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60周年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21:4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庆60周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庆60周年

国庆60周年演讲材料

世界金融大危机到来之际,也是中国各行业,各战线经济大洗牌之际,中国人民科学发展,继往开来,抓住契机,不进则退,终于迎来了2009黄金年,实现了一份丰硕的成果,向建国60周年献上了一份丰厚的牛年厚礼。

回顾60年的历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日寇,终于建立了一个人们当家做主的人民新中国,宣告成立的这一年正是牛年。这一天,中华大地,锣鼓喧天,龙腾虎跃。从这一天起,阳光洒满了每一个角落,祖国山欢水笑。为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在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强大,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祖国的伟大。从此,我国转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拓荒、攻险,神州移山填海,改天换地。十二生小肖中,牛的体积最大,也是最勤奋的,牛是正义的使者,不畏路远,路遥,更加心远,志远,勤劳的中国人民不正象牛那样勤奋,无畏吗.曾经,我们有快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盲从.也有”立杆见影”建设社会主义”放卫星”,”大炼钢”的炽热.也有的祸国殃民的挫折.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更多的是无比的喜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拓荒牛精神的劳模,英模,王进喜,焦玉禄……虽然面对严峻的局面,中国人民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党审时度势,运筹惟幄,英明决策,终于迎来了日新月异的改革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困难和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遭遇了洪水猛兽,我们遭遇了非典,我们也遭遇了罕见的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但中国人民是压不倒的.曾经,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强大,今天,红军传人又用辉煌的经济成果宣告了中国的强盛.书写了东方神话,人间传奇.党总揽全局,带领我们力排万难,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开放卅余国巨变,建国六十世领先.看牛劲拓春,金牛迎春,金牛奋蹄,牛气冲天,九牛鼎力.看港澳回归,看南水北调,三峡壮举,××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神七笑傲蓝天.中国城乡大变样了,中国城市文明大提升了.看中国人们,正以牛的韧劲,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功立业。

常言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60年,我们从一穷二白,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终于拼出了一个国泰民安的和谐局面和新环境。60

年风风雨雨,60

年勤奋耕耘.祖国的巨变令我骄傲和自豪,没有党,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全国人们众志成城,象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脚踏实地耕耘脚下的这片新天地,就不会有今日生活的大变样。

查看全文

农村国庆60周年征文

新中国成立60年了,6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也说不完。具体到我们个人,总有一些事情是很难忘的,爷爷和烟,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爷爷是个老烟民了。从我记事的时候,他就抽烟。听我奶奶说,爷爷从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抽烟。那时候他跟大人们一起干活,休息的时候大人们抽烟,也让他学着抽。时间长了,爷爷学会了抽烟,而且烟瘾很大。要他不吃一顿饭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烟,那简直是要他的命。爷爷抽的烟,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它像一个缩影,让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

我没见过“蛤蟆头”烟,奶奶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爷爷抽的烟多是一种我们当地生产的俗称“蛤蟆头”的烟。把烟叶用纸卷起来,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烟人吐出来的烟味很呛人,特别是小孩子,常常被呛得直咳嗽。那时候,村子里会抽烟的男人都抽这种自己家地里种的烟,卷烟他们买不起。也许是因为习惯的关系,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蛤蟆头”烟,说抽着“有劲”、“过瘾”。卷烟是妇女们才抽的,男人抽卷烟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已经不抽“蛤蟆头”烟了。他抽一种廉价的卷烟,很便宜,一毛五分钱一盒。他总和我奶奶说:“抽烟卷没劲儿,还是“蛤蟆头”烟好,有‘劲儿’!”我就问爷爷说:“爷,抽烟卷没‘劲儿’,你怎么不抽‘蛤蟆头’呢?”爷爷“嘿嘿”一笑,“村里的爷们都不抽‘蛤蟆头’烟了,抽那个叫人笑话,好像咱没钱买不起烟卷似的。”奶奶在一边插话说:“没人的时候,你爷还偷着抽点。不当着人面前抽了。”爷爷只是憨厚地笑着,不说话。其实真像爷爷说的,村里的男人们确实很少抽“蛤蟆头”烟了,那种一进门就直冲鼻子的呛人烟味,淡了不少。家乡普通村民的生活的变化,从这小小的烟卷就能感觉到。

