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60年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21:37: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庆60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退休党员国庆60年优秀征文
年年有鱼及其他
退休以后,每天进出菜市,总会听到家庭主妇们相互询问:“今天买点什么?”而对方又总是这样回答:“还能买什么,鸡鸭鱼肉呗!”这句近乎口头禅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鸭鱼肉已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
然而,在旧时代,这类东西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享用。半年不知肉味,是那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好士,门下食客数千。其中有个叫冯援的普通食客,因为不满于粗劣的食物,天天倚在柱子上,弹着他的剑把,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虽然冯援发的牢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鱼和鸡鸭肉等的确是上层社会的消费品,一般家庭是缘问津的。
东安是舜帝南巡驻跸之地。据传舜帝南巡,除了体察民情、排解民瘼以外,还把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到了南方,教导人民渔猎耕种。东安江河溪涧,纵横交错,沼洼池塘,星罗棋布,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在舜文化的薰陶下,东安人民对鱼早就有着特别的偏爱,把鱼作为一种吉祥物。而作为菜肴,鱼又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卵磷脂,易被人体吸收,尤其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食用。因此,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乃至亲友小叙,餐桌上总少不了鱼,真可谓“无鱼不成席”。除夕和春节,为了体现年年有余(鱼),鱼更是必备之物,就连张贴在大门上的年画,也是一个胖娃娃坐在一条大红鲤鱼上。
但是,旧时中国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在新旧年相交的除夕晚上,谁不希望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收成,过上温饱生活?于是,年年有余(鱼)就成了人们普遍心理。除夕的团年饭上,穷苦人家没有鱼,就用木头雕刻一条,染上红色,装在盘子里,上面浇一些葱蒜之类的调料,摆在餐桌上,直到元霄过后。1975年我在竹木町公社搞农业学大寨运动,就在杨梓洞大队一户人家神龛上发现一条保存完好的木刻大红鲤鱼。
东安人民历来好客。“不抹一刀,礼不周到。”平时来客,一定要有鸡。正式酒宴,至少得“十大碗”。第一碗是大三鲜,第二碗是肘子,第三碗是鸡,第九碗才出鱼。等鱼一上桌,陪客(也称提调)就高呼:“鱼到酒止,开饭!”于是停止喝酒,大家吃饭。但2005年11月,我到山口铺一位友人家恭贺新建乔迁,第一道菜出的竟是鱼,一种被东安人民称之为“富鱼”的鱼,第二道菜才是大三鲜。当时我想,第一道菜上“富鱼”,大概是取“一开局就富,一进火就有余”吧。而事实上,主人造这幢二层小楼已用去近十万元,还把相邻的空地买空卖空,准备过一二年再扩建。家境如此殷实,“富余(鱼)”早已不是一种企盼,而是一种印证了。
国庆60周年演讲材料
世界金融大危机到来之际,也是中国各行业,各战线经济大洗牌之际,中国人民科学发展,继往开来,抓住契机,不进则退,终于迎来了2009黄金年,实现了一份丰硕的成果,向建国60周年献上了一份丰厚的牛年厚礼。
回顾60年的历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日寇,终于建立了一个人们当家做主的人民新中国,宣告成立的这一年正是牛年。这一天,中华大地,锣鼓喧天,龙腾虎跃。从这一天起,阳光洒满了每一个角落,祖国山欢水笑。为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在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强大,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祖国的伟大。从此,我国转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拓荒、攻险,神州移山填海,改天换地。十二生小肖中,牛的体积最大,也是最勤奋的,牛是正义的使者,不畏路远,路遥,更加心远,志远,勤劳的中国人民不正象牛那样勤奋,无畏吗.曾经,我们有快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盲从.也有”立杆见影”建设社会主义”放卫星”,”大炼钢”的炽热.也有的祸国殃民的挫折.