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21:47: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情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情教育

初中历史国情教育有效性研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同志就提出,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通过对全社会的中小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让每个学生认识国情,了解过去,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爱民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一、课堂精选史料展开国情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目前中学生国情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几多几少:谈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繁荣口若悬河,但对资本主义的血淋淋发家史却知之甚少;对中国的落后挨打的史实知道得多,对落后的原因知道得少;经常放大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忽视中国的巨大成就;对党的失误知道的多,对党的功绩知道的少。正是因为缺乏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才使一些青少年崇洋媚外,影响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树立。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也有一百年屈辱史,现实国情是历史的延续而不是割断。此外,研究现实国情还要放在当代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大格局下,看到中国的国情是在全球化下的国情,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在丰富的历史资料的佐证下,教师或是“润物无声”,或是“春风化雨”,但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准确把握中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国情的不同的质;二是从全球的广角审视,即将中国放之于世界中加以比较分析,得出理性结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应“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开展国情教育,帮助他们走出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国情教育,是属于三维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由于现行考试制度的存在,部分同人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样做有点本末倒置,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成人成才”,传统观念中,成才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中华各个时期的文明,教师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足以让学生感到自豪。近现代的屈辱史,教师适当点拨,能够激起学生的向上心,没有爱国情怀的青少年,怎么能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更重要的是怎样正确看待我国过去受到的侵略和耻辱,正确看待今天我国与其它国家出现的分歧和争议,是不是简单地抵制外国货尤其是日本货,就是爱国?是不是靠武力能解决所以问题?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才能真正让外人尊敬我们,是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我们的科技的进步,提升了进步了,那么别人是不是也会对我们的东西很热爱?这样我们的国力影响力是不是就大了?

三、紧扣社会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开展国情教育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与国情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主要是以下诸方面。

一、进行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起,到公元15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中国人民培植的优秀文明传统,从古至今,一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到社会主义阶段,这些优秀传统被继承和加以弘扬,与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应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二、进行五千年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出路何在?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许多求进步的先进思想人物,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都没有成功。“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真正救国救民的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身上。历史已经证明,唯一的出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过去搞革命是依靠了党的领导,现在搞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西方的多党制领导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进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找到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当珍惜这一正确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全国(除台湾外)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我们要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因为在我们这个底子雹人口多、生产不发达的国家,如果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资本主义,将会产生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受穷。在生产不发达不富裕的国家”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家都有饭吃,都能生活得好。

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要同学生讲清讲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和前途的无限光明。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一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我国已建立了比较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他们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是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仍然落后。经济不发达,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要广大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以便将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查看全文

化学国情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所谓国情,指的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有人把国情具体分为下列7个方面: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情关系。中学化学教学涉及与化学有关的是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成就以及环境保护等等。

二、把伟大成就跟我国的基本国情联系起来,并全面进行国情教育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在介绍我国建国以来有关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时,都要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联系起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阶段,在我们面前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必须有进行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所谓全面进行国情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把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各方面的国情结合起来,避免片面性。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水平,要从综合国力这一概念去分析。所谓综合国力,就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其基本要素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具体测算组成这3种力的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教育力、文化力、国防力、外交力和政治力共8种。1949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列为世界第13位,在改革开放以后,到1988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上升到第6位。

查看全文

国情教育心得体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正确认识把握国情,从实际国情出发,按照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建设我们的国家,做到科学发展。

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国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初步实现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从整体上说,我国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前进道路仍然存在很大困难,面临着一些制约和困扰我们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资源压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一方面是一个奇迹,靠的是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资源压力将长期存在我国,影响我国进一步发展。二是人口压力。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峰接踵而来,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出现国家未富而人口老化的现象。三是三农压力。由于历史、地理等的原因,农村、农业和农民处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扶助三农改善三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是环境压力。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局部地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加强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正确认识国情就要正确把握国情,按中国的实际国情建设我们的国家,当前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确定的治国方略和建设步骤,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查看全文

地理教学意识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和国家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地理教育界在地理教学中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阐述了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国际和国家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国际意识;国家意识;爱国主义教育