后来我叔叔调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时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节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给家里写信,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买。那时候,非常流行抽云南产的香烟,烟民俗称“云烟”。有一次,爷爷给我叔叔回信说“如果可能的话,给我买两盒‘云烟’”。那时风行抽“云烟”,谁要是能够买到一两盒“红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别说是在农村,就连县城里也很难买到“云烟”。爷爷觉得叔叔在省城应该能买到“云烟”。我叔叔不抽烟,也没觉得买“云烟”是件什么难事,等到商店一打听,才知道买“云烟”要“烟票”,没“烟票”不行。赶紧找单位的同事要“烟票”,最后总算买了四盒“石林”……

爷爷对这四盒“云烟”的欢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个人从来没抽过。都是有亲戚朋友来看我,他才会把烟拿出来,分给大家抽,一边很自豪地说:“儿子从省城里买回来的,没‘门子’买不到的!就是比咱们当地烟好抽,不呛。尝尝!”大家从爷爷手里接过香烟,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点着慢慢地抽着,一边夸奖叔叔有“本事”。这就是爷爷想达到的效果,满足了他的一种虚荣,也是有种炫耀。

查看全文

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感想

举国欢度鸿运照,普天同庆国势昌。昔日硝烟早已尽,今朝歌舞永难休。中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个风风雨雨,经历过60个艰苦岁月,在一代代中国领导人的领导下,现在的中国军事,国防,教育,卫生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虽然还同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中国在胡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国家一定会繁荣昌盛,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

国家昌盛六十华诞普天同大庆,中华腾飞亿万炎黄歌载颂千秋!中国的60年,来之不易,中国的60年,举世瞩目,震惊世界!

今天早上10点,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激动,自豪的日子——中国60岁生日!相信每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民,不用上班的年轻一代,有可能都会留在家中收看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我也不例外,因为我从小立志想做一名军人,报效祖国,但我由于视力不好,遗憾地不能成为一个军人,我觉得军人是最可爱的人,我要学习军人不怕苦,不怕累,时刻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但每每有祖国军人的风采的时候,我会想方设法地借助其他渠道去收看。今天早上10点,我一个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收看了国庆阅兵仪式。从开头到结尾,我都全部看完了,给我一个感受就是,中国强大,人民更加友好,此时此刻,我感动得好想喊。

中国的60周年阅兵仪式,一开始就是的一翻振奋人心的说话,锨起了60周年开幕的篇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齐的步伐,精神饱满的神态;女兵的精神抖擞的庄严,军事力量的先进,特别是武器装备的日益强大,战斗机整齐列队的姿势,在空中盘旋的形态,都留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个方队出场,整齐有序的列队,都经过不停的训练,才会有今天的成果,每每走到主席台,站在最前面的领队都大喊自己的口号,接受祖国的检阅,接受祖国人民的给以的重要任务,其实我特别欣赏女兵们的那一颗热血,巾国不让须眉,女兵们一个个都不比解放军差,所以话女同胞都可以独当一面。。而我也蛮喜欢看军事装备,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军队,离不开军队的先进武器,装甲车,坦克车。。。等等都显示了中国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地位;战斗机,在空中盘旋,划过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精彩内容不容错过,接下来就是由各个方队组成的人高举开创新中国领导人的头像,那些领导人在中国的16大。17大的原声说话,提倡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而努力,值得我们年轻一代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往往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是留在最后的了,各省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花车巡游,各个领域的花车(中国体育,中国卫生人口。。等等)都一一前进到主席台,接受国家的检阅,接受的检阅,那些花车真的很美。。然后就是中国国家主席胡书记站在红旗车度,红旗车缓缓前进,一一检阅各个人民解放军部队官兵,并以亲切的笑容,挥手问好。祖国,我爱你,祝愿祖国繁荣!

