12.41%。与此同时,银行存贷款差额日趋扩大,2003-2007年,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比贷款增长平均高4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由2003年的1.63上升为2007年的1.63。银行体系内资金过多。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日趋扩大。2003-2007年,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比贷款增长平均高4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款增速的差异导致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3月末,银行存贷款差额已经高达11.46万亿元。这说明银行可运用的资金规模相当大,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

那么,流动性过剩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时下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诱因大体上有二,一是受全球流动性过剩所影响,或者说是外部因素;二便是国内自身需求不足,即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导致我国市场上资金供需关系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查看全文

货币流动过剩影响论文

摘要:货币流动性用M1与M2的比例来表示,它反映了现实购买力和潜在购买力的比例。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首先,世界各主要国家执行的低利率政策是造成当前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其次,各国金融机构信贷创造力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动力;最后,全球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又进一步放大了国际货币的流动性。同时,作者就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破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过剩;政策

一、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当前全球资产价格的“非理性”高涨,最有效的解释就是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泛滥问题,目前,大量的国际流动性货币正在国际不同的资产或资本市场上、不同的区域循环流动,不同市场体系下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全球货币数量远远超出货币需求,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那么造成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世界各主要国家执行的低利率政策是造成当前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源。美国在“911”以后,美联储为使美国经济复苏,长达两年多的时间一直保持1%的低利率,两年多的时间美元的宽松流动性,也造成了现在的亚洲美元、欧洲美元、石油美元不断地膨胀。另外,日本十年的零利率政策及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使手中有钱的日本人在全球的投资非常活跃。欧洲长达五年的时间保持在2%的低利率,直到去年年底才上升了25个基点。同时,低利率政策为对冲基金等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使得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的内循环,转而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从而不断推高全球资产的估值水平;而这种全球资产价格的上涨,不仅刺激了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也提高了抵押质押品的价值,进而使得银行不断放大对投资者的信用,更多的资金进入了投资、投机市场,推动着全球资产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高涨。

2.在全球外汇储备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各国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动力。从目前来看,世界各主要国家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依然强劲。在美国国内信贷增长当前仍然保持平稳上升的情况下,使得全球出现了结构性的储蓄过剩问题。虽然随着美联储升息紧缩作用逐渐显现,美国国内金融机构信贷增长增速将会有所回落。相比之下,日本经济从2004年开始走出谷底,2005年经济进入明显复苏阶段;而欧元区经济进入2006年以来,同样出现了加快复苏势头,其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强劲,从而使工业国家货币性供应充足,货币流动性增加。

查看全文

论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

[摘要]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展现了现代金融风险错综复杂的特征。反思危机,本文认为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为追求利润的持续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很容易出现过度竞争,放松信贷标准,盲目扩大贷款客户群体,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和业务创新。对照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宏观形势,流动性过剩也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盈利和发展的一个外在因素。因此,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作者提出以下建议:密切关注客观经济形势;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加速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和推广,有效分散信贷风险;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严格信贷标准和要求等。

[关键词]美国,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商业银行,博弈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波”。令我们震惊的是,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同样未能幸免。无论是商业银行理论研究者还是实际经营者,对此都深感困惑。但是,从商业银行视角系统地剖析,尤其是在解释为什么花旗等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也深陷次贷危机方面,目前相关的学术研究并不多见。我们力图从流动性过剩这一视角,剖析该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过度竞争和经营模式变化,探讨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的博弈机理,试图从中发现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的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流动性过剩下商业银行过度竞争导致信用风险快速膨胀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足会引发商业银行挤兑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而银行流动性过剩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和模式,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缩减滞留在体内的过剩资金,往往盲目地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贷款利率,容易放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最终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不良的影响。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及其危机正是美国银行业过度竞争的结果。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刘克崮,2007),但是真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在2l世纪初。尤其是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并从2003年6月26日~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1年多的时间。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造成了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

查看全文

资金流动性过剩

一、如何定义资金流动性过剩

在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没有哪个概念比“资金流动性过剩”出现得更为频繁。虽然人们在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内涵却众说纷纭。第一种定义是指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在这种定义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定义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并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的数量,这些“剩余的流动性”要么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要么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第三种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存贷比的持续走低。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是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造成很大压力。第四种定义是指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情况。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往往视为流动性是否过剩的关键表征,该利率可看作是判断流动性状况的一个良好指标。第五种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强制性的,因而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和超储率持续处于高位。第六种定义是指流动性偏好。即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是凯恩斯提出的,具有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有点像盲人摸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不一样,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判断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二、我国资金流动性的规模

经济学家吴敬琏(2006)在香港表示,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合8万亿元人民币,而央行只发行了2万亿元央行票据来冲销。这样,在乘数效应下,等于起码有30万亿元的流动性在市场中,中国境内的流动性过剩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06)测算,2006年央行到期票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万亿元左右。但也有人认为,我国同时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资金流动性短缺。目前,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过剩。一边是社会生产、社会消费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另一边是商业银行存在着极大的资金运用压力。很多需要资本流人的领域并没有顺畅的渠道来导入资本,如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等公共部门的投资严重不足,而资本大量聚集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了局部流动性过剩。我国大企业的资金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城市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农村却依然资金匮乏。还有人认为,我国明显存在资金流动性不足。从社会保障来看,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如果要还清社会保障的历史欠账,我国的资金不是过剩,而是短缺。从城乡居民的财富占有以及生活水平的差距来看,国家对农民也有大量的欠账。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2006)预测,“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资金不是宽裕,而是囊中羞涩。

三、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观点之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大于消费。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养老、看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由于财政未能充分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职能,即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优,老百姓不敢消费,只有把钱存入银行,从而导致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消费能力的欠缺是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过剩统计学分析论文

何为统计过剩,湖北省十堰市统计统计局局长翁仙王说:“统计过剩”就是统计量远远超过了统计者自身承受能力的限度和社会利用者实际需用的限度,出现了太多的剩余统计。

在当今政府综合统计中,统计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重复统计,即一次又一次地出现重复统计。

第二多余统计。如工业统计中的不变价工业总产值统计。

第三过时统计。即适应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但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旧的统计指标仍在沿用。

第四,虚设统计。如“农民在城里办非农行业产值”年指标,“人口年龄分段,平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指标等,数据收集困难,实际效用不大。由于“虚设”,统计人员就“虚推”,结果就出现统计工作的“虚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