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更多的是无比的喜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拓荒牛精神的劳模,英模,王进喜,焦玉禄……虽然面对严峻的局面,中国人民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党审时度势,运筹惟幄,英明决策,终于迎来了日新月异的改革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困难和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遭遇了洪水猛兽,我们遭遇了非典,我们也遭遇了罕见的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但中国人民是压不倒的.曾经,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强大,今天,红军传人又用辉煌的经济成果宣告了中国的强盛.书写了东方神话,人间传奇.党总揽全局,带领我们力排万难,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开放卅余国巨变,建国六十世领先.看牛劲拓春,金牛迎春,金牛奋蹄,牛气冲天,九牛鼎力.看港澳回归,看南水北调,三峡壮举,××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神七笑傲蓝天.中国城乡大变样了,中国城市文明大提升了.看中国人们,正以牛的韧劲,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功立业。
常言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60年,我们从一穷二白,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终于拼出了一个国泰民安的和谐局面和新环境。60
年风风雨雨,60
年勤奋耕耘.祖国的巨变令我骄傲和自豪,没有党,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全国人们众志成城,象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脚踏实地耕耘脚下的这片新天地,就不会有今日生活的大变样。
退休党员国庆60年优秀征文
年年有鱼及其他
退休以后,每天进出菜市,总会听到家庭主妇们相互询问:“今天买点什么?”而对方又总是这样回答:“还能买什么,鸡鸭鱼肉呗!”这句近乎口头禅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鸭鱼肉已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
然而,在旧时代,这类东西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享用。半年不知肉味,是那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好士,门下食客数千。其中有个叫冯援的普通食客,因为不满于粗劣的食物,天天倚在柱子上,弹着他的剑把,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虽然冯援发的牢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鱼和鸡鸭肉等的确是上层社会的消费品,一般家庭是缘问津的。
东安是舜帝南巡驻跸之地。据传舜帝南巡,除了体察民情、排解民瘼以外,还把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到了南方,教导人民渔猎耕种。东安江河溪涧,纵横交错,沼洼池塘,星罗棋布,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在舜文化的薰陶下,东安人民对鱼早就有着特别的偏爱,把鱼作为一种吉祥物。而作为菜肴,鱼又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卵磷脂,易被人体吸收,尤其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食用。因此,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乃至亲友小叙,餐桌上总少不了鱼,真可谓“无鱼不成席”。除夕和春节,为了体现年年有余(鱼),鱼更是必备之物,就连张贴在大门上的年画,也是一个胖娃娃坐在一条大红鲤鱼上。
但是,旧时中国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在新旧年相交的除夕晚上,谁不希望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收成,过上温饱生活?于是,年年有余(鱼)就成了人们普遍心理。除夕的团年饭上,穷苦人家没有鱼,就用木头雕刻一条,染上红色,装在盘子里,上面浇一些葱蒜之类的调料,摆在餐桌上,直到元霄过后。1975年我在竹木町公社搞农业学大寨运动,就在杨梓洞大队一户人家神龛上发现一条保存完好的木刻大红鲤鱼。
东安人民历来好客。“不抹一刀,礼不周到。”平时来客,一定要有鸡。正式酒宴,至少得“十大碗”。第一碗是大三鲜,第二碗是肘子,第三碗是鸡,第九碗才出鱼。等鱼一上桌,陪客(也称提调)就高呼:“鱼到酒止,开饭!”于是停止喝酒,大家吃饭。但2005年11月,我到山口铺一位友人家恭贺新建乔迁,第一道菜出的竟是鱼,一种被东安人民称之为“富鱼”的鱼,第二道菜才是大三鲜。当时我想,第一道菜上“富鱼”,大概是取“一开局就富,一进火就有余”吧。而事实上,主人造这幢二层小楼已用去近十万元,还把相邻的空地买空卖空,准备过一二年再扩建。家境如此殷实,“富余(鱼)”早已不是一种企盼,而是一种印证了。