查看全文

艺人国庆60周年征文

他头发白了,皱纹深了,但身体仍十分硬朗,背不驼眼不花,讲话不急不慢,思维清晰、活跃,这位银发老人正在向只有15岁的学生传授手捏泥人技艺。××新闻频道《第一看点》、都市频道《阿福聊斋》、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纷纷采访这位老艺人,用文字或摄影记录这一感人的情景。

这位老艺人吕信捷现年77岁,惠山泥人传奇人物高标的弟子之一。年轻时凭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西子湖畔的杭州来到“泥人之乡”的××拜师学艺,如愿进入惠山泥人厂工作,从艺56个春秋,多次创作出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带徒弟21名,如今全家有5人捏泥人,成为锡城名副其实的“泥人之家”。

说起惠山泥人的传说、历史和传承等话题,吕老就很自然地打开了话匣子:1953年,我19岁时在杭州读书,在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遇到了在讲学的××惠山泥人大师高标,现场手捏泥人《武松打虎》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后来就瞒着家里退学,偷偷来到了××找高标师傅,几经周折,终于被收留。

那时,惠山古镇一条街上捏泥人的私人作坊较多,我晚上住阁楼,在被子里打手电筒捏泥人学艺。泥人在我心中,不仅亲近无比,而且分量很重。自此,与泥人结下了深厚感情。

1954年7月1日成立泥人生产合作社时,我当上了第一批练习生,当时《投弹志愿者》作品投产。

1956年天津泥人张传人张景祜先生遵照对民间艺术的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只招一个班学生,××被选中二人,我学泥塑,肖毓英(吕夫人)学上彩。目前,央视正在热播的《望族》电视剧有“××元素”:杜清远在惠山学会了捏泥人,并亲自捏了一个惠山泥人作为定情信物送给王雨秋,他们的感情是因惠山泥人而开始。而我们俩年轻时因“泥人为媒”,与剧中的这段泥人情缘截然不同,《望族》故事情节中,他们俩太曲折、太苦涩,而我们俩相爱相守,日子过得和顺、甜美。

查看全文

农村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一九七五年秋收冬种后的一天上午,在村头的黑板上,生产队长写下这样一则通知:今天晚上七点半,召开社员大会,并会带来特大的惊喜,务请大家(地富反坏右除外)准时参加。

我的老家在偏僻的农村,全队三十来户,一百四十多口人,每次生产队开大会基本上是在一个破旧的祠堂里,遇到刮风下雨,常常还要更改开会时间或地点。社员们要自带椅子,否则只有站在那里。这天晚上,天气有些阴冷,还下着零星小雨,但社员们陆陆续续都到来了。队长坐在“主席台”一张长条形的桌子前,昏暗的马灯下,他脸上总是笑笑的。进来的每一位社员,几乎会问队长同一个问题:今天开会是什么内容,有什么惊喜。队长摆摆手,回答的总是那句话:先坐下,等下再说。看着队长这神态,神神秘秘地,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或将要发生什么事,心里七上八下的。祠堂里静静地,气氛也显得比较凝重、沉闷。

开会的社员到齐后,队长看了一下自带的小闹钟,说,好,现在开会了。说了这两句,队长便叫会计上前来。于是,大家的眼光都齐刷刷地盯着会计,认为他有什么问题,或是要批斗他。然而,会计却从身上背的绿色挎包里拿出一样东西交给队长,黑色的,形状像块砖。队长站起身,把那东西高高举过头顶,然后大声说:大家看看,这是什么?!一时间,社员们站起来,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渐渐地还围了过去。十几秒钟后,队长接着说:看清了吗,这是“红灯牌”收音机,上海出厂,请人在省城南昌买回来的,一百六十多块钱啊!随后他打开开关,音质不好,嘈杂声很大,里面正在唱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大多数社员是第一次听收音机,顿时欢呼跳跃,把队长挤了个水泄不通,这个要看看,那个要摸摸,抢的抢、夺的夺。队长怕弄坏收音机,左护右挡,手忙脚乱,忙得不可开交,嘴里不停地告诫道:要小心、要小心,损坏了可赔不起啊!按照习惯,生产队里开社员大会,如没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一户只派一个代表去,这次也不例外,可随着收音机的唱声、祠堂的笑闹声在传播扩散,背着抱着牵着孩子的、扶着老人的、打着拐杖的,不管男女老幼,大部份家人闻讯都先后赶来了,有的是开会的人回家去喊来的,有的还是别个生产队的社员。听啊聊啊闹啊,在那时,社员们忘记了忧愁烦恼,祠堂里沸腾了,直到深夜一点多钟,队长说不要影响了白天的劳动,明天晚上再来听。大家意犹未尽,个个都是恋恋不舍地回去。

