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5:26: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进民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国进民退”现象
摘要:2008年以来,随着中粮集团收购蒙牛、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鹰联航空被四川航空重组等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国进民退”问题再次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对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我们应该从当前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来考虑,从中可以得出“国进民退”只是短暂的局部现象,它不是人为主导的,而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产物。
关键词:国进民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近期发生的几起国有企业收购民企的事件,让“国进民退”成为人们讨论关心的话题。多年前发生的“国退民进”的讨论,似乎还在耳边,那国迸民退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还是社会的进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特别是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只有弄清楚它为什么会出现,知道现象背后的东西,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国进民退”,这也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对于目前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不同的学者对此现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主要在以下二个方面存在分歧:一是国进民退的存在程度问题,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曾表示,是否“国进民退”有待考证,他认为在工业方面并未看到“国进民退”现象’相反民营企业市场占有率还在上升。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局部现象,不是当前改革发展的主流。但赵晓认为的确存在“国进民退”现象,并且指出中国经济模式不是走向越来越成熟、标准、规范的市场经济,而是开始走向一个怪胎,民营经济越来越边缘化。二是“国进民退”中的进退问题,高尚全认为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关键不在进与退,而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在市场经济中进退是正常现象,问题是有没有垄断、竞争和歧视。也有学者认为现在国有经济不仅在一些带有垄断性质的上游行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并向下游扩张,形成产业链垄断的态势。同时在本轮经济调控中国有经济进一步向竞争性领域扩张,以“做大做强”为名,由政府主导兼并一些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在煤炭、钢铁、航空、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尤为明显。
在面对各方言论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考察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综观当前形势和我国的国情,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得许多中小企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有30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处于倒闭和半倒闭的边缘,十几万中小企业已经倒闭。因此,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另一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虽然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明显,但是,据多数民营企业家反应,这些救市措施都偏向了国有企业,他们没有获得同等的待遇,这些经济资源向国有企业的集中,更进一步壮大了国企的势力,相对地,民营企业则变得更弱。最终结果是,造就了“国进民退”的趋势。
明确本质研讨国进民退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进民退”的本质与风险;何种市场经济体制更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建构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一直交织博弈、大型国有企业更是赢家通吃,不断进军一般性竞争领域、“国进民退”的本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新一轮“国进民退”的形成,既有全球危机之影响,也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对国家主导型经济模式的迷信、政府的机会主义、“国进民退”的风险、“国进民退”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平、导致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加剧经济的非法治化、不存在政府机会主义、建立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夯实民营经济成长的制度基础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历史的维度看,“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一直贯穿于中国的历史。作为问题的表象,两者背后均隐含着国家对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建构。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国进民退”问题再次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既要明确其本质,更要研究其可能引致的风险。否则,就会影响未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和建构,影响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进民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30年,“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一直交织博弈,政府与市场不断争夺经济领域的制高点。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放权让利”以及对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的激励,使民营经济在不断得到承认又被不断否定的螺旋式过程中得到了发展。1978—1989年,随着所有制理论禁区逐渐被打破,私营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在1989—1991年的宏观调控中,民营经济发展曾一度陷入了停滞。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使民营经济发展再次得到鼓励,1992—2004年期间,民营企业并购了一批处于破产边缘的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的“救赎者”。但是,以“铁本事件”为标志,2004年以后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放缓,国有企业则是高歌猛进。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大型国有企业更是赢家通吃,不断进军一般性竞争领域。如中粮入主蒙牛、中化收编民营化肥厂、五矿和中钢兼并民营钢厂、航空业中民营航空全军覆没、高速公路行业中民营资本被集体清退。近期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重组以及山西等地煤矿的整合把“国进民退”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从理论上讲,作为一种现象,“国进民退”并无好坏之分,如果这种现象是市场导向、公平竞争的结果,那么,“国进民退”无可指责;但如果这种现象建立在制度歧视、资源错配的基础上,那么,“国进民退”将会导致全体国民福利受损。现在的问题上,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近期中国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
一、“国进民退”的本质与风险
论与时俱进的“时”的调研报告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品质和活的灵魂,坚持与时俱进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根本要求。为了准确把握这个根本要求,充分认识“时”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一、准确判断和把握“时”是求“进”的前提