感怀国庆60年优秀征文
——清明上河祭
在绵延起伏横亘鄂豫皖三省八百里浩瀚沃野的大别山腹地,有一个驰名中外的秀美山镇——它就是素有“鸡叫狗咬听三省”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南溪镇。此地原属河南省信阳商城管辖,1931年因表彰卫立煌围剿红军有功,敕令将原分属鄂豫皖三省数县的部分地域析置立煌县原归河南信阳辖制,因遭当地头面人物及百姓抵制,次年民国中央政府便将立煌县划归安徽统治了。因原县治在老金家寨镇,故解放时更名金寨。这是题外话了。
南溪镇后的青山因酷似奔驰的战马凌空嘶鸣故而得名马头山,镇前蜿蜒东去的溪水淙淙流过,因在街巷之南而得名南溪——亦因此溪之名故而得之镇名。至于一百多年前的那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僻野小村旧名——柴禾街,已没有几个年轻人能叫得出来了。
在镇西古朴典雅的林氏宗祠里,每逢清明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和林氏后裔,必在此地焚香磕首,祭奠先贤和拜谒列祖列宗。南溪自古人杰地灵人文底蕴厚重,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佼佼者尤以林氏宗族为甚。
南溪河水祭英灵,浩气长存昭日月。早在辛亥革命之初,林新武、林伯襄、林琴舫率先在乡里办起了民强新式小学堂,1912年又在河南省会开封倡导发起创办了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专科学校,由林伯襄亲履首任校长之职。又涌现出被当面称为红军游击专家的中纪委委员、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林维先中将;总政治部副兵团职顾问(元帅办公室主任)林月琴;云南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拉萨市委首任书记老红军林亮;湖北省委纪委书记、省人大副主任林木森;中央军委原装甲兵副司令员林彬少将;江西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林乃清少将;合肥市副市长林德等等。......
先烈林琴舫时任中华民国临时议会议员,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其派凶手暗杀。林伯襄之子林萃时任中央军委特派员,被派人活埋于南京雨花台。红军时期以及历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林氏儿女更是不计其数。
农村国庆60周年征文
新中国成立60年了,6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也说不完。具体到我们个人,总有一些事情是很难忘的,爷爷和烟,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爷爷是个老烟民了。从我记事的时候,他就抽烟。听我奶奶说,爷爷从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抽烟。那时候他跟大人们一起干活,休息的时候大人们抽烟,也让他学着抽。时间长了,爷爷学会了抽烟,而且烟瘾很大。要他不吃一顿饭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烟,那简直是要他的命。爷爷抽的烟,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它像一个缩影,让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
我没见过“蛤蟆头”烟,奶奶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爷爷抽的烟多是一种我们当地生产的俗称“蛤蟆头”的烟。把烟叶用纸卷起来,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烟人吐出来的烟味很呛人,特别是小孩子,常常被呛得直咳嗽。那时候,村子里会抽烟的男人都抽这种自己家地里种的烟,卷烟他们买不起。也许是因为习惯的关系,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蛤蟆头”烟,说抽着“有劲”、“过瘾”。卷烟是妇女们才抽的,男人抽卷烟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已经不抽“蛤蟆头”烟了。他抽一种廉价的卷烟,很便宜,一毛五分钱一盒。他总和我奶奶说:“抽烟卷没劲儿,还是“蛤蟆头”烟好,有‘劲儿’!”我就问爷爷说:“爷,抽烟卷没‘劲儿’,你怎么不抽‘蛤蟆头’呢?”爷爷“嘿嘿”一笑,“村里的爷们都不抽‘蛤蟆头’烟了,抽那个叫人笑话,好像咱没钱买不起烟卷似的。”奶奶在一边插话说:“没人的时候,你爷还偷着抽点。不当着人面前抽了。”爷爷只是憨厚地笑着,不说话。其实真像爷爷说的,村里的男人们确实很少抽“蛤蟆头”烟了,那种一进门就直冲鼻子的呛人烟味,淡了不少。家乡普通村民的生活的变化,从这小小的烟卷就能感觉到。
