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8:24: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战略控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战略控制

国际战略控制探究论文

全球化是个确定的趋势、模糊的概念。在没有给全球化以科学的准确的界定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即全球化不应是西方化,不应是美国化,更不应是超级大国在东西方推行“新战略”为所欲为的合法依据。连西方有识之士都认为“科索沃模式是个失败的例证”。人类社会需要有各国平等参与并自觉遵循的国际战略控制,否则,不仅科索沃战争的悲剧会在世界各地重演,而且还可能酿成更大的灾难。作为上世纪的最后一场战争,它不仅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而且对新世纪的国际战略走向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战争演变”取代“和平演变”,以强权压主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世纪末的狂躁、浅薄、狭隘与短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千年之交,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的一些西方政治家和战略家,他们表现得不是更成熟、更睿智,而是更浮躁、更轻率了。这场战争还表明,作为霸权主义新形态的新干涉主义是更富于进攻性和冒险性的国家对外政策,是新战争的原罪。其特点是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标榜,以军事威胁与军事打击为手段,强调使用武力的必要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在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中,强化了单极独霸的国际结构,美国可以任意给别国下定义,可以为别国立法,可以操纵西方八国集团主导世界事务。当时联合国在科索活问题上被边缘化了。

科索沃战争提醒人们,当人权成为强权的一种借口时,人权就失去它本来的意义。海湾战争后,伊拉克被“制裁”10年中,已有150万人死于医药缺乏和营养不良,还有更多的人在受着上百万枚贫铀弹爆炸遗留的放射性污染的折磨。而且正是来自外部的高压,才帮助伊拉克领导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如果西方大国真的关心人道主义灾难,那么它为何对卢旺达的部族大屠杀导致60万人死亡的悲剧无动于衷?说穿了是卢旺达对它们没有直接的地缘战略利益,而波斯湾和科索沃则是兵家必争之地。以人道主义的名义制造人道主义灾难,是20世纪末期最大的怪现象。人道主义就是这样被亵渎的。

科索沃战争,虽然展示了前所未有的高技术战争图景,但也破坏了人类对进入21世纪的和平期盼。在科索沃战争中,西方大国军事集团对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国狂轰滥炸了78天,用极不人道的方式进行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北约是打赢了,但并不光彩。南联盟抵抗侵略,虽败犹荣。从战争指导来说,对南联盟进行的残酷空中打击,不仅有悖于战争道德,就是从军事艺术的角度讲,也是平庸之作,在军事艺术史上没有什么地位。北约始终不敢用地面部队进行较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所作的《科索沃战争的教训》的报告中承认:“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并未赢得明确的胜利。尽管军事力量一边倒,但战争的最终结果并不明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在这场战争中,军事实力强大,但指挥艺术一般;军事胜利,政治失败;战术胜利,战略失败。如果说科索沃战争能在战争史上留下一笔的话,那就是这场战争开了若干危险的先例:1.置联合国和国际法原则于不顾,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实行军事入侵;2.公然用武力支持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分裂活动;3.战争不择手段,袭击目标不受限制,包括医院、学校、居民住宅、热电厂、总统府,甚至中国使馆都成为轰炸目标;4.操纵国际法庭进行跨国司法干预,宣布被侵略国家的领导人为“战争罪犯”,并提出起诉和通缉。如果这场师出无名的战争理由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无疑是对侵略一词的最新版本的注释了。