现有,收音机已是平常之物,品种、质量、价格、音质也今非昔比,每家几台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少人散步、钓鱼、出差甚至放牛娃都会带一个收音机在身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几十年来,许多事情都已淡忘,但那个晚上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印在心里。这是春风荡漾的夜晚,带来了文明的气息,让山里人有了温暖的感觉。

查看全文

退役军人国庆60周年征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喜迎八一建军节的日子,作为一名曾经保卫过祖国、出生和成长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的我,总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思念部队、怀念战友的情愫常常会汇聚成一种拥军情而生发喷薄。或许正是这份拥军情,才写就了我和我××的一些战友们那次相约回部队祭奠因公牺牲战友的拥军情篇。

记得去年清明节前半个月,××的一位战友,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利用清明国定假日前往共同服役过的部队驻地,去为一位因公牺牲长眠于地下的战友扫墓。电话中他还告诉我,这次一同前往为已故战友扫墓的,除了宝山中宝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忠兴(我当兵时的战友)宝山的郭根全、嘉定的杨拉根等战友外,还通过长途电话,约了湖北的饶樟钊、河南的王国福、江西的吴德华……等异地的一些战友,并称这次“扫墓”活动是一次难得的老兵回娘家。尤其是赵忠兴为了使这次扫墓拥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他事先已特意亲自去了一趟部队,与部队和烈士陵园所属地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共同部署了届时祭奠仪式的具体内容……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拥军活动岂能错过?我满口答应了下来。

我们所在部队的这批××兵是上世纪60年代空军某部在××宝山、杨浦地区招募的一批兵。这批兵在去部队途经的徐州火车站时,一分为两,一部分去了空军雷达部队,我与赵忠兴等作为另一部分到了空军某机场,并在新兵集训期同分在了警卫连三排二班。而我等专程从四面八方为他扫墓的这位牺牲的战友,生前就是这个班的一位战士,他叫吕祥璧,四川绵阳蓬溪县人,他在一次驾马车去部队驻地一个叫白塔埠(公社)集镇公差时,为制服受惊狂奔的马、保护集市上人民群众的生命而英勇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生命……当年,吕祥璧的英勇壮举在部队、驻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很快通过报刊、电波,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部队和驻地政府在白塔埠附近为他建立了个人陵园,高耸的碑上书写着“吕祥璧烈士永垂不朽”。

按预定计划,清明节前一天的拂晓我们已经驶在了前往扫墓的“京沪高速”上了。××方面有8位战友分别驾乘“奥迪”、“林肯”前行。一路上,我们通过手机与湖北、河南、江西等异地同往扫墓的战友不时保持着联系,伴随着唰唰唰的车辙声,田野在翩翩起舞,春风在车窗边欢唱……那份心情就像当年刚刚穿上绿军装应征入伍时一样激动和愉悦。傍晚时分,我们率先抵达了部队驻地后,湖北、江西方面的“吉普”越野车和河南方面的“丰田”也趁着月色相继到达。分别30多年了,昔日风华正茂的“小饶”、“小吴”,如今成了头发斑白的“老饶”、“老吴”…….部队首长以庄严的军礼欢迎我们;老兵们相互热情的拥抱;攥着不放长时间的握手,驱散了各自长途奔波的劳顿。当晚,我们谢绝了部队为事先安排的下榻宾馆,执意住在部队的招待所里,重温了一回军营的美梦!