后来我叔叔调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时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节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给家里写信,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买。那时候,非常流行抽云南产的香烟,烟民俗称“云烟”。有一次,爷爷给我叔叔回信说“如果可能的话,给我买两盒‘云烟’”。那时风行抽“云烟”,谁要是能够买到一两盒“红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别说是在农村,就连县城里也很难买到“云烟”。爷爷觉得叔叔在省城应该能买到“云烟”。我叔叔不抽烟,也没觉得买“云烟”是件什么难事,等到商店一打听,才知道买“云烟”要“烟票”,没“烟票”不行。赶紧找单位的同事要“烟票”,最后总算买了四盒“石林”……
爷爷对这四盒“云烟”的欢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个人从来没抽过。都是有亲戚朋友来看我,他才会把烟拿出来,分给大家抽,一边很自豪地说:“儿子从省城里买回来的,没‘门子’买不到的!就是比咱们当地烟好抽,不呛。尝尝!”大家从爷爷手里接过香烟,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点着慢慢地抽着,一边夸奖叔叔有“本事”。这就是爷爷想达到的效果,满足了他的一种虚荣,也是有种炫耀。
退休党员国庆60年优秀征文
年年有鱼及其他
退休以后,每天进出菜市,总会听到家庭主妇们相互询问:“今天买点什么?”而对方又总是这样回答:“还能买什么,鸡鸭鱼肉呗!”这句近乎口头禅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鸭鱼肉已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
然而,在旧时代,这类东西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享用。半年不知肉味,是那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好士,门下食客数千。其中有个叫冯援的普通食客,因为不满于粗劣的食物,天天倚在柱子上,弹着他的剑把,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虽然冯援发的牢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鱼和鸡鸭肉等的确是上层社会的消费品,一般家庭是缘问津的。
东安是舜帝南巡驻跸之地。据传舜帝南巡,除了体察民情、排解民瘼以外,还把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到了南方,教导人民渔猎耕种。东安江河溪涧,纵横交错,沼洼池塘,星罗棋布,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在舜文化的薰陶下,东安人民对鱼早就有着特别的偏爱,把鱼作为一种吉祥物。而作为菜肴,鱼又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卵磷脂,易被人体吸收,尤其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食用。因此,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乃至亲友小叙,餐桌上总少不了鱼,真可谓“无鱼不成席”。除夕和春节,为了体现年年有余(鱼),鱼更是必备之物,就连张贴在大门上的年画,也是一个胖娃娃坐在一条大红鲤鱼上。
但是,旧时中国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在新旧年相交的除夕晚上,谁不希望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收成,过上温饱生活?于是,年年有余(鱼)就成了人们普遍心理。除夕的团年饭上,穷苦人家没有鱼,就用木头雕刻一条,染上红色,装在盘子里,上面浇一些葱蒜之类的调料,摆在餐桌上,直到元霄过后。1975年我在竹木町公社搞农业学大寨运动,就在杨梓洞大队一户人家神龛上发现一条保存完好的木刻大红鲤鱼。
东安人民历来好客。“不抹一刀,礼不周到。”平时来客,一定要有鸡。正式酒宴,至少得“十大碗”。第一碗是大三鲜,第二碗是肘子,第三碗是鸡,第九碗才出鱼。等鱼一上桌,陪客(也称提调)就高呼:“鱼到酒止,开饭!”于是停止喝酒,大家吃饭。但2005年11月,我到山口铺一位友人家恭贺新建乔迁,第一道菜出的竟是鱼,一种被东安人民称之为“富鱼”的鱼,第二道菜才是大三鲜。当时我想,第一道菜上“富鱼”,大概是取“一开局就富,一进火就有余”吧。而事实上,主人造这幢二层小楼已用去近十万元,还把相邻的空地买空卖空,准备过一二年再扩建。家境如此殷实,“富余(鱼)”早已不是一种企盼,而是一种印证了。
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感想
举国欢度鸿运照,普天同庆国势昌。昔日硝烟早已尽,今朝歌舞永难休。中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个风风雨雨,经历过60个艰苦岁月,在一代代中国领导人的领导下,现在的中国军事,国防,教育,卫生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虽然还同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中国在胡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国家一定会繁荣昌盛,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
国家昌盛六十华诞普天同大庆,中华腾飞亿万炎黄歌载颂千秋!中国的60年,来之不易,中国的60年,举世瞩目,震惊世界!