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国内民族矛盾长期积聚造成的。冷战后在外国的怂恿和支持下,科索沃分裂主义势力恶性发展。从1998年10月以来,科索沃阿族恐怖分子共发动1062次武装袭击,杀害159人,绑架101人。美国专家坦言:“由于从阿尔巴尼亚获得了武器,科索沃解放军的暴力行为愈加肆无忌惮。他们占领警察局,抢夺武器,公然袭击巡警和边境检察站。……南联盟军警忍无可忍,于是开始清剿科索沃解放军。”南联盟为解决科索沃问题做了很大努力,但在作战中,未能有效控制塞族极端势力的过激行为,导致大批阿族居民逃离家园。美国和北约以此为借口,实行军事干涉,但根本没有达成他们所标榜的政治目的,反而留下许多后患。如此轻率地把一个主权国家内局部的种族冲突变成国际政治和军事冲突,势必埋下日后巴尔干乃至整个欧洲冲突的种子。从战争性质讲,这次战争是世界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联合对一个弱小的、孤立无援的主权国家的侵略战争。美国和北约的经济实力是南联盟的700倍,军事实力是南联盟的400倍。使用航空兵和导弹进行空中袭击成为达成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它在组织计划和技术操作上是出色的,但在军事艺术上是平庸的,在道德水准上更是低下的。美国和北约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的当时世界上最新的高技术兵器,包括国际上禁用的集束炸弹、贫铀弹和石墨炸弹等,进行一场“非接触性战争”。在78天的狂轰滥炸中,美国和北约是0伤亡。南联盟损失惨重,仅和平居民就死亡2500人(其中有81名儿童)。这表明,这场战争是在人道主义名义下进行的不人道的战争。美国和北约依仗其空中的绝对优势,实际上把南联盟的所有人民当作人质,对方如果不屈服,就不断杀伤其人民,破坏其生存条件。这和暴徒、恐怖主义的行径实在没有什么区别。霸权主义就是放大了的恐怖主义。美国受到科索沃战争的鼓励,强化了以武力图霸业的观念。科索沃战争模式可能成为21世纪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主要军事行动样式。从这个意义说,科索沃战争拉开了21世纪战争的序幕。

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成功地运用了联盟战略,共有19个国家参加,如果没有欧洲空军基地的使用权、飞越领空权和后勤支援,美国无法完成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利用俄罗斯1998年8月金融危机后国内出现的复杂而脆弱的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无法对南联盟进行直接支援的地缘障碍等软弱地位,使俄罗斯放弃实际援助,而参与外交斡旋,逼迫南联盟就范。但“联盟力量”内部从始至终存在分歧。对是否需要打这一仗、是否投入地面交战、是分阶段逐步升级进行空袭还是一开始就进行大规模空袭等,各国看法不一。美国提出的打击目标常被盟国否决。科索沃战争是二战后欧洲(北约)追随美国最紧密和最不光彩的一次行动,但经过历史反思,也可能是欧洲与美国拉开距离甚至分道扬镳的开端。

查看全文

国际战略控制研究论文

——科索沃战争的负面影响及其警示

全球化是个确定的趋势、模糊的概念。在没有给全球化以科学的准确的界定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即全球化不应是西方化,不应是美国化,更不应是超级大国在东西方推行“新战略”为所欲为的合法依据。连西方有识之士都认为“科索沃模式是个失败的例证”。人类社会需要有各国平等参与并自觉遵循的国际战略控制,否则,不仅科索沃战争的悲剧会在世界各地重演,而且还可能酿成更大的灾难。作为上世纪的最后一场战争,它不仅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而且对新世纪的国际战略走向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战争演变”取代“和平演变”,以强权压主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世纪末的狂躁、浅薄、狭隘与短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千年之交,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的一些西方政治家和战略家,他们表现得不是更成熟、更睿智,而是更浮躁、更轻率了。这场战争还表明,作为霸权主义新形态的新干涉主义是更富于进攻性和冒险性的国家对外政策,是新战争的原罪。其特点是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标榜,以军事威胁与军事打击为手段,强调使用武力的必要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在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中,强化了单极独霸的国际结构,美国可以任意给别国下定义,可以为别国立法,可以操纵西方八国集团主导世界事务。当时联合国在科索活问题上被边缘化了。

科索沃战争提醒人们,当人权成为强权的一种借口时,人权就失去它本来的意义。海湾战争后,伊拉克被“制裁”10年中,已有150万人死于医药缺乏和营养不良,还有更多的人在受着上百万枚贫铀弹爆炸遗留的放射性污染的折磨。而且正是来自外部的高压,才帮助伊拉克领导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如果西方大国真的关心人道主义灾难,那么它为何对卢旺达的部族大屠杀导致60万人死亡的悲剧无动于衷?说穿了是卢旺达对它们没有直接的地缘战略利益,而波斯湾和科索沃则是兵家必争之地。以人道主义的名义制造人道主义灾难,是20世纪末期最大的怪现象。人道主义就是这样被亵渎的。