1.地理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

国际意识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这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快、国际间合作与交流不断加深,竞争日益凸显,亟待共同解决的国际问题日益增多。为此,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各类教育的重要任务。地理学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而独自进行,我国的发展与世界有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对学生进行全球意识教育是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学生发展自身的需要,重要的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元文化,提升学生以世界眼光对问题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在认识当前所面临诸问题时要有全球合作意识予以解决,增强学生使命感,责任感,使学生形成全球观国际意识,在将来更好地参与国际事物。同时,有利于学生克服对全球性知识的片面学习,忽略对学生思维意识、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1教育学生培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正义感教育。当前虽然东西两个集团之间的冷战已经结束,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减小了,但在局部地区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战乱不断。世界的局部战争对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支持民族和解、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的动向,了解现代一些恐怖分子制造的事件对人民造成伤害的实例。然后,给学生讲解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采取谈判方式改革国际旧有经济秩序、建立国际新经济秩序,各国及经济体以公平、有序、合理、平等、互利为基础开展经贸往来,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政府支持民族和解,反对战争的态度是非常英明正确的。1.2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平等合作意识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日益走向深入的重要时期,只有使全国人民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太差距,才能使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将改革开放日益推向深入的巨大原动力,才能使人民在思想上增强对改革的承受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由以前的相互分离状态过渡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时期,部分国家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极端方式进行扩张和掠夺,此种行为同样给人类带来灾难,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进步,这种不符合时展潮流的问题教育我们,以各参与者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以促进全球和谐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和进步才是当今人类发展的立足点,而国家间采取对话、交流和合作已成为各国谋求发展的共同诉求。在当前全球发展已成为“地球村”的缩影,人类发展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各国通过合作一同参与解决问题,深化合作,取长补短,是国际发展的共识,一方受损另一方获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共赢”应是各方需要的理想方式。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共同问题是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知识从地理学的视角展示了这些问题的时空分布和特点,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上来,而大量的事实案例应证全球问题的解决要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平等合作就是我们寻求的最佳途径和准则。通过培养学生的“平等合作意识”,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形成对全球性问题科学的认知。1.3国际全球生态意识教育。全球生态意识是国际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思考的产物,其形成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生产水平低下,在自然面前非常弱小,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处于“地理环境决定”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强,人类就进入了“人类中心阶段”,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人类的附庸,人类对自然肆无忌惮的开发破坏;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促使人类重新认识人地关系,人类开始重视自然,开始关注自身行为对自然的影响,逐渐朝向“人地和谐”阶段迈进[1]。人类生态保护意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地球作为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要有这样的共识,并采取措施协调人地和谐。生态问题不能简单地视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其中不能忽略人类之间的关系,单个群体难以捍卫人类家园,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重视全球生态平衡与发展,树立生态意识,应是我们努力方向。地理学中“人地关系”一直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地理教学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思想内涵,而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与全球生态意识相关的内容很多,从一般“原理”到具体“现象”较好地体现了地理教学关注生态的特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全球生态意识。同时,结合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水日”以及“气象日”等时间点,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可通过向群众宣讲环境知识的方式,提高群众环境与资源意识。还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2.地理教学中的国家意识教育