与时俱进的“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指客观世界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即一定的时代和时代特征。
坚持与时俱进,根本目的在求“进”,即求发展。但是,我们切不可忽视对“时”的准确识别、判断和把握,因为这是求“进”的前提。
对“时”的识别与判断准确与否,关系着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进退,这是中国革命、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历史早证明了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如果没有党和同志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准确把握,对敌我双方政治、军事和经济态势的准确判断,闯出一条农村乌黑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就不会有革命大踏步的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没有党和邓小平同志对新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一系列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贯彻,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事业曾一度错误地判断了“时”,特别是错误地估计了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才有那场历时十年的灾难的发生,“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惩的挫折和损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那么,当前的“时”是什么呢?细读“十六大报告”,我们就会从中发现有三个基本估计: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单行本第46页);二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性主义初级阶段”(单行本第三者8页);三是“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单行本第44页)。
论与时俱进的“时”的地位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品质和活的灵魂,坚持与时俱进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根本要求。为了准确把握这个根本要求,充分认识“时”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一、准确判断和把握“时”是求“进”的前提
与时俱进的“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指客观世界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即一定的时代和时代特征。
坚持与时俱进,根本目的在求“进”,即求发展。但是,我们切不可忽视对“时”的准确识别、判断和把握,因为这是求“进”的前提。
对“时”的识别与判断准确与否,关系着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进退,这是中国革命、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历史早证明了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如果没有党和同志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准确把握,对敌我双方政治、军事和经济态势的准确判断,闯出一条农村乌黑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就不会有革命大踏步的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没有党和邓小平同志对新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一系列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贯彻,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事业曾一度错误地判断了“时”,特别是错误地估计了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才有那场历时十年的灾难的发生,“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惩的挫折和损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那么,当前的“时”是什么呢?细读“十六大报告”,我们就会从中发现有三个基本估计: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单行本第46页);二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性主义初级阶段”(单行本第三者8页);三是“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单行本第44页)。
国有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经济;市场竞争;社会责任;公平税负
提要:本文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讨论出发,论证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并指出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地位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国有企业要承担比非公有制经济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更重的税收负担。因而,提出对垄断国企与竞争国企需分开监管,并需要加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改革税收征管制度等建议,试图让竞争性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地位。
本文为安徽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AHSKF03-04D03);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子课题(课题编号:07AJL011)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讨论尤其激烈。一些人认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国进民退”的趋势正在加剧,“国进民退”是政府主导下的新一轮国有经济大举扩张,是改革的倒退。典型的案例有中粮入驻蒙牛、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山西煤炭的重组事件、央企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四万亿注资大部分被国企分享。针对这些案例,有些人对“国进民退”目前的发展趋势表示担忧,认为当前国有企业不仅仅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也正在挤出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二、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
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建议综述
关键词:国有经济;市场竞争;社会责任;公平税负
提要:本文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讨论出发,论证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并指出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地位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国有企业要承担比非公有制经济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更重的税收负担。因而,提出对垄断国企与竞争国企需分开监管,并需要加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改革税收征管制度等建议,试图让竞争性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地位。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讨论尤其激烈。一些人认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国进民退”的趋势正在加剧,“国进民退”是政府主导下的新一轮国有经济大举扩张,是改革的倒退。典型的案例有中粮入驻蒙牛、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山西煤炭的重组事件、央企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四万亿注资大部分被国企分享。针对这些案例,有些人对“国进民退”目前的发展趋势表示担忧,认为当前国有企业不仅仅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也正在挤出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二、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
