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4:46: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探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发展十分迅速。近两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与深化,更是给外贸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目前,全国有300多所独立院校,其中80%以上的独立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环境,提高独立院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最大限度的迎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急需进行国贸专业人才的供给侧改革。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介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实操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国际贸易实务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覆盖面很多,主要有国贸贸易惯例、术语,外贸合同中商品的品名、数量、质量、包装,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商品的检验,货物的运输与保险,货款的支付,贸易方式等等。

2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独立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师,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2.1学生英语水平过于薄弱,双语教学效果不佳独立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英语水平较差,这就使得很多独立院校很难实现双语教学,即便已经开设双语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很难听懂,效果也不理想。双语教学沦为一种形式。2.2任课教师理论性强,但缺乏实践经验不少独立院校的国际贸易教师虽然毕业于国内外名校,但他们很多一毕业便到高校任教,没有实践教学经验。以山西某独立院校为例,国贸专业共有5名专职教师,分别来自于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韩国东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没有一名老师在外贸公司系统学习过。甚至有不少国内重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也从未到企业系统学习过外贸知识。2.3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存在不足长期以后,我们一直是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消化、吸收。大多情况下,老师课下辛苦备课、准备充分,课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们有的不停的做笔记,有的玩手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应《国际贸易实务》这类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教学需要。2.4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首先,教材更新速度慢。目前比较权威的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是黎孝先的国际贸易实务,目前已有五版,虽在不断更新,然而更新的速度依然远远落后于外贸的发展。其次,内容编排顺序不合理。大部分实务教材在内容等的编排上是根据外贸的流程编写的,术语、合同的签订、运输、保险、货款的收付、争议的处理等,但也存在个别不足。如,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第2版)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确定放在了保险之后,作者认为价格应与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一起放在第四章。而且,在现实的外贸过程中,有时候并不像我们的教材编写的那样有那么严格的逻辑顺序,似乎告诉学生外贸中他们就该遵循那样的次序进行外贸操作。最后,大多数教材过于理论,具体操作讲述不具体。比如,大多数教材都告诉我们《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共有11种贸易术语,也大篇幅地介绍了它们具体的中英文名称、进出口报关、运输、保险、适用的运输方式等,但却没有一篇具体的英文贸易术语案例、也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选择术语。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措施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作为培养适合“行业市场需要”的毕业生的高职院校,如果还停留在基于传统国际贸易模式下的教学,毕业生的知识储备与行业发展现状脱节,就业求职时,必将受阻。笔者从外贸行业发展现状、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三个角度分析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意义,最后提出了教学目标融入“创新创业”元素;课程内容与“互联网+”结合;教学方式与“互联网+”结合的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近些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包括外贸行业和教育行业。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融入“互联网+”元素,向跨境电商方向发展。教育行业亦是如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教师已然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所以,以培育新时代“工匠”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无论是在相关的课程内容上,还是教学手段上,势必应该改革和创新。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必要性

(一)基于外贸行业发展现状,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极大地渗入到外贸行业,单纯依赖传统销售渠道的外贸企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着B2B和B2C方向的跨境电商发展。即使依靠传统销售渠道的外贸业务,也在不断地加入新技术、新方法。如运输方式开始走向第三方物流,货款结算方式走向第三方支付平台,形式更加多样化。新入职的外贸人才必须懂得跨境电商,了解行业的新变化,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较快较好地适应外贸行业现状和工作环境。所以,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加以改革。(二)基于培养实用性外贸人才的教学目的,实训项目必须改革。“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注重实际操作经验,实训项目必不可少。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和“跨境电商”技术广泛应用的行业发展现状下,学生应该知晓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从业务磋商开始,直到合同履行完毕这一连贯的流程,熟练掌握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和一些意外情况发生时的应对技能,所以,传统的割裂、独立的各个实训项目必须整合和串联。此外,既然目前的国际贸易模式具有B2B和B2C两个方向。传统的以B2B为主的实训模式也应该新增加B2C实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融入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内容。(三)基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教学手段必须改革。不可否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广、专业知识繁杂,加上大篇幅的英语函电阅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常常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有一些同学,因为课堂学习和实训的时间比较有限,因为诸多原因并没有完全掌握和消化全部的知识点,如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查漏补缺成了老师和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还有一些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规划的同学,他们希望能够获取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有帮助的知识点,从而个性化地去学习和拓展,而不是在课堂里“吃大锅饭”。综上,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了授课老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普遍使用的现状下,基于“互联网+”载体开展课程教学,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成为教师改革教学手段的一个方向。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意义

