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9:42: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贸易顺差
一、我国贸易差额变化情况
1950年以来的58年间,我国有20年出现贸易逆差,37年出现贸易顺差,1年达到贸易平衡。我们将1950年以来我国贸易差额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一)贸易差额规模较小阶段(1950年至1977年)。在这28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为0.3亿美元,1974年逆差最大,为6.7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2.6亿美元;有18年出现顺差,其中1961年顺差最小,为0.4亿美元,1973年顺差最大,为6.6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2.68亿美元。这一阶段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规模都很小,变动幅度也很小。
(二)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78年至1993年)。在这16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为63.5亿美元,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最大,为149亿美元;有5年出现顺差,平均每年顺差为50亿美元,1983年顺差最小,为8.4亿美元,1990年顺差最大,为87.4亿美元;有1年出现贸易平衡。这一阶段,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的。
(三)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年至2007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入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年至2004年,11年累计顺差达到2819.3亿美元,每年平均顺差规模为256.3亿美元,大部分年份顺差规模均维持在200-400亿美元之间。2005年顺差1020亿美元,2006年1775亿美元,预计2007年可达2600亿美元,这三年贸易顺差规模持续扩大,平均顺差规模将达到1798亿美元。
二、贸易顺差的国际比较
中国贸易低碳转型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贸易呈现出一系列的低碳化发展趋势,贸易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我国贸易低碳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查找低碳转型中存在的技术、立法等问题,并从低碳技术、法治保障、激励政策、贸易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低碳贸易;低碳转型;出口贸易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世界贸易也将显现出一系列的低碳化发展趋势,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在世界贸易的比重将逐步趋于下降,而低耗能,低污染产品在世界贸易的比重将趋于上升。可以说“低碳贸易”已成为全球热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投入研发“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因此贸易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贸易低碳现状
(一)贸易大国并非贸易强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年年攀升。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1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长至1356.3亿美元,我国外贸地位在世界的排名从第32位跃居第11位;入世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名已上升到了第3位;201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1.55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将近1530倍。与此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要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工业附加值不高。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商品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依然较大,因此,我国虽成为了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尤其在低碳贸易的主战场上,中国必须加快贸易结构的调整。很多“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的中国企业因此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二)高碳产能过剩。目前我国仍处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大力推进的阶段,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如今中国进行工业化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发达国家相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不同,一个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中国的工业化正受到来自资源和环境的两大约束。一方面,工业化必然伴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投入使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明显上升,而我国的能源生产已不能满足能源消费,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缺口不断扩大,这些缺口不得不依靠进口来弥补,对能源进口的持续增加将使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也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国际资源市场价格风险。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贸易国对碳排放的约束会越来越严格,“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会使得我国工业生产和出口产品的成本越来越高。但在这种日趋严厉的全球范围的资源环境约束形势下,我国出口贸易中诸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获得政府能源补贴的重化工业普遍存在着持续的、大规模产能过剩的情况。(三)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开发及利用效率的高低是一国生产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虽然是能源生产大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在所有资源储备中占主导地位,但其他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同时,我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36.06亿吨标准煤上升至42.99亿吨标准煤,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能源消费中以煤炭消费为主。从行业来看,冶金、化工、制造、建材、纺织、橡胶等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70%以上,这些高耗能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由于能源技术水平较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导致能源的利用率却不高。(四)中国外贸出口的碳排放逐年上升加入WTO之后,我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也明显加快,以致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也急速升高,受资源禀赋的影响,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其他能源如天然气、石油的储存量却较低,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而煤炭消耗所带来的碳排放量是各种能源中最高的,因此,我国碳排放总量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势头,2006年更是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我国出口贸易产品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业、金属冶炼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及化学行业均为高碳排放行业。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基本处于逐年增加的态势。
二、中国贸易低碳转型面临的问题
诠释美国贸易法
1998年11月25日,欧共体根据《199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GATT)第22条第1款和《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第4条,请求与美国就美国贸易法“301条款”进行磋商。美国同意进行磋商。多米尼加共和国、巴拿马、危地马拉、墨西哥、牙买加、洪都拉斯、日本和厄瓜多尔根据DSU第4条第11款,要求参加磋商。磋商于1998年12月17日在美欧之间进行,但未解决争议。
1999年1月26日,欧共体根据DSU第6条请求设立专家组。“争端解决机构”(DSB)同意了这一请求。巴西、喀麦隆、加拿大、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中国香港、印度、以色列、牙买加、日本、韩国、圣路西亚和泰国保留作为第三方参加专家组程序的权利。1999年12月22日,专家组将报告散发给所有成员。2000年1月27日,DSB通过了专家组报告。
一、本案事实
(一)美国贸易法“301条款”