科索沃战争,虽然展示了前所未有的高技术战争图景,但也破坏了人类对进入21世纪的和平期盼。在科索沃战争中,西方大国军事集团对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国狂轰滥炸了78天,用极不人道的方式进行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北约是打赢了,但并不光彩。南联盟抵抗侵略,虽败犹荣。从战争指导来说,对南联盟进行的残酷空中打击,不仅有悖于战争道德,就是从军事艺术的角度讲,也是平庸之作,在军事艺术史上没有什么地位。北约始终不敢用地面部队进行较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所作的《科索沃战争的教训》的报告中承认:“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并未赢得明确的胜利。尽管军事力量一边倒,但战争的最终结果并不明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在这场战争中,军事实力强大,但指挥艺术一般;军事胜利,政治失败;战术胜利,战略失败。如果说科索沃战争能在战争史上留下一笔的话,那就是这场战争开了若干危险的先例:1.置联合国和国际法原则于不顾,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实行军事入侵;2.公然用武力支持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分裂活动;3.战争不择手段,袭击目标不受限制,包括医院、学校、居民住宅、热电厂、总统府,甚至中国使馆都成为轰炸目标;4.操纵国际法庭进行跨国司法干预,宣布被侵略国家的领导人为“战争罪犯”,并提出起诉和通缉。如果这场师出无名的战争理由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无疑是对侵略一词的最新版本的注释了。

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国内民族矛盾长期积聚造成的。冷战后在外国的怂恿和支持下,科索沃分裂主义势力恶性发展。从1998年10月以来,科索沃阿族恐怖分子共发动1062次武装袭击,杀害159人,绑架101人。美国专家坦言:“由于从阿尔巴尼亚获得了武器,科索沃解放军的暴力行为愈加肆无忌惮。他们占领警察局,抢夺武器,公然袭击巡警和边境检察站。……南联盟军警忍无可忍,于是开始清剿科索沃解放军。”南联盟为解决科索沃问题做了很大努力,但在作战中,未能有效控制塞族极端势力的过激行为,导致大批阿族居民逃离家园。美国和北约以此为借口,实行军事干涉,但根本没有达成他们所标榜的政治目的,反而留下许多后患。如此轻率地把一个主权国家内局部的种族冲突变成国际政治和军事冲突,势必埋下日后巴尔干乃至整个欧洲冲突的种子。

查看全文

国际战略控制论文

全球化是个确定的趋势、模糊的概念。在没有给全球化以科学的准确的界定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即全球化不应是西方化,不应是美国化,更不应是超级大国在东西方推行“新战略”为所欲为的合法依据。连西方有识之士都认为“科索沃模式是个失败的例证”。人类社会需要有各国平等参与并自觉遵循的国际战略控制,否则,不仅科索沃战争的悲剧会在世界各地重演,而且还可能酿成更大的灾难。作为上世纪的最后一场战争,它不仅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而且对新世纪的国际战略走向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战争演变”取代“和平演变”,以强权压主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世纪末的狂躁、浅薄、狭隘与短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千年之交,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的一些西方政治家和战略家,他们表现得不是更成熟、更睿智,而是更浮躁、更轻率了。这场战争还表明,作为霸权主义新形态的新干涉主义是更富于进攻性和冒险性的国家对外政策,是新战争的原罪。其特点是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标榜,以军事威胁与军事打击为手段,强调使用武力的必要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在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中,强化了单极独霸的国际结构,美国可以任意给别国下定义,可以为别国立法,可以操纵西方八国集团主导世界事务。当时联合国在科索活问题上被边缘化了。