次日,我们径直来到了青松翠柏环绕的吕祥璧烈士陵园,30多年栉风沐雨,吕祥璧的塑像依然炯炯有神,高高的纪念碑依然昂首挺拔,献上花篮、花圈,我心中一遍又一遍默默地呼唤着:吕祥璧,战友们来看你了…….这次老兵扫墓,部队政委亲自主持,当地白塔埠中学800余名学子列队敬礼,驻地县、市两级的民政、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也都有人参与。作为昔日的战友,我们还向烈士事迹陈列室赠送了各自珍藏的当年有关报道吕祥璧英勇事迹的报刊文章、个人向英雄学习的心得笔记等,并向烈士陵园管理部门作了捐款…….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拥军的情怀,难了的情愫!拥军篇、战友情,不是亲情,胜似亲情。作为一名老兵我坚信: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军民鱼水情永远是构建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

查看全文

烟草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第一部烤烟生产科教片--改变了烟叶种植技术推广方式

现在看来,这是一部非常普通的科教片。

但就是这部名为《优质烤烟栽培技术》的科教片,对河南省,甚至全国加快烟叶生产技术推广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掌握的烟叶技术,大部分都是从这部科教片上学的。”现任河南省许昌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生产科科长李跃峰说。

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面对生产队的烟叶技术推广方式转变为面对一家一户。

“这给技术普及带来很大困难,有限的技术人员面对众多烟农,一些新技术很难及时推广。”

查看全文

报社主编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看电影

回想起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清一色”的苍白年代,肚腹空空,饥肠漉漉,精神生活也处于单调、唯一的恐慌状态。除了八个“高大全”的样板戏,看电影就是最大的乐趣了。

电影不多,如数家珍,翻来覆去就是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而已,其中的几句精彩台词已是耳目能详,倒背如流,信手拈来诸如“高,高,实在是高……”、“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再拉兄弟一把吧!……”、“哟西,米西米西……”。后来,渐渐能看到一些“同志加兄弟”革命国家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以及少数欧美国家的影片,慢慢看的多了,被人们归纳出这样一句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阿巴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再后来,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白热化,一些极左电影如《红雨》、《春苗》、《决裂》等纷纷出笼,给人们思想带来了极大混乱。

那个时候,看一场电影可真不容易,要排轮子,要掰指头猴年马月等,等到你所在生产队放电影的那一晚,家家就像过年一样。先是广播早早的通知,无异于一泓平静的池水丢下了一块大石头,溅起了经久不息的涟漪,人们奔走相告。广大的贫下中农们提前歇晌收了工,每家每户早于往常升起了炊烟,个别殷实家庭甚至还飘出了久违的丝丝腊猪油香,令人馋涎欲滴。而我们这群孩童,更是前呼后拥,争先恐后栳板凳到生产队的晒坝抢前排位子。在烫起亮泡的晒坝里,一排排竹木凳椅异常整齐,前沿已经搭起了洁白的大银幕,放映员叔叔正在安机器、倒片子、试幻灯,忙个不亦乐乎。

夕阳落坡了,鸟儿归巢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来临了。人流愈来愈多,夹杂着泥土、汗味、和田野的气息。蜂拥而至的,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熟面孔,也有生人;有我的至亲亲人,也有我的大爷大娘、大伯大嫂、堂叔小姨。放映前,照例是大队干部一番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说教,然后是“抓革命、促生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口号,然后是幻灯片、新闻简报。有人趁换片的间隙,藏在暗处趁机卖弄技艺,以手在空屏上变幻出各种动物惟妙惟肖的形态,引起了一阵阵笑声和喝彩。到真正放映正片时,秩序却有点乱,后面挤前面,前面的人稳不住纷纷站了起来,又遮住了后面的视线。而吃亏的就是矮个子和我们这些小娃儿,拼命站在砖头和凳子上还是只能闻人们的臭屁。到了这个节骨眼,不知我的小叔哪来的一股劲,奋不顾身一举把我举到了他的肩头上,嘿!终于看到了:有好人,有坏人,好人英勇无比,坏人狼狈不堪,绝对分得清清楚楚。为了不给大人增添负担,到后来我们几个小娃儿就东钻西拱,突出重围,绕到了银幕后,坐在高高的树叉上看反电影,你别说,照样看得很清楚,津津有味,目不转睛。有几次,因为忘神,我差点从树上掉了下来。