本案争议的问题是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是否违反WTO的有关规则。
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是指1974年《美国贸易法》第3编第1章(第301-310节)的内容,标题为“实施美国依贸易协定所享有的权利和回应外国政府的某些贸易做法”。
中国贸易失衡成因
1中国贸易平衡状况的历史演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贸易逆差向持续顺差转变的一个过程,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自1978—2012年进出口差额数据,利用Excel制作出条形图和线形图,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为进出口差额。如图:大致可以把我国贸易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1978年—1989年,此时的中国经济刚处于起步阶段,贸易逆差为主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12年中有10年处于逆差状态,累计逆差46840百万美元,年均逆差3900百万美元。
(二)1990年—1994年,贸易顺差逐步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逐步增加,在这个阶段,除1993年出现12220百万美元的逆差外,均为贸易顺差,累计顺差14380百万美元,年均顺差2876百万美元。
我国贸易摩擦因素战略
一、我国贸易摩擦趋高的因素分析
1.近年来,以反倾销措施为主流的贸易救济措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愈演愈烈。(1)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家越来越多。过去主要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拿起贸易救济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比如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南非等国。(2)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1995年~2003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共发起2416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是印度379起;美国329起;欧盟274起;阿根廷180起;南非166起;澳大利亚163起;加拿大122起;巴西109起;墨西哥73起;我国72起(按WTO统计口径)。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占总数的77%。(3)贸易救济措施涉及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产品涉及钢材、化工、机械、电子产品、纺织品、食品、矿产品等多个品种。
2.我国出口步入竞争扩张期的必然结果。出口增长取决于需求(主要是世界经济形势)和供给(主要是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两方面,在一国出口产品结构与竞争力不发生大的变动之际,需求是决定出口的主要因素。回顾20多年我国出口的发展情况,我国出口的年际变动与国际市场需求变动存在着较强相关性,说明我国出口一直受国际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近年来频繁遭遇各种形式的贸易限制,反倾销尤为突出,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保持了30%以上的年增长率。出口的快速增长:(1)表明贸易摩擦的增多对总体贸易增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同时也表明我国产品具有了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就更容易受到进口国竞争产业的抵制;(2)贸易规模与贸易摩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都是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对象。(3)我国经济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长也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日益被某些国家视为潜在和现实的竞争对手,于是贸易摩擦也被作为一种手段,用以达到一定的非经济的战略目的。
3.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1)表现为国内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太大,而且集中度也太高,贸易风险过于集中。据统计仅2004年就超过了70%,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我国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及地区,对美、日、欧盟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这些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该国的进出口,尤其是美国,其经济的繁荣与否不仅对我国出口产生直接影响,也将会影响到我国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增长;(2)我国一些重要产业产品依存度极高。部分大宗轻纺产品在某些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临界点。如我国轻纺和家电等产业对外依存度普遍较高,特别是服装和鞋类的出口依存度都在70%以上,一些加工贸易“拳头”产品对某个具体目标市场也存在依存度过高的风险。一旦出口受阻,国内生产和相关企业将会受到严重打击。
4.出口秩序和出口产品的结构因素。(1)我国的出口企业缺乏对特定市场的长远打算,一发现新的市场就会蜂拥而入,而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最终结果往往是将出口商品的价格杀到无利可图,直至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出境,从而引起被进口国的反倾销,如俄罗斯、越南等国的深刻教训。(2)贸易保护要么是保护本国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尚未成熟且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要么是保护夕阳工业,夕阳工业优势已经衰减且面临产业调整。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某些劳动密集的产业环节上,如纺织服装业、玩具、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装配等。而这些产业正是发达国家的夕阳工业,竞争优势已经削弱,但在各种贸易保护和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仍有一部分资本和劳动力滞留在这些产业中,同时由于这些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就业敏感性,因此欧美国家便将贸易政策作为一种社会政策(保护就业)来保护这些夕阳产业。
(3)从现实的角度看,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措施,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鞋、玩具、轻工产品、家用电器等领域,这正反映了我国目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的身份主要是商品的输出者,而非资本的输出者,而普遍来看,资本的输出者远较商品的输出者受欢迎。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为例: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美产业结构逐渐趋同,加强了它们之间产品的竞争性;两次石油危机,使得石油进口国的贸易收支恶化,促使日美为弥补逆差而扩大出口,这些因素导致了美日之间贸易摩擦越来越多。
韩国贸易政策演变及原因
韩国建国之初,经济十分混乱落后。这一时期经济趋于保守,主要实施的是进口替代的政策。而到了60年代以后,韩国才正式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贸易政策,随后经历的各种贸易政策的改变主要都是以出口为导向为基本路线而做的部分调整。本文主要介绍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并探究各个阶段实施各项贸易政策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希望能够给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些许借鉴。
1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综述
1.150年代的进口替代内向型战略
这一时期,韩国的贸易基本上是对美国的双边贸易,主要实行的是以高关税壁垒和严格的进口限额而实现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策略。该策略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保护性色彩。这样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内向型的进口替代策略虽然使得国内一些企业获得了保护,但这些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严重依赖外国企业,国内购买力低下,出口不振最终导致进口大量增加,赤字扩大。因此,进口替代内向型的经济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造成了很多经济问题。为了改善当时的经济状况,60年代初特别是朴正熙军人政府上台始,韩国经济政策经历了进口替代内向型经济到出口导向外向型经济政策的转变。
1.260年代至今的出口导向外向型政策