科索沃战争提醒人们,当人权成为强权的一种借口时,人权就失去它本来的意义。海湾战争后,伊拉克被“制裁”10年中,已有150万人死于医药缺乏和营养不良,还有更多的人在受着上百万枚贫铀弹爆炸遗留的放射性污染的折磨。而且正是来自外部的高压,才帮助伊拉克领导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如果西方大国真的关心人道主义灾难,那么它为何对卢旺达的部族大屠杀导致60万人死亡的悲剧无动于衷?说穿了是卢旺达对它们没有直接的地缘战略利益,而波斯湾和科索沃则是兵家必争之地。以人道主义的名义制造人道主义灾难,是20世纪末期最大的怪现象。人道主义就是这样被亵渎的。

科索沃战争,虽然展示了前所未有的高技术战争图景,但也破坏了人类对进入21世纪的和平期盼。在科索沃战争中,西方大国军事集团对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国狂轰滥炸了78天,用极不人道的方式进行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北约是打赢了,但并不光彩。南联盟抵抗侵略,虽败犹荣。从战争指导来说,对南联盟进行的残酷空中打击,不仅有悖于战争道德,就是从军事艺术的角度讲,也是平庸之作,在军事艺术史上没有什么地位。北约始终不敢用地面部队进行较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所作的《科索沃战争的教训》的报告中承认:“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并未赢得明确的胜利。尽管军事力量一边倒,但战争的最终结果并不明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在这场战争中,军事实力强大,但指挥艺术一般;军事胜利,政治失败;战术胜利,战略失败。如果说科索沃战争能在战争史上留下一笔的话,那就是这场战争开了若干危险的先例:1.置联合国和国际法原则于不顾,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实行军事入侵;2.公然用武力支持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分裂活动;3.战争不择手段,袭击目标不受限制,包括医院、学校、居民住宅、热电厂、总统府,甚至中国使馆都成为轰炸目标;4.操纵国际法庭进行跨国司法干预,宣布被侵略国家的领导人为“战争罪犯”,并提出起诉和通缉。如果这场师出无名的战争理由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无疑是对侵略一词的最新版本的注释了。

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国内民族矛盾长期积聚造成的。冷战后在外国的怂恿和支持下,科索沃分裂主义势力恶性发展。从1998年10月以来,科索沃阿族恐怖分子共发动1062次武装袭击,杀害159人,绑架101人。美国专家坦言:“由于从阿尔巴尼亚获得了武器,科索沃解放军的暴力行为愈加肆无忌惮。他们占领警察局,抢夺武器,公然袭击巡警和边境检察站。……南联盟军警忍无可忍,于是开始清剿科索沃解放军。”南联盟为解决科索沃问题做了很大努力,但在作战中,未能有效控制塞族极端势力的过激行为,导致大批阿族居民逃离家园。

从战争性质讲,这次战争是世界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联合对一个弱小的、孤立无援的主权国家的侵略战争。美国和北约的经济实力是南联盟的700倍,军事实力是南联盟的400倍。使用航空兵和导弹进行空中袭击成为达成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它在组织计划和技术操作上是出色的,但在军事艺术上是平庸的,在道德水准上更是低下的。美国和北约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的当时世界上最新的高技术兵器,包括国际上禁用的集束炸弹、贫铀弹和石墨炸弹等,进行一场“非接触性战争”。在78天的狂轰滥炸中,美国和北约是0伤亡。南联盟损失惨重,仅和平居民就死亡2500人(其中有81名儿童)。这表明,这场战争是在人道主义名义下进行的不人道的战争。美国和北约依仗其空中的绝对优势,实际上把南联盟的所有人民当作人质,对方如果不屈服,就不断杀伤其人民,破坏其生存条件。这和暴徒、恐怖主义的行径实在没有什么区别。霸权主义就是放大了的恐怖主义。美国受到科索沃战争的鼓励,强化了以武力图霸业的观念。科索沃战争模式可能成为21世纪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主要军事行动样式。从这个意义说,科索沃战争拉开了21世纪战争的序幕。