看电影,坐等花开是不行的,要竖立双耳,随时捕捉电影信息,撵起撵起看。只要谁打听到了邻村或邻社今晚上要放电影,哪怕就是翻山越岭几十里也要过足这把“电影瘾”。话又说回来,在当时那个年代,大人小孩谁又没有这个“瘾”呢?所以,往往不等太阳下山,这群男女老幼组成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所向披靡。记得有一次看完回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偏偏老天爷不争气又下起了毛毛细雨,一路上又泞又滑。我们一行人走在田坎上,完全像瞎子摸着石头过河,又像在扭秧歌。就着昏黄的电筒光,一脚高,一脚低,只听见两边的田埂上青蛙扑通、扑通往下跳,说不清我绊倒了好多次,总之是鼻青脸肿,像个泥猴。听见我可怜唏唏的哭出了声,我们队最漂亮的知青大姐红玉把我背在了她的背上,负荷前行。现在想起,我在她背上那股舒服劲就别提了。她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味,说不清是香水味,是野花味,还是她的体香。她的辫子散乱开来,亲到了我的脸上,痒酥酥的。她的身体非常丰满、柔软,尽管我童稚未脱,懵懵懂懂的,但仍感觉到了母性、女性的体贴和可爱。当时,我真想就这样一辈子趴在她的背上,那多温暖,多惬意,又是多么的幸福!(这位知青大姐后来回了城,其命运却延续了“红颜薄命”挣不脱的轨迹。)

查看全文

古稀老人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弹指一挥间,不觉已近古稀年了,一生走来虽说坎坷,却也因多项爱好平添不少乐趣。想当年,我的美术作品参展过,见报小文有过,电视新闻也拍过,而最乐此不疲的,莫过于酷爱业余无线电制作,带给我的快乐最多,细想起来,历史可达半个世纪。

早在六十年前,京城就有了广播电台。记得我小时候,最早听过的收音机,是在老住家附近的一家裁缝店里。那时,人们把收音机叫"话匣子",是小日本产的47b二管机,两只大"真空泡"(后叫电子管),一个可变电容加上舌簧喇叭等。一个小木箱会说会唱,给了我无限神奇,那时大人们骗说"话匣子"里有小人在说在唱,一次趁裁缝不注意,我折开"话匣子"背板探究竟,一个小人也没找到,却不小心触了电,打得我半天爬不起来,这才知道是"电"在说在唱。

这次"触电",拣回一条命,也收获了一生爱好。

与电邂逅之后,从五十年代读冯报本老师写的"矿石收音机"一书开始,我的课余时间全用在玩收音机上了,那时家境贫穷,我和许多小同学都自己动手装过矿石收音机。老一辈人都知道,这是一种"无能源"的收音机:一个线圈加个可变电容器,到中药铺买块小"自然铜"(硫化铁矿石),用根细针寻找个检波点固定,天地线一连,哈哈,耳机里便听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美妙的小喇叭广播了。随着年龄长大,胆子也大了,上中学时,父母给的饭钱车钱省下来偷着买来大堆零件,从直流二管机到交流五灯机,全是自已攒装。六十年代,有了高、低频三极管(晶体管)问市,我的爱好转向攒装半导体收音机了:一块附铜板,自已用三氯化铁腐蚀制作印刷电路,几十个零件一焊齐,装进小盒里即能说说唱唱,揣进包里招摇过市,常引得一群人尾随不明究竟。

工作几年后,工厂内迁,我调到西部工作,我的爱好也没有中断。68年中,省会筹建黑白电视台,那时叫"实验电视台",一个礼拜播三次,三个晚间上节目,都是检阅红卫兵的。我利用北京老厂带来的原苏联产的"记录"牌黑白电视机,爬高楼顶架天线,调试接收节目,成为省台首批受众之一,还担当反馈信号任务。