查看全文

日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与发展,我国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活动愈加活跃,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目前企事业单位急缺的资源。因此,本研究试图将CDIO理念运用到高校日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旨在解决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失衡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CDIO理念;日语国际贸易务实;应用探究

一、引言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在高校日语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日语专业教学主要是用汉语进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的教授,很难将日语与国际贸易实务结合起来。学生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知识,但是不能够熟练地使用日语进行贸易洽谈;教学方法与课程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实践教学滞后;双语教学概念的匮乏;理论与实践失衡。相关研究表明CDIO理念下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几种问题。

二、实施方案

在本研究当中,为了科学的验证将CDIO理念运用到日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本研究将课时分为5大块内容:市场调查、寻找客户;推销产品,进行磋商;签订出口合同;信用证的开立与审证;运输、保险及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为了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该课程实现双语教学的导入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以日语进行主体教学的前提下,辅助以汉语的解释、说明。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点、要点问题,用汉语进行解释。这样即学习了日语相关术语,又用汉语进行了对应理解,达到了日语与汉语的互译训练。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偏重理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明显差别,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对该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编纂等微观层面。如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如何加强校际合作以整合资源,如何细分课程以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困境与对策

[摘要]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现状与困境,教材内容更新缓慢,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缺乏有效融合。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研为主的高校考核机制无法对教师形成有效激励,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方法与实务脱节。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有机融合,为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拓展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优化高校教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课堂创新的热情。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困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

一、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现状与困境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0.5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7%,贸易总量首次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足以满足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求。高校作为对外贸易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避免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解决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的矛盾,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发散思维,依然任重而道远。总的来看,现阶段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教材内容更新缓慢。现有国际贸易实务类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内容架构基本相似,主要围绕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以合同为主线展开。虽然教材版本不断更新,但也主要是局限在对于一些国际商会规则和条例的更新,缺乏对于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国际上贸易形式发生的新变化的体现。线上订单,线下运输交易导致现行国际贸易和无互联网时代的国际贸易差异巨大,贸易投资和贸易模式的改变等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在现有教材中体现。教师按照以往教学计划进行,缺乏对国际贸易新兴事物的讲解,学生所学知识与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联系的不紧密。(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很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师都有较高学历,直接从高校毕业就从事了教学的教师占较大比例。缺乏在企业中锻炼和成长的经历,因此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多,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照本宣科。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认识操作较浅薄流于表面,创新意识较差,部分学生甚至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实务以双语教学为主,但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普遍较差,迫使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掺杂了大量的“教学英语”。(三)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的法规条例、谈判则和交易流程都要精准掌握。同时,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如对国际贸易展位设计与商品展列、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等要都要求学生能够具有现场操作和应变的能力。但是这些在以理论讲述为主导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依然没有得到锻炼,毕业后无法胜任国际贸易专业工作。(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低于预期。由于缺乏创新能力针对性培养的模式,加之没有复杂贸易环境的外部条件,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在实际的贸易过程中灵活运用。(五)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缺乏有效融合。国际贸易学科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三个核心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解决“为什么以及如何开展国际贸易与分工”;国际贸易政策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解决“一国在特定时期针对某一产业应采取何种贸易政策和措施”;国际贸易实务以合同为主线,着力解决“如何开展一笔具体的进出口业务”,主要包括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合同标的物及与其相关的条款、商品的包装、价格和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货款的结算、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是脱节的,个别高校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放在一门课里面上,但多是理论部分归理论,实务部分归实务,缺乏将两者有效的融合,导致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缺乏理论深度。

二、原因剖析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陷入低速发展的困境,世界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我国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型传授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不仅对学历的要求提高了,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以科研为主的高校考核机制无法对教师形成有效激励。高校主要以发表科研文章数量以及科研项目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考核的标准,对于教学以及教材类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无法对教师形成有效激励。高校新进教师的门槛一般都要求是博士学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在教授实务类课程时缺乏实践的指导,存在照本宣科情况。(三)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方法与实务脱节。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忽略了企业的主体地位,直到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将分析变量细化到微观企业层面,才开始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假定所忽略的贸易摩擦和交易成本,正是现实国际贸易实务所考虑和关注的。贸易利得是抽象的、普遍的,国际贸易实务所考虑的贸易利得则是每一个具体的进出口企业所得到的贸易利得,因而两者的分析角度和方法不同也是导致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教学脱节的原因。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论文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透析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仿真模拟教学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突出专业实践的培养,探讨教学改革的内容。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简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智育也要注重德育;既要注重理论.也要注重实践;既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素质和能力。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60%而一般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70-90%甚至有的达到100%。这表明外贸企业更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培养能与外贸岗位相对接也就是说它们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知识涉及面较广。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理论和惯例弄清实务操作机理,领会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法掌握《公约)}、Incoterms2000、UCP600、ISP98等常用国际公约和惯例,理解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业务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并且通过仿真模拟操作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成为社会需要的外经贸人才。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实践分析