查看全文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成本控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战略成本管理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战略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成本管理更新观念、成本优势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长期性、外延性、全局性、抗争性、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置身于当代知识经济浪潮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时代变革对经济运行和企业管理的深远影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企业产品多元化和独特化,从而使企业国际化趋势日趋加快,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加深,迫使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在经营管理中将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由专业化职能性经营管理转向全局性决策和管理,将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形成战略和战略管理的理念。

关键词:社会经济;经济背景;现实意义;战略成本;成本管理

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从50年代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有人称为后工业时代或突变时代)。进入50年代后,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与过去相比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从而使企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1)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社会已从对生活“数量”的需要转向对生活“质量”的需要,需求发生了多样化的转变。(2)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和加速了产品和制造工艺的发展,生产了许多属于“创造需要”性的产品,同时,也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3)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既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4)社会、政府和顾客等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由于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垄断行为、环境污染等,引起了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并提出了许多对企业的限制。(5)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这些特点,使企业外部成为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企业面临着许多生死攸关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战略等战略管理势在必行。随着管理观念的变化,许多新的管理技术出现了,如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

正是由于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就应运而生。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要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切战略的核心,它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要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价值是客户愿意为其所需要的东西所付的价款。超额价值来自于以低于竞争厂商的价格而提供同等的受益,或提供的非同一般的受益足以抵消其高价而有余。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标新立异)。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做出抉择,即企业要就争取哪一种优势和在什么范围内争取优势的问题做出选择。“万事都要领先,事事都要每人满意”的想法只会造成战略上的平庸和经济效益的低下,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一个企业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接受了系统、全方位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辅导,受益良多。我深刻领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驾驭整个企业的运作机制。并领悟到,应该以管理促创新,以创新促效益,从而促使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一、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

1、战略是指企业最基本的长期目标

战略决策有以下一些重要的特征:①战略决策涉及企业主管人员关于企业发展方向的观念和想法;②战略决策要帮助企业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使其尽量与外部环境的预计变化相一致;③战略决策必须考虑到企业本身的资源,并协调好经营活动和资源之间的关系;④战略决策涉及企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变化;⑤战略决策极为复杂,不确定性程度高,要求企业根据不完全可靠的信息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⑥战略决策要求采取一体化的方法管理企业;⑦战略决策着眼长期性发展,涉及的范围大,影响长远;⑧战略决策涉及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和期望;⑨战略决策涉及企业的资源和经营,将会影响企业的资源基础,带来大量的管理低层的决策。

2、企业战略对手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是处于不断竞争的环境中的。抓好战略管理,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竞争的地位,而产品生命周期为竞争战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①推出阶段。②发展阶段。③成熟阶段。④衰退阶段。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其主要体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方面。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本土化程度较高、风险体系和制度体系相对较为落后、业务经营范围较为狭窄、封闭经营、创新能力不强等不足之处。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逐步增进,金融行业作为一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枢纽,在国家贸易日益密切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随着国内外贸易的不断深化,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理论分析,进一步得出银行业国际化的必要性,进而总结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战略要素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贸易形式多样,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枢纽,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润而从事国际业务的过程。银行业国际化作为当今世界开放经济的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等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着全球的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的也会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主要是研究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进一步总结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枢纽,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逐步扩大、金融产品的种类逐步多样化、经营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种现状。首先,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布局较为集中。随着近几年的金融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银行经营的外汇资产逐渐增多,但是增长幅度较为缓慢,据相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的主要来源是境内居民和企业的外汇存款,相对来说国际化业务比较单一,资产分布较为集中,国内外资源的配置较为狭窄。其次,商业银行的机构布局相对较为集中,本土化程度较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国际业务市场均定位在国内,而国外的分支机构相对较少。三是制度体系和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其国际化业务的风险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的评价标准以及风险控制的监管模式还需进一步改善。四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其经营范围还需逐步扩大。

查看全文

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对策略浅谈

摘要:在当前国内外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就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背景下的发展,从企业内部发展和面临国际市场挑战两个方向进行相应战略和应对策略做探讨和初步研究。