在全球化发展格局、极端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家意识的教育面临困惑和不适,目前,提高国家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地区也有本地区的特点。没有国家意识,就没有爱国主义。从本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才能对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才能对学生进行有具体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地理教育,特别是本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与国情有关,但是我们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都说成是国情,而是要善于在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中概括出本国国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1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在基本国情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祖国丰富的矿产、优越的自然条件、秀美的河山等,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自然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我国的自然条件有优越的一面,但同时存在很多不足。我认为,在基本国情教育中应该如实地把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都给学生作介绍,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中,逐步培养起对祖国母亲的感情,树立辩证的、理性的爱国情感。强调国情教育的实效,注重学生对国情的准确把握。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要净增l千多万人口,净增人口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大水国家的人口总数,这给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邓小平同志曾经说:“中国的问题难就难在人口太多”。现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仍然相当大,农村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对计划生育工作还不能足够理解和支持。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因为农村生产力水平低而需要充足劳动力、养老制度还不够完善等客观原因外,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人口观念陈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人口问题的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理科学对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深刻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困难和对环境承载量带来巨大的压力,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一些干部和群众缺少基本的地理知识,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只顾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长期的环境效益,甚至以浪费和过度开发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加速经济发展,大量排放工业“三废”;有些地方滥伐、滥垦、滥挖,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矿产资源遭到破坏;有的地方滥占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在这种重要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严峻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对环境与资源的责任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族人民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为开拓祖国疆土、发展祖国经济、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为缔造和捍卫伟大祖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进步,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消灭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在政治上获得了一律平等。40多年来,各民族在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教育学生懂得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就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感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8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居世界各国前列。目前我国许多工农业产品的总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或第二三位。目前,我国GDP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我国在经济水平方面,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目前我国经济水平的国情。国情教育应该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反映祖国的地理面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的优缺点,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奋斗目标,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愿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精神。2.2爱国主义与国情相结合教育。地理教学是国情教育的主阵地,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综合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地理学科几乎包含了自然国情的全部内容,详细地论述了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现状及劳动力资源等总特征,对我国工业、农业方面主要的产业部门布局和发展进行指导,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好素材。可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优越的自然条件等,使学生增强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爱国、忠国、报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世代相传的这种美德,才使我们的民族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结合国情教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现状以及美好前景,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决心为之奋斗,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国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予以重视。2.3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统一的教育。台湾、西藏和新疆等地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汉族和我国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正是由于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才创造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在共同的历史上所形成的民族感情,像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时刻唤醒着我们的民族意识,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妄图分裂祖国的活动。我国不仅陆地广袤,而且海岸线漫长。在国际上,国家海洋面积通常以历史沿革和《国际海洋公约》来确定[2]。例如,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与我国在钓鱼岛、南海群岛的归属上存在争端,这些原本属于我国神圣不容侵犯的领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加深学生理解,增强他们的爱国教育。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和现实生活中国际、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都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材料并理论联系,在教学中渗透国际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让学生懂得要爱国、爱家、爱自己并为之努力,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查看全文

教育局计生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落实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达的工作职责,工作考试目标,尽心尽心做好经常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以便更好地实施。

一、组织领导方面

1、要把计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城各学校的计生工作纳入年终工作考评。坚持局长全面负责制,分管领导具体抓,计生专干专职专用。计生领导小组开展经常性工作,要起到监督作用。

2、局长和分管领导参加每月计生领导小组例会,规定各部门计划生育职责分工,落实计生责任。并及时和各部门交流计生情况。

3、制订本局计生管理规定和2013年计生工作考核方案。

4、与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各学校,明珠中学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协议书。

查看全文

德育功能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查看全文

如何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查看全文

中学生五月入团申请书模版

编者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党的可靠的、得力的后备军,是培养青年学习共产主义,使我们具有“四有”“五爱”品质的大学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广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增强青年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共产主义青年团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前进的目标,更使我迫切要求加入的组织。我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能接受团组织的教育,接受团组织的考验,和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具体材料请详见:

尊敬的学校团委:

我通过对团章的学习,团组织和团支书的教育和帮助,认识到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必须要有强烈的上进心,积极争取我们青年人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党的可靠的、得力的后备军,是培养青年学习共产主义,使我们具有“四有”“五爱”品质的大学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广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增强青年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团员还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努力帮助青年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正是因此,我要求入团的愿望便更加迫切了。

共产主义青年团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前进的目标,更使我迫切要求加入的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当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也是党的可靠的,得力的后备军,是党培养新一代革命人才的队伍,是培养青年学习共产主义具有“四有”,“五爱”品质的大学校。“铁不锻炼不成钢,人不磨练不健康”,要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新世纪青年,就要经过团组织的考验和自己的学习。因此,我迫切要求加入共青团。

查看全文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聋校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既要进行语文的训练,又要进行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德育因素的渗透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本身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目前教育形势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应遵循什么原则呢?有些什么方法呢?及要实施什么方面的德育内容呢?下面就我个人的想法,与大家一同探讨。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又称为隐形教育。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渗透性,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来实现。例如《的睡衣》,课文紧紧围绕睡衣加以叙述,通过讲的睡衣上已有好几个补丁,七十多岁的邓奶奶还在给补睡衣,说明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又通过讲年轻护士手捧睡衣,感动得眼睛湿润了,表明年轻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十分敬佩,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对课文的内容给以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习、邓奶奶艰苦朴素的精神。

2.概括性原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