查看全文

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从外贸用人论文单位即市场需求出发,分析高职外贸类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能力,提出高职国际经贸类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以及改革设计与实践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设计与实践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职业能力培育为核心,落实能力本位教育并进行全人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设计应该以进出口贸易需要的技术和实务能力为核心,建立未来工作所需能力的项目和标准,订立教育目标,进行项目内容规划,最后设计评估指标,并与校外职业资格鉴定结合,鼓励学生及时参加技术等级鉴定。同时,重视学生全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能力的人。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设计的目标

课程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课程。所以,课程目标是我们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必须首先予以讨论的问题。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综述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贸易实务高职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或买卖的作业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步外性和实践性。根据高职院校的的特点,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实施的步骤,及实施双语教学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涉外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既精通外经贸理论知识,掌握外经贸技能,又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在涉外类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而在一些高职院校大部分的课程设置上仍旧沿袭着专业课与外语课相脱节的老路子。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或买卖的作业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为了贯彻高只院校“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办学理念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对精通外经贸理论知识,掌握外经贸技能,又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的人才的需求也将日趋旺盛。同时,通过与毕业生所在实习或工作单位广泛、深入的接触,了解到大多数外贸企业需要的是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又能熟练地应用经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院提出了创新的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培养能用外语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二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又具有外语特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与外语课相脱节的现象,即商贸类专业在专业课的讲授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汉语教学,采用英语教学一般仅局限于公共基础英语课,使得商贸类学生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不具备运用英语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或者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不具备基本的商务专业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与我院提出的培养创新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办学理念是相冲突的,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金融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既熟练掌握进出口合同的谈判、签订和履行技巧,又能妥善处理索赔、理赔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在培养外贸公司、银行等相关行业一线工作业务人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使得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人才市场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求才难的两难现象[1]。由此看来,传统“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国际贸易岗位的要求。对此,笔者在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改革思路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施教者,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参与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2]。这种单凭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教学,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多边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国际结算、国际物流、海上保险、国际商法、外贸单证等内容,既有理论层面的,又有实务层面的。对于从未涉足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操作的学生而言,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进出口合同的磋商、签订和履行。所以,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使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者,从而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贯通起来。(二)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是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INCOTERMS2010》、UCP600、URC522等国际贸易惯例、规则和法律条文指导下从事实际操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仅凭老师课堂上的讲解,难以理解具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应该采取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场景模拟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富有实践性特色的教学手段与方式,让学生“干中学”,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态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改革实践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综合性、涉外性和操作性等特点,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注重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的结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对合同当事人双方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订立合同和履行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处理履约当中的争议是解决法律纠纷问题。而且,不同法系的国家,具体裁决的结果还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从国际贸易实践和法律两个侧面来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二)尝试双语教学。推行双语教学是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外性特点决定的[3]。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函电往来。如果学生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该课程使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将英语学习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掌握融为一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实施场景模拟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合同磋商、报价核算、合同签订、开证申请、备货、商检、报关、运输、保险、结算等外贸业务中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处于做外贸业务的实际情景之中,从而对进出口业务流程有一个形象生动的了解。(四)注重实验模拟教学。利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让学生扮演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五个不同角色,从事不同贸易术语和不同国际结算方式下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尤其让学生模拟CIF贸易术语和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国际贸易业务磋商、签订和履行的全过程,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感性认识。(五)实施案例教学。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说,广泛采用案例分析与研讨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教师与学生以典型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为中心进行互动和双向交流,使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改革考核方式。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期末考试模式,显然不利于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的推进。在国际贸易实务考核中,考核内容应包含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并增加实践考核的比重,将学生在案例教学、实验操作、场景模拟教学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实践考核的范围,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控制,形成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

三、保障措施

查看全文