关键词:经济环境;发展;战略;策略

自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从未真正经历过一个完整经济周期循环,今天的企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对内企业竞争乏力,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产能落后,融资困难,管理制度亟待提升的现状;对外竞争同质化,中美贸易摩擦,品牌效应弱,人才流失的危机。为采取正确的应对战略和策略,企业必须在思想上正确认识,有了深刻的正确认识,企业才能清醒应对,从而使企业发展能顺利进行下去。

一、对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一)企业发展对内的战略。依据所处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企业想在当前的“逆势”中逆势而上、谋求发展的四种基本发展战略,即低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动态管理战略。1、低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企业依据行业和自身特点,以实现更低的成本价格且能持续降低成本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是一种从企业自身出发立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通用战略,企业领导要动员所有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活动里来,须有一个促进持续成本降低的计划,还要有详细、严格的预算审查流程和制度,及实行事后考核和考评。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融资困难的现实情况下,实现规模经济、实现学习和经验曲线效应、、寻求与其他企业共享机会、垂直一体化和外包、控制能力效用比率、采用电子商务与互联网、利用直销营销方式、只集中于有限产品或服务等低成本方法取得成本领先优势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首选战略。2、集中化战略,就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态势立足于企业具有相对比较有竞争优势的狭小区域或企业转战于顾客有特殊偏好、特别要求或独特需求的市场缝隙,发展独特的能力以满足细分市场的顾客而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要想在当前不利的政策、周期下滑的经济态势和行业内部调整的经济环境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可以选择运用集中化的战略思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产能落后、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因,唯有集中手中有限的资源,有针对性的采用集中化战略开拓市场和瞄准未来企业目标,才能让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保持产品的独特性、保持特殊品的单纯性、实现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体验、控制固定成本的增大。使企业发展更注重于专业化、集中化,实现更高的市场附加值和未来期望值。3、差异化战略,就是指在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一切有限资源,适时挖掘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因素,整合各种差异化的特征,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开发出特定类型的企业产品,以满足特定的消费群体,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国内大部分企业竞争乏力、产能落后,再加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下行的影响,其发展的道路更是举步维艰。在这种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机会,就必须要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的政策与行业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态势来确定企业自身的比较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先获取局部小范围的成功,然后积小成多出现累计效应,厚积薄发,逐步地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保持较高的产品售价、建立企业品牌价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动态管理战略,动态管理战略是指企业在既定发展战略、愿景和战略目标前提下,围绕战略调整的影响因素与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战略资源与能力的提升,所进行的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调整和制定新战略等方面的活动;同时运用动态战略评估与调整的方式对原有的战略进行动态管理。在某前“逆势”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粗放”式管理方式会显的更加“漏洞百出”,企业要保持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积极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不断完善企业自我的管理方式。动态管理战略的运用需通过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战略调整的影响因素,从而建立动态的管理模式,采取这些方法充分发挥动态管理战略的作用,从而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建立动态战略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建立竞争情报系统、建立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以及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工作作为保障。对于企业来说,竞争情报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将是大势所趋,尤其在某前经济环境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事需要有预见性和提前性,才能让企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同时在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领先性,那么企业就需要动态的核心能力及动态管理能力。在动态战略管理的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行政和操作角色扩展到了战略角色。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于招聘、培训等工作内容,而是被整合到企业的战略、运营等流程中去,并承担起新的职责。(二)企业对内应对的策略。1、减少投资,放弃固定资产的投资,出售部分资产。主业和非主业重新界定,效益偏低主业转非主业,减少非主业和非紧迫性的投资,砍掉部分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考虑产能压缩并将闲置资产进行出售。以确保充足的现金流,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2、审时度势,不能仅靠以往“经验”,要做理性的决策和判断。不要盲目抄底,也不要盲目囤积原材料和半成品,要加速周转,快进快出。事实上,现在不少企业就“死”在囤积存货上,因为在经济低谷中周转率比利润率重要。3、压缩人工成本,从高管做起,慎重裁员。近年来,我国企业尽管一直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在某前经济环境日趋严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面临最艰难的时刻。产能过剩,融资困难,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裁员于是成为企业渡过危机的“首选”。事实上裁员并不是一条真正解决问题的明智之举。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劳动技能,考核增强员工劳动效率,着眼于长远发展提高员工生产力和创造力,更多体现“同舟共济”共同渡过难关。4、保证财务安全,务必及时处理债务和保证现金流的不间断。由于受某前大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效益急剧下滑,企业财务能力降低,亏损企业增多,现金流短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资产流动性下降;市场开拓乏力,销售数据下降,存货增多;资金占用的比重加大。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是当务之急,缩短或者取消账期,加强现金流管理和控制,保证资金链不断裂。5、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将不必要的消耗和一般风险消除。粗放型经营的很多企业有许多“顽疾”现象,企业需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监控和过程控制及评估,可尽量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效益流失和风险。6、做好企业计划,做到凡事均有计划,过程须有控制,结果须由评估。精于管理,善于评估。要以预算管理为前提,各项支出管理均需细化和结果化。企业应以一把手和主管领导严格把关,实行财务运作责任制,年预算编制有可能改为月度预算,可控费用要进一步降低。严格实行成本核算,落实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目标与责任考核,强化成本费用与效益基本对等。事务计划要定性定量定时间,严格执行,进行效果后评估。