1.2.1朴正熙时期的贸易政策(1961~1979年):出口增长第一的理念朴正熙时期,制订了四个五年计划。针对韩国60年代初的经济现状,确立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方针。以下根据韩国加入关贸总协定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描述:①1961~1967年入关前的贸易政策。这一时期主要是韩国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阶段,韩国正式确立了“贸易立国”、“经济增长第一”、“输出立国”的策略,其实质就是发展“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策略。②1967年入关至1979年的贸易政策。入关之前,韩国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致力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关之后,在坚持贸易立国的基础上,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关于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策略,也预示着韩国要经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货币政策对我国贸易影响研讨
摘要:在最优跨时消费的基础上,建立国际货币政策影响贸易收支的短期和长期理论模型,使用该模型对中国1979—2008年的贸易收支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元的过度发行是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因素;短期内,使用人民币升值的办法对平衡中国贸易收支的作用较小;消费不足不能解释中国长期的贸易收支问题,长期的贸易收支是最优跨时贸易的结果,体现出中国与其它国家贸易的互补性、互利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贸易收支;贸易顺差;最优跨时贸易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贸易收支一直保持顺差。中国贸易顺差问题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巨额的贸易顺差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引起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绊脚石。在世界经济陷入困境的2009年度,贸易保护更是集中爆发,仅美国和欧盟涉嫌中国制造的“双反”案件就高达101起,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贸易顺差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Keynes的宏观经济模型出发,提出内需不足是中国贸易持续顺差的根本原因,认为中国应该放弃“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通过刺激内需改变经济发展对国外需求的过分依赖;二是遵循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提出人民币低估是中国长期保持顺差的主要原因,建议通过人民币升值调节贸易顺差。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性,但与现实似乎不太吻合。如果内需不足相对于外需充足,那么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为何外需不足我国贸易仍保持顺差?如果人民币升值可以调节,为何我国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适度升值后,对外贸易仍然是顺差?本文认为,中国贸易顺差短期内是国际货币政策造成的输入性顺差,长期是最优跨时贸易的结果。
近年来,作为世界货币符号的美元供给量超常增长,可能是短期中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长期,中国贸易顺差是平衡前期贸易逆差的跨时贸易结果,体现了国与国之间跨时贸易的互利性和互补性。
中国贸易顺差现状
1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助器”据海关统计自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翻,特别是近四年贸易顺差急剧增长2004年贸易顺差321亿美儿,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1020亿美元。出口额76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进出口额6601.2亿美儿,比上年增长17.6%。2006年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到l775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增长27.2%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19.9%,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47.7%,后8个月单月顺差规模均保持在200亿美元以上同时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净增加4134亿美元。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08年1至8月,我国累计贸易顺差1519.9亿美元,同比下降6.2%,净减少100.8亿美元;出口额9376.9亿美元,增长22.4%,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进口7856.9亿美元,增长30%,比上年上升9.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1723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7%。从绕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有以下特点:增长速度连续保持20%以上,2005年至2007年增长迅猛,2008年上升势头回落。
2我国贸易顺差形成原因
2.1国际间产业转移是我国高额贸顺差产生根本原因。
首先,在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外资把中国作为制造基地进行加工贸易,使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贸易的50%以上,从而推动了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其次,这种产业转移的另个结果是,使得企业大规模进口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导致我国对周边经济体形成巨额的贸易逆差。而这些产品在大陆组装后输往这些企业原有的传统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导致我国对欧美市场出现较大贸易顺差。再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国际产业,促进了我国贸加工产业的升级。相应地,出口产品仍然以加工类型产品为主,并在一定程上推动我国部分产品层次和附加值的提高。促成了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2.2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入了贸易顺差。
民办院校国贸课程改革论文
一、目前民办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国贸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老套滞后
国际贸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参与贸易各国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而目前我国民办院校所使用的国际贸易教材内容相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规则来说都比较滞后。许多院校在具体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的案例,而忽视了国贸的多样化、差异化及不同贸易条件下的变化,在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此外,由于受教学条件及传统的考核标准的制约,多数院校教师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教授国际贸易课程上课缺乏互动性;学生学习课程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考试得到更好的分数。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国贸市场所需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相悖的。
(二)国贸课程教学成果缺乏实践检验
目前我国民办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严重缺少教学实习基地,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欠缺的弊端。由于受限于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许多民办院校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没有建立模拟实训实验室,在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学生所学的国贸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不能有效对应,没有能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岗位与机会,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真正需要。
贸易伪报下的中国贸易论文
一、理论模型构建
贸易伪报下的资本外逃是一种隐蔽的非法行为,其规模难以直接测算。由于贸易伪报下的资本外逃是造成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入手,通过分析主要的可观测因素,进而间接测算出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
(一)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和国际收支账户分析方法,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主要受以下5个因素的影响。
1.贸易双方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
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如统计辖区不同、运输时滞不同以及再出口内涵不同①等,都会造成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但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会相互抵消,其对双方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的综合影响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