七十年代起,我"与视俱进"了,微薄收入中省吃俭用,全国各地邮购零件,小小陋室里开始攒电视机。那时,一台小黑白机相当一年多的工资钱,大多人买不起,我先是用示波管拼装"绿白电视",又攒装过电子管黑白电视,随后即又攒装集成块的彩色电视机,省了大笔钱。还记得76年打倒后,电视台第一次解禁,播出越剧"红楼梦",我家的14平米小屋里,双层床上下、屋里门外挤满大人小孩五十多人看电视,个个看得开心欢笑,我却时时担心楼板被压塌。散场后,满屋子烟头瓜子皮杂物不说,还留下几泡小孩屎尿,爱人拖地洗地打扫卫生到半夜,嘴里叨叨,心里觉得乐呵。

查看全文

农村国庆60周年新变化征文

新中国成立60年了,6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也说不完。具体到我们个人,总有一些事情是很难忘的,爷爷和烟,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爷爷是个老烟民了。从我记事的时候,他就抽烟。听我奶奶说,爷爷从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抽烟。那时候他跟大人们一起干活,休息的时候大人们抽烟,也让他学着抽。时间长了,爷爷学会了抽烟,而且烟瘾很大。要他不吃一顿饭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烟,那简直是要他的命。爷爷抽的烟,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它像一个缩影,让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

我没见过“蛤蟆头”烟,奶奶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爷爷抽的烟多是一种我们当地生产的俗称“蛤蟆头”的烟。把烟叶用纸卷起来,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烟人吐出来的烟味很呛人,特别是小孩子,常常被呛得直咳嗽。那时候,村子里会抽烟的男人都抽这种自己家地里种的烟,卷烟他们买不起。也许是因为习惯的关系,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蛤蟆头”烟,说抽着“有劲”、“过瘾”。卷烟是妇女们才抽的,男人抽卷烟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已经不抽“蛤蟆头”烟了。他抽一种廉价的卷烟,很便宜,一毛五分钱一盒。他总和我奶奶说:“抽烟卷没劲儿,还是“蛤蟆头”烟好,有‘劲儿’!”我就问爷爷说:“爷,抽烟卷没‘劲儿’,你怎么不抽‘蛤蟆头’呢?”爷爷“嘿嘿”一笑,“村里的爷们都不抽‘蛤蟆头’烟了,抽那个叫人笑话,好像咱没钱买不起烟卷似的。”奶奶在一边插话说:“没人的时候,你爷还偷着抽点。不当着人面前抽了。”爷爷只是憨厚地笑着,不说话。其实真像爷爷说的,村里的男人们确实很少抽“蛤蟆头”烟了,那种一进门就直冲鼻子的呛人烟味,淡了不少。家乡普通村民的生活的变化,从这小小的烟卷就能感觉到。

后来我叔叔调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时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节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给家里写信,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买。那时候,非常流行抽云南产的香烟,烟民俗称“云烟”。有一次,爷爷给我叔叔回信说“如果可能的话,给我买两盒‘云烟’”。那时风行抽“云烟”,谁要是能够买到一两盒“红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别说是在农村,就连县城里也很难买到“云烟”。爷爷觉得叔叔在省城应该能买到“云烟”。我叔叔不抽烟,也没觉得买“云烟”是件什么难事,等到商店一打听,才知道买“云烟”要“烟票”,没“烟票”不行。赶紧找单位的同事要“烟票”,最后总算买了四盒“石林”……

爷爷对这四盒“云烟”的欢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个人从来没抽过。都是有亲戚朋友来看我,他才会把烟拿出来,分给大家抽,一边很自豪地说:“儿子从省城里买回来的,没‘门子’买不到的!就是比咱们当地烟好抽,不呛。尝尝!”大家从爷爷手里接过香烟,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点着慢慢地抽着,一边夸奖叔叔有“本事”。这就是爷爷想达到的效果,满足了他的一种虚荣,也是有种炫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