二、企业发展的国际应对战略

查看全文

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研究论文

[摘要]由于石油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石油公司要走国际化的道路,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因而决定了国际化经营的复杂性。本文在充分研究世界主要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基础上,总结出跨国经营的一些成功经验,并根据中国石油公司的情况和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一些建议。

石油作为一种资源,近年来,世界石油年产量为33.02亿吨左右,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其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9.6%、16.9%和13.8%左右,石油在全球的地区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同时它又是当今世界重要的能源和战略物资。石油工业又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石油的勘探、开发、炼制与销售必然是国际性的。资源和市场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各石油公司只有走国际化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根据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分析、研究,在全社会大力节约用油的情况下,我国有可能将2020年的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从2004年的42%提高到2020年的60%,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强。

一、国际化经营存在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业务刚刚起步,与之相关的人才培训也较少,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经验也较缺乏。总体看来,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与跨国一流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公司的整体实力尚存在一定差距。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技术竞争”,也就是说这种市场的竞争,不但要依靠大规模的资金和人力的支持,还需要靠技术水平和以技术为核心形成的综合实力。从我们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来看,目前我们与世界大石油公司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查看全文

财政局企业管理意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和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宏观调控要求。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财税、金融、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各类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调整发展战略,改善经营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外部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加剧、资产质量下降、财务负担加重等新情况新问题。为提高企业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实力,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现就当前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有关重要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将转变为财务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继续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对于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实现中央提出的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经营成果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因此,越是在特殊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类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规定,强化财务管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保持企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并购重组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在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企业既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实施跨国并购,也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出台的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重组工作。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分析研究并购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因盲目扩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树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内部决策和审批程序,审慎开展并购重组。加强对被兼并企业的整合力度,优化调整业务流程,扩大并购重组协同效应。开展境外并购重组的企业,要高度关注国际市场汇率变化等经济风险,深入研究被投资国的政治、法律环境及社会状况等因素,规避境外投资风险。

三、切实加强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管理。借鉴和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是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规避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应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等形势的分析判断,掌握金融创新产品,熟悉市场运行规则,合理运用金融工具,重点加强对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管理。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按照市场监管要求开展交易活动,有效控制金融产品投资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企业内部金融衍生品投资控制制度,完善管理和决策程序,杜绝金融衍生品投机行为。根据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要,审慎从事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品投资,合理选择交易品种,控制交易数量和交易期限,严格遵守交易规则,敏锐应对市场变化。要加强外汇资产管理,减少汇兑损失。

四、改进和加强企业对外担保业务管理。国际金融危机的日益加深,使企业开展对外担保业务的风险增大。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了解被担保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稳妥地开展对外担保业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企业内部担保业务工作规程,加强企业对外担保业务的管理。健全企业担保业务审批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从严控制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抵押、质押等业务。慎重评估被担保方的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制定完备的风险控制预案,把担保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五、切实强化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骤增,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提高应收款周转速度。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密切关注进口国政治经济形势,认真研判进口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适时调整出口策略和方式。重点加强国外客户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国外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及时调整出口销售结算方式,严格控制因出口带来的坏账风险。