今天早上10点,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激动,自豪的日子——中国60岁生日!相信每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民,不用上班的年轻一代,有可能都会留在家中收看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我也不例外,因为我从小立志想做一名军人,报效祖国,但我由于视力不好,遗憾地不能成为一个军人,我觉得军人是最可爱的人,我要学习军人不怕苦,不怕累,时刻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但每每有祖国军人的风采的时候,我会想方设法地借助其他渠道去收看。今天早上10点,我一个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收看了国庆阅兵仪式。从开头到结尾,我都全部看完了,给我一个感受就是,中国强大,人民更加友好,此时此刻,我感动得好想喊。
中国的60周年阅兵仪式,一开始就是的一翻振奋人心的说话,锨起了60周年开幕的篇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齐的步伐,精神饱满的神态;女兵的精神抖擞的庄严,军事力量的先进,特别是武器装备的日益强大,战斗机整齐列队的姿势,在空中盘旋的形态,都留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个方队出场,整齐有序的列队,都经过不停的训练,才会有今天的成果,每每走到主席台,站在最前面的领队都大喊自己的口号,接受祖国的检阅,接受祖国人民的给以的重要任务,其实我特别欣赏女兵们的那一颗热血,巾国不让须眉,女兵们一个个都不比解放军差,所以话女同胞都可以独当一面。。而我也蛮喜欢看军事装备,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军队,离不开军队的先进武器,装甲车,坦克车。。。等等都显示了中国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地位;战斗机,在空中盘旋,划过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精彩内容不容错过,接下来就是由各个方队组成的人高举开创新中国领导人的头像,那些领导人在中国的16大。17大的原声说话,提倡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而努力,值得我们年轻一代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往往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是留在最后的了,各省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花车巡游,各个领域的花车(中国体育,中国卫生人口。。等等)都一一前进到主席台,接受国家的检阅,接受的检阅,那些花车真的很美。。然后就是中国国家主席胡书记站在红旗车度,红旗车缓缓前进,一一检阅各个人民解放军部队官兵,并以亲切的笑容,挥手问好。祖国,我爱你,祝愿祖国繁荣!
国庆60年特别优秀征文
自我介绍:
略
过渡:
在庆祝我们伟大的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仅以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身份,以我一双老百姓的眼睛,从我最了解的教育的发展,来看共和国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生:
书包网兜毛巾花格布军挎包(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
艺人国庆60周年征文
他头发白了,皱纹深了,但身体仍十分硬朗,背不驼眼不花,讲话不急不慢,思维清晰、活跃,这位银发老人正在向只有15岁的学生传授手捏泥人技艺。××新闻频道《第一看点》、都市频道《阿福聊斋》、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纷纷采访这位老艺人,用文字或摄影记录这一感人的情景。
这位老艺人吕信捷现年77岁,惠山泥人传奇人物高标的弟子之一。年轻时凭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西子湖畔的杭州来到“泥人之乡”的××拜师学艺,如愿进入惠山泥人厂工作,从艺56个春秋,多次创作出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带徒弟21名,如今全家有5人捏泥人,成为锡城名副其实的“泥人之家”。
说起惠山泥人的传说、历史和传承等话题,吕老就很自然地打开了话匣子:1953年,我19岁时在杭州读书,在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遇到了在讲学的××惠山泥人大师高标,现场手捏泥人《武松打虎》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后来就瞒着家里退学,偷偷来到了××找高标师傅,几经周折,终于被收留。
那时,惠山古镇一条街上捏泥人的私人作坊较多,我晚上住阁楼,在被子里打手电筒捏泥人学艺。泥人在我心中,不仅亲近无比,而且分量很重。自此,与泥人结下了深厚感情。
1954年7月1日成立泥人生产合作社时,我当上了第一批练习生,当时《投弹志愿者》作品投产。
1956年天津泥人张传人张景祜先生遵照对民间艺术的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只招一个班学生,××被选中二人,我学泥塑,肖毓英(吕夫人)学上彩。目前,央视正在热播的《望族》电视剧有“××元素”:杜清远在惠山学会了捏泥人,并亲自捏了一个惠山泥人作为定情信物送给王雨秋,他们的感情是因惠山泥人而开始。而我们俩年轻时因“泥人为媒”,与剧中的这段泥人情缘截然不同,《望族》故事情节中,他们俩太曲折、太苦涩,而我们俩相爱相守,日子过得和顺、甜美。