这次“国进民退”争论背后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如何定义的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对国有经济改革做出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企业退城进区行动意见
为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推进“3588”工业振兴计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工业合理布局,拓宽工业企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经市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退城进区的目的和意义
(一)退城进区是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客观需要。实施退城进区,可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整体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为中心城区发展服务业创造条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繁荣。为“双百双宜”城市建设打下基础。
(二)退城进区是企业壮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实施退城进区,可以置换资金,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更大的空间,破解老城区发展容量的限制,有利于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三)退城进区是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和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实施退城进区,在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淘汰落后,有利于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
(四)退城进区是促进企业集聚的有效途径。实施退城进区,能够引导企业按照专业分工实现有目的的集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壮大优势产业,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小议国有经济竞争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讨论尤其激烈。一些人认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国进民退”的趋势正在加剧,“国进民退”是政府主导下的新一轮国有经济大举扩张,是改革的倒退。典型的案例有中粮入驻蒙牛、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山西煤炭的重组事件、央企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四万亿注资大部分被国企分享。针对这些案例,有些人对“国进民退”目前的发展趋势表示担忧,认为当前国有企业不仅仅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也正在挤出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二、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
这次“国进民退”争论背后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如何定义的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对国有经济改革做出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三、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优势
理论上,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能够证明国有经济只能存在于一些所谓的自然垄断行业,而不能够在竞争性领域有所发展。事实上,国有经济除了在石油石化、铁路交通运输、电网电力以及公共服务等行业具有垄断优势以外,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如汽车、金融业、装备制造业、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国有企业同样具有竞争力。2009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从2003年的6家增加到30家。
加工贸易税收思考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工贸易因涉及环节多,部门配合管理要求高,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议较多,正逐渐成为税收管理的难点。本文试图针对加工贸易税收管理实践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难点,提出一些想法,供大家探讨。
一、加工贸易税收管理的基本情况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的统一,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也在大幅上升,到2006年我省由外经贸部门审批备案的加工贸易生产企业已达11560户,是2004年统计的加工贸易企业户数的3倍多。而加工贸易总额及退免税额也呈现较快的增长,2006年江苏省共实现加工贸易类出口总额1408亿美元,其中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作海关统计)实现退免税总额为344亿元,另外从海关特定监管区域(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物流园区)开展的加工贸易(进料加工)实现的退免税总额约63亿元,共计实现退免税总额407亿元。常州一般贸易比重占70%,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达682户,2006年常州地区企业实现加工贸易类出口总额21.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45.19%,其中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实现出口总额19.41亿美元,退免税总额8.53亿元;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实现出口总额2.34亿美元,免税销售收入14.32亿元。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我市乃至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工贸易出口的方式也在不断深化。从直接进料或来料加工复出口,到加工贸易企业以结转的保税产品开展深加工复出口,从保税区外企业的相互结转到保税区内外企业间的结转,其结转加工的环节也在大大增加,少的2至3个环节,多的可达5至6个以上环节,有的还跨市县甚至跨省市深加工结转。从税收上来说,目前加工贸易复出口货物的税收政策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来料加工实行免税政策,二是进料加工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实行免税办法的,其出口货物及收取的加工费免征增值税,对与之有关的国产料件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而转为生产成本;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在存在征退税率之差的情况下,应将增值额乘以征退税率之差部分转入成本。
目前税务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税收管理主要体现在退税部门对于加工贸易手册(包括进料加工登记手册和来料加工登记手册)日常登记和核销管理的监管工作中,其登记和核销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对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管理效能和退、免税质量。
二、加工贸易税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中日关系探讨论文
一.世纪末的中日交往
(一)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中日政治冰点的导火索
小泉自2001年上台后,先后于同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和2006年8月15日六次参拜了靖国神社。由此,中日之间的关系达到自中日正常化邦交以来最为冰点的时期。中方反复提出我国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则立场,但小泉依然是我行我素,致使双方领导高层的会晤由此出现长时间的中断。
中日政治之间达到前所未有的冰点与在日本的政治界中不断传出中国威胁论,进而具体到中国军事威胁论等等一些防华、反华的言论;日本政府一再做出伤害中韩两国人民感情的事情等等,就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历史、地理原因:岛国视野与心里的强烈不安
在研究了些日本文献与现在日本文化后,笔者深刻认识到:日本的中国威胁论等反华言论从是出于:岛国视野与心里的强烈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