查看全文

油气政策与投资风险

1前言

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而言,俄罗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政治局势来看,俄罗斯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中俄油气管道将使中国得以避开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以及南中国海等战略风险地区。无论是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还是从公司经济利益角度出发,中国石油公司都应高度重视俄罗斯能源市场。如果单从俄罗斯国家经济对能源产业的依赖程度和自身的油气勘探技术水平及资金储备来考虑,引进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从而保证稳定的油气增产应该是俄联邦政府希望看到的局面。然而,国际石油公司在俄罗斯的投资却面临着从国家到地方、从体制到法律法规的重重障碍。因此,从俄罗斯油气政策入手,结合具体实例研究分析俄罗斯油气投资环境的风险因素并找出风险根源,对拓展中国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2俄罗斯油气政策变化

自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油气工业发生了一系列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的变革,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石油公司在俄罗斯油气领域的投资。俄罗斯油气政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以实现大规模私有化及鼓励外资为特点,贯穿整个20世纪9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普京第一个任期的末期;第二阶段始于2003年,以尤科斯总裁霍尔多夫斯基的逮捕为信号,标志着俄罗斯开始加紧对油气资源的控制;第三阶段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结束后持续至今,俄罗斯开始实行“总体控制,部分放开”的油气政策。

2.1私有化和贷款换股份阶段(1991~2002年)前苏联解体后,亲西方的叶利钦和总理盖达尔对俄罗斯实行了“休克疗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私有制改革。1991年9月,俄罗斯燃料能源部被重组为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egaz)。1992年,叶利钦签署命令,天然气部被重组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俄罗斯政府随后拍卖了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并且对油气工业实行“贷换股份计划(Loansforshares)”,使一系列股份制石油公司从国有资产中脱离出来,如卢克石油公司(Lukoil)、尤科斯石油公司(Yukos)、苏尔古特石油公司(Surgutneftegaz)、秋明石油公司(TNK)、西丹科石油公司(Sidanko)、东方石油公司(EasternOilCompa-ny)、西伯利亚石油公司(Sibneft)和斯拉夫石油公司(Slavneft)等[1]。这个阶段俄罗斯急于完成市场化改革以扭转低迷的经济,俄政府对外国投资者持鼓励态度,而其自身并未取得对油气工业的绝对控制。但在整个私有化及国有资产的拍卖过程中充斥着大量暗箱操作,大部分石油公司被牢牢控制在了具有政治背景的金融寡头手上。

2.2再国有化和国家严格控制阶段(2003~2008年)不满于持续低迷的经济和日渐下滑的综合国力,再加上金融寡头对其自身政治地位的挑战,普京上台后开始加强国家对油气工业的控制。2003年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尔多夫斯基的逮捕标志着俄罗斯开始加紧对油气工业的控制。2005年7月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从Selkupneftegaz购买了34%的股份。2006年,尤科斯公司因资产冻结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而宣布破产,在俄罗斯政府的干涉下,尤科斯最大的子公司尤甘斯石油公司最终被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拍得。2007年,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收购了尤科斯其他剩余资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及其子公司则于2005~2007年成功地参与了一系列公司并购。2005年5~6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分别收购了俄罗斯Tambeyneftegaz25%的股份和Northgas51%的股份。同年10月,又以131亿美元的价格购得西伯利亚石油公司69.66%的股份。2006年末,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Shell、Mitsui和Mitsubishi达成协议,购得萨哈林能源公司(SakhalinEnergy)50%的股份。2007年10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增加了其与雪佛龙的联合企业NorthernTaigaNeftegaz中的股份(从先前的30%增加到75%)[2]。国家对油气工业的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控股石油公司的油气产量在2004~2008年短短4年中从23%一跃飙升至近40%[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