旅游局国庆60年精彩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县旅游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今天,在新中国60年华诞到来之际,能和大家一起畅谈“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这一主题,我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我们的心灵与××同美》。
作为旅游工作者,我想说说狮子山。这不仅因为狮子山天赐美景,文化彰显,早已名扬四方。更因为狮子山的发展凝聚了多少先辈的心血,留下了多少感人的故事。狮子山是上天赐予武定的宝贵财富,狮子山是武定的一张名片,狮子山是武定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正因为如此,多少代有良知、有远见的武定人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他们心中的灵山圣地。曾几何时,华夏大地刮起了“超英赶美”的旋风,城镇农村伐薪烧炭,大炼钢铁,成片的森林倒下了,荒山秃岭增多了,而××依旧那么苍翠;曾几何时,“破四旧”的呐喊声振聋发聩,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多少庙宇被烧,多少文物被毁,而狮子山正续禅寺依旧法相庄严,庙宇井然。这不能不感谢我们的先辈们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甚至是血的代价。
保护狮子山,更要开发和利用好狮子山,真正实现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造福于武定人民。上世纪80年代初,一阵清风扑面而来,狮子山更加绿意盎然。这是改革的春风,有着先知先觉的武定人敏感地意识到,开发狮子山,发展旅游业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修公路、修庙宇、建宾馆、开发建设牡丹园、完善配套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狮子山成为了云南首批为数不多的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后续的开发建设中,历届县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狮子山更具有了灵气和活力。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当更多的人关爱狮子山、守护狮子山的同时,也有那么少数人恶意破坏狮子山,干着损人不利己的事。狮峰在望石牌坊是县城通往狮子山游行步道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由旅游部门筹资20多万元修建。高大的牌坊气势雄伟,昂首的双狮威风凛凛,向登山的游人诉说着××的神奇与雄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标志性建筑却在建起来不久,就持续遭到人为破坏,先是石狮子外围钢筋护栏被盗卖,后是石狮子周围的雕花石护栏被推倒砸毁,再就是石狮子遭了殃,今天掉了舌头,明天断了脚趾,威风凛凛的狮子已是遍体鳞伤,还不知会遭到怎样的、更大的伤害?狮子山是一方风水宝地,也就成了很多人葬坟的首选。于是,非法买卖墓地,乱埋滥葬的势头始终难以得到遏制,白天有人管,晚上偷着葬,叫人防不胜防。也许今天你还在某快草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愉快地做着健康操,明天再来的时候,这里已隆起高高的坟墓,让您无立足之地。据初步统计,目前狮子山景区内的坟墓已达1600多冢,还不包括活人墓,而且每年还以几十冢新坟的数量增加。我们不凡试想一下,照此发展下去,再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狮子山真正变成了坟场,满眼望去,只见坟墓相连,芳草凄凄。到那时,我们的游客到××游玩时就只能在坟墓间穿梭游走。到那时,谁还会由衷地发出感叹,狮子山真美?
我们热爱狮子山,我们更应该以实际行动保护狮子山,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虽然一些对狮子山的破坏行为让我们心痛,但更多关心爱护狮子山的好人好事却时常感动着我们。李有明,一个平凡的名字,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爬山过程中当他看到圆觉庵小箐道路上的石板断了一块,他亲自到石材厂找了一块同样大小的石板,用摩托车拉到山上,再背到箐底支砌好,让大家更好地走路。当他看到路边一颗挺拔笔直、胸径30多厘米的沙椤树因为长期雨水冲刷,树根裸露,就要倾倒时,他自己出钱购买了水泥、沙石,并动员家人参与,亲自动手为这棵大树支砌起了保护挡墙。陈晓峰,南街社区一名普通的农民,多年来,长期坚持登××锻炼身体,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登山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大口袋,那是他捡拾垃圾的专用袋。每天上山下山途中,发现有垃圾他就捡拾,常常下到山脚时,已有满满一袋垃圾,然后他将垃圾进行分拣,纸制品、塑料制品可以卖的就拿去卖点零花钱,不能卖的就倒入垃圾桶······。象这样的好人好事还有很多很多,或许她们在上山的路旁栽了一棵小花,种了一棵小树,看起来很平常,更说不上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但却为××增添了一抹亮色。我不知道她们是谁,但我知道,她们一定是热爱狮子山的人,并有着象狮子山一样美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